国防经济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国防经济学正经历着从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为依托的学科体系,向与信息化战争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研究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国防经济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呼唤教学模式的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防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1: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变因素与特征

[摘要]从文献计量角度研究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即1985年之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呈阶段性、动态性和不均衡性,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的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未来则有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 国防经济学 演变 特征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大量经验教训,对此加以总结研究,无疑可以洞观长期以来在国际战略形势变化与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防经济学围绕国家利益指导下的军事战略变化,研究军费投入、军工生产和管理、军事人力资源、战争冲突以及裁军等国防经济问题的思想变化过程。而对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根本的任务是全面回顾国防经济学演进过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国防经济学学科体系,分阶段、分专题整理出不同线索,如不同阶段的军费研究、军工经济研究等,确立学术发展本身的基本事实,揭示其发展脉络,并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简单评价,评价标准将采用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史学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揭示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历史科学。本文将在回顾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学科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材料,为国防战略决策提供学术依据。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一门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科。从整理文献中发现,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经过前17年观念形成与视野开拓、“文化大革命”十年战备动员研究,真正系统的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建立起一个包括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多门内容充实、现实性强的分支学科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理论体系。从国防经济学演进历程看,似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时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

这一时期可分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个阶段。

1.1949~196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经济学在战争经济研究基础上,针对新现实,运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国国防建设问题。在此阶段,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外国防经济发展的经验,从文献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国国防经济政策与问题的深刻影响,大量文献被翻译引进,学界针对美国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军费变化、军工经济以及军事采办和军火贸易问题、军事人力经济学与裁军问题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依靠军事实力,通过不断增加军费拨款,广泛建立军事同盟和军事基地,其目的是独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撑就是“实力论”。该阶段国防经济学尽管并无国防经济学科正式建立,但无论是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力图解决的基本问题,已经与当代经济学范围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趋于停滞,国防经济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战备经济领域。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十年中研究论题基本上针对苏联的战争威胁,围绕“深挖洞、广积粮”式战备动员和“劳武结合”式军备建设展开。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重视国防科学技术、减少军队员额、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故对此问题的论述较多。但是该阶段很少有产生长期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论(译)著散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其他地方报刊,如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的通讯和综述文稿等,党的文献也占一定分量,这些资料都代表了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受到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国防战备经济学术思想的演变。该阶段苏联海权的崛起初步受到关注;台湾学界对于中国军事思想及海权的研究有所进展,代表性论著如:《国家建设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杨珍《海权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刘仲平《中国军事思想史》(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军教育史》(台北国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国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国防经济学科的建立和一批国防经济研究机构的涌现1975年,邓小平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进入新时期后,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围绕着这些重要思想,学界更加注重国防建设中的科技与经济问题研究。该阶段发生的几场现代化局部战争直接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学术研究。瞄准战争准备的需要,认真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经济和技术特征,提出应对措施的应用性研究,成为该阶段的一个亮点。

此阶段,国防经济研究方法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基础,但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带动下,一些运用现代观点和方法,如“系统论”等三论的学术成果已经崭露头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国防经济学创新;同时学科的成立为各种研究机构科学运用学术资源、展开现代战争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平台,并促使下一阶段国防经济学繁荣时期的到来。

(二)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

该时期国防经济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成为应用经济学的有机组成,学术研究空前繁荣,钱学森、宦乡等贡献很大。先后涌现了一批专家学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通过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进行国防经济学研究,一批专业性期刊开始出版,大批学术专著涌现,学术年会也逐渐成为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的常规活动。该时期的学术研究是继20世纪80年代前后几场现代局部战争、高技术战争深入发展、新军事革命思想提出后,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的,在军事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军品属性等理论方面,以及在军费理论、军工经济与军品采办和军品贸易理论与实践、海权论、国防动员理论、军事人力经济学问题等方面有很多论著。该阶段,国防经济学研究手段出现较大差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手段的理论型国防经济学和以数量方法为基础、重视实证研究的当代国防经济学都有所发展,而且两种理论体系进行了多方面学科对话,对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诸多建设问题提出了种种方案。这一时期又可分成

1986~1993年的稳步发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纪末的学术活跃期两个阶段,其标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前的国防经济学在方法、对象和内容诸方面,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其后随着当代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出现了向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三)21世纪以来国防经济学转型

严格意义上的国防经济学转型,发生在1985年学科建设正式开始后,只是其被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之初。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的国防经济理论,为我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防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要求运用数量分析等工具进行研究直接推动着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运用较为规范的研究假设、模型构建、科学计算、实证验证等研究程序,并推广到一般,即从以往既重视归纳式研究又重视演绎式研究向重视演绎研究模式转变。而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当代国防经济学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学科新体系,如研究军费及其效率等资源配置问题等。在研究内容上,更加重视建设现代国防经济学科体系,把威慑、规避战争以及战争的爆发与终止,战略影响、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等内容列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曾经普遍采用的军品生产一消费的研究范式,开始向研究战略、战争、军费、军品和军人等问题的范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一批中青年国防经济学家群体正在崛起,如姜鲁鸣、罗敏、武希志、陈炳福、郝万禄等。当然,国防经济学科的转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时间。

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阶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选择、对象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研究范式(即研究国防经济学的一种科学习惯和学术传统)变化是主要线索。由于国防经济学科的应用性质,学科发展与国防经济现实密切相关,包括国际战略态势变化、本国国防战略演变、军费经济发展、军工经济改革等,都对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产生深刻影响,是决定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任务,同时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家园,也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任务。1949~1966年的17年,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较为和谐,军费投入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与国防战略要求相适应、与国力基本相适应的国防工业体系。积极防御战略有效抵御了外敌战争威胁和入侵,取得了国防建设胜利。这个阶段由于中美互为现实中的敌人和战略敌人,学界把美国战略的变化、军费增长、军事经济相关问题以及断续发生的所谓“裁军”和军事人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威胁进行核战争,我国不得不暂时放缓经济建设速度,积极备战,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战略指导下,采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把较多经济资源放在国防建设方面,同时着眼“劳武结合”,建立国防后备力量,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但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停顿后,国防建设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使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威胁。在此阶段,学界重点转向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海洋扩张问题,海权论进入研究视野;而研究方法几无变化,研究内容较为狭窄,其中对于战略对手的研究较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冷战后期中苏关系的缓和,裁军和军转民成为世界潮流,国防资源如何用于民用、国防资源的经济效益成为学界焦点,不少学者纷纷探索经济上的国防问题,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科的诞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防经济学说史研究认为,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初。从学科主体来看,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从研究经济中的战争问题开始的。当然,苏联国防经济学走的是不同道路,军品、战略中的经济问题是其着眼点,间或也有国防经济效益问题的论述,但是苏联国防经济学更加强调国家在配置国防资源方面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从各个时期学界对美国和苏联国防经济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来看,都对我国国防经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90年代之前,主要是苏联国防经济理论影响学界,表现在从方法到对象、内容等方面。在此之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因为苏联解体,学术焦点又开始投向西方,西方经济理论引进中国越来越多,运用当代经济学范式的国防经济论文也日渐增多。除了学术著作翻译和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产生的影响,冷战后中外军转民国际论坛,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国国内相关院校举办的学术交流,都推动着国防经济学科的国际化进程,而且诸如裁军问题研究亦为联合国所关注。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战略大幅度调整,军事和国防资源大规模向民用转移。美国提出了国家安全即经济安全的论断,并把国防资源投向保障美国霸权地位和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主要军事和国防资源的多余部分加以销毁,实施军转民战略;我国早于美苏两国国防战略的转变,在1975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整顿、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后,军费大幅度减少,实施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并在1992年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国防资源的配置手段开始由计划向市场配置转变。这些新的变化都对国防经济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界就国防建设的目标问题、军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问题、军品的性质问题、军工企业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回答。此阶段,国防科工委资助完成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发展战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中国军转民与地方经济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学会、联合国合作进行了《军转民宏观有效机制和地区发展》、《建立军转民国际交流与培训中心》等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外几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于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进而对于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战争的起因,显而易见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又是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因,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的经济原因及其内部的联系,学界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加以研究,这可视为我国国防经济学转型的起步;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冷战结束和各国国防战略的转型,现代化局部战争一时成为战争的主要特征,以往备受冷落的战争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国外相关著作开始介绍到国内,研究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问题、平战转换的临界求值、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费筹集,乃至后来对非战争经济动员问题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国防经济学机构相继成立,成为新时期以来国防经济学进步的核心动力。首先是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建立了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军事经济学术机构,出版了期刊《军事经济学院学报》和《军事经济研究》,招收培养国防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继有国防大学成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国国防经济》,并在2004年出版年刊,

承担大量高层研究课题和学科建设任务,同时地方多所大学相继建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等相应学术机构,学术空前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实际上,国防经济学方法离不开经济学方法的创新,这一点我国与西方不同,因为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更多由一般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国国防经济研究最早却是从军队院校开始的,往往是研究军事和国防问题时,需要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从学术发展历程看,国防经济学方法往往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如较早发表的有关经济数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后被重新提到,当年第9期《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讨论”的文章,此后数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才被国防经济学研究所普遍采用。从国际学术界的情况看,“在国防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诸多贡献中,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博弈论领域;而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冲突理论的提出”,在我国,国防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贡献可能主要在于扩大了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经济学原理推广应用到国防经济研究领域。

1993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国防经济学的演进推动力巨大。无论是从一般经济学刊物,还是国防经济学专业期刊,或者是有关研究课题,所探讨的国防经济问题范围更宽、深度更深,表现出了与经济学理论同步发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许多以往无法度量的问题,开始用计量方法加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如军费预算的PPBS制度研究、军事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军费分配结构的定量分析模型优化问题等,研究以上问题需要大量数据和经济学模型,这些任务只有受过当代经济学教育的学者才能高质量完成,随着越来越多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开展国防经济学研究,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发展。例如,《中国国防经济》年刊历年所发表的专业文章中,基本上都是运用经济学模型的论文,即使是国防经济史学文章,也采用了规范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表现出与以往的些许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本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了《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其对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高技术战争经济论》等课题研究。

总之,近60年来,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以上发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中,显示了国防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国防经济学,并把理论研究与国防建设现实紧密结合的扎实学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对于国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应当承认,历史的机缘使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较为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学术成就斐然。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整体上看,表现为阶段性、动态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并且较为滞后于主流经济学相关学科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周期是吻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国际战略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尤其与主要国家的军事战略变化高度关联,这是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学术经验表明,国际因素对国防经济学的影响显然服从于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因而本土特征是国防经济学的主要因素。但是,从不同时期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看,学术研究往往立足国内现实,对于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对本国的影响做出合理推断与解释,以服务于国内的政治经济要求和本国军事战略要求。而从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动态性上看,国家的大事件或者国内形势的变化,往往对理论研究造成现实需求,围绕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时期较多,一旦大事件影响式微或者出现新因素,学术对象就会出现根本转向,这种状况对于学术正常发展和学术积累造成负面影响。再从发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对策研究过多,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受到忽视,不断出现学术断层,如对于“增殖型国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学科建设初期就已开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后还有学术争论,这说明那场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当时并未解决。不均衡性还表现为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从国外的学术经验看,国防经济学更多的研究者是学术机构中的经济学家,但是在我国,国防经济学的重镇在军队,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学术梯队的形成、学术领域的科学拓展,其投入与产出周期都会较长。如果从国防经济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性上看,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后,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国防经济学本身在国际范围内出现得较晚,我国国防经济学研究与主流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研究范式处于转型之中,旧范式的影响仍旧很大,新范式并没有获得共识。

(二)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特征

所谓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的跳跃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设国防经济学科,更多教材翻译引进和编纂出版,更高培养层次不断出现。而学术发展的平稳性和连续性,则来自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国际战略态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进步等有利因素,对于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追求和谐与效率的大前提下,学术的发展与分化,观念的不断进步、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融合,都带来了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飞速进步。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的,所谓范式转型问题刚刚提出。无论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队伍来自经济学界,或者来自国防理论界,或者来自历史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其研究对象大抵脱离不了国防问题和经济(史)问题,所存在的差别无非视角或者工具运用,但是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并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现相反的结论,不同视界下的结论只有相互补充意义,所以,不同学科在一种学术语言下交流,障碍会越来越少,而这正是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趋势,它表现在众多成果中,所谓学术转型或者范式转型就是这个道理,也是指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并形成普遍接受的范式。

综上所述,新中国国防经济学60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防经济理论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受到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与军事发展战略、社会整体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相一致,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的国防经济转型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将为国防经济学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责任编辑:张蒙]

作者:李超民 韩景倜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2:

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 我国国防经济学正经历着从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为依托的学科体系,向与信息化战争 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研究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国防经济学的转变。 这种转变呼唤教学模式的创新。文章对现代国防经济学目前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提出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 究生层次的现代国防经济学课堂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 案例教学模式 自主性案例教学

一、引言

我国国防经济学正在经历着重要转型,这一转型对国防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20世 纪 80年代初形成时期,我国的国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论”为理论基础,以战争 产生的经济原因为逻辑起点,以国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中心线索而构建的,国防经济学具 有典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框架和严密的推演过程及体系构成,与此相适应传统的国防 经济学教学具有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际分析的特点。

至本世纪初,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 进入人们视野,信息技术广泛作用于国防活动,以交易为 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深入发展,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国防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上述因素 使得我国国防经济学从以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为依托的国防经济学,转向与信息化战争形态 和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研究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国防经济学。其转变突 出表现在:一是学科性质从探索规律的理论经济学转向具有实证解释性和对策研究性质的应 用经济学,如现代国防经济学非常关注国防开支、军事人力、国防工业、装备采购、军火贸 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从定性描述和价值判断的研究转 到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即通過假设提出、模型构建、细密推导等过程对国防经 济运行进行精确的分析。为使我国国防经济学尽快完成这种转变,理论界引进了大量的西方 国家的国防经济理论并编著成册,很多高校(尤其是军队院校)相继开设了现代国防经济学 课程。然而,最近几年的现代国防经济学教学依然沿袭过去的模式,教学实践中反映出诸多 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国防经济学教学的目前几种主要模式利弊进行比较分析,阐述自主 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二、现代国防经济学教学模式分析

现代国防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是以《国防经济学手册》为蓝本,其中大量运用数学模型从经济 学角度分析国防安全的相关问题。该教材作为西方国家国防经济理论的译本,除内容偏重于 数学方法的运用外,理论都是源自于西方国家的国防活动实践,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特色, 而鲜有我国国防问题的实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该课的教学存在着只重视严格的理 论教学和数学推导,而忽视相关理论模型在我国具体实践与运用的问题,这种“重理论、轻 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国防经济学新的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 必行。在此,笔者首先分析现代国防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强调理论模型讲解,忽视案例分析模式。 由于现代国防经济学理论引进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开设现代国防经济学的学校因师资力量或 教学条件限制,在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过去的“老办法”,专注于抽象的理论讲解和基本 模型的分析,没有或者很少采用案例教学,把理论模型用来分析和解释国防领域的现实情况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由于缺乏具体案例对理论进行真伪证明,会引 起学生对现代国防经济学理论的质疑,这些疑问会极大地削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 一 方面学生总是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现代国防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 理,课后作业也无法真正地完成,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 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思考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实际运用的情况,当然更谈不 上如何运用所学的现代国防经济相关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国防经济问题了。

2.理论模型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模式。 针对第一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不足,一部分教师采用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是指在现代国防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接着进行案例分析,也就是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集典型案例,将所学的理论模型对案例所提供的材 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籍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 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教学效果优于第一种模式,它能将 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一定 作用。但是,该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跟随老师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分析具体的现象, “自主性 ”参与程度不高。因此,这种模式也只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而不能实质性地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自主性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自主性案例教学是教师提供案例或指导学生从我国国防活动实 践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与教学内 容相关的案例,并从案例中提炼出“典型现象”或“系列问题”,由学生自主阐释、解答, 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吸收知识、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知识和经验的教学方法,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充 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对着课本讲理论说结果,而是通 过学生对案例和问题的自主分析,使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 去总结,以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国家的国防经济理论,并形成符合我国国防活动实际情况的重 要经验或理论。该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绝对主导者”,而是参与者、引导者、监控者,注 重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案例研究中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由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 问题分析中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 的教学效果优于以上两种模式,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的理论与案例教学要求,而且通过案例自 主分析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其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奠定 基础。

三、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阶段

自主性案例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案例确立阶段、案例自主分析阶段和理论深化总 结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实施流程通常为:确立案例,引出 问题——研究讨论,学习理论——案例分析,理论验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1.案例确立阶段。 要在课堂上成功运用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把握 三个原则:一是相关性强。案例的内容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适应,一般而言,案例要尽 可能地全部涵盖本章节要讲授的重要知识,能将准备学习的知识交汇于其中。二是时效性高 。选择的案例最好是当前国防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最好不要选用已过时案例,因为时间跨 度长、内容陈旧的案例缺少时代特色,它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难易适中。案 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会消极等待课堂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案例过易 ,结果一猜便中,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确立的案例符合以上原则,不但要求教师平时要 多收集案例,而且要求教师对国防经济的实践活动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2.案例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是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中的关键,它由两个步骤构成:第一步,确定阐释案例所需 要的理论工具,这些理论工具是学生课堂上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在教师在国防人力资源 章节给学生提供“志愿兵制相较于义务兵制更经济”案例时,先启发学生思路,使学生认识 到解答这一现象可借助国防人力的需求理论、供给理论、薪金理论、兵役制度等理论工具, 以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第二步,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工具自主分析和讨论提供 的案例。此时教师的职责不是分析案例给学生听,而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 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国防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 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案例自主性分析和研究。学生自主分析的操作方式可 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 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

3.理论深化总结阶段。 这是对前一个教学阶段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指出學生在分析、讨论案例 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也可以对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 性问题,使学生对现代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有科学的认识。如很多学生在运用国防人力理论 分析我国青年“参军热”时会限入困境,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西方国家的国防人力理论是 建立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人力资本相对短缺和规范的人才市场评价机制基础之上,而我 国具有数量庞大而质量不高的兵员供给,不具备规范的人力资本评价机制,我国国情和军情 的特殊性使得西方国家的国防经济理论无法直接在我国运用,从而进一步分析理论的适用条 件等;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对西方国家国防经济理论进行改造、归纳、总结,形成 自己的理论观点,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 野、调整视角,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四、开展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自主性案例教学的开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 充分的发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但是在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 素质。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具备丰富的经济理论、扎实数 理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的能力,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 究的前沿,并掌握最新的国防经济学动态。另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 、科学的评判和引导。

2.注重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经济理论是学生自主分析案例的基础,没有理论支撑学生的分析便无从下手,但是课堂上教 师不要花过多时间纠缠于现代国防经济学模型的具体构建和推演分析上,应重点在理论模 型的设计思想上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如果只停留在具体模型 项目的分析讲解,让学生照猫画虎,不仅学生不能理解其来龙去脉,而且变换条件就不能解 决了,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更不用说运用理论模型自主分析案例了。如在分析古典军 费开支决定模型时,应重点补充决定古典主义军费开支水平的确定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全 面了解模型的设计思想,掌握变量相互之间的解释与被解释关系等等。

3.改革考核方式。 要改变过去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问题讨论、项 目训练(小论文,小设计)、随堂测验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要多 用开卷、半开卷、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考核方式、方法多样化;同时,还要 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自主性思考与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科系 湖南长沙 410000)

(责编:若佳)

作者:谢玉科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3:

关注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发展 促使我国国防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 要] 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西方国防经济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 国防经济学 发展 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经济学的产生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今天,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理论框架之后,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事实上正面临和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时候,较为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西方国防经济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首先,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一个具有浓郁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名称,由于人们一般从习惯上把它看作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就被赋予了区别于社会主义国防经济学的理论形态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国防经济学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关国防经济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总和。而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则是特指冷战结束以后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切有关国防经济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体系。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及其军事联盟的国防经济运行。同时,它也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国防经济的重大问题。但相对而言,西方国家自身面临的重大国防经济问题是它研究的重心。

西方国防经济学产生于1960年,其标志是当年三部著作的问世,即:查尔斯·J·希契和罗兰·麦基恩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刘易斯·F.理查森的《军备与不安全》、托马斯·C·谢林的《冲突的战略》。其中,由希契和麦基恩完成的开创性之作,首次系统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国防部门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防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一些重要的观点,这标志着国防经济系统理论的产生。国防经济学经历了冷战和后冷战两个发展时期。60年代是西方国防经济学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对军备竞赛模型的研究。二是对國防采办问题的研究。三是军事联盟内的防务负担分摊问题的研究。在70年代至80年代末,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拓展到以下几个领域:第一,1973年贝努瓦著作的出版引发了军费开支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争论,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二,国防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兵员征集系统的经济选择问题,即究竟是选择义务兵制还是选择志愿兵制的问题。第三,国防经济学家从赢利性、采办实践、军转民的影响、引入竞争机制及国防产业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国防工业。第四,国防经济学家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国防开支的区域经济效应展开了研究。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是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时期。世界各国军事预算的持续下降和武器成本的上升,将促使各国去寻求改进武器采办和军队供给效率的办法。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数量激增,使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冷战结束但战争并未结束,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因资源争执、宗教分歧、民族和种族问题、边界争端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冲突,这些热点地区的冲突能够对邻国产生外部效应,维和部队及其财力支持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以恐怖主义和暴乱为形式的非常规冲突,提出了在紧急情况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国防部门的经济问题依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对国防问题的研究不应当削弱反而应当加强。世界防务需求和军费开支的骤然下降,使这一时期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次,国防经济资源配置及其不同资源的用途、目的之间的选择性,是西方国防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国防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则是确立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及其选择的基本前提。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相对于各国各时期的国家安全需要而言,任何社会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既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简言之,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寻求实现既定国家安全目标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或者是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然而,核心问题并不是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全部问题。除了国防资源效率这一主要问题之外,西方国防经济学还研究国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比如国防对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发展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国防经济学事实上可以分为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国防开支对就业、产出、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国内、国际范围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后者包含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合作计划与补偿、军品合同的定价与赢利性以及对承包商的管理规则等问题。

再次,西方国防经济学从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因而它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从总体上说与西方经济学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国防经济学并无自身显著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但是,从中国学者眼中去看,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确有一些值得研究的特点和趋向。实证分析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西方国防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证的,具有强烈的政策取向。博弈论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现代分析工具。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使国防经济的理论分析更贴近实际。大量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方法。数学化是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努力提高分析精确度的重要手段。

最后,对于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可以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西方国防经济学。西方国防经济学是现代的国防经济理论,它提供了市场经济和现代军事条件下国防经济运作的一般规律,我们在借鉴时需要加以甄别和剔除的。从现代国防经济理论一般出发,根据当今中国的实际,我们在借鉴西方国防经济学时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的视角需要调整。今后我们应将研究的视角,从关注理论体系建设转向对重大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过去重点研究“应该是什么”的规范问题转向重点研究“事实是什么”的实证问题,使学科朝着应用性、实用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二.研究的内容需要充实。要加强我国国防经济研究的应用性,就要相应调整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借鉴西方有关理论,我们就可以根据国家实际安全需要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度化地确定我国国防费的规模。兵员的质量要提高,力求将高学历、高文化素质的兵员招进来,与我军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形成契合。另外探讨国防费、国防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间的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协调好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促进各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研究的方法需要改进。在借鉴当代西方国防经济理论时必须充分认识这些不同点,必须考虑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特殊性,即:中国国情和军情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殊要求,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体制环境。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国防经济理论时必须做两个方面的工作:剔除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中不适合我们的那些成分;将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经济理论和方法进行适用于中国特殊要求的“加工处理”,使之“中国化”。

总之,借鉴西方军事人力资本研究,建立起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特质”的中国军事人力资本理论。■

作者:赵红梅 刘敏

上一篇:师德师风论文下一篇:水权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