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2022-04-16

在武汉市基础教育界,李光杰是个偶像级的存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1:

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实行“三导师制”,旨在革除师范教育中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弱化等弊端。该制度在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但要保障其有效实施,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三导师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此,我校在借鉴世界各国推行导师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在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创设“三导师制”。该制度除了具有传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势之外,还能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建构“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畅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沟通的渠道等,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育人水平成效显著。

一、“三导师制”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现行教育体系中,由于课程开设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学生日常教学班额扩大,师生比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足等弊端,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师范生入职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技能缺失,严重制约其职后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弊端,我校创设了“三导师制”。所谓“三导师制”,即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安排三位有教育经验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品德养成等方面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训练进行个别指导的制度。其基本思路及培养目标如下:

基本思路:在大学四年中,学校安排由校内专任教师、省(市、区)中小学教研员和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担负师范生指导职责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三位导师在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问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督促完成学业,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其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术能力。其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学综合技能导师,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培养其综合的、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中小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基本的教师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其形成并提高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三导师制”力图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个别指导优势,以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以增强师范生“乐教、适教、善教”的能力,实现师生共进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推行“三导师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师生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我校在“三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 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选聘合适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决定“三导师制”实施成效第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首先,明确导师的任职资格。应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在思想作风上,要求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志愿担任导师。在业务上,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其次,规范导师的选聘程序。(1)各院(系)推荐、学校确定名单后,在专门网页上连同导师基本情况的介绍统一向学生公布,并接受学生咨询。(2)各院(系)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三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积极选报导师。(3)师生举行见面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研究兴趣选报导师选择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要求选择学生。学校作最终调整后,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4)由学校统一聘任并颁发导师聘书。导师的任期一般为四年。从导师进入的时间来看,专业导师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全程,教研员导师和基地学校实践导师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在学生已基本修完基础课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开始启动。

2. 明确导师职责及工作要求

为了使每位导师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拟定“导师职责(试行)”,发至每位导师,并专门召开了全体导师会议,集体确定目标责任书,并在会上对“责任书”上有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任务”逐条做出解释。要求导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学生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三导师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中各负其责,共同担负起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的职责。

(1)学校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师范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引领,协助制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担任实习高校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有:第一,专业引领。通过个别辅导,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兴趣及各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在研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第二,实践指导。为师范生在校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自主修炼和模拟训练提供咨询辅导;在学生实习、见习阶段,担任高校一方的实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第三,心灵辅导。在大学四年里,专业导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态调适等工作,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研员综合实践技能导师。我校充分利用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在学校的优势,积极推动省、市、区教研员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为此,聘任中小学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师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导师。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教师实践技能训练与指导,专题考试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指导等,为学生从准教师向合格教师的转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其工作方式有:第一,通识讲座。师范生入学之初,教研员对全体师范专业的新生进行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教育,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自豪感,坚定教育职业信念。每学期之初,教研员为师范生开设基础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论、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技能授课。师范生实习之前,教研员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为师范生普及中小学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大学四年级,定期为师范生举办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编制考试考前专题辅导和培训等。第二,听课评课。在学生实习之前和实习过程中,教研员深入模拟课堂和实习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指导,包括对师范生的说课、所上模拟课(试讲课)和实习课进行现场指导、点评、示范以及微格教学分析,同组其他师范生全程参与,以让师范生能够准确掌握上课的基本常规和要领,了解自身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教研观摩。教研员在组织省、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和亲身参与,以让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第四,教师专业引领。教研员一般被称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引领是中小学教师走向成熟和成为骨干教师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教研员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师范生制定初步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组织同组学生一起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进行评估,以明确学生努力修炼的方向,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为其入职后快速走向成熟奠定基础。

(3)基地学校中小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获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体验,指导学生授课及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以让习得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方式上,主要采取“请进来” 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即不定期邀请基地学校实践导师到师范院校为师范生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以及担任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评委,进行现场点评和辅导。“走出去”,即我校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进行见习、实习,接受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手把手的亲身示范和现场指导,以让实习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实践操作,培养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期间,师范生和导师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之外,导师还可通过电话、网络视屏会议、QQ等媒介和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全程助推学生专业成长。此外,要求导师在开展工作前要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日常指导导师应填写“师范导师工作记录簿”;学期结束要做好书面工作总结,并提出导师工作改进建议。

3. 建立导师工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由于各高校对导师的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为保证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考核。为此,学校设计了两份考核表,一份发给各位导师,一份发至每位同学。一方面,依据“导师职责”,对导师在每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另一方面,对其所指导的学生成长状况,特别是学生实习水平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侧面测评导师的工作质量。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及工作量给予导师相应的指导经费,并进行适当奖罚。对本校的专业导师和省教研员导师,按照其所指导学生数量和质量测算成教学工作量,按学校有关规定计酬。并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对于校外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实践导师,则在规定一个基本报酬的基础上实行浮动薪酬制,导师津贴直接与工作数量与质量挂钩。再次,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师范生导师工作大会。会前就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向全体师生征询建议,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会上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通过几年的探索,“三导师制”在我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运行良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有数十位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不同的课题研究,完成了十余篇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2位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本科阶段就在专业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完善成为毕业论文,师范生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比例逐年显著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扎实,教育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仅2011年,就有4人分获湖北师范联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毕业年级的学生在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武汉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小学等名校实习深受好评。本校师范毕业生考上教师编制,进入教师行列的比例明显高于省内同批次学校。师范毕业生在本地同类高校毕业生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大部分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能在短期内能站稳讲台,入职适应期明显缩短,并展现出很强的专业发展后劲,在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为各校的业务骨干。

[本文所依托的教改项目“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S’模式”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吴芳和]

作者:汪丞 王培喜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2:

一名教研“燃灯者”的守望与超越

在武汉市基础教育界,李光杰是个偶像级的存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比如:在他的推动下,首次实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战线与长江中三角各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成功举办了长江中三角四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教研协作体首场联袂教研活动;

全国十城市教研协作体持续关注高中教育近30年,他第一次将其教研视角引向小学教育,并主导举办了首场全国十城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被推举为协作体小学教研项目主要负责人;而他具体操盘的“三走进”(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学科)高效课堂大型巡礼活动,则在武汉市15个区掀起阵阵教研新风……

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教科院,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小学教研室主任,他正着手清理自己的物件。这间略显狭窄的办公室储存了李光杰15年的时光。这个秋天,他终将离开耕耘了40余年的教育田地。

“基本没留下遗憾。”李光杰平和地说,“作为一名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当老师,做校长,还是从事教育科研,我都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这种自信和平静,源于在武汉基础教育事业的接力发展中,李光杰跑出了自己这一棒的精彩。
填补一项教研空白

2018年6月26日,武汉市硚口区山鹰小学的学术报名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市15个区200多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齐聚一堂,一双双眼睛绽放着兴奋和激动的光芒。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周小川副主任、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全体主编,以及人教社数字出版部门的技术专家一行十余人,出席了在山鹰小学举办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下册工作总结暨上册样张研讨会”。

“这样豪华的专家阵容,如此高规格的教研盛会,在武汉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史上并不多见。”组织者李光杰告诉记者,这批“大咖级”专家团队上一次齐聚武汉,是在5个多月前。彼时元旦刚过,武汉正值寒冬,专家们来到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了该课程项目的启动暨审稿培训会。

夏至刚过,北京的专家们再次不远千里来到武汉,为的是同一个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这个由李光杰主导研发的项目,今年5月底已在人教网成功上线220个微视频,受到了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的热烈追捧。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课程项目?

李光杰告诉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武汉市小学数学教研核心团队就对课标精神的精准落地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和跟踪。

“在教研活动中,有些发现令人忧心。”李光杰说,不少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内容不饱满,节奏拖沓,效果堪忧;不少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浮于表面,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悟不准、吃不透。“这些现象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尤其突出。”李光杰说,近年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范科班出身的较少,专业背景不一,因而在对教材的解读、使用上存在不少问题……

李光杰敏锐地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例题教学。“例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杰说,“例题是数学知识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只能得到一堆零碎、杂乱、干瘪的数学知识,难以构建知识体系。”

课标要精准落地,则教学要精准到位;教学要精准到位,则教材要精准把握;教材要精准把握,则例题要精准解读。经过一年多反复调研,李光杰有了成熟的思考:编写一套例题教学参考资料,将每一个新授例题分别从“教什么”“怎样教”“如何练”三个维度进行精准分析与建构,帮助一线数学教师踩准例题教学的基本点位,最大限度解决课堂教学“最后100米”的问题。

这就是小学数学例题精准解读的基本构想。

2016年11月,在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李光杰召集全市15名资深教研员开了第一次专题会,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武汉市小学数学例题解读的愿景与行动方案》,并将1-6年级12本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工,统一了精准解读的编写格式和基本模板,并明确了编写时间表。3个月后,带着初稿,编写团队召开了第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编写体例和内容。2017年春季开学之后,处于毛坯状态的教学参考材料《人教版小學数学精准解读(实验版)》下发到武汉市部分实验学校,将初步的研究成果置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充实和完善。

2017年7月,李光杰组织召开了编写团队第三次会议。这一次,大家带来的是例题精准解读的微视频。由青山区教研员万泉指导、红钢城小学王漪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微视频,让例题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充分挖掘;武昌区中华路小学特级教师徐丽萍指导、南湖二小李琴老师执教的《旋转》在视频呈现方式上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度解读教材例题,探索一条教研、培训、教学一体化实施路径,是这项研究的一个创新点。”李光杰说。

李光杰及其团队的研究引起了人教社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初步审阅书稿和样本微视频之后,人教社小学数学编辑室王永春主任拍案叫绝,认为这是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解读课程研究的一大创举。王永春当即请示人教社总部,向李光杰及其团队发出合作邀请。

2018年元月4日,李光杰和他的团队迎来了值得纪念的日子。“人教社小学数学例题解读课程项目启动暨审稿培训会”在武汉召开,8位资深编辑、5位技术专家亲临指导,全市各区169位教研员和数学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从此与人教社专家牵手、结对,“例题解读”课程资源建设驶入快车道。5月底,下册220节微视频全部通过人教社专家审核,并在人教网正式上线。按照时间表,11月15日,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456个课例的精准解读微视频将全部在人教网上线。届时,169位骨干教师,3年辛勤付出,将结晶成最美的果实呈现于世人面前。

“站位高、理念新、路径优。”人教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主任王永春毫不掩饰对武汉同仁的赞誉,“这将是中国小学数学界第一部完整的例题解读线上课程。”

“这个课程一定能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路径。”湖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也深感自豪,“这不但是武汉市小数人的光荣,也是湖北省小数人的骄傲。”
创新一种教研模式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光杰第一次将武汉市基础教育教研经验和成果推向全国。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全国十城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武漢举办,来自天津、重庆、广州、南京、成都等十大城市的小学教研室主任、校长、教师300多人出席了这场教研盛会。在李光杰亲自指导下,硚口区“节节课好 个个班好”、江岸区“深化两个关注,推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武昌区“小学特色教育联盟”等区域教育特色成果逐一亮相,第一次面向全国教育界同仁集中展示了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这场教研盛会只是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学科)之“走进学科”活动的一部分。自2009年以来,在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的直接推动下,“三走进”高效课堂建设大型系列巡礼活动走进武汉市13个行政区、9所学校、5个学科,成功举办了27场次教研巡礼活动,帮助提炼、形成并推广了27个教研成果。

作为最早提出并参与策划“三走进”活动框架的教育专家,李光杰认为,“三走进”活动最本质的创新在于,打破了原来的行政区界线,构建了一种盘活全市教研资源、沟通教师与专家、形成并共享成果的“五四三二一”大协作教研模式。

“五”指五个环节:申报、筛选、提炼、展示、推广。“四”指四大原则:申报课题的原创性——课题产生于本地或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课题选择的典型性——筛选出的课题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总结提炼的积极性——教师和专家全员全程参与思维的碰撞和成果的提炼;成果推广应用的广泛性——用多种方式实现最新成果无盲区全覆盖,并发挥成果的启发或改造作用。“三”指三个走进:走进区域,总结提炼推广区域教研模式创新成果;走进学校,总结提炼推广学校课堂改革与管理成果;走进学科,总结提炼推广学科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二”指两项认定:被推广的成果,市教科院给予正式的教研成果认定;参与研究的人员给予教研工作业绩认定。“一”指一个中心,即研究始终以课堂为中心。

于是,起源于课堂的问题,被学校确定为研究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后,专家介入,任务共担;通过“三走进”平台,全市同行介入,成果共享。

这样,一所学校或一个小组的教研活动,进入“三走进”大教研模式后,便打破了区级教研体制的壁垒,升级成为全市的教研活动。此时,全市相关教师就被整合成为一个有着超强凝聚力的大教研组,他们既是课题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享受者,被“区”教研体制分割的教研生态由此得到重组,取而代之的是大教研观下的教研生态新系统,被优化的教研过程和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教研模式的创新,带来的是全市教研生态的巨变。

首先是教研氛围的悄然变化。“三走进”走进青山区的那天,7位英语教师以“探索阅读教学中答案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小专题为例,做了生动具体的现场演示,将青山区为期两年的“小专题研究”成果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进行了集中展示。活动结束后,青山区许多未上台的教师觉得不过瘾。原来,青山区的“小专题研究”针对的是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小现象,人人都可以参加,全区教研成果呈现出井喷态势,大家都渴望有机会一显身手。受“三走进”大教研模式的启发,青山区教研室于是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学区,仿效“三走进”模式,安排各个学区来承办“走进学区”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走上舞台的中央,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李光杰告诉记者,“三走进”活动犹如一场教研奥运,有明确的申办标准,如在课堂建设方面要有原创性,经验具有价值并初步形成体系,具有在全市展示交流的必要性。申请报告递交之后并不表示一定能申办成功,规则“逼”着各地教研创特色。这样,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要我教研”到“我要教研”的教研氛围和激励机制,彻底打破了以往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伪教研”“被教研”面貌。

对优质教研资源的再认识和观念革命,则是教研生态变化的一个直接体现。

“将全市的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是我们组织三走进活动的初衷。”李光杰说,“三走进”活动之所以备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区域、学校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了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先进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优质学校与发展中学校的界线,只要成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都能成为共同财富为全市共享。“以往被行政区域体制分割的教研生态悄然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大教研观下的武汉教研生态新体系。”

“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对优质教研资源的再认识和观念革命。”李光杰认为,只要是教学发生的地方就存在着优质的教研资源。武汉市15个区近千所中小学,每个区、每所学校都是优质的教研资源生发地。“从这个意义来说,‘三走进’形成的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机制,真正把武汉市拧成了一个超级教研组。”
改善一方教研生态

教研生态的改善催生了教研成果的持续涌现。

教研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过程。实践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需要理论的搀扶,而专注于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则需要实践以接地气,两者在彼此需要之际的相遇,必将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三走进’活动正好搭建了草根与权威相遇的平台,形成了草根成果的权威认定机制。”李光杰说,从经验的筛选、经验向成果的转化、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来自专家的指导与认可,使得教师的教研自信和动力更足了;而与一线教师的无缝对接,则使得专家们的理论研究得以软着陆。

江岸区三眼桥小学就是这种美丽相遇的幸运儿。三眼桥小学原本是一所普通学校,在武汉市育才小学、育才第二小学等周边名校的环绕下,更显得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却以“校级视导周”的小课题意外地闯入市教科院专家的眼中,在2012年4月成功地申办了首场“走进学校”的现场会,不少教师生平第一次在这场市级教研盛会中得以崭露头角。活动的成功申办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仅在2012年,老师们竟然发表了300多篇各类教研文章,比之前8年发表论文的总数还多。

“跟三眼桥小学一样,我们总结推广的27个教研成果无一例外都是区域和学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当他们缺乏理论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时候,‘三走进’活动及时地给予了专家支持和权威认定。”李光杰说。27项成果最终凝结为一本珍贵的教研成果汇编《办在教师身边的教研博览会》,转化为可供全市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学习、借鉴、研究的宝贵材料。

在全市高校课堂巡礼“走进东西湖”的现场会上,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热情洋溢地评价说,“三走进”大型巡礼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区中小学开展高校课堂建构的积极性,全面地展示了各区的教研教学特色,是武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锤炼一支教研队伍

在武汉市小数教师们的朋友圈中,李光杰有时被描述为一个温和平易的学术男神,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关于他的记忆是一幅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教练”和“指挥官”形象,老师们对他既爱又怕。尽管如此,大家仍然以得到这位资深专家的指导为荣、为幸。

青山区数学教研员万泉至今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听李光杰点评课例的情景。万泉说,以往专家点评,由于时间关系就真的只能“点”到即止。然而李主任评课是个例外。他把执教老师请上主席台和他坐在一起,打开教学PPT,从第一张封面设计开始,与执教老师逐一探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李主任借助课件和板书,还原课堂,为老师们展示了一场生动的“微格分析”案例。“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万泉说,“从此我知道了,原来还可以那样评课!”

“专业引领,不是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当然也不是迎合学校需求‘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应该是平等地和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李光杰说,身为教研员,要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真诚地与老师们一起观察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一起接受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一起学习并研究成败得失的原因,在反思、切磋、共鸣、省悟中收获智慧。

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彭娟坦言,没有李光杰严苛的业务指导和真诚的关心与帮助,就没有自己的成长。彭娟是2013年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5年前角逐这一顶级专业荣誉的磨砺过程,使得她脱胎换骨。“从省级赛课到全国选拔赛,再到入围总决赛,历时近两年,李主任一路跟踪指导,具体到每一个动作,每一笔板书,每一句表达。他对完美教学艺术的追求深深地感动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地突破自我。”彭娟说,“直到临近决赛的半个月,我选的《垂直与平行》一课总是上得不完美,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和境界,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如果不是李主任及时点化、鼓气,我恐怕也坚持不到最后。”

“我时常对青年老师讲,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相授的话,那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李光杰说,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寄托,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古老又时新的技艺,教师没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如何能够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数学教师熊菲,是李光杰例题解读课程项目编写团队的一员。“累并快乐着。”熊菲老师这样形容自己参与项目研究的感受。熊菲老师告诉记者,一节成型的微课虽然只有八到十分钟,但录制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十倍二十倍。李光杰要求每一帧画面都要精益求精,每一句解说都要细细推敲。“一节课打磨上十遍是很正常的。两个课做下来,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掏空了一样。”

李光杰自然了解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批阅三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心血,三年辛苦不寻常。”回顾团队近200名老师三年来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一向冷峻严肃的李光杰也不免动容,“1000多个日日夜夜,同志们把全部的青春、热情、活力、创造、智慧渗透在每一帧微课画面中,融化在每一句解说词中。”

让“熊菲们”欣慰的是,由李光杰团队、人教社、华中科技大学三方联合打造的第一部“数纸融合”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辅导读本,即将在2019年春季面世。这是武汉市小学数学界向全国教育同仁献上的一份大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光杰正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方式锻炼出一只敬业奉献的教研队伍,他们必将成为推动武汉市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最雄厚的原动力。

弹指一挥间,春秋40载。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出生于鄂西北山区县南漳县的李光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中师生,自此开始了与教育一辈子的不解之缘。从偏僻的乡村学校到县城最好小学,从省会城市知名小学再到市教科院;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再从一般教研员到引领一座城市的小学教研室主任,人生中的这些时空节点和生涯坐标共同勾勒出李光杰40余年教育人生的軌迹。

回顾自己教育人生的每一步,李光杰既感恩又庆幸。他深情地说,“感恩的是这个伟大时代给予奋斗者的机会和包容,庆幸的是在生命最丰厚的15年里,有市教科院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有全市小学教师们的理解与支持,才让我在实现教育梦想的征途上走得更远。”

作者:鄢志勇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3: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唐永珍,自1998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历任班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先后获“赣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教研员”,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指导一线教师及学生在全省教学比赛中获奖。

不断完善自己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1998年,唐永珍师范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

然而,现实远没有梦想那样美好。毕业后,她被分配了偏远乡镇的乡村小学任教,生活上的清贫与不便尚且不说,更让她难以应付的是学校安排的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重任,这对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唐永珍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初登讲台前,她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全身发抖,然而,一堂课下来,她收获的是孩子们的欢笑和掌声。唐永珍明白,这是因为她课前的充分准备。在此后的教学中,她边教边学,不断总结,往往为了一个小问题,她会查找大量资料,或给优秀教师打电话请教,做足准备。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她所任教的班级成绩直线上升,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全乡第一。之后,唐永珍考入全县唯一示范性学校——九龙小学,并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处主任,一直走到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岗位。

唐永珍觉得:这还不够,要让自己进步,还要不断学习。于是,她一边在工作中学,还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从而为她以后的进步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工作中,唐永珍永远都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斗士,不断完善自己。

三位一体教研模式

唐永珍认为:成绩和荣誉从来只是劳动的副产品。2010年,唐永珍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安远县教育局教研室,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此后,唐永珍坚持深入学校听课、评课,每年不少于60节;每学期在县级以上教师研讨会上公开示范课、观摩课3节以上;每学年在学校上研究课10节以上,专题讲座6次以上。多少个周末,当别人和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时,唐永珍却对着大叠的听课笔记做分析、总结;多少个夜晚,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她还在边写边想,探索着,思考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她被提拔为教研室副主任,201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第二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研室——片区——学校”三位一体教研模式是唐永珍多年教研工作总结的精华。她结合江西省安远县教育实际,在全县范围内,以学校为基点,以片区为单位,区域内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与县教研室教研员一道,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了这一教研模式。此教研模式的推行,使得唐永珍在当地教育领域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并为之带来了诸多荣誉,获得了江西省特色教研奖,她本人也在201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优秀教研员”。

现场示范,甘为人梯

有人说,教师是“运动员”,教研员是“教练员”。而唐永珍始终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在调研时,她总喜欢亲身示范。

唐永珍喜欢用互动的评课方式,先请执教者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她再以商量的口吻与其谈心,交流。她允许教师提出质疑,与她争论、申辩。她总是通过平等切磋,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一次,去安远县天心镇调研,老师讲完《一夜的工作》,进行评课时,其他教师总不得要领。这时,唐永珍登上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然后给学生和老师上了精彩的一课。她喜欢用现身说法解答教师的疑惑,与一线教师共同进步。她常说:教研工作是绿叶的事业,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教师,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

在大家心目中,唐永珍总是走在前面,帮助老师们成长。其实,她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把尺子做人

唐永珍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她认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技能。她知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要继续不懈拼搏,做一个永远“有准备的人”,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经说过:教师要“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去上路,前方的路没有尽头”。是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唐永珍就是这样,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杨秀云 李林锋

上一篇:普通高校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