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2022-04-17

摘要: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中国制定了一项战略计划: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应对全球变暖。作为一个大的能源消费国,建筑业应该积极应对通过分析我国建筑碳排放现状,探讨了建设经营中使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可行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篇1:

基于碳生产率的低碳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相比生产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的意义,也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围绕影响构成碳生产率的经济总效益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勾勒了转变生产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并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和消费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低碳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当前高碳排放的根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碳生产率;转变生活方式;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单纯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相比于生产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的意义,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关键。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碳生产率概述

低碳发展的本质应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充分实现经济对于二氧化碳的脱钩发展。碳生产率的提出将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有机地联系起来。碳生产率是指一段时期内GDP数量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刻画的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占用碳排放空间大小。该概念由Kaya和Yokobori在1993年提出。用公式表示为:

碳生产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首先,低碳发展是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低碳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反映在碳生产率的概念中就是要使分母尽可能小。其次,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反映在碳生产率的概念中就是要使分子尽可能大。碳生产率指标实际上也是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指标的倒数,碳排放强度可以分解为单位GDP能耗(能源效率)和碳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两个指标。因此可以说,碳生产率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两个方面的因素。

二、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根据“碳生产率=总效益/碳排放量”的公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推动经济总效益(分子)的提升,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分母),从而达到提高碳生产率,推动低碳发展的目的。有必要对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转变生活方式

本文所提出的生活方式是在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内涵要义的基础上,适应全球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融入当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关键性高级要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低碳生活方式,其本质是在提高碳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这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也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与通常定义的生活方式具体涵义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由通常定义的生活方式向本文定义的生活方式需要实现物质资料消费方式和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的两个转变。第一,转变物质资料消费方式。促进人们在物质资料消费过程中实现由“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实现低碳生活。第二,转变精神道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行为方式中全面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坚持文明理性消费和绿色生活模式,实现全新的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生活方式。

(二)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影响生活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建筑、交通和消费方式等等。其中,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三大因素对提高碳生产率分子——经济效率有直接关系,低碳技术则能够革新生产技术、降低低碳产品生产成本,直接推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带来大量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从而直接推动产业效率提高,空间布局优化能够从空间上优化人们的空间出行距离,既能降低无效的碳排放量也能大大加强集聚效应,而建筑、交通、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则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有助于降低碳生产率的分母值,这些主导因素综合起来就能全面提升碳生产率。

制度设计则是影响碳生产率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因素,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经济效益,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碳排放量多少。这些制度包括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土地制度等全方位的制度安排设计。没有合理的制度保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便无法得到持续的革新,低碳发展也可能被延迟或终止。因此,合理的制度能够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进而促进低碳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与低碳发展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本文提出了与传统生活方式不同的新的低碳生活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针对理念,有必要对从交通、建筑、消费与生活的意识形态方面对我国目前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的发展与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一)推进低碳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已经注意到低碳生活的问题,并对推进低碳生活方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具体表现如下。

1.低碳交通正逐步建立

交通运输已经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私人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也意味着若任其发展,石油消费将会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会急剧增加,据估算,2015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5.22亿吨,2030年则会达到11.08亿吨。这将对我国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我国政府已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着力全面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低碳交通技术已得到进一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近年来,我国对这类低碳交通技术进行了大力投资,新能源汽车因此也得到快速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二是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出现了大跃进的趋势。在城市交通方面,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机遇加快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轨道化发展,这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和向低碳交通转变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低碳建筑已得到广泛重视

由于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很高,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能源浪费惊人。我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更是从政策上加以快速推进低碳建筑发展。近年来,我国低碳建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绿色建筑节能显著。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节能已作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9年底,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000多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以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形成了每年节约7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的能力。二是绿色建筑政策不断出台。2006年,我国出台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第一次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技术指南也相继编制完成。三是住宅低碳技术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不断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

3.消费方式不断向低碳化发展

CO2排放不仅来自生产领域,也来自消费领域。我国来自消费领域的CO2排放占30%,比发达国家CO2排放2/3来自消费领域的占比要低得多。即使如此,近年来,我国政府正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措施等各种手段,不断引导消费模式向低碳化发展。政府从各个方面引导民众进行低碳消费。一是政府大力倡导鼓励低碳消费。政府正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多种途径,积极制造舆论,引导大家合理消费,养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二是政府积极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规范引导低碳消费。国家正在逐步出台政策,比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等;为促进节能减排,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还有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等。总之,人们的低碳消费意识正在形成。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下和政策的约束下,一些市民开始形成了低碳消费意识,并身体力行,贯穿于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虽然一些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改变,但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低碳消费首先从一种态度,到一种习惯,然后最终形成一种价值观。

(二)高碳排放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1.交通仍是我国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一是低碳交通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但这些技术仍需要大幅度提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尚不高。二是低碳交通运输比重仍较低。铁路在节能减排降耗上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优势明显,铁路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飞机、汽车的1/6、1/3~1/20,然而,我国铁路货运周转量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碳排放的强度。三是交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当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平均油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5%,货车百公里油耗更是高30%左右,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率目前总体上仍比美国低7.2%,比日本低近10%。与此同时,虽然政府一直倡导公共交通出行,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正呈急剧增长状态,近年来,我国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 2009年年增长率则达到33.8%。日益增长的私人小汽车,无疑将会大幅度增加碳排放量。

2.低碳建筑仍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一是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而欧洲的现行标准则为25瓦,相差3倍;我国现行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面积将不断增加,预计在未来25年内,中国所有建筑总面积将翻一番,如果能耗不相应降低的话,后果会很严重。二是低碳建筑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低碳住宅的亮点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节能墙体、节能窗、外遮阳、节能屋顶等建筑节能材料、设备的应用上,更为重要的建筑设计节能技术就显得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三是低碳建筑仍未能真正在房地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低碳建筑概念更多停留在口号层面。对于很多开发企业而言,低碳目前或许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投入应用,或者仅仅依靠低碳概念来炒作楼盘,真正意义上建成的低碳建筑还在少数。四是国家低碳政策的滞后以及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政府也尚未制订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统一的标准,亦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多靠企业自觉。

3.高碳消费方式仍未有所改观

低碳消费虽然在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不少学术界人士的推崇,并被学术界公认为最佳的消费方式之一,但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完全取代旧的消费方式,为整个低碳经济的推进及其成功贡献其应有的力量,使中国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却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低碳消费环境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高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甚至到现在,不少地区仍未有大的改观。二是低碳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有不少未完善之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长,企业就愈发注重短期利益,再加上国家金融信贷资金往制造业的倾斜不够,许多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因此更加不愿意为了一个前景不甚明朗的低碳消费市场而大举投入,客观上阻碍了低碳消费的推广。三是低碳消费观念有待加强。中国很多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方式认识不够,认为环保是政府该去负责的事,自己只要花钱了就应该满足自我的消费需求,追求的是个人享受与满足,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大量存在。

(三)高碳排放的根源

通过对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调研,我国生活方式中还存在高碳排放的问题,对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分析如下。

1.制度设计缺失,直接导致了低碳发展众多问题的存在

我国在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政府也正千方百计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低碳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仍然是以政策为主,制度建设则相对滞后,也正是制度设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前低碳生活发展的诸多弊病。

从制度经济学层面看,低碳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温室气体减排三者之间的协调。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自动破除制度障碍,自动实践。现有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对低碳产业扶持不足,也直接造成我国低碳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第二,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有关碳足迹的计算及碳标识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现有对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志管理也比较混乱,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比较低。第三,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参差不齐的低碳产品充斥市场。大量商品打着“低碳”的旗号,提高商品价格,致使低碳消费市场混乱,直接导致真正低碳产品丧失竞争力。

2.尚未形成的低碳文化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另一根源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时代全方位的文化,它不仅是要淘汰高能耗的产能,不仅是要改变能耗结构,加快无碳或低碳技术革命、能源革命,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的变革,因此,需要培育低碳消费文化,要有低碳消费意识,形成低碳消费习惯,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当前,我国正式由于缺乏这种以低碳消费为主的文化意识形态,致使人们在生活方式转变与推进低碳发展出现了众多矛盾。未来低碳文化的构建不仅仅只停留在碳消费概念文化、碳消费节约文化、碳消费环保文化等在内的碳消费文化,而且也应该加强碳生产率文化、碳浓度文化、碳强度文化等在内的碳核心文化和碳交易文化。

四、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意识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高碳产品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生活质量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一)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推进低碳发展

低碳建筑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有效明晰的国家低碳建筑规范标准为保障、以低碳建筑社区为重要载体,通过建筑合理布局、产业不断升级等途径实现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核心技术。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低碳建筑所需的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高效冷却技术、地热系统、水资源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并积极推进这些建筑技术与建筑的融合,率先在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中建设示范项目。其次,加强低碳建筑材料的开发,在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低碳建材、建造中大量应用低碳技术、就地取材减少运输中碳排放。第三,加强低碳建筑材料的应用,比如在建筑采暖方面,采用入户取暖热水(气)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方法进行改良当前建筑形态可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低碳建筑的市场引导和供给。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加强对低碳建筑的开发和供给。一是加强建筑本身的低碳化设计,如加强水循环设计以及太阳能、照明系统和遮阳系统的利用,以降低建筑本身对碳的消耗。二是加强合理建筑户型设计,降低建筑面积需求。对住宅建筑而言,重点发展二、三居室套型为主的中小套型住房,通过合理的户型设计,达到有效节约建筑材料的目的,进而降低碳消耗。三是加强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依靠现代科技将大量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尽量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使其资源化。

积极完善并严格执行低碳建筑国家标准。为了更广泛地实行建筑节能减排,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低碳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应制定低碳建筑推广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应端看,对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研究和制定财政补贴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从需求端看,对购买符合标准的低碳住宅,应在国家住宅消费政策中加以考虑和引导。

优化建筑实体功能空间布局。在建筑布局设计中,为避免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导致的大量交通出行造成的碳排放,应尽量使就业、居住、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集聚于同一区域,形成地域多功能综合体,这样就能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二)积极构筑低碳交通体系,降低交通碳排放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围绕低碳交通关键技术,如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点研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促进智能交通发展。

积极控制私人小汽车无节制增长。通过大幅度提高小汽车停放的收费标准或征收停车位税费,征收小汽车燃油附加费,按照道路的拥堵程度来收取不同费率的道路使用费等途径来实现。

建立有效的低碳交通体系。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实现途径包括:一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改善汽车燃油效率,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四是规划、建设和改善非机动车专用道。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融资机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公共交通成为优先发展领域。

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减少交通需求量。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将影响居民出行行为,紧凑型城市空间可积极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降低小汽车出行,会大大降低碳排放。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实施路径具体表现在:在城市层面,引导大城市空间组团化、中小城市空间集聚化、沿交通走廊发展;在城市组团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布局,引导城市空间向综合交通枢纽集中,避免城市组团规模的过度扩张和功能单一化;在社区层面,强调混合功能和高密度地区开发,引导人们生活在工作地和日常设施附近,减少交通出行,降低必要的出行距离。

(三)逐步实现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积极完善低碳产品市场,夯实低碳消费方式形成基础。逐步形成市场主导的低碳产品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强低碳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政府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大局出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政府监督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场法规,积极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以便使价格真正成为市场信号,直接反映市场活动状况,并对市场活动发挥内在的调节和制约作用,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市场的主流。

积极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部门应制订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对产品授予低碳标志,让居民在消费选择时有据可依;城市社区可向居民印发低碳生活手册,引导市民进入低碳的生活方式;企业生产应提倡消费本地资源,生产的产品以满足当地市场为主,以减少资源和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办公事务较多的部门,应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

(四)积极培育低碳意识,促进低碳发展

舆论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进一步弘扬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居民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低碳消费模式。结合发展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确立低碳消费模式。这就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节约资源和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消费观念;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节能环保低碳型产品;引导居民选择低能耗的出行方式;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资源节约,惩罚浪费行为;建立生活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创建低碳消费和生活环境。

大力促进社会观念转型。首先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建设观念由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大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碳源、碳汇、碳排放、碳交易、碳捕捉、碳生产力、碳封存、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决策和工作中。同时,广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进而了解、认同和接受低碳社会的发展观念。

积极促进生活方式转型。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就是要在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开展低碳消费,践行低碳生活。具体行动中,需要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广泛开展低碳机关、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宾馆等低碳创建活动,提升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

参考文献:

[1] 付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

[3]赵黛青.低碳建筑的发展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0,(2).

[4]王可达.建设低碳城市路径研究[J].开放导报,2010,(4).

[5] 黄焕山.论低碳文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6]徐建闽.我国低碳交通分析及推进措施[J].城市观察,2010,(4).

[7]杨婷.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居民低碳生活的思路[J].菏泽学院学报,2010,(5).

[8]王淑新等.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J].软科学,2010,(7).

[9]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10]马晓芸.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0,(8).

[11]于小强.低碳消费方式实现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2010,(8).

[12]王斌等.试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13]付德全.转变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14]唐姨军.我国低碳消费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15]张陶新.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

[16]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1).

[17]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2).

(编辑:韦京)

作者:赵西君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篇2:

建筑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路径探讨

摘要: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中国制定了一项战略计划: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应对全球变暖。作为一个大的能源消费国,建筑业应该积极应对通过分析我国建筑碳排放现状,探讨了建设经营中使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可行途径。在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全面的电力变化气体的应用以及风力和光电子的大力发展被认为是减少运行过程中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除了建筑作业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外,还迫切需要通过改变大型建筑项目的模式,减少建筑工程产生的碳排放和建筑工程产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碳排放达峰;碳中和;建筑碳排放;建筑节能;

前言

计算了中国民用建筑的隐含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确定了影响我国城市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主要因素:第一,建筑面积和寿命;二是北方城市集中供热和低碳能源消耗根据目前的发展模式(BAU),中国城市建筑难以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基于对建筑规模的控制、供热系统的通电、效率的提高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的实施,2030年中国城市建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将达到21亿吨,约占月排放量的50%提出了五项基本措施,以消除城市建筑中的碳排放,即超低能耗建筑和减少碳排放;电力和能效;实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可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方面保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空气捕获和碳利用。与会者强调,需要从大规模施工转向内容密集施工和逐步施工,并升级库存。

一、建筑行业碳排放定义和内涵

建筑部门的碳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第一类是建筑部门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直接供暖、家用热水、医院或旅馆的蒸汽。后者是指从外部进口的建筑物的电力和热量所含的碳排放量。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系统中,直接碳部门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工业、电力、建筑和运输。在这种情况下,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通常只包括直接排放。然而,国家一级的大多数研究和讨论都涉及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有些甚至涉及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碳排放。根据气专委制度,这部分排放量应计入工业部门,但排放量与住房建设的未来趋势直接相关。

二、建筑碳排放现状

1.建筑碳排放总体情况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关于中国建筑能耗和排放的计算,中国建筑和运营能耗在2019年占社会总能耗的33%,接近世界比例。但是,中国建筑占社会总能耗的11%,占世界能耗的5%以上。建筑占中国总能耗的2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源在能源消費总量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就二氧化碳排放而言,与建筑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9年约占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8%,其中16%用于建筑,22%用于建筑。

2.建筑建造能耗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估计,2019年中国民用建筑能耗为5.4亿tce,占全国总能耗的11%。然而,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建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16亿吨。建筑材料生产运输阶段与能源消耗有关的碳排放量和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分别占77%和20%。因此,建筑部门也应分担这部分碳排放量。

三、碳中和路径探讨

1.以提升建筑节能标准为基础

中国建设越来越需要节能同时,中国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2019年发布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绿色建筑质量的提高。国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横向比较:欧洲是最绿色的,美国是商业上最绿色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绿色国家。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10 000多个绿色建筑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其次,我们可以加快大规模建设接近零能耗建筑物、被动建筑物和零能耗建筑物,以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建筑物的能耗,实现碳中和。

2.通过用能方式调整,消除建筑的运行碳排放

减少直接碳排放主要是减少各种矿物燃料的使用。目前,我们的建筑直接排放大约6亿吨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厨房、家庭热水、农村和郊区的家庭燃煤,以及医院、商业建筑使用的燃气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这些活动主要使用气体来获取能源。事实上,气体中也有碳排放,只有实现气体电的变化,建筑物中才能达到零碳。用电饭煲代替煤气炉做饭;加热-姚加热热泵水-取代加热的电水-燃气水;将燃气热水锅炉改为热泵;废除中央蒸汽系统,代之以权力下放的系统;在需要使用蒸汽时,用小型蒸汽发生器取代大型蒸汽发生器。在政策机制中全面促进天然气发电、提高认识以及转变观念和看法,应是实现建筑物直接零碳排放的最重要手段。

3.减少建筑建造和维修中使用建材的碳排放

目前,已建成600多亿平方米的城乡建筑,1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仍在建设之中。一旦完成,中国的人均建筑面积指数将超过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目前的水平,接近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水平。没有住房短缺。目前,城市住房和公共建筑的总面积每年在30-40亿平方米之间,但每年约有20亿平方米被拆除。这表明,中国住房建设已从增加住房供应转向满足提高性能和基础建设的迫切需要拆除已成为建筑业的主要模式。继续进行大规模拆除和驱逐将继续导致对钢和建筑材料的强烈需求,钢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将继续繁荣,减少碳排放将更加困难。因此,改变现有建筑的翻新和现代化模式,从大规模拆除到大规模建筑和维修,可以大大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生产中的碳排放。这栋建筑应该从建造新房子转向修理旧房子这种转变将大大减少住房建筑材料如钢铁和水泥的需求,从而减少生产和改造这些工业。

结束语

综上,城市建筑碳中和是建筑行业所有学科、专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任务。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无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最高的建筑物,需要从业人员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J].环境保护,2020(20):2.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第1章.

[3]龙惟定,梁浩.我国城市建筑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探讨[J].暖通空调,2021(4):1-17.

作者:杨军鹏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篇3:

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较

摘 要:日前,在全球不同结构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都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造成过多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了使地球温室效应得到有效控制,了解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问题以及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较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不同结构建筑;碳排放;生命周期;比较

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在不断增大,各个国家与政府都在采取措施应对,以期全面提高本国环境的质量与水平。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建筑行业产生的能源消耗占到我国全部能源消耗的30%左右,排放出了大量的溫室气体。因此,我们需要对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问题、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较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希望能降低我国建筑对于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效的在建筑行业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升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一、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问题

(一)建筑生命周期

建筑生命周期指的是建筑物从一开始的筹备阶段到报废阶段的整个过程。比如:建筑物的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的采购、建筑构件的加工、建筑工程的施工与安装)、建筑物的运用阶段、建筑物的拆除阶段等[1]。

(二)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温室气体的排放通常以碳排放的方式来表示。我们对于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主要作用在于更好的说明建筑活动以及各种建筑材料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我们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在建筑中使用各种模式来进行节能减排,全面提高建筑物质量的标准,为人们的舒适居住打下良好基础[2]。

二、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较

我们选取北方有针对性的三种结构建筑,通过研究它们不同的碳排放标准来进行问题的具体说明。这三种结构的建筑分别是木结构、轻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栋独户建筑。

(一)有关的数据信息

在建筑物的施工中,钢材、水泥、玻璃、纤维板等都是重要的应用材料,占到了建筑材料的绝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数据与资料表明,我们在建筑物的物化阶段就需要对建筑中应用的材料进行科学的选取,最大程度上降低应用材料在施工以及后续应用过程中产生出的大量能源消耗。同时,我们在进行建筑物的拆除阶段需要全面提高建筑物回收与应用的效率。比如:对建筑物中存在的木质材料、钢材、玻璃等进行有效的回收,通过一定的处理,还可以在今后的建筑施工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应用,这就从另一种方式上降低了建筑行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但是,在建筑材料回收与应用的方面我们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有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有效回收方法与举措的制定,来提高这些建筑材料的再应用水平,从而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3]。

(二)碳排放核算

我们通过有关的数据与信息对于木结构、轻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栋独户建筑排放出的温室气体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充分表明这三种结构建筑在进行运营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量可以占到整个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木质结构建筑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总碳排放量最少[4]。

(三)分析与研究

为了更好的对木结构、轻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栋独户建筑排放出的温室气体进行分析,我们需要对于三种结构建筑的具体排放问题进行科学、细致化的研究。具体来讲,第一,使得三种结构建筑在相同自然环境下、相同通风条件下来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保障对比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有利于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何种结构的建筑具有较低的碳排放量。第二,通过有效性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木结构的建筑具有优良的围护结构,可以更好的保持室内的温度、因此不需要应用更多的空调系统或者是供暖设施。第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在这三种结构的建筑中具有非常大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比例最高。原因在于,这种结构的建筑没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需要借助其它的装饰材料、供暖设备来完成室内的保温,因此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第四,经过仔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筑结构碳排放量大小的排列次序为建筑物的运营维护阶段、建筑物的物化阶段、建筑物的拆除处置阶段。因此,对于我国未来的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施工来讲,需要选取高效化的木结构为主的设计方案,而在建筑物的运营维护阶段应用全新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全面提高其质量与节能的水平,降低建筑物产生出的温室气体[5]。

三、结论

对于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较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各种结构材料的建筑物排放出的温室气体量进行充分了解,使得有关建筑设计与施工企业能选取出低碳型的建筑结构进行建筑物的科学施工与后期运营维护,保障我国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春静,储成龙,张智慧.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较[J].建筑科学,2011,12:66-70+95.

[2]徐双.不同结构材料的桥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王玉,张宏,董凌.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较[J].建筑与文化,2015,(2):110-111.

[4]温日琨,祁神军.不同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的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2015,31(6):26-35.

[5]熊宝玉.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测算研究[D].深圳大学,2015.

作者:回晓彤

上一篇:宪法的发展溯源论文下一篇:新时期体操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