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公共政策论文

2022-04-19

[摘要]课程教学须凸显专业特色,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确立“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套理论、掌握一种方法、具备一系列能力”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材内容公共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内容公共政策论文 篇1:

我国高校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公共政策学是社会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要对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在教学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改善当前公共政策教学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并且应用性也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发展取决于是否对社会发展实践需要具有很强的回应性。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不断加快,这就客观要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培养大批专业素质过硬,政策视野开阔的的公共政策人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力推手。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我国公共政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发展的瓶颈,而这一瓶颈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为高校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的命题。只有不断努力探寻提高公共政策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克服制约我国公共政策学科教学质量的问题,才能为社会能够输送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公共政策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 教学发展模式

我国高校公共政策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方法是人们为了解决一定任务而采用的措施。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1〕教学方法的好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而只是进行一味的填鸭式灌输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生动。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材内容传授不合理。一方面教材的选取混乱。教师在教材选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顾学生专业实际情况,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偏好对教材进行选订。这样很容易导致教材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跨领域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联系更为紧密,这就形成了许多跨领域的学科教材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重复内容,教师在教材选订时对学生以前的课程设置状况缺乏了解,忽视了对跨领域的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经常出现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的内容重复和雷同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

3.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科起步较晚, 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师资缺乏,其专业背景多是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专业居多,因此公共政策专业老师普遍缺乏扎实的公共政策学知识功底和理论水平。再者就是公共政策学实践性很强,但教师大多数没有参与过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经历, 这样以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玩文字游戏,或者是现行政策与书本理论的互为解释,这种缺乏社会调研为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无益于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往往会导致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陷入某种缺乏反思的“自说自语”的境域,〔2〕只有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专业老师的素质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公共政策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很多高校在公共政策专业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是一味根据本校的社会科学资源状况自主确定,这就容易出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出现类似现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辨识度不高。比如有的高校经济学学科优势比较明显,那么在公共政策专业设置上往往会大量借助经济学资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现象,而最后会导致人才竞争力又不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竞争力强的尴尬局面。再者,公共政策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过于模糊。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养公共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而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义却不清楚, 缺乏可测量的指标。〔3〕

2.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混乱。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与经济学、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专业交叉性最强。由于此原因,也导致了公共政策专业课程设置出现了混乱。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及排课顺序上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很多院校在公共政策专业基础课程上只开设宏观经济学而不开微观经济学,这样以来学生在没有经济学入门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佳,或者是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课程课时安排过多,导致了本专业核心课程课时较少。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专业在课程设置只重视理论分析而忽视了实践分析的传授,公共政策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开设偏少。再者是过于依赖定性分析方法而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重视不够,开设统计学、微积分以及运筹学等旨在提高数理分析能力的学科的高校是很少的,即使开设的高校对于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往往放在专业学生的选修课里面看待。

三、实施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在公共政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出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进。

(一) 优化教学发展模式

1.教学方法多元化。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启发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励学生的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要在课堂中更多引入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以来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开拓视野, 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对公共政策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把握。〔4〕

2.授课内容科学规范。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学生特定学习阶段的教材。本着难易适中的原则,尽量选订带有通用性的权威性教材。再者,要完善教学计划。一般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大三以后开设较为合理,前两年应该侧重扎实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经济学、行政学与政治学等学科课程的安排要合理,搭配要科学,取消因人而设的一些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课程,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当然最后,教务处也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点、兴趣、愿望、选择, 给教师定位, 让其所上的课能保持相对稳定。〔5〕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负担能力,科学设置课程设置的数量,一方面既要要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以及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水平的提高来提升专业研究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再者,要重视对从事公共政策专业教师进行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鼓励本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重要的学术会议,引导本专业教师关注本专业理论前沿,这样有利于拓展本专业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最后,加强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6〕公共政策专业教师可以有机会与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本专业教师能够对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增强其问题意识,在课题选题上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

(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异,但是就同一类型的高校来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要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口径及其具体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特定高校的一定的自主性。一般来讲,作为教学型大学来讲,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也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这就要求对人才培养上更加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强化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素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作为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基本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储备,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应以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主。在此导向下,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术前沿的把握,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解释能力,增强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前瞻性。本专业教师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授课内容突出主次之分,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公共政策专业课程。首先,公共政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循序渐进、有易入难的原则,基本逻辑顺序一般可以设定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社会实践。再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里面要在关注经典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要强化定量的公共管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定量分析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性,诸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等把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成本-效益分析、微观经济学等作为公共政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7〕

〔参 考 文 献〕

〔1〕罗福午.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和要领〔J〕.中国建设教育,2006,(03).

〔2〕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6,(03).

〔3〕肖生福.关于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0,(05).

〔4〕刘红燕.浅谈案例教学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5〕肖军飞.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08).

〔6〕刘雪明.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7〕刘雪明.美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杨海华

教材内容公共政策论文 篇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课程教学须凸显专业特色,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确立“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套理论、掌握一种方法、具备一系列能力”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教学

[作者简介]杨芳(1975-),女,河南商城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广东广州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09A062)和广州大学200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公共政策学”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但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却比较缺乏。由于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合理的设计,以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应凸显专业特色,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根据专业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①公共事业管理指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对公共政策这一手段的运用。公共政策既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又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杠杆和工具。“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策系统和政策运行过程,学会政策分析的初步方法。具体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四个一”,即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套理论、掌握一套方法、具备一系列的能力,从而达到改进政策系统,提升公共事业政策的质量和效力,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培养一种习惯,即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政策运行的习惯,要经常关注国家出台和调整了哪些关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执行效力如何等,以提高学生的政策敏锐性和洞察力,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政策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一套理论,即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公共政策的内涵、特征、本质、功能等理论,了解古今中外的政策思想和政策运行过程。掌握一种方法,即政策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目标确立的方法、方案搜寻的方法、结果预测的方法、方案比较的方法、效果评估的方法。②具备一系列的能力,即培养同学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能力,特别是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二、根据专业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内容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实际教学中,限于教学时间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根据专业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公共政策学”的教材比较多,代表性的教材有宁骚的《公共政策学》、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严强的《公共政策学》等。从教材内容看,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系统和过程的阐述,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分析,有的两者兼顾。比如,宁骚的《公共政策学》侧重于政策本质、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述。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主要侧重于政策问题、议程、方案、效果等的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和严强的《公共政策学》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分析技术、方法的兼顾。过去,“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一直注重于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授,关于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由于教材偏好、任课老师知识背景、涉及知识面宽、教学难度大等原因涉及较少。进入21世纪,公共事务日趋繁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分析的功能日益凸显,它可以“应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创造力等能力及潜能,帮助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③。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讲授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政策分析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建构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分析政策方案、预测政策实施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监控政策执行过程、评价政策效果,以减少以后工作中政策制定的失误,提高政策实施的效能,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三、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怀意识和分析政策问题、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优化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政策学之父拉斯韦尔将它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④。公共政策因公共问题的存在而生,其立足于社会公众实际生活,以解决社会公共实际问题、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目的。小劳伦斯指出,在政策分析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增长学生们运用有助于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和技巧的能力;让学生们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背景知识”⑤。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中,尽量选取真实的、学生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事业管理的案例,以激发同学们探讨的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实现案例和理论的融通,真正起到以案例消化理论、通过案例锻炼能力的目的。

2.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⑥情景模拟教学有较强的趣味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发展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达到教育与现实需要的接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通过公共政策方案论证会、公共政策方案听证会、政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通过角色扮演,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政策出台的不易以及作为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公共政策是一门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现实公共政策的实践,可以为公共政策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政策运行的实际,提高认识、分析、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同学们参与政策听证会,感受和了解政策听证的过程;让同学们利用假期参与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活动。通过参与,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政策运作细节,了解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的特点,以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和解决政策问题。此外,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事业单位、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或社区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基地,体验真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和政策运行过程,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发展和修正理论,提高技能,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评是整个教学实施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好的考评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力措施,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为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公共政策学”的教学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以分定论”。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突击“背”而过关。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来说,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改革原来的考评方式。首先,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分占30%,试卷成绩占70%。这种分值比例难以改变“一考定好坏”的局面,建议扩大平时分的比例,使平時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50%左右。同时,加强对平时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将课程作业、课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和质量等都纳入平时考核的范围。其次,调整考核内容和标准。在平时考核中,要将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纳入评价体系。例如,在案例分析中,背景资料搜集是否真实、全面,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分析问题是否深入,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成果研讨和展示是否清楚、明了,对其他同学的质疑是否很好地做出回应等。在情景模拟中,主要考核事前准备是否充分、角色扮演是否成功等。另外,在闭卷考试中,除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甚至可以在试卷中加入“策论”“申论”等类型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最后,改革评价机制,在平时考核环节建立公开互评机制,即每位同学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也可以克服评分中的不公开、不公正现象,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案例分组分析中,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评分。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可以让同学们选出最优秀的角色扮演者等。总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同学们关注现实,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能力,为他们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2-213.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

③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④刘斌,王春福.政策科学研究(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9.

⑤(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

⑥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106.

作者:杨芳

教材内容公共政策论文 篇3:

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探讨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体系,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和趣味性,重视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教学,加强课程的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高校文科公共政策学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本科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调整课程内容和体系,探索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 根据课程性质与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公共政策学是本科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过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现实政策问题,提出合理政策建议的能力,提升学生今后从事公共管理的基本素质。公共政策学是对现实政策过程规律的总结和提升,内容比较抽象,对其理论的理解依赖于对现实政策过程的了解。按照现代大学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学完大学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之后,此时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教学方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他们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能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现有的大部分教材主要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目标,比较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偏重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和对学生能力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采取通常的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完该们课程之后,除了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之外,甚至连简单的政策建议都不会撰写,更谈不上对现实政策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性解决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性质,我们将原有的掌握双基,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改为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并深化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习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与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力求在教学体系与内容设置方面便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并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后的目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公共政策学课程目标体系

二、确保理论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展开和体现。国内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即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政策过程相关知识、政策系统相关知识以及公共政策的方法论几大模块。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在确保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和趣味性。

首先,引导学生挖掘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性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编写课本时我们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尽量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自学。同时,通过案例、课后阅读材料等,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留下接口。例如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政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利益集团之间如何博弈?他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政策过程?不同途径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条件等内容比较复杂,对于本科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文献研究、情景模拟和讨论,来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其次,从社会生活的真实案例中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如政策问题是政策过程的起点,在讲解政策问题时,通过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发现过程,使枯燥的知识变为生动的现实,从实践层面提高了内容的深度。

再次,从现实政策失误中挖掘基本理论的深度。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前进的过程中,难免失误,分析政策失误及其原因,例如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我国系列房地产政策及其效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第四,从学科发展史挖掘内容的深度。从历史的角度讲清理论和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重要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故事,不但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还能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重视研究规范和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现有的公共政策教材对于政策研究方法和途径仅仅作为一般性常识介绍,比较简单和抽象,教学中也往往一掠而过。我们认为,重视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安排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首先,利用专门章节集中系统介绍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政策研究的基本视角和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规范,政策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等等,并通过课后的阅读材料和作业,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训练。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于政策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资料搜集途径和整理分析方法,以及一般研究综述的撰写规范与方法,引导一些对研究感兴趣的同学逐步进入研究状态。

其次,在介绍政策基本原理和政策过程的相关知识时,有意识加入理论知识的产生过程,最新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再次,以政策过程为线索,详细介绍每一阶段的研究程序、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的撰写规范,并通过阅读资料给出范本,让学生有所参考。例如,政策问题认定是政策过程的起点,我们重点介绍了政策问题的界定步骤与方法,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学校搜寻一个相关政策问题进行分析,撰写问题报告,并与课程实践相联系,将相关报告呈交学校落实下去。这样课本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迅速上升。

四、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象公共政策学这样的课程往往是对政策实践的高度抽象,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和常识,对很多社会问题也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往往认为这类课程是纸上谈兵。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类课程就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为了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我们无论从教材内容体系还是教学过程都注意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除了每一实践阶段的报告占用课堂时间之外,其余的活动全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我们的课程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实践,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运用课本介绍的政策研究方法和途径,按照科研论文或者报告的要求撰写研究论文,注重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以学校和周围的社区为实践基地,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本知识和教师指导下,完整经历一次政策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政策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并协助相关部门落实政策建议,并写出评估报告。该项实践不但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科研问题往往来源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往往又需要科研方法和途径去解决。不过,在课程教学时,我们对这两类实践的要求有所不同而已。

对于科研实践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研究计划,包括学生自主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向全班同学做一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报告;二是根据研究计划撰写研究论文,并就论文内容做研究报告。科研实践主要以个人为单位教学,也可以几个人成立小组进行。

对于课程社会实践报告,只能以小组形式进行,而且最后成绩也主要以小组成绩为主,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课程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政策过程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完整的经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监控、政策评估和变动全过程。每一阶段学生都必须提交相关报告,并向全班通报。例如,政策制定阶段,我们要求政策问题要来自公众,要求每组学生必须完成对相关群体不少于100人的访谈,并提交访谈记录,教师可以随时抽查。然再根据访谈结果制定相关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分析政策问题,提交政策建议,并游说相关部门接纳政策建议。当通过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并最终通过一定形式公布政策之后,学生需要撰写政策执行计划书,并协助相关部门实施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和实施后,必须及时对政策监控,写出评估报告,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在课程社会实践的每一阶段,学生必须首先理解课本介绍的政策研究的相关步骤和方法,然后创造性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学会撰写各种报告;而且还必须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中去,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包括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与目标群体和相关部门反复沟通与协调。课程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做一个公共管理者基本专业素质,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现实社会和政策的认识。

5年来,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大大地提升了该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先后有40余人被保送或者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读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5年间,该专业学生在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撰写研究报告十余份,为学校和周边社区提出并实施政策建议40多条,受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周边社区的好评。我们的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红玲主编 《公共政策学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2] 桂学文徐稳王凯 “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以“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38-41

[3] 来茂德“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推进本科研究性教学”中国高等教育 2005.17.28-29

作者简介:

(郭红玲,1967年生,四川仁寿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伦理;陈蕾,1981年生,重庆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蒲宗山,1981年生,甘肃金昌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作者:郭红玲 陈蕾 蒲宗山

上一篇:统计项目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城际铁路运输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