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中的计算机仿真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的本科教学还是参照学术型、研究型本科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动化专业中的计算机仿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动化专业中的计算机仿真论文 篇1:

电气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

摘  要 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多维度、模块化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体系,介绍中原工学院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成果及其技术,为同类院校、相同或者相近专业在构建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电气工程;MATLAB/Simlink

Key words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aborator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TLAB/Simlink

1 引言

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随着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不断提高,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对于某些专业实验室建设,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其专业性强,往往在实验设计交互性和实验操作安全性等方面不能满足日常实验教学的要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实践教学在实验条件、实验成本、交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尤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因该专业具有电压高、电流大、系统结构庞大复杂、电气设备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等特点[1],故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不可能建立和真实电力系统现场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因此,近年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始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中原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及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随着相关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逐步提升的综合办学水平与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及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并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进而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建立面向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从验证实验到创新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研究“基础—综合—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成为中原工学院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实现“实践教学达标”的关键抓手。

本文结合中原工学院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验室建设的成果,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相同或者相近专业在构建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帮助。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国内电气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电力强校已经建成一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些虚拟仿真实验室根据各高校专业特色各具功能和特点,有的实验室引入仿真和半实物实时仿真技术,具备风、光等多源分布式发电的管理、设计和仿真等功能;有的实验室则可以仿真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电能传输和分配过程。上述实验室的建设见证了国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起步及发展,但是也暴露出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大电力强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基本聚焦于电力行业的某个特定系统,不能体现电能发、输、变、配、用的全过程、立体化特点,尤其对于普通二本院校来说,实验室建设起点过高、价格也过于昂贵。

2)现有实验室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设计比较多,但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模式的研究并不多,相关教学资源有待深入挖掘、整合。

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在修订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时适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程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完善和补充课程实验项目,建立多维度、模块化、前后衔接、整体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按照现有专业方向整合核心课程实验环节,构建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行业特点、认知规律和专业方向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重点建设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体系,建设以电力系统生产过程相关联的专業课程实践体系。

中原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建设课程实验体系,电气控制与智能电网方向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电气工程基础、电机控制、智能电网技术、DSP技术、电能转化与控制,重点建设以实物仿真为主的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电实验室和以软件仿真的电能变换与控制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高电压工程等,重点建设以实物仿真为主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和以软件仿真的220 kV变电站仿真、发电厂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室。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条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构建由课内外虚拟仿真实验、校内外科技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的多维度、模块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分为基础仿真实验项目、综合型仿真实验项目、设计型仿真实验项目、创新型仿真实验项目四个层次。

从大一入学开始先接触虚拟仿真基础层次,重点认识和学习以MATLAB/Simlink为平台搭建的简单电路实验模型[2],

以期完成电路和电子技术课程中单个电路的仿真实验。

到大二时开展虚拟仿真综合层次训练,利用MATLAB/Simlink为平台搭建复杂电路模型,能够完成电路、电子技术中综合实验项目的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发电厂生产工艺流程,达到和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目标。

到大三时的虚拟仿真提高层次,能够利用半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和研究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复杂实验过程,构建集电能转换和控制、电磁机电原理和复杂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设计型实验项目。

大三至大四学年,利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创新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构建基于“课内+课外”一体的研究性创新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实物、半实物、计算机软件构建虚拟仿真模型,完成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一体,包括电气一次和二次、传统电网和智能电网兼具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维度、模块化、前后衔接、整体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实践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依托计算机软件仿真技术、实物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实验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思路,以“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方针,以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形式,引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

目前,中原工学院在电气信息基础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专业实验中心两个实物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了基于MATLAB/Simlink为平台的电路[2]、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转换与控制、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成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气工程沉浸式实验平台,能够再现发电厂、变电所等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建成了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能够模拟发、输、供、配、用整个电力生产过程,以及研究电力系统稳态、暂态过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通过三维模拟仿真软件能够熟悉和掌握220 kV变电站一次、二次部分设备构成及操作。

目前,中原工学院已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八个,能够开展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程的实验项目12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够开展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室基于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见表1所示。

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3]。

4 结语

中原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践体系及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对高危险性、高成本、高消耗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的适应性,解决一般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资金压力大、场地有限及安全防护专业性强等问题,有效地丰富面向电气工程专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并形成一套适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凯辉,童玲,何静.基于虚拟仿真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論与实践,2017,9(11):37-40.

[2]董燕,朱永胜.基于MATLAB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165-166.

[3]徐其迎,查丛梅,肖俊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方向)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3(22):78-79.

作者:朱永胜 徐其迎

自动化专业中的计算机仿真论文 篇2:

应用技术型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改革思考

[摘           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的本科教学还是参照学术型、研究型本科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通过应用技术型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的改革和建设,从课程、教材、平台、实训等方面来构建该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领域和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课程群;控制类课程

一、引言

当前,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是其主要内容[1]。应用技术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以“应用”或“职业”教育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但是,当前的本科教学,基本上都参照学术型、研究型本科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形成了企事业单位亟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大学本科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又不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局面[2,3]。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工科专业,理论类课程(包括“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技术”“系统工程导论”等)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该类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学术型本科的压缩型或简易版,使学生感觉理论类课程难学,以致学习无兴趣、不想学或应付一下考试。所以应用技术型自动化专业亟待解决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奠定基础[4-6]。

课题组通过参与教育部自动化教指委的“应用技术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建设”研究课题,将原先重理论分析、重数学推导、轻课程间衔接的自动化理论类课程群进行改革,通过构建课程群知识结构,引入案例化教学方法,搭建多课程融合的实践实验平台等方式,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类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试图将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进行改进和改善。

二、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一)对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

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三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偏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多采用分别开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各門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少考虑几门课程间的知识衔接、关联性,而且各门课程内容陈旧,内容过多,偏重理论,有较多的数学推导,较少结合实际等。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知识点难以理解、学了不知道怎么用,还存在有些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教学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首先通过统一梳理这几门课程的内容,解决了应用技术型自动化本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通过讨论各课程大纲,厘清各课程的关系,以精简理论内容、加强与实践结合为指导思想,通盘考虑信号、系统以及控制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三门课程具有共同的数学基础——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信号和系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系统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对信号进行处理、变换的器件、装置、设备及其组合,而信号是系统要处理、加工和变换的对象,控制则探讨自动化领域中的特定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因此,这三门课程具有共同的基础、相互紧密的关系以及共同的研究方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将三门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结构对三门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努力克服了课程知识体系中内容陈旧、内容过多、多深重叠等缺陷,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组织出版适用的教材是落实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团队在对上述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其知识结构的特点,将上述三门课程的内容通过整合编写成一本信号、系统与控制新教材,它既能体现三门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紧密相关性,又完全契合教指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大幅度减少专业基础课课时的指导思想。

(三)课程实验平台建设

现阶段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由于受到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经费等的限制,通常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采用MATLAB仿真或简单的RCL电路通过慢扫描示波器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由于没有具体的实际对象,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团队从信号处理课程、控制理论类课程内容出发,进行了课程实验平台的探讨。课程实验平台包括计算机仿真、实物验证和半物理仿真三个部分。在计算机仿真方面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理论和算法验证;在实物验证方面利用传统实验系统进行系统验证,同时引入高级的双螺旋飞行实验平台进行实验设计;在半物理仿真方面,项目组基于Matlab Coder、Simulink Coder和Embedded Coder[7,8],利用Embedded Coder和Matlab Coder设计相关模块,然后结合MATLAB和Simulink进行控制方案搭建,随后借助Simulink Coder自动将搭建的控制程序生成C代码并下载到FRDM-KL25Z开发套件上执行,可以实现例如电机转速闭环PID控制、伺服电机随动系统、温度闭环PID控制实验等。

(四)学科竞赛实训实践建设

以学生学科竞赛驱动的课外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课程团队将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群的建设与学生的学科竞赛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学科竞赛来促进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竞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

三、主要观点

通过对应用技术型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的改革,取得如下主要观点。

(一)需要加强课程融合和整合

对于应用技术型自动化本科专业,应该制订有别于研究型本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方案,特别是理论类课程要突出重点知识,克服内容陈旧、内容过多、多课重复等缺陷,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需要进行配套教材建设

新的知识结构要建立在新的教材基础上。我们在对上述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三门课程内容整合成一本新教材信号、系统与控制。教材力求突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淡化数学推导;通过引入案例化、Matlab及Simulink工具等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类课程的自觉性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幅度减少专业基础课教学课时。

(三)需要加强实验建设和实践教学

实验建设和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从新教材的内容出发,设计了基于MATLAB的FRDM-KL25Z嵌入式“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实验平台[9,10],该平台充分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强大的科学计算功能和FRDM-KL25Z嵌入式平台的多功能扩展能力,实现对控制理论原理的快速验证,并且具有实验环境搭建成本低、易操作、可灵活升级等特点,学生上手速度快,能够了解控制理论原理和实际应用的关联性。项目组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促进理论类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通过应用技术型自动化专业理论类课程群的建设,包括改进教学方法和建设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实验平台,较好地构建该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类课程的自觉性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光平,邹丽新,王岩岩.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现:以“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3):141-144.

[2]赵洋,姜璇,康丽.面向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12):133-136,140.

[3]潘天红,张德祥,陈山.基于案例导学的PID控制技术课程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19(2):63-67.

[4]齐黎丽.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2):23-25.

[5]郭艳,唐炜,穆炯,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56-60.

[6]常文慧,韩海花,李丽芬.基于学科竞赛的自动化设计类课程群建设[J].时代汽车,2021(1):20-21.

[7]周红标,柏小颖.自动化专业“MATLAB+”课程群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2020(11):43-46.

[8]丑永新,鐘黎萍,刘继承,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号类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42(4):60-63.

[9]徐捷,丁学明.基于Matlab与STM32的电机控制代码自动生成[J].电子科技,2017,30(4):148-151.

[10]裘君,陈婉君,杨蕴菡.基于Matlab产品族的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6, 16(9):73-7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裘君 刘毅华 崔家林 马龙华

自动化专业中的计算机仿真论文 篇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分析了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技能形式的个性培养,并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资队伍;高地建设;卓越计划

一、前言

为实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构建“面向工程、面向就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高地,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基础、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基础及应用等;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结合“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以港航电气控制工程为特色,紧密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资队伍为抓手,以改革创新“港航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加大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支撑,全面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和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为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8年,当时主要为国际各大远洋船舶运输公司培养专门的“船舶电气自动化”高级电气管理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初期,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原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框架内。本着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港航电气控制工程为特色,紧密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定改革思路,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新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等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以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经过多年的探索,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安排见表1。

三、实践教学环节实施

1.实验设备开发。由于模块化实验教学设备的引进,使实验误差减小、实验时间缩短,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数大大增加,较好地满足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实验的开设;但同时这种模块化的实验设备使学生在做实验时缺乏感性认识等,创新性不够,综合性实验内容单一。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课题组教师先后到振华重工等多家单位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如课题组针对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大纲和规范2010》大纲中对750KW及以上船舶二/三管轮“船舶电站操作”项目的评估内容的要求,设计、制作船舶电站实训评估装置,以此创新船员培训评估体系、提高船员培训的效果。船舶电站实训评估装置作为半实物仿真装置通过实物设备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船舶电站在正常情况和常见故障状态下的运行,使学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故障排除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对船舶电站及其自动化装置的认识。

2.专业实验突出专业特色。我校是一所航运领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围绕办学特色,比如我们在保留传统实验设备基础上,与设备厂家合作开发了船舶和港口设备电气控制实验台,建设了港口自动化、船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船舶主机遥控系统、船舶集中报警系统等实验系统,这些实验设备集中了航运领域控制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这些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了解最新控制技术,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3.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依托本学科优势和科研整体实力、多样化的产、学、研基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中继续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采用内外互动,校企互动,自我培养思路,提升教学,完善学科梯队。强化教师的个人素质,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有关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交流,并请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经验,带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结构。积极要求青年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的科研任务,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理论水平,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本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指导思想下,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我们认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专业特色方面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明,栾云凤.面向21世纪自动化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梁岗.上海海运学院工程类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上海海运学院高教发展研究.2003,(3)

[3]上海海事大学教务处.上海海事大学教学便览[Z].2011.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6).

[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年),2010,(6).

[6]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6).

[7]薛士龙.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计划书.2010,(5).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课题资助;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建设课题资助;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课题资助;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薛士龙,浦文英

上一篇: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思考分析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