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子地图论文

2022-04-16

摘要:以变电站三维电子地图为载体,以无线载波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站内人员精准定位与安全准入范围管理为目标,实现对变电站内任意设备安全生产电子围栏的分析与生成,三维场景路径规划,人员实时精准定位,误入报警,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接入等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三维电子地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维电子地图论文 篇1: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探讨

摘 要:从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出发,结合电力企业最新上线实施的ERP系统,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规划计划、采购建设、运行维护、技改报废等以价值为核心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探讨,为电力企业进一步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ERP

文献标识码:A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国家电网公司的重点工作,历经8年的不断探索求证,已经到了初步实施阶段。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目前的资产已经达到13000亿元,已经占到国家中央企业总资产的10%左右。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管理创新工程,是公司优化电网资产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从资产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的规划计划、采购建设、运行维护、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对资产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通过确立适度的技术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达到最优的全寿命周期。

1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 ,不仅资产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而且变动频繁 ,技术更新快 ,资产呈现出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的特点。

1.1 电力企业资固定产结构分类复杂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种类除了一般企业的生产办公、交通运输设备及房屋建筑物外 ,还有许多专用的固定资产 ,如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和用电计量设备等等。

1.2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量数量庞大、分布广泛

与一般企业不同,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不仅是在企业内,大部分资产如线路、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分布在从城市到乡村,遍布供电辖区的每一个角落,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十分繁重。

1.3 电力企业资产更新较快

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用电量不断增加 ,因此由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及安全电力等方面的原因,电力线路的改造特别是城农网建设带来的配电线路的分割、拆除、延伸和调换时常发生,这给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固定资产总额在资产总额中比重很大

电力企业资产资金比重大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固定资产总额在资产总额中占有的比重很大,一般占企业资产总额的70%左右,因此资产管理水平的好坏,实质上是反映电力行业资金投入的水平,反映着电力企业投入产出效益的高低。

1.5 部分资产产权复杂、多头管理

国家目前尚无实质性的法律文件对由于农电体制改革而接受的农电资产管理进行规范,各省级电力企业只能在省政府等有关部门文件框架内摸着石头过河。例如,农电体制改革要求代管县的农电资产及日常运行管理全部并入电力企业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但这部分资产由于历史原因,一条线路或设备既有地方政府所属,又有三期的农网改造专项资金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部分代管县提供的报表体现出的资产台账和卡片不完整,管理资产的部门责任分工不清,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不高,给接收资产的电力企业带来相当大的管理难度。

2 基于电力 ERP系统下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优越性

ERP系统是 4M管理系统,亦即对人力、金钱、机器、物料 (Man,Money,Machine,Materials)四项的有效控制管理。电力 ERP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运用本身所包括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值。在企业实施 ERP系统后可以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在最大范围内高效率地传递信息,整合电力企业可用固定资产资源,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

2.1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流程

规划计划和建设阶段,例如基建、技改、科技项等目通过项目管理 PS模块进行管理,采购阶段则通过物料管理MM模块进行;运行维护、技改报废阶段,例如日常台账管理、大修等管理通过设备维护PM模块结合PSMS、GIS进行实物管理,最后通过资产会计AA模块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实现了从工程计划到资产报废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的资产管理。

2.2 彻底解决帐、卡、物不相符问题

通过ERP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对固定资产从计划到报废各个阶段的控制,使帐卡物同步变化。例如在 PM设备主数据中设置财务资产卡片号码,该项功能通过系统予以控制,若没有资产号,则设备主数据无法创建;通过 SAP系统、PSMS系统、GIS系统的集成共享和联动,实现对固定资产账、卡、物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从而使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得到了统一。

2.3 业务流程在重组的基础上得到了规范

ERP系统通过十几项业务流程,将职责分工、岗位牵制、流程审批等分散的管理转变为渗透于各层组织机构、各项业务流程的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融合。无论是新增卡片,还是录入业务数据,都规范了原来的审批流程,一件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去完成,同样一件工作也需要环环相扣的工作人员确认,在确认的基础上,系统自动流转到下一个工作流程中。系统中所有工作从起始、中转、结束的所有工作流都集成到同一平台,在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

2.4 系统资源实现共享

ERP系统建立了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由于时间推移、设备调拨、技改大修等因素引起资产状态的变化,都可以在系统内含的流程中反映,从而使固定资产的三级管理部门都能对同一个资产的变化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资产使用部门在每次设备变更时将信息录入PSMS系统,通过PM模块和AA模块,三级管理部门都能够实时了解资产变动情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3 进一步加强ERP系统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全寿命管理的设想

3.1 引入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全方位的实现固定资产的准确定位和直观查询

根据电力企业变电站、线路分布的实际情况,根据各种仪器设备的存放位置,结合现有的ERP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建模系统等,通过Web浏览器,利用电子地图的导航功能,直观的“看到”变电站、线路及单位重点监控的固定资产的相关立体模型及模型里的各种设备线路,并以可展现相关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相关的工程决算、大修技改情况、线路走径图、资产分布图、资产运行状态等信息,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盲区,从价值管理角度强化了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三维电子地图管理系统实施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难题。

(1)虽然现行的ERP系统实现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共享问题,但资产信息仍不全面,勉强能够适应现行的企业报表要求,不能为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便利充分的信息。

例如,电力企业在协调基建工程时,往往采用的是幻灯片方式,听取汇报,然后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基建工程的总体画面,进行研讨决策。三维电子地图管理系统实施后,可以在会议上实时调出基建工程的现实画面、完成时的3D模型,及预算、概算、设计图等信息,并可以和市政规划部门、通信部门、文物考古部门等一起对这个工程直观的进行讨论,避免以后因为市政设计、地上地下的通信光缆、文物遗址等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和不必要的重复设计施工等。

(2)从价值管理角度看,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极大的降低系统的购置成本和管理成本。

电力企业现行的各种GIS管理系统,每个客户端都要安装相应的专用的客户端软件。由于客户端数量的不同,系统价格的差异很大;由于客户端权限的不同,甚至客户端软件都要安装好几种,在电脑因各种情况需要重装客户端时,服务人员不一定能及时到场,而电力企业的行业特性不允许此类情况的发生,并且还需要一定的维护费,这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而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简化了系统客户端的维护,只需使用Web浏览器即可进入系统,从而节省了系统的购置价格和后期的管理维护成本。

(3)从运行维护角度看,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协同处理各个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进一步扩展了现行ERP系统的信息共享力度。

无论系统的服务器端运行的是何种平台、无论企业目前并行了几套GIS软件,由于使用的是Web浏览器,简单的说只要电脑可以上网就可以访问任何一台服务器,这样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在系统内进行数据的动态组合和协同处理,扩展了各部门、各系统信息共享的力度。从运行维护角度看,本系统也有益于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3.2 引入无线射频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在条形码技术已经在我国很多大型企业运用以来,它的优越性和弊端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而无线射频技术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运用,可以更快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进一步强化帐卡物相符这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解决固定资产数据分撒采集的瓶颈。而且通过和现行的ERP系统和上面提到的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使管理人员能迅速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全方位信息,为企业资产评估、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射频技术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和可以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分布范围广,资产坐落地点复杂,常用的条形码技术虽然也能提高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日常工作的管理效率,但固定资产上保存的条形码在恶劣条件下往往需要几年更换一次,对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和管理成本。而射频技术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和可以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弥补了条形码的这一弊端。

(2)利用射频技术自动采集远程信息,实现固定资产信息与现行ERP系统的信息联动。

由ERP系统对工作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记录,再配合上面提到的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则管理人员通过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时看到资产的变动和运行情况。

(3)利用射频技术,可以实现对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

电力企业的资产在技改、大修、报废及报损理赔工作中,运用射频技术,可以实时对资产的地点、时间及资产自身的变化等信息进行记录并行导入各个系统,由系统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监管,节约了企业的人财物成本,避免因各种因素给企业带来损失,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3.3 加强固定资产保险理赔工作的认识及索赔力度

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以及“5.12”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电力企业带来超过100亿以上的财产损失。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运用保险手段转移巨灾给电力企业生产和建设带来的风险,是灾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从各种层面以各种方式对电力企业各级人员进行保险知识的普及。

保险赔偿本应是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在电力企业应对巨灾时,获得的保险赔偿极少,有的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汶川大地震前,只有西北、宁夏、陕西、甘肃四家省级电力公司在投保的财产险中增加了地震险,而四川省电力公司因为没有增加地震险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固定资产财产保险认识和风险教育。由于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一个城市的电力企业来说是毁灭性的。一方面,电力企业不能节约成本而不支付因为小概率事件而多支付的保险费用;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不要按照投入产出投入产出的方法来看待保险的回报率 ,没有按风险、转移和损失保障的功能来安排相关保险。

(2)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电力企业保险索赔力度。

电力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千家万户,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在面对巨灾时,肩负着保证供电、降低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以2008抗冰救灾为例,电力企业首先要保证抢修恢复供电,在只能肩挑人抗运送电力抢修物资的情况下,很少顾及对现场损失情况的收集,在巨灾发生之后保险索赔意识不强,形成损失统计滞后,施救资料不全,影响了后期与保险公司的定损谈判和争取足额的保险索赔。“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余震频繁、通信中断、道路不通和交通管制及防疫工作的要求等,也影响了损失统计工作。损失统计的滞后和不完全以及保险的资料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保险赔付比例不高。因此,提高电力企业抗击巨灾带来的风险,运用各种手段手段对加强电力企业保险索赔力度,是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重要任务之一。

利用现有的ERP系统和基于Web方式的三维电子地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保险理赔效率。首先网省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在系统中,一目了然的看到受损资产的价值、分布范围、具体坐落地点、受损资产在电网运行中的重要性等情况。第二,很快能统计处受损资产的发票、竣工决算报告、转资批复文件、原值与折旧情况等等保险理赔所需基础资料。第三,资产受损时,利用掌上电脑或手机,实时在现场上传损失情况及抢修资料,这样在以后与保险公司的定损谈判时能争取足额的保险索赔。

电网企业资产的管理目标是确保“资产优良”。这其中包含了两大任务,即优化资产结构和提高资产质量。通过先进的ERP系统等各种适应新形势的信息技术,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重点突出“精细化、过程化、集约化”的管理理念,将固定资产的规划计划、采购建设、运行维护、技改报废等以价值为中心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使企业在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向建设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创造更高额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不断地提高电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长征,熊璋,王剑昆.基于智能标签的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29(20):162-164.

[2]吴洁.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实时管理[J].供用电,2007,(4):74-76.

[3]DetelinS.Elenkov,WilliamJudge,PeterWright( 2005).Strategic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influence: an international multi-cluster comparativestud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26(7):665-682.

[4]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讲解[J].财会通讯,2007,(6):17-20.

作者:孙晓辉

三维电子地图论文 篇2:

变电站立体巡检及辅助安全生产监管应用

摘要:以变电站三维电子地图为载体,以无线载波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站内人员精准定位与安全准入范围管理为目标,实现对变电站内任意设备安全生产电子围栏的分析与生成,三维场景路径规划,人员实时精准定位,误入报警,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接入等内容。

关键词:三维实景;电子围栏;高精度定位

为保障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有效的保障站内作业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减少因人员误操作带来的变电站设备异常放电或短路事故的发生,提高电能供应的稳定性。开展对站内人员及移动设备安全定位监管的研究工作。

变电站内设备具有空间分布不规则、电磁干扰大、高压设备分布密集等特点,二维电子地图不能有效反应空中变压设备的分布与安全距离要求,北斗或GPS定位精度不足1米,依靠传统的二维电子地图结合北斗或GPS定位方案实现对人员的安全定位监管很难实现。所以需要利用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填补安监管控短板,实现安全管理由人防向人防、技防相结合方式转变。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针对变电站立体巡检及辅助安全生产监管问题,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围绕立体巡检及人员精确定位服务。

激光扫描技术、UWB技术与GIS一体化研究及开发,充分结合了激光扫描技术在数据获取和快速绘制的优势,UWB的高精度定位特点,以及GIS在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方面的特性,在系统中实现集成,从而简化了开发难度,减少了开发时间和风险,减轻了系统部署的困难。

2、技术路线

根据本系统的研究内容和软件工程思想,结合已有的数据,对所需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与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共同构建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确定系统解决方案,编写软件需求说明书,分配工作任务。

采用mysql数据库,其所使用的 SQL 语言是用于访问数据库的最常用标准化语言。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开放源码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单独管理的变电站的应用数据库。

采用的开发语言采用Java以及Javascript。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更符合人的思维模式,同时不依赖于操作系统的变化、处理器升级以及核心系统资源的变化。为平台提供了便捷安全的BS模式。

二、理论与关键技术

1、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利用激光测距的原理,通过高速测量记录被测物体表面大量的密集的点的三维坐标、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可快速复建出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面、体等各种图件数据。

变电站激光扫描作业流程:

利用激光扫描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分类算法对激光点云数据进行过滤,将植被、建筑物、管道设施等地物数据进行分离、提取。

精细分类的过程也需要进行大量人工干预,经过精细分类的激光点云数据进入最后的质检阶段。对数据进行遍历,使用不同的显示模式,检查分类成果,保证质量。

激光点云成果也可输出为XYZ、LAS、TXT等多种数据格式作为原始数据存储入库。然后采用3DMAX软件来进行建模。

2、UWB定位技术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UWB)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使用短的能量脉冲序列,通过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脉冲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

其主要优势有,低功耗、对信道衰落(如多径、非视距等信道)不敏感、抗干扰能力强、不会对同一环境下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穿透性较强(能在穿透一堵砖墙的环境进行定位),具有很高的定位准确度和定位精度。定位系统精度最高可到10cm,可对人员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并集风险管控、视频联动、历史轨迹回放、人员管理、电子围栏、各种行为监控、应急救援等功能为一体。

人员在变电站区域内活动时,根据其作业区城不同,在监控画面上显示其警戒区间,并显示人员的位置及移动路线。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选取一座典型220kV变电站,对其进行变电站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精准度要求±2cm。通过激光雷达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并对点云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采取统一测量坐标系处理,并执行同步配准。利用数据配准后的激光点云数据形成多面体实体模型,并进行现场校核,对实体模型贴上实际纹理生成三维引擎可以识别的三维变电站实物。通过单体化分割技术,将建模后的变电站三维模型的每个设备进行拆解,并赋予独立的标识与命名。

1、二维地图制作

基于解算后的点云数据进行变电站整体轮廓结构图、安全通道图、设施设备占用地面范围图、设施设备保护区范围图、室内二维图的绘制,调查各图斑的属性信息,制作成变电站完整的二维地图,转换成可识别的数据格式,为巡检定位导航、路径规划提供底层数据。

2、虚拟围栏管理

对站内每个设备的安全准入范围进行详细的配置与校准,建立站内设备安全准入范围。实现虚拟围栏管理功能,结合巡检任务信息,自动生成关联作业任务的虚拟电子围栏,用于对人员作业范围的安全准入范围进行电子虚拟化围栏设定。

3、预警报警管理

配置校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与声光报警装置集成参数,满足边缘监控端及平台侧的预警。实现未按规定路线报警、进入禁区报警、滞留报警、监管人员一键报警。

4、巡检人员定位与轨迹管理

部署配置巡检人员定位与轨迹管理功能的参数,调试定位轨迹算法,实现对巡检人员的实时定位,查看实时位置、巡检时长、巡视轨迹等。

5、人员行为分析

录入人员信息,配置人员管理功能参数,实现对进站人员信息、进出时间、活动轨迹、逗留时间等信息的查询与分析。

6、三维可视化辅助分析

以三维地图服务为基础,提取实际变电站环境、设备分布、设备安全准入范围等空间信息,实现场景漫游、设备定位、设备安全准入范围浏览、巡检任务虚拟围栏生成、模拟巡检等。

结论

1、通過变电站三维实景智能应用的建设,促进智慧变电站的建设,为智慧物联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以更有效、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和加强变电站管理,实现站内设备安全准入范围管理、人员定位、巡检轨迹管理,建立精确便捷的管控体系。

3、提高变电运维工作人员专业的技能水平和团队综合业务素质,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解决变电运维工作中发生的紧急事故,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高效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 苑司坤, 宫娜娜, 李哲,等.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变电站人员定位跟踪系统[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3, 11(003):50-53.

[2]邹英杰. 浅谈无人值守变电站人员定位与预警系统设计[J]. 电源技术应用, 2014.

作者:贾衍立?

三维电子地图论文 篇3:

BIM技术在房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摘要】房屋建造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的工程,所以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力与物力。但是因为管理水平不先进,使房屋建造时很容易产生问题。可以应用BIM技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本文对BIM技术在房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房建工程;应用分析

1、BIM技术在房建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1)重视对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可根据房屋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建设要求,构建应用价值大的信息模型,实现项目施工中的集成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房建工程项目施工效率,避免对施工效益、质量等产生不利影响;(2)通过对BIM技术引入及应用方面的综合考虑,可结合房建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为科学设计、高效施工等提供专业支持,促使项目施工效果更加显著,丰富作业计划实施中的技术内涵,为改善施工进度、增强施工管理效果、提升安全及质量水平等提供可靠保障,也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确保房建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性,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3)关注BIM技术应用,有针对性地实施房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作计划,能够从可视化分析、不同工序的协调配合、动态模拟分析等方面入手,为项目高效施工提供技术支持,降低施工问题发生率,避免房屋建筑在实践中处于不安全的应用状态。同时,充分发挥BIM技术应用优势,也能使房建工程设计方案更加完善,丰富施工计划推进中所需的技术手段,从而达到提高质量、效益及利用价值目的。

2、BIM系统的组成部分

2.1三维电子地图

三维GIS和组件式的GIS是三维房建工程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维房建工程场景电子地图中,地质、地形等可以运用图像以及定位点等方式更为直观地展示在三维的立体地图上。三维电子地图当中,主要是以电子波的形式对相关的地形目标进行绑定,并对电子波予以有效的身份识别,检测其中的射频信息,进而可以将目标的位置进行定位,再实现相关的地质勘探能力。此外,通过三维电子地图,可以有效地对房建工程项目中的地形变化实现全面实时监控。

2.2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当前我国房建工程的智能监控体系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对于房建工程的视频监控点将实现全面覆盖,特别是安防系统。但是当前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取人工分析处理,如果发生任何事故都需要全面观看监控视频,這样不仅大大降低建筑工人的工作效率,而且也会降低对危险事件的应急处理,对房建工程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能够对视频进行智能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对房建工程物联网系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视频处理应该建立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平台管理能力为基础的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对数据的传输、搜集和储存的基础。当被监控人员出现不适合动作时应该保存当时视频,以便及时处理。

3、BIM技术在房建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3.1在房建工程中对施工进度应用BIM技术管理

在房建工程项目中,工程施工的工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施工环节中会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施工进程出现延误,和设计方案中的施工工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施工时间不断的延长,施工工期也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项目中施工工期进行管理,甚至在施工的后期,室内装修以及销售等方面都会造成影响。这种情况在过去的房建工程管理工作中非常普遍,然而使用BIM技术,进行前期模拟就会大大改善这一情况。在房建工程的管理中使用BIM技术,通过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规划。在房屋工程中,如果将高清摄像头在建筑工地内进行全面的覆盖,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监控,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掌握,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现场中的安全隐患和不合格的情况并予以修改。此外,还可以将房建工程的施工进度明显的展示出来,其中没有完成工程,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更改,并优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中房建工程项目进度不明确的现象。

3.2在房建工程中通过BIM技术对成本进行控制

在过去的一些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对成本预算通常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以及设计师通过个人的经验进行预算,但是这种方法没有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进而导致材料以及人工方面的浪费,甚至导致材料出现缺失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这种问题,需要房建工程成本运算进行更为合理的预算工作,BIM技术必不可少。在模型建立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现场模拟。在实际建设中,现场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建筑物的占地面积进行预算,甚至在室内设计方面也可以运用相关的技术予以准确的预算。此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施工预算数据资料库。通过数据资料库,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进行调度分配,实现自动分配,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明显地减少施工中的失误。同时,通过数据库还可以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运算,防止贪污等现象,对成本的控制大有裨益。

3.3在房建工程应用BIM技术进行安全管理

在大部分的房建工程中,安全事故都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可以通过BIM技术在前期阶段进行模型模拟,并建立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在房建工程中应用BIM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对房建工程项目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的预测和管理,并在施工现场运用摄像监控设备将所有情况掌握,控制所有施工环节的操作流程。并通过移动终端对数据进行实时传送,管理人员能够在监控室内进行监控,并有效的把握施工地现场的情况,一旦发现其中出现问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4在房建工程中通过BIM技术进行质量监管

管理人员在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BIM技术完成模拟、控制、识别施工现场中的安全隐患。此外,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整体情况实现动态检查和实时检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管理,有效地消除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

结语:

总而言之,BIM技术可以对房建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模拟性操作,实现对施工可视化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传送,减少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期、施工成本预算、施工质量和现场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房建工程当中的施工管理水平。为了应对项目工程管理中的挑战,我国应该充分引进先进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经验,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有效的借鉴与支持,保证项目工程可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谢斌.BIM技术在房建工程施工中的研究及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2]吕新伟,杨少军,朱林,等.房建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3):13-16.

作者:黄金甫

上一篇:幼教措施分析论文下一篇:学院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