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美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谚语的语言、语用、以及翻译和外语教学之间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尚未被挖掘的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潜力,提出应当在外语教学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重视谚语的作用。【关键词】谚语外语教学文化谚语,是人们交流人生经验以及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知识和智慧的有效工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英语谚语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语谚语美学论文 篇1: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摘要】美无处不在,中学英语教学亦蕴涵着极丰富的美学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英语语言形式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信心,挖掘其潜能,使他们在语言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感受英语美,认识英语美,创造英语美,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与美学;英语的内在美;思维美;情境美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esthetic penetration

Yuan Jingfeng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美及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美的科学。而教育美学则是运用美学理论诠释教学中的审美问题,研究对象,探究教学美的特征,使教学达到美的境界,形成审美化教学,使学生既习得语言知识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陶冶审美情趣。美无处不在,中学英语教学亦蕴涵着极丰富的美学内容。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审美形象大使。教师应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让自己成为最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人。在教学中,借助美的内容、美的方式、美的形式、美的氛围、美的结果的知识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强烈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中学英语教学如何运用美学因素与规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活他们学习英语的潜能?

1 启迪发现英语美

英语课堂是教师展示创造英语教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活他们英语潜能的主要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舞台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识发现英语美。激发其兴趣,培养求知欲,使学生对学好英语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例如,在学习SBI Unit 1 Friendship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谚语。如“Good company on the road is the shortest cut ”(良友同行,如走捷径。);“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也可经常在课前讲些《伊索寓言》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成语典故。如“a dog in the manger ”(自私自利的人),“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在教SBI Unit 5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时,可播放一些美国乡村音乐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好英语,对英语产生美好的憧憬和联想,克服学习中的畏难心理。另外,还可联系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如我国驻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驳斥美国干涉中国人权问题时让美国人“shut up”时游刃有余的英语水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意义。

2 培养感受英语美

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美的感知、体验和享受,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审美境界,从而学好这门语言。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验英语美文佳句的内涵。通过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模仿,读出节奏,语感,读出真情,读出信心。让学生在知美的同时,乐美、学美 ,让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获得激励和内化,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言的强烈追求与信念,使语言学习变成自觉的行为。如在学习SBII Unit 1 No Boundaries 和 Unit 17 Disabled ? Not me!时,通过有激情的大声朗读,让学生感知Stephen Hawking 和 Zhong xiaowen 与疾病、不幸抗挣的顽强意志,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以榜样为动力内化为学好英语的坚定信心。再如,在学习SBII Unit 4 English Poetry时,可让学生背诵一些佳句,如 “China hasa long history during which man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oets were active Poets by DU FU 、LI Bai and Wang wei among others stand out in the hall of glory.”; “Greatly loved in china are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s”; “Reading poetry in English also opens the door to finding new ways of expressing yourself in Chinese. ”等等,感受英语语言的形式之美。

3 教学展示英语美

美作为一种引人愉悦的对象,通过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教学中这种美的宜人的物质形式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方面。对这些宜人的物质形式有机地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阅读教学展示英语的内在美。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景,对课文进行整体分析,突出语篇赏析。例如SBIII Unit 3 Reading The Portrait Of A Nation通过做整体分析,可知文章描述了澳大利亚的Geography、 history、 nation and language 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这块大陆的与众不同和神奇之美以及对它的向往之情。

3.2 语言讲授展示英语思维美。

英语思维美寓于英语语言知识美之中。要展示和欣赏英语思维美,就要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在历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有许多展示英语思维美的典型例题。如2007年湖北高考第25题:

She devoted herself__to her research and it earned her a good reputation in her fiel

A、 strongly B、 extremely C、entirely D、freely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思维分析能力。从思维的角度看考查副词。语意为:她全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因此用副词entirly 表示“完全地”。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英语情境美。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声音、图象、文字、颜色、光彩、视听相结合创设全新的突破一般媒体的先性限制的教学审美时空,使英语教学展示英语情境美。它既形象生动,加强了教学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爱美、好美的兴趣,又极具表现力。交互性强,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SBII Unit 11 Zhong Guancun 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图象、色彩等美的形态向学生展示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硅谷”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给人以形象生动,耳目一新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向往、追求、探索以及为之献身的精神。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主题。

3.4 人际交流展示英语活动美。

英语教学活动是美的启动器,是美的载体。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利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展示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营造课堂和谐美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积极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前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英语情境做到与语言环境的和谐;再者,在教学设计中,要作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手段的和谐。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

5 激励创造英语美

英语教学中的美感教育除了让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感知、体验和欣赏英语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表现和创造英语美。这是培养学生语言习得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和审美能力(Aesthetic Judgement)的重要内容。从美学角度来说,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再现英语美的过程。精心组织一些符合学生审美意识或审美情趣,情境交融的听、说、读、写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和创造英语美。可鼓励学生通过Individual、 activity、 pair work、group work、 acting in class、 discussion、 speech 等形式让学生用英语表情达意,从而增强学生创造英语美的信心,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体会融入其中的快乐感,成就感。如在学习SBII Uint 5, The British Isles 后,教师可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利用在本课中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Free Talk.,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气候、人口、语言和文化艺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然后再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优美的语言文字,亲身体验英语的语言之美。

中学英语教学是进行美学教育的的大舞台。教师应积极探索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袁静峰

英语谚语美学论文 篇2:

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谚语的语言、语用、以及翻译和外语教学之间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尚未被挖掘的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潜力,提出应当在外语教学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重视谚语的作用。

【关键词】谚语 外语教学 文化

谚语,是人们交流人生经验以及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知识和智慧的有效工具。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中,谚语除了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在加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学习者的视野,增进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等。

一、国外关于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就谚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两位语言学家富尔里奇和雷蒙德就对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学者富尔里奇认为,语言的存在是与运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时期相关的,每一种语言的演变都与其所在国家或民族的变化紧密相关。故此,外语教师应当努力的了解国外文明,包括其历史,哲学,经济生活,音乐,艺术,地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认为,学习谚语的价值不如牢记该国山川河流的名字具有文化价值;谚语本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不值得下功夫研究。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谚语具有相似性也是它不值得被学习的原因;并且,在谚语中的一些老式、陈腐的词和结构可能会给初学者带来困扰。这样的观点并不为笔者所认可。

针对富尔里奇的观点,雷蒙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谚语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学习材料。首先,学习谚语与记忆地理名词的目的还是大有区别的。由于谚语反应了一个集体或社会的观点态度,无论是从心理还是哲学的角度,学习谚语都是具有不可比拟的兴趣性。其次,谚语的资源是很广泛的,并不只包括陈词滥调,其韵律性、节奏性、形象性、包含的智慧、反应的思维模式以及丰富的内涵意义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

俄罗斯学者古鲁伯瓦通过对谚语在非专业语言类学生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揭示了谚语可以从心理效应方面给学生一种个体折衷的模型,并认为可以将谚语运用到互动式英语课堂之中。这里体现了谚语所具有的能给出智慧性建议的重要特征。它可被视为具有说服性功能的特殊文体,给读者或听者以合理建议,让受众在较为缓和的语气中,放下抵触情绪,考虑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办法,是有效地进行换位思考训练的途径。

当今世界著名的美国谚语学家米德尔指出,谚语已经因为其所包含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智慧的內容而被作为教育工具运用到了教学中,且理应如此。他认为,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可说是母语使用者的常识,是切切实实能广泛地运用于知识与智慧交流的有效工具。

二、国内有关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

在我国外语界,对谚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有不少优秀的研究,但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和翻译方面更为深入。然而,从知网检索主题“谚语”后,进一步检索“教学”时,所剩的可参考于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就非相对有限了。对于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研究所存在的明显不足,无疑是对于挖掘这一宝贵学习资源潜力的遗憾。

汪少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对谚语,尤其是有矛盾的谚语的深层结构及其背后引申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进行分析,认为其价值在政策宣传,构建和谐人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南京大学陈新仁运用语用学中的语用充实理论对谚语进行了概率弱化、条件弱化及指称弱化等层面上的分析,发现了谚语在语句和涉及命题语义等方面的语用充实功能,并认为针对谚语理解的测试是可以运用到临床诊断中去的。

事实上,我国学者在谚语英汉对比方面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且颇有角度的。吕红周对寇福明于2016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作了评介,介绍了从内部思维认知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从语言表征的层面分析英汉谚语,揭示了从英汉谚语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民族特征,思维模式和文化特点的差异,提出了学习谚语对于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以及语言、民族等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郑丽君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谚语的音韵声律、炼词、民族形象等方面的修辞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对比分析,并指出英汉谚语在内涵上具有民族差异性外,事实上在修辞方法的使用上还是有诸多如倒装、反语、夸张、对比等相通的地方。而这些相通之处之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对其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确实有许多值得与语言学习者分享的内容。

谚语教学的意义也初步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所洞察,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实践方面的建议。周华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谚语的在生动性,趣味性,内容性等方面的特征后,提出了分散渗透策略、集中教学策略和英汉对比策略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三、关于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谚语教学本身在整个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谚语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有效地交际技巧。谚语教育的益处还包括:提高学习者阅读技巧,以及听力理解能力,促进学习者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学习者可通过掌握谚语了解本国与外语国家文化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修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习者,都会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使用到“Every coin has two sides.”这样一条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此习语似乎用得有些过于泛滥了。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学习者具有学习谚语的敏感性和使用谚语的主动性;而另一方面,他们所学到的谚语太少太局限。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如教材编写、大纲设计、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重视谚语教学的原因之一。

谚语教学不仅应该在课堂实践中在教师的个人行为中去涉及到,更应该在教学大纲中有所强调。只有教育部门将谚语的教学纳入到教学大纲中,教师们才能根据大纲设计与谚语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大纲的设计者、教学材料的编辑者们都应当将谚语的重要性在外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有所体现,挖掘谚语在语言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涉及到文化这块内容时。

四、结语

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出发,在外语教学中,谚语能在文化和隐喻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母语还是在外语的教材里,我们都可以发现谚语的踪影。然而,对谚语的教学实践或研究并没有能够在语法翻译教学法或交际型教学法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更不用说相关的、系统的教学理论或范式。随着教学法后方法时代的到来,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大的提升机会,也一定会对外语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建议在外语教学中给予谚语一席之地,并不是因为牢记它们,可以给二语学习带来神奇的效果,而是作者认为学生既可以学习谚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还可以通过自己从语言形式和文化认知的理解,获得智慧,从而理解和欣赏他国语言文化与本国语言文化对比之下的魅力,促进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与他国人民之间有效的、高水平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新仁.基于谚语理解的语用充实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06) :890.

[2]富尔里奇.文化途径中的问题[J].当代语言学,1948,(1) :20.

[3]雷蒙德.谚语与语言教学[J].当代语言期刊,1948,(7) :522.

[4]吕红周.认知语义学·谚语·英汉对比——《英汉谚语对比研究》评介[J].外语与翻译,2018,(01):95.

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号:2015RWYB31。

作者:邓仁毅 李敏

英语谚语美学论文 篇3:

顺应论视角下的哈萨克谚语翻译分析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来说,语言属于重要的载体,也是其中的關键内容。语言不仅作为人类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现象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也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基于民族文化的背景,确保原文的真实性,能够从精神层面实现全息传递。本文首先分析了谚语的特征,之后又进行了顺应论的概述,最后具体展开了顺应论视角之下的哈萨克粤语翻译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顺应论;哈萨克;谚语;翻译

前言

在语言顺应论的视角之下,强调翻译所具有的连续选择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充分的体现了翻译选择。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加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因此,通过对于哈萨克语的翻译的深入研究,也能够推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和互动。在哈萨克的文化中,一个精髓的内容就是谚语。因此,这也是在语言的研究时所涉及到的一项重要的领域,要想翻译好谚语,就要能够基于原文的感知空间,实现充分的融合和投入,这样才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于原文内涵的深入挖掘与体会。

1谚语的概述

谚语作为一种固定的语句,属于在民间范围内所流传,具有较广的传播范围。其具体的语言比较简短、通俗,但是往往能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想道理的阐明。也可以说在一个地域、民族、国家中,通过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语言精髓就是谚语。谚语属于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通过人类群体的口头创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广为流传和延续,并进行了多次的加工和修改。通过谚语能够对于这一民族群体所具有的语言方式、思维特点以及行为习惯,进行充分的反应和表达,影射了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因此有着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

对于谚语这种语言形式而言,具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特殊性。相比较一般的语言,从语义和结构上来看,谚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是在语法规则的基础之上,进行词汇的随机组合,也不仅仅局限于一般词汇所进行的普遍意义的表达。在谚语的词汇中,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蕴,同时还带有韵律、修辞等特点。另外,谚语也具有整体性和凝结性,谚语有着固定的意义和结构,不可以任意变换和割离。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这也形成了特色各异的谚语。通过谚语,能够将本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对于哈萨克族来说,这一民族和汉族一样,都具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相比较汉族来说,哈萨克族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上,都具有的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哈萨克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也要能够把握这一民族的文化特点,确保能够让所翻译的内容更加切合原文所带有的文化意向,具有更相似的形式。因此,这也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文化的异同。

对于哈萨克谚语而言,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同时,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不仅是对不同阶段成果的体现,也是对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所积累的语言成果的表现。在哈萨克民族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精炼、概要的语言,对于丰富的内容进行了概括。随着这一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不断地丰富了哈萨克民族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内涵。因此,所出现的题材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创造性,比如说劳动职业、社会风俗、道德品行等等。所以在哈萨克谚语中,具有深刻的思想以及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来看,通过哈萨克谚语,能够将这一民族人民的伟大、具体的言行标准、民族内所盛行的规律道德彰显出来,哈萨克谚语作为这一民族丰富的语言财富,也是口头文学中瑰丽的宝藏[1]。

2哈萨克谚语的发展、特点和种类

哈萨克谚语和其他民族的谚语,具有同样的发展特点,都是通过人民群众作为创作者,经过世代流传、口口相传,对于谚语的形式作出不断地完善与筛选,逐渐成为了一个民族和地域的语言遗产与瑰宝。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谚语新旧交替,不断有旧的谚语消失在历史舞台,而新的谚语也应运而生。在谚语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与社会的思想意识以及历史的进程推进,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诞生了谚语,也是对于各个时期和阶段哈萨克人民生活的影响的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所诞生的思想意识与语言。因此,对于谚语这种语言作品来说,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期,而是通过在整个社会生活阶段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得到的语言成果。在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史诗、诗歌类的作品中,也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同时,随着哈萨克谚语的发展,也不断地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之处,促进了本民族谚语的发展与丰富。而同时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体系中,也有着哈萨克谚语的广为流传。

哈萨克谚语能够进行较为通透的思想的表达,属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是对哈萨克族人民民俗习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折射与证明。

哈萨克谚语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能够利用较为简明的语言,对于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本质进行剖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且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现了哈萨克族的人民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性的判断,也进一步的决定了谚语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哈萨克谚语之中,涉及到很多历史事件,通过警句的方式,进行人民喜忧情感的传达。在谚语中能够看到人民的真实体验,以及快乐与悲伤的心情。再次,哈萨克谚语中,也是对于该族人民所具有的世界观、社会观以及美学观念的充分展现,在其中也蕴含了他们对于宗教的认知以及具体的道德标准。最后,哈萨克谚语的传播形式是口头流传,集结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其中包含着哈萨克族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哈萨克谚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并未进行作者和出处的追究。谚语不仅是对于口头语言的美化和精炼,同时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在作家写作的过程中,也充分的借鉴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也进行了新的谚语的创造,从而构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宝库[2]。

从结构的角度上,可以进行两种哈萨克谚语类型的划分,分别为俗话谚语以及诗歌谚语。首先,對于俗话谚语来说,就是在谚语之中,具体的构成部分是较为优美的俗话,至少有两句话,而且其中的句子数量越多,谚语也就能表达出越丰富的内容,呈现出更加深厚的内涵,实现了所运用比喻的优化。这一类型的谚语具有协调的句式,还有着押韵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强的创造性以及逻辑性思维,语调比较和谐,同时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其次,对于诗歌谚语而言,是在特定的标准之上,以优美的语句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着特定的格式。根据不同的诗歌行数,可以将其分为双行诗、三行诗、四行诗等等。

3顺应论的概述

在顺应论理论之下,认为对语言的应用属于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对于语言的使用者来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这其中,顺应性就是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多个可选的语言项目能够实现较为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够符合交际的需求。因此,对于语言的特性而言,顺应性属于其中的根本内容。在顺应论之下,认为语言的顺应具有双向的特点,通过语言和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适应,这也使得语言顺应具有如下几方面内容的表现,分别为语境关系、结构客体、意识突显、动态性的顺应。对于这四部分内容而言,都具有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

立足于交际者的角度而言,可以对于顺应进行两种类型的划分,分别为主动和被动顺应。对于前者来说,就是在特定交际目标的基础之上,要想实现目标而应用的一种主动的交际手段和策略,属于一种心理动机。而被动顺应其中涉及到社会规约以及语言现实,要对于具体社会的习俗文化,做到充分的考虑。对于被动顺应来说,不具有选择性,交际者要想实现交际成功所必须做出的选择。因此,从根本上来看,主动和被动顺应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交际者选择权的问题。以交际者的角度来看,被动顺应中包含社会以及物理顺应,而主动顺应则是心理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形式,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其中关乎读者、作者以及翻译者。因此,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之下,翻译者、作者以及读者这三者也受到主动以及被动顺应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想实现语言目的,就要在目的与语境的双重制约之下,能够在选择的阶段进行顺应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够促进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基于顺应论的角度上来看,翻译就是通过进行主动与被动顺应的不断调整,最终实现平衡关系构建的一个语言过程。顺应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语用学理论,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也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前景。因此,在翻译研究中,通过顺应论的应用,也能够带来深刻的启示,具有强大的、启发性的意义,能够对于一些传统的难题,实现有效的解决。通过对于不同民族文化风俗、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条件的顺应,并且坚持语言结构以及语境动态顺应的原则,将该民族的谚语特色保留下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最良好的翻译效果[3]。

4顺应论视角之下的哈萨克谚语翻译

4.1翻译方法

第一,直译法。这种翻译方法起源于五四时期,主要是在较为简洁的陈述中应用,重视对于原文的忠实性。对于该种方法来说,也并不单纯地通过机械、直接的翻译,逐字逐句的进行语义表达。而是要在原文的基础之上,确保译文能够和原文,具有着近似的对等关系。因此,直译并不只是生硬的翻译,在进行语言转换时,也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所具有的语言结构形式,其中包括修辞、词序、句式。同时还要确保译文具有较高的流畅性,能够易于理解,还有保障内容的真实。译者要在原文写作背景、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之上,确保能够通过翻译,将原文的文化意境展现出来[4]。

第二,意译法。对于这一翻译方法来说,就是基于对原文内容的高度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够以原文为根据,按照本民族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的翻译。这种方法对于译者做出了较高的要求,其要能够对于原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较为精准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再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化水平,按照对原文语言文化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所开展的一种再度创作。不仅要能够对原文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同时还能够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地展现出来。比如说,在哈萨克谚语中,从字面上来看at kekilin kesiw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剪掉马的额鬃,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将其翻译为决裂。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在哈萨克民族民俗风情中,这一民族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马所具有的前额的鬃毛象征着神骏、高昂,因此如果剪掉鬃毛,在这里民族的民俗习惯中属于一种忌讳,象征着受到了侮辱。因此,在进行这句话的翻译时,将其理解为关系的彻底断绝。在顺应论的视角之下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就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原文做出不断地调整和顺应,这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因此,对于译文言不具有唯一且特定的标准,而是要对翻译方法、目的以及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5]。

4.2谚语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由于各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因此也就形成了差异性的民族文化,各自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与特色。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一个较为直观的表现手段就是民族的语言,而在语言中一个极富特色的形式就是谚语。所以在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针对其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较为精准的转译,同时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内容就是对于原文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底蕴的重现。所以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对于文化意识异同的表现和传达,同时也涉及到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同的习俗观念、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也都会造成差异的文化。比如说对于这句话isi o??a ketiw.直译为事情向右走,而给出的译文则是交好运。这主要是由于在哈萨克族的眼中,以右为尊,所以在进行一些重要的交际活动中,比如说握手、递茶等等,都要由右手来完成,也就预示着能够带来好运。因此,通过上述的分析,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存在的差异,也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和深入的今天,面对不同语言文化所存在的差异,翻译人员也要具有更强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科学的采取翻译方法,将民族谚语中所具有的内涵和深厚意蕴翻译出来,从而达成文化交际目标,这也是确保翻译工作有效落实的一项基本前提。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顺应论视角下,对于翻译工作做出了重要启示。在哈萨克谚语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在把握顺应论的基础之上,能够不断做出调整与选择,确保译文能够对于原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实现有效的传达和表现。

参考文献

[1]贾玉凤.翻译的选择与顺应——译者主体论视角[J].校园英语, 2021(42):250-252.

[2]许悦萌,刘永杰.国内语用学翻译研究述评:现状与趋势[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9):93-100.

[3]张学玲,曾勇.顺应论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6):167-170.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1.06. 039.

[4]李瑞鹏.哈萨克语中“bir”开头的谚语及其翻译浅析[J].北方文学,2019(09):216-217.

[5]桑文秀.顺应论视角下的哈萨克谚语翻译研究[J].长江丛刊,2016 (05):60.

作者:乔丽盼·哈再孜

上一篇:行政司法保护论文下一篇:机房计算机网络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