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美育的目的是育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本文以湖南美术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课为例,介绍如何在课程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董希文先生的经典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利用教材中的四种鉴赏方式,通过对该作品的赏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 篇1:

《开国大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走入文本,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分别是释题导入,引出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释题导入,引出大典,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谈话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板书课题:26开国大典,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由“典”理解“大典”,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学生初讀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学生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 群众

在这小结里,我出示课件,采用范例指导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一阵掌声一齐投向,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一齐脱帽一齐抬头,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理解意思,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深入文本,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从课外到课内,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师生合作朗读,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再写——群众反应。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以上就是我对《开国大典》的说课内容。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姜婷月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 篇2: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摘要:美育的目的是育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本文以湖南美术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课为例,介绍如何在课程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董希文先生的经典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利用教材中的四种鉴赏方式,通过对该作品的赏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美术鉴赏;爱国主义教育;油画《开国大典》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人文精神。本文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课为例,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来探讨如何在课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开展教学时值开学,又处于国庆节期间,有天時人和之优势,学习情境恰当自然,特别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没有采用教材和参考教案中给出的材料,而是直接选用《开国大典》这一著名的油画作品,一是由于该作品具有典型性,二是比较合适当下的建党100周年的节日氛围,三是开国大典这一举国欢庆的重要历史事件,很多学生耳熟能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

一、利用导入环节,歌颂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精神。

1.教学活动

(1)活动一:本课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观看,创设情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历史事件,重温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2)活动二:课堂互动,教师简要讲解并提问。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创作了这幅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自从这件作品诞生之时,就注定它要有着不凡的经历。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它究竟经历过什么遭遇呢?现在的国家博物馆里展示的,还是最初的原作么?

2.小结

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之中,接下来教师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结合视频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与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战离不开的。

二、利用社会学式鉴赏,教育学生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1.教学活动

在社会学式鉴赏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两个不同版本的《开国大典》作品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到不同之处。展示的图片一幅是原版,另一幅是1954年修改后的版本。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其中一个版本的作品中去掉了一个人,并产生问题,去掉的是谁?为什么要把他去掉?

2.教师讲解:由于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也就是高岗与饶漱石的分裂党的活动。事件发生以后,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去掉画面中的高岗,所以就有了1954年的改动后的版本。

3.小结

从这件作品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画作几经改动,都是与我们的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中国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紧密的团结。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对分裂党的的活动,要维护党的团结,只有团结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利用比较式鉴赏展示中国人民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

1.教学活动

比较式鉴赏是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本课就选取了《太行铁壁》和《狼牙山五壮士》两幅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观察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在小结环节,教师分别解释《太行铁壁》和《狼牙山五壮士》两幅作品的特点。

2.教师讲解

《太行铁壁》是画家王迎春和杨力舟的作品,该画作描绘了党的高级将领与众多无名英雄融合在一起,与巍峨的太行山共同幻化为挺拔、刚强、坚不可摧的屏障。方硬的笔触,也为观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旨趣和视觉冲击力,塑造出“领袖和人民共同抗日的历史丰碑”,象征了军民携手并肩如铜墙铁壁共同抵御外辱的历史事实。

《狼牙山五壮士》为当代画家詹建俊于195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该画作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作者用豪放粗犷的笔触把人物和太行山的造型结合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人物整体形象高大巍峨效果,顶天立地,荡气回肠。这样的构图把英雄们坚强威严、气壮山河的伟大气概烘托得淋漓酣畅。

3.小结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两幅作品进行鉴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也让可以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叹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团结、坚毅和坚定,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为了建设新中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四、综合运用鉴赏方法,教育学生与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和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1.教学活动

教师再次展示《开国大典》的三个版本,分别是1954年、1972年两个修改后的和现在国家博物馆里正在展出的作品,继续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并让学生尝试说说原因。

2.教师讲解

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后,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命历史博物馆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回复原貌。但是,董希文先生已经去世,原作经过几次改动,也难以恢复。所以,我们现在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开国大典》,是著名画家阎振铎与叶武林先生合作复制的。

3.小结

本环运用社会学等鉴赏方式进行鉴赏。由于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才能够巩固党和人民的团结,维护党的崇高威信。本环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得出结论,只有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和制度进行斗争,才能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五、结语

综上,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通过美术鉴赏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契合当下教学时间,创设好情境,从课程导入到深入以及到总结时的升华,每一个环节都要将其贯穿其中。教学素材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笔者就选取了《开国大典》这一经典作品,学生对这一作品相对比较熟悉,对我国的近现代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相对于古代山水画,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经典作品的选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吴继金,贾向红.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J].党史博览,2020(06):22-25.

[2]吕律彬.关于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29.

[3]崔瑶.当代军旅油画的日常性表现[J].艺术评论,2017(06):143-149.

作者:杜永强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分析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发展过程中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到当前的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从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六年级语文课文《开国大典》进行剖析,就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课堂;信息技术;《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主要是记叙开国大典的盛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本文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课文进行剖析,对语文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的整体教学压力较大,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按照整体教学要求展开日常的教学。这就限制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还停留在PPT的应用上,而对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的关注度与使用的成效相对较低。很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小学教育需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但是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很多小学生在课后学习都是通过多种方式的互联网、线下以及社会实践方式展开的。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差距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关注度不高,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案例呈现

1.阅读教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问:同学们,这一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在写作的过程中,全文主要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答:这篇课文整体上是以开国大典这一事件的整体时间顺序为顺序写作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具体的典礼仪式、阅兵式与群众游行活动。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部分会场的布置上还有其内部的写作顺序呢?这一写作顺序又是靠哪些关键词串联起来的呢?

答:第一部分会场的布置主要是以天安门广场上大典举行的排布为主要写作顺序的,主要关键词有北面、河上、再北面、中央、向南、交点、南面。

问:那老师就通过网上的3D平面立體图还原一下《开国大典》中典礼的基本方位。

(教师通过网上查找的或者事先制作好的3D立体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同学们对开国大典典礼中的方位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图形或则模型的方式将较为复杂的立体化描述简单化,同事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那现在老师就通过网上查找的视频给大家播放一下《开国大典》中所描述的会场的方位图以及接下来下一部分的典礼仪式的内容。同学们要仔细看,并且要关注其中的细节哦,看完之后老师会有相关的提问。视频老师会播放两遍,同学们合上课本,然后通过视频中所讲解的内容或者所看到的内容,回忆课文,并与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同学们要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做好笔记。

(播放视频)

视频播放完毕,那么同学们要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第一,下午三点整,出现在主席台上的国家领导人是谁?第二,是谁宣布典礼开始呢?第三,乐队奏起的是什么歌曲?第四,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五,升旗时的礼炮是多少门多少响?

(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回忆以及视频中所提示的 内容进行一一做答)

问:有些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有部分同学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现在打开课本,看一看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都在哪里。

在阅读课文或者以后看视频、看电视、看纪录片的时候要关注到细节的问题哦,要做到细心细致。

问:这一部分典礼仪式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能?

答:是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具体的描述。

问:接下来的我们要学习阅兵式的部分了。这一部分的写作非常精彩。我们刚才读过了课文,同学们也体会到了其中恢宏的气势。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视频的方式了解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这一环节。同学们注意从课文中比较作者在写作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开头的海军、雪白的帽子等等。

(播放视频,教师在视频播放的时候通过暂停的方式关注一些具体的细节,在每一细节图中中为学生指出细节,比如海军的白帽子、蓝制服,步兵的齐步方阵、炮兵的各式炮等,让同学们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的调动来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现实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达到教育的相关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课文中,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将互联网上的教育内容或者相关视频等资料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对日常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拓展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引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拓展教育内容。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拓展教育内容,能够整合教育资源。这样的教育中,教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到更加广泛的知识。

3.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平台。教育要想发展创新,就要从生活化的信息中寻求教育内容。课堂上教会学生主动利用互联网知识、科学分析互联网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展开学习,从而推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刘平

上一篇:财务危机成因分析论文下一篇:战术训练篮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