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26

摘要: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将实施违法破坏、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和事录入电子监控系统数据库,配合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是企业治安防控的一种有效手段。该系统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文章简单阐述了电子监控系统的组成,并对其分类进行了简单的总结,重点对其在安全防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指出解决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论文 篇1:

电子监控系统集成应用和发展分析

【摘 要】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子监控的系统变得日益趋于完善,目前对于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图像监控技术的应用。本文针对电子监控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电子监控系统 应用 研究

随着电子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子监控系统是一个将视频监控系统与防盗、入侵的报警系统、消防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有机集成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并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自动的报警和跟踪,能够为事件的跟踪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增加各个子系统的使用效率。

一、电子监控系统的分类

电子监控是通过电子装置对设备或是特定区域的人进行监控。虽然现代社会比较稳定,但是电子监控系统对于保证公众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构成各种监控系统的电子产品种类繁多,例如:门禁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监听系统、汽车牌照识别系统等。

电子巡更系统是相对视频系统来说,算是一种补充,对没有达到的盲点与重点的部位进行再次的认为的检查监控。

门禁管理系统即出入口的控制系统,可以在主要的出入口安装电子锁和读卡器,并针对重要部位对出入人员进行控制和自动地记录。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电子摄像装置对重要部位、重点区域进行连续的监视,以便可以及时的发现各种问题或隐患,因而可以掌握现场的情况,从而克服传统的管理与人力防范在持续耐久性与稳定性方面的弊端与不足。另外还可以经过数字记录的设备把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方便与以后的检查、回放,还可以为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提供确凿的证据。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是由火灾特征或是火灾的早期特征的传感器、火灾报警主机、人工火灾的报警设备以及输出控制设备构成。传感器的作用是完成对火灾早期的特征或是火灾特征的探测,并可以把相关信号传送到火灾报警的主机上。报警主机的作用是完成对信号的记录、显示,并能够完成报警的输出控制。防盗、入侵报警系统是由探测器和报警主机构成。根据空间的分布对防区进行划分,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探测和传感器的技术指认出想非法进入或是试图非法进入重点的设防区域的行为,进而处理报警的信息、发出相应信息的电子系统。

二、电子监控系统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一)采集证据有时无力。当对电子监控系统采集信息的时候,若是遇到下雨、阴天或雾大的天气,拍到的照片内容比较模糊,若是天气晴好,也会出现漏拍现象,当发生此类状况时,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进行使用。此外,监控人员面对复杂的画面,对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很难做出判断。

(二)存在人为因素。在企业单位、办公楼、宿舍楼道等地方有些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主要是为了对非内部人员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监控,除了这部分的功能,电子监控系统还对内部人员起到了监控的作用,因此会让某些工作人员产生反感,因而会故意将其进行破坏或是遮挡,造成记录视频的不完整,当需要调查视频进行取证的时候,就不会发挥系统的相应作用。

(三)证据针对性欠缺。一般对于电子监控系统的安装,除了镜头可以进行有效的转动以外,大部分都是需要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的。如果有人想进行不良行为的时候,会熟悉电子监控系统的安装位置,进而可以进行故意的躲避,此时即使把实景拍摄了下来,还是没有可靠的证据。对于电子监控系统是有必要的设施,但真正的能够起到效果的监管还是人为的监督。

三、电子监控系统的集成和应用

系统集成是指组织机构内的信息、设备的集成,并能够通过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完成对应用的支持。

电子监控系统的集成:利用多媒体的应用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能够将相关的设备和软件进行集成的设计、安装的调试、界面的制定开发以及应用的支持。对于电子监控系统集成的子系统是由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楼宇对讲系统、一卡通、防盗报警、停车管理、多媒体的显示系统、消防系统、远程会议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固定彩色的摄像机、一体化彩色摄像机、控制主机、视频矩阵、控制键盘、等离子拼接显示屏、硬盘录像机、图像处理器、视频服务器、视频管理计算机、网络图像浏览服务器等组成。

在确保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安全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厂局域网添加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让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防盗报警系统、消防系统集成、门禁管理系统可以完成系统的有机连接,视频信息的集中发布和授权管理可以实现48个用户同时对其进行浏览。针对于每个下级分控的图像,位于上级的网络用户可以进行调看和控制,另外还可以随意进行远程图像的切换。下级的节点可以去控制各自系统内授权客户端与前端的设备,也能够接受上级监控中心的控制。当外界事件从围墙近人的时候,安防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的跟踪与记录;当有可疑事件发生时,可选用视频来进行跟踪,当出现火灾的自动报警事件时,可以根据视频系统去即时查看,然后辨别是否为误报,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是措施。从原来单一的功能部门扩展为生产、质量、动力、企管等多个部门,充分的增加了原有系统的使用效率。

四、发展趋势

就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来看,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因而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现在的电子监控系统就有多种多样的探测器技术,因而探测器技术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信息作为采集的门槛在不断的降低;由于传输层的光纤技术得到普及发展,让远程监控变得既简单又快捷。在技术上处理层与控制层已经成熟,多平台多系统的集成将会成为未来的电子监控系统要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五、总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监控系统集成应用和发展会再加进步,所涉及到的领域会更加广泛,进而迎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在消防、监控、门禁、防盗等一些领域里减少财力和人力,同样可以准确的采集证据和具有警报的作用。因为电子监控系统未来的使用空间非常广阔,因此电子监控系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志根.电子监控系统集成应用和发展研究 [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9(3):77-78

[2] 常怡然.基于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高速通信监控系统[J].电力电子技术,2013,11(8):99-100

[3] 李井东.OPC技术在数字监控系统集成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0(2):19-20

作者:赵盟  冯兰兰

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论文 篇2:

电子监控系统在安全防控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将实施违法破坏、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和事录入电子监控系统数据库,配合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是企业治安防控的一种有效手段。该系统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文章简单阐述了电子监控系统的组成,并对其分类进行了简单的总结,重点对其在安全防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指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子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应用

引言

在当前人们现代管理意识、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电子智能监控系统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应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更将图像监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技术满足新时期经济杜会发展要求,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子监控系统的组成

电子监控系统通常由采集设备、处理传输设备、监控设备等组成,其中采集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解码器、拾音器、防护罩、报警探测器、云台等,主要负责采集各种视频、音频、报警信号。处理传输设备一般由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组成,将采集到的信号和云台控制信号、对讲信号借助通信线路、光端机等传输到监控设备。监控设备位于监控中心端,包括图像处理、图像监视、联网报警等设备和软件,负责信号的接收和记录、处理、显示等工作,能够实现远程联动控制和录像放像、检索下载等操作。另外,电子智能监控系统还包括上级部门远程监控端,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和客户端软件,负责采集数据的显示、录像和回放。电子监控系统所包含的环节比较简单,涉及的设备种类却十分繁多,相关技术比较复杂,随着设备的研发和技术的发展,电子智能监控系统也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2电子监控系统的分类

2.1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电子摄像装置对重点区域、重要部位进行连续监视,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和问题,将现场情况纳入监控人员的视线,克服了传统的人力防范和管理在稳定性和持续耐久性方面的弊端和不足。同时通过数字记录设备把现场图像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看、回放,为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提供了确凿证据。

2.2IAS系统

防盗、入侵报警系统(IAS)由前端的探测器和报警主机组成,按照空间分布划分防区,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探测并指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入设防区域的行为、处理报警信息、发出报警信息。

2.3消防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火灾报警主机、火灾特征或火灾早期特征传感器、人工火灾报警设备、输出控制设备组成。传感器完成对火灾特征或火灾早期特征的探测,并将相关信号传送到火灾报警主机。报警主机完成对信号的显示、记录,并完成相应的报警输出控制。

3电子监控系统在安全防控中的应用

首先是点的防控作用。“点”就是在企业办公大楼、首脑要害部门、财务室、微机房等重点单位和部门,安裝电子监控探头,不间断实时录控;其次是面的防控作用。“面”就是把整个办公区、楼层之间、宿舍区、下辖的培训中心、服务公司等单位区域全部安装电子监控探头,全方位实施全程录控;最后是线的防控作用。“线”的作用就是所有单位的沿街、邻道、大门外二十米内全都安装电子监探头,实行昼夜录控。

把点、面、线的作用统起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交又式的电子防控体系,并设立专门的监才空室,配备专业的监控室值勤人员,二十四小时跟踪检测,所有录控资料均保存至三十天以上。电子控头可以在安全保卫力难以完全覆盖的时间、空间监测到一切可疑人员的出入、不法分子的盗窃行为、所辖区域二十米内的一些不法的人和事,还可以记录本单位少数职工的不良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减轻了安保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科学准确的信息给安全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宣传震慑作用。

4安全防控的技术实现

视频监控系统:由一体化彩色摄像机、固定彩色摄像机、控制主机、控制键盘、视频矩阵、等离子拼接显示屏、图像处理器、硬盘录像机、视频服务器、视频管理计算机、报警联动管理服务器、网络图像浏览服务器等组成。通过各种摄像机完成前端图像的采集,控制主机和键盘等实现对前端设备的遥控,视频矩阵和等离子拼接显示屏等及时准确实时地再现和记录前端采集的现场情况。视频服务器将模拟视频信号变为数字视频信号,并将数字视频信号发送到局域网上,以多播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视频流,联到网络上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实时的现场图像,并控制摄像机的转动和变焦变倍,做到在办公室就如亲临生产现场一样。报警联动管理服务器接收各种报警信号,按照不同的防区划分,调动视频服务。

利用厂局域网,通过添加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在保障这些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的条件下,使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集成,实现了系统的有机连接,视频信息的授权管理和集中发布供48个用户同时浏览。处于上级的网络用户能够调看和控制每个下级分控的图像,也可任意进行远程图像切换。下级节点可以管理各自系统内前端设备和授权客户端,也可以接受来自上级监控中心的管理。人员从围墙闯入时,安防系统可实时跟踪记录;当有可疑事件时,可调用视频进行跟踪;当发生火灾自动报警事件时,便可以通过视频系统即时查看,辨别是火灾还是误报,采取相应措施。

5电子监控系统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在各种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不同监控区域的特定性造成监控目标的离散,随着监控系统不断膨胀和监控目标数量的快速增长,因监控目标的离散性导致监控系统效能低下。而各种监控系统各行其道,加剧了监控资源浪费和系统的混乱。如监控系统可以发现设备故障,却不能随时掌握故障的检修进程;发生了侵入报警,却不能随时掌握入侵者的行动;出现火灾险情确不知是否误报;监控人员面对眼花缭乱的报警不知所措,无法判断真正的威胁。

6加强电子监控系统应用的措施

6.1加强安全管理宣传

加强安全管理宣传,抓住处理违法行为的有利时机,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实行各级单位主管及分管领导负责责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增强全体人员的自觉防范和维护意识,形成人技共防的局面。

6.2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通过加强对机关部门、重要岗位、重点部位、大门路口等集中检查的方法,加大对所辖区域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形成严密的区域防控网络。最大限度避免人为、自然故障现象发生,减少因工作失误造成的“失效”现象。

6.3设备定期维护

定期对电子监控设备进行维护、维修,保证这些设备正常工作。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及时或定期升级改造,以适应新形势发展,拓展电子监控系统的功能,加强其与相关系统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应尽快与所在地的各公安派出所进行系统的结合,实行联网联动,全面提升电子监控系统的功能,有效防范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监控系统现场层的探测器技术种类繁多,探测器技术呈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技术可以大大增强对事故的防范能力,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探索新技术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安防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顶文.针对电子监控系统集成的相关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115.

[2]张祖德.关于周口市加快推广“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283-284.

作者:柏凯浩

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论文 篇3:

陕西榆林:预防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机制研究

一、榆林市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一)人、车、路、企基本情况

1.驾驶人情况。截至2019年底,榆林市机动车驾驶人达到106.09万人,排名全省第三,较去年同比增加7.38万人,增长6.9%。其中,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19.09万人,占驾驶人总量的17.9%,小型汽车驾驶人84.03万人,占驾驶人总量的79.2%。

2.机动车情况。榆林市机动车保有量80.44万辆,排名全省第二,较去年同比增加5.84万辆,增长7.2%。其中,重型载货汽车4.57万辆,占榆林市机动车保有量的5.6%;私家车保有量为66.3万辆,占榆林市机动车保有量的82.4%。

3.公路情况。榆林市公路总里程3.24万公里,全省占比18.3%。按行政等级划分:高速公路1068公里,国道1098公里,省道662公里,县道3064公里,乡道3466公里,村道23135公里,全省占比分别为19.5%、12.3%、20.0%、16.9%、4.6%、19.7%。

4.运输企业情况。榆林市客运企业10家,客运车1556辆,客运从业人员4367人,全省占比分別为3.05%、8.5%、6.5%。货运企业1340家,货车3.38万辆,货车从业人员9.72万人,全省占比分别为20%、16.5%、18%。危运企业140家,危运车辆3239台,危运从业人员8300人,全省占比分别为26.7%、22.3%、25.9%。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机构55家,全省占比11.7%。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23家,全省占比分别为17.8%。

(二)警力基本情况

榆林市公安交警实有警力3891人,其中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授衔民警692人,仅占17.7%。支队直属机构实有警力1954人,其中干部185人,工人409人,辅警873人,公务员487人(授衔民警431人),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授衔民警仅占22%。

(三)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议事协调机构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010年,榆林市政府成立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交警支队,支队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也先后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二、2016年以来榆林市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及特征

截至2019年底,榆林市共发生较大事故40起(含生产经营车辆事故16起)。其中,2016年11起、2017年11起、2018年10起、2019年至今8起。

(一)地域因素

榆林市的行政管辖区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区域依次是神木市10起、定边县8起、榆阳区6起、横山区5起、靖边县4起、府谷县2起、佳县2起、绥德县1起、米脂县1起、清涧县1起。从中看出,北部县市区的较大事故起数高于南部。

(二)违法行为因素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超速、酒驾、逆行、违法超车、无证驾驶,这五类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较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起数分别占总数比重的22.22%、10.0%、8.33%、8.33%、8.33%。

(三)车辆因素

货运车仍然是榆林市管控的重点车辆,尤其是外省籍大货车。40起较大事故中,32起涉及货运车辆,占比80%,18起涉及外省籍大货车,占比45%。货运车承担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16起,占比40%。2019年8起较大事故中,7起与大货车有关。从中看出,大货车是较大事故的主要车辆类型。

(四)道路因素

榆林市40起较大事故中,国道占比37.41%(高速公路占比15%)、省道占比11.43%、农村公路(县乡道及等外公路)占比51.43%。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国道、农村公路是较大事故发生的主要道路类型。

(五)环境因素

晴天事故占64.86%,阴天事故占10.81%,雨雪恶劣天气事故占24.33%(雨天占18.92%、雪天占5.41%)。由此可见,恶劣天气是较大事故多发的诱因之一。

(六)警力配置

榆林市公安交警配置率为8.35公里/人,受衔民警配置率为46.96公里/人,其中,高速公路配置率为1.98公里/人,受衔民警配置率为7.21公里/人;国省道配置率为6.62公里/人,受衔民警配置率为29.83公里/人。长期以来,榆林市警力资源与道路配置严重失衡。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交安委作用发挥不明显

市县两级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建设滞后,协调、督办和落实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安排部署、跟踪督导、考核追责等环节明显脱节,成员单位之间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不到位,较大事故深度调查不够,追责问责流于形式,责任传导层层弱化,工作落实大打折扣。

(二)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

“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驾驶人审验率、换证率均未达100%。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推进缓慢,部分道路未验收先通车,临水临崖、长大桥隧、连续长陡坡和事故多发路段安全隐患突出,电子监控、警示灯、减速带、硬隔离等设施严重缺失,部分隐患路段存在“排而不治”的现象。部分国省道、沿黄观光路和南部县区平交路口多,“千灯万带”工程建设缓慢,事故风险隐患较大。在40起较大事故中,因减速带、爆闪灯等标志设施缺失造成的事故占65.2%。

(三)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运输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落实,对运输车辆维修保养不及时,车辆动态监管、驾驶人定期审验、交通违法清零等管理措施虚化,甚至存在收费代管问题,尤其个别客运、危运企业存在明里暗里挂靠、挂而不管问题。

(四)行业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驾校培训质量不高,教学随意性大,“非法培训点”“黑教练车”等扰乱培训市场,机动车安全检测站管理缺位,让一些不正之风有可乘之机,从而降低安全检测门槛,导致少数不合格驾驶人和不安全的车辆上路行驶。甚至有个别车驾管、违处窗口与不法人员、社会中介长期接触形成利益勾链,“分托”“黄牛党”等不正之风泛滥。

(五)大货车缺乏有效监管手段

2016年以来,80%较大事故涉及大货车,45%涉及外省籍大货车,今年以来的8起较大事故有7起与大货车有关,尤其近10万辆外省籍大货车在榆林境内运煤,存在的违法、事故隐患仅停留在发函通报源头监管部门上,动态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六)路面执法管控不到位

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存在路面见警率、管事率和纠违率不高等问题,道路交通违法的现场查处率仅29.8%,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依赖非现场执法,电子监控“秋后算账”导致部分驾驶人心存侥幸,客观造成严重交通违法的屡禁不止。尤其是路面勤务针对性不强,超速、酒驾、逆行、违法超车、无证驾驶五类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较大事故占57.21%,但这几项违法的查处量仅占执法总量的9.25%。

(七)科技信息化效能释放不足

公安交警部门视频监控卡口运维保障机制不健全、警务通终端的应用推进缓慢等情况还普遍存在,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仍停留在可視化,还未能实现“一张图”自动研判流量、扁平高效指挥,特别是农村地区公路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已建成平台的应用不够深入,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电子监控违法录入处理率仅53.2%,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预警拦截率长期不足1.5%,尤其2019年启用的“三客两危一隧道”监管平台预警处理率仅57%,疲劳驾驶的25起预警仅处理1起。

(八)交通安全宣教社会化程度不高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手段单一,体验式、互动式创新方法较少,社会宣传阵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常态化警示曝光和联合惩戒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针对“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驾驶人的“点对点”宣传教育措施不到位,社会化宣传教育机制尚未形成、覆盖面不够广,没有真正发挥宣传教育的治本作用。

四、预防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交安委的职能作用

各级交安委要加强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人力、科技、装备、财力的投入和支持,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由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从末端管控向源头治理的转型。定期召开交安委成员单位会议,研判较大事故规律与面临的形势,及时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履职尽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加强较大交通事故和涉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深度调查,剖析事故规律,溯源问题整改,用好通报、约谈、曝光、督办、处罚、追责“六个手段”,倒逼监管部门、行业、企业单位依法履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及时消除隐患漏洞。

(二)持续开展源头风险隐患清零

紧盯“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车辆及驾驶人,持续开展隐患清零工作。协同应急管理、公路等部门,动态排查复查事故多发、临水临崖、长大桥隧、连续长陡坡等隐患路段,推进公路“坡改平”、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示范工程,用抄报抄告等督办治理措施,加大对重点路段安装电子监控、区间测速,危险路段设立警示牌,完善道路安全设施设备,及时堵塞漏洞和消除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好新建、扩建、改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交付“三同步”制度,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由“末端管理”向“前端管理”延伸。

(三)全面夯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要常态化督促“两客一危一货”运输企业严格执行GPS动态监控制度、专人全天候值守、车辆维修保养、客运车辆夜间禁限行等措施。对安全投入保障不到位,内部宣传教育处罚不落实,所属车辆违法违规行为多发、“五不两确保”等制度落实不力的运输企业,要采取“黑名单”社会曝光、停运整顿和注销资质等联合惩戒、重复叠加等过硬措施,倒逼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四)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进一步夯实运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驾校和检测机构的监管责任,健全准入管理和退出机制,严格驾驶人满分和审验教育制度,严把驾驶人的准入关和机动车的审验关。交通部门加快推进“两客一危”4G换装工作,强化GPS动态监控,争取实现“两客一危”车辆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监控和实时报警。同时,常态化整顿“分托”“黄牛党”等不正之风,针对廉政风险较大的热点岗位,完善风险隐患日常研判制度,用活岗位轮换、岗位交流制度,减少权力集中和岗位固化带来的权力滥用,斩断权力利益交换链条,确保人、车“无病”上路。

(五)加强大货车的安全监管力度

进一步加大科技装备投入力度,加快搭建大货车智能监管平台,完善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等重点路段的区间测速、电子抓拍设施,实现对大货车严重交通违法的实时监管、精准监管。特别是对进入榆林市的大型运输车辆,要加强动态监控,部门联合惩戒、及时抄告转递。针对榆林市国省道大货车流量过饱和运行现状,积极推动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实行差异化收费,引导车辆分流,降低国省道较大事故防控风险。

(六)不断提升执法管控能力水平

进一步加大公安交警路面执勤力度和密度,紧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零容忍”严查大货车强超强会、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及“三超一疲劳”、逆行、无证驾驶、违法运输危爆品、农村面包车超员、三轮车违法载人等引发较大事故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时,要用好社会信用平台,将严重交通违法纳入公民诚信档案,增加交通违法成本,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七)强化科技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交通、应急、气象、公安交警等部门要打通数据壁垒,增强交通安全风险预警预防能力,开展各类动静态信息和数据碰撞、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强化雨雪、团雾等恶劣天气和突发交通事件的预警提示、应急救援和联勤联动,全面提升交通事故预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公安交警部门要强化市县两级指挥中心的深度应用,建成视频专网集成指挥平台,深度挖掘“三客两危一隧道”监管平台、移动警务终端功能,打造反应灵敏、扁平高效、合成作战、区域联动的现代警务实战体系。要推动公路安全防控体系触角向农村延伸,完善省市县际卡口、缉查布控系统及交警执法服务站等建设应用,加大电子监控违法的录入处罚,实现对国省道穿村过镇路口、高速公路长大桥隧等重点路段路况和重点车辆违法的智能检测、实时分析、精准查控。

(八)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的社会化

依托交安委平台,建立由各部门参加的交通安全宣传共建机制,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公园、中小学校园,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生动形象和贴近生活的品牌宣传阵地,营造文明交通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用好诚信“红黑榜”、社会信用等平台,加大对严重交通违法、典型事故案例和违法企业曝光力度,进一步提高警示震慑作用。要充分调动各社区、乡镇、各单位、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机关、企业、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依托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广“大喇叭”宣传新模式,增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宣传教育在事故预防中的治本作用。

作者:刘仁亮

上一篇:高速公路施工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高速铁路桥梁施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