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不仅应当教授学生会计理论知识,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爱岗就业”,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具有会计职业素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和青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 篇1: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符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文章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出背景及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具体实践,分析现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  外语专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实践  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根据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学生通常应具有国際视野及人文素养,掌握所学外语、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进步,优秀的思辨及创新能力也是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专业特点,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较薄弱,创新创业能力亦有待提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寻找有效切入点,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新时代对外语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1  现行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单薄

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虽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但往往仅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一门通识选修课中,或学时较少的1~2门外语专业课中,并未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笔者所在专业的2015班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1门课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第五学期2学分、36学时的专业平台课《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程。可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系现行的培养方案中虽设有与专业挂钩,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但与专业实践能力联系并不紧密。

1.2 专业教师中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高校大部分外语专业教师均为出了学校进学校的高学历外语教师。外语教师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教法优秀,但教师在思想上并未形成清晰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仍旧坚持传统教学内容,如语法、词汇、文学国情等,同时兼顾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翻译、口语、听力等,并未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反,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不够专业、规范,但在工作领域中形成的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比较突出,善于思考和应变,善于总结和创新,以及善于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这些往往是校内教师不具备的性格特质和职业灵感。

1.3 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地方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已基本覆盖教育全过程,含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等多个环节,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仍旧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实践学时少,接续性差,往往仅安排在高年级的一个学期。笔者所在专业仅安排了第七学期为期2周1学分的综合实践(自主实习),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性高校实习经费紧张,或实习基地不足,多数外语专业学生往往选择自主实习。选择校内实习的外语专业学生往往就是参加系里为外语专业八级考试进行的考前辅导,校外实习的学生在“放羊”的条件下,或专心准备研究生考试,或直接开始找工作。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实践教学的最大障碍。一些传统的外语院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哈尔滨高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能参加“中俄贸易博览会”等仅有的几个实践机会,活动范围有限,缺乏社会经验。

1.4 外语院系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

因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认识不足,外语院系现行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鲜从经费支持、政策支持、制度支持、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保障。创新创业项目虽有经费支持,但相关成果及文章均需以学生负责人为第一作者,很多院校对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成果不给予指导教师科研奖励,教师的工作从经费角度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绩无论合格、良好,抑或优秀,均为通过结题,鲜有对优秀成果的评选及奖励政策;学校及学院未能为各学院搭建交流互通平台,创新创业项目仍处于师生私下交流、沟通层面,不利于拓宽研究及实践视角。

2  创新创业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1 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外语专业应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开创型个性的外语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个别学期的个别课程层面,而应贯穿外语专业教育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培养体系各个环节。理论课方面,学生入学即开设通识必修课《创新创业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二开始在专业平台课及专业任选课模块中开设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创新课程,如《翻译创新实践》《外语视听说——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演讲能力及思辨能力提升课程》《外语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也应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如以实训项目和竞赛为抓手,培养提高学生双创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跨学科申报;邀请优秀校友及企业人士为学生做相关讲座;指导学生完成双创主题相关的毕业论文等。

2.2 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外语专业师资队伍

(1)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校企协同,以“共培互聘”模式打造卓越“双师”队伍。打破外语教师传统的教授外语听说读写译及外国文学文化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以外派或内请模式培养学生外语培训业、外语翻译业、外语语言处理业、外语出版业等领域的实践能力。外派为选派外语实践能力强、教法过硬的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训;内请为从企业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2)建立创新创业的培养团队。在提升外语专业教师双创意识基础上,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工作量、考核评优方面给与倾斜。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产学研的协同育人优势,加快教师科研成果转变。(3)做好师资培训工作。从制度保障层面、考核评优层面、培训梯队层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制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方案;并将教师双创领域的工作及成果给予认定;邀请或培养优秀的培训导师帮助教师提升意识[2]。

2.3 搭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由外语语言文学单一学科向教育学、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转变

外语专业与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搭建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同时,与相关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与计算机专业联合完成外语学习类平台、外语学习类软件的研发;与教育学专业完成外语培训类创业实践;与金融经贸专业进行产品外销策划与销售创业实践等。以外语学习APP产品研发为例,计算机专业学生负责产品的研发、外语专业的学生负责学习内容的整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负责产品的销售策略等。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可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平台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互相学习[3]。

2.4 校企协同,搭建宽口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基地不再限制于翻译公司、外贸公司等,与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创意、语言康复、语言会展等方面企业开展积极合作,培养适应语言产业市场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

3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分析

笔者为黑龙江省属高校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自2012年以来,该系获批多项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启动初期,项目内容多为单学科的传统教改项目,如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具体外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等。近年随着师生对大创项目理解的加深与经验的积累,该系学生的大创项目逐渐过渡为结合专业特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跨学科实践项目。近2年部分项目题目如下:《基于互联网+的“彼得大帝”外语言语技能训练系统》(省级)《手机应用软件“外语趣配音”的开发与应用》(省级)、《中外语言专业学生互学的平台建设》(省级)、《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省级)、《俄罗斯文学自主学习手机APP设计》(校级)、《基于互联网+的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四级考试口语训练系统建设》(校级)、《互联网+视域下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校级)、《互联网+理念下的中俄旅游信息交流平台搭建》(省级)等。

现以省级大创项目《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3.1 项目研究的意义

该项目为外语专业及计算机专业跨学科联合申报,项目的实施的意义在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拓宽专业视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项目为龙江旅游业发展服务,同时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项目所研发APP为到黑龙江旅游的俄罗斯、日本、韩国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语言翻译服务,可促进该省旅游业发展,服务龙江旅游形象树立,体现该省旅游服务产业的完善与健全,提升外国游客心中该省的旅游形象。(2)大学生参与此项目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项目中所运用到的语音识别技术(ASR)是新兴起的重点技术之一,为解决研发此APP的技术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需掌握ASR,将俄语、朝鲜语、日语等小语种语音翻译成汉语语音,生成基于ASR的旅游类小语种翻译语音软件。俄语、朝鲜语,日语专业学生完成龙江旅游主题词汇及文本的多语种翻译工作,参与ASR产品的识别语音训练过程,提高本语种口语能力。(3)项目服务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该项目为团队合作类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团队组建及管理实践机会,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每位成员的自身综合素养。(4)服务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该项目的研发可使学生满足基于ASR的小语种翻译对计算机人才和外语人才的新需求,提升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

3.2 项目研究目标

该项目总体研究目标为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支持。该项目具体研究目标为完成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龙江旅游多语种翻译APP,为赴龙江旅游的外国游客提供强大而便携的翻译工具。

(1)组建“美丽龙江任我行”安卓APP软件的研发项目团队,包括外语方向项目负责人1人(俄语专业),项目组成员4人,其中外语方向2人(朝鲜语、日语专业)、计算机方向2人。其中团队负责人为团队管理的核心,对整个项目流程进行把控。(2)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项目工程框架的建立,运用语音识别系统(ASR),调用数据库进行俄汉、朝汉、日汉翻译工作,修正翻译人员进行口语训练之后发现的APP缺陷。(3)在赴龙江的游客中推广此APP,增强外国友人在龙江旅游的便携感和安全感,为龙江的旅游业服务。

3.3 项目的立项及实施

该项目负责人为俄语专业大二学生,该生任班级班长,具备团队工作经验,且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储备。该生经调研拟定题目后自行组建由俄语、朝鲜语、日语及计算机专业学生构成的5人团队。项目指导教师为项目负责人所在系的专业课班主任,曾担任校级大创项目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对立项申请书的写作规范、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后,由团队独立完成申请书撰写及立项答辩PPT制作。除指导教师外,团队5名成员集体参加立项答辩。答辩现场由项目负责人完成立项陈述,全体成员共同就专家提出的 语言及技术问题进行解答。该项目最终成功获批省级大创项目。

该项目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建立工程框架,完成旅游主题范围内的语音与文字间的转换及小语种与汉语言的翻译,满足以俄语、朝鲜语、日语为第一语言的外国游客沟通交流的需求。语音识别环节将语音以音素为识别单元,利用隐马尔可夫(HMM)模型转换为文字。将语音识别为文字后进行小语种与汉语言间的翻译转换。利用TTS技术将文字转换为汉语音。

3.4 项目实施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该项目为外语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联合申报并完成的跨学科实践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项目的完成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学生将课堂所学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具体的APP研发中;外语专业学生为项目提供语料支持,对语音识别结果进行检查及纠错。通过参与项目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及人际沟通能力。与传统的“单打独斗”的专业学习不同,该项目需整个团队协同完成。计算机与外语学科是差别较大的文理学科,成员需在所学专业知识基础上涉猎其他专业知识,这就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积极的沟通;成员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才能积极参与到项目当中。项目的完成也极大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对实践的理解仍为传统的口笔译工作,很少突破语言的界限。该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跨方向跨专业的尝试。

项目的顺利实施对现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启示作用。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加着重提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外语专业人才;外语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实现创新创业理念的显性及隐性设置,不仅要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通识课,更应在专业课设置上,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安排创新创业理念的内容。其次,结合课程设置做好教材保障,更新教材,在外語专业教材中,如翻译类、经贸类、科技类等教材中安排创新创业理念的相关内容;为了让外语专业教师更有效地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与企业共培互聘,既要把企业的拥有先进创新创业理念的导师请进来,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相关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符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多数外语人才的重大责任,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导师团队组建、实践与科研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新华网,2012-03-12.

[2] 董慧.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38-41.

[3] 王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6(5):91-93.

作者:于嗣凡 盛艺博 杨蕊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 篇2: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摘要】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不仅应当教授学生会计理论知识,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爱岗就业”,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具有会计职业素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和青睐。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随后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针对性的培养途径,希望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  会计专业  职业素养

会计是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之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会计工作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传统会计人才更侧重于经济业务的核算,而现代会计人员更侧重于经济事务的预测与分析。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更重视培育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从事会计工作,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候表现出的良好素养就是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提高自身岗位胜任力,较好应用会计知识的基础是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介绍

(一)诚信意识和严谨作风

无欺、践约、守诺等诚信品质是当代所有行业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1],尤其是涉及到金钱利益的会计人员,更应当具有较强的诚信品质。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诚信意识,诚信意识不但影响内部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形成。会计学生应当秉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严谨作风对待本职工作,能够仔细完成各个步骤与细节上的工作任务,沉心静气、脚踏实地地做好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将工作精细化,避免粗心大意给工作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二)沟通协调和坚持学习的能力

会计并非是“孤军奋战”的岗位,会计人员需要对内对外沟通和协调。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和内部基层单位沟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会计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需要和仓储、生产、采购、销售、预算等人员沟通[2]。这种沟通交流是会计人员处理、分析与汇总经济活动和经济数据的基本,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所获取会计信息的精准性。另外,会计人员需要和对外的审计、银行、税务、工商以及供应商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得其支持和协助。知识经济时代下,所有行业的知识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变化,會计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并不能支撑其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工作之余多学习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信息的相关知识,运用全新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解决工作问题。

(三)敬业精神

一些会计人员之所以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不是因为其业务能力不强,而是由于其工作态度存在问题,换言之,其缺乏敬业精神,对工作过于敷衍,遇到“累活”或是责任第一想法不是迎难而上和主动承担,而是逃避和推脱。所谓敬业精神,即对自身所从事工作要抱有敬重的心理[3],能够用心对待本职工作,敢于挑战有难度的工作,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理念较为滞后

传统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其将会计和大众两种职业素养之间划上等号[4],未能考虑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院校一般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职业素养相关理论知识,或者用职业规划课程代替职业素养教育,单调的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和抵触,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院校的教育不具备针对性,并未体现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通常会让专业课教师、德育教师或是党政管理干部进行会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其在职业素养教学和培育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和体系,比较分散,未能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听得比较茫然和混乱。比如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多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育和提升上;而德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更多体现在思想品德相关理论讲解上,并未在实际操作中体现职业素养,其所讲授的职业素养更多属于通识教育任务。这种和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的职业素养教育,并未真正意义上在学生思想中渗入职业素养,学生在未来从业中也难以在行动上体现职业素养,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一些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秉承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其认为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领悟职业素养[5],学校更为侧重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和考核,同时其职业素养讲解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并未将职业素养和工作实务紧密融合在一起,没能有效思考两者的关联性。学校“重视技能忽略品德”的培育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学生会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只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会计知识即可,认为职业素养可有可无,学生会形成“职业素养并非用人单位的必备选人标准”的思想。一些学生对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过于敷衍,在实践中未能深入了解企业精神与文化,体会不到企业精神、文化和职业素养两者的关联,难以意识到职业素养对实际工作的较大影响。另外,因为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限制,该专业产教融合以及工学结合存在一定难度,企业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学生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清楚认知。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未能融入职业素养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职业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态度,学生会认为会计专业只需要注重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敬业、严谨、诚信等职业素养无关重要,对其自身发展以及未来工作的影响不大。有些高职院校用学工、团队以及宣传部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活动或讲座代替职业素养教学活动,职业素养教育过于随意,不够持续和系统。会计职业素养属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这属于摸不着、看不见的一种软性指标。学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展示职业素质知识时一般需要借助对应的载体,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载体是会计专业技能,两者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个体[6],而是紧密联系的关联体。可目前高职院校通常将会计专业技能教学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两者分隔开,两者在师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设置与安排上毫无关联。比如职业素养适用于所有专业,专业课教师单纯只讲授会计专业技能与知识方面的内容,未能在专业体系中融入和体现职业素养。学生在这种学习思想和模式影响下,也更为侧重于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未能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工作联系在一起。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更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实际教育中应当重视培育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在高职会计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结合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职业素养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基于职业素养展开会计教学活动,让职业素养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让学生具备改革创新、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应当让学生先明白如何做人,然后再通过理论教学促使学生成才,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品行优良的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关怀,让其能够领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诚实负责等品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后期可以较快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团队中。

(二)在实践教学中渗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专业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有些学生感觉这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通过实际应用去理解知识,增加了学习难度。企业需要的并不是高谈阔论的人才,企业在人员储备中青睐能够帮助企业办实事、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除了校内必要的实践教学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校企合作中可以综合考虑会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围绕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将实践导向确定为就业,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能够让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让学生可以更为灵活地应对职场中的会计问题,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识,能够明白团结合作和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

(三)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更多是借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开发学生会计学习中的专业潜力,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依照相关的培养目标,联系当前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优化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构建和学生发展相契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侧重学生会计职业技能与会计职业知识的培育,而且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在会计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人文素养课程,同时将会计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紧密联合在一起。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深刻体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将会计职业素养逐渐渗透在实际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应当具有的职业素养,能够将学生的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有效衔接在一起。

(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课堂时间大多都是理论授课,所以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课余时间的应用,能够在课程结束后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让课后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网络教学、辩论比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各种活动参与,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很重要,但是同时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更好完成岗位工作,所以学校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也极为必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发展,也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丽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124-125.

[2]侯红英,林青.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实践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3):34-37.

[3]李玉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J].就业与保障,2020(7):106-107.

[4]胡伟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浅析——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9(34):40.

[5]朱迪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J].知识窗(教师版),2019(8):113.

[6]周浩.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221-222.

作者简介:

王桂荣(1982年2月-),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讲师,会计学硕士。

作者:王桂荣

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 篇3:

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摘    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通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外制约因素分析,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即培养体系保障互动融合、引导实践操作互动融合、职场环境推进互动融合。

关键词: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小班化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视角”(项目编号:jg20160310)

作者简介:单祖明,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邵敬浩,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

自2015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以来,各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风起云涌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并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改革和学分制改革,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与保障措施,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1]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可诠释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以创业能力为最终落脚点,它是一种既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又具备优质创业潜能的综合型能力。[2]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新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在对传统的会计制度、方法进行调整、补充和拓展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账务问题及财务问题的能力。(2)实践能力,即利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方法,遵循会计准则进行记账、查账等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创业潜能的培养,具体包括沟通交流、组织策划、经济分析、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能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掌握自谋职业的技能,从而实现从“等、靠、要”到自主创新创业的转变,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3]

创新创业教育在会计专业及其他专业中的意义表现为:(1)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敏捷,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将就业方向转向自主创业,运用创业知识,走出固定就业模式,为市场经济注入多元化元素,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具有创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毅力,在促进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中,主动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4](3)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注重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更紧密地结合实际应用。这样毕业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思维清晰,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判断出市场行业的热点方向,从而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最具普适性的专业。据统计,在全国1 3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800余所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近80万人。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教师,对于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感觸和思考。很多高职院校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中,都侧重于科技发明、实验教学、校企联合、专业技术服务等,也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效,但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一直显得不温不火。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明显滞后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自身和社会大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学生自身及会计工作性质方面的因素

1.会计专业学生的性格原因。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往往女生占比大,其性格方面大多比较文静守旧,思维不如市场营销专业或其他工科专业的学生那样活跃,承担压力能力欠缺,家长也期望孩子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会计岗位工作,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

2.创新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原因。会计作为商科类专业,往往没有办法发明创造或者改进某种技术,在校期间也很难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商科类学生的创业,需要结合自己的综合知识,在涉及的领域内发现好的经营运作模式,因此,需要经营管理、市场调研与开发、经济分析、风险应对等创业知识和技能,而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阅历少,导致社交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管理应变能力等明显不足。此外,就是心理素质不高,难以坚持,创新创业过程又很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对创新创业政策缺乏了解,独自面对复杂的经营手续、经营内容时,更力不从心。

3.会计工作性质原因。会计专业具有特殊性,会计工作有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约束,专业教师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严格强调按照制度规定记账、算账、报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很少有灵活变通的地方[3],同时,人们也认为会计工作不需要什么创新,这些在观念客观上增加了对会计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

(二)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1.高职院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重视,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际从事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专门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开设一门创业课程或安排几次讲座,未能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且,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紧密结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区分不明显,未能形成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补,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发挥。

2.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有丰富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新的想法和思路的时候,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提高学生从思想向实践的转化率。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由辅导员或兼职教师担任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心里辅导,然而,这其中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创业经验,也很少涉及创业研究,导致授课内容空泛,难以深化,学生听课无法引起共鸣,难以激发创业热情。

3.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财政补贴、费用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简化审批程序等,还有一些地方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成立科技创业基金会等帮扶措施,但这些显然对本科院校理工科学生更为有利,而缺乏支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举措,尤其是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一些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在开展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尤其是作为办学历史悠久的会计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会计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培养体系保障互动融合

1.根据社会需求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生源(普高、中职、“3+2”)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在分层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计划书编写与实践”“小企业创办”等创业类课程设置,同时,在课外教学环节专门增设“三创”(创新、创业、创意)学分,获得10个“三创”学分作业毕业条件之一。

2.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创新传统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方式。由于学校会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最多,往往班级规模较大(50~60人),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在会计专业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学校通过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安排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采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形式,邀请校外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同时,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3.创新教师及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将教师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作为评比课堂教学质量奖的重要依据;出台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学分顶替办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取得一定学分,允许顶替相关专业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二)引导实践操作互动融合

由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制度、方法进行调整、补充和拓展,所以,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培养这种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不但要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与提高,如参加境内外各类业务培训、脱产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来校兼课,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力求结合企业真实的业务,同时,融合创新创业案例,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动机。

为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都很重视专业课程的模拟实训,但模拟实训跟企业真实的操作还是有一定差距。现实状况是,由于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等原因,企业普遍不太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实习生(即使在企业财务部门实习往往也只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何做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零距离”,是目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于2014年引入了代理记账公司,由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及设备,企业提供业务及人员。公司内部建立现代学徒制,即聘請公司经验丰富且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员工担任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带5~6个学生,每批三个月(包括寒暑假)进行轮换,使学生接触到了企业真实的记账、算账、报账及报税等业务。实习过程中对学生按企业员工一样要求进行管理,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最终职业能力的养成。学校还挖掘校内隐形资源,促使系部与财务处合作,系统设计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选取现金出纳、银行出纳、会计等多个财务岗位,以“现场观摩、过程参与、轮岗认知”为原则,设置多个见习任务。指导教师以培养特长生方式,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通过2~3个月的实习,使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核算方法、内部控制等有了全面的了解,打破了对职业的神秘感。

(三)职场环境推进互动融合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营销、仓储、采购、计划等岗位,而普通的教学场所无法让学生对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有全方位的了解,难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目前,商科类实践教学基本都是按专业(课程)为主体进行设置,专业(课程)之间缺乏交互性。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一系列综合训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相关企业,投资300余万元,于2015年建立了虚拟商业环境跨专业实践中心(简称VBSE)。实践中心共设置8家制造企业(每家制造企业包括CEO、企管、人力资源、营销、采购、仓储、财务、生产计划等八个部门,18个岗位)。此外,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共有160个工位,可供会计、市场营销、投资理财、企业管理、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等商科类专业学生实习。

每批跨专业实训由三个不同专业的班级一起进行,先由学生竞选产生每家公司的CEO推荐或指定人事主管,然后,通过招聘确定各岗位工作人员(个别业务少的岗位可兼任)。业务由签订合同、下达生产任务、采购材料、产成品入库、销售及收回货款等一系列过程组成,所有任务的发起全部通过线上进行,凭证账单等传递则通过线下进行,连续实训两周,实训结束后,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及学生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在VBSE的实践教学中,通过跨专业融合,借助职场环境的塑造,使学生大胆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消除了对企业的神秘感,增强了今后创新创业的信心。

浙江工商職院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紧密融合,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以创新为魂,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且就业质量普遍较高。会计专业每年招生火爆,2017年和2018年在浙江省内普高生源的平均录取分数接近二段线(本科分数线),专业得到考生及家长的认可,学校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姜庆.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6(4):158-159.

[2] 皇甫贤昌.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教育的耦合性分析[J].才智,2017(5):183-184.

[3] 石金艳.基于个性化教育视角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23):40.

[4]卜雪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118.

[5] 田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6(10):125-127.

An Analysis on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ccounting Major

——Take Zhejia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SHAN Zu-ming, SHAO Jing-hao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 Zhejia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    李    漪]

作者:单祖明 邵敬浩

上一篇: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矿建施工企业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