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物流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稍显滞后,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人才的缺乏。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承担起发展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需要高校重新思考定位如何来构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论文 篇1: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的改革与经济性评价

摘 要:按照经济合理性要求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在学校的工程实践平台上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物流工程专业为切入点,探索一条物流工程实践之路。在做好物流工程实践内容构建的基础上,从校内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与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对物流工程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条件保障进行阐述和分析。还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建立健全经济性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不仅对其他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方向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评价 保障措施 物流工程

引言

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兴专业,是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和基础。要发展和建设好物流工程专业,其中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此,物流工程专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在实践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和创新发展。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性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使之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构建与物流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比如说开展物流综合实训教学离不开物流设备和模拟软件的支持等。虽然理论教学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但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则是重中之重。为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必须在实验室条件、校内外实习基地条件、师资条件、管理制度条件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此外,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加强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管理,还应建立并完善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经济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一、改革保障措施

(一)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验室条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对实践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加强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就必须要有符合物流工程专业要求的实验室条件。这也是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物流工程专业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验室条件方面,与其他成熟专业和品牌专业却有着明显的差距,缺乏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相吻合的教学设施和设备,难以满足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因此,对于像物流工程这门的新兴专业来说,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是当务之急。要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的要求,开发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尝试,逐步加大投入,建立从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一系列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所以说,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是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在探索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可以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学校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整个四年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物流信息实验室的软件,开设物流仿真实验。目前物流学院已建成物流工程技术实验室和物流信息实验室,实行开放实验,创造条件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此外,還应实行开放实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依托物流行业和社会各相关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企业共建,既可以进行实践教学,又可以服务社会和企业。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践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水平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直接影响。校内实践基地工作的重心在于专业内容的模拟实现,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外实践基地则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全方位发展。

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学生能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面对物流工程实际问题。但是,由于物流工程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校外资源缺乏积累。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性技能训练的要求,物流工程专业可以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除学校统一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外,原则上学院也要有若干个与物流工程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并注重合理布局、数量适中。这些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教师及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使学生从校内的模拟实训转到校外实训基地真题真做的实践学习,为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联系具有较好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训基地,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深入物流第一线、了解物流的实际运作、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应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条件的单位,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协作关系。根据有关专业实践教学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可由学校和学院分两级建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但必须能满足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的要求。为促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高校教务处要会同有关学院不定期地到基地检查、评估教学实习情况。对协议到期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建设一支符合物流工程专业特点相适应,并且具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是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物流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可见“双师型”教师是物流工程专业对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指导建设中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注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尽量提高这类师资的比例。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和数量,我们可以尝试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来实现。

首先,对有技术潜质的年青教师实施重点培养。年青教师都可安排到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室工作一段时间,随指导教师一同完成实验实训的准备、指导、考核全过程,从而熟悉本专业各个实践环节和流程,以及常用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然后派到企业工厂挂职锻炼,从事物流设备的开发与管理、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工作。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不仅可以更新知识结构还可以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把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实践中去挂职锻炼,还可以尝试与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横向科研课题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把中青年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作为一种制度,只要长期坚持,一定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势必推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对于外部聘请的教师应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以达到优化实践教学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外聘兼职教师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稳定的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推动和深化校企业合作。学校可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有效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此外,还可以组建由物流业界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导师团,聘请具有开拓创新经验的物流企业家作为学生的讲座教授和实习导师,形成一支品德高尚、经验丰富、相对开放的院外教师队伍,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制度与政策支持方面

制度的设置是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借鉴其他专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结合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多措并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保障的背景下,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实践教学过程,使之实施更深入、作用发挥更全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一般包含实验室现场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制度等。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要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并严格执行,认认真真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第一,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保持一致,重视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物流工程专业的科研和行政各项制度与运行规程,保证物流工程专业各项实践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第二,以实践教学工作为重心,坚持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措施具体、有序推进的工作开展局面。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重视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施动态管理、全程监控。这些措施可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合理构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与体系,不断探索和总结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压缩必修课和課内学时、学分;打通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二、经济合理性评价

改革项目经济性评价是对经济合理性进行计算、分析、论证并提出结论性意见的全过程,是改革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最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物流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日益增加。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根本。为了全面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教学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在推进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离不开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经济性评价。所以,要根据物流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工科的办学规律,建立一套完整和严格的实践教学经济性评价体系。

对任何项目的改革保障措施都要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所以,物流工程实践改革项目也应对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当可供选择的方案多于一个时,还要对各个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和选优。经济性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改革项目实施前期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项目所要求的,在评估体系和评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经济性评价应该将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评价的职能作用。对改革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都要认真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实践教学体系的经济性评价涉及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有企业实践调查、课程设计、境外专业实习、品牌企业参访、毕业综合设计(论文)、物流综合模拟实训、科技创新训练等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的经济性评价,就是要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目的就是要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投入产出不合理的现象。对物流工程实践改革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时,我们会用到许多经济评价指标,若按是否反映了资金的时间因素来进行分类,这些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静态评价指标,如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它们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主要用于经济数据不完善和不精确项目初选阶段;第二类是动态评价指标,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如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主要用于改革项目最后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用工程量化的分析方法对物流系统中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能力,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结合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物流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结合地区特点和各校实际情况,在做好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基础上,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各种改革保障措施的落实。本文從校内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与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条件保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对物流工程专业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经济性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经济性评价,就是要对物流工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目的是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投入产出不合理的现象。要对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不断总结和反馈,把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向前进。努力探索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同类院校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对于最终选择的最优方案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经济性合理。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本校的特色,适合本校的发展。其中具体实现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 邵桂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运城学院学报,2016,(6):75-76.

[2] 谌芸,史东梅,龙太会.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力学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0-81.

[3] 田炜.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展望,2017,(1):353.

[4] 李方方.基于就业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J].电子测试,2016,(5):60,39.

[5] 杨建军,郑秀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工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109-110.

[6] 赵东福,罗朝盛,路胜利,叶晗.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5).

[7] 霍松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95-196.

[8] 魏克湘,刘迎春,董丽君,黄麓升,谌新年.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4-76.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陈利民 燕珍 林纯

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论文 篇2: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物流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稍显滞后,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人才的缺乏。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承担起发展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需要高校重新思考定位如何来构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体系。论文借鉴了国外的成功教育经验与模式,也总结了我国现有的物流教育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物流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logistics education;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一场新的流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物流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十六章第三节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为满足大力发展物流业的需求,我国的物流教育模式与教育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面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现状,高等院校有责任承担起我国物流业发展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虽然我国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有着较长的历史,但原有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都和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因此,这就要求我国高校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体系。国外的物流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物流教育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研究。

1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意义。很早以前美国和德国的企业就已经普遍认识到物流是形成企业差别,创造客户价值的一种方法。

1.1各国物流教育发展概况

据统计,截至到2006年底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课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美国有约五十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设置了物流的研究生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等都是开设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知名学府,并提供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日本许多大学也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其中以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等最为著名。英国目前有许多知名大学设有物流专业,如:利兹大学、卡的夫大学、华威大学、赫瑞华特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都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教育。英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已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认可,其中不少课程颇具特色,如供应链管理、采购及供应链管理、制造设计及控制、物流及运输管理、供应链应用及政策等。德国的物流发展与其强大的工业制造产业有密切关系,目前已有多所大学开设有物流专业,如:多特蒙德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杜伊斯堡大学。德国的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培训,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秘密武器。

1.2国外物流教育的课程设置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

2国内物流教育发展现状

2.1高等教育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

2002年,我国有一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到了2006年,全国已共有298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高职高专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中职院校突破了1 000所。目前物流专业在校生大概在50万人左右,专任物流教师3万多人。

2.2物流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起步并实现快速发展

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有70多所大学招收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些重点大学的MBA或EMBA也开设了物流方面的课程。2004年,国内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为适应我国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项目。

2.3物流专业自学考试开始招生

2003年一些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启动了物流专业的考试项目,并于2004年正式考试。如: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决定自2004年1月起开考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方向)专业(独立本科段)。经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4年5月开始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本科层次的教育培训项目,并作为该项目主考单位。

2.4近两年物流领域的校企合作发展迅猛

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一些公司为解决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新问题,开始依托高校的智力支持,与高校或研究机构联手,共建研发中心,培养适合公司需要的物流人才。

200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物流公司共同开设了华南地区的首家校企合作学院,由学校为公司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2005年10月,DHL在上海成立“DHL物流管理学院”,用于为DHL亚太地区员工和客户提供管理培训。2006年4月,天津可口可乐公司与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鉴定合作协议,共建南开—天津可口可乐物流研究发中心,为天津可口可乐公司的物流管理专项课题展开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为公司推荐和培养物流管理专项人才。

2.5物流学科的合作办学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南开大学,于2001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现代物流专业硕士”项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于1999年和2002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开办“运输及物流管理学士”和“物流管理硕士”项目;中国海洋大学,于2005年与英国合作举办“中英物流管理本科”项目;厦门大学,于2005年与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合作举办“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

2.6物流实验室建设已成为物流专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有效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一些院校开始物流实验室建设,不仅改善了物流专业的办学条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如:北方交通大学与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综合物流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于200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物流实验室,主要包括:小型立体仓库及相关的管理控制设备、PLC控制实验设备、连续输送系统、eM-Plant物流仿真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北京物资学院于2002年建成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在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物流设备现代化、自动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3国内的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物流教育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之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教育仍显滞后,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3.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少物流专业教师。由于过去没有物流人才培养,导致缺乏专业的师资,物流教师专业功底欠缺。由于物流教育师资短缺,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到物流教育上,但这部分教师多数是仅仅经过一些短训班,熟悉一些物流课程,或一些物流方面书籍,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多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物流的操作实践缺乏认识。物流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物流实践性很强,要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紧密结合。

3.2教学体系不成熟

物流业是跨行业的,牵涉到方方面面,或侧重生产物流,或侧重第三方物流,或侧重交通运输,或侧重国际贸易。目前国内已有近300所高校开展物流教学,每个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但无论是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专业,都存在下列现象:现有的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滞后,物流发展与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适用性较差。

3.3院校条件仍有缺陷

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软硬件方面还很欠缺,有一些院校专业审批下来,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具备(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甚至有些院校专业审批下来之后,连最基本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明确。

很多学校没有物流实验室,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所以,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他们要想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还需要经过实践磨练。

4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影响我国物流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关键性的,物流人才是稀缺人才,更是战略资源。尤其是面对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百花齐放状态,就更加让人担忧,基于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模式

学习国外物流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方式。国外物流因起步较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和一定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如园区建设、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等,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之路。国外物流产业及教育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我国开展物流教育应本着“拿来主义”原则,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同时学科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以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物流教育也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发现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又可以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

4.2教学内容要注重实践与案例

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分析、供应链流程再造等,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

4.3加强物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要重视实习这一环节。在这方面,德国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国内高校物流专业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物流需求,熟悉各个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的情况。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国内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造成高校学生实习难的困境。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来解决:其一,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议国家设立相关的法律条文,让企业承担起教育实践的义务,这不仅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企业、学校和学生。其二,为了解决学生实践难的问题,许多高校采取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方法,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4提高物流教师素质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物资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转变过来的,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所以,应大力提高高校物流师资水平。可通过开展在校物流师资出国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如我国在2005年底,成立了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指委和教育部中等职业物流专业教指委,开始物流教学的基因改造,包括:开展物流人才课题的研究,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规范、课程设置等。2007年1月,教育部物流专业教指委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WEnt)合作签署了开展物流与采购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对我国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4.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物流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很多部门把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看得很重。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一哄而上,整体办学水平太低,造成物流培训的虚假繁荣。物流类专业的发展潜力很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将增加200万,人才的缺口超过一百万。因此提高各高校物流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培训实力,培养更多企业用得上的物流人才将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我们要把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 物流技术,2002(9):3-4.

[2] 王德荣. 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物流世界,2004(1):14-17.

[3] 王婧.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 中国水运,2006(10):207-208.

[4] 李华. 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3):34-35.

[5] 陈舜,赵刚. 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作者:张 芮

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论文 篇3:

基础工业工程创新性实验体系研究

摘 要 校内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充分调研相关院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现状,探讨了基础IE创新实验体系建设思路,综合运用人因工程、物流设施规划等工作方法,协同机械制造课程实验,从培养学生作业研究能力与协作能力为目标,针对现代制造“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仿真技术经济实用的特点,集合已有实验资源,研究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

关键词 工业工程 实验室建设 基础工业工程 实验体系研究

一、 引言

近年来,工业工程在中国愈受重视且应用日趋广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工程学科起步较晚,实验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手段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充实而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推动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关键技术不仅适用于本专业学生,更对全校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专业门类相关学生都有极大帮助。因此需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研究、开发《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形成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西南科技大学2003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其实验系统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IE学科特点和本专业发展实际,提出基础IE创新实验体系。

二、基础IE创新实验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工作研究利用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等技术,研究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浪费,合理安排作业量,减轻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2]。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心理、体力、能力与岗位作业要求、作业环境、疲劳状态之间的关系;其二,以作业为研究对象,对工作过程中的流程、动作进行诊断分析[3]。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启发学生探索适宜的操作环境和高效的操作方法,加强动手协作能力,培养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生产率提升等意识,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就业创业等奠定坚实基础。

三、 基础IE创新实验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考虑,对实验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一)结合工业工程相关核心课程,形成有利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其硬件集成方案及实验项目。

基础IE+人因工程:以操作者的时间反应、动作判断注意力分配等为主要方面,测试其在心理上对环境的反应,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基础IE+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结合产品的生产流程对工厂生产物流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对工厂和设备的合理布局,使学生灵活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通过对多套工厂布置方案的实物模型演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佳方案[4-7]。

(二)整合、集成已有的实验资源,构建《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硬件平台。综合运用人因工程设备与技术,协同工业工程和机械制造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作业研究能力,对现行方法改进,设计适宜的工作环境,制定标准时间提高工效。

基础IE+机械工程:实验者以机械作业为研究对象,开展动作研究和作业测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工艺流程,牢牢掌握程序分析、动作分析、工作抽样、模特排时等技术方法,为机械专业学生制定规范的动作标准和合理的工时定额。

(三)设计实验教学仿真平台。运用动作研究、时间研究、人机工程、制造过程系统仿真等软件对生产线、物料搬运、双手操作进行模拟运作,充分挖掘企业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行资源优化整合。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为实用技术掌握的同时,根据综合实验项目的需要,分析优化实验平台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实验工效。

基础IE+计算机仿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模拟实验,运用FLEXSIM软件对实验室中立体仓库、生产线等实体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优化,为教师项目及企业生产实际提供决策方案和技术支持。

四、 总结

在我校实验室硬件设施较完善的情况下,做好实验软件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开发综合性、创新性、设计型实验项目,使得学科无界限,资源不浪费,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让实验室建设跟上学科建设的步伐,对于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56.

[3]刘晓芬,高广章,卓德保.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23—25.

[4]吴爱华,崔如光,张毅伟,等.工业工程教学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方法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46—49.

[5]吴海燕.虚拟技术在工业工程实验中的应用设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3):43—45.

[6] 杨晓英,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90-92.

[7]陈明,邸长江,张玉成·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132-133.

作者:欧达宇 石宇强

上一篇:幼儿水粉画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幼儿教学与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