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精神大学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其人格的异化。针对此问题,本文从英美寄宿学院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作了相关论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孔墨精神大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孔墨精神大学教育论文 篇1:

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下半年专题策划

7月: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管理为基础的,教学管理这个老概念在面对课程改革这个新挑战的时候,教学管理者就有必要思考管理创新的问题。常规管理是教学有序管理的根本,一部分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沉闷,缺乏活力,不能够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管理目的。如何通过教学管理,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发挥教师积极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期待您的参与。

8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不断迎接着新挑战。本次专题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方面展开讨论:氛围与环境,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特色与创新。

9月:英才教育

有人说:“缺乏英才的时代,是充满悲剧的时代;不能培养英才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英才出现的民族,是生命力衰竭的民族。”也有人说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悖的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回顾我国英才教育的历史,参考国际英才教育的状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条件下对英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10月: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创新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机制,从而推动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事业发展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新的学校评价,呼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本次专题期待专家学者,特别是校长们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11月:追寻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精华

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创造的过程。

蔡元培先生1921年在美国考察时发表演说,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墨子。他说:“孔墨教育含有三种性质:(一)专门教育;(二)陶养德性;(三)社会教育。” 他在考察欧美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大学教育应采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应参酌兼采”。在引进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追寻我们基础教育的传统精华,理性思考继承优秀传统与吸收国际经验的关系,让优质基础教育继续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12月:高中校本化课程体系建立与学校文化建设

高中进入新课改以后,课程设置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地方和学校取得一部分课程自主权,便于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今后,学校自主权将更大。而课程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重构的深层原因,学校文化又是决定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系统的课程改革就是学校文化全面、系统的变革。怎样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对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和重塑,是校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孔墨精神大学教育论文 篇2:

信仰塑造人格,文化铸就完美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其人格的异化。针对此问题,本文从英美寄宿学院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作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信仰;塑造人格;英美寄宿学院制;中国化生存

“过去我们只注重了怎样让年轻人变得更聪明,而忽视了如何使他们变得更善良。”这是20世纪末美国中产阶级面对凶杀、暴力频仍、社会环境恶化而对教育进行反思所发出的惊叹。进入21世纪,我国在大学生乃至一些高智商群体中不断发生的极端案件也彰显了这些端倪(如马加爵事件,大学生加入“法轮功”邪教并沦为组织工具),不得不促使我们对成才与做人教育进行反思。的确,21世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虽然国内外对此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最终的结论和培养目标却是殊途同归:即不仅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更要着重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这些,对于即将担承社会责任和未来民族中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其人格的异化。大学生心理变异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有的因此走向极端,造成社会悲剧。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找相应的矫正策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合格人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英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模式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英美国家大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美国历史源流不长,大学教育是近代模仿英德等国家的基础上高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经验对于中国来说尤为宝贵,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大学的这种扩张,一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一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学和本科寄宿学院制大学,成为塑造美国大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理念。如《经济学人》在其“全球大学概览”中指出的,美国大学的优异在于其没有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两个概念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不过,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代表的精英大学,普遍采取住校制。以耶鲁为例,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学本科的头两年都要在寄宿学院过。而大部分学生,整个四年都在学院中住宿。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的院长,叫Master。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另外,各学院还安排“学院讨论班”,下午和晚间在学院举行,每班最多18人,写作讨论班则限制在15人。这样的学院远远超出大学宿舍的范畴,学校所希望的是:学院塑造了你的一生。以后不管你活多久、走多远,学院永远是你的家,你对之有终生的忠诚。

由此可见,研究性大学和寄宿制学院,作为来源于德国和英国的两股不同的传统,共同塑造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的发展。两者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二、寄宿学院制的精髓——人文熏陶和信仰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有批评家指出,牛津、剑桥食古不化,似乎大学教育就是培养绅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的训练,课程太窄,跟不上现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人进一步推演:牛津、剑桥孕育的这种“绅士帝国主义”,使英国的精英缺乏实际技能,结果到了20世纪,英国被德国全面赶超。这样的绅士教育,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但是,捍卫牛津、剑桥所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人指出,德国大学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20世纪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全部失败,而且有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这样的恶行。人们常常感叹: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超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自治的政治传统和天赋,频频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干变成破坏性的力量。这一现实,和其教育不无关系。相对而言,牛津、剑桥的传统培养优秀的公民和领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奠定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对世界的统治。甚至有人制造了英式教育的神话,认为当年的滑铁卢战役,就是那些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训练出来的子弟打赢的。

在学校创建人看来,这种斯巴达式的贫困、严酷的教育,传统的人文主义和高尚的信仰熏陶,培养了孩子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忍受痛苦的超常能力,在关键时刻堪当大任。大学的寄宿学院制,实际上正是遵循这样的传统。学生通过集中住宿,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献身精神和未来领袖之间的凝聚力。

三、寄宿学院制的中国化发展

我国在过去几年中片面强调研究性大学,忽视了寄宿学院制度,这不仅大大扭曲了美国大学的面貌和经验,而且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有害的影响。当我们模仿这样一个被扭曲的样板时,大学就会片面耗资投入研究,置学生的教育于不顾。或者一味培养专家,忽视了培养未来社会领袖的责任,使得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应付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实际上,中国的本科教育,比起博士教育来,需要更彻底的变革。从寄宿学院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我国高校要保障本科生教学质量,需从切实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核心地位、重视博雅教育、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提高生师比例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渠道入手。

综观世界大学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缺乏一流本科教育的大学是很难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重心在本科而不在研究院。没有卓越的本科教育,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寄宿学院制成功的本科教育是经过了三百多年的长期摸索和积淀才最终形成的,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如下借鉴价值。

(1)以寄宿学院制为基础的大学教育形态。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应该把目前的学生集体宿舍改造成师生共居、教育与生活混合的寄宿学院,免费或以低收费供大一、大二的学生居住。在这两年中,大学的教育应该打破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制,改成以学院为中心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近几年,我国很多大学开始不再按过于细分的专业而是按照大类来招收本科生,这不应该仅仅看作是大学改革技术层面的一次简单的尝试,而应该上升到意识和艺术的层面,将之作为中国大学自身主动在逆境中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历史性的一次发轫。

(2)克服大学教育职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要获得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职业,大学是学生就业前的教育阶段,但大学教育真的等于职业训练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批评大学只重培养“人力”而非“人性”。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庆典上,当讨论21世纪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教育职业化的挑战时,哈佛大学校长是这样强调的:“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们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有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主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要提倡并重视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博,而且在于精神的高雅。正如希腊哲人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与美德密切联系。当学生接触了全面知识之后,就可能在精神、道德上产生飞跃。这样,就可能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本科生的教育应该逐步强调通识教育,不仅包含人文教育,也包括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内容的科学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培育熏陶其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

(3)完整而高尚的信仰教育。不要让我们大学的政治理论课程泛政治化泛社会化,大学应该是作为一个思想自由的圣地,道德高尚的净土,文化的殿堂而独立于社会的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潮、信仰和文明都能在这里存在、碰撞和发展。大学是对各种人类文明兼收并蓄,并使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乐土。当然,我们更要坚持在大学生中开展两课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帮助大学生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和迷信、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界限,增强处理实践问题和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

(4)以“美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美育”对一个民族的熏陶和陶冶作用,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品格,打破人我之成见,“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使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5)以“诚实守信”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为此,我们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尊重公共规则规范。如果大学生能够遵守起码的公共准则,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生长便有了良好的现实基础。社会舆论导向就是通过更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以促进大学生反对弄虚作假,推崇诚实守信的风尚。因此,必须提升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把参与的普遍性同活动的持续性和认识的深化性相结合,使之成为更为重要而巨大的社会力量。

(6)以“服务族群”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人格异化校正的重要举措。健康人格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在实践中树立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在实践中完善起来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处以族群为单位的社会,为将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奠定基础,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纠正自己的人格缺陷,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公民的主体精神。

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公共责任、对社会的献身精神,富于远见、怀抱着高尚的道德目标和勇气的人,才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领导未来的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寄宿学院制为培养这样的品性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一个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的国度,在高度的经济增长和前所未有的财富面前,我们的大学更应该把培养未来领袖阶层的品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

(7)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扩大辅修专业数量,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个性化、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美英寄宿学院的核心课程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拓展。但仅仅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或开设一些人文讲座和科技讲座,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而且从课程的构成来看,这种课程改革只有“加法”,没有“减法”,其结果无疑只能不断地带来课程体系的膨胀,加重学生的负荷。

学生的素质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它应当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而且这种个性并非是教师为学生设计或规定出来的。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自主的选择,逐渐孕育出来的。总的来说,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在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扩大辅修专业数量,给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多次选择的机会,这是高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另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即使是普通教育课程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够使各个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8)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生师比例,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的资源捉襟见肘,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在师生比方面,学生规模增长速度超过教师增长速度。另外,任课教师在全校人员组成中绝对数量偏低。所以,我们要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提高投资效益,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教研结合,质量并重,提高生师比例,实施小班上课。同时,借鉴寄宿制和导师制,改革助教制度,实施研究性教学,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能得到全面的指导。

综上所述,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借鉴寄宿学院制度的前提下,应该从三个方面挖掘其价值:教育体制方面,应考虑私立大学和民间学会的贡献;教育理念方面,应重视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并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大学之基本职能,由具有教育和科研的“象牙塔”,逐渐变为涵盖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服务站”,“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教育“重心所寄,应在通不在专”,中国孔墨精神加上英国之人格教育、德法之高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后两者在此前的中国大学里已经有发展,而前者则需发扬光大。路在脚下,我们期待寄宿学院制与大学传统的融和——信仰塑造人格,文化铸就完美。

作者:王 萌

孔墨精神大学教育论文 篇3:

蔡元培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启迪

摘要: 本文阐述了蔡元培先生先进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并将现今大学中的种种弊病在蔡元培先生的理念指导下一一进行剖析,指出蔡元培先生的这些理念对我们现如今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了三点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 蔡元培大学理念高等教育发展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清华大学教授刘西拉对在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系进行细致调查后认为,这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有关。近年来,由于连年的扩招、民办高校质量的参差不齐和整个学术界的浮躁对高校的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下滑,高等教育重新界定发展前景势在必行。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病,高等教育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对于究竟该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呢?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到上个世纪初,早在那时,一位近代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就为我们规划了高等教育的蓝图,而他的大学理念对我们现今的高等教育发展依然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这位大教育家就是蔡元培先生。

1.大学的作用

虽然有人认为我国从周之辟雍、汉以后的太学及晋以后的国子学都应该算作“大学”,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的历史应该是四千年,但我们只要略略查一下辞典就会发现“大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诠释。《辞源》中关于“大学”是这样说的:“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即太学。”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所以从后者的意义上讲中国拥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只不过才百年历史,在晚清志士“废科举,兴学校,养人才”的共同愿望号召下,中国才开始效法欧洲各国的大学创办起了自己的新式学堂。

然而培养了十万进士的千年科举制度在中国的读书人心目中留下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致仕”的观念却根深蒂固,即使是穿上了新外衣的现代大学教育也不能免俗。这时候蔡元培先生振臂高呼,对当时把大学当作做官致富的观念痛加针砭,并清楚地提出了“大学”的理念。他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词),又说,“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北京大学二十二周年开学仪式之训词)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德国把大学作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的影响,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先进。从大学里的种种现状来看,强调学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大学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开始了其长达十年的漫漫扩招之路,不仅公办正规本科院校大张旗鼓地扩招,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大学教育喊出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口号。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师资力量配套的滞后、管理跟不上等诸多软件问题,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问题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大学的教育质量下降,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以研究学问为己任,而以混到一张毕业证书为目的,为文凭而学习的人,其本身的浮躁不言而喻,浮躁氛围的蔓延则使得抄袭剽窃成风,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研究中心”、“创造性的学问”理念背道而驰。

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大学就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之阶梯”。大学的作用就是研究学问和培养研究学问的人才。研究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切忌浮躁,只有秉承这样的理念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因此在大学这块纯净的土地上,我们唯有保持学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才能发挥出大学的作用,才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才能使高等教育健康地发展。

2.大学的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他入主北京大学时就提出了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在《大学教育》中,蔡元培强调大学生多能自治,学校不妨放任。既然学生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学就不该垄断思想;大学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学生才能得以独立判断。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约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①

上文中凸显出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的办学观,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兼容并包”。

刁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②

蔡元培先生的这些主张使许多当时的进步思想家和学术大师都云集北大,对促进北大的学术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试想在现今有哪个大学能够把刘师培、辜汤生、胡适、钱玄同、王国维、周作人等这许多“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请在一起,樊然并峙?(金耀基《大学之理念》:85)蔡元培先生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为学术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势力之外的天地,一个纯净的、独立的学术天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自古就有这样的胸怀和气魄,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同样的宽广胸襟。我们不希望看到大学里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而更愿意看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唯有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

3.大学的教育

现代学术的发展日益趋于专门化,因此,专家易得,通才难求。大学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和对专业课设置的不合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偏才,学生专业面过于狭窄,无法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全才、通才。蔡元培先生学识广博,涉足许多领域,因此他认为大学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无论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美术、音乐、政治、伦理,大学生都应该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一个“完全人格”(《蔡元培选集》:49)的通才。

蔡元培很注重德育。在德育方法上,他更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反对仅仅用背诵道德格言或死记道德条文来代替活生生的德育。蔡元培强调德育的目的是在“养成完全之人格”。(《蔡元培选集》:49)而我们目前的大学德育反而将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活生生的德育理念用死记硬背道德条文来取代。

蔡元培先生还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1918年5月他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中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而我们高等教育现状是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大学应该做到“教有法而无定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既有完全人格又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国家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在百年前就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规划了如此壮美的蓝图,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更应该秉承蔡元培先生的大学办学理念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希望能为这项伟大事业添一块砖。第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这是造就通才、全才的第一步。第二,大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治学空间。自由宽松的学术活动空间是人才辈出、学术兴旺的基础。第三,德育是大学工作的灵魂。要成才,首先必须成人。

蔡元培先生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主张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希望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想能够实现: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国的人格教育,德国、法国的专深研究,美国的服务社会。在此目标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大学教育》.《蔡元培全集》第五卷,第507-5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②《传略(上)》.《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3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潘际銮.浅谈大学教育[A].胡显章,吴剑平.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冀文海.高等教育质量严重滑坡[N].中国经济时报,2001.3.28.

[6]肖川.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53-55.

[7]王向东.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论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16-19.

作者:谭蓉蓉 李晓华

上一篇:证券市场诚信建设论文下一篇:德育网络建设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