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科学小论文

2022-04-16

【提要】学会写作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学中,存在切入点单一、缺少细节描写、缺少抒情点睛之笔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作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渐,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会写科学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写科学小论文 篇1:

科学室里的故事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与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工作经历分不开的。到现在,我们都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的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如拜人民为师的故事,稿费的故事,“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四颗糖的故事等。这些故事现在仍然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时,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即教学和教研不平衡,一重一轻、一硬一软、一实一虚。这也不难理解:打了上课铃,就要进教室;布置了作业,就要批改;考完了试,分数就出来了,所谓的“好坏”就一目了然——这就是重、这就是硬、这就是实。至于教学研究,什么案例啊、论文啊、课题啊,不急,也不是眼前的事,这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短板、一个弱项。虽说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者还是博士生,但怎么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并不在行,他们急需找到连接二者的“脚手架”。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写科学室里的故事。

一、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找到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蹊径

小学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爱,科学室里总会发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科学室里的故事,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相关,关注的是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点滴感受,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对老师来说难度相对不大,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早在几年前,我们鼓楼区就组织老师们参加“发生在科学室里的故事”征文比赛,促使老师们细观察、多动脑、勤动笔——对某个教学环节有了深入的思考,写下故事;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写下故事;参加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研,深受启发,写下故事;拖着疲惫的身子,伏在案前,想想充实的一天,不吐不快,写下故事……

这些故事与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比,有鲜明的特色:

真实性。科学室里的故事,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这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这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朴素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主动性。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叙述故事的人,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与事件紧密相关且素材丰富,有着写故事的热情。

思考性。通过写故事,可以把教师带入发现、反思的生活中去,故事内容来源于教育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有利于教师对科学室内外发生的故事进行反思,积累教育策略,领悟教育力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做到“三个关注”,力争“三个回到”

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就是想请老师们用手中的笔,把最动人、最美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记录下来,与更多人分享。

1.关注现场,回到田野

科学室往小了说,首先是一个场所,是上科学课的地方,是师生一起学科学的地方;科学室往大了说,是科学发生的地方,是学生与科学相遇的地方。写科学室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是引导教师关注科学学习现场,回到儿童学习科学的活泼田野中,保持一颗科学的心。

宋蔷老师的《泡泡“大作战”》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课堂以外仍满怀爱心、关注学生的科学老师。一场关于泡泡形状的争吵,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自己主持、分工、汇报、展示,有模有样,最终揭开了立体“泡泡”的秘密。宋老师把科学的学习置于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中,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呵护他们的探究欲,引导孩子用惊奇的眼睛去探索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贾文萍老师的《“家庭实验室”社团成长记》,向我们讲述了她开设“家庭实验室”社团的成长历程。她从上课内容到组织管理,从实验材料到奖励方式,一点点改进,一寸寸积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她将“家庭实验室”不断“升级”,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眼界和科学素养。这个过程中,老师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2.关注学生,回到儿童

回到现场本身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关注现场中的人——学生。每个科学老师都知道关注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当我们鼓励教师认真地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时,其实是给老师一个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机会,根本上是为了回到儿童。

张晨老师写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真实地记录了她为孩子们准备科学学科礼物的点点滴滴。时代不同了,当下的教育,应当是基于儿童的学,了解儿童的学,为儿童设计更喜爱的接受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生命的儿童。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这会给教师带来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杨一林老师的《我家阳台上的“鸟邻居”》,记录了一只乌鸫鸟在阳台上筑巢及与杨老师的难得邂逅。杨老师是一名科学老师,对学科的敏感使他开始观察、记录乌鸫的生活。同时,他也把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变成了科学课上特别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提出关于小鸟的问题,再通过杨老师的记录,给学生提供照片和视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也沒有比这更鲜活的实例和经验了。杨老师和“鸟邻居”的故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当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尊重自然界的生命时,他们自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想要探寻生活中的奥秘。这样的发现和探索才是有意义的,这种热爱和尊重正是科学教学想要传递给孩子们的。

詹垚老师的《一粒种子》,文章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老师对孩子、对科学教育的无与伦比的爱。我把这篇文章发到网上,引来老师们无数的跟帖。

3.关注自身,回到初心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繁复的教学生活,悄然袭来的职业倦怠,让我们慢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通过写科学室里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直面内心,回到初心。

回龙桥小学的王菲老师,积极响应江苏省政府关于“千名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活动中。当读着王菲老师发来的《我在盱眙支教的日子》时,我一次次地被感动了。我感动于她挑战自我,积极参加盱眙县赛课活动那一波三折还有点传奇色彩的经历;我感动于她和乡村教师结下的那一份份真情;我感动于她发自内心的那一份对农村孩子的真爱;我感动于她坚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的这一篇篇内容生动翔实、夹叙夹议、充满真情实感的手记。

罗玛丽老师的《先成就一个小目标》,真感人啊。一开始,她的小目标就是想当一个科学专职教师,领导却不同意,要她教语文并且当班主任(当然也说明她干得好,领导省心,不舍得放她转学科),想上一节区级的公开课,专职老师都不容易有机会,不要说你是兼职的了……可她坚持下来了,实现并且超额完成了自己定下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她认为:人生中确实要给自己多设定一些踮起脚就能够着的小目标,这样会让自己越来越高,回头再去看当初的自己,才觉得奋斗的青春最精彩。而不同时期的每一个小目标,也会让自己不懈怠,不止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三、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收获成长,守望幸福,期待精彩

科学室里的故事题材广泛,有成长故事、教育故事、教学故事、比赛故事、社团故事、支教故事、课改故事,等等。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就像一架架摄像机,如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研经历、教后感想,甚至是教育理想等。成长中的那些故事,因为经历过,才字字珠玑;因为努力过,才饱含深情;因为真实,才能打动别人。

如果说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真实有效地记录、积累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那么,科学室里的故事就是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它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鲜活的;它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个故事,都将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积累丰富的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鼓楼的科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撰写科学室里故事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在“奋斗的青春最精彩”的理念下分享故事;在征文大赛中,升华自己的故事;在各种科研评比中,运用自己的故事……在故事写作中,他们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能力提升了;他们斟酌谋篇布局与字词句章,写作水平提升了;他们跟进每一个主题,课题研究有了抓手;他们畅想每一种可能的未来,教育情怀变广了。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使一群在故事中成长的教师脱颖而出,一篇篇精彩的故事,给我们许多启迪。几年来,教师们撰写的“科学室里的故事”,先后发表在《科学课》《江苏教育》《人民教育》等杂志上;以故事为素材的案例、论文、课题屡获省市大奖;先后有多人被评为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鼓楼的科学教师扎根课堂内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的故事,正激勵着一批又一批的鼓楼科学教育新人勤于思考,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现在,我们把这些故事,与更多的科学老师分享,也邀请更多的科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科学室里的故事。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教师发展中心(210009)

作者:余建文

学会写科学小论文 篇2:

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 要】学会写作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学中,存在切入点单一、缺少细节描写、缺少抒情点睛之笔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作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渐,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写人记事 问题 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中,记叙文是重点,而针对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训练则是重中之重。学生乐于写这一类作文,但在写的过程中容易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产生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生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經过小学六年的写话、习作训练,初中生对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并不陌生,提起笔来一般不会面临无话可说的境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小学阶段平铺直叙的写作习惯,在作文训练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一)切入点单一,抓不住人物特点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是写人的基本切入点,也是抓住人物特点的基础。大多数初中生能够选取一两个切入点,但切入点单一、没有抓住主要特点是其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切入点,能够直观地展现人物特点。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很容易泛泛地描写,抓不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例如学生作文中的外貌描写:“一个圆脸的女士,长长的卷发,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那饱满的嘴唇,大概是平时练出来的。”该学生的外貌描写很大众化,没有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自然很难分辨出所写之人是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点,若不细心观察,不可能写得传神。语言描写往往是听到什么,写什么,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后期加工,口语化、直叙式较常见,且喜欢加入省略号,写半句话。例如有的学生习惯性在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中加入“吧、些、来、呢”等词,这些词并没有体现生活化,反而显得整句话拖沓。写半句话就加省略号的学生比比皆是,说明在选择人物语言时思虑不周,造成表意不明确。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观察的细致程度与主观感受有一定要求,而这些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学生在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常纠结于动词的选用,动词选用不恰当、重复使用的现象多见。动作与神态是动态的,在生活中很难捕捉,尤其是连贯的一系列动作,很难恰到好处的用言语去展现。有的学生会在看过的文章里找寻范本,模仿里面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如果没有经过加工,能明显看出模仿的痕迹。例如学生模仿《藤野先生》的描写:“老师挟着一叠整齐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较快的语速向学生介绍自己。”该生用了“挟”这个动词,是用胳膊夹着的意思,夹着一叠书,还要整齐,有一定难度,不太符合生活常理。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写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不能生搬硬套。心理描写需要学生能够揣摩人物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心理,并作出合理的推测,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写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不敢尝试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

(二)缺细节描写,未突出人物个性

初中生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时“流水账式”记录,难以聚焦细节,形成特写式镜头。细节之处能够凸显人物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写人离不了具体事件的叙述,讲一件事容易,想要让人记住这件事,就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学生在写人物时,选择的对象多是身边最熟悉的人,可供选择的事件很多,但一到写作时,喜欢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来来回回写那几件事。写老师多写第一次见面、当面批改作业、开家长会、发成绩单等事件;写家长多写下雨送伞、工作辛苦、家人生病等事件;写同学多写闹矛盾、运动会等事件。于是出现一种普遍现象,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在学生作文里却少见新鲜事。学生靠搜索记忆来作文,还原事件的细节之处不足,整个事件平铺直叙、详略不得当,毫无新意。由此可见,学生缺少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感知,捕捉不到生活中的细节,未突出人物个性。

(三)少抒情点睛,没展现人物精神

初中生在写作之前目标不明确,着眼于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却不明白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文中的抒情点睛之笔,能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的真挚情感。

学生在写人记事类作文中会精心设计题目,题目是文眼,但在写作时,全然忘记自己的初衷,并没有点明主题。例如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学生喜欢设计“指引方向的人”“生命中的灯塔”“三头六臂的园丁”等有抒情意味的题目,却在写作中自始至终不点题,缺少抒情点睛之笔。学生在作文里为了抒发情感,会过度渲染,写假大空的话。写老师常用排比句,将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灯塔等,人人都写,且写得大同小异,自然表现不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精神品质是人物的灵魂之所在,不同角度的描写、细节的展现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恰到好处地抒情是情感的升华。

二、针对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问题分析原因

作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针对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

(一)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主观上缺少对写作过程的关注,且没有耐心从多角度观察体悟生活,造成写人不传神,记事不细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反观学生的作文实践过程,缺少许多必要的环节。学生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提笔就写记忆中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写作具有随意性,往往不做修改。

搜集材料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息息相关。学生喜欢写熟悉的人和事,见得多,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细节,抓不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和事件的多角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知觉,也是学习写作头等重要的基本功。学生的观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而是有目的、有预期地看。大多数学生对生活缺乏有效的观察,对诸多可写的素材视而不见,陷入无话可写的窘境。构思立意和列纲起草是写作前的准备环节,学生习惯于在头脑中形成大概的思路,边写边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会依据某种流行的写作模式谋篇布局,最常见的是在文中加入题记,加入小标题,不管其是否契合主题,先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学生作文中常出现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联系,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句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写人物要以具体事件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学生就罗列事件,却不会筛选,导致角度单一,人物立不起来,若非老师提醒,很少有学生主动去修改加工。学生个人能力有限,没有掌握修改的技巧,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出自己的问题,写作能力便很难提升。

(二)教师客观原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针对作文教学制定了学段目标、实施建议,但缺少细致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效果也良莠不齐。部编本教材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教材的编排、教学理念的变革、教材内容的增删等都会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教师刚接触到新教材,一开始很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作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需要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由于写作教学没有细致明确的目标,盲目追求量的累积,而沒有质的飞跃。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一般会针对作文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个体问题很容易被搁置一旁。教师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倘若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设计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常用批改范文的方式,范文多是班级里的优秀作文,师生共同修改,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而有的问题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仅仅只是找出一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写得好的同学进步较大,中下层次的学生仍是原地踏步或进步缓慢。

部编本教材有诸多创新,例如调整了写作专题顺序,增加了许多语法修辞知识,微调了写作训练的难度等。各专题的中心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同样是写人记事,七年级(上)有专题“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七年级(下)有专题“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编者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教学设计也应循序渐进。由于教材投入使用的时间短,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然用旧的知识在教,教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法修辞知识渗透进去,致使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现有的教材里作文专题缺少部分记叙文的要点,例如“详略”“记叙顺序”“人与事件的关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这些要点。

三、针对常见问题提出对策

作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渐,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教学资源

每篇课文都是写作教学的范本,课文中可用于作文教学的精彩片段比比皆是,跟课文学写作,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美,借鉴写作技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渗透语法修辞知识,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部编本教材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课后的积累拓展涉及课外阅读积累、小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所思,一课一得。阅读与写作专题相关联,课文可以直接作为作文教学的范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名著导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并通过专题探究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写人记事类作文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作文课上,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训练,运用片段练习,教学生如何多角度切入,怎样抓住细节。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生易于接受。。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学生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要虚心学习优秀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以往学生只知道所写语句要符合日常言语规范,却不知道缘由,很容易错用。例如学生喜欢在作文中运用排比修辞,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排比的各项之间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按逻辑排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修辞知识,能让学还是能少出错,增强表达效果。

(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练习

单一的作文训练难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抵触心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练习,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微写作”是时代的产物,将它与语文作文教学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写作”短小精悍,形式自由灵活,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例如利用微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由灵活的写作形式,学生能积累写作素材,完善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目标,为“大作文”打好基础。鼓励学生模仿手边的精彩片段,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写作技法。适当加入口头作文、课堂练笔,让学生即兴发挥,抓住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学会坦率而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乃希2010《初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王家伦、陈宇201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第8期。

中国教育科学院编201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垚,宝鸡文理学院2016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孟改正,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信地址:721013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陈垚 孟改正

学会写科学小论文 篇3:

作文.生活.做人

摘要: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活动过程。它不仅要学生学会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想,说真话、写真情,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键词:作文 生活 做人

在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好多语文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我校每年都有作文教改课题,好多教师也努力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依然怕作文、难作文,有些学生为完成任务干脆抄袭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生活阅历简单,知识经验缺乏,尤其缺乏观察力、思考力。写作文套用资料书中的材料、观点,没有任何新意。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在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成为学生写作冲动的契机,成为学生提炼思想、构思文章的客观基础,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可以说,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辨别生活中的假、丑、恶,为作文积累素材、树立观点、培养感情。

1.让语文教材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载体。现行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典型范例。教师应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教材的开放性,时时抓住“作品内容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一主旨,将“文章、生活、认知”紧密结合。比如:初一语文《羚羊木雕》一文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人的思想感情,后围绕“我”该不该把爸爸送我的贵重的羚羊转送给好朋友?我该不该取回羚羊?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友情很重要,亲情也很重要,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课文,认识生活,懂得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教师以此为契机,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如写自己家中发生类似的分歧,注意写出真实的感受。这样,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思辨,更懂得了做人。

2.让班级板报(手抄报)成为学生讨论生活的天地。学生作文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作文能力的提高从来都不单纯是校内、课内教学的结果,它常要冲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扩展和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板报或手抄报。栏目可由自己设定,如“班级新闻”、“校园内外”、“审美杂谈”、“道德信箱”、“友好往来”等,同时我们对作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试验,教师要求每个学生一周至少收集一则新闻和生活周围的信息,每周作文课的第二节变为“生活信息交流或新闻座谈”,针对学生提出的一条条信息讲观点、谈看法。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调查、访问、搜集材料并加工整理,它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审美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生活、拓宽视野,为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二、坚持以人为本,净化学生灵魂

叶圣陶早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指出:“文当然要做的,但要紧的在于做人。”作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注意思想教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给题目,学生作文章。在学生看来,作文是为教师写的,完全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为谁写,为什么写。教师可以通过写信、写日记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用处,它不仅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促进交流,记录事情,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写作。如教师可组织活动。“故事会”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调动各种感官,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然后指导学生写作,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作文写好了,教师不要忙着去批改。而应首先欣赏学生的作文写了什么,从何角度入手,整体效果怎样等,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思想。这样做,能最大限定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批改的优先权让给学生,做到了自批自改、互批互改、面批面改,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的主体。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还有利于养成文成必改的好习惯,并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得到交流思想,共同进步的目的。

作文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写作技巧再娴熟,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首,先应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情的文风。有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或追求分数,编造谎话、假话,或套用他人文章,内容空洞,表达呆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社会、认识生活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引导学生逐步走出旧框框,大胆写出自己的感受。对于真理敢坚持,对于邪恶敢暴露,充分体现自我,张扬个性。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区分美丑。在当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美的事物到处涌现,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文章时注意发现美和善于表现美。如我班的张某女同学在作文竞赛中写《我最尊敬的人》一文中,写了一个卖豆腐的老大娘。以前、作者对这位老大娘不屑一顾,这天,由于天下大雨,其他处没豆腐了,她才勉强去了这里,打好豆腐,不小心摔了一跤,豆腐掉了,不敢回家,老大娘毫不犹豫又打给她一块。那从容不迫的动作,给小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因而萌生感情,成为小作者笔下最值得尊敬的人,写了生活中极普通的人很平凡的事,却表达了心灵深处的美,对于中小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接触、感受积极、健康、向上的事情,挖掘本质,给予思想教育。

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它不仅要学生学会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想,说真话、写真情,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作者:白 伟

上一篇:东北现代文学论文下一篇:纳税服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