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应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以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中的奥秘,使自然科学從生活走向课本,从课本走向社会。

第一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摘要:“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以“家校对话册”和“成长的足迹”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月亮卡、地球卡、太阳卡、科学家名片”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层次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实践,丰富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一些具体评价措施。通过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了学校领导与其它学科教师时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评价体系;操作方法;科学素养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小学常识(自然)课实施的学习评价比较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评价的重点也侧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虽然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方法,老师们也在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应怎样进行科学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其具体的评价方法急待解决。“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以“家校对话册”和“成长的足迹”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月亮卡、地球卡、太阳卡、科学家名片”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层次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探索,丰富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一些具体评价措施,增强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与发展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小院士”评价还让家长与社会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评价体系流程图(见右图)

二、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一)第一层次的评价。

“家校对话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做一个即时的记录与评定。“成长的足迹”档案袋是“家校对话册”的配套档案袋,里面存放学生的作品及其他能说明学生学习成果的材料。然后从两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

1 “闪光的足迹”。(1)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常规准备“静、齐、快”、学习用品的准备与摆放、课前学习状态等;还包括课前学生自备的材料、文字资料、前期探究等。评定方式为自评、组评与老师评价。(2)课堂评价。包括课堂提问、倾听、合作、表达等方面,根据评价指标(如参与是否积极、提问是否有研究价值、设计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否会收集整理信息、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质性评定。在黑板一角设“我努力我快乐”栏目,老师用来评价学生“课前与课堂”的表现。课后让“纪律部长”把评价的结果统计在班级名单上。(3)作业评价。作业包括常规课堂作业与专题作业,常规课堂作业由老师评定,根据书写与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专题作业是对学生探究能力一次全面的检阅,由本人、家长、老师共同评定。作品放在“成长的足迹”档案袋里。(4)课外探究评价。课外探究包括课堂延续探究与创新性的新专题研究,评定方式为自评、家长评与老师评。课外探究的足迹(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探究观察记录的过程与结果等)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由科学编辑部长批阅,老师不定期抽阅。(5)课堂笔记。科学记录能再现学生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它可以记录探究的课题、收集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与信息(材料)、课前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堂中了不起的发现和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老师不定期的收上学生的记录本进行检查,对学生记录的方法、内容及记录的科学性做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查后评定相应等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6)完成本职工作。每个班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选出2名正副科学部长,负责班里所有的事情;再根据要求与职责通过自荐选出若干名编辑、网站、检查、学习、纪律、后勤、卫生、组织等正副分部长及下设的委员。使每一位学生在科学课上都是主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都有事可做。在科学课上分部长能处理的事情,不麻烦正副科学部长;科学部长能处理的事情,不打扰科学老师。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一个学期得太阳卡1张。

2 “耕耘的收获”。(1)科学类竞赛。学生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幻想画、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赛等)中获奖的,在班级里隆重颁发证书,把优秀作品放在科学展窗里展出,并在“家校对话册”中奖励“地球卡”。(2)阶段学习反馈。根据单元检测或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单元、期末的学习作出评价。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反思,查漏补缺。(3)文章发表。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观察日记、科学探究记录、科学小论文、科学童话故事等,然后上传到学校科学网上(奖地球卡1张);特别优秀的,经过老师修改后推荐到有关科技类杂志上发表(奖太阳卡1张)。

(二)第二层次的评价。

此层次评价每单元(或每月)评价一次,根据“家校对话册”上学生获得的地球卡和太阳卡的数量,评出每月“科学之星”。“科学之星”每班每月评出10名,评上的同学准备6寸照片,做好衬垫,写上一句科学名言之后在科学实验室展出。从中再评选出2名“科学之星”写好个人简介,在学校科学网上发布表扬。评上“科学之星”的学生奖励1张科学家名片,正面是科学家的头像图片、生卒年月及主要贡献,背面是“报喜单”:××同学,在本月的科学课程学习中,认真遵守课堂常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月考核成绩优秀,荣获×月“科学之星”。科学家名片既有激励的作用,又有学习、收藏和欣赏的功能。

(三)第三层次的评价。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评选的机会,评上“月科学之星”的同学,上个月的太阳卡、地球卡与月亮卡要清零。这样其他的同学就有优势,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可能获得下个月的“科学之星”。当然,学期末总评时,要看整个学期的太阳卡、地球卡与月亮卡的数量,然后评出50%的学期“科学之星”、30%的“科学小博士”和10%的“科学小院士”,评上“科学小院士”称号的同学科学可以免考。

三、实践成果分析

(一)形成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

科学课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科学、真实地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而且操作简便,学生只要按照“家校对话册”上相应的栏目要求及时地评定记录,教师则对册子上的“地球卡”、“太阳卡”进行统计总评就行了。

(二)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受到关注与鼓励。“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起着激励与监督的作用。评价体系实施后,学生的课堂常规与学习态度习惯得到了有序的训练。两年来,已收集了学生的小制作精品100余件,科学小报300余份。学生的作品与操作设计屡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三)评价体系促进了家长与社会对科学学科的关注。

新课程评价强调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与方法措施的缺陷,这一理念总是难以落实。“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中的“科学家校对话册”则为家校联系、家长参与评价搭建了平台,家长能通过这个平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科学课中的点滴进步,从而认识科学课,关注科学课。

作者:董小芬 蔡庆龙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应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以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中的奥秘,使自然科学從生活走向课本,从课本走向社会。我认为适时地让学生动手写科学小论文是对课堂教育很好的补充和延伸,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探索创新等能力,又能与新课程标准接轨,完整地体现知识获取的过程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下面就谈谈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意义和途径。

一、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对科学课不感兴趣,原因是他们往往弄不懂其中的来龙去脉,或是怕动手操作,畏手畏脚。如果指导他们在课外多观察、多动手操作,自己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就会逐渐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激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迸发出学习欲望甚至是创造的火化。如学了大气压强后,叫学生做嘴叼空瓶或纸片托水的实验,亲身体验大气压强,并写出一点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数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熟视无睹。如夏天吃棒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棒冰拿出冰箱后外包装上会出现很多水珠甚至是白色的霜,也不会注意吃棒冰时周围还会有“白气”飘动。当上课老师讲到这些现象时,他们只是觉得好象有,但不甚清楚。这时可叫学生课外买支棒冰好好地去研究一番,他们会饶有兴趣地去观察老师讲过的这些现象,同时观察到吃棒冰时对着风就化得快,还会思索:如果在冬天是否会有相同的现象呢?有同学就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想整理成《吃棒冰的科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把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养成积极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谈学《科学》的感受时说:“老师,您讲给我们听,我们都忘了;您做给我们看,我们都知道了;您让我们自己去做,我们都掌握了。”写科学小论文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虽然课外实验没有像课内实验那么完备,但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很乐意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油盐酱醋等简便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个小实验。如用废塑料瓶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告诉学生所需的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法和步骤,自己动手做,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写一篇自己命题的小作文。有同学写出题为《废塑料瓶的妙用》的小论文,为了说明“妙”,他还把普里斯特利实验改装了一下,设计一组对照实验,用水草和鱼在光下研究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当然实验有时不可能一次成功,也不一定十分精确,所以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学习的欢乐,训练操作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小论文既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也使他们获得许多在课本上、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和消防队的救火演习等。而且这样的实践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自主性强,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容易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使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写小论文不一定要有很精巧的构思、很华丽的词藻,但也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顺、准确,思维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常练笔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初中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写小论文还需联系语文、数学、社会等学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升学生的品德

“实践出真知”。自然科学知识大多是前人经长期观察、多次实验再经分析、推理而得的真理,所以在学生获得素材的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而学生在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能源”教学后,可布置题为《你在做饭时想到的》、《省柴灶的思考》的小作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意识。又如“人类与环境”教学后,可作《谈谈一次性筷的利弊》、《地球的眼泪——酸雨》的命题小作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途径

1.实验途径。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内容要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在课后又有许多的小实验和兴趣实验,学生对实验活动也很感兴趣,而运用实验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学生就能写出较好的科学小论文。如学了“植物”后学生学会了制作腊叶标本,他们采集了不同的叶子制作标本,同时尝到了制作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写成了《我怎样制作腊叶标本》小论文。学生很喜欢利用家中的物件、废弃物做课外小实验。如学了“光”后学生利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和蜡烛作光源,老花镜的镜片和装水的圆形酒瓶作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作凹透镜,做了光的反射、折射等实验,完成了《光学实验在家中》的小论文。

2.观察途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观察活动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观察也是学习科学课的最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如动植物特点和生长活动等现象,天文、气象、地质等现象,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结构特点等等。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特点以及观察过程和观察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便成为科学小论文。如学了“植物”后,知道马铃薯是茎,胡萝卜是根,但它们都有一个个的“小凹陷”,学生不明白胡萝卜为什么是根而不是茎;马铃薯可发芽,黄豆种子也可发芽,茎和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把这三者都放在潮湿的环境中逐天观察,然后叫学生记下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便可写成《根、茎、种子的区别》的小论文。又如学了摩擦后,可指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及生活中哪些是利用摩擦,哪些要减小摩擦,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等,记录下来就可写成《摩擦就在我们身边》的观察报告。

3.调查途径。调查是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观察、访问座谈等手段来取得研究所需材料,从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制定周密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再具体实施调查。尽可能取得所需资料,作好调查记录,然后再整理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如学了“人类与环境”后,可指导学生实地考察本地区的公厕与垃圾桶的卫生情况。要调查各个公厕和各居民区垃圾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可向当地环保部门和居民了解各种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整理即可完成《我市公厕和垃圾桶的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4.写读后感途径。教材中有许多介绍伟人的故事和科技动态的阅读材料,还有些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观念意识相联系,这些都是让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材料。如学了“杆枰”后,结合生活中短斤缺两的现象,布置《杆枰能称人心》、《杆枰的学问》等命题小作文。当学了“焦耳定律”后,完成《四百次和四十年的思考》的读后感。

当然,这几种途径并不是孤立的,有时要通过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小论文。

通过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是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科学课中的完整体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责任编辑 刘凌芝)

作者:冯海霞

第三篇:浅谈小课题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策略

摘 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了解决小学生不带科学实验材料,实验操作不规范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科学实验;实验操作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执行者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倡导探究式学习”,其基本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谋而合。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中,以科学实验为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良好的习惯是保证科学实验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而我校学生科学实验习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常常不带实验材料,导致科学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例如: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教学中,基本上每一课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食盐、面粉、沙子、小苏打等,由于教学时间长,教学班级多,科学老师通常都是安排学生自己带材料,但学生常常忘了带材料,导致科学教学不能正常进行,虽然老师每次反复地提醒,现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第二,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差,学生没有获得实验技能。比如科学课堂中,虽然老师再三强调,为了安全起见,科学实验室中通常不能用尝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养成对于不知名的物质不能去尝的安全意识。可有不少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会吃食盐,甚至还会去尝高锰酸钾溶液,这都是有安全隐患的科学实验习惯,这种隐患甚至会延伸至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二、小课题研究解决科学实验习惯问题

(一)团队的组建

西永一小科学组3名科学专职教师分别从4~6年级学生中每班选两名学生,共16名学生组成了研究团队。18名学生按照以大带小的原则分成了3个小组,一组负责调查,一组负责制定研究计划,另一组负责整理研究成果。而研究的过程由3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

(二)开展调查活动

调查组学生针对两个问题分别设计调查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在4~6年级学生中随机发放150份问卷,回收并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不带材料原因调查

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不带科学实验材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学生记不清楚哪几天有科学课,不知道哪天该带科学材料,所以没有带。(2)家长对学生要带科学实验材料的事实不确认,担心学生带材料到学校玩。(3)家长不重视科学课,不支持学生带一些要特意去购买的材料。(4)组内学生没有自我奉献的意识,老是想着其他同学会带材料。

2.学生科学实验习惯不好的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科学实验习惯不好主要有以下原因:(1)课堂上没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自己乱做。(2)由于学生带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的材料,很多是可食用的,学生确认是安全的,科学课堂上就忍不住去尝。

(三)制订研究计划

1.解决学生不带科学实验材料的研究计划

(1)整理出每册需要学生带的实验材料,列出一个材料清单,做成宣传海报,张贴在实验室中;(2)发放告家长书,告知家长科学课的重要性和本学期需要家长配合、监督学生带的材料,让家长心中有数,及时准备;(3)组长合理安排组内学生,合作带材料,减轻每位学生带很多材料的负担。

2.解决学生科学实验习惯差的研究计划

(1)将危险系数高的实验操作录制成微视频,将微视频放到学乐网上,学生可以在家里和家长一起巩固学习。(2)通过有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习惯的训练。

(四)实施研究

18名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开展了研究实践,首先对学生不带材料的情况进行了实践研究。按照计划,学生花了六周的时间整理出了4~6年级科学每册需要学生带的实验材料,由科学老师审核后,让广告公司做成宣传海报,张贴在三个科学实验中,开学初,学生对本学期要带哪些科学实验材料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将本册需要带的材料以及科学课的时间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家长,由于告家长书是由学校出面通知的正式形式,由班主任发放,会让家长引起重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本学期需要带的材料有了大体的认识,会提前替孩子准备好,并监督学生带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比以前更重视科学了,也更支持自己的孩子带科学材料。再加上组织合理地安排每位组员合作带材料,一次科学课一位学生通常只需要带一种材料,科学课学生不带材料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偶尔一个组的一位学生忘了带材料,向其他组借用一点材料,可以保证科学实验正常进行。

小课题组学生為了解决科学实验习惯差的问题,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将几个操作复杂的实验仪器录制成了微视频,有酒精灯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由于这四种仪器操作复杂,还需要老师的演示,往往课堂上老师一次的演示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地掌握它的规范操作,通过录制视频的方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操作方法进行巩固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规范操作。

对于学生随便尝自己带来的生活材料问题,小课题组学生通过采访科学老师,知道了科学中常见的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一旦直接接触人的皮肤,皮肤会而腐蚀而变黄,甚至变黑。学生一听就觉得很吓人,更不要说用它做实验了,所以,每位学生在实验前都会认真倾听实验要求,并戴好塑料手套和口罩,认真地完成实验。在叶脉标本的制作中,每位参与的学生都做到了安全使用氢氧化钠,顺利地制作成了叶脉标本。通过这一次的实验,学生深深地意识到,科学实验中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可不能自作主张地乱做,一不小心就伤害了自己。

通过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自己找到了不良科学实验习惯的原因,并制定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改善了科学课堂中学生存在的实验习惯问题,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率。鉴于小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小课题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综合实践课程本身,而应该深入到每个学科中,让学生把研究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缪坚强.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2):55-57.

[2]胡国伟,沈坤华.结合本地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2):46-48.

[3]江伟东.让小课题研究成为科学教学的生长点[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9):59-60.

[4]任英丽.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88-89.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