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2022-04-17

为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以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为起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评估的完善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就历史学科而言,各国课程改革的成果至90年代中期都基本上以国家颁布新的通行全国的课程标准的形式基本巩固下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1: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和实施,新高考制度的确立,人们日益认识到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考高考测量目标、内容、形式及其技术的变化和定位,更是对广大教师如何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着这种形式,传统的考试测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后课程考试测量的需要。如何跟紧时代步伐,做好命题改革工作,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改革

一、新课程与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的改革

时下,新课程的改革正在紧张的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或者编年史的方式以时间先后顺序,或是按照同一个朝代,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都融合在一个章节里。而是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分类,分別编成不同的必修教材。这样使得高中课本更具有历史专业性,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以专题方式呈现

课程内容不再以通史或编年史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内容进行精选之后,以一些专题方式加以呈现,它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与空间范围,避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内容重复。

1.课程内容少而精

新课程内容打破了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了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挑选对高中学生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构成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历史专题,避免了以往知识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减少了学生学习内容,减轻了学习负担。

2.课程内容的设计有较大的回旋空间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对知识没有作过细与太过具体的规定,这一点做法给教师教学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选修。

3.新课程的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的内容

课程内容对政治史与经济史的内容在比例上作了一定的削减。特别是删除了一些艰深的制度、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增加文化史、科技史、法律史与社会生活史的比例。增加了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具有时代气息。

4.面向世界,更具有包容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添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而且编入了不少世界史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感受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认识祖国文化,把握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如何改革

(一)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的要求

1.为了编制合乎需要的题目,教师命题前,应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作深入的分析,并根据考试性质和目的,确定题目的取材范围、题目的形式与数量。一个考试测验的好坏与命题时材料是否适当密切相关。

2.历史考试命题应该多创设新的情境,运用多种表达方法,不要直接抄录课本的原文,以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二)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的具体方法

1.优化提炼知识点,形成知识网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板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紧急、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很多的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的看待,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考试测量的命题不可能局限于模板和专题来命制,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板和专题加以整合处理,构建学科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

2.改变命题方式

在新课标下,由于基本知识的确立比较困难,所以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加以缓解。列如,在命题时可以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在选择题和论述题中也提供材料。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命题时多创设新的情境

历史考试命题时多创设新的情境,不要直接抄录课本的原文,以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运用平时培养的能力来思考解决问题。

4.改变评分标准

改变以往踩点给分的方法,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反应出来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分层次给分。

三、考试测量命题改革刻不容缓

考试测量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同时也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是学生升入大学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体系中尤其重要。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做好考试测量工作,跟紧时代步伐,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当前,只有部分省份进入了新课标的实验,似乎改革不那么急迫,但是,考试测量应该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和教学改革同时进行,而且考试测量的改革应该立即展开,否则将与未来新课标下的高考严重脱节。

四、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传统的考试测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后课程考试测量的需要。因此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提炼知识点,形成知识网、改变命题方式、改变评分标准等方式,适应形势变化,做好考试测量工作,跟紧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于信凤.《考试学引论》[J].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J].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聂幼犁等.《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J].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魏俊峰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2:

从美、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看中国历史教学新大纲

为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以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为起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评估的完善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就历史学科而言,各国课程改革的成果至90年代中期都基本上以国家颁布新的通行全国的课程标准的形式基本巩固下来。我国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于80年代中期起步,2000年2月教育部也颁布了具有全新理念的试验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中国新大纲)。新大纲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试验实施。为了使新大纲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其放到世界性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进行解读。本文拟从大纲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中、美、英三国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对中国新大纲优缺点的初步印象,从而有助于新大纲的实施和修订。

《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开篇就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急中。我们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竞争者赶上。"从这一观点出发,80年代前期的美国课程改革几乎将全部的目光聚焦于科学课程的改革上,但以1987年希尔斯(E.D.Hirsch)《文化知识:每个美国人应该知道的》(Cultural Literacy: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一书出版为标志,这种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科学课程的改革逐渐让位于更多地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考虑社会课程的改革。面对希尔斯"我们的儿童缺乏历史知识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的呼吁,(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委员会于1994年颁布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的,名为《拓展儿童对世界时空的认识》。第二阶段是针对5~12年级学生的,包括两部分:一是《历史学科美国史国家课程标准:探讨美国的经历》,一是《历史学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探寻通往现代之路》。第一阶段共有4个主题,按社区、本地、本州、美国、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让儿童对人类历史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阶段两部分均由"前言"、"标准的制定"、"历史思考的标准"、"历史思考与历史了解的整合的标准"、"教学资源"四方面组成,两部分均以能力为核心,将美国史和世界史分别划分为10个时期和8个时期,逐步演进,系统列出各时期不同年级能力要求的详细标准。

受美国这匹课程改革"领头羊"的影响,世界性课程改革此伏彼起,英国也于1994年颁布了《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共包括11科,历史学科是排在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之后的第四门核心学科。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一般要求"、三个阶段的"学习大纲"和"达到的目标"三部分。三个阶段的"学习大纲"是其核心。第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儿童从熟悉的"服饰、饮食、日常用品、住房、商店和其他建筑、职业、交通、娱乐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休闲和文化"、"了解各类名人"、"了解各种大事"。第二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学习从"罗马人统治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史、古希腊史、地方史和非欧洲社会史"。第三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学习从"中世纪不列颠王国到1900年前后的英国史、20世纪世界史、1914:欧洲的转折点、非欧洲社会史"。每个阶段均从"时序感"、"历史知识和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历史阐释"、"历史探究"、"历史信息的重组与交流"五个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中国新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课程、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与评估"五个部分。与美、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相比,中国新大纲在内容结构上的特点有:第一,中国新大纲对"教学内容"即基本知识要点的列举特别详细,它的823%的篇幅都用在这部分的叙述上。第二,中国新大纲体现了"考试之乡"的特点,特别列出了"考试与评估"一项。第三,中国新大纲对历史学科的课程、课时作了比较严格的安排。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任何教育目的都要通过课程目标来实现。因此课程目标是在对学生心理特点、社会要求、学科特点精心研究基础上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中国新大纲和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这一点。中国新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没有历史,我们就无法对社会的过去、它的核心价值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做到鉴古知今。没有历史,我们就不能对当今时代的政治、社会或道德问题进行任何明智的探寻。没有历史知识和这种探寻,我们就不能成为有教养的、明白事理的公民,而成为这种有国家民主意识的公民是我们有效参与国家管理和国家事务所必不可少的。"

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中、美、英三国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都制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现列表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中、英两国都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以中国为最。中国新大纲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要求几乎成了整个课程目标的代名词;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也用了近483%的篇幅叙述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历史基础知识本身几乎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所有知识点的教学均蕴涵在发展能力里。(二)三国课程目标均强调能力的培养,但美国最为突出。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历史思考"和"历史思考与历史了解的整合"两项,尤其是后一项,几乎占了整个标准884%的篇幅,这与中国用823%的篇幅叙述基础知识目标形成鲜明的对比。(三)美、英两国国家课程标准注意突出能力层次的划分。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讲授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美国历史第三时期的"独立战争的起因",对不同年级学习这一内容的学生的学业成就提出不同标准:

5~12年级:

1叙述八年战争的结果和随后在1683年巴黎和约中英国方针的改变。(列举前提条件的证据)

2比较支持或反对给予英国人贸易权和要求北美付给英国一笔钱的新帝国政策的证据。(思考多种观点)

3重新编制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的大事年表。(确定时间顺序)

7~12年级:

分析导致北美独立战争的政治、宗教思想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思考多种观点)

9~12年级:

重新拟定爱国者和保皇派关于宣布独立的证据并指出关于宣布独立的决定是怎样出台的。(思考多种观点)

由此可见,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同一时期的内容(独立战争的起因)提出的学业成就目标是"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渐攀高加深"的,"5~6年级多为叙述性和描述性要求,7~8年级便有解释性和分析性要求,9~12年级则更提出了论证性"和创新性要求。同时,对同一能力在不同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关于"确定时序"能力的培养要求:

5~6年级:

1区分自传、传记、文学作品等的叙述与历史叙述中时间结构的不同并解释或将其图表化。

2编制大事年表并将同一时期的多种主题知识补充进去。例如,编制1600-1800年间英国在北美13块殖民地的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情况大事年表或1500-1800年间英国、西班牙、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发展情况大事年表。

3对学习过的国家史和地方史的分期进行初步归类,将重大事件进行分期或分类。

4学会计算时间,明确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的开始、演进和结束。

5分析按时间顺序提供的资料,确定转折发生于何时及同一时期发生了何种其他事件。

7~8年级:

1以千年为单位测量时间并进行公元前后时间的换算。

2解释历史的连续性并按时间先后连续呈现相关事件变化。

3构建历史叙述(包括传记、史学争论和历史故事)中的不断发展的时间顺序:按时间顺推事件的开始、发展和结局;按时间逆推,解释事件的由来及它在时间上的发展与演进。

9~12年级:

1重建历史叙述和传记中的时序,利用相关信息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

2至少学会两种历法,如基于太阳年的太阳历(埃及历、印度历、罗马历、格里历、玛雅历、阿兹特克历、中国历)、基于月亮年的太阴历(伊斯兰历法)以及将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在一起的阴阳历(犹太历)。理解一种基于天文系统的历法,掌握换算方法,评估各种历法的优缺点。

3分析与某一主题有关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延续性,说明这一历史主题的发展与变化。

4分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分期原理,学会一种历史分期的方法(如历史教材所采用的)。

与此相类似,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也对同一能力在不同年级段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还以"确定时序"能力的培养要求为例:

第一阶段:

a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b使用有关时间过去的词汇和短语,如:旧、新,很久以前、以前、以后等。

第二阶段:

a将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化置于一个大事年表中。

b使用有关时间过去的名词 (如:古代、近代,公元前、公元后,世纪,年代等),有关界定不同时期的历史术语(如:条顿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等)。

第三阶段:

a编制一个大事年表,将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变化置于其中。

b使用描述历史时期和时间过去的名词 、术语和俗语,如:纪元、中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乔治亚时期等。

中国新大纲对能力在各年级的层次无任何叙述。中、美国家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个性品德的培养,强调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感 、使命感、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中、美、英三国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标准和组织原则。

从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看,中国新大纲更多地把课程内容定位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上,把"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作为首要的课程目标。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取向定为学生的活动,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做什么,特别是关注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它认为"对学生来说,历史为他们打开了人类经验宝库的大门。凭借研究过去人们的选择及选择带来的后果,学生就能从容面对当今的问题,作出理智的抉择并接受抉择带来的结果"。因此,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少了一份学术的高深,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亲近。它以能力立意为中心,所有内容均组织在"历史思考"和"历史思考与历史了解的整合"之中。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则既希图照顾学科的系统性,又竭力发展学生能力,它将每一阶段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编排在一起,课程内容以时间为序逐渐推演,能力要求则逐步提高。

从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看,中国新大纲虽然也强调能力的培养,但总体说来仍然是以知识立意为主,强调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调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强调对历史特征和历史规律的探讨,似乎人人都要当历史学家、人人都能当历史学家。美、英两国国家课程标准则更多地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觉察未来的各种抉择带来的后果,使学生意识到未来的确是可以由他们自己抉择的。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看,中国新大纲非常强调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即以时间的推演陈述历史知识。美国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虽然也将美国历史划分为"三个世界交会"、"殖民时代和定居时期"、"独立与新国家的诞生"……"当代美国"等10个时期,但其中任何一个时期均可在5~12年级中的任何一个年级教授,只是在不同年级其能力要求不同,学生获得的学业成就也不同。这说明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按照与中国新大纲不同的螺旋式上升排列的。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认为,中国新大纲在试验实施和以后修订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着力删减基础知识掌握的目标。对一些所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应进行大刀阔斧地筛汰,非此无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第二,详细拟订能力培养的层次,仅用所谓的"初步"、"进一步"、"加强"等空泛的修饰词来表述能力的层次是无法让课程的实施者明白课程编制者的意图的。削弱教条的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不要对什么历史问题的分析都来一个"一分为二"或"三七开",作着一些永远都正确但又无任何实质性内容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思想者。

第三,强化多元文化教育。中国古代史应该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世界史学习应"让学生有机会发展一个对世界、对许多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他人的眼光去看事情的习惯……培养相互的忍让和尊重以及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的公民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第四,改变直线式组织课程内容的模式代之以螺旋式的编排模式,使课程实施者突破对教材的全面依赖,也为教材的多样化、民间编纂化创造条件。

第五,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既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宗教间的整合,更要强化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间的整合,以历史的时间、地理的空间、政治的理论构成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的立体认识。

(聂幼犁,1953年生人,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委理事、上海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教育考试院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著有《中学历史学科标准化与题型训练》、《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现代考试基础理论》等及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历史教学》。查正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林〓屹

作者:聂幼犁 查正和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拉普拉斯妖理论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历史学科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进行深化改革。拉普拉斯妖理论作为一种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相同性质,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把拉普拉斯妖理论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推动新课改历史课程的发展,符合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拉普拉斯妖理论;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应用

20世纪末,我国提出了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称“新课改”)。十多年来,社会与教育各界都从自身角度出发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模式,为推动新课改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育开始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长久以来,大部分的学生与教师都还把高中学科简单分为文科与理科,这种分类常常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和教授高中历史时陷入“背多分”的模式,无法有效正确地学习与教授历史,理解历史规律。诚然,“背多分”模式的存在,说明了历史学习通过死记硬背也是可以通过考核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无法使学生具有合格的历史学科素养,仅仅只是一本人形历史书而已。因此,我们应当让“文”“理”界限模糊,让历史这个人文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让“科学”的内涵直白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基于此,本文将尝试讨论拉普拉斯妖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拉普拉斯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1814年,法国数学家Démon de Laplace提出了一种科学假设:假设存在一种智慧生物——拉普拉斯妖,这种妖怪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宇宙的所有状态,则可以推算出过去与未来某一时刻的宇宙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比如掷色子,如果我们能知道色子的所有状态,包括形状、质量、体积、空气阻力、桌面摩擦力等全部有关参数,则我们可以计算出色子掷出后的落点与点数等信息。拉普拉斯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决定论,即在了解事物状态与事物规律的前提下,事物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可预测的。

拉普拉斯妖的思维常常被应用到理科教学之中。如物理教学中求速度的计算,一般会涉及两个量,一个是位移,一个是时间。当我们准确地测量出位移与时间后,就可以利用物理公式“速度=位移/时间”求出速度。这是一个理想模型下的问题,得出来的结论也是理想的,因为时间与位移的测量在不同精度的测量工具下所得到的结果不同,甚至运动是否匀速,也难以测量,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学习物理。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它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可遵循的固有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据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具有决定论的性质。

在历史课上,教师的教学也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把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背景列出,然后根据一般的历史规律,得出中英之间必然会爆发鸦片战争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背景可以视作是物理教学中的“条件”。同样的,我们可以知道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社会其他方面的背景,也会对中英鸦片战争的不确定性造成影响,如英国议会对鸦片战争的投票。可见,理科教学与历史教学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师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与拉普拉斯妖理论,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

事实上,在课改过程中,课程标准早就要求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掌握历史事实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新课改下历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标》立足于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其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还让有不同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特长的学生有规划自己长远发展目标的可能。因此,《课标》在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筑方面,更多地注重学习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为高中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重视思考问题与学习目标的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

总的来说,《课标》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能掌握获取信息与组合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高中历史学科要学习的是“获取历史事实的能力”与“选择合适历史规律‘预测’历史的能力”。“获取历史事实的能力”如同理科教学中的测量。拉普拉斯妖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正好可以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二、拉普拉斯妖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拉普拉斯妖理论要准确地预测宇宙某一时刻某一事物的状态,就必须要准确地知道该事物在任一时刻的准确状态,以及该事物所要遵循的宇宙规律。因此,拉普拉斯妖理论成立的两大要素有两个:一是准确测量事物的状态,二是准确应用自然规律。这与高中历中教学的规律不谋而合。“准确测量事物的状态”与“获取历史事实的能力”相符,“准确应用宇宙规律”与“利用历史规律‘预测’历史”相符。这两要素的契合,使得高中历史课堂应用拉普拉斯妖理论成为可能。

把拉普拉斯妖理论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上,主要有三个步骤:1.测量某一时刻的历史状态,即了解某一时刻的全部历史背景;2.选择合适的历史规律应用;3.以史料为基础,利用合适的历史规律“预测”历史发展。比如在《启蒙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这一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拆成三个部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这三个部分,按照拉普拉斯妖理论来讲,“资本主义发展”属于我们需要测量的量,“推动”属于我们要找的准确的规律,“启蒙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则是我们要预测的状态。所以,教师针对这三部分的教学,就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只有采用了科学正确的方法获取史料,才能保证测量所得的量是准确的,从而保证拉普拉斯妖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18世纪时期的报纸刊物等史料,并引导学生论证史料。而在“利用历史规律‘预测’历史”方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历史规律去应用。最终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史实,应用“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规律,“预测”启蒙运动的出现。

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同一课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掌握到相应的知识与思维能力。需要加强基础知识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中通过记忆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思维活跃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深入地认识历史的本质。总的来说,拉普拉斯妖理论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思想具有一致性。

三、拉普拉斯妖理论与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课标》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与使命就是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主要有五点:掌握基本历史常识、掌握基本学科技能、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具备正确的民族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拉普拉斯妖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状态的测量”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常识与基本学科技能;通过规律的选择与“预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训练过程之中,可以改变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落后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综上所述,把拉普拉斯妖理论引入高中历史课堂,符合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改变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一成不变的现状。

[ 参 考 文 献 ]

[1] 管寿沧.“拉普拉斯妖”随笔之一至七[J].物理通报,2008(6—12).

[2]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1).

[3] 张济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20).

[4] 吴晓明.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胡卫军

上一篇:高中数学建构主义论文下一篇:护理学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