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装备维修规范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导弹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复杂化程度日渐提升,这增加导弹武器装备的维修性难度。本文主要论述了导弹武器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分析了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并介绍了指标体系的两类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旨在探究导弹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的普适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试验装备维修规范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试验装备维修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1:

机载电子战装备自主维修能力生成模式研究

1 引言

基层部队作为机载电子战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其对装备的自主维修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机载电子战装备的完好率,是部队实战化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1]。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作战需求,使部队自主维修保障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是军改的重点关注环节[2]。

一直以来,在机载电子战装备研制时,考虑较多的是研制配套的维修保障设备解决基层部队日常维修需求,保障设备随机载电子战装备同步研制同期鉴定后配发部队使用,而对维修规程、方法、备件等相关问题研究不多,基层部队维修能力基本靠自身摸索形成,能力成长难以预期,不可复制和传承。即使是保障设备,也存在着与维修实际脱节的问题,保障设备难有机会按照实际维修需求持续改进[3]。基层部队不能及时获得与装备状态匹配且能力不断迭代的保障手段,故障诊断不准确,维修效率低,部队的维修保障能力迟迟难以生成。总体来说,机载电子战装备的保障,对工业部门的依赖度较高,工业部门保障团队是穿梭于部队的“骑手”和演训场边的“常客”。

无论是出于部队维修保障提效,还是军工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机载电子战装备现有的部队维修能力建设模式都需要做出优化,从纯粹的保障设备交付向维修能力交付转变,促进部队自主维修保障能力的快速生成。

机载电子战装备维修的牵涉面很广,涉及到保障设备、维修备件、维修规程、人员能力等一系列因素[4]。这些维修要素发展不均衡,保障设备比较受重视,而备件、规程、人员等要素则相对被忽略,备件与实际的维修需求匹配度低,维修规程可操作性低,维修工作经常面临无合适备件、无可用规程、人员经验欠缺的不利局面。本文认为要优化部队维修能力建设模式,达到快速形成能力目的,重点应该是构建一个能力生成体系,以实现各维修要素的协调发展。

2构建多要素维修能力生成体系

为优化各维修要素的耦合情况,需突破传统思维,从机载电子战装备的论证初期即开展基于全要素的装备维修设计工作,围绕实现部队自主保障的主线,构建多要素维修能力生成的顶层框架,如图1所示。

主要开展:

1)强化维修需求验证

在机载电子战装备的需求论证阶段即广泛开展充分的维修需求收集、分析工作,通过采取保障设备样机试用、部队试修试点等具体举措,找准维修作业模式、合理规划维修策略,切实响应部队现场需求。

2)实施多要素协同设计

如图2所示,保障设备设计与维修备件、维修规程制定同步展开,以装备数字模型为基础,保障设备的故障诊断逻辑需充分考虑与维修备件类型、层级的适应性,与维修流程、时机的适应性,与装备测试需求、标准的适应性;通过协同设计,保证保障设备诊断出来的故障,能找到可用的替换备件,有可依据的维修作业规程供操作,维修作业能有序顺利流转。

3)建立集成测试开发与管理平台

如图3所示,实现维修要素信息的全数字化管理,通过与装备数字化设计的無缝链接,与装备协同设计的响应互动,进一步加强维修要素之间,以及维修要素与装备之间的协同性。

3建立维修需求挖掘迭代机制

相对于装备而言,为保证装备维修工作的有效性,需对保障设备、维修规程、维修备件等维修要素进行更为频繁的需求调整和能力提升,主要原因:一是现代化装备在其生命周期中,会随着作战使命的演变,以及对装备应用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提升装备的功能状态。与之相应的,各维修要素的状态也应随着装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随着装备服役时间的增加,各种装备维修问题会比较充分地暴露,前期在设计阶段设想的装备故障及其诊断逻辑,可能会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各维修要素应及时按照实际维修结果进行调整;三是维修环境、手段的变化,可能会对保障设备、维修规程等提出新的需求,维修要素需要适应这些新情况的出现。

在以往的型号项目中,缺乏合适的需求反馈机制和状态调整机会,从而导致各维修要素与维修实际逐渐脱节,进而出现保障设备被闲置、维修规程与实际不符、备件类型数量失配等各种问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队也难以形成真实的维修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一种覆盖装备生命全周期的维修需求挖掘、迭代机制,如图4所示。

该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设立装备状态响应通道

状态响应通道综合利用协同设计平台、产品数据系统、服务保障系统等信息系统作为装备状态信息的收集管道,按照装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建立起装备的相关性故障传递模型,收集的状态信息经整理后作为相关性模型的输入,一旦装备状态的变化影响到故障关系及诊断逻辑,将触发保障设备、维修规程、备件等要素的状态变更,调整诊断模块及相关测试硬件的功能,修正维修规程规范和备件目录。

2)建立用户需求收集渠道

为使用户需求收集能常态化、规范化,在装备的研制团队中,常设技术代表,负责与基层部队对口,在装备的研制阶段、使用阶段均保持密切沟通,研制阶段以联合开发、方法研讨等形式深入掌握用户需求,使用阶段则广泛参与部队岗位比武、机务练兵、实际维修等过程。收集到的需求信息,根据保障设备等维修要素当前所处的阶段,分别予以响应:对于论证、方案、工程研制阶段收集到的用户需求,响应方式以调整保障设备方案为主;对于服役使用阶段的用户需求,响应方式以修改保障设备诊断软件、装备相关性模型、维修规程、备件目录等为主。

3)加强论证阶段维修验证

装备维修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为尽量避免在后期发生重大的状态变更,需加强装备需求论证阶段的维修验证:在装备论证阶段,开展保障设备验证样机的研制工作;确定维修试点的目标用户部队,研制团队与试点部队建立联合维修试验小组,负责在部队的维修验证全程,并形成维修验证报告;维修验证成果,转化为维修要素的研制要求贯彻到装备的整个研制过程。

维修验证重点集中在评估保障设备的使用方式、物理形态、对象兼容性等方面与部队用户实际维修工作的匹配度;评估维修方法、排故流程、备件等与实际维修的符合性与可行性。

通过维修需求迭代机制,使得维修要素的状态能与装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作战能力增长特点相适应,确保维修要素的能力能够随着需求,不断地适应性增长,实现需求端到端落地。

4构建以赛带训机务练兵模式

以往的机载电子战装备维修培训,主要集中在装备交付、保障设备交付两个时间段,前者主要培训装备的日常维修维护内容,后者则主要培训保障设备的使用方法,兼顾开展一些模拟性的维修检测培训。通常的做法是由装备/保障设备的研制人员到部队现场进行培训带教,带教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这种培训模式下,一方面参训人员面对的是服役装备,状态不能轻易改动,无法接触实际维修保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故障现象,因而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学习,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操培训;另一方面受部队执行任务的影响,参训人员、培训时间难以保证。因此部队现场的培训带教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培训与使用脱节。

为了充分调动部队维修人员的参训积极性,构建“战练合一、以赛带训”的培训竞赛形式。让部队维修人员将竞赛当实战,通过竞赛带动训练,促进部队维修人员实战化维修保障能力的快速形成。图5所示是以赛带训机务练兵模式示意图。

在竞赛组织管理上,由部队机关牵头,装备研制单位负责比武竞赛的组织、实施,由部队机关领导、军事院校专家、用户代表等独立完成比武竞赛过程中的评判。竞赛实施过程中,着重构建仿真维修环境,由装备承制单位根据装备的使用、维修大数据,结合装备原理,设计各种逼真维修场景,为练兵提供实战化演训、考核手段。

实践表明,以赛带训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部队保障人员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参赛人员通过与装备/保障设备的研制、生产人员和使用维护人员在教与练、训与考中的深入交流,加深了对本职岗位的理解和认识,吸收了企业的成熟经验,维修保障能力可以得到质的提高。装备承制单位通过对比武竞赛过程的观察、分析和评估,直观掌握了各部队维修人员的真实能力水平,发现了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在后续进一步深化培训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侧重,开展部队之间的差异化培训,推进培训练兵向实战化、长效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5优化用户代表过程管理方式

用户代表作为军工项目质量监管的关键角色,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按照传统的做法,用户代表的监管重点集中在方案至鉴定阶段,对服役使用阶段的监管较少,论证阶段则基本不参与。

为适应部队自主维修保障的能力快速生成模式,需对用户代表监管方式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主要如下:

1)监管前伸后延

一是用户代表参与到论证阶段的质量监管活动中,主要参与:保障设备验证样机的研制过程管理、出厂检验监督、试点大纲评审、需求验证报告评审等;二是用户代表参与对保障设备服役使用阶段的监管,除使用期间的故障问题处理监管外,重点是加强培训大纲评审、岗位竞赛大纲评审、考核评估准则评审、比武竞赛过程监督等工作的参与力度,确保用户意见的落实和以赛带训模式的顺利实施。

2)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

在各工作环节,除了对其产出进行评审把关外,用户代表对环节内的重要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如需求研讨过程管理、维修规程研讨过程管理、装备状态响应过程管理、比武竞赛过程管理等,通过对重要过程的细节管理,及时发现、纠正问题,确保过程实施效果,减少失误反复。

3)加强需求管理

用户代表参与到维修需求迭代机制中来,特别是对用户需求在保障设备、维修规程等要素中的落实过程进行监管,包括用户需求研讨、需求迭代过程、用户需求闭环跟踪、用户需求验证等工作。

4)进行多要素管理

从单纯的保障设备管理,拓展到维修规程管理、备件验收管理、赛事及培训带教管理,将装备维修工作涉及到的各要素都纳入到监管范畴,切实促进各要素的质量提升。

5)进行阶段式管理

用户代表参与确定保障设备、维修规程等维修要素的状态阶段划分,依据装备的特点对维修要素进行针对性的阶段式管理。例如,针对装备的科研试飞状态、鉴定/定型状态、在役考核状态,对应的将维修要素划分为试用状态、鉴定状态、部队试验状态,按照各阶段的要求逐阶段固化维修要素状态,实现维修要素能力的渐进增长。

6结论

目前,多要素维修能力生成体系已成功支撑了多型机载电子战装备的维修能力建设,对于促进机载电子战装备维修体制由三级向两级转变,贯彻落实军改“关于大力提升部队实战化维修保障能力”重要要求,有效解决制约部队保障力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问题,发挥了很好的成效。

一是保障设备通用化程度大幅提升,目前仅用1型保障设备,就可做好多型机载电子战装备的基层维修保障工作,保障设备种类由以往的7种缩减为1种,并且,该型保障设备仍具备充足的扩展潜力,可继续向其他电子战装备推广,彻底解决了以往保障设备种类繁杂、管理难使用难等问题。

二是部队人员能力大幅提升,部队人员能充分参与保障设备研发的全过程。在试点过程中,保障设备的需求验证样机在多个部队试用,部队人员利用样机累计进行了数十架次飞机内装、吊舱的检修排故工作,再加上保障设备工程研制阶段、鉴定试验阶段的多次试用,基层部队在保障设备正式交付前已进行了大量实践,人员整体水平提升很大。

三是装备保障成本大幅下降,保障设备统型研发,节约研制经费数千万元;保障设备、维修备件的采购费用大幅下降,备件基本实现按需采购;由此还带来了仓储、管理等各方面成本的下降。

四是装备保障效率大幅提升,以往的故障定位不准、合适备件缺乏、返厂维修难等、隐蔽问题难找等常见问题明显减少,装备完好率高,基本实现了装备随时可用的战斗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左绪栋,吴让明,李小平.推进军需装备自主维修切实提升保障能力[J].軍事经济研究,2015(5):30-32.

[2] 侯安生,平本红,薛萍.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8(10):20-24.

[3] 王楠,蒋龙,马云鹏.飞机保障设备发展现状及建议[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0(4):36-38.

[4] 侯小江,卢广林.影响武器装备维修质量的要素构成分析[J].导弹管理与维修工程,2014(4):30-31.

作者简介

陈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装备综合保障研究,健康管理及故障预测技术研究。

郑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装备检测设备研究。

肖鹏,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装备试验仿真、作战训练以及检测设备研究。

作者:陈波 郑挺 肖鹏

试验装备维修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2:

弹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导弹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复杂化程度日渐提升,这增加导弹武器装备的维修性难度。本文主要论述了导弹武器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分析了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并介绍了指标体系的两类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旨在探究导弹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的普适方法。

关键词:导弹;指标体系构建;两种指标类型

1引言

导弹装备是由机、光、电、液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它功能复杂,对精度、可靠性以及维修保障有很高的要求,在其设计与研发制造中各项维修性技术指标的实现是导弹装备实现高效维修保障的前提。所谓维修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时间、程序和方法等约束下完成维修的能力,由产品设计决定的使其维修简便、迅速、经济的一种质量特性,它体现了对设备进行维修的难易程度。对于导弹装备而言,维修性指标是装备需求方与装备研制方的重要接口指标。

近年来,导弹装备维修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陆续见文献。但从总的情况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维修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上,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维修保障信息系统。为提升导弹装备维修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建立健全导弹维修性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指标体系框架概述

指标体系框架是由某种方法、策略、或遵循某些特定原则,确定能够全面反映裝备维修性的要素指标构成,如何应用这些要素指标提高装备的维修性,并对维修性进行综合评价,是装备保障研究中面临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现实问题。研究此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能够指导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和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从而使装备维修性评价的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最终通过该指标体系在研制方的贯彻实施而提升装备的维修性。

在充分考虑装备的维修性描述方法、维修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多年来对装备的维修经验、相应国军标和相似装备的维修性指标,并结合总体原则构建指标体系的框架。从维修性的内涵分析,维修性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参量分别归类于这四个要素之中,这四类要素(Element)如下:

(1)   A类要素

A类要素反映了装备维修性设计中的最基本问题,它包含的参量通常是一些较为直观的定性参量。这些参量通常体现了在装备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可达性、可拆卸性、互换性与标准化程度、模块化程度、防差错及识别标志等等。

(2)   B类要素

B类要素反映了装备维修性设计中的与故障检测、故障隔离等与装备可靠性相关的参量,这些参量通常为可定量的参量,如故障检测率、虚警率、隔离率等。

(3)   C类要素

C类要素包含了所有以时间为度量的参量,它反映了维修性的时间属性,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例如,平均修复时间、最大修复时间、重构时间、主要部件的平均更换时间和维修工时率、以及平均预防修复。

(4)   D类要素

D类要素反映了装备维修中对资源的依赖性,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例如,维修人素工程、软件要求、维修硬件资源要求等。

3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虽然不同型号、不同类型装备对应的指标体系不同,但它们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基本相同。整个构建过程自下而上进行如图所示,分为资料分析、参数初选、参数分析、方案优选四个阶段,如图1 所示。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对导弹装备维修的基本理论、国军标、常用维修性参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导弹装备的使用需求、关键部件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4两种指标类型

上述部分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和构建流程,针对指标的评价问题,提出了分层评价方法,目前该方法在某型号导弹装备的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指标体系建立后,顶层指标即导弹装备的维修性MIS需要通过模型来计算,模型计算中定性和定量指标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1)     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例如导弹装备的可达性、维修的安全性等指标,此类指标难以用精确的数学表达式描述。这些指标可采用分级表示法,且等价参量对应的定性指标应采用统一的分级方法。

(2)     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中各个指标之间存在量纲、衡量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指标间不存在可比性。在综合处理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变换,以满足分析的需要。这里引入满意度的概念,以实际指标相对理想指标的函数关系来表征。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导弹装备保障研究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对导弹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但是由于导弹装备涉及的设备数量和种类多、系统之间耦合关系复杂性、不同装备运行机理的差异性等诸多问题,构建导弹装备维修性指标体系的普适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桂清,李承兴,袁覃恩,鞠金鑫.基于UML导弹部队装备维修保障兵棋建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44(01):135-140.

[2]   王申坪,舒正平,王秀华.新型复杂装备维修保障作业流[J].国防科技,2019,40(01):40-45.

[3]   齐天乐.基于SPC方法的试验设备维修质量管理设计[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1):15-17.

[4]   赵曰强,安实,麦强,林鄞鄞.装备费用效能分析及建模的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9,31(08):1521-1540.

[5]   丛林虎,赵建忠,邓建球.基于测试数据的导弹状态维修优化决策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9,47(05):127-136.

作者:章伟 张红余 方源

试验装备维修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3:

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针对大型设备维护和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开发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大型设备维护维修任务需求,确定了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基于C/S网络的四层体系结构。根据大型设备维修管理任务,创建基于微软Access的大型设备维护维修管理信息关系数据库; 利用VB开发相应的应用界面,以大型设备基本信息管理、装备状态分析管理、大型设备维修信息管理和维修指导等功能。

关键词: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不断增多,设备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定期技术维护和事后故障维修的内容和种类繁多,产生和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量大。然而各高校的维护和维修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笔记手算和普通文档记录的阶段,每到一定时期就要查阅所有型号大型设备的维护、维修资料和相关操作规程来开展维护工作。如此繁琐、低效率的管理工作难以全面性和系统性计划大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事后故障维修,且容易出现疏漏,造成设备不必要的损失;也使组织实施大型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难度增大。这必将大大影响维护效率和效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技术保障要求。为此,开发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代替传统大型设备维护维修的管理方式,提高大型设备维修、维护管理效率。

1 大型设备维修任务分析

根据大型设备维修任务要求,大型设备维修包括维护保养、检查调整和故障诊断排除三部分。并对维修级别、维修时机、维修方法等作出了规定,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大型设备维修任务区分

2 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

根据需要,系统具有任务生成、指导帮助、信息查询、数据管理、远程求助等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功能框图

1)任务生成功能:系统能够根据大型设备维修时机和大型设备维护管理需要,自动生成维修任务报表(含日报表、周报表和月报表),从而提示大型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对大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2)指导帮助功能:能够通过文字、仿真动画、视频等方式对维修、维护保养人员指导帮助。

3)信息查询功能:能够通过名称、关键词等多种方式查询大型设备(备件)信息、维修信息和故障信息等。

3)数据管理功能:管理员能够对装备基本信息、帮助指导资源(文字、视频、动画等)、用户信息、登录信息和信息等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

4)远程求助功能:管理维修人员能够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求助。一种方式是通过系统留言板发布困难求助,远程专家据此作出分析,给出解决方案。另一种是通过系统的视频和语音传输功能实时远程指导。

2.2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C/S网络结构,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体系结构

1)业务处理层的用户交互界面:用户交互界面主要完成:管理用户的请求,调用业务逻辑和其它上层处理,返回处理结果;客户端数据验证;显示报表组件等其它显示组件等。

2)资源管理层和业务处理层的逻辑业务处理:逻辑业务处理主要建立资源管理层和业务处理层的逻辑业务框架;处理用户使用到的逻辑业务;管理事务;实现用户的复杂工作流程。

3)数据访问层:该平台把数据库的很多具体操作进行封装和抽象,这样业务处理层和资源管理层就不会直接操作数据库。有利于面向对象的系统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与数据库交互的效率;简化了对数据库的操作,开发人员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业务逻辑的处理上。

4)资源数据库层:由于有不同类型的用户,该平台需要承载多个用户的同时访问和操作,所以数据库系统需要满足数据的并发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可恢复性要求。

3 数据库设计

3.1 表单设计

采用微软Access为后台数据库存放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表、大型设备基本信息表、备件基本信息表、大型设备状态信息表、维护保养信息表、检查调整信息表、故障诊断与排除信息表。

以维护保养数据库为例,其定期维护保养表格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定期维护保养数据格式

1)用户信息表主要记录用户登录信息,分为管理人员和普通用户,字段包括用户名、密码、登录时间等。

2)大型设备基本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装备的基本信息,如生产厂家、出厂时间、接管时间、设备/部件规格参数、技术指标、大型设备编码等。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和故障诊断,采用基于设备结构树的大型设备描述方式,将大型设备根据需要细分成单台设备、设备部位、设备部件,并根据设备结构树进行编码,如图4所示。通过建立良好的设备结构树可实现以下功能:当大型设备发生故障时,识别出故障设备的相关对象,为其预防维修做准备;通过移动结构上的高层成员改变相关结构;设备运行的数据积累能够根据需要上传给上一级设备,或下传给下一级子设备[1]。

图4 设备结构树及其编码

3)备件基本信息表主要存储备件基本信息,如生产厂家、进货时间、库存量、规格参数、部件编码(与装备编码中的一致)等。

4)大型设备状态信息表主要记录装备当前状态,为维护保养、检查调整等提供参考资料。

5)维护保养信息表和检查调整信息表主要记录上次维护(检查)时间、维护(检查)时机、定期维护(检查)间隔、维护(检查)类型、维修(检查)级别、维护保养(检查)指导方法等。同时为自动生成维护任务报表提供原始素材与依据。

6)故障诊断与排除信息表主要存储基于经验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如常见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此表不仅提供厂家原始素材,还设计了面向维修人员的数据接口,能够记录大型设备维修过程,增加经验积累。

3.2 定义数据关系

大型设备基本信息表、备件基本信息表、大型备状态信息表、维护保养信息表、检查调整信息表和故障诊断与排除信息表通过关键词段“部件编码”建立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数据库E-R图

4 系统功能实现

利用VB开发相应的应用界面,结合Access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记录的录入、修改,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统计、查询,并按既定的式样生成相应的报表。

4.1 大型设备基本信息

管理员能够对大型设备(备件)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由于系统采用设备树状结构对大型设备进行管理,所以当添加大型设备(部件)信息时,首先查看已有设备树结构和编码情况,并确定大型设备(部件)在设备树状结构中的位置关系,并进行编码。同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新的编码是否重复,并给出提示。

4.2 大型设备状态分析管理

大型设备状态分析是以大型设备的基础数据信息管理为根本,在高度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大型设备维修作业计划的动态生成体系,以提高维修作业计划的准确性,控制作业成本。

1)数据采集与积累:大型设备状态数据是平台实现数据分析、故障诊断及维修决策功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大型设备管理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包括大型设备运行时采集的动态数据、运行记录、在线监测数据、离线监测数据(包括各项试验数据)、缺陷数据等。

2)大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大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是对装备、部位的缺陷统计分析和对装备状态监测过程中收集的装备、部位的各检查项目参数的劣化度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利用一定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判别,并为维护保养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

4.3 大型设备维修信息管理

对于维护保养和检查调整内容,系统根据大型设备维修规范和当前运行状态自动生成维护任务书(含维修内容、维修级别、维修类型、备件位置、维修时间、维修方法、注意事项等),经大型设备管理人员审批后,维护人员根据任务书及相关维修规程实施大型设备维护,并填写相关维护记录,反馈大型设备状态信息。过程如图6所示。

图6 大型设备维护过程

对于事后故障维修,首先进行故障诊断。大型设备故障诊断主要通过收集的大型设备故障部位的参数和故障现象,借助故障诊断与排除信息表的数据,找出大型设备的故障原因,为大型设备维修决策提供依据。然后进行大型设备维修决策。大型设备维修决策针对大型设备故障原因,进行基于经验的分析,并给出维修方法;同时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包括维修大型设备备件、维修工时、维修人员、维修所要达到的标准等。最后,维修人员维修完成后填写维修记录。如果故障超出经验范围,则添加故障诊断数据,为日后维修提供经验。过程如图7所示。

图7 事后故障维修过程

4.4 维修指导

系统提供多种方式的详细的操作指导和注意事项(包括图文、仿真动画和视频等)供维修指导供维修人员参考。同时系统设计有留言板,当大型设备出现复杂故障难以修复时,可以通过“留言—专家回复”的方式获取指导。

5 结论

根据大型设备维护维修任务需求,设计开发了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任务生成、指导帮助、信息查询、数据管理、远程求助等功能。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型设备维护周期和维修历史数据等信息,有效地运用本地维修和远程支援等资源,不断总结和完善维护维修知识经验,利用信息集成共享、信息交互与流程管理技术帮助大型设备保障单位更好地实现事前计划、事后分析决策与报告以及帮助指导,建立大型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预防维修体系。系统的开发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型设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江伟伟,刘全林. 基于点检模型的煤矿生产装备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08(4):36-39.

[2] 张福光,单岳春. 装备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兵工学报,2009(9):13-15.

作者:周磊 房施东

上一篇:创新管理模式之图书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中心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