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生态旅游论文

2022-04-16

摘要:生态旅游在中国作为"舶来品",其起初"引进"的本意应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旅游业,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但在实践中,生态旅游还是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历史景观价值破坏等问题。生态旅游在制度建设与法制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不健全:立法不健全,广大群众有法不依,执法者执法不严等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火山生态旅游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火山生态旅游论文 篇1: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做好开展生态旅游的思想和人员准备,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重视生态旅游的环境监测。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为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1999年黑龙江省提出了开发生态旅游的新思路,这也是黑龙江省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给黑龙江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要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

一、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生态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生态旅游规划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但黑龙江省缺少复合型的旅游规划人员,相当一部分规划人员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些地区甚至仅靠领导的主观臆断来进行开发建设。另外,景区景点规划不系统不配套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规划过分追求“高、洋、奇”,但论证不充分,涵盖不全面,而且,缺少对规划的反馈和修订。这种生态旅游规划必然使其贯彻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不合理。由于黑龙江省在对原生生境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大量建造旅游设施,使原始的自然景观中引入了过多的人工成分,不仅破坏了生态资源甚至引发生态环境退化,像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景观、扎龙湿地等景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或质量下降。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且较低,资金不足导致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在旅游旺季,停车难、食宿难等问题更是给外来游客带来了阻碍。

第三,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虽然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表面上搞得很红火,实际上许多保护区管理仍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方式和技术落后。大多数游人和景区的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游人缺少自律和环保意识,管理者监督和控制不力,许多生态景观面临严重破坏。虽然黑龙江省各地都将生态旅游提到了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地位,但在总体战略、投资倾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仍未给生态旅游业一个明确的定位。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制,尤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但黑龙江省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政府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影响了政府在生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管理中的权威性,并成为了制约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最后,现有旅游人力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过去国营或集体林(农)场的职工,他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如何开发此种新兴产品更是一窍不通。许多地区即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也不知该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地区的开发者甚至忽视本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而将开发重点投向一些离奇的神话传说,或在低级趣味做文章。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不仅浪费了黑龙江省有限的投资机会,同时还损坏了当地的旅游形象,甚至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原生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旅游的这一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应有利于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生态旅游者都要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担负责任。

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为发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和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应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下有利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开展生态旅游的思想和人员准备

由于生态旅游在黑龙江省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深入地了解和全面认识,导致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的力度,使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怎样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要求。这项工作应该是全范围和全天候的,从政府机构到新闻媒体,从开发商到从业人员,从旅行社到导游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起来,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二)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生态旅游规划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角度出发,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规划时应对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及其特性、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旅游需求数量及特点、旅游地公平发展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论证,这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黑龙江省政府应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业,将其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早出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及其实施规范,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发建设。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生态旅游开发优势,进而转换成经济优势,这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首先,发展生态旅游不能一哄而起,黑龙江省应支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活动,通过五营、五大连池、扎龙、漠河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积极探索,将其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同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生态旅游按资源属性可分为自然生态旅游、社会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三大类。黑龙江省应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观光农业、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为主导,重点开展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游,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文化游、温泉疗养游,大兴安岭、伊春的森林养生游,牡丹江、鸡西的湖泊观光和地下森林猎奇游,佳木斯、双鸭山、鹤岗、齐齐哈尔的湿地生态游,黑河、嘉荫、绥芬河、东宁的中俄边境游和异国风情游等生态旅游路线。

(四)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

从运行体制来看,生态旅游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本着“市场引导,政府主导”的方针,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和需求特点,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旅游产业的定位、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把关和政策扶持,在启动阶段的资金支持,以及制定旅游管理办法和投诉规定等方面。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密切配合,根据生态旅游发展实际,制定出针对旅游公众和旅游经营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有关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和行业标准,从而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重视生态旅游的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环境监测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优化规划设计,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合理,保护更加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运作宜采用“工作坊”形式,即以专业机构为核心,取得被监测地的合作与协助,邀请相关的单位、院校、机构以及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达成可行性的共识,提高规划的实际应用性。

作者:孙 琦

火山生态旅游论文 篇2: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在中国作为"舶来品",其起初"引进"的本意应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旅游业,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但在实践中,生态旅游还是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历史景观价值破坏等问题。生态旅游在制度建设与法制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不健全:立法不健全,广大群众有法不依,执法者执法不严等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国内的立法建设,建立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保证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环境教育;管理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概念最先是由墨西哥专家豪·谢贝罗斯拉斯科瑞(H. Ceballos 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即指"(生态旅游)是指在未被开发的自然区域内进行的有责任的参观与旅行行为,为了享受、敬畏及学习自然(景物、野生植物与动物)及当地文化(历史与现今),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以及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对生态旅游的汉语定义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2]在2011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3]

二、我国生态旅游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立法现状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生态旅游的立法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与立法依据。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这为生态旅游立法奠定了指导思想,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的根本原则。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二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法》)是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这部法律部分法条是针对旅游业环境保护的。《环境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城市规划与城乡建设应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尽最大可能控制环境破坏的程度。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规定原则性过强、可操作性差,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政策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某一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缺陷。如2006年我国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了风景名胜区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有关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具体到申请时的相关材料内容、在景区内允许和禁止进行的活动、明确的处罚措施等。此外还有相关的《条例》、《暂行条例》等。

(二)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的生态旅游依据的是非专门性法律法规,是传统旅游中的相关规定。没有专门的一部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导致生态旅游的管理与执行具有人为性与随意性.实施中更是经济利益至上。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规范性文件,除上述提到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外,大多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比如《国家林业局关于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批复》,这类文件均不具有普遍性。此外,我国《森林法》、《草原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是根据资源类型分别进行的立法,因此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也较为分散并且内容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比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立法者在这意图各地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将法条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实际上种种实际原因可能导致政府象征性的支出,补助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自由裁量权还是使各部门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除了实体性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也缺乏相应的程序性立法,程序法的缺失是导致实体法难以操作的重要原因,那么执法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也在所难免。比如一些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只进行修复而未严格规定和执行惩处措施,这没法从根本上有效控制某些违法违纪行为。

由生态旅游含义可知,生态旅游的主要功能与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这意识又与旅游者所掌握的生态知识相关联。因此生态旅游相关法律应该给予环境教育更多彰显。但现实中,大多生态旅游区仅仅履行法律的最根本的环境保护职责,比如对于环境卫生,只要求垃圾及时清扫、污水排放得当、不得毁坏文物等等。个人认为,环境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样口号宣传的阶段,那么生态旅游也只能是停留在传统旅游阶段,这和其当初引进的初衷相违背。若将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法律化,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如今的生态旅游相关文件也未对执法和监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行为进行规定。有的只是泛泛的表示"落实培训制度、机构、人员及经费"。任何的政策都是下落到基层人员,由其执行的,他们的素质得不到保证,生态旅游恐难顺利进行。由于生态旅游是门新兴事物,因此在各级教育中,关于生态旅游的知识简直就是空白。若管理人员再不了解生态旅游,把握其发展规律,系统学习该方面知识技能,那么生态旅游这一构想只能是纸上谈兵。试想,一个连生态旅游的存在目的都不了解的管理人员,如何在别人违法的时候即使指出,或者是以身作则,率领其他工作人员。

三、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生态旅游立法建设

由上可知,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立法杂且多,系统性、可操作性皆差。因此我国急切需要进行生态旅游上的专门立法,即生态旅游基本法,此法应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立法指导思想,确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以及有关的基本制度。如今我国已制定了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性文件,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从长期上,这可以保障生态旅游健康和持续的发展。但只有用基本法将生态旅游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及规章进行整合,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统领作用,同时也能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更好的深入大众心里。

此外可以借鉴一些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的地势环境与气候的优势以及对生态旅游深刻的理解与规范的操作,澳大利亚在生态旅游方面成就显著,《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规范》与《生态旅游者规范》涉及环境保护、尊重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的管理和导游解说等内容。

(二)加强中国生态环境教育法律制度

环境教育这个部分是生态旅游的特点,这也是区分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基本因素之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环境教育法和环境教育管理条例,使中国环境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我国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构建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来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制度,比如2003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

我国制定环境教育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学术界对环境教育法的深入研究以及越来越新颖的环境概念的引入,使得环境教育法制化刻不容缓。环境教育法应包括环境教育的意义、原则、内容和目的等;环境教育的计划及培训工作;人才管理及经费问题;明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经费的使用应当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等等。个人认为首先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中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巨大,宜先制定国家的环境教育法,确定总方针总思想,起到统领的作用,然后各地区才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贯彻条例,以此推动我国环境教育法律制度的发展。

(三)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法律制度

建立合乎市场需求的管理法律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加以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学界多数认为景区经营管理权的转让是这规定的擦边球。而关于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这三权的分离问题,几年来学界争论不断。在1994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就以租赁经营方式,将宝峰湖转让给马来西亚保利(湖南)实业贸易有限公司经营60年,就首开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先河。[4]

本人认为,景区所有权应与其他两权利应为分离的,否则政企不分的体制会导致生态旅游区无法顺利的经营下去。生态旅游区作为景区的一种,也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带来利润,那么就应该按照商品经营的观点进行认识与对待。因此生态旅游管理法律制度中可以将生态旅游区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明确分离,经营者可以是管理者,经营者也可以将管理部分外包给合法正当有经验的管理者。

明确生态旅游专门的管理部门,还要有生态旅游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比如生态旅游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员工管理、游客规范、当地居民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方面面等。我国目前只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对生态旅游管理方面有专门的规定,比如规定了管理者在实施物资采购时要采取环保政策,采购具有绿色认证、安全认证标识的产品,区内使用生物可降解化学清洁剂,宜采购大包装的耗用品,不采购过度包装的商品,不采购不可降解塑料袋和餐盒,不采购废弃物处理困难的物资等。但即便有了法律规制,大部分还是问题重重,比如《规范》中规定:"实施物资采购的环保政策,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选择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供商,优先利用可再生资源"。但是对于"对社会责任感的供商"这一概念的理解,无法统一,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以此为漏洞,无所不用其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供商来增加生态旅游带来的利润。因此本人认为,日后应该尽可能完善目前的管理法律,将一些模糊的语言,细节化、可度量化,用政策和法律填补现有规范的漏洞。

参考文献:

[1] Terms and definitions-Ecotourism. Ecotourism in Amercia. http://www.ecotourisminamerica.com/tools/definitions/,2013-05-01.

[2]生态旅游.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http://www.cnctst.gov.cn/pages/homepage/result.jsp#,2013-05-01.

[3]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国家旅游局提出.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环保部生态司等起草.中国标准出版社.

[4]曹娴、易博文:《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利耶?弊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h/2011/1021/c25408-2696385192.html,2013-04-20.

作者简介:杨栋(1989-),男,山东滨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2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作者:杨栋

火山生态旅游论文 篇3:

浅析中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摘 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所具备的就业带动作用和经济乘数效应是其他行业所不可比拟的,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国西部各地历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的旅游业也必将得到快速发展。本文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人文气息,借鉴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模式,具体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发展模式 西部旅游业

1 我国西部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多年来,旅游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至1999年,我国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在当下西部地区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西部的旅游业发展前景是值得人们期待的。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符合边远地区劳动力素质低的实际情况,因此,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抓住时机,寻找正确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基本集中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为了加速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从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以扶持。

几年来,不论学者、政府还是游客,都把目光投向了西部旅游的發展,这也为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入境游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986年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四名,到了2016年仅上半年的国际旅游收入就到了了570亿美元,进入了世界国际旅游收入的第一集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出行的意愿也大大提高。因此,西部旅游业发展很有潜力,市场前景良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在西部。

旅游业的增收和创造就业的功能愈见明显,整合地区资源、提高经济水平的功能和作用更是越来越强大。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的口号。在这种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一批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通过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西部地区以云南省为代表最为典型。

纵观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西部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具有 “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绚丽的自然风光与我国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其资源的综合优势表现为以下方面:(1)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大旅游区。西部各省区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和密集,条件优越。雄浑、神奇的自然风光往往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为综合独特的旅游区建设和多目标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更加强了资源数量与品质的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与垄断性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西部地区千姿百态、雄奇壮美。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物体系,与东部地区迥然不同。以云南为例,其旅游资源也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西部地区是三江源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论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另外,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也赋予了西部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天然的旅游业发展的宝库。

那么,综上所述,中国西部旅游业走发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结合了西部旅游资源的特点,促进西部旅游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

2 我国生态旅游概况

2.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不破坏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以体验自然生态环境或者体验自然人文生态并重的环境为主要目的,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从世界各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欠发达国家的生态是被逼出来的;二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主动开展起来的。生态旅游最初从欠发达国家开始的,原因是欠发达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而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基础建设,因此,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及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一些特种旅游重点发展而成为生态旅游的典范。其中非洲的肯尼亚、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以及亚洲的不丹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成功国家之一。黄石公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开启了世界国家公园建设和旅游的先河。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旅游的脆弱性,例如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不得不开展生态旅游的。二是由于生态旅游的脆弱性而使生态旅游具有保护性,区别于传统旅游粗放式的开发模式,生态旅游在保护对象、旅游规划方、旅游开发商、旅游管理人员以及旅游者的各个角度来看都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三是非大众化和高品位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参加生态旅游的特定消费者群的特征为:知识广博,文化和生活品位较高,具有独立人格,喜欢寻找新的刺激和满足。而且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多为稀缺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核心是生态旅游成本较高,这也是生态旅游非大众化的原因。

同时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森林旅游、湿地保护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观赏野生动植物、体育健身旅游、探险旅游。

2.2 我国生态旅游的特点

第一,大众性和高雅性是并存的。旅游本来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生态旅游作为旗下的一个分支,而由生态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其又是高雅性的活动。在我国,生态旅游的特点还加进了新的元素。第二,区域联合性。生态旅游往往在经济贫困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因为这些地区往往拥有极其丰富的又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资金的投入又反过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相对于东部明显落后,因此打破隔阂,构筑生态屏障,联合打造西部生态旅游圈很有必要,也成为了一大特色。第三,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十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文底蕴本来就深厚,因此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很自然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底蕴。我国西部旅游特点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是相符合的。

3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模式

3.1 发展战略

西部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旅游业发展和西部开发的良好机遇,拓展思路,摒棄旧的思维和开发模式,大胆创新。而与此同时,西部旅游要发展,也必须要使旅游产业逐步从相对发达的近西部地区向资源丰厚的纵深地域推进,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般来说,景区还可以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导,以特色产品为补充,而雪山边陲、荒漠腹地等非常规旅游区域,则是以专项旅游、特种旅游为主要方向。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揽胜、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科考探险、民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文化修学、体育养生、边境跨国等具有休闲性、参与性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并大力发展周末娱乐、疗养度假、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而且要强调的是,由于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之处,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很有必要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凸现文化的全面性,传承性和差异性,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全方位地展现中华古文化的厚重感和丰富内涵。

3.2 发展模式

西部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N中的Nature(自然),Nostalgia(怀旧)我们都可以仿效。

(1)森林旅游。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而西部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开发丰富的热带动植物资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权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都是发展森林旅游的好基地。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例子,以美国为例,美国旅游协会于1990年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1994年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92%以上的林地都允许公众进入,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7处,每年有3亿多人次去森林公园野营、度假。因此,在我国森林旅游的开发应提前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并通过控制进入性、设备、活动、团队规模等来实现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减少旅游带给公园环境的影响。(2)观光农业旅游。这是生态旅游的又一分支,指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而我国以农业文明著称,农业资源极其丰富,为开发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了农业观光项目外,还可以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在国外,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德国的“施雷勃田园”,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的小木屋,风格迥异,将当地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借鉴“施雷勃田园”的成功经验,引进其科学的管理模式,规划设计纳入国家的社会整体管理体系,更好地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就如位于广西龙胜的龙瘠梯田,这是全国第一个观光农业生态园,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那极富层次感的梯田,它的旅游发展前景一片大好。(3)体育健身旅游。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希望亲近大自然促进身心健康,体育健身生态保健旅游的市场潜力不可低估。如岩洞疗养,森林浴等。且我国是中医药学的发源地,在西方也负有盛名,中医药保健之旅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名药故乡云南。而在国外,以苏格兰山野徒步,旅游业应该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实质上的破坏活动,当地的旅行机构也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大地资源,让经济效益常年不断,因此在苏格兰大多数的火山遗迹、奇山景观是不允许踩踏和触摸的,甚至不能用一块矿石作纪念品。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西部旅游业发展,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发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自然保护机构来维持西部的生态平衡;还要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商业机制对有关区域的自然保护做出贡献,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旅游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谢天慧,许海燕.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朱东国,阎友兵.循环经济理论在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运用[J].前沿,2006(08).

[3]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

[4] 李培军.关于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07.

作者:华文 吴俐霓

上一篇:社区医生培训论文下一篇:林业创新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