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责之一,非学历培训是今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具有品牌优势、学科与师资优势、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优势、平台与资源优势等,但在观念和定位、体制与机制、人员素质与结构、校内外竞争等方面存在名校局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1:

以高职院校为平台的非学历教育模式初探

【摘 要】从协同理论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并以“需求型”培训为目标,构建以企业、院校、政府为三元培训主体,以需求理念和过程调整、特色课程和双师师资、政策激励和信息整合为要素的“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协同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职能和价值在于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面向的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因此,开展非学历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最主要的形式,也是衡量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更是满足市民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服务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院校品牌,承接政府的各种非学历教育任务,如承担高职高专的师资培训等;二是利用政府授牌的师资培训基地(中心)功能,为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在专业领域开展教育等;三是利用职业技能鉴定功能,面向企业、农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四是发挥院校品牌和师资等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培训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多是借助政府力量实施的供给型培训,对政府资源依赖过重,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市民开展的培训还处于“疏离”状态。而事实上,若高职院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大多依赖政府的“任务派达”,疏离于市场,其培训的服务效能与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总体来看,无论是定位的疏离、面向的疏离、师资与课程的疏离,还是运作模式的疏离,都可以归结为市场竞争力不强。而疏离状态的出现既与非学历教育内容的供给与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出现错位有很大关系,也与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紧密关系。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动力不足则主要是举办单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尤其对于财政拨款的公办高职院校而言,更重视的是学历教育的办学效益,非学历教育的驱动力显然不足。因此,在尚未有政策能直接激励或考核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效能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能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催生高职院校的内生动力,是当前急需寻找切入点来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分析以高职院校为平台构建“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路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问题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曾明确提出:“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显然,国家非常重视通过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培养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在职职工以及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这当然也是由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的。

非学历教育这一概念通常是相对于学历教育来划分的,从某种意义上学历教育之外的教育活动都属于非学历教育的范畴。非学历教育的对象不是为了获取学历和文凭证明,而是为了提高工作和生活知识、技能及个人的业余爱好。从所属层次分析,非学历教育是一种中学后继续教育;从类别角度看,非学历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中学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类型;从表现形式看,除层次标准等相同构成因素外,非学历教育没有特别严格的学习年限上的规定,学习内容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而或多或少,并且学员不需经过选拔性考试而取得相应等级资格等。本文提出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对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生活知识与技能培训、兴趣爱好培训等内容的统称。

协同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协同和合作,即通过整合与互动,实现关键要素和主要资源的合成,最终实现1+1>2的协同目标。就以政校企为依托的职工非学历教育而言,协同创新首先意味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实现政府、院校、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达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非学历教育结果的合成效应。而当前的非学历教育在主体的职能发挥和评价效果上,仍局限于高职院校环节,局限于高职院校的个别部门,局限于非学历教育的数值和经济获利的评价指标;在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工作机制缺乏协同,更多关注于校内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却忽视了校内外资源的互动整合。因此,无论是非学历教育中出现的定位疏离、面向疏离,抑或师资与课程疏离、运作模式疏离以及主体参与不足等,均可以尝试在协同理论视野中找到症结所在。

1政府:政策指导缺乏协同性,信息提供缺乏整合性

政府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态度很明确,但不足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政策指导缺乏协同性和信息发布缺乏整合性。如不同部门发布的政策缺少关联,除了执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培训信息平台也缺乏整合。而且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政府支持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政策缺乏有效解读,高职院校提供的非学历教育内容与企业之间也常存在供需断层和信息偏差的窘况,难以实现高效对接;对企业而言,如何对高职院校提供的非学历教育项目能够快速了解和快速选择,也成了其面临的难题。

2高职:非学历教育定位缺乏清晰性,内容缺乏实战性

在非学历教育的定位上,高职院校往往是以开展形式化培训内容为主打,忽视了服务效能和培训质量;在非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双师型师资和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推进非学历教育的主要瓶颈,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存在平台匮乏、活动低效的局面。非学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师资和课程体系建设未能完全跟上之前,全方位的非学历教育定位会使有限的校内培训资源投入变得分散,导致缺乏拓展和有的放矢,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目标难以高效实现。与普通高校的非学历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更侧重操作技能性培训,具有投入高、师资要求高、设备更新快等特点,因此既有赖于政府提供有效的资源与经费投入,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这都亟须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发挥办学主动权和良性运转。

3企业:培训需求缺乏系统性,培训过程缺乏参与性

培训过程中常会出现企业员工培训与人才需求不对应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未做好相关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2]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全局目标定位,系统确定并提出自身的培训需求指向。企业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参与性,一是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参与度上,二是企业对培训过程的关注与投入度上。这方面其实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在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参与培训并不受外在强制力量的约束,而是建立在雇主和雇员共识的基础上,支持这种“共识”达成的基础,就是企业形成的“高技能、高附加值、高福利”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使劳资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双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综上,政府、院校和企业在非学历教育中的责任分担,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非学历教育的投入成本问题,也不仅仅是所谓的非学历教育的质量问题,而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问题。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政府、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中的责任厘清及分担协同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政府而言,应通过政策措施,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到职工培训中来,另一方面增加企业雇佣和解雇技术工人的成本,倒逼企业使其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于院校,企业参与职业培训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院校无法单靠自身解决技能改变中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对于企业,市场机制下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培训,主要取决于其在劳动力市场中能否招到满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取决于其在结构转型中对人力资本的态度。虽然国家出台有“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和法律,但由于缺乏细文监管和执行力低的现实,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录用和培训工人,因此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三、构建以高职院校为平台的“企校政”协同非学历教育模式以高职院校为平台的非学历教育如何形成特殊的要素结构形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是培训模式构建要回答的问题。而在相关的研究梳理中却发现,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对策研究较多,而对核心要素及如何构建却鲜有论述。基于此,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以“需求型”培训为目标,初步构建了以企业、院校、政府为三元培训主体,以需求理念和过程调整、特色课程和双师师资、政策激励和信息整合为要素的“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见图1示)。

“基于协同视野的协同创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既可以指一个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各要素互相配合,实现组织目标,也可指各方参与主体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互相配合、全力协助”。[3]从这个角度而言,以高职院校为平台的“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的构建,既要强调六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又要实现三元主体间的联动,以此形成对非学历教育的整体拉动。

1非学历教育的主体:从“政校企”转变为“企校政”

主体顺序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培训理念应从“供给型”转向“需求型”,从而转向受训者是否满意的角度进行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效果评价。企业、院校、政府在培训中的职能划分及作用发挥应发生转变:从企业推动转向企业驱动,从院校拉动转为院校推动,从政府驱动转向政府拉动。企业层面,通过提供培训需求和采取经济行动来激发高职院校加大非学历教育针对性的力度尤其是重视对课程的开发与师资的培养,同时企业需求的提供也会有助于弥补政府政策滞后的弊端;院校层面,通过不断加强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培训的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协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开展非学历教育工作的能力;政府层面,应体现更多的引导和服务功能,通过制定政策来保障和服务非学历教育市场的有效运作,通过信息发布产业优势和行业类别走向,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置。

2非学历教育的要素:“企校政”联动机制下的协同

企业、院校和政府为主体构建的非学历教育体系若要实现有机运转,关键是实现核心要素的内部协同。

一是需求理念和过程调整协同,重在非学历教育设计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这种协同包括对经济趋势、人力资源发展规律及组织目标的了解、沟通与认可,还包括将理念转化为非学历教育实践的平台整合、项目整合和资源整合等。理念和指导协同原是侧重在企业,即企业应让院校了解组织的培训诉求、岗位发展要求及技能适切度,应在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参与设计、指导和调整等,由此在起点上保证培训发展的逻辑性,使非学历教育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而根据协同理念,除了企业自身对建立该种非学历教育体系的理念认同,更应侧重为在国家层面上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推进策略;在院校制度中形成下企业调研需求的文化,促进企业的参与行为成为常态。

二是特色课程和双师师资协同,重在非学历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协同包括政府不同部门开设的针对提升师资力量的各种指导培训、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和企业组织的各类群体培训活动等。课程和师资协同原是侧重在院校,即院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设计和师资优势,通过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由此在过程中确立非学历教育开展的实践性,使高职院校的价值创造和人才培养功能得到双重实现。而根据协同理念,除了院校对课程和师资的重视,更应鼓励企业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将企业愿景、岗位发展前景融入其中,并积极选派企业人员开展实战性的非学历教育指导;政府更应构建开放的非学历教育平台,引导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如将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院校评估体系,设立项目资金发挥引导作用,激励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激活并提高高职院校寻求外部资源的主动性。

三是政策激励和信息整合协同,重在非学历教育保障的长效性和共享性。这种协同体现在政策的关联性及信息的共享上,主要包括不同主体间政策的协同、配套政策的协同、政策先后的协同以及构建“企校政”在内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政策和信息协同原是侧重在政府,即政府通过协同实现政策的落地和信息的共享,由此在落实上确保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有效性,使院校和企业间能有效衔接。而根据协同理念,政策与信息的制定与整合不一定完全依赖于政府,企业通过其对市场的敏感,能在客观上达到督促政策跟进落实和制度保障的效果;院校也可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参与和研究信息平台建设等。

综上所述,企业、院校和政府是三个重要的非学历教育主体,需求和指导、课程和师资、政策和信息是影响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核心要素。指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战略支持层面,更不能夸大高职院校的功能性承担,而是要综合各组织内外部及环境要素间的联系,形成各主体相互协调、联动的局面,达成各组织间的协同作用。所以,以高职院校为平台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健全企业、院校、政府的职能分工与责任分担基础上,形成各要素协同的运行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服务定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构建“企校政”培训模式的要求还十分欠缺和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围绕核心要素提升培训能力,使其在“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的构建中,逐步实现政府和企业对其投入的回报。当然,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钱娟娟,姚新星.企业如何做好培训需求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9):15—16.

[2]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6.

[3]常兴华,尹力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45—48.

[4]王凤慧.天津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调研与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35—3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73.

[6][美]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徐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作者:赵锋

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2:

高校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摘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责之一,非学历培训是今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具有品牌优势、学科与师资优势、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优势、平台与资源优势等,但在观念和定位、体制与机制、人员素质与结构、校内外竞争等方面存在名校局限。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成功引入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自营办学与合作办学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两翼齐飞”局面。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SWOT分析;合作办学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非学历培训

199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第23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这说明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1999年4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2010年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如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如何健全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可见,继续教育已经在国家层面获得高度的重视,高等院校在国家继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充分确认。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领导与教授们对于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学院往往定位为是在学校品牌下创收的工具,认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是低层次、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产品,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与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上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

2003年,清华大学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主动停办成人学历教育,将非学历培训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国内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标杆与龙头,培训年均产值已达到10亿元数量级。随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示范效应的显现,全国各高校特别重点高校也纷纷开始把非学历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来发展和推进。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生源必定逐年下降甚至趋于枯竭,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必然是也只能是非学历教育。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非学历培训是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领域,目前社会上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专门从事非学历培训之外,高校的部分学院(特别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其专业优势也在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非学历培训,当然数量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培训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非学历培训不仅是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而且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卖方市场。可以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众多专业学院,只是有培训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的众多培训供应商之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非学历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在高校中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与人员来说,就必须在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

(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优势与机会

非学历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相比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而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品牌、学科与师资、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平台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高校非学历培训今后发展的机会所在。

1.高校的品牌优势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多年来在从事高等学历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目前全国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高校不下百家,但真正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足二十家,其中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排名稳居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三家名牌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总体一致。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09年3月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整合而成。这两大学院在合并之前都以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兼具非学历教育培训功能。2010年4月,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组建培训部,在学院“融合、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整合原成教学院、原网教学院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人员和资源,非学历教育培训正式被纳入学院发展的重点。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内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本)为主的原技术学院并入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七宝基地,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留学桥项目)的教学基地。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培训产值已从2010年的约5600万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约1.6亿,连续三年稳居上海交通大学各大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产值排名第一位,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培训、金融培训、党政干部培训、国际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培训、IT培训等六大领域培训品牌,每年受训学员约3万名,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这些学员参加完培训,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证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这对广大学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继续教育学院很好地运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校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高校的学科与师资优势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积累了多年学历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储备上具有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高校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规范性更能赢得受训单位和学员的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类型实战派的师资(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职业讲师等)也更愿意到高校平台上来分享经验、展示才华。另外,高校与企业还能通过培训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合作,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人才开发与储备,而企业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将高校的先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课程研发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学院的培训师资库中已储备了经典学院派和社会实战派两大类型近千名师资信息,其中各项目聘任的经典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教学名师,除了上海交通大学本校,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学院培训部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组中担任讲师。学院派师资的讲课特点是内容体系性强,语言逻辑性强、与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热点结合紧密等。社会实战派的师资则主要包括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知名人士和各专业各领域的职业讲师等。实战派师资的授课特点是课堂互动性强、语言感染力强、案例丰富生动等。学院派师资与实战派师资各有所长,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师资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且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而实战派师资也在逐渐提升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会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班学员的实际需求,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百年名校能够吸引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学员纷至沓来的,除了品牌和师资优势,还有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幽雅的学习环境。相比于社会机构安排的教学场地,在高校参加学习培训,能让受训学员重新体验回归校园的感觉,在高校的知名校友以及历史建筑的趣闻轶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在徐汇校区和七宝基地开展,其中金融、经管、干部等几大类培训主要以徐汇校区的教学场地为主。徐汇校区是上海交大的主校区,不仅地处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商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交通极为便利,而且还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保留完整且在正常使用的建校初期的老校区。徐汇校区内有上海交大校史馆、有江泽民学长题词的纪念碑、有钱学森图书馆(国家级),还有数幢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都充分传递出百年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能在徐汇校区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也是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得天独厚的重要办学优势。

4.高校的社交平台和校友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校友资源,是高校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参加非学历培训特别是高端培训的各类学员,除了想在培训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思考等学习方面的诉求之外,还有结交朋友、扩大人脉、资源对接等社交方面的诉求。高校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校友资源,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

上海交通大学依据院系、届别、生源地、就业地等元素将历年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分类管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和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区校友分会。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成立了同学总会,还以各培训项目组(主要是稳定的公开课项目)为单位分别成立了项目同学分会。学院同学总会和各项目组同学分会除了组织校友举行年会、论坛、沙龙、游学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谊活动之外,还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校友进行项目对接、资源对接等后续服务。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下属的中国创富联盟、百年财富俱乐部、新儒商联盟、上海创赢财富俱乐部、电商连锁联谊会、老子书院联谊会、金融财富俱乐部等一批同学分会和项目组俱乐部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学院同学总会将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提供社交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使非学历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友对上海交大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高等院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具有诸多社会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观念与定位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名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真正普遍地被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高校管理者对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使命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较少将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定位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的高度。反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走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哈佛大学每年有约12000名学生在延伸学院(即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该学院共有65个学科领域共570门课程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体制与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无论是在高校专事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从事与其学科相关领域培训的专业学院,都必须接受学校的行政化领导,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方面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约束较多,自主性不强。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与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而社会培训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则有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可以预料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何在目前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寻求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培训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突破,将是未来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人员结构与素质问题

目前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教务或教学岗位上转型而来,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和从业经历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长期在高校体制内工作造成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这些员工在非学历培训项目课程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高校非学历培训中的企事业单位内训项目,大部分都还是委托单位慕名而来,高校主动去开发开拓的比较少,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人员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无论是继续教育学院还是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专业学院,要在高校现行人事制度框架内解决培训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目前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其中拥有学校体制内各类编制的员工不足20%。

4.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说是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不如说是其他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部门以及本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由于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非学历培训项目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范后者灵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和人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倒是风格特色相近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或贬损对手等恶意竞争手法。整个高校非学历培训领域还有待规范,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待培育。就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而言,外部有力的竞争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其中形成最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名校。就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而言,除了继续教育学院是交大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主力军之外,学校内部还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金融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船建学院、农生学院等在从事与其学科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业务,这些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交大校内尚未真正形成“1+X”的非学历培训办学格局。

三、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模式探索:自营与合作相结合

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与定位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人员素质与结构问题、高校之间及学校内部竞争等诸多局限和挑战,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举办非学历培训的优势而克服局限弥补短板,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机构就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自主经营一部分高校本身擅长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之外,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市场开发能力和正规培训资质的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品牌、师资与场地,社会机构主要负责客户开发和市场推广,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培训部下设金融与管理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发展培训中心、EDP研修中心、定制内训中心等各个业务主体,共开设经管类公开课项目约50个、留学桥项目约10个、职业资格及IT类项目约20个,平均每年为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内训项目超过100个,所涉及的非学历培训业务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各大领域。学院在发展非学历培训业务中坚持自营模式与合作模式“两翼齐飞”的方针,充分发挥两种办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37家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经管类共25家,职业及IT类3家,国际教育类9家,这中间90%以上的合作办学机构已与学院稳定合作三年以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宣传、规范办学、热情服务,为学院在短期内实现培训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学院完成非学历培训产值约1.6亿元,其中自营产值约占35%,合作产值约占65%,合作办学项目与自营办学项目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绝大部分合作机构在与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市场化规律,发挥公司体制在人事聘用和财务结算上的灵活性,较好地弥补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诸多局限。

当然,在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风格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发生不诚信不规范的违规行为,比如可能会在招生环节中虚假承诺、进行隐性招生或连带招生,在教学环节中更换师资以次充好,在财务环节私自收取学费、擅自提高或降低学费标准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坚持自营模式——合作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充分发挥合作机构在市场招生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合作办学模式的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完善对合作办学机构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学历培训项目组管理规范”,包括市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人员管理规范、宣传及广告管理规范、教室管理规范、俱乐部(协会)管理规范等,每年底进行修订更新,这些管理规范适用于学院所有自营项目组与合作项目组。另外,学院在合作方的遴选、考评、奖惩、退出等环节中,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确保将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1.合作机构的遴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健全合作机构引入审批制度。学院每年初发布“培训项目引导目录”,指导新合作方的审批和新项目的立项,原则上不引入与学院原有项目同质化相冲突的培训项目。新引入的合作机构,必须有培训行业三年以上从业经历且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信誉记录,必须经由学院培训部总监会议答辩审核,项目负责人有高校工作经历的优先引入。

2.合作机构的考评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产值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品牌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合作方综合评估机制。学院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弹性考核标准,鼓励发展有特色、可持续和有潜力的项目。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和大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优先发展并在政策和资源上做适度倾斜。每年底学院对合作机构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实行末位淘汰,保持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存量和流量上的平衡。

3.合作机构的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学院目前对合作机构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年底产值返点奖励、年度优秀项目组评选与表彰等,对合作期限长、产值大、信誉好的机构,还在财务结算周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合作机构的退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胜劣汰,动态平衡”原则,建立有差别有层次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于在合作办学中有重大教学事故或其他重大违规事件的合作机构,将直接予以解约清退,并责成妥善处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与学院发展方向或整体目标不相符合的合作机构,合作协议到期后就不再续约,双方配合善始善终处理好项目扫尾工作;对于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指标的合作机构,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建议转化为招生代理机构继续与学院进行合作。

除了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引入、考评、奖惩、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之外,学院还定期召开合作机构负责人会议,定期对新合作机构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合作方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合作方的日常相处中以诚相待,把合作伙伴当做朋友来交往和相处;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合作方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为合作方多做加法;让大的合作机构在保持产值稳定基础上创建培训项目品牌,让小的合作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培育壮大。

我们认为,今后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必然是非学历培训,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事业中既有优势又有局限。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近五年的实践来看,坚持自营办学与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模式是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的成功路径。在合作办学中,必须切实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并建立合理完备的管理制度,使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合作办学中实现互利共赢。高校非学历培训应在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严继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继续教育,2012,(1).

[2]许品仁.浅谈高校非学历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的风险与危机管理[C]∥转型·选择·重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赵晓东)

作者:邱吉青 刘铁英

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非学历培训市场发展与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建立研究

摘 要:非学历培训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提升社会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侧重研究非学历培训教育,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指出要健全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重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资源整合,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并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教育体系;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阻碍了高校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健全教育体系,整合教育方式,以全面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的稳定发展。

一、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发展

1.在非学历培训发展过程中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要树立市场意识,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非学历培训方案的策划,提高自身培训质量,促进非学历教育持续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人才再深层次的教育,是对专业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能力的扩展与提高。要促进非学历教育发展,就要求高校树立市场意识,提高非学历人才培训质量,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还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市场调研,并结合市场需求设立培训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创新型社会人才,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2.在非学历培训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高校要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重视非学历教育。高校教师要意识到非学历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重心由重视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转移到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实践技能发展方向上。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高校教师要把握好其周期短、技能知识更新速度快及具有时代特性的特征。在进行非学历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其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对办学条件进行优化,在非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完善的非学历教育管理体系。

3.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

非学历教育重心应置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上。高校应基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训社会人员的技能,以促进社会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高校要对非学历教育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运用咨询服务、推广与委托教育等形式,满足本地区社会人员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高校要构建非学历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聯系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结合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扶贫政策对非学历教育项目进行创新。

4.创建品牌,发展非学历教育

高校赢得地区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对非学历教育进行品牌的创建。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打造自身的非学历教育品牌,并加大品牌教育的培训与建设力度。高校还要对非学历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培训项目。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非学历教育教学的评价,以理论探求为基础,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并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

二、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

1.健全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发展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健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因此,高校要以服务社会为主要教育任务,不断创新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在构建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创新教育培训体系,明确教育培训方式,以满足社会人员非学历培训教育的需求。高校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委托培训、外派进修等方式,健全其体系,提高社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还要通过非学历培训打造自身的品牌,达到健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目的,进而促进现代非学历培训教育模式的创新。

2.重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资源整合

非学历培训体系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自身教育体系,就需要高校对资源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高校进行资源整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对非学历培训教育的管理方法进行完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体系,使非学历培训教育工作朝着统筹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二是非学历培训教育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当前,各高校要建立专门负责管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部门,并明确负责人,重视教育项目整合方式,进而实现一体化管理。三是在进行非学历培训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确定未来培训的发展方向,进而达到教育体系资源的全面整合。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非学历教育制度,做到统一宣传与招生、统一监管与操作、统一确定收费标准等,完善非学历培训教育模式,从而使非学历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校做好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够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创新,而且有利于增强非学历人才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并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3.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并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模式、科学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及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学习与培训的融合发展模式等。以前,一些高校普遍采用品牌化与特色化培训发展模式开展非学历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创建本校的品牌。还有些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实施特色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进而抢占非学历培训教育市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众多高校开始转变传统培训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完善,并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不断促进本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面向职业农民制定了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即建立了“吉林省农委吉林大学基地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并创建了移动与在线培训机制。结合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开设了“吉林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以适应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继续培训教育发展阶段,教师要积极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升非学历培训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在非学历培训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健全自身的教育体系,对教育方法进行整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明确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转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并基于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娥,李乾.非学历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研究[J].成人教育,2019(05).

[2]蔡犁,徐伟峻,章悦,等.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非学历教育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3).

[3]赵桂霞,杨鹏飞.电大系统转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3).

[4]国兆亮.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质量审视与保障初探[J].成人教育,2018(12).

[5]潘威,陈广侠.关注远程教育转型:开展非学历培训的必要性及对策[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06).

[6]袁国强,李云峰,马晨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J].继续教育,2013(05).

作者:贾晨楠

上一篇: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措施论文下一篇: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