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中的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地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行政部门权力接管缺位、缺乏实地调研、忽视教师需求、培训方式单一、教师思想不重视等问题,导致一些教师认为参与培训就是应付差事,仅满足于获取教育学时,导致基地培训变成了一种形式,可有可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训管理中的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培训管理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1:

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管理策略

摘要: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管理策略,特指培训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对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活动而采用的管理方法及调节与控制系统。文章针对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典型经验,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管理、课程形式的最优化管理、培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多元化管理等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管理策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从发展趋势看,远程教育已成为国际终身教育的首选。然而,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培训观念滞后,优质资源短缺,培训针对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根据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管理的特点和实际,结合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典型经验,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管理策略。

一、核心概念

(一)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概念

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校长那里的教育形式。具体包括收看培训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在线交流互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该培训:一是参训学习方式简单,实现比较容易,解决工学矛盾;二是共享性好,课程资源丰富;三是学习模式优化,组织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四是节省经费。

(二)培训管理策略

培训管理策略特指培训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对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活动而采用的管理方法及调节与控制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管理策略是伴随着培训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管理策略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沟通的操作系统;管理策略会随着被管理者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二、校长远程培训的管理策略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实际,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管理、课程形式的最优化管理、培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多元化管理等策略。

(一)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管理(A)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做好培训团队和培训学员的科学管理。

1.团队管理:培训团队是培训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培训人力资源。对培训团队的管理,包括对培训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培训机构的班主任、管理人员的管理。如专家资源库的建立、指导教师准入制度和导学机制、远程培训班主任的职责等都是重要的管理内容。

2.学员管理:对培训学员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有关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如准入机制、参与机制、合作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果机制等。

(二)课程形式的最优化管理(B)

在远程培训中,要让“平台”课程和“面授”课程合理搭配,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控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远程平台”为中小学校长提供远程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并为参训学员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证;另一方面,还需要适当的“面授”课程给参训学员提供“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因此,要做好平台管理和面授管理。

1.平台管理:首先,要根据中小学校长的需要,将“远程平台”的课程资源设计成培训学员的必需和选修课程模块;同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后台服务。

2.面授管理:在远程学习中,还要根据中小学校长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面授课程”,让指导教师与参训学员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这样不仅可以使学习更深入、更生动,还能进一步了解学员远程学习的实际状况,实现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控制。

(三)培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C)

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精细化管理。“远程平台”和培训机构要依靠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登记制度和网络管理系统,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并建立记录制度、论坛制度、答疑制度、检查机制、反馈机制和跟踪机制等。具体实现三级管理:

1.班级管理:在培训中,要以班级为管理单元,对学员的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完成作业等任务进行全程的管理。班主任要建立工作日志,随时记录并掌握班级学员学习进度,通过班级简报、公告、QQ群等方式进行管理。

2.小组管理:在培训中,又要以小组为管理单元,让学员通过组内和组间交流学习,培养学员的合作意识和精神,达成学习目标。具体可按照区县进行分组,小组长负责制。每月由小组长结合区县的实际,及时组织学员到指定地点进行相关主题的学习研讨与交流,做好研讨记录和学习简报。

3.个体管理:在培训中,还要以学员为管理单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员要学会自我管理,要主动地、真实地参与到培训之中,自觉、认真地进行网络学习。

(四)质量监控的多元化管理(D)

质量管理是指“远程平台”和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而开展的管理。要做好质量管理,必须具有多元的思想,并建立多元评价管理机制和质量跟踪管理机制等。

1.多元评价管理: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形成教师评价、学员评价、课程评价等多元评价形态。

2.质量跟踪管理:为了进一步监控培训质量,在培训中对培训学员进行质量跟踪,并建立有关的机制,如跟踪机制、交流机制等。

三、效果与启示

(一)效果

为了探索该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操作性,近两年多来,对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校长培训分中心“农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1年11月,对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对学习的课程内容、授课专家、互动交流、作业评定、管理制度、班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82%的学员对培训网站课程模块的内容设计是满意的;有85%的学员对培训网站的技术服务表示满意;有80%的学员对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班级交流、专家答疑等栏目表示满意;有88%的学员对学习管理制度表示认同;有88%的学员对培训班主任的管理表示认同;有86%的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满意。可见,绝大多数学员对整个远程培训是满意的。

(二)启示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上管理策略,需要从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等三个层面进行管理;管理的主体有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培训中心和远程培训中心等。

1.规划与引领: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管理。负责制定校长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校长远程培训组织管理体系。与培训机构之间形成指导和合作伙伴关系。如制定学员的选派办法和考核制度,建立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等,以实现宏观管理。

2.管理与指导:地方培训中心主要从中观层面进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具体的实施,以实现管理,重点是对学员和团队进行管理。如对学员学习水平的管理,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对教师指导状况的管理等。

3.实施与监控:远程培训中心主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管理。重点是对课程和质量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培训课程的研发和创新,建立以理论基础、战略思维、业务能力为框架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形成多元、开放、自主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要对培训平台进行技术指导。尤其是要重视对互动交流平台和质量监控平台的有效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农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管理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KJ111223)]

[兰觉明:重庆文理学院培训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研究]

作者:兰觉明 王东强

培训管理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基地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基地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行政部门权力接管缺位、缺乏实地调研、忽视教师需求、培训方式单一、教师思想不重视等问题,导致一些教师认为参与培训就是应付差事,仅满足于获取教育学时,导致基地培训变成了一种形式,可有可无。要改变这一局面,教育行政部门与基地培训学校就要多沟通,精简培训课时,减轻教师负担;行政部门要放权,重建管理模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培训实效;强化培训意识,转变学习行为;了解教师需求,分层按需施训。

[关键词] 基地培训;问题;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基地培训是以一所城区学校为基地培训学校,与农村部分学校一起组成一个教育集团来共同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方式。它作为市级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的补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地培训能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安排切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它不仅是对市级培训机构培训活动的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市级培训机构的压力。基地培训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培训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现将问题进行罗列,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基地培训的实效性能不断得到提升。

一、教育部门放权,重建管理模式

问题:市级培训机构放权给基地,让基地培训学校组织继续教育培训,这本身是好事。但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地培训参训的人数越来越少,而反馈过来的签字考核表却比与会人数多很多,不难发现,教师代签字情况严重,而出现这一问题,基地负责校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市级培训机构放权,但基地培训学校却没有实权。基地培训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不可能参加所有学科的基地培训,这就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觉性,更需要市级培训机构与基地培训学校加强过程管理,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能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对策:市级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的目的是将权力下移,基地学校成为管理的主体,但基地校不是培训的主体部门,只有组织活动的能力却没有对教师进行管理与考核的权力。因此,基地培训学校方面对教师代签名的问题也只能是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就出现了精心组织的培训,结果到场人数却越来越少的情况。

基地培训内容分为市级培训和自主培训,市级培训的相关信息可在教育局网站上公示,市级培训机构应要求各学科研训员将其作为市级培训内容,研训员要另行发文公示并到场做好组织、管理与考核工作,同时了解学科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也是对基地培训的一种管理与监督。对于自主培训基地校可采取项目负责制的方式,安排市级培训机构的相关人员参与组织与管理,可以是学科研训员也可以是兼职的学科研训员,亦可是学区督学。总之,市级培训机构要与基地培训学校联合,采取两极联合的管理模式,总体上按照市级培训计划,基地学校承担部分实践任务的工作模式,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任务分担、统一评估。安排教育行政人员参与基地培训的全过程,这不仅能体现市级培训机构对基地培训的重视,也能带动教师参与培训,同时帮助解决组织活动的学校在设计、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避免基地培训组织者在管理过程中“想参与管理却没有权力”的尴尬境况。

二、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培训实效

问题:现在实行的管理方式为市级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学校网上报名——教师现场签字确认的培训流程,教师签字就代表教师完成了培训,则录入培训学时。实行至今,出现了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因事不能参加培训就找人代签;有的教师签字后就离开;有的教师临近结束才来,签字就为教育培训学时;有的老师虽然到现场了,却一直在做别的事情,注意力完全不在培训上,如此一来,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要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就要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市级培训机构领导或专家要参加培训活动,学科研训员或学区教育督学要参与过程管理,充分体现出市级培训机构对培训活动的重视,提高培训的规范性;把好培训签字关,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能自己签字,由管理者把关,未到场的教师不能录入教育学时,从根本上杜绝代签字问题;培训前可对培训教师提出要求,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提倡教师在听课时进行记录,培训结束时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总结,以不断规范培训过程。培训过程中,要多采取讨论、互动、观摩研讨等方式,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研讨中,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增强培训效果。组织与管理者要经常与培训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倡教师多针对培训的组织形式与过程提出宝贵意见,认为合理的可进行改进,切实提高基地培训的有效性。

三、了解教师需求,分层按需施训

问题:基地培训是市级培训机构安排学科培训内容,由基地分管负责人负责网上报名,这种由上到下的培训方式忽视了教师的真正需求。要求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却根本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长此以往,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参与培训就成了应付差事。

对策:基地培训校要联合基地内学校负责人,认真调研本校师资情况,新任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老年教师的人数以及他们对基地培训的需求,将需要培训的对象分为新任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育名师等类型,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如,培训参加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应注重素质提升,培训内容可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备课与教学设计、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通过培训,使新任教师能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则要重点关注专业发展、教学反思与名师成长、校本研修等问题,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这部分教师形成教学风格,提出教学主张;对班主任的培训则要重点关注管理技巧与方法、心理辅導与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让班主任之间相互学习,帮助班主任提高管理水平。总之,基地培训应在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师的发展阶段与需求安排不同的项目内容,以实践为基础,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提升、实践观摩体验、校本教研能力提升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参训教师能学以致用,做到系统培训与专业提升相结合。

四、精简培训课时,减轻教师负担

问题:《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教师培训以5年为周期,总学时不少于180学时。但是执行时,市级培训机构与基地培训学校各自为政,导致基地培训学时过多,加之在学科上的整合(生化地为一个学科,音体美信为一个综合学科,政史为一个学科),这样每次学习就要参加至少3次的基地培训,不少学科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在参加基地培训时课务难以安排,而部分教师因为培训学时已满而不愿再参加其他培训,导致设定的报名人数空位。

对策:市级培训机构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简练,学科能整合的整合,低效重复的培训内容尽量不要安排,在市级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安排基地培训内容,每学期的培训课时控制在2~3次为宜,间隔时间至少在1个月以上,这样教师不会因为培训任务过多而产生应付心理,也不会因为间隔时间短而失去新鲜感。减少培训课时也是减轻教师负担的重要手段,让教师能真正把培训当成是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也应考虑教师实际,如农村学校班额少、教师人数少,学科整合后参与培训的教师人数增加,导致学校课务难以安排,遇到这种问题,建议将活动安排在该学校,既不耽误教师上课也能解决培训问题,这就需要培训负责人会同各校协调安排,不能因教师要参与培训,而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

五、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

问题:培训内容的单一性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因为基地培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一线教师,基地培训形式多为听课、评课、讲座,时间一长,教师就会觉得没有新意,上课教师未必会精心准备,听课教师也不会感兴趣,在评课环节,也只是象征性地说一些好话,从不讲问题。讲座也常常成为形式,讲座教师对照讲座稿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效果,关键在于听课教师是否对听到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对策: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学生发展都要依托课堂教学,这本身没有错,但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之后的评课对教师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上课之后的评课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这堂课能真正给听课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培训内容除了观摩与讲座以外还应该有理论学习、师德修养、教学技能提升、校本研修、实践与考察、现代教育技术等,基地培训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基地培训目标、依据教师的需求实际。培训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将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专题培训;能发挥传帮带作用,给青年教师以示范教学、诊断评价、指导帮助、创新提高的名师指导培训;以课题为中心的课题研究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通过观摩、分析、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教法和技能的案例分析培训;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知识拓展和教材研究的学习交流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基地培训的效果。

六、强化培训意识,转变学习行为

问题: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各行各业从业者都需要终身学习,教师尤其需要。但在烦琐的教育工作中与长期的教育培训中,由于教育培训在组织、管理、培训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不少教师已将基地培训作为获取教育课时的一个途径,忽略上级组织基地培训的真正目的,在这样的培训意识作用下,基地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对策:要提高基地培训的实效性,规范教师的培训意识,转变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是根本。强化危机意识,重建终身学习思想:市级培训机构在学期初始应为各基地培训负责人布置培训任务,并总结上学期基地培训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基地培训负责人召开基地培训负责人会议,要求基地负责人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让教师认清现实,并产生危机感,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能只是满足于现状,而是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赶上不断变化的形势,其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同时针对基地培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在培训中改掉不良学习行为,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积极向同行学习,真正能在培训中学习到别人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基地培训作为市级培训的有益补充,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实效性,就应该借鉴市级培训的管理模式,在计划制订、组织与管理、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通盘考虑,要加强基础调研,与教师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教师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对反馈过来的合理建议进行审议,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相信基地培训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基地培训的有效性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杨建忠,杨琼花.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按需施训”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5):176—178.

[2]夏芳.中小學校长培训基地有效策略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2):8—10.

[3]曾晓峰,孙富,张月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17(7):47—48.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李源

培训管理中的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提升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质效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人们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青年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更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而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师个人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强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将培训落到实处,应转变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理念,完善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机制,优化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过程,健全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保障制度。

关键词:青年教师;区级培训;培训管理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人们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青年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教学的主体,更需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我。而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师个人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年教师

本研究中,中小学青年教师主要指年龄介于20~40岁之间、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或发展时期,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工作效率或工作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是在一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原则指导下,将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化管理;针对培训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重点体现对培训过程的有效管理。同时,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将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作为重点管理要素进行系统化管理,以提高培训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区级培训

本研究中,区级培训指大连市甘井子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中心教师发展研训部和基础教育研训部及教育局主管部门依据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面向本区域内的青年教师开展的相关培训。教育局、甘井子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中心教师发展研训部和基础教育研训部基于本区域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根据立足教育性、突出示范性、体现整体性、突出通识性、着重普遍性、突出地域性的原则,有效提升区域内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二、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大连市甘井子区常住人口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区域性基础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该区域内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也同步增长。

根据甘井子区教育部门的数据统计,区内现有公办中小学校95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89813人,在职教师5462人。近年来,随着区域内生活区的扩建,新开办了一批中小学校,学生的数量和教师的数量均大幅增加。在这些学校中,约40%的教师属于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已经成为甘井子区承担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主体,且其中大部分属近年来新进教师,因而开展区级青年教师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管理滞后城市发展

甘井子区是大连市内四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但其区域地理位置较偏,大部分属于城乡结合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甘井子区的青年教师人数逐渐增多,但在教师培训管理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2.根据经验开展培训

目前区域内推广和实施的一些培训项目,大多是为了响应教育主管部门号召而被动开展的,在培训制度、组织、策划、过程控制、质量监督等管理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管理流程,更多的是根据培训组织者的经验开展培训管理工作等。

3.培训管理创新意识不够

由于受传统培训的影响,培训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为了培训而培训,因而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

为此,立足于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管理的现状,有必要对区级青年教师培训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变目前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环节不明确等问题。

三、提升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质效的对策

为加强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将培训落到实处,增强教育实效,积极寻求有效的培训管理策略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转变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理念

大连市甘井子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中心教师发展研训部和基础教育研训部及各基层中小学校作为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的主体,首先要转变教师培训管理理念。培訓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培训管理工作,树立“服务即管理”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将教师培训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工作实施,以保障培训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区域内青年教师作为培训的受益者要树立系统管理的观念,根据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主动走专业发展的道路;要认识到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对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思想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完善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机制

1.行政管理机制

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是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培训主体,同时扩展专业教师培训机构、科研院所或联盟校等教师培训合作体。各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该学校青年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各学校教导处负责协调教师培训和本职岗位工作的冲突问题。青年教师的培训经费由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共同承担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也充分发挥了我国现行教师培训制度下行政管理、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业务管理机制

(1)教师培训的日常管理

教师培训的日常管理以参加培训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管理对象,贯穿于教师参加培训的始终,是对参训教师从培训开始到培训结束返回工作岗位期间的系统管理,有时培训结束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回访或跟踪。教师培训的日常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听取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如遇重大问题需及时向培训管理者反映。同时,应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尽量协助参训教师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以便有效保证培训效果。

(2)教师培训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师培训管理的核心,也是有效保障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对培训者的管理。师资队伍是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应在现有全职培训讲师的基础上扩充师资队伍,广泛吸收国内外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兼职培训讲师。同时,建立严格的培训讲师资格认定制度,对培训讲师的学历、从教经历、实践能力等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对教师培训内容的管理。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参加培训教师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需要进行区域内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培训内容遵循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必修课程要以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主要目的,选修课程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

第三,对培训效果评价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可以使培训主体明确培训效果与培训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流程、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接受程度,以便在后续培训中做出改进与完善。培训者可以采用培训效果测评表或意见反馈表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既可以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评价培训讲师和培训机构,也可以由培训讲师评价参加培训的教师,个别培训项目还可以采取跟踪回访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优化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过程

培训管理流程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价等,根据我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状况,培训管理流程可进行如下设置。

1.培训计划的制定

制定培训目标。培训目标是培训的方向,只有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培训目标才能使教师培训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向统一的方向靠拢。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因而我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目标是要以持续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水平。

设计培训内容。以增强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学校教师队伍质量为出发点,以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为依托,对我区中小学教师区级培训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主要包括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国家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师德教育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教育理论通识性培训、核心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

2.培训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我区依托现有培训项目及培训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名师指导、现场互动、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网络学习等,具体可以依据培训内容和参加培训教师情况而采用适当的培训方式。

建立科学的培训组织机构。我区青年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教师通过继续学习获得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教师个人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其学生管理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传统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教师培训管理工作,而是必须依据区域教育现状和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组织管理结构,进而全面把握教师培训的全过程。

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完善的教师培训过程是保障青年教师培训达到理想培训效果的必要条件,而为了使培训过程顺利开展、圆满实现培训目标、保证培训效率和效果,必须要依靠完善的培训过程保障措施。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区级培训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

3.培训效果的评价

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应立即组织受训教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培训目标与培训安排,可以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培训效果测评表和培训效果反馈表等工具完成相关信息的统计。

培训主体应对其青年教师区级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管理与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测评,以全面反映教师培训的完成情况。根据前面关于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过程保障等方面的设计,综合制定培训效果测评表。

教师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组织者需要立即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这时的反馈结果相对而言比较准确。通过受训教师的反馈情况,可以对培训过程进行整体评价,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不断完善培训流程。

(四)健全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保障制度

1.制定合理的青年教师区级培训管理责任制度

管理学奠基人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通过目标对下属员工进行管理,他认为管理工作应该先有目标,然后才有相应的管理活动。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培训管理者通过制定评价目标,采取“分级负责”的做法。该做法的实质是责任细分,即将教师培训管理的职责细分到培训管理组织机构中的每一个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以保证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激励制度

关心教师成长,发展教师能力。培训者是培训内容的具体执行者,与培训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培训者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还取决于培训讲师对其所属单位的相关制度、管理模式、对培训工作的热爱程度,等等。因而,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应从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关注培训者的情况,提高他们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满意度。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现代化的绩效管理方法,既要考虑培训讲师的工作绩效,也要考虑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绩效,培训讲师的工作绩效直接与薪酬待遇挂钩,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绩效计入个人培训档案,以备教师所属学校参考。

总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要迅速成长,必须走专业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实力,促进学校乃至区域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德,陶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09(12).

[2]卢伟.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3]苟军平.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4).

[4]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09(7).

[5]陈霞.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0).

[6]赵景欣,申继亮,支富华.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5 (12).

[7]刘旭东,吴银银.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1(5).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申霞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教育论文下一篇:出过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