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19

如果说,过去研究和讨论名校问题,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自豪和优越的话,那么今天讨论名校问题,由于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带来更多的情绪、偏激和对峙,由此构造出新问题、新价值、新意义的对话空间。我以为,有以下五个主要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1名校是一种客观存在名校是历史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综合体现。创建健康向上的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的事情。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怎样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把“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这一问题当课题,在实践中进行了研究。

一、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目标定位及意义建构

研究校园文化与艺术特色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都具有教育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校园文化赋予了校园灵感和活力,而学校的特色更是学校创建品牌教育的途径。把学校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创建高质量、有品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核心得到凸显。同样,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积淀,也更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事实证明,一个拥有艺术素养、拥有审美能力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从文化角度来认识办学,从艺术特色教育入手,用幸福教育的理念统领学校办学,用幸福教育来引领学校的发展,这既是认识教育与把握教育真谛的一个高屋建瓴的元价值归位,也是创造幸福人生教育的起点。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目标定位有两点:一是通过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二是深刻理解艺术氛围中“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创建幸福校园文化。

二、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实验过程及具体方法

根据目标和内容,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验:重塑艺术视觉,开展艺术特色活动,重新解读“责任”,重新解读“幸福”。

(一)重塑艺术视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视觉冲击就是运用视觉艺术,使人的视觉感官受到深刻影响,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进一所富有文化积淀的校园,这里的“声、色、形”必将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内涵也在视觉艺术冲击中得到凸显和展现。比如校徽、校训、校园环境、教室文化、长廊文化等,这些都要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震撼。

(二)开展艺术特色活动——让艺术美扎根学生心灵

让艺术美扎根学生心灵,是我校艺术办学的宗旨。在艺术特色的打造上,我们既重视“普及”,又重视“拔尖”。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项艺术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两项运动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专设多个舞蹈、美术教室,重视培养艺术专业教师,另又聘请一些知名的音乐、美术、舞蹈专家执教专业课。

(三)打造独具魅力的校园精神——“负责”

一所学校要成为名校并具备“吸引力”,需要有一批“负责任”的教师。我校通过开展“知荣明耻师为范”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要求教师知道怎样做负责任的教师,怎样办负责任的教育。通过“良好习惯伴我行”活动,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负责任的学生,怎样做负责任的公民。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培养负责任的学生,造就负责任的公民,体现魅力独特的校园精神——“负责”,促使“负责”的办学理念植根在师生的头脑中,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中。

(四)创建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幸福”

1.重新解读“教师的幸福”

我们把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定位为“幸福”。为此,我们重新解读什么是“幸福”,也开展了关于“幸福”的问卷调查,从四个方面解读教师的幸福。

一是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埋单。二是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埋单。三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订单。四是为教师的幸福情感埋单。事业的成功是幸福感的来源。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3+1”风采展示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教龄评出“幸福功勋”“幸福名师”“幸福骨干”“幸福新秀”等,给予教师物质和荣誉双项奖励。

繁忙的工作,重复的劳动,常常使教师失去幸福感并产生疲惫心理。为给教师解压,我们从开展趣味体育艺术活动开始,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埋单。我们为每个工会组配备了羽毛球、跳绳、乒乓球、软排球等。每个月为教师组织一次体育艺术趣味活动。一年来,学校开展了软排球比赛、篮球运球接力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多项趣味活动。为了增强凝聚力,学校还组织了春游、拓展培训、卡拉0K大赛,开心寻宝等活动,及时调节教师紧张的心情,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

幸福是一种感受,怎样让教师体会到幸福呢?我们首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让教师对学生负责,我们就要对教师负责,为教师服务。树立这样的意识后,我们的管理就更多地关注人的本身,管理更多人性化、科学化。在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教学需求上,走在前,想在前,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让教师觉得在学校是幸福的,从而让教师更好地为家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

2.重新解读“孩子的终身幸福”

孩子的终身幸福是什么?我们怎样为孩子提供一个幸福的学习环境?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就像一句话所说:“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如果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就能在教学中认真地践行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自由成长,学会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为此,我们倡导幸福的课堂,幸福的活动,以艺术搭桥,倡导美的语言、美的行动,让学生有艺术的梦想,有实在的幸福。如我校成立了“爱心小超市”,这在郑州市是第一家,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快乐助人、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红领巾爱心小超市”义捐活动。号召同学们将自己不用,但仍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捐献出来,帮助身边家庭贫困的同学。

在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感到一个学校不仅要有特色,更要有自己的内涵。内涵的丰富才可以成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使学校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但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的校园精神、校园特色还需要进一步打造,在打造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人文合一”“神貌合一”的境界。

(责 编 再 澜)

作者:白春荣

名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2:

名校的存在与超越

如果说,过去研究和讨论名校问题,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自豪和优越的话,那么今天讨论名校问题,由于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带来更多的情绪、偏激和对峙,由此构造出新问题、新价值、新意义的对话空间。我以为,有以下五个主要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1 名校是一种客观存在

名校是历史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既无法批量生产名校,同样也无法一厢情愿地消灭名校。教育史上,总是既有办得好的学校也有办得差的学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使是在基本实现教育公平,学校总体办学较为均衡的西方发达国家,名校仍然普遍存在,差校也普遍存在。学校是人办的,而人是有差异的,条件相当但仍然办得有好有坏,是正常现象。我以为,在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讳言名校,存在着差校就存在着名校,这就是教育现实的辩证法。我们要正视。不要回避。在倡导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时候,也意味着要办好名校,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名校。在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时候,也包括名校的学生要有更好的发展。

名校不是自封的,是社会认可的产物。国内一般是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认定,国外则强调非政府的专业组织的资质评价,但都基于学校所创造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基于社会满意和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没有社会满意度的学校,没有学生和家长选择的学校,无论是政府认定还是专业评估,都无法凭空创造一所名校。基于一定的社会满意度,政府认定和专业评估会促使学校获得更好发展,促使学校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客观事实。社会满意、政府认定和专业评估三者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性,共同构成了一种“社会认可”。

名校不是自封的,但是可以努力创造的。名校是一种主观努力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所产生的教育社会实践成效。没有学校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名校的客观成效。有了学校的主观努力和相应的实践成效,仍然需要社会认可的客观评价。如果要成为名校,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够无视“社会认可”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认可”是名校存在的客观依据。

2 名校为何要超越

说名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就是说名校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存在的条件是历史的、具体的。没有哪一所名校能够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实行“效率优先”的教育公共政策和制度,集中教育资源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各级各类名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和宽松,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超常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名校。时至今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江苏已普及12年教育,教育公平成为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教育公共政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已成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名校如何生存与发展,名校如何实现超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政府的制度设计层面考虑,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和差别化配置(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是一种必然选择。我以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名校并不会消失,相反名校应该发展得更好,这就需要名校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过去。名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考虑以下重大转变:一是在缺失政府对名校重点投入的条件下,学校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名校应该认识到,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际上已经是在向名校倾斜,因为名校原有的基础较好,社会影响较大,与非名校相比,它还有市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明显优势。正确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会形成严重失衡的心态。二是在政府公共政策不再倾斜的条件下,名校如何生存与发展。逐步减少或取消名校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的“贵族”地位,尤其是招生方面的特权,优质生源将更为公平地分散到较多学校。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目前名校办学的方向、思路和策略。三是在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背景下,名校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如果说在学校办学行为失控、失序、失范的背景下,名校利用资源优势成为最大的赢家的话,那么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条件下,名校仍然是最大的赢家,它才是真正的名校。这既是对名校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名校的一种挑战。

据此,名校的超越问题,成为具有真实意义和真实内涵的问题。

3 名校需要超越什么

名校需要超越,超越的是什么呢?各位校长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归纳和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种超越:

一是从时间的维度看,要超越自身。淮安实小戴桐校长认为,对名校而言最需要的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己。既可以理解为超越校长自身,也可以理解为超越学校自身,甚至可以理解为超越学校历史,创造新的成就。锡师附小钱阳辉校长说,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锡师附小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做得好。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相当一部分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校长强烈责任感和危机感的真实表白。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名校才能够超越自身。

二是从空间的维度看,要超越现实。名校要能够超越自身的话,最需要超越的是现实。学校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名校尤其如此,每一所名校的校长都面对着现实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假如有一所名校能够在超越现实、超越环境、超越社会压力上做好一点的话。就能够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南师附中校长胡百良不为升学压力所动,持续不断地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时,保持和提升了南师附中“大气”的风格特征。

三是从比较的维度看,要超越他校。这是学校之间的比较,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所有学校都在做的工作和事情,如都在做学校文化,但你比别人做得更好:都在做学校特色,但你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是第一种超越。二是他校不敢做、不愿做、不想做的工作,你敢为天下先,你做了别人不做或不能做的事,且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改革的方向,这是第二种超越。三是迫于现实和功利,他校都做了的事,你坚决不做,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这是第三种超越,更为难能可贵,需要校长坚定的信念和超越的智慧。超越他校,要有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开阔的视野,要敢于与国内外的名校做比较,尤其是与一流的国外名校做比较。在做比较时,我们常常过分强调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得出与现实妥协的结论,缺乏比较的勇气和自觉,往往难成大事。

4 名校如何实现超越

关于如何实现超越,校长们提出“乘电梯”和“登楼梯”的形象比喻,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但我不赞成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如把“乘电梯”理解为“快速致富”的名校发展路径,把“登楼梯”理解为脚踏实地地积累成功的发展路径等。“乘电梯”和“登楼梯”具有丰富的喻义和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我们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而这正是这一隐喻所具有的

开发价值。

一是关于速度快慢的问题。“乘电梯”速度总是比“登楼梯”的速度要快,但如果“乘电梯”人满为患,“登楼梯”则有可能更快。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速度快就是好,也不能简单地说速度慢就是好。能快的时候不快,就会错失发展的机遇。现代社会什么都能创造奇迹,为什么教育不可以创造奇迹?学校不可以创造奇迹?现实中有许多学校脱颖而出,通过“乘电梯”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声誉和影响,我们要尊重、欣赏和认可这种创造,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登楼梯”则是说该慢的时候要慢,要能够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校发展的规律,要通过坚实的努力逐步取得成就和影响,而绝不能一味求快。说到底,无论快慢都必须符合规律,不符合规律上得快也会下得快;同样,不思变革,错失发展的机遇,百年老校和名校也会落后于时代发展,沦为平庸和消亡。

二是关于条件好坏的问题。“乘电梯”条件较好,人很舒服,但成本较大;“登楼梯”靠两条腿,人很辛苦,但成本较小。办学校需要有基本的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人力资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会越来越好,学校的合格标准和现代化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是发展的基本方向。让每一个学生学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需要相应的条件和设备来保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设施,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法落实。今天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科技时代,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甚至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技术,学校设备、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充满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经“先天性”地成为学校存在的“构成性”要素,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管理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靠“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和意志来提高教育质量。来办一所名校,成功的概率很小,即使成功也缺少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是关于学校发展的精神问题。“乘电梯”和“登楼梯”的对比,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精神、理念和意志的作用。譬如说“乘电梯”,仅有条件和设施是不够的,还要看是什么条件和什么设施,要看谁在使用和如何使用,要看开往何处:如何更充分地为师生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其中既有成本与效率的问题,更有人的素养和精神追求的问题。世界上最艰苦、最好玩、最有技术含量的运动是攀岩。攀岩比赛如果缺少技术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大勇气、大意志、大智慧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办一所好学校而言,“乘电梯”同样需要“登楼梯”的精神、勇气和意志,“登楼梯”也需要“乘电梯”的条件、技术和智慧。

5 名校超越需要智慧

任何智慧都与实践有关,教育智慧也不例外。教育智慧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出的有效教育判断。二是基于实践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思想,三是超越教育实践形成的教育信念(信仰)。

从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有效教育判断来考察,我以为扬州梅岭中学王力耕校长的“三难”和“三问”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理解力的思维方式。“三难”:第一难是校长如何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难是如何把校长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第三难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如何在学生行为和素养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三难”超越了一般校长对学校工作难度的理解,解决这样的“三难”有助于学校教育内在品质的提升。当我们都迷恋和陶醉在“高分”和“升学”成就中时,他的“三问”却异常清醒:一问考了高分是否愉快,二问上了高中是否有潜力,三问毕业以后是否眷恋母校。这“三问”超越了外在的成绩和分数,提供了另一种考察学校教育内在品质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这是一种基于教育实践的良好的教育理解力,体现了教育的智慧。

从基于实践的多样化的教育思想来考察,不同的学校应基于不同的实践形成不同的智慧。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智慧的多类型和多元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在于面对复杂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思想弹性和对外部的兼容性。任何一种事物,缺少弹性和兼容都会显得僵硬,离死就不远了。凡是有生命力的实践都是具有弹性和兼容性的,因此也必然是多样化的。我以为,不同的学校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品牌建设,就是一种多样性的体现。同样是做学校文化,也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形成完全不同的特质、思路和途径。

从超越教育实践的教育信念(信仰)来考察,名校的超越需要确立自身的教育信念和信仰。信念和信仰基于实践而又超越实践。教育实践可以变化,教育现象变动不居,但教育信念和信仰不能乱变。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名校应特别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今天的社会是个追求时尚的社会,是一个无意识和下意识的“从众时代”,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成为做人的格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名校的超越而言,学会坚守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坚守什么?常熟实小薄俊生校长说得极为深刻:校长可以做永远正确、永远不落后的事——遵循教育规律。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事,也没有永远不落后的事。但符合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名校的超越,说到底就是名校要比任何学校都能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规律、回归教育规律。无论你是“乘电梯”还是“爬楼梯”,无论你是强调严格、秩序、纪律、品德。还是强调宽松、自由、解放和个性,无论你是抓管理、抓质量、抓队伍,还是做品牌、做特色、做文化,都要着眼于使学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来运作,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句话,名校的超越就是回到教育本身:使学校教育能够促进每一个孩子获得应有的尊严、个性和智慧,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以为,学校教育就应如此,而名校应做得更好。

作者:彭 钢

名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宁波市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

摘 要:培训策略作为实现培训实效的媒介物,在培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名校长作为宁波基础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在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如何选择、探索适切的培训策略对促进名校长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名校长;培训;策略

一、名校长工程简介

(一)名校长工程开展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自2000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名师(名校长)工程”后,宁波市不断加大对名优校长的培养力度,并且在培养方式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名校长对全市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二)名校长的定位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高超的教育领导、学校管理能力,精通教学业务,善于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办学业绩突出,是教师的楷模、管理的专家。

(三)名校长培养目标

“名校长工程”的实施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和扶植一批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名校,从而将温家宝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

通过培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开发潜质,提高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素养,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迅速成长为在全市乃至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管理专家型校长、反思型教育实践家,并充分发挥他们对其他学校校长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具体目标如下:

具有宏观视野,能够从历史的与全局的角度正确把握时代变革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掌握前沿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所在学校在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依法治校和办学品位等方面在同类学校中起引领作用。

运用培训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能够自觉进行反思性提炼,在为期3年的培训中,每年撰写一篇以上的学校管理类论文,有条件的学员集体或个人能够在研修期满完成1部管理类专著。

在研修培训期间能够完成3~5部教育名著阅读,撰写不少于3万字的读书心得。

按《宁波市名校长带徒规定》,能够全面、系统、精细化的指导2~3位徒弟,使徒弟所在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比较大的进步,也对自己任职以来的管理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反思、改进、提升。

发挥对全市校长的引领、帮助作用,在研修期间为资格培训班校长、骨干培训班校长开设2~3个学校管理专题讲座。在使自己的演讲、交流和沟通能力方面有比较大的提高的同时,也促进整个宁波市校长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培训策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提倡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名校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培训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较容易引起学员的认知矛盾,这进一步促进了学员的主动探索,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体系。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

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独立自主性。学员对学习目标与学习需要有清晰的认知,能较为客观的评价学习效果,学员需要培训方尊重其学习的自主性。二是自我调控性。成人的学习往往是基于工作发展的要求,精神的充实,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对即学即用的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更感兴趣。三是成人学习基于其丰富的人格化经验。成人的丰富经验促使学员更为关心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习和学习效果如何,他们喜欢把新知识与旧经验作比较,根据经验加以判断。培训策略的安排要注重成人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经验性,在遵循成人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安排恰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三、名校长培养策略的现实依据

(一)名校长的角色期待

学员的培训需求从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4个层次:社会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与个人需求。教育领域对名校长的素质要求如下:

1.较强的教学领导力

能够经常深入课堂开展听评课,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指导、示范,这样的行为在提升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无形中提升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校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能把握时代脉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用前沿理论指导学校的发展,让学校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3.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

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建议;具有全面统筹学校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为学校制定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可实现的发展目标,在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的同时,学校员工自己的发展目标也得到实现,通过员工自身目标的实现推动学校的发展。

4.打造高绩效团队的能力

高绩效的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前提,要善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学校发展中,勇于承担工作的人不免会有一些失误,校长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勤于做事的人有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的意愿。

(二)名校长的特质分析

自2000年宁波市政府启动中小学名校长工程以来,通过采用个人申报、各县市区推荐、民意测评、综合素质测试、面试、综合评审等环节对参评对象进行评审,截止2014年共评选出中小学名校长75名。通过对现有75位名校长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宁波市名校长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不同类别学校校长性别比例严重均衡

通过统计分析(如图1)可以发现,男女校长比例严重失衡。75位名校长中女校长仅有6名,而且全部集中在小学阶段;男校长共有66名,其中小学有19名,初中16名,高中18名,成人学校校长、电大校长等合计11名。

2.不同类别学校校长所任学科分布不均衡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名校长所担任的学科有政治、化学、机械、科学、历史、数学、物理、语文等8个学科。由于75名校长所涉及的学段从小学到高中,学科跨度较大,将其分为文、理两科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

可以发现:小学阶段共28名名校长,其中有20名任教学科为文科,所占比例为71%;初中16名名校长中文科有9名,所占比例为56%,高中18名名校长担任文科教师的有6名,所占比例为33%,其它类型学校11名校长中担任文科教学的校长有2名,比例为18%。由此可见,年级段越高,校长中担任文科教师的比例越低。小学阶段担任学科为理科的校长比例为21%,初中为38%,高中为61%,其它为45%。年级段越高,校长中担任理科教师的比例越高。

四、名校长培训策略选择

名校长培训班以办学特色创建、学校内涵发展、学校管理经验提炼、成功校长素养的行为研究等4方面内容为重点,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注重系统总结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以自主研修和自我发展为主要形式,安排一定时间的国内外集中理论培训和现场教学。在为期3年的培训中,综合考虑各层面对校长的素质要求、名校长的目标定位、成人学习的特点、教育领域各个层面人员对校长的角色期待、名校长自身特质等因素,可以将名校长的培训策略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提升

要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对教育规律有深刻的把握,对学校发展前景有合理的预测与展望,精通学校策划与经营,对学校的教学、德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有全面的、深刻的见解,对如何提升自身领导力、如何做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清醒的认识。

在短时间内让名校长掌握前沿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知识,传统的专题讲座形式依然是最为有效的培训形式,此外为了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可以在每一阶段内容学习完成后安排适当的主题论坛与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

(二)现场教学

每所名校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享有盛誉肯定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为了让学员身临其境的感受名校的特色、文化,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组织学员考察国内名校,剖析各所名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思想与理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等,并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与管理思想,分析、反思、总结自身的学校管理实践,提炼学校管理经验,在分析、总结、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

在现场教学这一环节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同类优质学校进行考察调研,培训期内每个小组考察5~8所著名学校,对每所名校考察调研1~2天。通过学校参观、校长介绍、中层交流等环节对每所学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每个学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的疑惑与名校校长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在日后办学中与该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的机制,促进彼此共同成长。

(三)名著研读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有特定的目的.名校长的成长除了培训中的有效引领外,自学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针对名校长在办学中常见的管理、领导、教育等问题,精心挑选一些教育名著供自主学习,在整个3年培训期间,每人自学3~5部教育名著,完成一份名著学习心得。通过这样的培训方式引导校长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教育管理的真谛,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中进一步成长。

(四)出国培训

名校长要有开阔的视野,对教育要有宏观的、全面的了解,除了本国教育外,需要对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国家等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学校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达到此目的,组织学员有针对性的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比如学习新加坡严格规范的学校管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爱国爱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洁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美国中小学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体现,课堂的生成性等方面。通过专题报告、现场学习、交流研讨形式名校长对国外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与思考,通过比较进而能进一步辩证的看待我们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

(五)带徒指导

名校长的定位是对全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引领与辐射,因此名校长在自身成长的同时要带动宁波市其余校长的共同成长。为了达到此目的,制定了《宁波市名校长带徒规定》,为此项培训策略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考察名校长与徒弟学校的实际情况后,对名校长与徒弟校长进行结对安排,名校长对徒弟校长进行为期两年的指导。名校长需要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研讨、资料查阅、问题诊断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徒弟学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教育质量提高、特色学校创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和校长领导力的提高等。经过两年有针对性的指导,徒弟校长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科研等方面要有相应的成果产生。通过带徒这一方式名校长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不断总结、不断提炼,带徒这一形式本身促进了名校长更全面的成长。

(六)培训实践课程建设

使名校长发挥自身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对宁波市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需要通过课程的形式加强对各个层级校长的指导。鉴于此,组织宁波市名校长进行实践课程建设,每位校长结合自己办学特色、办学经验、管理思想准备相应的专题讲座,培训中心在开设的不同项目培训班级中邀请名校长给学员做相关主题的案例教学,通过这种形式名校长的办学经验得以广泛的分享,对宁波市校长队伍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新.教师培训内容的五大核心要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王红霞.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与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2,(8).

[3]应俊峰,胡彾,夏江峰.名校长成长过程与要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作者:袁玲俊 王雁茹

上一篇:体育档案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