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制度经济危机论文

2022-04-19

【摘要】经济法与民商法同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和区别呢?本文首先介绍了民商法的发展历史,从而引申出经济法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分析出法律的价值和制度变迁是具有互补性的。同时笔者还认为,民商法的高度繁荣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而经济法正是以对民商发进行补充为己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法制度经济危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法制度经济危机论文 篇1:

试析我国商法的首要价值

【摘要】商法作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其价值理念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商法首要价值的辨析,将其界定为效益价值,正确定位商法的首要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商法的繁荣。

【关键词】商法;价值体系;效益价值

商法是具有强制色彩的私法,与民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我国商法被界定在民法部门中,同时他又与经济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商法是自由与效率的统一,其功能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商人利益与商事交易的平等性。在具体的商事关系中,商法价值取向主要是对安全与效益的取舍问题,是二者间的博弈均衡。

一、商法的首要价值及其内涵

[1]商法和民法同属私法,共同遵守着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原则,安全、平等、秩序、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构成其价值体系,但民商法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各自的价值排序上呈现出不同,民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公平,而商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效益。民法和商法首要价值的不同根源于其调整对象的不同。[2]一般认为,民法是调整社会平等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就能看出,将效益价值定位为商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必要的。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因此,商法的效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正确厘清商法的首要价值,从而扭转这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极其必要的。[3]在商法的价值体系中,自由价值是成就效益价值的外部手段,安全价值是成就效益价值的智力支持,而科学的商法价值体系应该以效益价值为终极目标,为了实现效益价值在某种场合或一定条件下可以牺牲其他价值。虽然商法的价值目标包含了维护一种商事交易的安全,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商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是营利性活动,商事行为本质也就在于追逐最大的利润。

二、商法效益价值的法理基础

[4]商法选择将效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是由商行为的营利性决定的。与民法等法律领域相比,商法更能表现出安全与利益之间的博弈以及利益对立法的影响,商法具有保护商事利益、规范商事交易、促进商事流转等功能。因此商法也必然要首先关注效益的追逐。与民法相比,商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做到高效的实施。这一特征取决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是以效益为本质的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源于交易的本质,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目的交换经济,交换产品只是手段,借助交易追逐利益才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根本目的。[5]商法价值的总定位,还是应逐渐顺应效益价值。唯有交易所追逐的效益价值,才是真正体现商法根本属性的价值追求,因而也就成为商法中最顶级的价值。一种制度要存在并根植于社会,就必须顺应社会对这项制度的现实需求。商法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多的体现于商事法规对交易效益的促进之中。简化交易程式,便捷交易活动,促进商事效益是现代商法的最主要功能,对于当今中国,改革的步伐可以迈的更大一点。

三、商法效益价值的制度保障

(一)认缴资本制的确立

我国1993年公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上严格贯彻大陆法系的“法定资本制”,要求投资者在公司注册登记前将等于或高于法定最低资本金的由公司章程所定的资本如数缴纳,之后公司才可以注册成立。新公司法对此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通过新《公司法》第26条的规定,认缴资本制在我国得到了确认。

(二)公司法人格制度

公司法人格制度作为控制无限风险,保护股东利益的制度受到了商人们的欢迎。当历史发展到将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与法人制度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时,公司就出现了,公司制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法人制度能迅速集中零散资本、有效控制投资过剩、减少交易风险、衡平各方利益,在这些方面,它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权利证券化

权利是以抽象的价值形式而存在的,在流通方面存在阻碍。因此,如果想促进权利的流通或快速转让,就必须在交易层面上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权利须以某种有形载体表现出来,这时证券就应运而生了。商法上,权利的证券化在几乎所有交易环节都得到了体现。提单、仓单、公司债券、公司股票和汇票、本票、支票的存在,大大简化了交易。这些以证券表彰的权利,借以各种相关制度,适应了现代快速交易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证券的实用性。

(四)交易定型化

交易的定型化与权利证券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商法将交易的方式预先规定为若干特殊类型,使任何商事主体,无论何时何地交易,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格式条款的使用,记名证券的背书转让与无记名证券的交付都是其表现方式。交易客体的定型化就是指商法对交易客体的商品化与证券化。交易的客体,若是以有形方式体现,使之商品化,形成统一的效果,确保大量交易迅速达成。交易的客体,若是无形的权利,商法使之证券化,以促进流转。

参考文献:

[1]范健,王建文.商法的价值、源流及本体(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利明.民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范健.从全球经济危机反思现代商法的制度价值[J].河北法学,2009(8).

[4]曾玲,孙伟春.商法价值取向之变迁——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角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1).

[5]张振亮.论现代商法的基本原则[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

作者:王颖

商法制度经济危机论文 篇2: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

【摘要】经济法与民商法同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和区别呢?本文首先介绍了民商法的发展历史,从而引申出经济法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分析出法律的价值和制度变迁是具有互补性的。同时笔者还认为,民商法的高度繁荣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而经济法正是以对民商发进行补充为己任。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发展,经济法已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但仍然与其他法律部门有着模糊不清的边界,尤其是民商法。因此,经济法具有模糊性。法律方面的学者们从价值取向、概念等多方面论证民商法与经济法的独立性。而他们对于民商法與经济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渊源这一点却著述甚少。本文试图理清经济法和民商法两者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关系,分析出两者在法律体系中各自的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民商法;价值;变迁;整合

一、民商法的发展与缺陷

商品经济刚刚发展时,民法,以意思自治为基本理念,逐渐成为社会的基础法,商法正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种在历史中逐渐演变而成的秩序规则,它的形成是以约定俗成的惯例为基础的,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法以群体性利益为主要向导,这就说明商法是可以由人来设计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商法固有的局限性,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出现激化了市场经济的各种矛盾。宏观运行的盲目性、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导致了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当市场已经不能起到调控作用时,民商法不得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自己。它通过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原则对私法自治进行限制,逐渐使私法向公法转变。这种私法的公法化现象说明,商法有他本身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就是它的更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了其他法律不能赶超的程度,这种优势和特点使整个私法秩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然而一个法律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商法的本性是私法,是靠个人的利益得失来指导方向的。这就决定了一点:即使它的应变能力很强,但是始终不可能突破罗马私法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人们无法在民商法既有的框架内搜寻出彻底解决市场缺陷问题的途径。因为这种缺陷是商法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伴生物,是商法与生俱来的缺陷。二、现代经济法的出现

众所周知,社会关系不仅是法律产生、法律体系扩张的原因,同时对法的调整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经济法概念已从逻辑上的虚拟念演变成一种真实,且普遍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商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现代经济法也诞生于美国。在现代经济法领域中,认可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是并不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市场主体有时服从于战争的需要,有时则要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可见法律并非总是作为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结果,而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发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市场的惟利性、市场调节机制的被动性及滞后性和竞争秩序的问题。人们认为国家应对经济的发展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责。所以,为了消除市场竞争的障碍,阻止组织的扩大,由此出现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新型法律。当然这方面政府的管理受制于市场的规律,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当市场调控已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便需要一种代表社会利益的外力来调控,那么现代意义经济法便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正是商法,这一推动了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法律,酝酿出了经济法。不得不说,商法是经济法之母,没有商法的高度发达就没有经济法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法的产生,补充法了民商法,同时保护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三、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互补性

价值是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目前不同的价值形式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广泛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法的根本目的,其实是指社会正义的实现,当然民商法和经济法也同样如此。虽然正义就是商法和经济法的价值,然而,正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部门法所能达到的只是一定层面上的正义。

民商法把重点放在个人权利的实现上,可见其对个体私利的关怀;但是经济法则以社会的利益为基础,对社会整体经济有着终极关怀。形式公平正是民商法所体现和追求的,他使所有主体拥有均等的机会,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各取所求;经济法的侧重点则在于,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义务。

如果说民商法和经济法分别是两个单个部门法,那么他们的价值只有配合其他部门法的价值,与其他法律共同融入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才有意义。民商法与经济法从诸多方面体现了他们的亲缘性,因为两者均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法律体系。两者价值体系的结合,正是所谓的“二元互补体系”,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需要为共同指向。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民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社会经济生活的演进在民法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民法价值体系的这种自我完善是以承认个人利益最大化需要,并优先满足这一点为前提的有限自足。然而,从经济法社会本位的性质,以及它对个人利益的关注程度来看,它只能以服从社会基本需要为前提,经济法所固有的精神,决定了经济法并不能充分的满足个人需要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第二,民法与经济法存在着法律价值定位上的差异,所以二者具有各自较为明显的价值取向。换言之,二者在法律理念上存在差异。也是由于这种差异,使经济法和民法之间的存在构成一种互补规律: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秩序”,民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经济自由”,二者共同完成人们对经济生活领域的法律需要。正是由于这两个独立的法律在价值体系方面的这种“二元互补结构”能够最终形成,使得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调整最终理想化。四、经济法与民商法在制度变迁中的整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制建设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法律制度长期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以及人们思想和认识的变化而变迁的结果。例如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整合与重构即是经济法律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民商法与经济法的法律制度变迁,是调整范围从小到大的变迁。因为民商法的出现要早于经济法,那么经济法出现的意义就是为了补充民商法中存在的法律空白。而在我国,民商法与经济法产生时间相近,是在完善民商法的同时,对经济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位。我国的经济法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他所填补的并不是民商法的法律空白,而是新生空白或分配空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计划和商品经济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日渐清晰,发挥作用的同时,逐渐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还原了经济法的本来面目。由于我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道路,所以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在建设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本着与时俱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发现政府推进型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如果由于一些特有的因素(经济发展、集团分化、利益冲突、价值观转变、民众参与期望提高等)导致社会制度的承受能力崩溃,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另外,民商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导向性和事后性的特点,原因在于市场秩序和商法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些法则是便利的、符合自己需要的,所以做了这样的选择,它是人们按照个别意志自发行动的结果。这就要求经济法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等到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市场无法调控的地步时再去纠正,将会是徒劳无功的,经济法应主动出击、与民商法积极响应,互相配合,两者同步发展,这样经济法才能随时补充民商法的缺陷,发挥他本身的作用。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与民商法,既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又有着一定的渊源。经济法是民商法必要的补充,两者在法律体系当中构成互补的有机的市场经济体系。本文通过以上论述,逐步理清了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还其本来面目,希望能够对法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本土资源中相对缺少法治和控权观念,民商法与经济法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马拉车一样,民法鼓励马儿自由奔跑,而经济法为马儿指引了方向。最终的目的则是使人类经济发展的马车飞奔起来。作为以补充商法缺陷为目的的经济法,为了促进市场主体的独立,应给予市场机制以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只有市场主体独立了,才有能力去推动制度变迁,才能使我国的制度变迁从政府推进型向自然演进型转变。这一点仍然是我国经济法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1]陈云良.经济法的模糊性研究[J].法学家,1998(4).

[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1.

[3]日·金澤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5.

[4]邓峰.试论民法的商法化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J].法学家,1997(3).

[5]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09.

[6]叶慧霖.经济法平衡理念的若干思考[A].法治研究(1999年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7]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21.

[8]张楚.论我国商法规范的二元结构及其价值缺陷[J].中国法学,1999(2).

作者:傅冰

商法制度经济危机论文 篇3:

金融法的定位及内在冲突的协调

[摘要]现在的金融法其实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有关于商法的领域,从局部的定义而言,在金融法体系中有些法律应该归属于商法的范围,如果说将金融体系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金融法应该是归属于经济法的范围里面。殊不知,在金融体系里面还存在着几个最基本的矛盾平衡点,文章就针对金融法的定位和内在的矛盾冲突协调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金融法的定位;内在冲突;协调方式

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法律已经被人们规划成好几部分,这对法律体系的协调运行起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法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被任意划分的,通常法律的划分都是有一个公认的规则或者一个相对科学的标准。那么,金融法究竟应该被归处于哪个部分?笔者认为金融法其实质就是一个法律体系,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由其他的法律条文构成的一些法规群,金融主体法、金融行为法及金融监管法都是按照相关的标准被划分出来的几个部分。所以说,如果想要将金融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必须要将金融法这个整体和其他部分的关系处理明确,还有就是对金融法的整体把控和如何将金融法之间的矛盾进行辨别。

一、迈出了传统民商法领域创新的脚步

金融信用制度是我国现代金融法的传统说法,也可以说是金融法的前世。最早商法形成与公元10到13世纪,来源于商业复兴时代的商事习惯法。在那个时期,金融信用的制度带动了商业的巨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保险有关的业务也被非常普遍的应用于各大地区,保障力所谓的冒险性贸易活动的风险,还慢慢地拓展到了一些其他的行业。随机发展起来的还有各种汇票。其实,商法的由来本就和民法不一样,民法主要是来源于古代罗马中的市民法和一个叫做万民法的法律,但是商法确实和中世纪的商事习惯法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如今商法可以延续到今日,它的规律也只不是民法规律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形态表现。

时至今日,金融市场才真正的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发展空间,在资本主义时代中货币的中介机构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了银行,货币也不再仅仅是作为交换的用途,更多的则变成了资本,银行现在已经利用自己的方式,大量的运用信用的方式在社会上聚集金融资本,以向生产要素的配置服务和运行服务,市场的关系也和信用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样银行便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核心。然而,在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由于各类金融巨头和一些工商业资本家及和国家政权的勾结,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更是越来越重要。此时,市场经济也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家宏观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阶段。我们国家也已经开始进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此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本主义时代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分别,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其实也是一样重要的。

提到金融危机这个词语,其实大家都不陌生,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没有一次出现的经济危机不是由金融危机为导火索引起的,它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可怕的。就拿1929年到1933年的那次经济危机来说,它使得世界的经济后退了四十年。再说到有关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其实那次金融危机的起源是因为美国金融投机专家乔治的活动,可是它真正内在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因为金融机构中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差和一些潜在的业务风险和现有的一些不良债权等问题引发的。这些快速增加的经济和利润扩大的机会可以使得金融市场会引发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通常这种可能会被转化成为现实的,并且国家并不会对此产生关注的一些金融监管的相关现象:第一,是缺少完善的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第二,可能是由于政府的监管组织系统松散,存在相互扯皮等不良现象;第三,可能是对于加强流入本国的资本监管并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让一些投机分子趁虚而入;第四,是因为监管组织没有高效性,对于相关风险没有及时的进行预先告知。虽然我国在东南亚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对本国的金融加强了监管,借鉴了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弊端,进行了及时的拯救,因此使得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通过这点也正说明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业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企业一旦出现问题,通常来说是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金融方面的危机。但是一旦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出现问题,势必会给我国金融带来直接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是风险。

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如果政府不出面干预市场,将会被赞为最公正的政府,可是一旦到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政府若不再出面干预的话,那么就不在被认为是正义的政府。所以,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调控和监督是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所以,为了避免市场中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和垄断的行为,政府进行适当的监管是其作为国民政府的责任所在;再者说来,我国现在还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刺激,也是为了让市场运行的质量和方向处于较好的方向发展。

二、金融法被定位于经济法范畴

金融法对于社会利益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具有相对调整性的法律。金融业具有自然垄断的倾向,而反垄断法和不正当竞争法这两个法律都归属于是经济法的范畴所在。金融市场是一个虚拟的市场,通常虚拟的资本市场往往会比现实的资本构成垄断的能力强太多。虚拟的资本是一种无形的、具有很强流动性的价值资本,因此,一定要禁止金融业的限制竞争或者是不正当的竞争现象出现。

针对性是经济法其中一个个性特点。民法是抽象性的规范,适用对象也只是一般的人和民事行为。因此,究其特点来讲,民法具有相对坚实的稳定性。民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为社会生活提供自由和平等的支柱,而人则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经济社会里面,无论是操作性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更大意义的还是经济法和商法。而经济法在人们生活中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而存在的,经济法有很强的变动性,还起到一个固本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对法律部门进行具体划分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用非常绝对的思想去定义金融法完全是属于经济法,我们现在多讲的金融法,是建立在经济法的基础上,在总体上而言,并不是把金融法里面其中的哪些法规划入进其他的法律部门里面。因此,站在整个体系的方向,看待金融法,笔者认为它是定位于经济法的范畴之内。

三、金融法内在冲突协调存在哪些平衡点

第一,安全和自由。

自由流动是金融资本的本质,反之,就等于将这个金融市场抹杀。市场经济的法律最主要就是要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志自由,对当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同样,金融的安全性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金融市场本身就是虚拟产品的市场,并不存在实际有形的物品,它的交易进行也都是无形的,这便促进了金融交易的国际流程,所以金融交易的安全同样不可忽视。通常安全和自由是相对矛盾的,也是不可协调的。而金融法的重点通常更多地放在了对于矛盾的协调上面。一手抓自由,一手抓安全,当金融市场逐渐趋于健全,法律则应该有更多的自由。

第二,效率和正义。

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最高要求,没有一个市场不是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的。通常,效率的前提条件是产权的清晰可见,产生效率的动力是主体的行为意识,自由和效率同时存在。但是效率并不是绝对的,金融主体在获得自身最大利益的时候,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所以,金融法建立了正义的标准原则,恰恰与效率的原则正好构成了一个矛盾,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效率和正义的一个平衡。

第三,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其实,金融服务是属于一个微观主体的行为表现,看起来和宏观的社会经济不是一回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有个人获得的利益越大,社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会使得社会的利益提高。当个人的利益没有获得社会很好地保护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过多的干涉是非常不安全和不理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在面临一些限定的约束下去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利己主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是利他主义者。因此我们说如果不利于他人,自己也不会获得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为社会经济的增涨做出一定的贡献。

最后,金融风险的化解与防范,首先都需要建立于金融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基础之上。

作者:常静

上一篇:电力配改建设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大学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