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队形足球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圆弧”是几何图形,在体育场地上主要有圆形、半圆形、弧形等。把它合理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集中学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圆队形足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队形足球教学论文 篇1:

《排球与接力跑游戏》设计与构思

【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圆”形队形教学。在课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同时,重视对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练习与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养成以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2.运动技能:了解并初步掌握排球的移动技术和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3.社会适应与情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环保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敢于表现自我的优良品质。

【教学内容】

1.学习正面双手垫球。

2.抱球接力游戏。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7-9年级全一册第7章第三节排球的第二部分“排球学练方法及游戏”和第5章第1节里的“接力跑”。学生的兴趣远不如篮球和足球,所以在课中着重要强调激发学生们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本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步伐移动和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的一种基本技术。在圆上进行接力跑游戏目的是了解弯道跑技术,并提高快速跑的能力,课中以排球来代替接力物,旨在提高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个性、价值观、生活学习习惯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心理表现为活泼、好动、好胜,但情绪不稳定、易疲劳;本课改变传统的四列横队教学模式,采取“圆”形队形的教学模式,从直观上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欲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求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特色】

1.游戏比赛式教学模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新知识,提高其参与运动的热情。

2.合作探究。课的开始部分,组织小游戏“找朋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待游戏结束时即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深入时再次使用“找朋友”游戏,随即分成8个小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预计教学效果】

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不但身体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再次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同时,学生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团队的意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作者:董希满

圆队形足球教学论文 篇2:

浅析“圆弧”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

摘 要:“圆弧”是几何图形,在体育场地上主要有圆形、半圆形、弧形等。把它合理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集中学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体育教学;圆形;弧形;应用

“圆弧”是几何图形,一般指在体育课中学生以圆形或弧形为站位的队形或以圆和弧的形状进行技术练习。学校圆弧形场地主要有篮球场的中圈、罚球圈和两条三分线,足球场中圈和两条罚球弧,田径场弧形跑道等。此外,可在学校空地上根据实际需要画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弧形、十字形等图形。笔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圆弧”,便于教学管理,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互相观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利于教师组织观察、巡视指导,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1 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一般是以四列横队做热身操或者一路(二路)纵队进行慢跑。从表面上看,给人一种整齐严谨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抑制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造成准备活动效果不理想。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圆弧”图形组织学生做准备活动,效果是显然的。如:把学生排成圆形或弧形做徒手操、行进间操等一般性活动,做原地高抬腿、球类步伐移动等专项性活动;或让学生绕圆形(图1)、“8”字形(图2)、“S”形热身跑,再做适当的队形变换,这样的准备活动与一般的准备活动相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既有趣味性,又可以达到热身作用。

2 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2.1 在跑项目中的应用

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他们一听说要进行耐久跑,就会产生害怕、排斥的心理,表现出情绪低落、练习不积极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耐久跑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组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把各种图形(包括圆弧)规划成美丽的图案,学生按照一定的路线在美丽的图案中进行定时跑、定速跑、定量跑,不必在空旷的操场上跑得气喘吁吁,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觉得跑的目标变小了,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参与耐久跑练习,就连一些耐力素质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利于教师近距离观察指导,学生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弯道跑和接力跑传统课一般是在跑道上进行教学,场地设置过大,教师很难进行组织指导。此时,可采用圆形、“8”字形进行弯道跑教学,采用十字队形进行接力跑教学(图3),这样的练习场地小,便于教师讲解示范、组织、纠错,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2.2 在跳高项目中的应用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时,由于场地器材不足(特别是农村学校),一般是让男女生分成2组进行练习,各小组人数多,学生练习次数少,练习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利用皮筋代替横杆,把皮筋拉成十字形,男女学生各分成四组分别站在助跑点的位置上进行练习(图4)。在助跑起跳练习时选用小组内循环,各小组之间互不干扰,既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又能提高练习密度,便于教师巡回指导、集中纠错。在高度练习时,把皮筋设置成不同的高度,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行大循环练习,这样做便于器材的摆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适时调整皮筋高度,有利于教师讲解示范、队伍调动,省时又高效。

2.3 在投掷项目中的应用

在投掷教学时,一般是以二列横队面对面的队形进行练习,这样的队形学生就像排“长龙”,不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和教师观察指导,造成了教学管理的不便。采用兩个同心圆的队形,一队学生在内圆,一队学生在外圆(图5)。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向内集中听讲观察,练习时有序散开,面对面进行投掷练习。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场地,有效利用圆的发散性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投掷远度调整两人之间的距离,减少投掷项目的安全隐患,便于教师的讲解示范、课堂组织和学生的全面观察。

3 在球类教学中的应用

在球类项目教学时,采用两个同心圆站位的队形讲解示范时,教师站在圆心,进行多角度示范,学生面向圆心,观看示范动作;练习时,内环的学生向后转,和外环的人两人搭成一组,面对面进行练习(图6)。如传接球教学,圆形内外两排的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传接球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技术掌握情况,变化传接球练习的距离,变化传接球练习的形式,由原来的两人一组变成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这样的站位比较宽松,且伸收变化自如,便于组织、观察、指导、纠错。

4 在体操、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体操技巧项目,如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头手倒立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把海绵垫摆放成“列”的练习队形,这样的场地布置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保护帮助和教师观察指导。如把各组体操垫摆放成圆形,教师在圆心的垫上讲解示范(图7);练习时,学生在垫上由圆外向内依次练习。这样可以让各方位的学生看清示范动作、听清讲解动作要领,减少外界干扰,便于教师组织队形、巡视指导,学生相互学习、保护帮助。在舞蹈华尔兹教学时,男生站于圆形内侧,女生站于外侧,两人一组,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图8)。这样的练习队形既美观又大方,减少外界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保证两端学生都能看清示范,练习时可自由调整距离,还可以进行技术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完整动作的掌握。

5 在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教学中合理的场地布置、队形组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的游戏大部分采用“列”和“路”的队形,但在一些游戏中采用“圆弧”队形进行练习,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围城”、“贴药膏”、“喊数抱团”、“抢占位置”等,这样的游戏场地布置简单,组织起来方便,有利于教师对游戏方法讲解示范和裁判员的观察、评判,有效地提高游戏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节好的体育课,场地器材的利用和队形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圆弧”的练习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场地器材多或少的情况下,能很好地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用它,因此教师不要生搬硬套,课前要备好课,要充分布置好场地器材,课堂要合理调动队伍,要注意“列”、“路”队形和“圆弧”队形的合理转换,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伟,梁瑞涛.“圆弧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及示例[J].体育教学,2012(2).

[2] 张淑萍.“圆弧队形”是体育教学组织中的"万人迷"[J].体育教学,2013(3).

作者:陈江淮

圆队形足球教学论文 篇3:

追求真实有效合作学习模式的体育课堂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内容为依据,以学习互助为动力,以学习效果为检验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模式是当今广大体育教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大力推进了教学策略的优化。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符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试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积极寻求解决学习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整体发展,是发挥健身育人功能、养成合作探究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活动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使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交流、相互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凸显合作学习的多样化,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是值得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一、评析体育名师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从本次江苏省“体育名师课堂”执教教师现场施教的表现来看,可圈可点。一是,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比较有深度与广度,在教材知识点的把握、运动技术的结构、教学重点的设定、学习难点的解决、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优化的处理,以及学生能力的培育等方面都展开了探究活动,反映出较好的教学功底,这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学习目标预设与目标生成的关键。因此,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后所得到的教学研究成果,既改进了体育教学策略,又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在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组织,力求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自我转化,是创造性教学设计构思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提升体育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的自我意识和实践行动,有利于创建加速学生学习进程的教学环境,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体育知识体系和运动技能脉络;有利于体育课堂教与学双主导作用的发挥,形成教学相长、合作教学的氛围。三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养育,在技能教学和体能练习的过程中都有结合教材特点穿插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试图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交流、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高效学习的目的,这已逐步成为当今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方式成为高质高效课堂的呈现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合作學习的教学策略。

案例评析1:水平五(高一年级)《花球啦啦操手位组合及创编》一课是《花球啦啦操》单元第1课次;教学重点是掌握花球啦啦操手位组合及创编,教学难点是动作发力精准到位、表现力充足;教学情感目标是能发展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敢于表现、敢于竞赛的体育精神。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来看,执教教师通过三步合作学习法展开了教学活动:第一步是采用师生合作学练法,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团体操队列变化为主线,利用双圆队形合作进行动作串连的队形变换组合,如内圆与外圆学生向圆心、圆外交替行进,内圆与外圆学生上V和下V动作交替,双圆左右交错行进,单数与双数学生交替蹲、立起伏的动作练习等,4种组合练习形式的设计是以班级团队完成共同目标而设定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团队的配合下,领悟队形变换的魅力,掌握手位组合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将美育教育渗透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课堂展现出赏心悦目、热情和谐之感,达到审美教育、形体健美的目的。第二步是采用生生合作讨论法,利用iPad进行队形设定指导,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执教教师课前将队形变换的图示和案例导入iPad,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资料包,让学生选择与创编小组队形变换方案,这样的合作学习指导方法既有图示和案例引导,又有语言和手势点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讨论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共同体创造性发挥的效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与分享,得到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的养成教育。第三步是采用小组合作操练法,将学生分成4组进行本组队形创编方案的操练活动,在体育小骨干的组织带领下进行探究学习,这是一种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合作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操练后的小组合作展示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活动方案的选择、生生间的协调配合、动作组合完成的质量等方面都是一种能力的考验,对学生自信的增强,技术、技能的掌握,运动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案例评析2:水平五(高二年级)《足球挺身式停球》一课是足球模块单元第1课次;教学重点是积极预判、停球部位准确,教学难点是身体后仰、挺胸的时机;在体育品德的教育上结合足球教材的特点确立了“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的指向性目标。针对胸部停球(挺身式停球)动作技术的结构,执教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在组织教学的手法上,以同伴式合作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是,在准备部分的设计中,通过学生2人一组的合作,很好地完成了运球跟随、一抛一接、胸部夹球移动等练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为后续的技术学习、同伴间的配合铺垫了基础,强化了协同完成练习的意识。二是,在增加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合作的难度;通过持球与无球同伴间的抛接配合完成胸部停球接脚内侧垫球入门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共同完成任务的基础,协同配合是足球团队中实现运动目标的路径,这是一种体现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三是,技能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特定规则和方法,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合作与应用技能。如,自抛自停得1分,抛给队友停球得3分,以总积分判定成绩,建构了相互合作与共赢的学习平台,培养了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四是,通过体能练习平板支撑和连续跳跃的双人合作练习,既发展了学生的力量素质,又实现了同伴间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

案例评析3:水平五(高二年级)《背越式跳高腾空过杆》是背越式跳高模块单元第1课次;教学重点是充分起跳、倒肩挺髋,教学难点是空中保持姿态的能力;教学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与决心。执教教师在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的同时,采用了互帮互学的合作学习手法,如“背背练习”由2个学生互背对方体验背弓动作,在其他诱导性练习的辅助下,使学生在互助的练习过程中理解背弓的含义,知晓背弓技术动作的结构;为帮助学生克服腾空过杆时倒肩挺髋动作的心理障碍,运用“原地倒垫”一练一护的学生互助方法,使学生增加互信、自信的同时,得到过杆技术动作空感练习时的流畅与合理,从而掌握腾空过杆的发力和顺序,理解腾空过杆技术动作在背越式跳高四环节中的作用,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评析合作学习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合作学习模式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实施给体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基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增添了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

1.掌握适时性原则,避免形式化

合作学习模式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教学优势,如果运用不当,将会使这一教学手段变成形式化的模式。如,运用iPad教具时,虽然运用了拍摄、回放、动作要领的文字呈现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但部分教师合作运用的时机、功能使用的时机没有较好把握,使iPad等教具成为了合作学习中形式化的摆设,为了合作而合作设置的形式,反而未达到预設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定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方法,充分发挥iPad等教具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2.掌握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场化

问题讨论是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解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种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探究就能解决;第二种是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第三种是教师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但留给学生思考与问题讨论的时间很少,学生还未能进入讨论的角色即已结束。这三种问题的出现都导致合作学习“走过场”,而没有起到真正的讨论与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问题讨论时对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能力水平,铺垫式地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以满足教与学双边的需求,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

3.掌握目标性原则,避免无效化

在合作学习的设计时,任务的预设是创建合作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决定着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易于忽略对合作探究学习目标的思考,实际操作上呈现任务不明确,学生未能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合作,出现“学生站而不动、围而不议”的情景,从而导致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较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要使学生弄清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角色分工的职责是什么。二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设置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方式,以简便、实用为基准,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在组织形式上。三要明确告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完成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需要以什么方式来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果。四要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的评价,也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避免无效化合作探究学习的发生。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的目标预设、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需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运动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点,才能让合作学习模式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者:胡曼玲

上一篇:公平效率行政法论文下一篇:建构式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