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2022-11-05

第一篇: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概述…………………………………

11.1项目概况……………………………………………1

1.2项目建设实施依据…………………………………

2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5第三章:项目执行单位的基本情况……………………9

3.1组织机构与人员状况………………………………9

3.2固定资产状况………………………………………9

3.3专业技术水平状况…………………………………9

第四章:项目建设环境分析……………………………11

4.1项目的具体实施地点………………………………11

4.2项目建设条件和基础设施情况……………………11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管理……………………12

5.1项目建设内容………………………………………12

5.2项目组织管理………………………………………1

4第六章:项目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5

6.1项目投资估算的范围………………………………15

6.2项目投资估算的依据………………………………15

6.3项目投资估算………………………………………15

6.4项目资金来源………………………………………15

6.5效益分析……………………………………………15

第七章:工程设计………………………………………18

**市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第一章项目建设概述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市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1.1.2项目执行单位:**市畜牧兽医站

1.1.3项目建设地点:**省**市**210号

1.1.4项目法定代表人:**,站长

1.1.5项目建设期限:2006年4月—2007年4月

1.1.6项目目标:全面提高**市对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1.1.7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建立**市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以达到目标规定的工作能力。

1、动物疫病化验诊断室改造;

2、配备仪器设备,如监测、健教、网络等设备;

3、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

4、疫苗储备所需冷链系统购置、改造及疫苗运输。

1.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动物疫病化验诊断室改造10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监测设备更新及防控技术培训150万元,疫苗储备所需冷链系统购置、改造及疫苗运输50万元。

1.1.9项目效益情况: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市将有效控制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全面提高动物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使疫病防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1.2项目建设实施依据

自2003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动物疫病的连续发生,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全球性暴发,不仅给畜牧行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据报载,截止2006年2月22日,全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170人,死亡92人,并且禽流

感在亚洲肆虐之后,又蔓延至欧洲诸国,如今又登陆西非,这提高了病毒变异,以及在人类之间造成大疫情的可能性。因此,进一步加强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综合水平及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搞好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是保障畜产品安全、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加入wto之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正向更加富裕的生活迈进,人们对肉品质量的要求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肉质的新鲜和味美,相应地对畜产品的需求更加着重营养、安全、可靠。然而,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日趋频繁,动物疫情的控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疫病在全球的反复发生,且呈恶化蔓延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共发生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涉及14个省、自治区,共有19.4万只禽发病,死亡18.6万只,扑杀2284.9万只。这些动物疫病的发生,不仅给畜牧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

第二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畜禽标识(动物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为基础,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移动智能识读设备(计算机、手机等),在免疫注射、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大环节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分析处理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输出等一系列功能操作,从而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监管的动物防疫信息系统。该系统早已在国际上普遍运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动物免疫标识(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免疫档案)是它的低级系统或过渡系统,只要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升级就可达到疫病可追溯体系要求。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实施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作出了阶段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但由于动物免疫证明由饲养者保存、免疫档案由村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组织保存,造成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工作不能紧密结合。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

1 情况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提高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和防疫工作透明度,进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落实《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畜牧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要求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发现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时,要查明责任人。因此,无论是从动物防疫的角度还是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都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也作了全面规定。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强调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实践。对动物疫病实施追溯是动物防疫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一贯追求。由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存在动物免疫证明、免疫档案填写、保存、使用不规范等难题,造成上下级以及同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之间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监督工作脱节。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畜

2 牧法》设定了畜禽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农业部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制定发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作了全面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指出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要求,从2007年3月1日起,不得继续对牲畜加施免疫耳标,应按规定加施该《通知》确定的牲畜耳标,两种标识在流通环节同等有效。从7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牲畜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已佩戴免疫耳标的牲畜禁止进入流通环节。从2008年

3 1月1日起,所有牲畜均应按规定加施牲畜耳标,并凭此进入流通等环节。

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

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畜禽标识(农业部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二维码牲畜耳标,以下简称牲畜耳标)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信息载体,牲畜耳标与免疫耳标相比,前者采用了二维码技术,除了用于标识牲畜个体身份以外,又提供了快速的信息采集方式。采用二维码技术的牲畜耳标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编码体系,可以满足对养殖档案长期保存的要求。牲畜耳标的核心部分是二维码和编码。二维码是采用加密技术的行业专用码,具有贮存、防伪等多种功能;编码由1位牲畜种类编码(猪、牛、羊分别为1、2、3)+6位县级区划编码+8位标识顺序流水号共计15位数字组成。农业部制定下发的《牲畜耳标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管理规范》和《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对牲畜耳标标准、申购、生产、供应、发放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申请。县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牲畜耳标的需求种类、数量制定订购计划,通过互联网申请计划所需牲畜耳标的种类和数量。

审核。市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上网查看并对县级管理机构的申请任务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上级管理机构审批的参考意见。

4 审批。省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参考市级管理机构提交的审核意见对县级管理机构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批时指定生产厂商。

生成。中央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定期查看申请和审批情况,核准符合生产标准的任务。如果核准通过,由系统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如果核准未通过,则不能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

下载。系统设定了牲畜耳标生产任务下载的权限和参数,使牲畜耳标生产厂商可以从中央服务器下载牲畜耳标数据。

生产。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统一招标订购,并将订购计划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本省的耳标订购计划通过耳标订购网报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通过网络将耳标生产计划通知耳标生产企业。

供应。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供应,逐级发放。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代领取耳标,规模饲养场由场方防疫员领取耳标。

贮存。牲畜耳标应贮存在通风、阴凉、干燥、无化学品及有毒物品等污染物的库房内。

使用。新出生牲畜,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在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首次在左耳中部加施,需要再次加

5 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重新加施,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编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牲畜耳标。没有加施牲畜耳标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牲畜经屠宰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牲畜耳标编码。

回收。猪、牛、羊加施的牲畜耳标在屠宰环节由屠宰企业剪断收回,交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回收的耳标不得重复使用。

销毁。回收的耳标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组织销毁,并作好销毁记录。

检查。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牲畜饲养、出售、运输、屠宰环节牲畜耳标的监督检查。

记录。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订购、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登记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回收、销毁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在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中,采用移动智能识读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将动物饲养、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和监督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中央数据库。

动物饲养。由防疫员为初生牲畜佩带耳标、进行免疫,扫描耳标二维码信息,录入免疫等信息,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免疫信息存入IC卡中,通过网络将免疫信息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产地检疫。由产地检疫员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耳标二维

6 码,在线查询免疫情况。检疫合格的,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出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运输监督。由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牲畜耳标二维码或者电子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可以查验证物是否相符以及鉴别电子检疫证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在线查询。监督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屠宰检疫。由驻厂检疫员通过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上的二维码进行信息查验和宰前检疫工作。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出厂前,开具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追溯体系中的屠宰环节,在同步检疫线上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牲畜耳标二维码信息,并进行从牲畜耳标编码向标准商品编码的转换和信息绑定工作。从动物胴体转移来的绑定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体系提供的查询窗口(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识读器)查询牲畜从出生到屠宰,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实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牲畜耳标管理。对牲畜耳标的管理在前文第三部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之“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

7 系统”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根据《畜牧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 符合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按照备案程序,到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备案顺序统一编号,每个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只有一个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和4位顺序号组成。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代码,同时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畜禽养殖场及种畜个体养殖档案的建立。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饲养种畜要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种畜调运时应将个体养殖档案作为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前置条件之一,严格查验,同时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

8 地,并随同调运。

防疫档案的建立。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行政村、养殖场为单位分别建立畜禽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含小区)防疫档案。防疫档案由防疫员按要求如实填写,畜禽养殖场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名称、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养殖代码、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畜禽散养户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户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防疫档案由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统一制定制作。

三、畜禽标识信息化管理。

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按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的要求,配置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系统所需的机房、硬件和软件,建立省、市、县三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存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畜禽标识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信息。省级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全省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子数据库,并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

信息采集、录入、上传和更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数据采集、传输、查询、打印等要求,购置相应数量的移动智能识读器,配备、组织畜禽养殖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上传

9 和更新工作。

四、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业部和青海省已制定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并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为了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市、县畜牧部门也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定期报告、信息沟通、督促检查等制度,搞好宣传、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反有关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所规范的行为。

第三篇: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 填报时间: 2008-03-20 责任单位: 郫县农发局 文

号:郫农发〔2007〕59号 签发单位: 农发局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根据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及农业部《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溯源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部及省上的要求,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指导思想,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工作原则

按照农业部和省上的部署,全县统一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行辖区管理,在我县的安靖、郫筒、德源、友爱、三道堰、古城6个镇,81个村进行溯源试点,以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三、组织机构

郫县农村发展局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发局畜牧中心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发局局长骆开富任组长、农发局副局长熊开成任副组长,畜牧中心主任仲北平、副主任李红艳,动防站站长张建宇、副站长丁兴建为成员。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由动防站站长张建宇任组长,动防站副站长丁兴建任副组长,其他人员由德源片站站长袁锋、团结片站站长肖远红、古城片站站长任东华、安德片站站长郭侨和局上财务科副科长张琼华,动防站龚福林、杨腾军、季洋帆和各试点镇站长组成。

四、职责分工

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建设规划、财政项目;统一安排、部署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文件的起草,督促检查,培训及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一)县级: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页录入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好二维码耳标的订购、收发,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收、验收溯源设备,并做好我县溯源设备的发放、使用、保管、督导及维护等管理工作。落实试点区域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数据的传报。检查指导试点乡镇实施,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并上报。

(二)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发放,做好溯源设备使用者的登记,将使用者名单上报到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应做到熟练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登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在使用过程中,溯源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返修或更换,应逐级上报相关情况。

五、进度安排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办[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四川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分为:筹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1、二维码耳标的佩带。试点乡镇确保2007年5月20日前,新补栏猪二维码耳标佩带率达到100%。

2、设备的订购和发放。按照农业部招标结果,我县按文件及要求向设备供应商汇款。按照农业部《关于重庆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6]34号)的要求,我县识读设备50台,打印机等设备4月份到位,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3、基础培训

(1)、4月份,每个试点镇选一名人员参加省上举办的溯源设备使用培训。

(2)、5月份进行全县溯源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4、耳标的订购和供应。

2007年在网上订购二维码耳标,全县均开始使用。

(二)实施阶段

1、佩带耳标。2007年3月全县补栏的生猪或未佩带免疫耳标的生猪开始一律佩带二维码耳标,2007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应挂标生猪的挂标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未佩带二维码耳标的牲畜,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2、设备使用。2007年4月起,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使用人员按防疫、检疫、督察三大环节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录入和传送数据。试点区域的防疫数据和二维码耳标数字信息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开具检疫证明并传报至中央数据库;屠宰检疫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检查产地信息、注销二维码耳标号码、开具产品检疫证明,并传报到中央数据库。

(三)总结阶段

按农业部溯源试点的时间要求,汇总、分析二维码耳标、防疫数据和检疫证明的数据应用以及检疫监管等情况。

六、工作方式

(一)做好培训,确保熟练操作

2007年5—6月,全县组织一次培训。培训要做到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相关人员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做好数据的录入,确保上传率和准确性

按照农业部规范,防疫、检疫、监督三个环节的数据录入,做到及时,全面和准确。

试点乡镇防疫人员通过溯源设备做好耳标佩带和防疫登记工作信息的录入并上传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试点乡镇使用识读器出具检疫证明,开展活畜检疫和标识注销信息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非试点乡镇以及缺少智能移动识别器的地方,按照2007年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带和管理,详实填写免疫档案。屠宰检疫时注销免疫耳标。非试点乡镇检疫人员不得阻拦使用二维码耳标的牲畜。

(三)做好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效能

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签收、验收、培训、发放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1、确定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3月底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动物防疫溯源信息系统门户网页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

2、溯源设备、SIM卡和IC卡发放。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溯源设备,按照省市要求,及时领取,及时发放给使用人员。

动防站、各片站、镇兽医站应做好发放登记。动防站、各片站及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SIM卡、IC卡等溯源设备的发放和登记。使用人员应在发放登记表中签字,

(四)做好耳标佩带和注销,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准确

1、牲畜耳标佩带。动物防疫人员在牲畜出生后两月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牲畜耳标;从国外引进牲畜,在牲畜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牲畜耳标。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需要再次加施牲畜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经动物防疫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人员核实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按规定利用识读器记录新的耳标编码和同群畜防疫信息。

2、牲畜标识注销。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疫、防疫人员及规模场的兽医人员实施牲畜耳标注销工作。操作规范按农业部相关规定执行。回收或废弃的牲畜耳标统一交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销毁,并做好记录。

(五)做好规模场的试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试点规模场应配备经当地县级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并报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同意的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的耳标佩带和固定信息录入和上传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七、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这项崭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一)组织保障

建立和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是加强兽医行政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务必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各项试点工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把手是溯源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进度督察制、质量考核制、档案管理制度、溯源设备使用保管,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制度,抓好落实和督察。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划以及技术问题等,由实施小组提请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全体会议由组长主持,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主持,实施小组组长,实施小组副组长列席会议。议题由实施小组组长提出,组长不在时由实施小组副组长提出。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实施小组至少每个月向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小组组长可随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及时发现、报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应及时通报。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实施小组组织,根据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工作进展缓慢的,及时调查处理,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关于2004年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农计函[2004]5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5]1866号)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等文件和配套的技术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经费保障

1、设备经费保障。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改投资[2005]1866号”文件投资的126个县,每县投资22万,其中中央投资19万、县级配套3万。资金用于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IC卡等设备购置。试点用移动智能识读器等所有溯源设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招标、采购。

2、牲畜耳标经费保障。省财政将我省牲畜耳标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2007年已预算经费3000万元,耳标免费领取,确保全县牲畜耳标的佩带率达到100%。

3、运行经费保障。试点阶段,数据传输费用由农业部提供经费保障。

4、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投入相应的工作经费,如培训、督察、评比、表彰等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队伍保障

参与试点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经培训的具体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县、乡镇参加试点的人员必须是经批准掌管使用设备的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和经批准的其他人员。操作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过培训,能熟练使用设备,规范录入数据。

(六)技术保障

农业部制定的溯源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为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要认真学习领会,搞好试点区域防疫人员培训。使用人员应掌握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在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录入和传送、智能移动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设备基本操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七)宣传协调

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经检验合格、使用新型防疫标识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正常流通。二00七年四月十五日主题词:动物标识

追溯体系

实施方案

报:省、市动防总站

抄: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

发:局机关相关科室、各畜牧片站、试点镇站

郫县农村发展局办公室

2007年4月15日印

第四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一二年三月

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书

为切实搞好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我镇清静无疫,保护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成果,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切实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党支部(党委)、村委会要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认真研究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村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防治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提高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预案,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机构,成立重大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要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根据各村畜牧业发展情况,按比例配齐村级防疫员,兵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村级防疫员的报酬,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二、全方位抓好消毒灭源工作。要把消毒灭源作为防控牲畜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一项长期的关键性措施来抓。镇政府每年根据牲畜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意购进消毒药品,动员和组织辖区内的全部力量,搞好对猪、牛、羊、禽等饲养、屠宰、加工、

经营场所的消毒灭源。各村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消毒灭源地点,设立相关消毒设施,订立消毒制度,安排人员督促落实消毒灭源工作,确保消毒效果。猪、牛、羊、禽等饲养、屠宰、经营、交易场所的各类废弃物和污水等,未经消毒处理严禁对外排放。

三、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免疫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和国家、省、市、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的有关规定,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牲畜口蹄疫,突出抓好每年三次突击免疫。要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使其自觉配合和支持免疫工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组织村级防疫员,扎实配合好免疫工作,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同时要坚持不懈的督促搞好平时补充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免疫挂标率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要根据区、镇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对辖区内所有家禽实施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对鸡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由镇兽医站指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程序化强制免疫,确保免疫率达到100%,实现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目标。

四、严格动物及其产品的调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

省、市、区政府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的规定,加强教育贺宣传,确保辖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烟台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的批准许可,不从烟台市以外的非疫区调入猪牛羊禽等及其产品。对经批准调入的,要先经镇防疫监督机构进行隔离、封存贺检验、检疫。对检验、检疫不合格贺未经批准擅自调入的动物及其产品,要全部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严格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保密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安排专人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辖区内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严防疫情扩散。上报重大动物疫情,必须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不得越级上报,更不得谎报和乱报。我镇对外上报疫情必须经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长签字。切实加强辖区内重大动物疫情的保密工作,严格保密纪律,严格疫情管理,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对辖区内发生谎报、瞒报重大动物疫情和泄露重大动物疫情机密事件及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的,要严肃追究村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篇:动物疫病防控整治总结

动物疫病防控整治总结.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不断规范检疫监督执法行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实现了确保不发生的工作目标。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

按照“政府负总责”的防治工作原则,今年我市继续签订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责任制,即市政府与镇政府、镇政府与村以及部门与有关工作人员签订责任状。落实“谁免疫,谁负责;谁检疫,谁负责”的防疫责任,加强开展对养殖规模户的联系监管工作,规范疫情上报制度。市、镇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了各类防疫物资的及时供应及贮备。

二、强化基础免疫,积极开展“春防行动”和“秋冬季防疫行动”

免疫工作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我市对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常年免疫制度,在此基础上,我市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开展“春防行动”和“秋冬季防疫行动”,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据统计,今年我市共下发使用猪瘟疫苗92.5万头剂,防疫83万头次,猪口蹄疫苗105万ml,防疫75万头次,牛、羊口蹄疫苗2.45万ml,防疫1.5万头次,猪链球菌疫苗120万ml,防疫58万头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95万ml,防疫46万头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60万ml,防疫105万羽次,鸡新城疫苗72万羽份,防疫68万羽次,鸡新城疫—禽流感二价苗423.45万羽份,防疫380万羽次,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了上级规定要求。同时,全市认真落实免疫挂标制度,今年全市共下发免疫标识72万套,免疫挂标率达到100%。

三、组织开展消毒工作,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消毒灭源工作现已成为我市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我市消毒药品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实行免费供应政策。今年共布置开展了3次全市性大消毒工作。我市要求生猪交易、屠宰场所、规模饲养户要做到每天消毒一次,散养户每周消毒一次,消毒药品由村组干部或兽医发放统一使用,严格按程序开展消毒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各类疫病的发生。今年全市共计发放消毒药品8吨,累计消毒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

四、加强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工作

今年我市的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初就下达了各镇的抽检送样任务。全年共进行奶牛布病监测297例,合格297例,结核病检测297例,合格297例。对羊场、猪场、奶牛场共例动物开展血吸虫病监测150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开展禽流感抗体效价监测1026例,合格926例,合格率90.2%,新城疫抗体检测1026例,合格862例,合格率84%。同时,送省、泰州市家禽血样100份,生猪血样44份,牛羊血样56份,禽血清66份,犬血清5份。对每次抽样监测结果都进行认真分析,将有关情况通报各镇站,监测结果不合格的要求重新免疫,确保了免疫质量。

五、不断规范检疫监督执法工作

今年我市在各基层站进一步加强了学习教育活动,通过畜牧兽医系统全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加强了检疫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培训学习,提高了监督员、检疫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杜绝了检疫违规事件的发生。我市今年组织开展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整顿队伍、强化管理”提升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规范了监督执法行为。不断规范检疫操作行为,检疫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我市对生猪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开展了不间断的明查暗访工作。通过检查监督,检疫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共产地检疫生猪17万头,屠宰检疫生猪11.5万头,生猪凭“两证一标”进场情况良好,凭证凭标进场率达到98%以上,对无证的进场生猪也都进行了补检。全部实施了“动三刀、割三肌”工作。

六、认真做好苏东沿海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

我市苏东沿海无疫病区项目建设工作进展基本顺利,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项目所需的一些仪器设备也已基本采供到位。因中心实验室将与农委检测中心同建,有关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完成,计划在明年初将完成。镇兽医站实验室改造扩建工作我市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实施,目前除几个站因房屋扩建单位合并等情况缓建外,其余的6个站的实验室改建工作已完成仪器设备及软件资料也基本配置到位。

2009年,我市将进一步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防疫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兽医实验室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努力实现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工作目标。

2008年,我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县级相关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和畜牧兽医、村级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现已全面完成08年度的各项防控任务,全年无一例动物重大疫病发生,确保了我县清净无疫。现将2008年动物防控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工作措施总结如下:

一、落实防控预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按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指挥部和领导小组的安排,制定各项防控方案,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灾后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郫指〔2008〕5号)、《关于做好震灾期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郫动防领办〔2008〕2号)、《关于加强活禽经营市场管理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郫农发〔2008〕30号)等一系列防控重要文件,对做好08年的防疫工作、疫情控制和扑灭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坚持常年动物疫情的收集和上报,并严格疫情上报制度,坚持常年24小时值班制度。编印《动防专报》6期,《郫县动物重大疫病防制工作简报》24期。

在防控工作中,坚持大胆探索和创新,积极构建三条防控责任线(即行政管理责任线、业务内部责任线、法律法规授权的防疫责任线),各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了《2008年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各镇政府与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签订《2008年动物防疫委托服务目标责任书》,从而使“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得到具体的落实和深化。

二、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畜禽免疫质量

按“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切实开展春、夏、秋冬季三次动物重大疫病集中免疫工作,严格做到“三个集中”,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即时间、人员、精力三集中,落实村社干部带队免疫制度、落实定点定人包片负责的疫情监测制度、落实村级防疫人员责任区域防疫制度,确保“六个不漏”,从而使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实现双达标。全年共免疫牲畜口蹄疫65.0424万头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38.0877万头,生猪猪瘟免疫42.5552万头、生猪链球菌免疫14.5952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318.8632万羽,鸡新城疫免疫201.9506万羽,犬只狂犬病免疫7.2466万只(犬只免疫数创历史最高),免疫率均达100%。

三、加大无害化处理力度,构建强有力的动物防疫屏障

按照“早、快、严、小”和“四不一处理”原则,我们加大了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力度,全年处理因不明病因死亡的生猪3269头、牛只2头。对震灾中死亡的42头生猪、1头牛只和9100羽小家禽全部进行焚烧、深埋、消毒,严格控制了病死畜禽进入市场,同时对规模养殖场、畜禽交易场所、屠宰场和其它易滋生病原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确保畜禽圈舍、场地消毒面达100%,防治了病源的传播和扩散,确保了我县大灾之后无大疫。

在做好我县动物防控工作的同时,根据市农委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县立即组织了一支30人的专业动物防疫队伍,支援都江堰灾区开展动物防控工作,先后参与灾情排查、消毒、检疫以及打捞动物尸体并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共排查3个镇31个村299个组,消毒面积50多万平方米,打捞并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50多头,检查生猪销售摊点23个。突击队员们坚持战斗在灾区一线30多天,他们艰辛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为抗震救灾灾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加强疫病监测,提高疫情预警预报能力

根据省、市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和要求,我们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诊断程序,已全面完成省、市监测任务,同时,及时掌握和了解疫情动态,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做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犬只狂犬病等为主的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严密关注疫情动态,特别是加强了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及重点区域的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对全县14个镇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抽查,测定免疫效价,完成生猪口蹄疫测毒、测抗150份(测毒20份、测抗130份);猪瘟测病原、测抗150份(测病原20份、测抗130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测抗20份;高致病性禽流感测病原测抗175羽(测病原40羽、测抗135羽);鸡新城疫测病原测抗165羽(测病原30羽、测抗135羽),犬只狂犬病250份测毒的采样送检工作,检测结果均达要求(抗体滴度均达全市最高),250头份犬只唾液样本,经诊断测试和监测书通知,全部为阴性,即抽样的犬只均不含狂犬病病毒。

五、完善户籍制管理,确保基础免疫力度

全县落实了98个村级防疫人员,对179个有养殖任务的村(社区)建立了防疫责任区域,实行畜禽户籍制管理制度,做到一社一薄、一户一页、一畜(禽)一格,每月的进出栏情况、免疫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记载。逐步规范仔猪骟割时“双针”免疫和防疫标识佩带工作,全年生猪耳标标识佩带25.7742万枚,牛只标识佩戴4004枚,其中畜禽户籍制管理工作,多次受到了省市领导及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强化基础免疫的同时,我们特别加强了对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业务指导,为进一步完善村级防疫员职责,增强防疫责任感和规范从业行为,使我县动物防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今年,改变了去年一年一次的动物防疫委托服务考评检查,实行了月考核、季兑现委托服务经费和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奖励机制,按照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每季度组织相关单位、部门对各镇、各技术服务站的防疫工作进行严格检查和考评,对工作中不负责人的防疫人员进行了批评和严厉的处理,对工作不力的站长进行了改换,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我县防疫工作的开展和防疫质量,推进了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

六、做好台帐管理,完善防控工作制度

根据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要求,年初,我们制定了防疫物资计划,储备必要的防疫物资,保障防疫物资和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县站、片站、镇站均建立了疫苗领取、发放、使用的实物台账,做到专库、专账和专人管理。同时要求基层防疫人员科学利用疫苗,提高利用率,减少疫苗浪费,发挥好疫苗效能。

七、明确督查重点,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为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提高,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把加强督查作为保障防疫措施落实的重点环节来抓,一是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对规模场指定专人进行监控,落实了镇村社三级联控网络,二是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领导小组成立了4个防控工作督查组,分片负责,经常深入镇、农户、规模场明查暗访,针对防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到镇,责令限期整改完善,三是农发局动防片站技术人员实行包镇负责制,全面负责全镇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切实开展好工作。

八.加大检疫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规范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做到动物防疫监督与定点屠宰同步实施,对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对非定点屠宰场(点)的生猪实施检疫、盖章和出具检验证明。对全县定点屠宰场安排监督、检疫及协检人员共 50人,落实了监督、检疫及协检人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落实“七项制度”:即报检制度、凭证入场制度、准缓宰制度、耳标回收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引种申报制度和动物及产品凭证出场制度,并将其切实贯彻到检疫工作中。加大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检疫以及协检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开展工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确保生猪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全年检疫数 头,创三年来检疫数量最高。

总之,一年来,面临国际国内动物重大疫病的严峻形势,面临地震灾害带来的严重威胁,我们做到内紧外松,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和“五强制两强化(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疫情监测及报告)”“早、快、严、小”“四不一处理(不宰杀、不销售、不食用、不转运,对病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制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控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重大疫情的发生,连续3年基本清净无疫,保障了我县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畜牧业为农增收效益,也大大节省了县财政支出,与2005年相比就畜禽死亡补偿一项就减少了300多万元(不含镇财政投入的200余万元)。08年,全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多次接受省、市检查验收,均得到上级领导和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报:市农委柯建国副主任,县委书记杨洪举,县长景 民,县委副书记刘 鸿,副县长梁 伟,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办公室,市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畜牧兽医处)

送:各镇人民政府,县动物重大疫病防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

上一篇:大学班干部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党务政务公开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