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施工缝渗水处理

2022-08-24

第一篇:隧洞施工缝渗水处理

高架车场变形缝渗水问题探讨

摘要:针对武汉市轨道 交通 1号线一期工程高架车场部分变形缝渗、漏水 问题 ,从设计、现场实施角度, 分析 渗漏的主要原因,提出此类建筑物变形缝的处理建议和措施。由于高架车场在全国未见先例,在世界范围也少见,设计方面在动载反复作用下的建筑物伸缩缝处理方面经验欠缺,因此在确定高架车场方案之初设计人员就对变形缝的防水处理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对建筑变形缝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桥梁变形缝的做法。针对高架车场功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完善和布置最合理的平台层屋面排水系统,适时检查和清理,保持排水系统的畅通。考虑到高架车场平台层排水面积较大,建议类似项目的防水工程设计中,适当提高泛水高度250~400mm。

关键词:高架车场;变形缝;渗漏;动载1 概述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配属停放车辆、整备和检修停车场及综合维修基地(简称车场),地处繁华的汉口闹市区,规划用地狭长,南侧紧邻一期工程正线高架桥。平台层与正线高架桥基本处于同一标高高度,是国内的第1座高架车场[1]。车场平面长度近860m,由于建筑房屋的技术要求,共设置20条变形缝。该车场沿长度方向大致分为6个大区,各区域承担各自建筑功能,同时车场平台层作为车场的主要功能区,承担列车出、入库,列车存放、动态检测及列车检修与维修的功能,因此车场建筑物经常处于一定水平反复动载作用之下。水平反复荷载给车场变形缝带来更多的可变因素,变形缝的防水问题因此而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车场设计和实施的重点之一。2 车场变形缝工程2.1 变形缝的设计处理 由于高架车场在全国未见先例,在世界范围也少见,设计方面在动载反复作用下的建筑物伸缩缝处理方面经验欠缺,因此在确定高架车场方案之初设计人员就对变形缝的防水处理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对建筑变形缝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桥梁变形缝的做法。图1是变形缝施工大样图[2]。平台层屋面进行了专业的防水处理(2层防水卷材、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平台层上与变形缝垂直的挡渣墙(@1.5m布置)泛水高度按250mm设计。

2.2 变形缝的施工及使用情况 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方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施工规程完成变形缝的施工,对设计要求的沥青麻丝和密封油膏等进行了细致的堵塞,并在屋面防水工程全面完成后实施超过48h的过水试验[3],屋面板、变形缝均无一渗、漏现象。随着相关土建工程完成后,车场平台层进入设备安装、工艺调试和使用阶段。经过半年多的使用,收到大量关于车场平台层伸缩缝渗水甚至局部漏水的问题反馈。经现场观察,部分平台层屋面底板变形缝处存在明显黄色水渍,同时在大雨季节平台层大面积积水。由于车场平台层以下布置有集中的商业开发用房及办公生活用房,屋面渗水问题带来的 影响 较大。2.3 问题查找、渗水原因分析、整改与处理2.3.1 设计方案及改进措施 从图1可以看出,②号角钢(l140×90×10)通过与预埋钢筋焊接,屋面梁板混凝土整体浇注。由于②号角钢与屋面混凝土钢性连接,是变形缝的薄弱点,在平台层列车的动载反复作用下,②号角钢与混凝土之间可能出现裂缝,雨水经过可能的缝隙向下渗漏。 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的技术要求[1,4],列车在正线平均启动加速度为0.83m/s2,常用制动加速度-1.0m/s2,紧急制动加速度-1.2m/s2,列车进库时已经过制动减速,同时按技术要求库内启动加速度远低于正线允许加速度。因此按a=0.83m/s2的较不利加速度值 计算 列车施加于屋面的反复荷载作用力最大值。作用力p通过碎石道床传递,可近似认为均布作用于屋面影响范围内,列车空车质量m=128t,按列车长度l=80m、碎石道床宽h=3.9m范围计算,应力扩散后传递至平台层屋面板及伸缩缝。p=ma2/lh=128×103×0.83/80×3.9=0.34×103n/m2,p值远小于屋面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车场屋面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抗拉强度ft=1.43n/mm2)。同时图1中的②号角钢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属变形缝的薄弱点,②号角钢与小角钢形成的顶部已填嵌缝油膏,屋面防水卷材横跨变形缝多重搭接,因此以上荷载在初期不会致使变形缝处混凝土及油膏等开裂而产生渗漏。但由于屋面列车行走(加速启动、减速制动),给房屋造成水平反复动载,尤其是轮轨振动给房屋带来普通建筑物一般情况并不会直接承受的水平及竖向振动荷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积累,造成②号角钢与混凝土屋面基础的疲劳微裂以及积累开裂,长时间后带来渗水隐患。

第二篇:隧道路面渗水处理施工组织设计

XX高速公路(XX段)隧道路面渗水处理

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XXXX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要求,将在YK217+030-YK217+060(XX隧道右洞内)进行隧道路面渗水处理,由我司负责完成施工任务。为了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科学有效地安排施工生产,编制了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

一、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7、施工现场勘察资料、施工道路情况等。

8、业主要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9、有关部门在施工安全、工地治安,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有关标准及规定。

二、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以及业主工程师下达的施工期限,保质保量、保证安全、文明施工、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2、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施工程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3、搞好质量控制,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4、积极响应业主对工程提出的有关要求,替业主分忧解难,主动为业主服务。

5、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为原则,搞好交通疏导工作。

6、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原则。

7、严格执行文明施工、环保、安全、卫生及健康等有关管理条例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

三、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XX隧道右洞YK217+030~YK217+060。主要工作内容是:隧道路面渗水整改。

四、工程数量:

路面切缝埋管约20米。

五、施工方案

1、施工前按照国标在施工作业区严格进行施工布控。

2、联系施工用电和施工用水。

3、施工技术交底,安全交底。

4、施工过程:路面切缝、路面开槽、埋排水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

六、施工质量

根据设计图纸和XX公司的要求,保证施工质量。该项目的主要工序划分为路面切缝、路面开槽、埋排水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每道工序施工完毕,经自检合格后,再报业主代表检验,上道工序未经业主代表检验认可,不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材料、设备进场检验 进场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先进行报验,对材料和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检查,复核,合格后才准使用。各种准备工作完成后,经检查合格,可以进行砼浇注。所以采用按经批准的混凝土配合比现场进行拌和。浇注时振捣密实,防止出现

气孔,浇注完成后要加强养护。

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现场检验制度:对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要由质检员组织检验。

建立原材料采购制度:制定采购计划,确保工地施工不受原材料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自始自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七、施工进度控制

根据业主的要求,该项目计划于11月15日开工,必须在11月18日前完成,主要施工进度控制措施如下:

1、重视施工前准备工作。开工前及完成某一重要工序前,均要求上报下一工序的进度安排计划及所需材料、机械设备的准备情况。确保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3、制定计划、统筹安排、落实队伍。工程开工后,指定专人负责影响项目工期进度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处理。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八、施工安全和管理

在施工现场严格按照福建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和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作业管理规定》要求,在施工作业区严格进行施工布控,配现场管理人员1名,24小时值班,及时协调路上施工和安全事宜,在改道进出口和双向通行路段的急弯处设置安全指挥人员1名,24小时值班,现场安全人员及时扶好布控标志设施,并在发现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公司和路政部门.同时安排人员值班巡查,负责做好布控区域的安全控制,维护车辆安全畅通。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穿反光背心及劳动保护和照明等相关用具,并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严格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所有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向保险公司办理简易人身保险。施工期间严格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七、施工主要机械设备:小货车贰辆

八、工程施工相关人员:XXX 现场负责人:XXX

XXXXXXXX

XX高速(XX段)XX标项目经理部

2012年11月12日

第三篇: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浇筑时,为了保证其整体性良好,每个结构构件最好一次浇筑完毕,中间不停歇。如果因构件混凝土量大,中间需要停歇,则停歇的时间应尽量缩短,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捣完毕。规范规定一般停歇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否则,应当待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12千克每平方厘米时,才能继续浇捣。因为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和水泥经拌和后2小时开始初凝,但还不具备强度,如继续浇捣会使已浇捣好的混凝土因受震动而破坏凝结作用,所以必须待混凝土能够抵抗外来震动时,允许继续浇捣,这时两层混凝土之间就产生了施工缝。

水工建筑物的构件混凝土工作量都比较大,一次浇筑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基础与上部结构一般都分两次浇筑,即先浇筑基础混凝土,然后在基础上支模再浇筑上部结构混凝土。因模板工作量大,支模时间较长,有的长达2天。这样两次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就产生了施工缝,如不加处理,势必影响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渗性。因此,施工规范规定:对施工缝应认真处理。

过去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采取人工凿毛、刷毛、冲毛、高压水枪冲刷等办法。这些办法都行之有效,但是冲毛的时间随气温而异,春秋季节,在浇筑完毕后10~16小时开始;夏季掌握在6~10小时;冬季则在18~24小时后进行。如果时间掌握得不好,过早会使混凝土表面松散或冲击表层混凝土;过迟则混凝土已硬化,不仅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不能保证质量,也加大了凿毛、排清和清洗的工作量,影响施工进度。

在多年的施工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出用“栽石法”处理施工缝。具体做法是:当基础混凝土浇捣完之后,应立即在基础与上部墙接触面的部位,将事先洗好浇筑混凝土用的碎石子栽到已浇捣好的混凝土里面,石子栽深为碎石子直径的2/3左右,栽石面积约占接触面的2/3以上。等待混凝土终凝后(夏季一般在14~20小时),用铁钩钩去栽石缝之间混凝土表面的乳皮,使其露出沙粒。在支模板之前,将其冲洗干净,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先铺一层2~3厘米与混凝土同号的水泥砂浆,以利于上下层新老混凝土之间黏结,保证构件的整体性和防渗性。

用“栽石法”处理施工缝,一个人只用10多分钟就能栽完10多平方米的面积。在几个施工工地推广,很受施工单位的欢迎。

“栽石法”处理混凝土施工缝,简单易行,既省工、省料,又不破坏混凝土结构,又有利于新老混凝土的胶结质量,是保证构造物整体性良好的有效措施。

第四篇:楼梯施工缝露筋现象技术处理方案

一、 基本方案

先将露筋砼表面凿毛,清理干净,然后视露筋深度的大小,当露筋深度较小时,采用15厚1:2水泥砂浆粉刷抹平处理,当深度大时,则在板底重新安装模板,留置浇灌口,浇筑微膨胀C35细石砼,振捣密实。

处理流程为:凿毛→清水冲洗干净→验收→粉水泥砂浆(浇筑微膨胀C35砼)→养护。

二、 基层处理

首先将缺陷处松动的骨料、夹渣凿除干净,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布将缺陷处的积水抹干,保持表面湿润,最后在基层表面涂抹一层水泥净浆(水灰比控制在0.45~0.5左右)。

三、 修补用料

采用1:2水泥砂浆或高一标号细石砼,掺入10%掺量的UEA砼膨胀剂,水灰比不能太大,以防止候补后砼面干缩开裂变形。

四、 修补

将修补用料压入处理后的缺陷内,人工插捣分多次填满,压抹、拍实,外表压光。

五、 养护

等修补处砼终凝后,浇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不少于14天。

第五篇:施工缝留设中止水带安装问题及处理方法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安装止水带,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竖壁上。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 混凝土酥松, 新旧混凝土接茬明显, 沿缝隙处渗漏水等。提出几点具体处理措施。立缝表面凿毛法砼终凝后,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此时砼强度很低,凿深20~30MM较容易,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增加粗骨料法;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

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清除浮浆法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二次开发振捣法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在日常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机械、环境、作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止水带。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混凝土浇筑时,为了保证其整体性良好,每个结构构件最好一次浇筑完毕,中间不停歇。如果因构件混凝土量大,中间需要停歇,则停歇的时间应尽量缩短,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捣完毕。规范规定一般停歇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否则,应当待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12千克每平方厘米时,才能继续浇捣。因为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和水泥经拌和后2小时开始初凝,但还不具备强度,如继续浇捣会使已浇捣好的混凝土因受震动而破坏凝结作用,所以必须待混凝土能够抵抗外来震动时,允许继续浇捣,这时两层混凝土之间就产生了止水带。建筑物的构件混凝土工作量都比较大,一次浇筑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基础与上部结构一般都分两次浇筑,即先浇筑基础混凝土,然后在基础上支模再浇筑上部结构混凝土。因模板工作量大,支模时间较长,有的长达2天。这样两次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就产生了止水带,如不加处理,势必影响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渗性。因此,施工规范规定:对止水带应认真处理。过去对止水带的处理,都采取人工凿毛、刷毛、冲毛、高压水枪冲刷等办法。这些办法都行之有效,但是冲毛的时间随气温而异,春秋季节,在浇筑完毕后10~16小时开始;夏季掌握在6~10小时;冬季则在18~24小时后进行。如果时间掌握得不好,过早会使混凝土表面松散或冲击表层混凝土;过迟则混凝土已硬化,不仅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不能保证质量,也加大了凿毛、排清和清洗的工作量,影响施工进度。 国家规定止水带留置及处理要求

为使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混凝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若因时间或人工、环境等的原因不能连续进行浇注,且中间的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则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确定在适当位置留设止水带。止水带就是指先浇混凝土已凝结硬化,再继续浇注混凝土的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面,它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因而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本工程根据设计要求留置在7轴向西1/3跨处。当从止水带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千克每平方厘米后才能进行,而且需对止水带作一些处理,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尽量降低止水带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过程是:先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冲洗干净,且不得留有积水;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止水带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混凝土时,需仔细振捣密实,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根据科研成果结合实际施工提出改进止水带处理方法及理论依据

在浇注下层柱子时,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人工方法使柱子上表面呈现锯齿状,根据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大小(一般为2~4cm ),锯齿深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4~1/2;切槽的平均宽度为粘结面老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的1~1.5 倍。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控制施工质量,使粘结面上的粗糙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这样既避开了凿毛,避免伤及老混凝土结构,又实现了接续面的粗糙,且容易控制质量标准,在接续时只用剥离松动的粗骨料。为了减少节点区薄弱界面数量,应在节点区二侧把梁断开浇注,有利于提高柱子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延缓柱子斜裂缝的出现。同时也符合抗震要求的强柱弱梁原则,延缓柱子屈服的时间。因而使节点区同上层柱子构成整体。有条件时可以应用界面剂(比如减缩剂,已有实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减缩剂比膨胀剂好),由于经济及其他原因,实际工程施工中在小面积止水带中很少使用界面剂,从大多数现行施工来看,应考虑改进并控制界面砂浆的应用。根据已有实验结论及理论分析,应用同柱子水灰比一样的素水泥浆做界面剂。根据施工经验,由于节点部位梁柱钢筋交叉通过及箍筋加密,锚固等因素使得节点部位钢筋稠密,难以施工,因此建议使用小直径震动棒(比如50 棒)振捣节点部位,这样不容易伤及老混凝土结构,且容易控制振捣质量,尽量减少泌水量,改善结合面的微细观结构,有利于提高止水带的粘结强度。

上一篇: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下一篇:生产型企业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