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社会人的自利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合作和利益共享是实现其自利动机的根本途径,能否有效化解整体一个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性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状态是证券市场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关系的外现,会计信息共享质量低下是证券市场功能实现的主要障碍。鉴此,本文从长期、短期视角提出:减少监管者和实施双盲监督规则是问题的正解。

第一篇: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共建共享资源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法规、注重与社会乃至企业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完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注重课程开发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加快了教育现代化步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条例,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教育教学资源起到关键性作用。新形势下,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此,高职院校要根据会计专业教学特点,全面、客观分析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在共享网络资源的基础上,优化配置专业教学资源,提高其利用率,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

客观来说,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优化配置各类教学资源,使其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有效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与垄断”的局面,确保高职院校顺利转变已有的办学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校际合作发展关系。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有效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二者一系列教育资源,共同构建科学的合作机制,进行必要的一体化建设。比如,构建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使信息化、职业教育二者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进一步拓展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空间,使高职院校加大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集约建设力度,顺利实现资源融合共享,尽可能避免会计专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从而全方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促进新时期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高职院校来说,会计专业招生数量较多,但这方面办学投入并不多,急需有效解决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構建科学化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安全,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的管理,确保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在教育事业发展浪潮中,我国已将高职院校财政投入放在核心位置,但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出现各自为政现象,导致高职院校教学以及实验实训一系列资源利用率低,很多教学资源被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就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来说,其现状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首先,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在运营管理中,高职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没有全方位深入了解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价值,没有将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落到资源共建共享中,不注重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误认为是相关部门所有。

其次,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落后。在共建共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高职院校没有根据主客观影响因素,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等,加上教育行政部门过分干涉高职院校相关工作,导致各院校占有的教学资源处于不平衡状态,过分注重其硬软设施建设,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模式陈旧,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资源共享相关法规不完善。在共建共享会计教学资源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加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否则会影响相关操作,不利于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导致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不重视已配置的教育资源。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一)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法规。政府部门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共建共享情况,制定一系列合理化、科学化的政策,优化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法规,构建对应的激励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与奖励,提高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身办学成本,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会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给予高职院校、参与人员一定的照顾,比如,资源配置、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部门要优化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法律法规,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权衡各参与方利益,提高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

(二)注重与社会乃至企业资源共建共享。在会计专业教学资源规划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意识到和社会、企业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采取相关的优惠措施,吸引大批企业等参与其中,借助多方面力量,共建共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借助共建形式,将优质的各类社会与企业资源融入其中,为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与科技信息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购置现代化设备,与企业结合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设备的所有权归高职院校所有,将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企业负责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对教师、学生先进专业技术的培养。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同时产生出最大的生产效益,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同步,设备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三)优化完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共建共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深化改革当下的实验实训设备管理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偿、开放”服务制度,提高其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制定合理化的人才竞争上岗机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变化,设置相关的岗位,提高人才聘用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会计专业教师各方面情况,构建合理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库,优化利用柔性交流手段,采用教师校际兼聘,多鼓励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讲学,提供跨校服务,逐渐实现区域中会计专业教师的互聘共享。在兼职会计专业教师聘任与共享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兼职教师资库,定期安排他们到院校中讲课,开展相关的讲座,在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基础上,参与到会计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水平,更好地进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四)注重课程开发,注重实践教学。在共建共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高职院校要注重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如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开设一些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课程,如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而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方面,高职院校要将重心放在会计从业证方面,注重会计初级证书相关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多样化作用,深入开发会计专业教学相关资源,如课件、试题、课程教学大纲,供区域内所有高职院校共享共用。

在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完善相关的设备设施,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顺利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优化完善实训中心财会软件模拟操作系统等,确保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就校外实训基地来说,高职院校要进行数据信息互通,多和相关的行业、企業等沟通、交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构建“教、学、生产”相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训基地,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实习的机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和行业企业间的合作,顺利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高职院校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全方位正确认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注重和社会、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完善相关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注重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加大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优化完善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训教学等。以此,顺利实现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使其得到优化利用,避免出现浪费与闲置现象,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其办学水平,不断促进新时期高职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孙玲.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3]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杨春艳,齐向阳.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5]易梅香.关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6]李华.高职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责编 王 一)

作者:杨波

第二篇: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摘 要:社会人的自利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合作和利益共享是实现其自利动机的根本途径,能否有效化解整体一个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性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状态是证券市场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关系的外现,会计信息共享质量低下是证券市场功能实现的主要障碍。鉴此,本文从长期、短期视角提出:减少监管者和实施双盲监督规则是问题的正解。

关键词: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双盲监督

个体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人的合作共享是实现其自利动机的根本途径,能否有效化解整体一个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性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状态是证券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长期博弈的结果,会计信息共享质量低下是证券市场功能实现的主要障碍。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长期、短期视角提出化解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长期低下难题的对策,认为减少监管者和实施双盲监督规则是问题之正解。

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决定机理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信息共享者之间的共享状态、效率及效果,最终汇集于证券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有效性程度。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社会经济信息共享质量的一部分,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解决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背景,系统地考虑问题,任何片面的、局部的、短期的方法都可能会顾此失彼,导致更高的社会成本支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决定机理可以用图1表示:

图1关系显示,不管在哪一个层次,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两个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体利益最大化,总体上需要在其面对的集体和个体利益之间确定主次关系,并以此决定自己的方案选择策略,投资者是这样,管理者也是这样。

从宏观视角来看,政府是“守夜人”,是整个社会实质上的利益控制者,市场是社会创利组织,“守夜人”的监督行为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创利行为。证券市场是创利性组织,监管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首先取决于监管的预期利益和风险。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中的具体体现,反映证券市场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关系现状及预期。

按照监管部门职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主体可以分为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一国或地区实行的证券监管体制及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性质密切相关。表1揭示了不同制度安排下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披露监管职能划分,表2列示了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部门的职权内容。

由表1、表2不难看出,在信息监管方面,具体监督权分配是多元化的,这引致的信息监督权分散为监督者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基础,很容易形成监督者为了局部或个体利益竞相逐利而导致监管失灵的局面。

本文认为,一方面,监管权多元化格局导致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督权的竞争性制度安排,随着监督者数量的增加,监督者群体中出现机会主义的概率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监管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本身是典型的制度俘虏现象,是被监督者积极寻租的结果。从整个证券市场运行目标来看,信息监督权不应该是竞争导向,而应该是公共利益导向。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能否通过改变现有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竞争性制度安排解决会计信息监督权弊端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理由可以简单地给出,即只要会计信息具体监督者不能肯定所有的其他监督者会遵纪守法,就必然会有机会主义者出现,如果没有完全及时、有效的惩戒效应与投机者的示范效应相抗衡,则会计信息监督权的执行效率依然难以控制。

二、长期策略:减少市场监管者

从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决定机理来看,利益关系以及不同层次的利益控制者的利益控制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其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的治理策略。关键的问题是,不同层次的利益控制者,能否以其特定层次的整体利益为中心执行其管理职责,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定位其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不是把整体利益或社会利益作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附庸。如,上市公司利益控制者应以实现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为中心,证券市场监管者要把建设完善的证券交易环境作为其行为纲领,司法部门应以社会稳定、守法、公正等社会利益目标实现为己任等等。只有这样,社会利益关系体系才可能理顺,解决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问题才有希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来管理管理者?或者说,谁来监管监管者?层层监管总有一个尽头,在监管者缺乏监管的制度环境下,利益关系难以公平。虽然社会公众具有潜在的无限监督力量,包括推翻政府,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更愿意搭便车,从而形成对监管者的监管真空地带。

制度是人制订出来约束人的,约束行为又需要人来执行。由于制度执行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直接相关,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果制度执行人太多,则往往会形成一个制度执行权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导向一般是,直接利益含量越大的制度执行权竞争者越多,如多头收费现象;直接利益含量越少的制度执行权的执行者越少,如生态保护等。同时,如果监管者太多,则意味着非生产性人力资源投入太多,而生产性人力资源投入太少,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更少的制度执行利益预期,形成更严酷的制度执行权的竞争机制。

为了对上述思想进行清晰表达,本文作如下假设:

1.创利者i可以创造的可分配利益为Aci,总可分配利益为Ac,创利者数量为Nc,i-1,2,2,…,Nc。上缴市场管理者的税费比率为Fi,Fi是相对稳定的。从长期来看,Ac是Fi的函数,即税费比率与投资增量呈现负相关,并直接减少创利者税后收益ATc。

2.制度执行者或管理者、监管者的数量为Ng,总收益为Ag。制度执行人的个人收益主要包括:(1)扣除执行成本Cgj的薪金收益,设为Agj=1,2,…,Ng,该项收益主要与职务有关,相对稳定;(2)与总收益总量相关的奖金类收益,设为Abj(Abj=AgWj,Wj为监管者j的奖金分配比例,平均值为1/Ng);(3)违规监管获取的灰色收入。此时,不愿违规的监管者综合收益率取决于其监管成本,在可以选择搭便车的环境下,少监管或不监管是监管者提高收益率或净收益的最优策略;如果存在制度外灰色收益Aggi,监管者有激励选择与被监管者合谋。

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合谋时,结果会引起监管总收益Ag降低到Ag1,降低额(Ag0-Ag1)远远大于Aggi,设λ(λ=(Ag0-Ag1),Aggi>1)为寻租乘数,即监管

者灰色租金收入Aggj的倍数。结果往往表现为创利者可分配利益大幅变化(如利润操纵)或税费比率降低(如优惠税费率或免税费),由此导致的上缴降低额(Ag0-Ag1)被合谋双方瓜分,瓜分比例为1:(λ-1);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目的(如融资)导致Ag1>Ago,则合谋者的预期收益内容包括对所有利益增加额,即(Ag1-Ag0)+其他利益增加额Agr。

3.管理者、创利者在既定的制度关系内博弈,在整体利益一个体利益关系框架内决策。完全的整体利益主义者和完全的个体利益主义者总体上属于小概率事件。当制度执行者j与被监管者(创利者)之间发生直接监管关系时,彼此是否合谋取决于以下公式的推导结果:

设Ajo、Aj1分别表示不合谋、合谋的利益预期,Ps为合谋成功的概率,若成功则获取最大收益,若不成功,则可能失去包括基本收益Agj在内的所有收益。

首先,假设(Ago-Ag1)>O,即合谋导致总体利益下降。

当Ps接近于0时,可能会引起(Ps-1)Aji+(Ajo-Agl)Ps÷λ<0,以及AglwPs→0,此时,不等式左方小于0,而右方不小于0,可以认为是监管者数量在合谋成功概率为小概率事件时不起作用,也意味着所有监管者都会尽心尽责,从整体利益出发实施监管,这也正是监管存在的最佳状态。在现实条件下,Ps往往不是接近于O的高效率状态,即监管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管是被认为是法律相对健全的美国,还是其他法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接连不断的证券市场财务欺诈丑闻在不断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监管质量。因此,Ps在实践中是远离0点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者的正常职务收入Agj与合谋收益(Ajo-Agt)Ps÷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即不等式左方往往处于大于0区域,此时监管者采取合谋方案的激励条件在以下不等式成立时满足:

降低这一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策略是使该条件成立概率变小,使监管者数量Ng下降,此时违规者的潜在机会成本迅速上升,从整体上可以使违规激励条件出现的概率下降,从而使实现监管目标的概率上升,当不等式不成立时,违规激励消失。其中,如果合谋成功的概率Ps非常小,则意味着Ng可以迅速增加,而Ps本身又与监管效率有关,低效率的监管模式往往引致高Ps现象。在证券市场监管效率本身就存在低效率的环境下,渴望低Ps是不现实的。

因此该公式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均衡思想:从实践角度看,较高的Ps现状引致合谋的普遍化,对Ng的扩大具有激励效应——趋利者的加入;从公式要求的预期监管效率角度看,高的Ps现状迫使№下降,当Ps=100%时,№不能超过λ与w的乘积。本文建议:在确定Ng的最高水平时,直接以目前的Ps水平为依据决策,而不需把Ps再考虑为Ng的函数,这样可以简化决策路径。

其次,如果(Ago-Agl),此时合谋双方必有一个违规收入Agr,此时:

这种结果的出现,往往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巨大损失为代价,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再融资饥渴症”现象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模式。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目的,虚增利润率以掩盖其经营不善的局面,满足融资条件要求,但是这一非法目的的实现必需监管者的合谋才能增加其成功概率Ps。

在证券市场成立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监管者的总利益水平Ag是稳定的,此时减少监管者数量№有利于大幅增加监管者职务收益Agj,从而降低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概率。在№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单纯提高Agj往往会增加创立者的负担,从长期来看会通过Fi的增加体现出来,也可能是通货膨胀。如美国的高薪养廉政策并没有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奏效,其关键原因还是№太高了。

因此,本文认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治理的根本策略是减少监管者数量,增加违规机会成本,降低违规的激励条件出现的概率。这是长期的解决根本问题的基础策略,其他策略必须以此为基础。

三、短期策略:实施双盲监督规则。完善会计信息监督独立性

Ng的总体下降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条件,最终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短期策略。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的直接监督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的监督机制的运行效率是长期未决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监督者的经济独立性和职业素质。下面就对此提出个人的观点。

按照长期战略规划,有资格进行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总量Nga必须减少,再考虑CPA职业素质要求,有资格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总量Ngcpa也必须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以下路径解决CPA的审计独立性问题和执业质量问题。

1.传统审计模式之弊

理论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产所有者将财产托付给经理人管理,后者对前者承担管理责任;为了解和考核经营者的管理责任,财产所有者委托独立的专业人员(即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受托的注册会计师将审查结果报告给委托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经理人),注册会计师与经理人之间不能够存在利益上的依赖或关联关系。

一百多年以来,独立性一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问题是,理论上的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特征和现实中的实际委托代理关系实质并不完全相同。在理论上,财务报表审计是由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组织形式)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人,为委托人提供信息监督服务;但是,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备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管理层先推荐。这样,尽管形式上是股东投票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请,实质上是公司的管理层(本文所指的利益控制者)委托、雇佣注册会计师,即管理层是实质上的会计信息监督委托权的控制者。不仅如此,管理层还实质上控制着注册会计师聘请费用支付水平,决定着注册会计师为公司提供的审计、咨询等服务费用的结构。因此,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管理层之间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性。面对自己“衣食父母”的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往往被置于两难之境,影响其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

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是难以发表独立客观审计意见的直接原因,成因的背景是审计制度安排,而根本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此,2002年美国的罗恩教授提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建议上市公司从制度安排上退出直接聘请会

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直接利益关系,转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保险,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间接利益关系。保险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承保后对因为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负责向投资者进行赔偿(有一定的免赔额)。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保险模式依然不能解决传统审计独立性问题,而且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1)保险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历史经济关系(保险关系)与财务报表保险关系将不可避免地混合。由于财务报表保险模式按照市场规则行事,上市公司必然首选与其具有长期保险关系的保险公司建立新的保险关系,但是,该项业务的特殊性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陷入困境。按照保险中经典的逆向选择思想,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则上市公司必将失去投保积极性,或者利用历史保险关系迫使保险公司以非常低的费率承保,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不能有完全的把握认为该业务无风险;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审计风险,则即使上市公司提供高费率,保险公司也难以承保。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评估结果关系到被评估单位的市场声誉,鉴于彼此问的历史经济关系,保险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则可能危及其既有利益关系,如果不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则可能危及自身的声誉、利益。如此一来,财务报表审计质量问题尚未解决,又牵动了其他利益关系问题。

(2)大数定律问题。保险公司是依靠大数定律来制订保险政策、利率等方案的,与传统的保险业务相比,财务报表保险的样本单位显然太少,如果按照市场机制规则行事,市场上保险公司众多,最终导致各个承保公司难以在承保的标的之间实现审计风险分散,保险公司缺乏承保激励。

(3)及时性问题。自愿承保导致的风险评估过程可能很长,有问题的上市公司可能故意利用该规则拖延时间,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利的。

因此,保险模式是一种顾此失彼的解决问题之道,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其不可行。但是,把保险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提供的对策就是基于这种思想。

2.化解传统审计模式之弊的对策

本文认为,传统的审计理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现代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究竟是为谁服务的。从审计实践起源看,它确实是为具体上市公司所有权人服务的,这就产生了各家上市公司委托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履行会计信息质量鉴证的审计模式,100多年的审计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式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核心是目标定位错误。难以想象,作为会计信息控制者怎么可能委托不与其合作的会计信息监督者去检查自身的不光彩之处呢?也就是说,审计实践的起点是个别股份公司的会计信息欺诈,但是,现代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的投资场所,各家上市公司证券只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工具而已,证券市场管理者从宏观上也应该要求投资者利用这种选择权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决定了其会计信息监督的基本目标必然是为投资者服务,但是指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整体,而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对应的投资者或股东。也就是说,自从证券市场建立之日起,审计的服务对象就应该转化为所有会计信息共享者,所有可能参与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中来的人。一句话,证券市场提供了所有投资者面对所有投资对象的合作机制,不管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或债权人,都可能由于利益与其变化而对投资对象说“不”,即“用脚投票”。这种关系与保险市场的保险人面对所有的保险单位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是比较相似的,即保险人不能仅仅针对某一家被保险人的风险决定经营方针策略,如费率厘定、收益及其风险分析等,而必须从这个保险对象风险出发才行。因此,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公共品,公共品由市场主体提供而问题不断是必然的结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过程必须由政府提供,只有如此,才可能避免传统审计模式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市场行为特征,才能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供必要条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共享基础。

为此,本文利用统计检验中的双盲规则建立证券市场的审计模式如下:

(1)维持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制度,保留其对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服务的功能。

(2)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及CPA数据库,数据库完全公开。

数据库包括普通库和资格库。只有符合特定规则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才能进入资格数据库,有资格参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过程。暂时不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CPA进入普通库,一旦符合条件,即被转入资格数据库。普通数据库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只能进入非上市公司日常会计服务工作及其会计信息监督过程。如果资格库成员在审计中违规,轻则进入普通数据库,重则从数据库中永远清除进入资格并备档。

(3)建立上市公司数据库。

(4)确定上市公司一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随机配对规则。

首次使用数据库之前对所有主体赋相同权值,即被抽中的概率大小相同。严格按照随机抽样规则从上市公司数据库和会计师事务所随机抽样配对,该过程必须公开进行,接受社会监督,并由公证部门参与。随机配对过程包括以下过程:(1)按照随机规则对上市公司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上市公司总量);(2)按照随机规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会计师事务所总量);(3)对两列号码进行随机配对,现场公布配对结果。三个过程分别在三台独立的电脑中同时进行,不分先后,即整个抽样配对过程完全双盲,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配号,到号码配对过程独立、同时进行。

(5)如果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的CPA不够,只能从资格库中随机抽取CPA。

(6)配对结束后,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定时间、程序、方式完成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审计。审计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方式及时对外公布规定信息。

(7)每年对审计结果进行抽查,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处罚,严重的清除资格或暂停资格,情节较轻的降低其权值;对于表现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规则增加其权值。这样,可以通过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实现对监督者的激励约束。

(8)审计费用按照上市公司市场规模(股本、资产、部门数等)确定,在抽样配对前务必上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保管,在审计过程结束后发放到对应会计师事务所、CPA。该审计过程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对定期报告的审计过程,也包括审计结束后监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抽样检查过程。

上述审计模式的实施,建立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确立了会计信息的公共品性质;破除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控制者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还会计信息监督权之中立面目,为实现其公众利益导向建立制度基础;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运行机制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市场机制过度极化效应,又遏制了政府集权机制下的懒汉效应。

四、结论

1.恰当减少监督者数量以降低监督租金耗散是避免监督效率损失的必要条件及根本策略;

2.对于不断扩大的证券市场来说,简单的规则是最有利于共享的规则,可以共享的规则是最有效的规则。只有有效的规则才能产生有效的会计信息,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有广泛共享激励效应的会计信息。只有广泛共享才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共享状态出现。但是,利益关系决定其中的一切过程。

责任编校:朱星文

作者:关爱浩

第三篇:财务共享时代应用型会计模式探析

摘 要: 财务共享服务促使传统财务职能悄然演变。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是基于集团公司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架构及财务流程,先将传统会计核心课程的知识解构,再将其关联度较高的核心知识重构并和会计实务处理技能深度融合,打造成一个个积木式模块嵌入到仿真的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中来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适于应用型会计的课程内容架构模式。其价值贡献是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了目前应用型会计“挂羊头,卖狗肉”的僵局,有效弥补了校企合作沟通不畅的短板情形。

关键词: 财务共享; 应用型会计; 结构化模式; 积木式模块单元

一、引言

应用型会计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的一种活动。这种培养活动,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启迪创新思维,掌握从业能力。[1]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转变不到位,培养模式无参考,致使目前应用型会计实际的办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与其培养目标存在着明显错位的现象,特别是教学实施中会计知识和技能与会计岗位和职责两张皮,校企合作有名无实,使实际的应用型会计与“应用”相去甚远,会计学科体系的痕迹弥足明显,真正的应用型会计模式转变仍然“在路上”,甚至陷入“挂羊头,卖狗肉”的僵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前要想突破这种僵局,根本问题在于从会计核心课程内容架构模式上要先做好顶层设计。笔者以为,这里的顶层设计,其思维起点是:必须适应会计实践的需求,把对“应用”的关注放在第一位,把对能力的训练放在立体的空间环境中来进行。一言以蔽之,即财务知识、财务流程要想有效率的进行应用学习,必须借助于一个理想的空间环境平台——企业具体的财务组织机构,然后身处其中去学习。然而目前在校企合作难以有效推进的情形之下,这个平台如何去搭建呢?信息技术下的财务共享中心这个“财务云” 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财务共享时代,财务云端化的空间环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由物质的空间转为无形的标准化的流程,随时随地上网即可登录并随时可以处理业务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载体,学习者进入财务共享系统无异于进入了企业及企业的财务机构。正所谓应用型会计应借助的企业财务组织机构平台与我们需求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是一个路径、也许是一个有效的载体、也许是一个合理的教学模式,一旦当适合应用型会计需求的这种教学路径、载体和教学模式形成之后,这种平台瞬间就复活了。

下面笔者以会计核心课程 “结构化模式” 的设计为切入点,探析财务共享时代应用型会计模式。

二、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共享服务催生了集团公司财务组织架构的变化

1.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变革,集团公司财务经历了从会计电算化到财务共享服务的转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受益。

“财务共享服务”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舶来品,最早是从福特公司开始运用的,诞生至今,已经近30年了,目前在中国度过了概念导入期,已进入到了积极推动和繁荣建设阶段,成为时下中国企业财务变革与财务转型的关键词。2012年ACCA预测:全面财务共享将会是今后众多中国集团公司的最佳选择。

财务共享服务通俗地说就是财务文件管理及外包服务,它是ERP系统催生的产物,目前其核心任务是将集团公司属下分(子)公司共同的、重复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财务共享中心来完成,目的是提升整个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质量,实施分(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监控,并达到集团内会计核算一体化、标准化,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客户满意度,降低运作成本,取得规模效应。根据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的调查显示,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欧洲30多家跨国公司实施后不但促使财务运作成本平均降低了逾30%,引起了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且与此同时它颠覆了传统的财务组织架及工作方式。

2.集团公司传统的财务组织架构呈金字塔式。从实地调研结果看,集团公司传统的金字塔式财务组织架构是基于整个集团按照各成员单位来构建财务部门,进而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再基于会计方法和科目或会计要素的不同而分设科室的,一般是由会计科、成本科、财务分析科组成。以某通讯企业为例,如图1所示。

其中会计科负责所有非生产加工业务的核算;成本科负责成本与存货流转的核算;财务分析科负责企业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等。

3.财务共享时代集团公司财务组织架构呈扁平化式。2016年笔者调查、翻阅了国内目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30多家集团公司案例资料,可以看到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诞生后,公司财务系统由业务与财务模块高度集成,会计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此时基于“财务即是服务”的新兴理念,整个集团公司的金字塔式的财务组织架构被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所代替,变更为基于业务类型的财务部门构建,即将基于基本会计业务类型的财务部门剥离出来集中归属到共享财务,其他财务事项则分别归为战略財务和业务财务。其中共享财务又基于共享管理环境不同而形成“基于业务循环”的岗位分组。[2] 如图2所示。

2012年ACCA全球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世界上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集团公司最常见的被纳入到共享财务的流程通常是与日常业务操作相关的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员工薪酬、固定资产、费用报销、资金管理和总账。具体的典型模块例如:设立的P2P(从采购业务到付款业务的循环流程),主要包括非生产型的采购业务发票校验;员工费用报销发票审核;所有业务的付款;与供应商和开户银行对账;出纳业务。设立的O2C(从销售订单到收款业务的循环流程),主要包括销售订单审核和销售收入确认;应收账款的催收与核销;与客户对账。设立的A2R(从会计科目到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核算;库存核算;工资核算;集团内部往来核算;GL模块的维护与月末关账;合并上报集团各类报表。还有设立的销售库存INV模块,工作流WORKFLOW模块、费用报销iExpense模块等等,这些都与业务模块关联。这样以来在集团公司运营实体的价值链活动中,除了“产”以外的“供”、“储”、“销”等其他所有职能发生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几乎都在共享线上解决。在中国,网络报账、影像系统、资金交易处理平台已经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财务处理的标配工具,应收应付管理、采购与销售客户服务、责任绩效管理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财务共享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来支持。[3]

另外ACCA全球调研的结果还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还是主要集中在容易标准化、频次比较高的交易性流程上,而对于大部分高附加值的流程,仍选择将其归于公司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管理。ACCA预测:中国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是:

其一,要进一步优化和深化财务共享服务,再造财务流程。

其二,完善财务体系,拓展高附加值流程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把知识型的财务设计纳入财务共享中心,以形成“专家中心”,提供财务人员专业支持。针对会计准则、税收和其他法令法规问题,构建一套包括产品财务、营销财务、研发财务、海外财务、子公司财务在内的完整的财务体系,实现业务和数据整合,形成基于共享服务的管理决策思想,最终借助这套财务体系,将集团的财务管理需求和各项战略直接传递到业务单位的决策层,促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单纯的“业务处理中心”向“知识卓越中心”转变。

(二)财务共享服务引发了“财务即是服务”的新兴理念形成

财务共享服务基于互联网云端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ACCA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集团公司单笔业务交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生成的工作大部分可借助标准化流程由财务共享中心完成,故而大幅度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些变化促使整个集团公司财务活动中服务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总人数大大减少,而解放出来的那部分财务人员转而专心去从事更高附加价值的工作,以理解集团公司中业务交易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正是基于此,集团公司的财务人员其传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财务即是服务”的新兴理念在会计工作中形成。此时的大部分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记账和报表编制,而是关注企业业务循环,关注流程各模块间的集成与关联,关注企业从前端业务到后端财务的整个流程步骤衔接的是否顺畅,关注如何提升企业整体的财务价值。

三、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 内容架构的设计和评价

(一)传统会计课程体系内容架构与评价

1.传统会计课程体系依学科按课程独立分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目前已形成的较稳定的课程体系[4]如表1所示。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为例说明,如表2所示。

2.该课程体系是一种培养会计学术型人才的模式。上述这种会计核心课程体系是在传统金字塔式财务组织架构之下形成的一种会计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架构模式,秉承的理念属于传统高等教育中将会计专业某一学科体系的系统知识章节化,纵向的、一揽子的将“学科知识” 讲授给学习者的教学思维。这种形式的会计知识学习,对于非互联网时代,对于财务与业务、与互联网关联度还不高,以及早期集团公司还不太关注运营实体的价值链活动的财务核算时代,是有现实意义的。然而当新的理念“财务即是服务”,以及新的集团公司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架构设立后,这种教学思维则会对应用型会计中须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和会计知识、会计实务处理技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形成巨大的障碍。

(二)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的设计与评价

1. 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的设计思路。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是秉承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业务、会计知识、会计实务处理技能深度融合的立体思维理念,基于现代集团公司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架构,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则,先将前述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报告分析等学科中的核心知识解构、碎片化,再将解构后的各碎片知识中关联度较高的内容相互融合、重构,打造成一个个积木式模块,而后将此积木式模块作为一个个教学单元嵌入到专业公司開发的仿真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中,最终来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适于应用型会计的课程内容架构模式。其具体的设计路径和内容为:

(1)认识理解现代集团公司财务部组织构架。目前集团公司扁平化的财务组织架构由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三部分组成。如前述图2所示。

(2)设计“积木式模块教学单元”。如图3所示。

(3)整合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处理技能,架构每一个“积木式模块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一个“积木式模块单元”后面的延伸内容基本分为:核算、管理、分析或控制与决策内容。以部分模块为例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

2. 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积木式模块单元”的设计路径是立足于战略财务、共享财务和业务财务的岗位职责,将相互关联的多学科知识和会计处理技能解构后再融合重构,对某一特定会计岗位工作,一揽子的从核算—管理—分析—控制等角度来层层深入递进地解析财务方法,这对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有很多新特点和优势:

(1)会计教学过程和会计岗位工作紧密结合。这种学习过程加强了应用学习的针对性,在专业公司开发的仿真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中完成教学活动,情景体验逼真,能使会计知识学习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化进行,极大地缩短了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缩短了学习与就业的距离,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了目前应用型会计的僵局,有效地弥补了校企合作沟通不畅的短板情形。

(2)整合融通了原属于不同会计学科的关联知识。各积木模块单元,整合了不同会计学科的关联知识,并把“财务云”系统、财务知识、财务流程的学习等相关的教学活动集中在仿真的财务共享平台来完成,顺应了应用型会计的初衷,既训练了学习者包括核算、管理、分析、计算机应用等全面综合的素质能力,体现了应用型会计的形式与实质,又克服了原有的会计学科知识中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问题,节约了教学课时。

(3)根据需要可针对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案例教学。在仿真的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中,通过各积木模块教学单元,把停留在书本上按学科划分的僵死的准则、公式转变为鲜活的、生动的、充满生机的可操作模块,方法学习与动手训练结合,是一种强能力、提素质的教学模式。

(4)“积木模块单元”相对独立。这种安排使学习的便利性增强,可按顺序学习,也可跳跃学习。

四、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教学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开发仿真的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教学系统

世界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说:未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环境,像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我国信息化专家钱华林说:未来世界,网络会成为人类的中枢神经。可以推断,未来企业,互联网+财务活动会无处不在。

以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岗位”为线索,组织能与经济活动、会计业务深度融合的,具备信息、网络等交叉学科素质的专业团队,开发仿真的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教学软件系统,这是实施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的基本前提。

(二)抓紧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学人才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型会计教学平台,其融合了多元素的会计内容,知识总量大为增加,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互动也比以往愈益明显,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紧缺的具有应用型能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少的问题渐显尖锐。所以建立现有教师再培训、再学习的培养机制,将成为一项紧迫工作。

在教师再培训、再学习的培养工作中,重点要关注的是:

1.提升教师的应用型能力。如:教师应具备在“财务云”工作的实践经验。其获取的途径应来自教师的顶岗实践。

2.完善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会计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的学科架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分析等学科的特色和研究内容。教师如果缺乏这些多学科会计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课程的切实实施也无从谈起。[5]

3.建立优秀实践教师的引进制度。目前会计教学中,现有的一部分教师没有实务工作经验,不明白实务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故教学中很难联系会计实务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建议解决方案:通过引进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会计实务教师,以优化教师结构。

(三)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开发相关教材

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是秉承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业务、会计知识、会计技能深度融合的立体思维理念而设计的一种应用型会计模式。故而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开发相关教材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1.对现有的会计教材内容进行解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备课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学生解惑开窍、破除迷津、学习专业知识的蓝本。传统会计专业教材据学科分支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等分科编写而成,其内容在此已不能适用。现今拟实施会计核心课程“结构化模式”,须改变传统会计中的学术、学科思维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能将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交叉应用的优秀教师团队,深入社会实践,进驻集团公司,以“互聯网+”为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分析会计学各学科关联的教学内容,将现有的会计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解构,再以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岗位”为线索,以用户体验心情,将各解构的知识中关联度较高的核心知识相互融合,重构成一个个积木式模块,打造出能体现科学性、实用性、有严密逻辑体系和较好操作性的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流程的系列“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2.以案例形式编写“积木式模块单元”。 编写时要以规范的格式对每个案例的背景、数据取得的程序和方法、数据表格的设计、知识技能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作出解释说明。

3.坚持案例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原则。各种案例必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财务实践活动的再现,且内容要具有代表性。不要虚构、人为捏造案例。

合理、正确的教学模式会增加教育的附加价值。目前真正的应用型会计模式转变虽然仍然“在路上”,甚至陷入“挂羊头,卖狗肉”的僵局。不过,这种僵局也是正常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一种契机。僵局出对策,在僵局中研究,在摸索中实践,应用型会计模式的轮廓一定会逐渐清晰起来,和谐有序起来。

参考文献:

[1]裴霞.财务共享趋势下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转型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4).

[2]德勤.财务共享服务现状与展望[J].首席财务官,2013,(5).

[3]陈虎.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张迪.财务共享趋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如何转型[N].中国会计报,2015-08-20.

[5]刘骁.财务管理新模式——财务共享服务[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作者:王彩霞 任婷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05-09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05-09

财务共享论文范文05-10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05-10

共享经范文05-15

共享洗衣范文05-16

共享单车用户范文05-26

共享单车平台范文05-26

共享单车介绍范文05-26

共享单车思考范文05-26

上一篇:消费欺诈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