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神经外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关键词】气管切开患者;护理神经外科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昏迷病人比例高,常合并肺部感染,常需行气管切开。加强气管切开护理是病人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现总结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第一篇:神经外科论文范文

神经外科的两栖高手:张鸿祺

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会议厅里,我们见到了张鸿祺。一如我们头脑中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印象,他身着蓝色手术衣,目光坚定而温和,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谈吐稳重谦和。在这间以神经外科各位先贤为背景板的会议厅里,张鸿祺娓娓道来他的医界人生。

神经外科的两栖高手

“人的疾病是很复杂的,疾病不会依照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或医生所掌握的技术发生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着疾病、使用最适当的方法来诊病治疗,而不是会什么技术就用什么疗法。”

——凌锋

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张鸿祺选择挚爱的神经外科专业,开始攻读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凌锋教授以精湛的神经介入手术而闻名,但开颅手术技术同样高超,是名副其实的“两栖高手”。对于她的得意门生张鸿祺,自然也是这样要求的。

所谓两栖神经外科医生,指的是开颅显微手术和神经介入手术两种技术汇于一身的医生。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的经典技术,近年来在显微镜下进行微侵袭的开颅手术成为主流,可以以较小的创伤、对脑组织较小的干扰、完成许多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则通过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通过人体的屈曲盘绕的血管系统直达病患处,不用开颅手术,迅速成为脑血管病等神经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如果能够同时掌握这两种技术,无疑将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治疗。

可是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神经外科医生是医生中培养周期最长的,需要大约7年的培养。即使这样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只能开展显微手术或介入手术中的一种,若想掌握两种技术,只能通过加倍的时间、体力、精神的付出。手术台接着血管造影间,白天接着黑夜,张鸿祺就这样艰苦的学习了10年,终于在他的脑血管病领域,成为一名高超的两栖神经外科医生。以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为例,有些病人适合开颅手术,有些病人更适合做介入治疗。张鸿祺治疗过的患者常常说,看过张鸿祺,就好比一次看了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两个大夫,最终挑选了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而在另一种脊髓的血管畸形疾病上,张鸿祺的两栖优势就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脊髓血管畸形是目前最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畸形血管像一团乱麻一样盘踞在细细的脊髓内外,而大脑与机体的联络都是通过直径仅有一公分的脊髓传递的,脊髓上最粗的血管也就在一毫米左右,手术和介入治疗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终身的瘫痪。张鸿祺恰是治疗这种疾病的高手。血管畸形有时既有脊髓前动脉供血,又有脊髓后动脉供血,手术和介入只能分别解决脊髓前和脊髓后的问题,而张鸿祺可以先通过介入栓塞的手段阻断脊髓前动脉供血的畸形,而将细小迂曲的脊髓后动脉供血的脊髓后方血管畸形用手术刀来解决。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掌握了两种技术的医生不仅治疗的效果最好,而且看待疾病的视野也有所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更透彻。

在张鸿祺的简历上,我们看到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委员”和“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高级会员”两个头衔,这大概就是对两栖神经外科医生张鸿祺的最好肯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的他,已经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打造一支两栖的团队上,“鼓励一部分医生掌握多种技能,又在一个团队中培养掌握各种技术的专才,是未来的方向。”

“坦克”张鸿祺

张鸿祺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冠以“坦克”的绰号,哪里有“攻坚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脑血管病是神经外科里最苦最累的专业。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争分夺秒的抢救。从医18年来,张鸿祺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彻夜不眠;为保证脑血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参与创建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绿色通道”,集合团队优势,24小时“随叫随到”,由此救治了大量的动脉瘤、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一天深夜,连续完成几台手术已经两天未合眼休息的张鸿祺正躺在沙发上睡觉,桌上的电话又急促的响起来。“张主任,有个病人情况不太好。”这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样的疾病往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很快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又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死亡或重残),因为年岁偏大,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被定为了5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级别,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够生存)。张鸿祺大夫立即组织抢救,很快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找到出血的原因,栓塞了动脉瘤,同时进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压等一系列措施。听到手术顺利的消息,家属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张鸿祺脑子中的弦却不敢松下来,,因为他深知更艰难的事情在后面,使这样的病人平稳下来,将是一项长时间艰苦的博弈,在随后的日子里,张鸿祺下了手术就会到病床旁来观察病情,与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一起,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

看着他守在病床旁的身影,熟识他的人不禁想到了许多年前的一幕。那时的张鸿祺主任还是个年轻的住院医生。一个8岁的男孩儿因脑干部位长了一个非常大的动脉瘤,生命垂危,前来就诊,凌锋主任和张鸿祺大夫为他进行了手术,在这一关键的步骤完成之后,男孩严重的脑干衰竭状况,仍然让他多次濒临死亡。张鸿祺一直守护在男孩身边,一点点地调整药物。10天过去了,就连家属都熬不住了,觉得孩子肯定是不行了,决定放弃。是凌锋主任和他一直劝说家属坚持,再坚持,一定要熬过2个星期!他们知道脑干的血流代偿和功能的重塑需要这段关键的时间。当时,正值张鸿祺的婚期,可他对于这个年幼的生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就连婚宴的前一刻他也是在男孩的病床旁度过的。果然,第15天,小男孩的病情发生了转机!一个月后,欢快地走出了医院。 “一年后,我出门诊时,那个男孩的妈妈进门就给我跪下了,告诉我小孩已经完全正常。除了感激,还讲述了背后另一个故事:在孩子得病前,夫妻两人感情不和,都准备离婚,因为孩子看病,两人将此事暂时搁置,在整个救治的过程中,两人从医护人员的行动和交谈中,体会到人内心里的关爱和为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重新走到了一起,恩爱幸福地生活着。现在,这个男孩已经长大出国留学了,踢足球也不成问题。能够帮助别人创造和重归幸福,是医生的最大的幸福!”张鸿祺说道。

多年后的今天,奇迹又一次发生,10多天后患者终于苏醒了!如此的病情就算是年轻人也很少可以挨得过来。随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病人已几乎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怀着对张鸿祺的万般感激,病人离开了医院,可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些天的劳累,张鸿祺的心脏出现了早搏现象。

汶川灾区显身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每一个国人的心,正在大兴参加奥运医疗志愿者培训的张鸿祺接到医院的来电,要求其紧急组织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二天早上五点,作为领队的他早早赶到医院,细心清点医疗物资及相关装备,随即与6名同事一起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四川绵阳和北川。

按伤势情况对伤员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援助、仔细进行每一例手术并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频发的余震和堰塞湖的风险没有让张鸿祺退缩,在简陋的临时病房里,张鸿祺与队友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当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这些死里逃生的同胞,再失去生命,要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和我们一起重建美丽的家园。

张鸿祺在医疗救助的同时,发现几乎每位伤员除了肌体的伤痛以外,心理都有挥之不去、不敢回首的巨大创伤。悲伤、恐惧、焦虑、等等折磨着他们,有的人痛不欲生,在专业的心理救援队到达之前,张鸿祺就与队友们开展了在急性期的初步心理疏导和援助,提高了在院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一位骨折的女伤员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默默地以泪洗面。在与她的交谈中,她并没有倾述她的伤痛和失去家人的悲伤,而是告诉大家,她是一位教师,她从倒塌的教学楼中奇迹地活了下来,可她的学生却无一幸免,现在每天眼前都是她的活蹦乱跳的学生,她无法再活下去。经过多次耐心的心理疏导,终于,伤员的痛苦渐渐淡化,开始配合治疗。张鸿祺坚信,灾难过后,这位可敬的老师还会重返讲台,把爱奉献给更多的孩子。

地震中的孩子是最让人揪心的,每天都可以看到无助和忧伤,蒙住了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张鸿祺在为孤儿查体时,遇到这样一个小姑娘,当队友们让她在留言薄上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她写到“我希望我妈妈明天会给我祝生……”写到“生”字时,再也写不下去了,在场的每个人都哭了。第二天,张鸿祺和队友们跑遍整个绵阳市,买了一个大大蛋糕,为她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日。

两周的日日夜夜,张鸿祺带领的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连续奋战,在重灾区巡诊600余灾民,抢救颅脑外伤的患者323例次,其中27例重度外伤,无一例死亡,很快康复出院。他带领队员们自行筹备物资和车辆,购买文具和玩具,走访灾民安置点及帐篷学校,慰问学生700余人,为地震孤儿查体50余人。

“‘治病’和‘治病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张鸿祺说,即使掌握着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治疗疾病层面的。在张鸿祺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的责任心、倾听患者心声的爱心与甘于奉献的无私之心,和高超的技术结合,才是一名真正“治病人”的好医生。做一名好医生,是张鸿祺毕生的追求。

张鸿祺,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和任祖渊教授。目前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内治疗组副组长,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高级会员。擅长治疗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病,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大事记:

1993年7月~2000年9月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神经放射培训中心主治医师

1996年10月~1997年1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介入神经放射试验室进行新型栓塞剂的研究

1998年4月~1998年7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显微神经外科、临床神经解剖训练

2000年4月~2000年5月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参观学习

2000年10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放射中心

2000年11月~2000年12月日本藤田医科大学神经外科进行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内窥镜参观学习

2001年4月~2001年6月美国休斯顿Methodist医院介入神经放射科(Prof. Mawad),小石城阿肯色州大学医院神经外科(Prof. Yasargil, Prof. Al Melfty),纽约医院神经介入科 (Prof. Bernstein)参观学习

2001年7月~2002年1月Yarsagil显微外科训练中心进行显微血管外科技术训练

2006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卒中中心(介入神经放射科-Prof. F. Vinuela,神经外科-Prof. N.Martin)访问学者

2007年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

2008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2008年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

2010年首都健康卫士

作者:孙琳

第二篇: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体会

【关键词】气管切开患者;护理

神经外科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昏迷病人比例高,常合并肺部感染,常需行气管切开。加强气管切开护理是病人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现总结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共行气管切开病例共15例,其中,男性11人,女性4人,年龄21-62岁,平均32+11.4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病例9例,脑外伤6例。

1.2转归14例病人肺部感染控制,拔出气管套管,1例病人感染迁延,家属最终放弃治疗。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环境控制注意定时开窗空气流通;保持室温22-24度;定时空气消毒;限定探视人数,每天下午探视1小时,每次限定2人以内,佩戴口罩[1];医务人员检查和处理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神经外科病大多要求头高15-30度,翻身时注意保护,避免气管套管脱出;注意病人有无恶心反应,如有呕吐,及时侧卧,并结合吸引清除口腔内容物,必要时行留置胃管;进行进食时应注意少量多次,观察病人有无呛咳。

2.3吸痰护理应进行定时吸痰,特别是在翻身拍背后及雾化吸入后吸痰,当病人喉周出现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及时吸痰;吸痰时应刺激咳嗽反射,不宜多份深入,负压不应过大,成人吸痰压力不应超过53.3kPa;应要求吸痰管道一吸一用[2];呼吸功能不稳定的病人,可以在吸痰前后短时间加大吸氧浓度;气道分泌物中血液较多时,应注意适当减少吸痰次数及时间,局部可滴入立止血。

2.4气道湿化持续其道内泵入注射用水,可加入沐舒坦,在此基础上,配入异丙托溴铵可以舒张支气管,通畅呼吸道。

2.5注意病人呼吸功能观察注意病人呼吸深度、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同时应注意吸痰操作时吸痰管手感的体会,如有吸痰管深入困难、病人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则有气管置管痰痂堵塞的可能,必要时更换气管套管[3]。

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及时积极管理气道,能够减轻病人肺部感染程度,缩短病人疗程,減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董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措施和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3171-3172.

[2]王卫青,蒋晓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37-38.

[3]李宜芳.颅脑损伤及颅脑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吉林医学,2010,31(32):5896.

作者:易曼妮

第三篇:神经外科病人安全与护理措施

【摘 要】患者的安全是护理工作中护理责任的最重要部分,随着各种医疗法规的健全,对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及其职责的约束更加严格,护士对影响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保持高度的警惕,神经外科由于患者疾病特点,在住院期间存在些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护士应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本人对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安全;对策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烫伤冻伤、压疮、窒息误吸等护理安全问题。

1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1.1 疾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神经外科的治疗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创伤,病情危急且变化快、观察病情的难度较大,而且死亡率和残废率都很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患者家属要求较高;由于病人情况各异,医护人员沟通缺乏技巧,对病情和诊治风险解释不足,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低,突然丧失亲人极度悲痛,很容易迁怒于医护人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1.2 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神经外科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护士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意识下降。

1.3 院内感染的风险: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及留置管道多,易感性增加,加上病房条件有限,家属陪护控制难,室内空气质量差。增加感染机率。

1.4 护理过程风险

1.4.1 坠床、跌倒: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伴有意識障碍、躁动不安,容易坠床,有些患者定向能力比较差、偏瘫行动不方便、运动失调,活动时发生跌倒,癫痫病患者在突然发作时容易摔伤、碰伤。

1.4.2 烫伤或冻伤:神经外科患者存在感知障碍,在使用热水袋保暖或者进行红外线理疗时,温度、距离控制不当或导致意外烫伤。用冰帽或冰敷降温时未及时更换部位,引起冻伤。

1.4.3 压疮:神经外科的患者因偏瘫、昏迷等原因不能进行自主活动,烦躁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体位变换指导不配合,致使患者身体局部过度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压疮。

1.4.4 运送意外:搬运患者时出血未控制或再出血,颅内压增高突发脑疝。在运送去进行检查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而导致患者碰伤、坠床等危险。

1.4.5 误吸和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呼吸中枢功能不全,丧失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不能有效排除痰液易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窒息,或因呕吐、胃内食物反流,异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1.4.6 管道脱落:使用各种管道进行引流时,气管导管、引流管、静脉通路、胃管或者导尿管脱落或者自动拔出。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风险教育:要让患者或家属充分认识医学的复杂性和诊疗的风险性,形成风险共担的观念。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要权衡护士的资历、年龄和数量,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

2.3 防止院内感染:加强病房管理,限制家属陪护,常开窗通风。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防止医源性感染。

2.4 护理过程风险干预措施

2.4.1 避免坠床:对于意识障碍、躁动、痴呆、年纪大的患者,护士加强对其家属的安全管理教育,使用床栏并检查床栏的完好性,向患者家属说明床栏、约束带等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挂上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巡视。

2.4.2 防止烫伤或冻伤:对于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对家属讲清楚热水袋的使用方法,温度不能超过50℃,外面包好布套,且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避免造成烫伤;用冰帽或冰袋降温时30分钟更换部位一次,并观察冰敷部位的血循环情况,防止冻伤,

2.4.3 预防压疮:患者入院时进行皮肤状况评估,对于长期卧床或偏瘫患者,建立翻身皮肤护理记录,挂上防压疮警示标识,定时给予患者翻身、拍背,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铺和衣物的整洁,在日常护理中保持皮肤的清洁,患者及家属都修平指甲,安全使用约束带,饮食上加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的需要。

2.4.4 防止意外:病房各种设施摆放整齐,在走廊内设有扶手,在拖地提醒防滑或停止活动;在运送过程有专人陪送,并做到妥善保护,搬动时轻抬轻放,保证患者的安全。

2.4.5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障碍患者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发现误吸或窒息尽快清除分泌物或呕吐物,头偏向一侧,备好吸引设备急救用物品、药品,及时抢救,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切开。翻身时动作轻柔。

2.4.6 妥善固定各管道:意识不清或烦躁患者,加固各管道固定,或给予肢体约束带固定。加强巡视,保持通畅,检查固定情况。

3 加强细节管理工作

3.1 加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防范,发现高发或高危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讨论,对科内发生的差错及隐患进行分析,讲评。

3.2 注重人性化关怀:加强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以及沟通技巧的培训,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实行人性化关怀,并通过患者对护士服务质量的评估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沟通方式,让患者理解并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管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4 体会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寻找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问题,防范风险的发生。加大护理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营造护理安全的氛围,培养护士认真对待护理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要求每一位护士都要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规范自身行为并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让他们拥有一个安全、温暖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红玲.神经外科监护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医院管理论坛,2007,1 (06) 23.

[2]张文秋.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体会.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9(05)16

作者:赵迎春

上一篇:药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