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2022-06-17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3月19日讯 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市第六届人民政府就职四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大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十一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76.4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8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6.6%;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19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6家;实现工业利税1653.2亿元、利润999.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3%、15.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年均增长22.5%。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4.4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9亿元,年均增长19.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7.7亿元、贷款余额143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23.3%。

全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黄蓝经济区建设拉开新格局。主体产业区建设快速突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成为国家4A级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建成养殖区20万亩,综合配套服务区和滨海蓝镇建设顺利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列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升级为省级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网”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87万亩,启动生态林场建设试点,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实施了湿地修复工程,黄河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1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加强水气污染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6座,中心城区15家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搬迁或关停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建成通航并实现外轮开放,八大业主码头和港池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胜利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铁路东营段和新博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电力、通信等设施进一步完善。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层次大幅提升。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石油工业稳步发展,地方经济快速壮大,油地结构调整为3:7;市属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3.7:78.1:18.2调整为3.7:71.6:24.7。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连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山东名牌26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中德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引进培养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市级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达到33.9亿元,年均增长10.6%。粮棉菜生产连年丰收。渔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5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854个。休闲观光农业、工厂化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0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东营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累计培训农民40万人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对广利河进行了综合治理,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奥体中心、大剧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东城旧区改造开始启动。西城改造步伐加快,“六路一河一桥五公园”及15处街心绿地建设基本完工。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暖、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新增绿地69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中心城、次中心城、卫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97%。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引进8家股份制银行,组建3家村镇银行和3家农村商业银行,市商业银行更名为东营银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发行融资12亿元。积极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大力支持企业改革,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5家企业成功上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国有农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三年医改任务。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市广播电视台、市演艺公司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进出口总值达到102.2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累计利用外资6.95亿美元。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快速增长。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43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5元,年均增长14.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24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建设保障性住房5.1万套、棚户区安置房7548套。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4万套,补办房产证5000户。每年集中实施十件民生实事,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改造县医院、乡镇卫生院23处,建成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5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创建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注重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开通了市长公开电话。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坚持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3月19日讯 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最根本的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积极作为,扎实苦干,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新局面,推动东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崛起。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六个方面:

突出实施国家战略,着力建设黄蓝经济区。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是全市第一位的任务。我们务必抓住机遇,全力向前推进,使之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强大引擎。要加快突破市属经济,重点打造三个增长极。中心城区,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省乃至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打造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要加快突破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区积极对接黄蓝国家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隆起带;加大促强扶

弱力度,支持强县强镇加快发展,以更有效的措施实施突破利津战略。要加快突破民营经济;帮助骨干企业搞好战略策划,打造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黄蓝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突出经济转型,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准入门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6%以上。稳步发展石油工业,支持胜利油田增储上产。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特色集聚区、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海陆统筹、有序开发、一体发展,提高海洋开发管理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生态建设,着力构筑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要的是加强生态建设。要挖掘和整合自然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增绿、活水、治污、减排为重点,加快构筑特色鲜明的生态系统,彰显东营生态之美。

突出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改造提升中心城,坚持旧区改造与新区突破并举,全面推进深度开发,加快东城环境提升和西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滨海生态城,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滨海居住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以中日生态城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新城开发。加快建设东港新城,完善生活居住、旅游休闲、综合服务等功能,建成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的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突出发展环境建设,着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速优质生产要素聚集,打造最佳“投资洼地”。着力优化发展“硬环境”,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东营与胶东半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城市的紧密连接,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努力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认真执行重大项目直通车、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努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全面规范行政执法,依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努力打造一流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各种霸头和黑恶势力,加大对建筑市场等重点行业的治理力度,努力打造一流的社会环境。

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平安东营建设,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油地军校团结发展是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我们要高举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旗帜,携手推进生态建设、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共同开创区域繁荣发展新局面,共同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共同谱写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新篇章!

2012年工作重点

3月19日讯 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值增长10%,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认真落实和用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抓投资促发展。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突出投资重点,提高投资效益,努力实现投资稳定增长。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3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364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着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蓝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社会民生、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城市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上接央企、外接世界500强,加快引进一批产业拉动力强、带动就业多、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我市,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围绕黄蓝经济区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搞好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第二,扩消费促发展。大力实施市民增收工程,着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认真落实鼓励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农村消费规模。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力度,改善居民消费条件。着力优化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加强市场物价监管,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第三,拓外需促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逆势增长。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橡胶轮胎等主导产品提高出口份额,建设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出口基地,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政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为对外贸易营造便利条件。搭建对外经贸平台,办好国际石油石化装备展等大型展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重要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保企业促发展。必须强化扶持措施,主动搞好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坚持有扶有控,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支持企业上市等直接融资。深入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第五,强财税促发展。加大高效财源建设力度,完善税源管控体系,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精细化管理,尽可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保障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加大争取和挖潜力度,拓展财税增长空间。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公务卡制度等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

(二)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大力开展粮棉菜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围绕渔业、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30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培育示范社50家。继续抓好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培育新型农民。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黄河引水、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0公里,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清洁能源工程,搞好农村电网续建配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以

石化、橡胶轮胎、造纸、纺织、有色金属产业为重点,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石化产业,加强与中石化、中海油的战略合作,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橡胶轮胎产业,着力抓好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突破先进制造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产业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飞利浦3D电视等大项目,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突出抓好20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构筑高端服务业产业链,打造黄河三角洲服务中心和服务业聚集区。加强服务业重点城镇、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重点景区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鸟类救护科普中心和木屋休闲区三大工程,天鹅湖旅游度假区重点实施筑岛、坝体绿化改造工程,孙子文化旅游区重点实施主题公园工程;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旅游集散中心。着力突破现代物流业;完善规划,统一布局各类市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实施软件园二期工程。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会展、休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

(三)着力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打造秀美宜居城市上展现新形象。

中心城在加快推进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奥体中心等续建工程的同时,重点抓好四大工程:一是城市道路及沿街立面改造工程。二是城市旧区改造工程。三是城市公园建设工程。四是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实施南郊水厂扩容等一批供水、供热设施项目。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东营港;实施内港池综合整治,启用南港池。进一步完善提升广利港规划,年内开工建设。配套完善胜利机场基础设施,增开航线航班。加快新博公路和德大铁路建设进度,推动东济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黄大铁路、寿平铁路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建设,启动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加强能源建设,推动大唐东营电厂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完成东营至潍坊天然气管线工程。

(四)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增创新优势。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抓好总投资25亿元的龙居、丁庄等10处生态林场建设,完成造林面积8万亩;继续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大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高标准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实施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打造城市生态水网水系。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对东八路湿地进行改造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搞好自然保护区15万亩湿地修复和淡水补给工程。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升近海环境质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搞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以企业节能为重点,加强对50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能评、环评和监测预警制度,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实施好16个节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体系。积极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强力实施污染治理。全面实施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抓好小清河等省控重点河流、化工企业集中区和城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加大重点污染企业监管治理力度,依法取缔土小污染企业。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着力解决重金属、农村面源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体制机制上激发新活力。

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快组建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培育壮大汽车、石油装备等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成立大型担保公司,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风险。扎实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交易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搞好矿区土地联合开发政策研究,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和油气开发用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扩大县区和开发区事权。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争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

(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达到新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校舍安全工程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中心城区教育布局。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加强校车安全和校园环境治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加快市技师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支持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办成高水平大学。积极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吸引国内知名高校来我市办学或设立教学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与山东大学战略合作。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构筑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政策,持续增加人才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引才用才机制,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打造黄蓝经济区人才高地。着力抓好“黄河三角洲学者”、“金蓝领”培训等重大人才工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创业人才政策扶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力度,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七)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在文化强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具有黄河口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做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市黄河文化传媒集团加快发展。深入挖掘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价值,推进传承创新,着力打造黄河口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整顿文化市场秩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市。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努力推动就业创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加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健全被征地农民、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特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大城乡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养老事业。实施城乡安居工程;支持胜利油田、石油大学、济军基地职工住房建设;适时启动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安居房。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规划建设急诊急救中心。抓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规范乡村医生队伍管理。积极扩大免费医疗试点。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做好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无线电管理工作水平。积极推进档案、仲裁、气象、对台、史志、红十字会、防震和救灾减灾等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年”活动。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

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打霸治痞行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3月19日讯 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新期盼,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高标准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要坚持为民执政。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抓好市长公开电话、行风热线、政务微博建设,及时解决各种利益诉求,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施好八大民生工程,严格目标责任,狠抓推进落实,确保按期完成。

要坚持务实从政。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工作的源动力,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落实为民服务举措,找准要害、解决问题。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推动工作提速增效。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自觉维护大局,加强协调配合,提高整体战斗力。

要坚持依法行政。扎实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抓好政府门户网站、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要坚持廉洁勤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事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素质能力,带头创先争优,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人民公务员。

第二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1工作回顾

2011年,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这一战略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应对银根紧缩、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工业走上崛起之路,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旅游三产蒸蒸日上,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在中卫崛起的宏伟征程中迈出了坚定地一步。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3.5%。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41.2%,创历史新高。全市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同比增长20%。

——工业经济腾飞装上新引擎。成功引进总投资373亿元的广汇申能能源及深加工综合项目,标志着“疆煤进宁”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卫工业从此翻开崭新一页。新开工建设了占地40平方公里的中卫工业区东扩区,入园企业累计达到了

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工业走上了集群化发展道路。 ——旅游提速发展搭建新平台。与中国龙头旅游集团——港中旅签订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实现了与国际、国内市场的顺利接轨,中卫旅游将进入跨越发展的新时代。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75万人次,增长11.5%,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5亿元,增长37%。 ——城乡环境面貌呈现新变化。建成了“五馆一中心”,建成并开放了中宁县枸杞博物馆等一批沿黄城市带上最靓丽的地标性建筑。继黄河湿地资源开发保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范例奖”后,再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杰出贡献奖”,成为沿黄城市带上目前第一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社会民生事业实现新改善。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农民工工资“一卡通”直接支付制度,对农民工工资发放实行责任追究,王兆国副委员对此作出专门批示,率先在全区实施了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使3122名重度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老有所养”上迈出重要一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实施了信访受理处理督办考核维序五联动制度、信访终结制等一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制度和新措施,王正伟主席批示并予以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大讨论活动,制定了《关于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调动和激发了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全市上下形成了更加和谐、更加团结、人心思进、共建和谐富裕新中卫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工业总量不断做大

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工业强市”第一方略不动摇,不断完善“三区六园”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新宁(中卫)能源化工基地规划论证,全力打造“三个千亿元”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78.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224家,总投资达223亿元,东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的作用愈加凸显。克服节能减排和融资困难的不利因素,加强运行调控,强化跟踪服务,工业快速发展,总量全面扩张,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2%,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宁夏钢铁公司、锦宁铝镁公司、中冶美利纸业、隆基硅材料公司等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培育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带动经济整体提升。全市续建、新建、扩建、技改工业项目76个,计划投资49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00亿元。瑞泰精细化工、宇光焦煤联产、银阳单晶硅及切片、华夏特钢镍铁、天元锰业金属锰等15个项目相继投产,发挥效益,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产值14亿元;国电公司20MWp光伏发电、茂原生物黄腐植酸、恩菲公司30MWp光伏发电一期、渝丰公司15万吨合成氨、锦宁巨科新材料40万吨铝板带箔加工、万盛枸杞深加工、中电海原100万千万风电发电等20个项目正在建设,达产达效后,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产值可达48亿元。这些项目,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放松,紧紧围绕工业发展六大产业,主意产业链延伸,产品配套,产业群聚集,招大引强,招商引资保持了强劲势头。新疆广汇集团、上海申能集团投资373亿元的能源及深加工、宁钢与甘肃酒泉钢铁集团投资122亿元的320万吨特钢、中冶集团“长江项目”、上海亿丰集团城市综合体、宁夏硅业公司5000吨多晶硅、锦宁巨科高精度铝板带箔、锦宁镁铝合金二期、海原150MWp风力发电及风机制造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34个,到位资金148.19亿元,增长10.6%. 节能减排在逆境中取得转机。面对更加严峻的减排形势,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十大节能减排铁律,全面淘汰钛合金、电石矿热炉、水泥机械化立窑等落后设备15台(套),减少能源消费量65.3万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天净天达、银河冶炼、宁钢集团等企业5个节能项目建设,预计节约标准煤11万吨。

二、着力打造黄河金岸,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镇化进程加快。按照“黄河水城、魅力沙都、休闲中卫”的城市定位,以打造“宜居、休闲、生态美”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沿黄城市建设精品工程。投资14.3亿元,基本建成了集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游泳馆、博物馆和文体娱乐中心与一体的市“五馆一中心”,四季长流不息的水平衡和流光溢彩的灯光系统,与美丽诱人的金沙滩浴场交相辉映,成为沿黄城市带最靓丽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新区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3.4万平方米,主体完工20万平方米。市区建成面积由12平方公里拓展到74平方公里。改造完善了沙波头区宣和、镇罗、常乐、中宁县石空等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全年实施城市重点建设项目87个,完成投资45.5亿元。全市城镇化率达 29.5 %,其中沙波头区达到42.3%。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坚持大城建理念,建管并举,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城市植绿、增绿、扩绿工程,完成城市绿化1.96万亩,栽培各类苗木1100万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7.3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建成文萃公园。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改造农村危房9047户,建成了迎水桥镇姚滩村、永康镇徐庄村、滨河镇宜居家园等“塞上农民新居”5个,危房改造示范点9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庄48个。为沙波头区109个行政村配备农村垃圾清运车118辆、垃圾箱12071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初步建立,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房地产开发增势强劲。坚持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做美环境,提升品位,经营城市。开工建设御景华城、中宁富康花园、雅泰城市花园、沃尔德城市花园,海原红宝花园、凤凰园、锦绣园等商住小区

个,续建正丰香格里、众一山水城等项目

个。加强商品房销售及价格管理,严格落实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和明码标价制度。积极实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发放住房公积金1.2亿元,有效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27个,建筑施工面积256.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6.1万平方米,其中沙波头区

万平方米,增长

%。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实现山川同丰,夏秋同增,粮食播种面积257.03万亩,总产量达到6亿公斤。鸡、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986.1万只、103.7万头、26.4万头和

万只。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区 个,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

个,新技术

项,良种覆盖率达到

%,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

%。完成永大线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二期项目建设。新上、技改、扩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1个。培育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全市330家流通合作组织销售农副产品80.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79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6亿元,增加值38.91亿元,分别增长4.9%和5%。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以“一优三高”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市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枸杞种植面积分别达到90.5万亩、27.5万亩、111.7万亩、37.6万亩,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15.8亿元、1.7亿元和13亿元。瞄准高端市场,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建外供蔬菜基地2.2万亩。改造日光温棚和沙漠大棚3136座,建成生态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4250亩。中宁县新建出口枸杞基地1.1万亩,海原县新建马铃薯脱毒一级种薯生产基地2万亩,发展旱作节水农业14.5万亩,完成秋春季覆膜20.8万亩。沙波头区兴仁镇兴仁村(硒砂瓜)、宣和镇宣和村(蛋鸡)、中宁县舟塔乡(枸杞)、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西甜瓜)等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基础实施不断夯实。以落实《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契机,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永大线高效结束农业示范项目二期工程、美利渠三支干渠中段砌护改造工程、香山深井硒砂瓜补灌工程、黄河沙波头区防洪治理和兴仁综合供水工程续建项目等10个水利项目。实施了康乐、敬农生态移民区、东园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等11项水利工程。完成了海原县白石头河闵家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园河库井灌区等9个节水灌溉和

麻河等5个防灾减灾体系工程建设,新增基本农田2万亩,治理面积2.9平方公里,修建水平梯田4410亩。建成了全区首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表校验中心和水质化验中心,沙波头区19.9万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荣获“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称号”。

生态移民成效突出。坚持把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扶贫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建成沙波头区兴仁生态移民项目区,搬迁安置移民1720户。高标准建成沙波头区康乐、敬农、中宁宽口井、海原海城、山门等生态移民项目区移民住房4836套、灌区分散移民住房200套。加紧建设移民区道路、水利、供电、学校、卫生院、村级活动场所及商贸网店、文化广场等配套工程,确保2012年8月前完成搬迁。因地制宜制定移民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一覆膜滴灌马铃薯、枸杞和肉牛繁育为主的移民后续产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效提高移民收入。

四、致力发展旅游三产,经济领域加速拓展

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编制完成了《宁夏世界沙漠博览园规划》、《黄河水镇概念性规划》,积极谋划宁夏世界沙漠博览园、黄河祁连山大峡谷、黄河水镇、城市综合体等一大批旅游产业链延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旅游精品。投资1.9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10个。完成了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主体工程,新建扩建了沙波头区沙漠博物馆、大漠人家、CS野战俱乐部、沙漠雪橇等设施,建成二楼金沙岛旅游休闲度假区二期工程,成为高端接待的亮点景区。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在成都、上海、广州、台湾等11个地区开展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沙波头黄河梨花节、中国长城沙波头沙漠汽车拉力赛等活动,有效宣传了旅游资源,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推行了“中卫人免门票游中卫”旅游惠民计划,优惠市民9.8万人次,免费880万元。游客以50%的速度递增。

物流交通商贸步伐加快。编制完成了《迎水桥大西北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启动了迎水桥大西北物流城、全民创业城、城市商贸综合体房屋征收工作。加快中宁物流园区战略装车点和海原新区物流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渝海中央广场、商业街等项目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发展平台。建成了沙波头区永大线二期、202省道至高庄移民区等7条农村公路和康乐、敬农生态移民区道路。开通了中卫至中宁城际公交。全年新建改建公路180.38公里。全市通车里程达到了

公里。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家电下乡,设立便民连锁超市、直营店80余家,为农民群众发放补助资金3960万元。积极实施稳控物价各项措施,落实补贴政策,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环比增长0.1%,有效控制了物价的过快上涨,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17.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

五、 坚持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成就显著。投资5.7亿元,新建了中卫六中、中卫八小,完成了中卫二中、中宁中学、海原一小等139所学校23.7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区率先解决了大班额、大通铺及校舍安全问题。以培训合格公民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卫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达到6519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6%,为中卫工业区、中宁工业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成功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学校”行列,并被确定为首批28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实施了农村学校下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惠及山区3213名学生。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幼儿园

所 ,学前一年、三年入园率分别提高到

%和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市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75.85%,有3名学生分别被北大、清华、港大录取,中卫一中学生勇夺全区文科状元桂冠,实现了恢复高考以来中卫历史性突破。

科技推广取得新进展。实施了联合国宁夏沙漠化防治和民生改善项目,组织开展了西甜瓜新品种引进、弃耕老砂地复种、压砂地轮作倒茬及大拱棚西甜瓜栽培示范等4项科技实验,示范推广西瓜、甜瓜新品种101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全区首个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新增专利7项,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10个。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

% 提高到

%。

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举办了中卫市首届元宵灯展暨美食节。新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266个。开展“文化下基层”、“廉政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完成广场文艺、红歌传唱、民风建设等文艺演出157场,《回乡婚礼》演出300场。新建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加强长城、岩画、高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武动的响板》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不断夯实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了市中医医院康复楼、中宁县医院住院部、海原新区医院、野战医院、沙波头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创新诊疗方式,与北京武警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四川华西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协作关系,开展远程教学和疑难病症诊疗,为大病重病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服务14例,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知名专家的优质服务。在全区率先实行了药品来源电子化监管模式。建立并实施了餐饮服务食品俺去标准与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82%和8.67%以内。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着力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启动实施了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全市16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实行了山区镇乡直接办理和定点医院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同步结算制度,为650名重特大病患者发放救助金1560万元,为8540名低保对象报销医疗费2425.5万元。建成了中卫儿童福利院,30名学龄孤儿得到集中供养。为798名最基层的环卫工和绿化园丁提高了工资标准,并缴纳了“三险”,解除了后顾之后。深入实施住房惠民工程,为638户困难家庭发放廉住房补贴482万元,廉租住房实物配租860户。安置国有工矿、城市棚户区924户。建立中卫市创业互助基金,解决创业融资难题。建成全民创业慈善工业园,创办小企业391个,培养小老板394个,创造新岗位3725个,提升创业孵化示范园区4个。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启动实施中卫市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造林、南华山水源涵养林、中卫工业区、永大线节水农业示范区二期、生态移民项目区绿化造林等工程,新增经果林9300亩,全年植树造林43.4万亩。狠抓禁牧封育工作。加大矿产资源保护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盗采、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关闭非法矿山81处,整合5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美利纸业深度治理、氧化塘防渗漏等重点工程,强制拆除沙波头区常乐陶瓷园14家33座小陶瓷窑,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消减2742.4吨、6667.5吨2862.3吨和141吨,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调控任务。

6件民生实事基本落实。建立新市民(农民工市民化)保障体系,为8575名农民工办理“农转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3.4万平方米,主体完工20万平方米:实施新型生态移民工程,完成兴仁移民区搬迁入住1720户,建成移民住房4836套,计划移民21300人。教育培训移民558人;实施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将”城市旧街区“四化”工程,改造应理路、长城街、文昌街等12条14公里旧街区和“城中村”8处2419户;开工建设了中卫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和市救护康复体检中心;建成了全民创业慈善工业园一期工程,47栋标准化厂房投入生产运营,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六、 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

政府效能建设持续推进。认真执行《中卫市人民政府廉政效能建设九项制度》等7个规范性文件,推行市长督办副市长重点工作制度,对“A类工作”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督办,对督办3次逾期任未半截的部门负责人,提出行政监察建议。切实落实重点工作“五定”工作法,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和要求推进。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造价预算与建设管理分离制度,节约投资,提高效益,推进建设领域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纠正7件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实行政务服务中心八项工作制度,办结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14529件。建立市长信箱岗位工作九项规定,解决群众合理诉求2112件。全面改版政府门户网站,信息点击总量689万人(次)。组织培训24场、考试528场2.29万人次,国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步入科学化轨道。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建议49件,政协提案228件,办复率100%。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机关事业单位“三公”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完成部门(单位)财政预(决)算审计9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7项、民生资金审计13项、政府建设项目决算审计10项。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成立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44件。制定实施中卫市信访受理处理督办考核维序五联动、终结制、信访包案责任制等制度,重大突出信访难题得到化解。建立交通、医疗等行业性专业化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686件;调解重大医疗疑难纠纷12件,患者死亡纠纷3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巡查制度及市级GPS客运监控系统,查处违法行为3632起。深化“平安中卫”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经济犯罪等专项行动。百名民警破案数达140起以上,命案侦破率达85%以上。建立中卫市安全生产网络化责任监管体系,各项安全生产质保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扎实开展民风建设,有效化解系列社会矛盾、突出民生问题和社会管理难题,和谐富裕新中卫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沙波头区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经常性地开展国防教育和地震、消防、交通安全等应急演练,人民群众的国防意识、抗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金融、税务、统计、市志、档案、外事、侨务、保密、老龄、残疾人、邮政、通信、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

发展的历程令人难忘,发展的成就令人欣慰,发展的势头令人振奋,发展的愿景令人向往。这些成绩的取得,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支持配合、有效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凝心聚智、和衷共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卫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中卫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标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第三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部分有这么一段话: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5亿元(预计数,下同),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是2007年的3.7倍,年均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0亿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长38.3%,综合实力跃升全省第一方阵。

上文中有以下五个错误:

1、据查,2007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23亿元,2012年为1985亿元,应是2007年的2.41倍,不是2.3倍。

2、就按上文中的2.3倍来算,2007年-2012年五年的年均增长率应为2.3开5次方,在Excel中可以用=2.3^(1/5)-1或=2.3^0.2-1来计算,结果为18.126%,而不应是13.6%。另外,可以反推算,即按13.6%的年均增长率看看五年后有没有2.3倍,测算公式为(1+0.136)^5=1.89倍,而不是2.3倍。因此,文中数据有误。按

2.4倍算,年均增长率为2.4^0.2-1=19.1%。

3、同理,财政收入按3.7倍算,年均增长应为3.7^0.2-1=29.9%。

4、固定资产投资按4倍算,年均增长率应为4^0.2-1=31.95%。

5、文中两个分号使用错误,应为中文状态下的分号(;),而不应是英文状态下的分号。

第四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时期与2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是我市在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振奋人心。"**"期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统计(以经普调整后公布的数据为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九五"1.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650美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6亿元,比"九五"增长1.8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20*年0.83亿元提高到20*年1.21亿元,年均增幅达9.88%。项目带动全面推进:坚持以项目带动战略为经济工作主线,突出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发展。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项目462个,世遗二期、高教园区、过境公路、高尔夫球场等事关长远发展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时期的26.81:21.11:52.07调整为23.63:24.01:52.36。旅游产业实力增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26%和11.28%;"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成效明显,工业增加值达到3.7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发展农村经济,累计投入达4.07亿元,年递增22.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在南平市创业竞赛活动中,连续四年名列前茅。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鼓舞人心。品牌建设全方位推进:五年来,荣获全国4A级风景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等称号。以"大活动"推广品牌,举办世界遗产节、全国万人攀登武夷山、全国漂流大赛、茶文化艺术节、武夷岩茶节、武夷山中国情人旅游节、国际摄影周、中国企业营销攻略武夷论坛、大红袍拍卖等活动,参加"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扩大"武夷山"品牌辐射面。以"大营销"激活品牌,加强山海协作,与厦门、杭州等地建立了联动协作营销机制;与厦门合作,在全国首创城际联合旅游"大篷车"促销活动;组建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等企业联合体,积极开展联动营销。以"大媒体"宣传品牌,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新浪网等大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品牌宣传渠道。城乡面貌同步改观:完成社区设置工作,拉开城市框架,城区面积从2000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年的7.3平方公里。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完成路灯工程、武夷大道绿化、火车站站前广场、中华路、和平北路等城市建设工程。完成过境公路、武夷大道排污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建设。五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2.65公顷,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9.2平方米,市区亮灯率达99%。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水利"651"工程,累计建设2个乡(镇)、46个村级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73万人;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231.5公里、自然村通机耕路66.75公里;洋墩、大渚、麻坜地质灾害点村民搬迁85户;累计投入4800万元,完成全市行政村农网改造,城乡实行"同网同价",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通过省上验收。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发展活力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带来新变化深得人心。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对111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安置职工8000余人;成功实现航站、电力公司等企业的合作重组。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五年来共撤销、合并、转制47个事业单位。积极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审批事项214项,改变审批类型的事项110项,削减收费项目和标准事项88项。大力推进政务改革,加快"数字武夷"建设,投入830万元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视频会议系统,获"全国电子政务调查综合奖第一名"、"中国政府特色网站"等荣誉,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促进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立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40.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8.7%。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全市火化率达99%。机制创新有效推进: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推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规划方案决策机制;成立城投公司、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深化南平机制,五年来,共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助理、村支书、各类乡(镇)长助理共986人次。推行"城乡双百联动"机制,全市挂点单位共为挂点村投入扶持资金1012.3万元,扶持和开发经济项目680项,办实事好事1161件。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累计新批外资企业105 个,引进合同外资2.88亿美元。积极扶持扩大外贸出口,加大外贸出口企业业务培训力度,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910万美元。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民利民实现新进展温暖人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强市"富有成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省级验收。建设高教园区,打造现代高等教育平台,境内首次拥有了全日制高等院校;全面完成"普九"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得到妥善安排,扶贫助学机制逐步建立;投入1209万元完成上梅、洋庄、五夫、兴田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2项。文体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进一步活跃;建立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巩固和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12.43万元,连续六年完成人口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坚持"发展为民",先后实施新建殡仪馆、中医院、食品放心工程、造福工程、生态富民工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实现再就业717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129人,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倍、1.5倍。全市城市低保4247户9293人,发放保障金552.22万元;农村低保户6248户13990人发放低保金520.51万元。五年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0.43%、8.88%。同时,"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四五"普法任务基本完成,法律服务不断加强。平安环境更加稳固:强化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疑难信访挂牌督办等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20*年,全市信访总量比降7%,全市50%的乡镇街道达到了南平"平安乡(镇)街道"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政、防灾救灾、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口岸、统计、气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20*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以南平市创业竞赛第一名的佳绩为"**"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工作成效:一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势不减,地区生产总值30.18亿元,比增11.7%;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比增13.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比增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比增16.85%;外贸出口1673.27万美元,比增21.47%;城镇新增就业2146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22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0元,比增9.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比增9.69%。二是重点改革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从20*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全市农民共减负2590.6万元,人均减负161.9元,减负率66%以上。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全市精简乡(镇)、街道行政编制101名,行政人员减少37名,事业机构精简93个,事业编制精简117名。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额度1.6亿元。强化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建立了每日市领导接待信访工作制度。三是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96个,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25个,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7个。合同利用外资9556万美元,比增36.7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989万美元,比增16%;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9.81亿元,比增79.88%。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省、南平市、本市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5亿元。高速公路主线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进入建设阶段。四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鲜明。名列第二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红色旅游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七夕"文化风情节等活动。景区实行门票奖励新机制,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效益明显提高。对台旅游合作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两山合作正式签约。至20*年,全市星级饭店44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4家,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75.13万人次,比增12.23%。《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依法治旅工作迈上新台阶。五是工业发展实现突破。全市工业总产值9.78亿元,比增23.89%,实现入库税收3260万元,比增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5亿元,比增33.1%,占工业总产值的68%,占年初规划目标任务的110.83%。纺织服装、竹木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四大产业完成产值5.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5%。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仙店创业园区已入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5.95亿元;已投产企业6个,在建15个。洋庄工业小区引进企业10个,开工建设5个、投产企业4个。六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称号,"武夷岩茶(大红袍)民间手工技艺"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新建市立医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11.85万农民参加,参合率达76.22%,市财政配套投入119万元。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区三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武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实验中学投入使用,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开工建设;20*年起,市财政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并为每位农村寄宿生免费提供菜汤等。

各位代表!"**"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省、南平市和中共武夷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为武夷山的快速前进把握了正确方向。全市人民贡献智慧,挥洒汗水,齐心协力,为武夷山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此,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人民和驻武部队、武警官兵,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向关心武夷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小,与武夷山拥有的品牌地位不相适应;工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起支柱作用的工业企业;市区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乡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仍有待加强;稳定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地方群体事件和群体上访事件仍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目标和20*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武夷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新的征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必须应对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南平市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总体构想,明确了"三路并进,整体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格局,强调了"加快武夷山、建阳、建瓯中部崛起"、"突出双世遗品牌,把武夷山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武夷山在"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对武夷山的期望、关心和支持。南平市全面展开闽北产业集中区以及浦南、宁上、武邵三条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为武夷山加快"率先崛起"创造良好条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武夷山广泛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竞争提供更多商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为武夷山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拓展升级,将为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谐社会的构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制约加大、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微观经济低效运行等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现。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时期,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打造"实力武夷、魅力武夷、活力武夷、人民武夷",把武夷山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闽台合作的重要基地、南接北联的重要通道、全省文化的重要窗口、绿色腹地的重要平台。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率先崛起。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按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要求,实现"旅游连线带动,农业特色规模,工业新区崛起,城区一体发展,科教园区集聚"。旅游连线带动,就是要以主景区为核心,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为辐射,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特色规模,就是要突出抓好茶、竹、烟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大规模,延伸加工,加快产业化进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工业新区崛起,就是要抓住闽北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和三条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机遇,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重要工业平台。城区一体发展,就是要立足城市职能的提升,实施"市区南扩"战略,坚持按照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建设标准扩大城市规模,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形成"城区、景区、度假区、杜坝会展经济区、武夷新区"五区一体发展格局。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加快"重镇强村"建设步伐,加大对边远乡镇的扶持力度,城乡互动,一体运作,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科教园区集聚,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教产业,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园区院校为依托,加快人才培养,营造"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推进发展。逐步把武夷山市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魅力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前3年递增12%以上,后2年递增11%以上,实现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52亿元以上,力争超过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500元,市本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发展成为闽北的旅游中心、对外开放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安定稳定。

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规划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顺利实施"***"发展规划、实现建设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目标,意义十分重大。20*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8%;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17.4%;农业总产值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6%,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8%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5% 。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部署,坚持"四个推进",把握"四个基本",把"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中,按照市委提出的"创新、和谐、实效、为民"的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务求创新,增强产业经济活力

着力激活市场,优化旅游产业体系。以市场营销作为今年旅游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步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整合营销,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联动的旅游营销新机制;探索建立与客源地旅游企业整合营销的新机制;研究激励机制,加大客源地组团力度。整合全国百强旅行社、武夷山旅行社驻外机构及驻外茶叶销售网点等营销网络,建立起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关系,长期地、比较专一地销售武夷山旅游及茶产品。依托媒体平台,加大各级媒体宣传力度,建设武夷山"数字旅游"工程。选择重点城市,组织开展"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继续开展节事营销,用足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七夕"文化风情节、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资源,争取承办"绿色中国"世界环境日武夷山启动仪式、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赛、"中华不老城,走进武夷山"活动,以节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武夷山知名度。实施互动营销,重点做好与厦门、杭州及厦航有限公司的联合互动宣传。打造精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抓紧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继续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指导,加大扶持力度,从项目、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支持主景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景区精品化水平,认真实施景区创新创优活动,着重抓好环保工程、畅通工程、智能化管理工程、文明示范工程、服务质量工程等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升品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高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武夷山风景高尔夫球俱乐部、悦华(五星级)大酒店、锦绣武夷、国际友人俱乐部、红袍(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做好东溪水库东湖旅游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游人中心。对旅行社和旅游车队的整顿监管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整治非法旅游营运行为,为旅游专营车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导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投诉查处力度。

着力构建新平台,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继续"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以工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为加速崛起提供支撑。着眼长远发展,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武夷新区,打造工业发展战略平台。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亿元。加快新区建设:对接闽北产业集中区,对接高速公路建设,对接仙店创业园,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武夷新区建设。加快武夷新区详规、控规等编制工作,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为武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指导。参照闽北产业集中区、高速公路征迁补偿标准,制定武夷新区的征迁标准,并全力做好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及武夷新区启动区内路网、水、电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新区集中,制定出台武夷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快项目引进落地。继续完善仙店创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多凌水晶饰品、明兴食品、红梅木业等已入园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仙店创业园区二期开发工程。扩大产业规模: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坚持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齐发展。在注重引进项目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企业的发展。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列入创业竞赛考评内容。继续实行五套班子领导挂点企业制度,建立乡镇、市直部门与企业结对帮扶机制,发挥以工业企业家为主体的企业家协会的作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劳动力、用地等瓶颈问题。完善工业发展调度会制度,着重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力马艺画、祥龙纺器、五夫钼矿等尽快成长为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对可望达到规模以上的企业和工业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其尽快形成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协作,以形成分工科学、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促进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同时,增强工业品牌意识,鼓励我市企业注册武夷品牌商标,并借助旅游宣传促销、数字武夷等平台,帮助企业及其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品牌体系。

着力建设新农村,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扶持发展"茶、竹、烟"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茶业:要在培育品牌、提升质量、拓宽市场上狠下功夫,加快推进"东方茶都"等项目建设步伐。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大力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力争完成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000亩,实现产值1.2亿元。竹业:深入开展竹业擂台赛,在科技兴竹、提高单产效益上寻求突破。对竹加工企业所需原料实行"严出宽进"政策。力争实现竹业产值3.8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个,做大规模企业2个,新增产值8000万元。烟业:完成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引导农民科技种烟,实行集约化管理、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烟农保险制度,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全面调动农民发展烤烟生产积极性。力争完成烟叶种植面积3.2万亩,总产量10万担。同时,狠抓农业重点项目,重点抓好一批"产值千万,带动千户,基地千亩以上"的"三千项目"。全方位地为项目成长营造宽松环境,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对列入农业重点项目的龙头企业予以倾斜。定目标、定责任人、定奖惩,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实行扶持龙头企业的项目化工作机制。要着重抓好青龙木业、友青食品、武夷星茶业等九大"三千项目"。

(二)务求和谐,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推进城区一体发展。稳步推进"市区南扩",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职能,增强城市魅力。围绕"城区一体发展"的布局,按照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标准,明确分区发展定位。坚持以"项目"带动"五区"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余庆桥新天地、高教园区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度假区联片发展;完成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征迁工作,启动建设杜坝会展经济区;抓紧做好南武路南源岭至兴田段扩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启动武夷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百花路中段、北段;做好党校大桥建设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武夷大道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次一路路灯建设和市区巷道路灯二期改造,完善城市路网;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以及城市电网改造。充分发挥城投公司和土地收储中心作用,提高城市资源经营效益。建设"数字武夷"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速现有城区改造升级,加快温岭街旧城改造项目,启动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实施列宁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以及武夷和园、中洲防洪堤绿地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小武夷公园设施。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市立体绿化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中国茶乡"等城镇化项目建设。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确保完成100公里,力争更多。继续推进水利"651"工程,建成村级供水23处,除险加固水库3座,建成山地水利8000立方米,发展节水灌溉5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94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商品粮基地和标准农田建设1.35万亩。改善烟田基础设施2.3万亩。新开竹山机耕路100公里以上。同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进一步深化"双百联动":坚持和完善"南平机制",继续做好下派村支书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深化"双百联动"工作机制,确定113个单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少数民族村和"四不"村等52个村实行挂点帮扶。完善增收指标考评体系,杜绝"数字化增收",真正做到"淡化数字看项目,淡化增幅看实物"。采取年度考核与挂村周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奖惩措施的及时跟进不断调动挂村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三农"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街道"三农"服务中心和行政村"三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着力整合、管理农民技术员、土地规划协管员、乡村医生、计生服务员、治安调解员、防疫员、林政员、劳动力转移信息员等"八大员"队伍,将"八大员"纳入村级"三农"服务站管理。按照明确性质、明确职责、明确考评、明确奖惩的要求,逐步完善三农服务站的职能、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同时要求村级三农服务站注意处理好与上级部门、村支部、村委会的关系,确保村级组织整体功能最强、综合效益最高、服务群众最好。此外,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加强农业防疫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建设和谐社会安全网。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武夷"创建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应急预案、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普法教育,依法打击犯罪。建立健全信访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将社会稳定和"平安武夷"的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创业竞赛考核体系。深入排查、及时处置、有效化解因林改、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加强水上交通、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矿山和学校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畅通工程建设,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务求实效,打牢持续发展基础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项目 44项,总投资80.2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88亿元,其中,旅游项目11个,工业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社会事业项目3个,农业项目2个,其他项目5个。市重点项目中,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2个(包含8个子项目)。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开展以项目开发为重点的创业竞赛活动。对接"***"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选择一批在建、开工、前期、储备项目,实行目录式管理,实现滚动发展。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水平。完善项目工作责任制。优化项目服务环境:强化重点项目服务工作。建立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狠抓项目督促落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工作动态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数字武夷"三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快市旅游工作委员会报批组建工作,建立旅游产业综合管理新体制。落实市茶业局的组建工作。强化外经局招商职能,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新机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四大支撑体系的配套改革,重点抓好7个未改村的改革工作;已完成林改的乡村,继续按照"均山"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将山林权细化分解到户,并指导农民经营好、管理好、流转好已改山林。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新机制。扎实做好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在我市的试点工作。

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南接北联",突出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着重抓好生产性项目的招商,不断提高生产性项目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健全招商机制,充分整合旅游和茶营销网络,赋予招商职能;组建好专业招商机构,保障招商经费;坚持专业招商与广泛招商相结合,积极发挥商会、驻外机构等社会各方面作用,推进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充分利用"5?16"旅洽会、"6?18"项目成果推介会、"9?8"投洽会等平台,认真组织招商活动,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将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指标,确保签约一个项目落实一个项目,提高招商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台合作,巩固扩大两山对接成果,推广武夷山旅游品牌;积极推进对台农业合作,以茶为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台文化交流。继续密切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尤其要在旅游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务求为民,致力加强民生保障

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基础教育,壮大科教产业,集聚人才,支持发展。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武夷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崇安大道、黄柏大道等规划道路建设;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武夷高教园区综合服务区。做好武夷学院迎检工作,确保专升本。加快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确保今年9月招生。加快武夷茶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落地。争取年内引进1所重点本科院校和1所大专院校入园。继续争取名牌大学和国内外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进入园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中教育发展,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推进"校校通"信息工程建设。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做好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工作;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抓好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招商引资引智及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着力抓好旅游文化的挖掘、引进、构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好"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余庆桥、武夷悬棺、遇林亭窑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后续工作。启动武夷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争取城村村和五夫村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做好"大安革命遗址"申报全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筹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卫生事件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应急能力。加快市立医院搬迁和传染病区项目建设,争取建设成为"既能满足广大市民治疗需要,又能迎合广大游客疗养康复需求"的高标准旅游安养医院。巩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建设1-2所中心卫生院急救中心。巩固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争农民参合率达80%。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再就业援助制度。整合资源,加快构建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支持推进农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企业用工监督力度,依法保障、维护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年计划城镇新增劳动力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0人,"4050"人员再就业250人,再就业率达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认真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完善实施在职村主干、烟农养老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和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扎实推进造福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

三、强化执行力,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本届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我们围绕这一目标,突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新的一年,我们的思路能否贯彻,目标能否达到,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关键在干部队伍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为此,要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提高执行素质。以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公务员法》。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亲民、为民、惠民、富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强化管理创新能力。以实现灵敏高效的政府管理为目标,以创新行政文化、矛盾调处手段和培养现代管理技能为核心内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效能。三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队伍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公务员不断学习,创新思维,增长才干。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制定个人继续学习计划,促进其由追求职务向追求知识、从追求文凭向追求能力的转变。以岗位需要为取向、能力开发为重点,加强干部关键才能的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庸者不庸、能者更能。

(二)规范执行流程。以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规范执行流程,注重加强政府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科学界定部门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全面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的问题;完善职位说明书,科学、具体、精细地明确岗位基本情况、基本职责、工作流程和必需的关键才能等内容,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并尽可能量化,明确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责任代价;明确和细化各层级、职级的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子系统对总系统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明确区分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的领导责任,明确区分部门领导和辖区领导责任,明确区分"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责任;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将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三)实行执行监控。认真实施绩效评估工作方案。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责必究的"问责制",严格党纪、政纪、法纪责任追究。建立并实施责任倒查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惩戒机制。制定出台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有关规定,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完善责任追究工作的听证、仲裁和复议等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公共财政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拓宽行政监察的领域,重点监督重大决策、行政执法、政府投资、财政资金运行、产权交易、土地转让、工程招投标、资金往来等。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建立群众对政府部门和服务"窗口"的工作质量评议制度,依法保障群众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投诉、批评、控告、检举等权利。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及时揭露和批评不负责任的现象和行为。

各位代表!经过历届市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长期努力,我们的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率先崛起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今日的武夷山正处于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当励精图治,创造机会,乘势而上。我们坚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有中共武夷山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勤劳智慧、热爱家乡、不甘人后的22万武夷儿女的共同奋斗,20*年,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市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

第五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经受各种考验,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章丘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按照建设“**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市域次中心”的发展定位,凝心聚力,奋发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67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0元,增长14%。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省和市要求,我市将用三年时间,消化历史问题,优化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结构。为此,经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3年预算收入调整为40亿元,实际完成40.89亿元;其中地方税收完成30亿元,增长16.18%,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去年的54%大幅提高到73.15%,市本级财政收入质量显着提高。

一、突出质量效益,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加快“转调创”步伐,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高。实施“131”和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成立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开展全民创业扶持计划,新增规模企业77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预计分别达到1300亿元、300亿元、130亿元、75亿元,增长16%、13%、23%、22%。实施项目包挂、联合会审等制度,集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个,其中科技园项目填补了我市软件产业空白。科兴生物、彼岸电力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济南一机床、膜源水业等项目开工建设,圣泉20万吨酚醛树脂等119个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工业投入172亿元,增长23%。提高科技奖励标准,引导30家企业与20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新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9家,汇丰铸造创建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圣泉集团获批我市首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昊月树脂主持起草两项国际标准,华凌第三代核电缆等15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0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2%,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评选首届市长质量奖,新认定市级以上着名商标19件,被评为全省首批商标战略示范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72.78万吨,实现十一连增,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投资8.9亿元,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等26个重点项目,新增耕地6217亩,南水北调东湖水库和明渠建成通水,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市。百脉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一期工程,鲍家芹菜基地创建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牧业项目管理、生态养殖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发布全省首个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脉泉”牌,被评为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市)。实施大葱品质提升等12项科研推广项目,建设农残检测室32处,市级检测中心获得省农业和质监部门“双认证”,我市通过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被评为中国生态小康示范县市、果菜生态优质农业十强县市。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光大、北京等银行落户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到18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20亿元、279亿元,较年初增长14%和20.6%。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助保贷”等业务,为企业担保贷款7.9亿元。圣鼎园公司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走出了股权融资新路子。引进深圳喜来乐旅游综合体等大型项目,中邮物流投入运营。引进总部型项目27个,新增税收3亿元。实现外贸出口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分别增长19%、24.2%。

二、注重统筹协调,城乡面貌亮点凸显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北片区、圣井新城、刁镇省级示范镇等重点区域及15个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市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开发区产业规划,实施框架路及管网、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中心商贸区、双山大街沿线片区旧房征收基本完成。文博中心完成主体施工,龙山文化博物馆、桃花山公园建成开放。新建改造北外环相公驻地段、南外环、汇泉路中段、黄旗山1#路等骨干道路,国道309收费站顺利东迁。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更新30辆公交车,开通第10路公交线。新建改造城区供水供热管网76公里、天然气输气管道110公里,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镇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漯河综合整治、集中供气供暖等建设,刁镇省级示范镇作用进一步凸显。相公庄镇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示范镇。朱家峪风景区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相公庄镇、刁镇旧军村和双山三涧溪村入选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实施镇街驻地提升等62个城镇化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制定新型社区建设指导性政策,启动实施25个新型社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绣源河5个村搬迁居民迁入新居。

三、深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治理提升。城区集中开展“五小行业”、占道经营、农贸市场改造等专项行动,新建改造李家埠市场、机动车租赁市场等专业市场8处,改造亮化17条城市道路、884条背街小巷,新建改造公厕85座,设置停车位3900余个,实施30处公共游园绿化提升。推进环卫、园林、市政设施等一体化管理,城市面貌和市容秩序显着改观。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广大市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高质量通过国家爱卫会暗访和技术评估。注重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淘汰钢铁3座30吨转炉,实施埠村煤矿循环水、华电烟气脱硝等节能减排项目75个。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31座生活污水处理站,18个涉农镇街全部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生态市通过省专家组预审。顺应群众强烈要求,采取坚决有效措施,严格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依法整治关闭46家石料厂、28家粘土矿,填埋废弃矿井502处,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维护群众利益,保护青山绿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个,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园15处,天然气供应量提高51.9%。完成造林绿化、退耕还果6.7万亩。落实河长制,开展河道、水库、塘坝综合整治,完成疏浚14.8万立方。实施白云湖水质净化和湖区综合整治工程,白云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绣源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百脉泉公园被授予全国首个“国际冬泳活动基地”和省级地质公园。

四、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以“双十工程”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福祉。持续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6项补助标准,落实市属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建成公共卫生中心,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顺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提高1型糖尿病、肾透析患者报销比例,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累计为大病患者补偿20120万元,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1012套公租房竣工入住,廉租住房补贴标准提高10%。积极开展慈善助学、阳光民生服务等活动,发放各类救助金6800万元。以创业带动就业,10个镇街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通过省级一类平台验收,新增城镇就业66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教育实现新突破。新建改造学校、幼儿园50所,高考一本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本科上线率达到73.9%,高出全省30个百分点。城乡联盟、集团办学、条块教研等经验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验收。完成广电网络整合,我市电视台被评为全国市县电视台20强。建成100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特色文化村,完成第三批248个济南市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被评为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市。推广支部“一加三”工作,120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脱空”。实施“一事一议”项目390个,被评为全国“一事一议”规范化管理示范县(市)。圆满承办“十艺节”系列展演、国际泉水冬泳节、首届济南泉水节、台湾美食节等活动,我市参评“十艺节”两部作品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举办第四届全民运动会,为110个村居(社区)配备健身器材,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重视人民武装,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深刻汲取“5.20”、“5.23”事故教训,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强化安全监管和事故预防,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注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A级”平安创建活动,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五、转变工作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狠抓市委各项决策的落实,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市民服务热线、民生网等受理群众诉求5.95万件,办结率99.8%。开通流动政务大厅,实行审批专用章、建设项目“一口收费”等新举措,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20个镇街全部设立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济南市有关部署,强化财务收支管理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对全市公车安装GpS管理系统。率先开通“农廉网”和作风效能投诉短信平台,严肃查处和通报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物价统计、法制应急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章丘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磨炼了意志,推进了发展。这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章部队和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缺少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好项目;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重点行业安全设施和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城乡管理还不够规范、精细,人居环境仍需持续改善;有些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仍需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责任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服务效能和发展环境需要持续优化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当前,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中央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将会持续释放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内需潜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将为我市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敢于攻坚,就一定能够推进章丘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2014年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围绕“两个率先”,把握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主攻项目、务实落实、全面提升的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勇于担当、奋发实干,推进产业发展更加科学、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政府建设更加高效,奋力开创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局面。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开发区为主阵地,按照“抓管理、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思路,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有效投入,深化结构调整,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

突破重点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普洛斯物流园等项目签约,力争全年引进项目实际投资230亿元。实施100个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包挂责任,加强协调服务,加快一机床、新型建材、华凌电缆研发扩产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投入190亿元。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加快500千伏龙山变、220千伏官庄变等增容工程建设,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新增耕地补助标准,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全年新增耕地4000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强化环境审批和监管,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杜绝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设采矿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双赢。

突出开发区主阵地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完善主项目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高端装备制造、银江智谷、湘商科技等大项目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规划建设特色鲜明、业态先进、优势凸显的新型园中园。高起点运作开发区投融资平台,适时启动创业中心、科技创新园、软件产业园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综合服务功能。实施软件园框架路、轻卡北路东延等建设,完善排水排污管网,优先保障开发区项目用地,吸引优势产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促进开发区跨越发展。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立足长远发展,进一步明确定位,加快调整升级,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交通装备和机械制造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核心,发挥传统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配套企业升级换代,加快产业链价值攀升。食品饮料产业,以品牌集聚为重点,支持银鹭、娃哈哈等企业扩张规模,积极引进达能脉动饮料等知名企业,打造品牌影响更大、区域辐射更广的特色基地。精细化工产业以安全环保为前提,以**为龙头,以“北四厂”搬迁为契机,着力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拓展产业链条,推进循环生产,实现高端发展。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鼓励三爱富、利民制药等企业加快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坚持抓大促小、梯次培育,深入实施“131”工程,针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落实扶持政策,形成一批支柱型企业集团。积极引导镇街特色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家以上。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华电二氧化硫减排等79个节能减排项目。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循环化生产,实施工业燃煤窑炉改造,力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定。

强化科技品牌创新。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实施“3322”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力争新增济南市级以上技术中心6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实施华民钢球自动化生产线等100个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110亿元。开展“品牌效益年”活动,培育“塔机之都”等工业集体商标,新注册商标500件以上,新增驰着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件以上。全面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控制体系,积极争创省长和济南市长质量奖。

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培育为基础,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分类推进,打造“富裕、宜居、秀美、和谐”乡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实施“园区建设年、项目管理年、安全追溯年”活动,启动百脉现代农业示范园百农大厦、高科生产服务区等10个单体项目建设,园区功能初步形成。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绣惠大葱产业园、黄河农产品观光园、锦屏山高效林果示范园等36个基地园区提档升级,引领优质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站水库除险加固等34项重点工程,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管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中心,创新公用品牌推广管理,提高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规范土地流转,推广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生产,严格投入品管理,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在重点园区基地推行条形码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统筹使用政策资金,促进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全面提升,集中打造一批整建制示范镇街、示范片区和示范村(居)。深化环境整治,开展镇街驻地创卫、农村污水整治、违章建筑清理等十项重点整治行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明确镇村责任,全面改善镇村面貌。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建15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对20个镇街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完成白云湖水质净化二期、漯河下游人工湿地等建设。实施省级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新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3000亩,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和污水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加大山区生态补偿力度,启动“破损山体治理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完成重要交通干线、重点区域山体治理。今年启动实施东岭山、胡山周边等山体植被恢复,治理垛庄上射垛泥石流地质灾害。实施济青高速南北线绿色通道建设,完成退耕还果和扶贫开发特色林果2.3万亩、荒山绿化2万亩。完成林火视频监控二期工程,实现全市山区林火视频监控全覆盖。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深化支部“一加三”工作,力争实现100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全市85%的行政村集体年自主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继续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房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科学运作土地增减挂钩平台,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城乡置换。健全完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镇街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职能,促进镇村资产透明交易。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立农业担保公司,探索开展经济林保险试点、农村房产和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吸引更多资金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引导扶持,积极构建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做大商贸物流产业。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体系,加快越海物流等龙头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现代物流项目,打造以空港为载体的物流基地。实施鲁棉物流仓储二期,打造全国知名的棉花现货期货交易基地。积极推进铁路物流园建设,尽快形成铁路物流基地。以开发区为重点,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商业布局,支持名企名店做大做强,加快大润发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特色街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编制城子崖遗址公园、朱家峪风景区保护规划,启动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文博中心布展、朱家峪二期提升工程,加强古镇古村保护开发,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村镇,形成文化旅游新格局。加快白云湖湿地公园、绣江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等建设,积极创建绣源河国家4A级景区、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深化旅游宣传策划,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旅游产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一批星级旅游饭店、A级景区,持续提高章丘旅游吸引力。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深化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以“新三板”为主攻方向,按照“上市一批、运作一批、培育一批”的要求,分类扶持,重点培育,年内力争圣泉集团等实现挂牌。引导企业发行各类债券、集合票据,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国家级开发区政策优势,依托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加快资产整合注入,全面增强融资能力。整合金融资源,组建金融行业协会,规划建设金融街区、金融超市,迅速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金融集聚区。

突破总部经济发展。发挥总部经济特有的产业聚集、资本放大、税收增长等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完善载体服务平台,健全金融、商务、物流等服务体系,逐步打造总部经济发展的环境洼地。着力抓好“四个一批”: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新建扩建产业基地、设立区域性总部;依托开发区、绣源河、双山大街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写字楼等,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以银江智谷科技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为载体,配套服务,延伸链条,带动发展信息软件、研发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型产业,构筑以信息为纽带的新型经营总部;注重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走出去”拓展市场,分离发展配套服务业,形成一批本地总部型企业。

四、更加注重功能提升,建设更具活力的现代城市

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坚持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全域城镇化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关系,规划“一主、一辅、四组团、多社区”的新型城镇空间体系。完善城区控制性详规,开展双山大街和汇泉路城市设计,编制白云湖片区、绣江河生态核心区规划。严格规划执行,严查违规建设,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控制和约束作用。

提升城区功能。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组团开发,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绣源河片区加快喜来乐、明水湖等综合体建设,拉起滨河新城发展框架。中心商贸区加快唐人中心及安置房建设,打造地标性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城北片区加快“北四厂”搬迁,实施绣江河综合整治,展现母亲河两岸新貌。双山大街沿线实施千禧龙周边、铁路货场片区建设,适时启动龙盘山等片区改造,打造商务金融、高端居住综合体。加快城东热源厂、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续建,新建改造山路东延、铁道北路东延等骨干道路。更新30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环绕城区的第11路公交线,客运总站建成使用。实施城中山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建设城市森林公园。

加强镇村建设。将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按照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原则,落实财税支持、扩权强镇等措施,加快刁镇、相公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以普集、文祖寨等四个市级示范镇为重点,实施100项新型城镇化工程,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和综合承载功能。加快20个增减挂钩社区拆迁进度,稳妥推进25个新型社区和城中村改造,完成社区建设5000户,危房改造200户。

实施精细管理。巩固和提升创卫成果,不断完善精细化、网格化、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门前五包”等制度,持续开展亮化绿化、市容市貌、社区环境、市政设施等专项整治,强化城区和重点道路一体化管理。启动智慧城市规划编制,着手建设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及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制定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力争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

五、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稳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附后),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快镇街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更高水平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实施社会保险“五险合

一、一票征缴”,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排查、建档、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补助标准。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加入新农合,由财政承担个人筹资部分。特困群众新农合、大病救助报销比例均提高10%。积极推进敬老院社会化养老、医养结合等试点,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家庭病床”结算制度,实现市级医院新农合住院即时结报,提高新农合中医适宜技术报销比例。扩大慢病免费筛查范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启动市医院三期病房楼、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和圣井卫生院提升工程。根据上级要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职成教中心、新城实验(国际)学校建设,诺德实验小学建成使用。新建改建10处以上镇村幼儿园。启动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深化招生、办学等制度改革,加快教育管理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市管校用”机制,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特色发展、普高职高提升突破,持续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水平。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建设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提升40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启动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游泳馆和体育场,建设地面数字电视播放系统,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双向技术改造。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组织惠民演出60场,为50处镇村活动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力争70%以上行政村创建为济南市文明生态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市创建,开设道德讲堂,弘扬社会正气,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能量。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做好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化双拥共建,做好优抚安置,建设革命烈士陵园。推进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层执法机构和基础设施,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预防控制,探索实施专家查隐患、企业负责人年薪与安全生产挂钩等新举措,夯实全社会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完善视频监控网络,推进警务进社区,强化打防管控一体化,统筹推进平安章丘、法治章丘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更加注重职能转变,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及各部门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增强创新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职能,不断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水平。

严格依法行政和科学施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实效。健全民主决策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强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畅通市民服务热线,做好政务公开和政民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努力创造更加公平、高效的政务环境。

强化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查找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更大力度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破解难题,提高服务效能。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推动发展提质提速。坚持务实求实,严格落实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和行政效能监察,严肃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以机关作风的转变、工作效能的提升,为建设美好家园凝聚强大合力。

强化从严治政和廉洁勤政。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健全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全面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严格公务用车管理,坚决压缩“三公”经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督和结果运用。加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全市的发展任重道远,人民的期待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章丘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附件:

十大民生工程

1、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加快职成教中心、新城国际学校建设,诺德实验小学建成使用。新建扩建10处以上镇村幼儿园,继续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青少年科技艺术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市青少年科普艺术教育培训基地。

2、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启动市医院三期病房大楼、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建立“家庭病床”结算制度,扩大重大疾病保险范围,降低卫生院新农合住院起付线。财政承担个人筹资部分,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加入新农合。特困群众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均提高10%。

3、贫困群众帮扶解困工程。建立完善贫困群众排查、建档、帮扶机制,通过财政投资、社会捐助、慈善救助、包户帮扶等多种渠道,举全市之力集中帮扶贫困群众。

4、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0个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发挥高职院校、农广校等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补贴标准和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促进高等院校等各类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

5、文体惠民工程。实施新博物馆布展,启用新图书馆、艺术馆。启动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游泳馆、体育场、龙盘山山体公园、龙山文化遗址公园、朱家峪改造提升二期工程。完成惠民演出60场、公益电影放映1万场以上。为50处镇、社区、村(居)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继续扶持“庄户剧团”,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地面数字电视播放系统。

6、继续深化壮大村集体经济“1+3”工程。深化支部“一加三”工作,继续设立1000万专项扶持资金,集中政策扶持,开展第二批次“百村牵手”活动,力争实现100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全市85%的村集体年自主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7、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十项重点任务,对镇街驻地、村容村貌、河道沟渠、主要交通干线等进行综合整治。对特色名村及建筑进行普查挂牌保护和管理维修。新建一批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呈现整洁优美的乡村面貌。

8、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北四厂”搬迁,启动城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以再造母亲河--绣江河为载体,全面修复绣江河流域生态景观功能。规划建设市民林荫公园,城区裸露土地全面绿化。对漯河下游、绣江河中段、西巴漏河下游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完成退耕还果、荒山绿化3.6万亩。实施破损山体修复绿化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强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等治理,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力争大气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完成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9、城市管理升级工程。建立“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视频监控“天网工程”,推进警务进社区。建成城东热源厂、第三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城区供水、供热站网,改造提升排水排污管网27公里。

10、道路畅通工程。实施省道242线(章莱路北段)、省道321线大修和南外环续建。更新30辆天然气公交车,开通环绕城区的第11路公交车,新客运站建成使用。完善提升城区道路信号灯设置和管理,保障道路畅通。

名词解释

1、“131”工程:围绕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十大龙头企业、三十佳企业和百强企业,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助保贷”业务:指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铺底资金作为增信手段,贷款企业缴纳一部分保证金且提供较低质(抵)押担保,由合作银行给予融资贷款的一项信贷业务。

3、股权融资:指企业股东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赢利。

4、“五小行业”:指小旅馆、小浴室、小网吧歌舞厅、小美容美发厅、小餐饮(食品)店。

5、一口收费:指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收费项目全部纳入市政务大厅或分大厅,在一个窗口合并收取。

6、省会城市群经济圈:2013年8月省政府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组成都市圈区域。目的是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7、济莱协作区:2013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立足拓展省会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莱芜优化结构壮大实力,实现济南莱芜两市同城化发展,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8、两个率先: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16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9、“3322”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3项引才工程,用3年时间,引进创新、创业型团队20个,引进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200人。

10、“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地点在北京,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继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之后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

11、集合票据:指2个以上10个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12、金融超市:指将银行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并与保险、证券、抵押登记等多种机构和部门协作,向客户提供的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3、一主、一辅、四组团、多社区:“一主”即规划主城区;“一辅”即刁镇市域次中心(含辛寨、水寨);“四组团”即文祖、曹范、垛庄组成的南部城镇组团,普集、官庄组成的东部城镇组团,绣惠、相公庄、宁家埠、白云湖组成的中部城镇组团,高官寨、黄河组成的北部城镇组团;“多社区”即到2015年,全市建设新型社区85个以上。

14、“五险合

一、一票征缴”:指将原来实行分散计征的企(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五项保险集中到一个征收机构、采取一个征缴基数统一进行计征。

上一篇:苏州二日游行程范文下一篇:宣传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