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练习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观刈麦练习范文

观刈麦

《观刈麦》教案

主备人 孙秀春 审核人:杨玉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其社会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盛夏季节,麦子熟了,我们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可是过去,却是用镰刀来割。今天,我们就走进《观刈麦》,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教师强调:叙事诗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师明确重难点。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再自由读。 5.齐读。

四、整体感知:

(一)提问:(多媒体展示)

1.全诗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押什么韵?标出韵脚。

(二)学生回答,讨论补充。教师归纳。

五、精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

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二)第二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赏析:

1.出示问题:请用“ 写出了 ”的句式,说说哪句诗或哪个词写得好。

2.教师示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3.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说到的句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七、总结:

学生齐读全诗后,教师总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八、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交代本诗背景的句子:——,——,——,——。

2.表现“人倍忙”的句子:——,——,——,——。 3.表现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的句子:——,——。 4.表明劳动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 5.描写贫妇人拾穗的动作的句子:——,——。 6.揭示贫妇人贫穷的原因句:——,——。

7.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句子:——,——。

8.作者在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

九、拓展练习:(多媒体展示)

1.写出古诗词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完整句子。 2.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劳动艰辛的完整句子。

3.写出古诗词中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 。

整理归纳:拓展练习内容

反思:名句赏析,赏析点要全,内容分析结合主旨

第二篇:《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 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 (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 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第三篇:《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由《锄禾》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3、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饷 灼

晏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4、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5、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诗文赏析,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全诗精华)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四)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 .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四篇:《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 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 觉得满意的地方

1、 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 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 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学生说:“有同情之心吧,因为百姓劳动很辛苦。” 一个学生说:“不是可怜,是可悲!“

一个学生说:“朝廷也太黑了,为什么交那么多的赋税?” 一个学生说:“可以不交啊。你不种田,就不要交税。” 一个学生说:“不种田,那干什么去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到外面做生意,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啊。我们的父母不是很多在外面打工吗?”

一个学生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当然可以啦!以前是旧社会,不同的。” 一个学生说:“就是啊,没饭吃,也不想想出路,是可悲。” 。。。。。。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老百姓没活路了,却不想办法,他们是可悲的。还是社会主义好!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是不同的,相差也太远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进行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赚钱的途径更多、更广了。可以在家干活,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再也不要交赋税了,反过来,国家还奖励种田的老百姓。现在,学生读书不要学费了,不要交课本费了,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3、 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积累环节,首先是对作者白居易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积累。一堂语文课如果纯粹是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为此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视学生积累情况伺机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有兴致的,并且,由于学生的融入,准备充分,教师准备的材料已经不需展示。其次,注重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初一学生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积累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课上,学生能自由地交流积累的常用词语,可见他们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 觉得不足的地方

1、朗读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次公开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赶、赶。课文的“读诗句”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者的辛苦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去朗读。老师的描述过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去,致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当学生没有读好时,我也为了赶时间只是一笔带过。下次再教这篇文章的话,一定会在朗读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在节奏、停顿、语感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吏禄三百石”中的“石”很容易读错,应该读“da”,很多的同学读成了“shí”。我在教学中,这一处没有重点的强调,是一个疏忽。

2、教学机智与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感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品读已经较到位,可我仍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硬是要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引出来,多此一举,反而贻误时间,也错过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火花。

3、时间的合理设置及内容的有效选择上存在不足

在《观刈麦》的课件中,我觉得知识点还是比较完整具体的。在上课之前就曾担心可能因时间来不及不能详尽理解内容,担心一个课时不能讲完设计的知识点。尽管之后又有调整和处理,但总感觉内容都很重要,难以割舍,致使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牢牢把握重点,致使感悟环节上得较为疏漏,成为课上最大的缺憾。这引发我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堂上抓大放小的思考。如留给学生疏通字词的时间其实可以放在早读时完成,这样下来也节省不少时间,如此完全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再如内容的选择上,文学常识的积累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应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对学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识适时补充。

4、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但是,有少数学生却起没能跟随着我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去。虽然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比如:课前《观刈麦》的课件动画、专家的语音朗读示范、课中古典背景歌曲的播放„„学生们并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声情并茂、津津有味地表达,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看着大屏幕,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课后,我在想:是课前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他们看到那么多的老师害怕了呢?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以上两个客观原因,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他们包管得比较多,课堂上为了维持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只给了少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往往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没有得到锻炼。从而使一些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欲望,致使课堂不够活跃。

下次的话,我会给更多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的活跃课堂,调动全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由此我想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后还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观刈麦教案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 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 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刈麦练习范文】相关文章:

观刈麦范文04-24

观刈麦3范文05-15

观刈麦书范文05-16

观刈麦阅读范文05-19

观刈麦教案范文05-19

观刈麦赏析范文05-19

观刈麦鉴赏范文05-19

改写观刈麦范文05-19

观刈麦公开课范文05-26

观刈麦阅读答案范文06-10

上一篇:歌曲集歌词范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