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的设计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课桌的设计范文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的长度单位。快看!(播放古时候人们测量长度的视频)

师:同样的一匹布,为什么两个人测量的结果不相同呢?生:...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 总结:也就是说测量之前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刻度尺。

师:你们知道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比较准确吗?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预设: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

1、

2、3还有cm等。(ppt:介绍0刻度,表示起点(开始);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刻度线)

师:这些数字、线有什么规律吗? 生1:3种长度的线都叫刻度线。

生2:数字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cm就是厘米。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是较短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再直尺上找到哪段1厘米的长度呢?(课件演示1cm)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是1cm的小棒,用大拇指和食指这样夹住,手指不动,让我们轻轻撤出小棒,看,这个长度就是1cm,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用手比一比,感受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生操作。

师: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3厘米、5厘米呢?

师:通过在尺子上找到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0到第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用后面的大刻度减去前面的小刻度,得几就是几厘米; 生: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总结语打到PPT上不?)

2、用厘米测量。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铅笔的长是多少?它们这样测量对吗?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图片出示:教材51页第三幅图。 生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ppt)

3、说说物体的长度时几厘米。(PPT出示4道题,包括倾斜测量的题)

总结测量儿歌。

4、量一量、画一画(介绍线段作为)。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直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用直尺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的线段,量一量它有多长。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师:你能不能借助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画图结果,可以与同桌比比看画的是否正确。

5、动动手:估一估,量一量,这些物体有多长。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做单位,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尺子及用途。

第二篇:未来的课桌

未来和现在不同,未来的课桌也就和现在的课桌不一样。

教室和美国的一样,一班只有十几个人。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有电脑,课上老师从来不说话,只是用电脑打。因为老师电脑上可以显示出学生用电脑干什么,所以学生从不玩游戏,而学生上课的任务就是看幻灯片,老师上课就是做幻灯片。

桌子是透明的,桌堂就是书橱。书橱里都是教科书。因为同学们上课只是看幻灯片,所以教科书都是崭新的。桌子很小,因为电脑是笔记本型的,不会占太大地方。除了电脑每张课桌上还配有一台传真机,上课时,有不会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未来并不是痴心妄想,未来也不是很难得到的。我即希望能到遥远的“轻松时代”,却又不想长大。我想:我们只要肯于努力学习,我们的未来就不是梦!

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好让所谓“未来的课桌”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课桌!

第三篇:哈佛的课桌

2002年初,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培训中国官员。培训计划为期5年,每年将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地方和中央的官员。

哈佛的校训是:以真理为友。哈佛毕业典礼的致词是:你们是世界的盐。 先有哈佛,再有美国

有一个著名的以换电灯泡来调侃名校的笑话问: "需要多少个哈佛学生换一个电灯泡?"答案是:"一个。他握着电灯泡,而世界围着他转。"这个笑话自然是讽刺哈佛的学生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狂妄。不过,有幸进入这所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迄今已培育出6位美国总统、2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7名普利策奖得主 。"哈佛的课桌,可以放下一个美国。"

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美国500家最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大约20%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 招生与收费

与其他大学不同,哈佛招收新生不是由招生委员会一方定夺,而是由35名委员投票决定。其招生的标准包括:是否有出众的学术才能,是否有非凡的个性魅力,是否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创造意识和体育特长等等。如果申请者的父母曾在哈佛受过教育或是哈佛的资助者,那么他被录取的机会将远远高过一般的申请者。对于哈佛招生委员会来说,新生的课外活动能力、个人兴趣和爱好等往往比分数和名次更重要。

哈佛商学院每年2.5万美元学费,加上食宿费用,两年的时间,平均每人支出9万美元。据哈佛商学院所做的调查,哈佛商学院学生毕业时人均负债6万美元。不过哈佛商学院的招牌更值钱。一旦被哈佛商学院录取,银行会主动找上门来,争着为你提供贷款。哈佛MBA们是美国就业市场上的宠儿,他们的年薪平均达到14万美元。 训导词

哈佛大学法学院克拉克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哈佛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不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感到不安和紧张。我相信你们大家都能毕业,尽管学习是严酷、艰苦的。万一你们当中哪一位不幸未能毕业,那不是你的错,而是我们的招生人员眼睛有误……"新生们从他诙谐的话语中得到的决不是轻松的感觉。

哈佛的校训是:"以真理为友 。"

在毕业典礼上有一位教授说:"你们是世界的盐,盐的作用是给世界味道,给它防腐。你们有机会来这里读书,又很幸运地毕业,如果毕业后没有起到盐的作用,是有愧于哈佛的。"这就是哈佛精神:奋进,自信,博大。在哈佛校园里,常常会听到"我是未来的美国总统"、"我是不久的外交官"这样的宣言。 教授

哈佛大学的教授有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但更多的是身系两头,一面在哈佛从事教学,一面隶属于某一个社会机构,他们中有许多是市长、部长。这样就确保了教授们所讲的内容很实际,因为很可能就是他工作中刚刚遇到的事儿。比如,一个讲产业政策的教授,起初他是司法部助理部长,当过克林顿的劳工部长,他就天天在讲案例,讲他和克莱斯勒打官司,为何克要破产,美国政府却要给他5亿美元。这样的案例分析课非常实用,也非常刺激。

哈佛大学每门课结束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份课程评估表,其中就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学生填表时,教师应离开教室,待所有学生完成表格后,由一位自愿者直接将表交到学校行政办公室。为了解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填写该表是不用署名的。校方在整理完评估表后,会将相应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及学生。

这种评估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学是一种可以重复的工作,下个学期、下一年或许还要教同样的课。教师们听取意见进而采纳那些有益的建议,改进下学期的教学;学生以评估结果来作为选修科目的参考。 课程

在哈佛大学,并不存在着绝对的文理界限,很多课程都是交叉学科。神学院的同学与社会学系的同学、音乐系的同学在一个班上,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奇怪。

哈佛大学每个学生在注册课前都会收到校方的一份资料,上面有上学期的学生对每门课评估的部分内容,包括:对课程的综合评估打分;平均每周需花多少小时在这门课上;是否愿重修这门课等等。这些信息帮助学生来决定是否选这门课。

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有才能的学生显示实力,在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比如,研究生的专业课一共是12门必修课,第一年就必须读完11门,第一年就像是地狱,第二年被称为天堂。这一年学校会提供60门选修课和17个研究方向。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较大的空间。"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这一思想在哈佛大学是很明确的。而另一方面,也强调自由选修与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

哈佛有的课程内容提出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哈佛商学院MBA主课的个案分析(CaseStudy),就是将各个企业的情况分别写成个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就如何制订或改进该企业的经营战略、日常管理及营销策略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讲解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扬弃综合,最后针对该企业写出一份比较完备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文件,还可高价将此文件出售给企业。

教授在课堂上讲话是很少的,在80分钟的时间里加起来也就10分钟,他们走上讲台后一般只说两句话,第一句?quot;GoodMorning"(早上好),第二句是"Mr.××,Please Open the case"(××先生,请分析案例),之后便主要是学生们在教授的引导下发言讨论了。

有时候,案例主角还会来到课堂,坐在后面,并没有被介绍给学员;学员针对案例,提出意见,有时候是毫不留情地批判案例的当事人。当学员讨论结束之后,案例的主角走上了讲台,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怎么样了。这样对比的教学,自然会使学员很快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哈佛的MBA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要分析800个案例,这种大密度的案例分析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和推理,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找出一般规律,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企业的大目标作为制订行动方针的纲领。 成绩

在教师评分上,哈佛大学采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方法,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优的占15%-20%,差的占15%-30%,成绩中等的占60%-70%,还有大约5%的学生不及格,一年级学生要学11门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被称为"触网", 一旦触网就要经学校的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请求,客观评价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升入二年级学习,而另一小部分就要被迫退学,但是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这就使学生始终有一种心理压力。在哈佛大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商学院学生的期中考试,是实例分析,考试时间是4个小时,这个成绩只占考核成绩的一半多一点。课堂发言占将近一半。教授对于学生的发言,并不太注重言辞是否华丽、形式是否吸引听众,而是更注重内容质量。 奖学金

奖学金的竞争异常激烈,奖学金可以用于支付一年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很多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首先录用这批人。第二学期,这批学生可以接到许多单位的邀请函,有邀请前往考察的,也有邀请毕业后去工作的。 宿舍

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很大,活动室里面有大规模的音响调节设备,甚至可以在房间里开Party。

哈佛的学生们在二年级就可以自己选择宿舍。每间宿舍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艾略特宿舍就只有那些"血管里流着蓝色血液"(强调纪律)的"预备学校学生"才会喜欢。而杜德理宿舍据说适合那些热衷于社区生活,责任心强的人。

学校不许一个系的同学集中住一座楼,而是完全打散,混合编组。这样,不同系的同学可以彼此学到许多新奇的东西,以便形成比较宽阔的知识结构。有一种说法是:在哈佛向老师学到的可能只是一小半,另外一大半是向同学学到的。

也有例外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多年来坚持规定,每位MBA必须住在为他们准备的宿舍里,名义上是为了方便他们研讨作业,而真正的目的却是让这些未来的精英们树立团队精神和校友意识,以便将来创业时可以互相支援。事实上,哈佛MBA校友会一直是一个所有圈内人都心照不宣的小团体。从哈佛1908年创办商学院至今,总共为美国培养了4.5万名MBA,他们一直是美国社会的精英分子,美国企业的权利掌握在他们手里。而这种小团体意识从入学时就已经开始萌发。 校内活动

在哈佛大学,由学生主办的刊物共有四个:《红色哈佛》(日报)、《哈佛独立》(周报)、《哈佛讽刺》(幽默杂志)、《哈佛倡导者》(文学杂志)。此外,学校还有戏剧、歌剧、舞蹈、管弦、爵士、合唱等各式俱乐部。这些设施使哈佛的学子们发展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同时也成为学生们放松的地方。

哈佛大学的体育设施很齐全,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了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的机会。学校有21个男子运动代表队,17个女子运动代表队。哈佛大学还有一个名为"红色钥匙"(TheCrimsonKey)的学生组织。它是专门主持哈佛校园的旅游事务的组织。这在别的大学内恐怕是不多见的,因为哈佛的"校园"实在是太大了。在6.25平方公里的校园里,那些著名的建筑艺术和博大的展馆,以及著名的有个性的学者和思想敏锐的学生,都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参观旅游者。因此,为使造访者能饱览哈佛校园风光的全貌,成立这样的学生组织还真是大有必要。

第四篇:乡村,消失的课桌

作者 | 江海波 发表时间 | 2009-04-13 来源 |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今天,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学校课堂是什么样子?而那些课堂又预示着中华民族怎样的未来?

今年(2009年)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向社会公布。眼下,对教育的各种谈论颇多,但对日益荒漠化、边缘化,甚至异化的农村教育,却关注甚少。

当下的中国农村,无论是从社会治理、伦理价值、生活形态,还是物质层面的田野耕地、树林植被、水利设施、文物陈迹等方面,都被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所牵引,呈现出一种加速“消失”的状态。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亦呈现出一种与上述现象相应的吊诡异象。

村民外出打工,带走了自己的生活,也“带走”了乡村的社会。在社会异化与留守儿童“失守”的过程中,偌大的中国乡村,已经快放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了。

今天的源山学校,还剩下4个班,但全校学生不及城里学校的半个班的数量——只有区区41个学生;最少的一个班是四年级,只有8名学生

“饥饿”的校园

今年56岁的江阳生,已经在自己村里的学校教了23年书了。

2003年下学期开始,他成为源山学校的校长,当时,这个学校还有6个班,约200多名学生。但半年之后,乡镇办了中心小学,学校的五六年级全部迁入那里,进一步加速了这座日渐式微的乡村小学的衰落。

源山小学是湖南祁东县白鹤镇的偏远山村小学之一,为国民革命军17军军长、陆军上将、原代理湖南省主席周斓先生于解放前所创办。据闻解放前,县城的干部很多都在这里读过书,时名汝旺学校,曾名噪一时。

今天的源山学校,还剩下4个班,但全校学生不及城里学校的半个班的数量——只有区区41个学生;最少的一个班是四年级,只有8名学生。

“濒危”的乡村小学

35岁的屈湘祁刚刚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一个星期前,他从镇中学调来这里支教,使学校师资“激增”了20%——从4个变成5个。他的出现,让原本“包班”的校长减少了一半的教学负担。记者过去采访时,他正在给8个孩子上语文,他跟孩子们说,“你们都该买一本新华字典了。”新接手这些孩子,他发现他们的基础都很差。

53岁的江湘生是二年级的包班老师,习惯用大嗓音上课的他,每天上完6节课后,都感到筋疲力尽,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不听话,或是接受知识慢一点,他更是心里着急。

年迈的老师构成了乡村小学的“主力军”,精力不济、知识更新较慢成了阻碍教学发展的重大障碍。同属白鹤镇的荷花、云霞、桃红、源山、排山、鸣鹿等小学,师资状况更为糟糕,有些连基本老师的编制都不能满足,该县消失多年的“代课老师”又重返讲台。

代课老师是另一种形式的、“体面”的“农民工”,但他们每月只能拿到300元钱的微薄工资。每天上课回家后,还有农活与家务等着要做,备课、改作业能否得到保证可想而知。据说,有些学生的作业长达半个月都没有改过,有些作业也是改得错误百出。

记者来采访前的一个星期,县教育局刚刚对白鹤镇的义务教育作了一个调查。他们发现,一些偏远的小学,很快就要面临没有老师上课的局面,如云霞小学,4个班,公办教师2人,代课教师2人,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如果局面不能改观,可能出现与该县离县城3小时车程的最远边界地区小学一样的尴尬局面:一个老校长,带几个代课老师上课。

调查组还发现,乡村小学大部分只上语文、数学课,其他课虽上了课表,但都没有开课,乡村学校连带班的老师都无法满足,更无从谈何来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课老师。教育局调研的官员说,城里的小学高年级按要求全部开设了英语课,乡村小学全县几乎都无法开英语课,就算个别学校开了课,上初中去纠正孩子们错误发音要付出的代价甚至更大。

“失守”的留守儿童

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湖南的大部分农村都是人多地少。年轻力壮的父辈绝大部分都要外出打工,但大多数都没有把小孩带出去跟随在身边。不是父母们不愿意,而是相当多的农民工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年四季,到处漂泊,带着孩子在外头上学,根本就不现实。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选择了把孩子留给祖辈或者其他亲友照看。中国的农民工,为了生计,为了培养下一代,表面上牺牲的是亲情的离析,家庭的“不完整”,但最根本的是,他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外出打工,反而牺牲了孩子的教育。

四年前,县教育局的有心人士专门针对留守孩童问题对一所城关镇中学、一所乡中学和一所村小学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三所学校留守孩童占全校学生的数量均达到40%~50%。主持这项调查的县教育局基教股负责人凡非说,根据他们的摸底,事实上的数量还远不止于此。而且,最近几年还在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这项调查显示:留守孩童中优秀学生的比例要低于有父母在身边的孩童至少10个百分点,而中下学生的比例却高于后者达到25个百分点。

调查还发现,留守孩童在人格培养上非常缺乏,兴趣狭窄、厌学、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并不同程度地表现抑郁、冷漠、怯懦、自卑、狭隘与偏激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中,相当多的学生品行不端正,甚至离家出走,聚赌斗殴,状况令人堪忧。

被掠夺下的生源危机

白鹤镇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之一,322国道穿越全镇蜿蜒而过。县教育局的调研发现,322国道沿线的学校平均班额达50人,白鹤镇中学平均班额更是高达84人,而地处偏远的几所小学,平均班额仅10来人。

国道边的学校生源富足不过是城镇学校生源、师资发生集聚效应的一个缩影。此间教育界人士普遍承认,早些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客观原因之一,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的生源这些年迅速向县城、地级市与省城以及其他大型城市流失。

除了父母外出打工带走了一部分生源,更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去读书,使得县城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前一时期更是曝出一个班高达130多学生,几个学生共用一张课桌、拥挤在一个狭窄的教室里的新闻,而乡村学校生源,却处于极度的“饥饿”状态。

最近这些年,地级市衡阳以及省城长沙的一些学校把目光聚集到了“广阔农村”,他们达到了对县城初中与高中尖子生了如指掌的地步,一旦发现目标,就现场设考场直接招走。

尖子生被掳掠,成了这个县城老师们最为担忧的事情。应试教育的尖子生,是这个教育体制下最珍贵的资源,亦如同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薄薄的油。

对于此间师德师风的败坏,有不少人士把它归结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也有人把它分析为这些老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的“交割”

一个县城的新“师说”机关带走。更早的时候,县教育局的原局长已被有关方面抓捕。

记者来到祁东县城采访的前两天,县教育局的党委书记与一位副局长在局里的会上被检察 这个曾为衡阳地区财税收入首屈一指的县城,今天已经全市“垫底”了。原县委书记在这个县城执政前后长达十年,人称“祸害一方”,这个窝案被爆出之后,人心称快,老百姓希望,祁东能通过从严治吏找回过去的那些荣光。

此刻的祁东教育界,已经被异化了多年,人心思变。但也有不少人流露出深深的担忧:今天的师德师风已经堕落如此,怕是积重难返了?

有老师对记者说,昔日是清水衙门的教室学堂,今天已经变成了人心险恶的名利场。

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无数令人扼腕的现象被人无数次的提起。一个中学副校长跟我说,乡村中小学的班主任没有愿意当,我们得求着老师当班主任,但县城的老师为了争当班主任,挤得头破血流,向校长送财送物,甚至找教育局的领导,市里、省里的领导打招呼,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旁边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城里的一个班主任,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二十万元,乡下的班主任,只会更加多操一些心。他向记者指点迷津,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一般的班主任,都会在自己家里或学校旁边租房子“家养”不少学生,一年一个学生近万元,一年下来的“家养费”收入就相当可观。

“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是当下教育界的“三乱”。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甚至留一些“保留节目”用于收费性补课时候来讲,于是逼得家长都只好把学生送到老师那里去开“小灶”,最后,补课反而成了学生的“正课”。还有一些老师,甚至对参加了办班补课的学生的分数打虚假高分,学生被家长检查起来却一问三不知,家长根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此外,班主任还掌握学生座位的调配权。这个权力,没想到也可以用来寻租。一个老教师对记者说:“有些老师,上午收了家长的钱,下午就把座位给学生换了。现在老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已经跟这里的医生差不多了。”此言之意味,不禁让人哑然。

对于此间师德师风的败坏,有不少人士把它归结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也有人把它分析为这些老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的“交割”。

据闻,前几年,县里的高级中学,一年要从下面调上来几十个老师。一些当权者用调动老师来敛财,一个老师从下面调到县城,平均要花费两三万,祁东坊间,流传“按距离收费,800元钱一公里”的戏谑。

知情人士说,县里几所高级中学,都有把小学老师调去做高中老师的现象,有些老师上课,学生叫苦不迭。

从外地调来县城的老师,为了收回投资,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大肆敛财,以期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非洲民谚说:“培养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克林顿的新书名语出于此,她的意思是整个“地球村”应当“举全村之力”来关注儿童教育。事实上,“举全村之力”放在中国的农村无疑更为贴切,因为这是一种现实写照

举全村之力

阿杰上学的那天,全村乡亲买来了一箩筐的鞭炮,一路浩浩荡荡地把他送到数公里之外的镇上,然后去县城坐火车南下广州上学。

阿杰得到了全村乡亲们给予的全部荣耀,因为他是这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自然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那一天,村里面与阿杰家有血缘的、没有血缘的,相亲的、相疏的,甚者是有矛盾的,都放下芥蒂过来庆贺了。一起凑钱买鞭炮送阿杰去上大学,是这个老村庄极少“举全村之力”共同做的一件事情,自打人民公社解散之后,这个村庄已经极少发生集体行为。

“分田到户”之后,中国的农村由原来的极端的“集体化”走向另一个反面,日渐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

阿杰所在的村,是一个微缩了的中国农村的图景。这些年,阿杰过年回家,看见村子里每年都在发生一些变化,除了前两年村子的路变成了水泥路,其余的都是“坏消息”:如农田水利失修越来越严重;成片成片的耕地被荒芜;流过村前的小溪被一些村民种菜而人为拥塞;村口的良田被用来建房子;就连家门口的水塘,也被垃圾与塘泥堆积而在一天一天的消失„„

在农家人的眼睛里,孩子离家乡去越远的城市,就越有出息,乡亲们希望自己的子弟在市里、省城找一份工作,如果能在上海、北京谋一份职,那更是家族与全村的荣耀。

非洲民谚说:“培养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克林顿的新书名语出于此,她的意思是整个“地球村”应当“举全村之力”来关注儿童教育。这是一种期盼。事实上,“举全村之力”,放在中国的农村,无疑更为贴切,因为这是一种现实写照。

阿杰以及阿杰之后考上大学的孩子,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农村教育与中国三农问题的一种关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一个数口之家,父母带着两三个孩子(可能上面还有老人需要赡养)。为了供孩子上学,父母中的一个或者是双双外出打工做苦力(是为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把几个孩子陆续培养到初中毕业之后,此时,父母可能年纪已大,干城市里的苦力活越来越吃力,无力再供所有的孩子继续上学,只能让家中的一个男孩或成绩最好的孩子继续去念高中,其余的孩子无论成绩好坏,都很可能面临辍学,并继承“父业”外出打工,供唯一的兄弟或姐妹上高中,考大学。由此,这批因此辍学的孩子,形成了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群体。

阿杰每次回家,都感觉到家乡有一种越来越遥远的感觉,其中不仅仅是感觉村子里的人情冷暖不再如故,更是感觉到中国的农村社会在加速“消失”。

后记:此文是笔者于2009年春在家乡所作的一个乡村教育“田野调查”,发表于2009年4月13日中国经营报副刊。次年笔者回乡,父亲告诉我,源山小学——这个他老人家当年在那里念过书的学校,已经因为生源稀少等原因而撤销了„„

江海波:资深媒体人,醒客教育思想网创始人,总编辑;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

第五篇:《开花的课桌》阅读答案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提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②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③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④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1.联系上下文看,与段①“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意思最贴近的一句是( ): (4分)

A浅草才能没马蹄.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草色遥看近却无

2.对段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灵秀的孩子们,在春寒料峭的二月,耐心、细心而快活地找到了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

B.孩子们快活地把代表春天的花草带进了教室,春天便从教室里蔓出了窗外,染了山川。

C.春天孕育着希望,孩子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春天的源头。

D.有着春天般美好心灵的孩子们,将从教室里、从课桌边起航,将希望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3.作者是怎样表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什么? (6分)

答:按

顺序,从 ,到 ,到 ,再到“春天剪下的一块芳草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

4.段④“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笑声能用“晴朗”形容吗?为什么? (4分)

5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 (5分)

参考答案: 1.D 2.B 3.按照时间顺序,2分; “第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1分; “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1分; “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的一枝迎春”,1分; 春意从点到面、由淡到浓,直到处处是春天,2分。

4.“晴朗”本是形容天气的,指没有云雾,日光充足,1分;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笑声的爽朗、天真、明净、充满了阳光,用得很形象很贴切,2分;表述清楚,连贯,1分。(如果回答不可以,并确实言之成理,也可按标准酌情给分)。

5.开放的探究性试题,答案不求同一;只要合符题意要求,就可按以下评分标准给分。

评分标准:(1)如果同意换标题,新标题切合文章内容,1分,新颖、有文采,1分;陈述观点有理有据,有说服力,3分。 (2)如果不同意换标题,能根据文章内容提取明确的论点, 1分;能概括引用文章内容作论据,2分;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析说理有说服力,2分。

上一篇:开新店流程范文下一篇:开学的感悟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