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

2023-06-19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经验介绍

狠抓落实真抓实干

全力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志丹县永宁镇人民政府

按照省市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相关要求,永宁镇作为县级重点镇,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是进入县城和镇政府驻地,搬迁户在享受各级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可自建或自购住房。搬迁安置点位于镇政府驻地刘河村沙湾河村小组,占地面积105亩,今年共计划搬迁248户,其中进入县城的66户,进入镇政府驻地的182户。大多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岭村和洛河峡谷沿线的拐沟村,贫困人口占22%。目前已有120户搬迁户开工建设。 为了加快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镇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高汉武同志任组长,镇长高治和同志、人大主席王占新同志任副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我镇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宣传引导、政策激励、产业支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举措,按照“4321”工作思路,确保搬迁工作有序进行。

一、坚持做到“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沙湾河征用居住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房屋建设标准为二层。二是统一时限要求。于5月30全面开工,7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10月31日前实现搬迁户全部入住。三是统一标准质量。统一院落、门窗、色调,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统一验收标准。四是统一政策兑现。自购或自建住房3-5间(孔)的,每间(孔)8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于2005年以来未享受过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补助的,在享受以上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户加补10000元。同时镇政府决定对特困户列资50万元予以补助。

二、努力做好“三项工程”

一是供排水工程。在搬迁户修建之前,镇政府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设计,对供水系统、排污排洪管道进行了铺设。建200平方米高位蓄水池1座,自设自来水管网3890米。排污排洪管道2083米,其中总巷道960米,分巷道1123米。二是电路架设工程。为保证搬迁户工程顺利进行,在搬迁户开工之前,架设10千伏变压器1台,70绝缘线1576米。三是道路硬化工程。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沙湾河移民安置点建成后,将实施道路硬化1160米,硬化巷道973米,铺设人行道1660米,在搬迁户入住前完成。

三、切实加强“两项配套”

一是产业配套。为确保搬迁户有稳定的收入,镇政府将于7月30日前完成社区规范化养殖点2个,11月30日前完成苹果园建设200亩,保证每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商贸配套。利用我镇永宁山、九吾山、洛河峡谷等红色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和餐饮服务业,年底将建成商业用房1728平方米48间。

四、全面实现“一个目标”

通过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将全镇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山岭村和洛河峡谷沿线的拐沟村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至镇政府驻地,并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全面实现产业配套,最终缩短城乡差距,达到城乡统筹发展这一目标。

总之,我镇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仍然很多,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全力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第二篇: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汇报提纲

各位领导、专家:

下面,我就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白于山区的基本情况

白于山区覆盖靖边县中、南部两大区域的全部及北部风沙滩区的部分乡镇、村,共包括13个乡镇、154个行政村、1402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5.8%;涉及3.86万户16.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4%。经实地调查,该区域目前常住人口为13.97万人,外出人口2.73万人。据近3年统计分析,白于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00元。该区域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

二、靖边县移民搬迁的整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坚持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城市理念经营农村这“两个理念”,推进县城城市化、乡镇城镇化、村庄社区化“三化建设”,重组南、中、北部“三大板块”,统筹解决“迁入”和“迁出”问题,实行有业安置,一次规划到位,逐年投资实施。南

1 部山区为限制开发区,重点进行群众迁出、生态建设和植被的自然修复,以林业、小杂粮、小杂果等为支柱产业;中部梁峁涧区为保护开发区,以集镇安置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主,加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马铃薯、羊子为支柱产业;北部为优化开发区,主要进行远距离异地集中安置和向县城转移,以县城、能源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蔬菜、马铃薯、羊子等现代特色农业。整体布局是:以农民进城为核心,辐射集镇安置,适当兼顾中心村建设,对无经济来源的特困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全部由财政供养,实行“交钥匙”工程。

三、规划搬迁任务

我县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白于山区17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10.1万人进行移民搬迁。其中,农民进城安置6.73万人,集镇安置2.4万人,中心村集中安置0.8万人,财政集中供养0.17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搬迁白于山区群众5.7万人,其中,农民进城3.67万人,集镇安置1.2万人,中心村集中安置0.66万人,财政集中供养0.17万人。

四、产业发展规划

2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在推进移民搬迁的同时,我县更加重视解决搬迁群众后续生活问题。将移民搬迁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协调解决。

一是对于就近集中安置,我们根据安置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发展高效农业为载体,统筹推进涧地开发、农综开发等农业农村项目,在保证人均拥有2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四季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

二是对于乡镇集镇安置,我们按照半工半农的思路,在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生态观光农业的同时,鼓励搬迁群众向农产品深加工、集镇建筑行业、兴办小企业、经营小商店,从事餐饮、服务、维修等行业转移。

三是对于进入县城安置,通过迁出地和迁入地双重保障,确保群众平稳过渡。在迁出地,以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为平台,或以土地参股分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走集中经营的高效农业路子。在迁入地,以县城内各类经济实体,以及县城周边的能化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为就业渠道,通过政府扶持、群众自愿,搭建移民群众与各类经济实体或企业建立紧密的就业联系平台,保障群众后续生活。同时,按照企业需求,对移民户进行劳动技能培

3 训,促进移民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我县正在与中小企业创业园入驻企业正式签订用工合同和入股经营意向书,涉及移民户300多户1000多人。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移民建设用地指标已经用完,新增地块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一致。因此,建议国土部门切出移民用地专项指标,并在报批的过程中实行“绿色通道”,简化手续,特事特办,确保移民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要加强移民迁出地的建设。按目前的项目管理办法,投资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了迁入地的建设上。但是,迁出地的建设也同样重要,毕竟移民搬迁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我个人认为,迁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支离破碎,不仅要退人而且要退耕,要返璞归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修复功能,如全部搬迁后,可退出40—60多万亩山耕地进行绿化造林。因此,必须要加大投入力度,设立移民搬迁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确保迁出地和迁入地同时发展,“两条腿”走路。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启动陕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让白于山区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艰苦生存环境。

一、陕北白于山区基本情况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是全省集中连片的三大贫困区域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贫机率很高。此区域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个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个县,共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 “十二五”期间需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1、白于山区海拔高,地下水资源埋藏深,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十年九旱、降雨稀少,多集中在

7、

8、9三个月,以暴雨为主;受地质条件影响,水源中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国标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氟含量不得大于l •O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是我省群众吃水最困难的地区。

2、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山区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

4、贫困面广,按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8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5、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在4亩左右,但土地质量差,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原始的“人背驴驮” 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缺乏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

三、搬迁工作目前进展情况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惠民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为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积极筹谋,大力协助,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工作开展。

1、成立组织机构。省级相关部门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两市和各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市扶贫办建立了处(科)室抓点示范和派驻督导员制度,定期下乡到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政府都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抽调专人,充实力量,确保工程推进中有人抓、有人管。

2、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合理选择安置地。各地根据省上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了解群众的搬迁意向,安塞县严格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审、张榜公布、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批”等工作程序,坚持“五优先”(即家庭最穷、生存条件最差、居住最边远、住房最烂、搬迁迫切的贫困户)的原则确定搬迁对象;靖边县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就近集中安置、集镇即集镇周边安置、县城安置、财政集中供养安置等四种方式,不同的安置方式采取不同的安置措施和建设标准;定边县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人下山、林上山、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确定迁入地。

3、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地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依照省市移民搬迁计划要求,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有活干、能致富,为有序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4、多方筹措搬迁资金。“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投资139.77亿元,资金投入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资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资38.54亿元,部门投资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搬迁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800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合计不低于15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省级财政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在严格执行省、市建房补助的基础上,安塞县进一步实行“1+2”建房补助政策,每搬迁一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吴旗县也实行了“1+2+5”补助政策,即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每户按进度奖励5000元。各县根据自身财力情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多方资金,着力解决扶贫移民搬迁资金问题。

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搬迁资金管理上,各级政府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实施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运作程序。在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与审计,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实施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了滞留、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四、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计划,全省累计总投资27亿,其中省市县共落实财政资金16.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34万户、6.01万人;建房面积126.4万平方米;建设移民安置点128个,其中:县城7个、重点集镇28个、农村新型社区11个、中心村(安置点)77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特殊人群安置点2个。搬迁任务确定后,各县遵循“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任务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住房、就业、资金等问题进行具体实施和落实。在八个县中,定边县搬迁任务量最大,2011年计划搬迁2万人,占全部搬迁任务的33.3%。

1、从搬迁人员现状及生产生活状态看:目前留守在家里的人员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在家以种植玉米、豆子、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禽养殖方面以养羊、家禽、毛驴为主,农闲时出去打零工,主要在建筑行业。据子长县李家岔镇介绍,有的空壳村原来800-900人,现在只有20-30人,有九成人外出,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打工赚钱。

2、从搬迁意愿看:说心里话,群众都愿意搬迁。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大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水保局、扶贫办积极落实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部分工程已到使用年限,滲漏老化现象普遍。子洲县马岔乡蒙山村领导介绍,他们村2009年的引水工程,因水位下降,估计五年后将出现干涸;现在家里只剩下年龄大的人,泵坏了想修理都没人抬。对于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群众打心眼里愿意积极配合和支持。定边县杨井镇秦湾村搬迁83户415人,群众积极支持搬迁工作。一方面本地有油,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群众对生活期望提高,同时土地面积大,养羊效益好,收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现在居住的土窑洞比较危险,每年修理

五、六次;还有吃水困难,每次到3公里外拉水,1立方30元,搬迁后群众的居住、吃水困难都能得到解决。

3、从新建住房承受能力看:若村里经济条件允许,搬迁地离居住地1公里左右,集体搬迁可以实现,群众有建房承受能力。像横山县双城乡王梁村,有176户居民,搬迁116户,搬迁户达到66%。新建房房基为本村土地,住房每户三间平房110平方米,需7-8万元,农户首付1.3万元,多数农民可以接受;搬迁后,坡地种苜蓿、造林,平地建大棚发展蔬菜、种粮。新居住地有农户入股的养猪场、肉联厂,每户在肉联厂或养猪场都能打工挣钱,年底都有可观的入股分红收入。但是,在部分经济条件差的村,有些父母愿意让孩子住进新建房,自己住原地。

4、从住房结构看:白于山区群众多数喜欢住窑洞或平房独院,不太愿意住楼房,主要是饲养牲畜方便,避免了邻里矛盾,也符合农户生活习惯。

5、从最关注的问题看:有八成人关注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户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土地起码吃饭有保障。在调查中子洲县水地湾乡野狐峁村的农户不愿意搬迁,县上规划他们村要搬到6公里外的后湾村,因征地只能满足居住,没有耕地,村民要回家种地,困难很大,生活和生存都成问题。因此,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等待政府政策进一步明确。子洲县马岔镇是本县最边远的镇,有些村搬迁到那里后没有土地。村民们认为市政府应统一规划,最好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建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就行,有地种农民就能安心生活。

五、存在的问题

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但是由于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设用地紧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土地比较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所以统一征用土地集中安置移民搬迁比较困难。

2、土地审批手续复杂。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复杂,报批流程多,涉及部门多,没有土地批复就无法动工,这样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进程。定边县截止今年7月中旬,还有77.25%的土地正在市土地部门审批中。

3、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群体,平时在外打工照顾子女上学,农忙时再回家种地。因日常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包括供子女上学、租房等需要花费,因此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子长县搬迁户若搬迁到县城,住房面积80平方米,含地皮共需12万元,按每户4人计算,减去建房补助,群众自筹部分需要8万元多;定边县杨井镇搬迁户的住房面积为120平方米,需13万元,群众自筹需要9万元。自筹资金数额之大,对于主要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4、农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发展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不愿放弃;有的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粮食直补等依附土地的补助随搬迁离开而不复存在,经济损失使农户不愿承担;还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信心,感情上也不愿离开故土。

5、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像房屋产权不明晰问题,群众是否有产权?还是只有居住权?搬迁后,原来土地怎么办?是农户继续耕种,还是五年后政府统一管理?这些关系到农户切实利益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明确,使群众了解搬迁政策,支持搬迁工作。

六、意见和建议

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解决移民资金困难问题。对于不能按期付清自筹资金的农户,确因家庭困难,政府可以以搬迁户房子为抵押,每户贷款3-5万元,逐年偿还,以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

2、加大培训力度。在规划设计上,要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群众有一技之长,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也为以后几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工作。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单位多,范围广,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土地审批、资金、建房等方面,互相衔接,不推诿,确确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4、迁出地封山育林。这个政策要逐步实施,一是改善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恢复植被,提高土壤涵养水分。二是做好迁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安置工作,全面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安心、放心地生活下去。

5、政策要明确,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些政策该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群众有异议的问题,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如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好多地方政策不明确,激励力度不够。要进一步明确并加大对搬迁户进城的优惠力度,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低于同城居民的标准。

6、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善白于山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各地应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全面权衡当地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项工作,切不可急于政绩,搞一些面子工作,把民生问题抛在脑后。要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稳扎稳打,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

7、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加快步伐。目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城后户口很难落在城市,子女上学、医保等政策很难落实,严重地阻碍农村人口进城愿望的实现。

签发:李忠义

核稿:刘志勇

撰稿:陈小云 沈晓梅 郭博

第四篇:两位省长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

赵正永省长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刚才,省扶贫办及定边、靖边、志丹、吴起县就有关情况做了汇报,列克同志提了要求,我都赞同。白于山区地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是我省扶贫开发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一直是困扰了我们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发展难题。很早以前,大家已经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该地区的贫困面貌,就应该走扶贫移民搬迁的路子,可是一直苦于不具备实施条件。近些年,在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扶贫开发的经验,所以,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启动这项工作,希望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用十年左右时间长远地根本性地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总的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初显,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同志们的辛劳付出表示感谢。

展望未来,虽然任务艰巨、工作繁重,但与陕南相比,陕北具有土地广阔、市县财政状况较好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下大气力切出一块蛋糕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就能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地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彻底告别吃水难、环境差、收入低的艰苦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视同灾后重建予以高度重视,统筹兼顾,一把手亲自抓,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尤其是今年几个未开工的项目要尽快开工,真正用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

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明确搬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提高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这次搬迁不是单纯为了搬迁而搬迁,而是要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建设农民幸福新家园,促进城乡统筹,使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移民搬迁一定要紧密围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开展工作,尤其要下功夫提高安置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首先,要尽可能地做大居住区。过去由于住得分散,我们每年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虽然不少,却只能撒胡椒面,始终达不到理想的使用效果。从今年起,我们要

2 调整思路,在建设好30个重点示范镇的同时,尽可能做大搬迁移民安置区,努力使人口集中居住,并将公共服务资金优先投入到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要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刚才吴起县提到,现在许多农村人口搬迁到了县城,这说明农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期望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因此,我们在建设搬迁移民安置区时,要按照人口聚集、居住区做大、公共服务城市化的思路,参考30个重点镇的规划蓝本,做好移民居住区的规划,在一次性解决好群众住房问题的同时,分步建好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以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变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二、要解决好搬迁后群众的生计问题,确保其能就业、有收入来源

刚才大家在汇报中讲到,将群众搬迁出来以后,利用陕北土地广阔的优势,给每人分配了一定的田地,用于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这非常好。将贫困群众从环境恶劣的地方搬迁出来,只是移民搬迁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后续生活问题。我们要依靠扎扎实实、细致认真的工作,在对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产业,着力构建安置区农、副、特、旅游等为主的生产加工产业体系,并利用安置区的医疗、环卫、物业等公共服务岗位,让搬迁群众每家每户都有人就业,使搬迁

3 群众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为了搞好这方面工作,要在项目减少的情况下,按照总量不减、逐年增加的原则,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资金集中使用,省政府已经下发了整合专项资金的意见,各地要认真执行,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要分类解决搬迁群众的实际问题,整体改善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

目前,农村存在几个典型群体,如生活困难的特困户、五保户,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针对这些群众的不同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妥善安置好他们搬迁后的生活。如特困户、五保户,就可以和养老院建设统筹起来考虑,在逐步提高养老院建设标准,建好农村养老院、城市养老中心后,动员上述人员到养老院居住。对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员,要鼓励他们进城安家,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也可以使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总之,要认真调查研究各个群体不同的实际情况,统筹各项惠民政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四、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尽可能让群众少出钱、不出钱

省政府最近正在组织研究专门针对陕北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并会在审定后下发执行。原则上,陕北移民搬迁政策应和陕南大致相同,要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要求下,让群众少拿钱、甚至不拿钱,尽量不增加群众负担,面积为60、80、100平方米的住宅的具体补助应该和陕南政策一样。按照这样的原则,

4 政府负担的比例会比较大,但经过财政上认真算账后表明,只要我们努力,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多方筹资,便可以承担下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并提高使用效率。省上已将移民搬迁的预算提高到了10亿元,各级财政从今年开始也要逐年增加投入。同时,相关部门要算好账,认真测算各部门筹资分别是多少,全省每年农村教育、城镇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农村供水等方面的投入分别是多少,并将这些资金优先投入到人群聚集的安置区。二是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近期,一些专家给国务院写了份关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报告,其中建议中有一条提到应该借鉴陕西省的主动避让搬迁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都做了批示,这说明我们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所以,要借此有利机会,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移民等各类资金的大力支持,光生态移民这块每户就可以得到2.5万元的补助。三是要成立陕北移民搬迁工程公司。比照陕南的做法,也要在陕北成立这样一个政府性质的融资平台,省上将给予大力支持,公司运营后,资金不一定增值,但一定要保值,至少做到不亏损,始终保持一定的规模来运转。将来公司每年能贷款20个亿左右,可以提供任务启动所需资金,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回购,资金回笼后再投入滚动。陕北现在规划搬迁13000多户,按每户10万元算,就是13亿,因此,启动资金完全没问题。这项工作请汉文和小燕认真筹划一下,尽快把陕北移民搬迁工程公司组建起来。四是要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

5 策。土地增减挂钩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搬出来以后原土地要复耕或造林,以确保耕地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搞开发,使其增值,用增值的资金来解决农民的安置和建房问题。对于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让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作用。至于土地开发的比例问题,省国土资源厅要具体研究。五是要将搬迁农民安置与保障性住房等政策结合起来。要鼓励搬迁农民进城定居,进城后可同等享受市民待遇,要落实分配公租房和廉租房等相关政策。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以工代赈、危房改造、农村安居工程等各项政策,尽最大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六是要动员国有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搬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与中石油达成共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所在地自来水供水工程、文化设施、学校、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同样,我们也要动员其他国有企业积极主动为当地作贡献,参与到新农村、重点镇建设和扶贫移民搬迁中来。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搬迁群众,我们还可以协调慈善基金等机构予以支持。七是要解决好村矿矛盾。要探索形成矿业企业与村子、村民之间的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好矿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和谐发展。总之,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搬迁资金的问题。

五、要强化组织领导,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为搞好这项工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陕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省扶贫办牵头成立办公室,负责抓好工作的具体

6 落实。下一步,要从领导小组组成部门中抽调干部,在陕北实地办公,专门抓这项工作。各有关市、县政府也要分别成立移民搬迁安置领导机构,负责移民搬迁规划的具体实施。机构成立后,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比如,每一户搬迁群众的详细资料,都要录入微机,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以便于查实。我相信,只要有一批同志,扎扎实实、专心致志地将这项工作搞上十年,就一定能真真正正地把移民搬迁这项工作做好,这样不仅群众得到了好处,也为党增了光。今后,陕西日报要专门开辟“民生报告”的专版,将包括移民搬迁在内的涉及民生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通报,要在增加群众对政府工作了解的同时,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

总之,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任重道远,各市、县都要紧抓不放,决不能有丝毫松懈,要上下同心,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力争如期给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祝列克副省长的讲话

省政府今天召开这次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听取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刚才省扶贫办和有关厅局以及定边、靖边、志丹、吴起县作了很好的发言。一会儿,

7 正永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开局良好

白于山区是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进一步加快白于山区扶贫开发步伐,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从调研掌握的情况和大家的汇报来看,白于山区扶贫搬迁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配合得力,群众积极参与;二是立足城乡统筹,超前规划布局,安置方式多样;三是围绕改善民生,注重公共服务,同步发展产业;四是强化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管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为全省实施大规模避灾扶贫搬迁开了个好头,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群众感觉到负担有些重;个别地方在搬迁安置过程中脱离了当地和群众的实际,过分强调宽、大、好,土地的利用率比较低。对这些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很好地研究解决。

二、扎实推进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8

按照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我省将用十年时间搬迁392万人,“十二五”期间搬迁268万人,今年计划搬迁6万人。移民搬迁是生产力的大调整,也是扶贫开发的大举措,各地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把好事办好。

(一)以移民搬迁为平台,抓好“四个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安置到中心村,建设基础设施到位、配套服务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二是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有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安置;三是将移民搬迁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把农民变成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将移民搬迁与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增收致富门路。

(二)以贫困人口为对象,强化政策扶持,真正让搬迁户得到实惠。陕北扶贫移民搬迁政策应与陕南避灾搬迁一致,特别是需要群众负担的那一部分要一致。在搬迁过程中,对五保户、特困户要给予格外的关怀。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尚未涉及到五保户、特困户的搬迁,应该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体现社会公平。

(三)尊重群众意愿,规范运作程序,合理确定搬迁安置方式。群众自愿是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对群众意愿做好调查核实。一是在安置方式上尊重群众意愿。对有一技之长、能在城镇稳定就业的,积极引导他们在城镇集中安置;对长期从事种植或养殖业的,采取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就近安置;对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能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在现代农业园区安置。二是在建房方式上尊重群众意愿。对城镇安置的,实行统一建房,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对现代农业园区和中心村安置的,原则上统一规划、分户自建,需要统一建设的,必须征得群众同意。

(四)以项目整合为抓手,坚持改善条件与增加收入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发展条件。扶贫移民搬迁涉及农户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各个方面,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标准高,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必须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部门项目资金有机整合、统筹安排,确保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关部门要把管理的项目资金很好地捋一捋,看哪些项目资金能够整合起来,力求效益最大化。

三、切实抓好白于山区扶贫搬迁各项工作落实

一要加快工作进度。白于山区共规划6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还有10个尚未开工。这里入冬早,施工时间有限,建设任务很紧。各县(区)一把手要亲自抓,落实工作责任,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的安置点要加快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上对白于山区搬迁项目的资金计划已下达三个多月,但个别县配套资金还未完全落实,对项目建设造成影响。各县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尽快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真正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三要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各市、县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强化检查指导,以市为单位每月向省扶贫办报告项目进展情况。要进一步健全项目资金审计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要加强项目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

四要及早谋划明年工作。今年仅剩四个月时间,各县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抓紧编制明年项目计划,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确保土地、资金、物资、人力提前到位,为明年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同志们,实施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推进陕北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努力完成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目标任务,给省委、省政府和广大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萧山区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

为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和谐社区的构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萧山区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年工作目标

(2008—2010)》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城镇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为工作重点,围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共驻共建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探索社区服务业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途径。

二、发展重点

1.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2.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

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3.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着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开发扶持一批影响大、效果好、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4.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建设为依托,促进社区服务业民间组织培育发展。

5.发展科教文体服务。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基地建设,推进社区文化服务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

三、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与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统筹兼顾全体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生活生产方便和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个性需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门类齐全、服务对象覆盖全体社区成员、服务质量优质高效的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努力实现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提供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二)实施计划

1.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一是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区要建有二所以上老人公寓(托老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5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专科,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到2008年6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2009年8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2010年每个社区建有老年学校。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城区老年人在学率达到15%左右。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到2010年全区所有社区都建有超过100平方米的“星光老年之家”,已经设立社区星光老年活动室的要探索自我良性运作的路子,发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娱乐服务项目。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街道、社区都要建立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机构,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2.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建设。一是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全部社区的配套用房,确保所有社区具备“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等基本功能。要多渠道整合社区设施资源,对已建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配置不足的,要通过购买、租赁、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

法逐步解决。到2010年全区80%的社区配足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二是积极鼓励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卫生(计生)、文体、就业、慈善、商业等社区服务。到2010年建有15个以上社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到2010年80%的社区建有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的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5%以上。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团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4.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一是健全镇街、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到2010年所有街道和城区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50%的镇和镇属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发展社区教育。区建立社区学院,镇街建立社区学校或社区

教育中心,社区建立居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到2010年各街道建立一所未成年人教育辅导站、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三是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到2010年50%以上的社区与图书馆建立网络联系,每年新建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5.加强社区服务特色街和便民服务点建设。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为依托,培育一批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业的民间社团组织。到2010年每年建设一条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价格公道、服务诚恳的特色街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各部门和镇街在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

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3.搭建平台,进一步形成社区服务业网络。以建设“基层信息系统”为基础,打造社区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先进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管理服务联网运作。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开辟社区服务业信息阵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咨询,满足其服务需求。

4.探索运行机制。按照“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促事业”的市场化发展路子,以社区居民群众的需要为立足点,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手段,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良性发展。5.加强总结交流。通过召开社区服务业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工作交流,切实把握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促进全区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html期末复习题含答案下一篇:交通局2018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