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醉酒驾车的处理

2022-08-13

第一篇:关于醉酒驾车的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

浙江靖光律师事务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

为依法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充分发挥刑罚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功能,有效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高发态势,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必要对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统一规范。

一、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醉酒驾车犯罪

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2009年9月8日公布的两起醉酒驾车犯罪案件中,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都是在严重醉酒状态下驾车肇事,连续冲撞,造成重大伤亡。其中,黎景全驾车肇事后,不顾伤者及劝阻他的众多村民的安危,继续驾车行驶,致2人死亡,1人轻伤;孙伟铭长期无证驾驶,多次违反交通法规,在醉酒驾车与其他车辆追尾后,为逃逸继续驾车超限速行驶,先后与4辆正常行驶的轿车相撞,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在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冲撞行驶,其主观上对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明显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当裁量刑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醉酒驾车,放任危害结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具体决定对被告人的刑罚时,要综合考虑此类犯罪的性质、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及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构成本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希望、也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间接故意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与以制造事端为目的而恶意驾车撞人并造成重大伤亡后果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不同,因此,在决定刑罚时,也应当有所区别。此外,醉酒状态下驾车,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有所减弱,量刑时也应酌情考虑。

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醉酒驾车犯罪案件,依法没有适用死刑,而是分别判处无期徒刑,主要考虑到二被告人均系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犯罪时驾驶车辆的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被害方的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被害方的谅解。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四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判对二被告人的量刑是适当的。

三、统一法律适用,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 为依法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对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警示、教育潜在违规驾驶人员,今后,对醉酒驾车,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一律按照本意见规定,并参照附发的典型案例,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为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稳定社会关系,对于此前已经处理过的将特定情形的醉酒驾车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应维持终审裁判,不再变动。

本意见执行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二篇:酒后、醉酒驾车的处罚

酒后、醉酒驾车的处罚。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酒后、醉酒驾车的处罚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记6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记12分。

注: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第三篇:醉酒驾车现象的法律分析

摘要:醉酒驾驶实际上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社会难题,很多国家也已经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制和制裁。我国面临同样问题,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正式将“醉酒驾驶”定为犯罪,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我认为,为了维护安全的交通秩序,保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将这种主观故意的行为在刑法层面给予明确定性并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法律条文十分必要。本文指出只有通过对醉酒驾车现象及成因的分析,提出通过交通执法水平的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提高、交通法律法规的健全、及交通科技的创新,才能有效防止、减少甚到杜绝醉酒驾车犯罪,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醉酒驾车 安全意识 危险驾驶罪

一、我国醉酒驾车现象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呈稳步上升态势,尤其是汽车工业,更是如火如荼。据公安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底,中国汽车产销均超过1300万辆,第一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从汽车的保有量来看,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86亿辆,其中汽车7619万多辆,摩托车9453万多辆,挂车120万多辆,上道行驶的拖拉机1463万多辆,其他机动车2万多辆。在7619万辆汽车中有1600多万辆是农用车,真正的商用车和乘用车大约6000万辆。然而近两年来,有些城市接连发生醉酒驾车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给他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对这些驾驶者却没有一个确定的罪名使其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这其中一些醉酒驾车者以“交通肇事罪”被处罚,一些醉酒驾车者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刑。由于两种罪名的罪刑差别较大, 加之“醉驾”引发的恶性伤亡事件的激增,这个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法律的困境同时也跟着暴露出来。

但是,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一环,像在汽车文化和汽车文明方面,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还没有完全在人民的思想中建立,交通事故每年死亡人数居世界各国之首,占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六分之一。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查处酒后驾驶案件31.3万起,其中醉酒驾驶4.2万起。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虽比上年有所减少,但醉酒驾车仍然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马路杀手”。可见,减少醉酒驾车,提高人民的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已成为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

二、醉酒驾车现象的成因

(一)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可见,我国对于醉酒的人按正常人对待,既不能从轻、减轻处罚,也不能从重、加重处罚。但是把醉酒的人与正常人相等同,这是否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正常人承担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毫无疑问,但是对于醉酒的人是否承担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在学界说法不一。醉酒人分为生理性醉酒人和病理性醉酒人,生理性醉酒人根据其主观意愿,又可分为自愿醉酒(可归责于原因)和非自愿醉酒(不可抗力等不可归责于行为人)。由于病理性醉酒人实际上属于精神病人的范

畴,其刑事责任的解决适用处理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原则,但是生理性醉酒的情况十分复杂,应根据情况区分对待。对于自愿醉酒人,由于是可归责原因造成醉酒,是其在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时候所选择的,都应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对于非自愿醉酒人,则应当根据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属于无责任能力还是限制责任能力,来认定行为人是否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如何区分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则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因素来确定。若一概地把所有醉酒的人都规定为承担完全刑事事责任,是不符合现在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况,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仍需要立法者充分考虑各学者的观点,以完善醉酒驾车犯罪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2010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时,对增设危险驾驶罪持支持态度,若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意味着原来由行政管理手段或者民事手段调整的酒驾行为,上升为刑事犯罪层面,对刑法总则第十八条起到了修善补充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提高了操作性。但是,修正案仍然回避了醉酒驾车的敏感地带,对自愿醉酒和非自愿醉酒并没有区分对待,而且在刑罚设置上仅处拘役或罚金,在量刑上相对较轻。因此,对该条款仍然应反复考量,不断完善。

(二)法律适用不统一

在2009年9月8日以前,由于醉酒驾车犯罪案件高发,刑法规定较为简单,并不明确,因此,对此类案件的定罪量刑也有不同意见,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完全一致,造成司法审判结果的混乱。如针对行为人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横冲直撞,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就有两种不同的判决。有的法院认为行为人醉酒驾车肇事后仍然横冲直撞,虽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但是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积极追求或是放任这种结果的故意,而是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下,才会发生偏离了其主观愿望的结果,所以最后以交通肇事罪进行定罪量刑;而有的法院则认为,行为人明知饮酒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因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其实两种判决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哪一种是错判。这种不同的判决结果也是由于我国刑法规定不明确,法院拥有自由裁量权所致。为了惩治和有效预防醉酒驾车犯罪,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广东黎景全和四川孙伟铭醉酒驾车案件,以统一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冲撞行驶,以致造成多人伤亡的严重后果,其主观上对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明显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在具体量刑时,考虑到二人是在醉酒的状态下作为,酒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所以主观恶性并没有直接故意那么深,因此不适用死刑。综合各方面的考量,最后人民法院判决其二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无期徙刑。但是,最高院的此种做法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并不十分符合。因为我国是大陆法系,并不适用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规则,而法院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特定案件进行公布,似乎想以这两起案件的判决,给全国法院树立标杆,统一此类法律案件的法律适用。而且这种“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毛病,只是治标之策,并没有抓住我国的刑法规定这一本源。可喜的是201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热议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入罪,有望对这一尴尬局面画上句号。

三、醉酒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

醉酒驾驶,要有三个因素才能形成醉酒驾驶。驾驶者、醉酒、汽车缺一不可,那么醉酒驾驶的原因也要从这几方面找。醉酒驾驶是道路交通安全中的一大隐患,是“公路杀手”,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明知故犯,屡禁不止,屡整不绝,本人认为,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一是驾驶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喝点酒开车问题不大,的确有的人多次饮酒驾驶,也没有出事,因而对酒后驾车神经兴奋、失去控制力、辨别能力、处置能力的危险性,危害性认识不足。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三种人”身上:一种是年青人,这些人胆子大,不考虑后果,认为没关系,喝了酒开车慢一点就行;二种是公安机关、党政机关、有熟人、有朋友,一旦被交警抓获,有人为他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种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开车技术好、运气好,喝点酒碍不了大事,自己经常饮酒后从来没有出过事。二是思想认识有误区,存在侥幸心理。少数机动车驾驶人认为,酒能御寒,酒能壮胆,酒能提神,“武松景阳岗上醉酒打死老虎”,就靠饮酒壮胆提劲。因此,酒后驾驶不会有什么后果。加之,一些人饮酒驾驶,甚至醉酒驾车的确没出事。事实上也不是每个人每次喝了酒都发生事故,酒后驾驶发生交通事故毕竟是个别现象,多数饮酒,醉酒驾车的人没有出事。因此,有人认为,我就不相信我饮酒,醉酒后就一定要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冒险饮酒驾驶,甚至醉酒驾驶。

客观原因

一是查处酒后驾驶难度大。酒后驾驶多发生在夜间,一些“醉汉”、“酒鬼”很难对付,有的借酒发疯胡缠蛮缠,甚至暴力袭警,有的对酒精检测仪的测试不认可,有的甚至拒检,驾车闯关,逃离检查现场,客观上造成一些“醉汉”、“酒鬼”侥幸过关。

二是整治酒后驾驶干扰大。抓到一个酒后驾驶,说情电话不断,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委托公安交警部门的领导出面说情,软磨硬缠,要求只教育警告不处罚,弄得执勤执法民警骑虎难下,想来想去只好服从领导,“放一马”算了。

三是治理酒后驾驶的法律偏软。有人认为:即使是醉酒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负全责,情节特别恶劣的,最重也不过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只要赔偿得好,可以判缓刑。成都孙伟铭醉酒无证驾驶连撞5车,造成4死1伤,又是逃逸,可谓情节恶劣,法院认定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因赔偿好没有判死刑,仍然保住了性命。

四是社会环境给救驾提供了温床。我国的酒桌的文化、风俗、人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在这里不再过多论述。

五是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加促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样也提升了酒驾事故的发生率。

四、解决醉酒驾车问题的对策

杭州酒驾司机连闯6人、“我爸是李刚”事件等,每天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些“公路杀手”的威胁。我们都不是钢铁侠,不能拿肉去和钢铁硬着干。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酒驾事故的频频发生已经不能不去重视了,它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达到必须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去解决的程度。我国目前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目前“排名”世界第一。 汽车占有量少,交通事故率低,法律惩处不严,导致这样比例的存在。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我国尤为突出,每33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与饮酒有关的交通事故。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只要出事一般都很严重。因为出事的时候司机是醉酒状态,生理上已经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情况。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卷入与喝酒有关的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为30%,显而易见,饮酒与开车是多么可怕的致命结合,正是由于酒后开车这个“罪魁祸首”使得一幕幕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接连上演,造成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条是典型的过失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的发生是刑法介入的前提,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罚,对交通事故的预防显得微不足道,且本罪只规定了三个量刑幅度,没有规定量刑的具体情节,为此,最高院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及其第一项的规定可以看出“酒后驾驶”是作为一个降低定罪标准的一个情节而被规定。也即如果行为人在具备了“酒后驾驶”这个情节之后并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即可满足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要求。而从第2条第1款第一项的规定,“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可以看出与有“酒后驾驶”这个情节相比,在没有“酒后驾驶”的情况下,只有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要求。但是,如果存在造成交通事故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且具有酒后驾驶的情况,其法定刑却只能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为相关法条并没有对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加重处罚并没有做出规定,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这样的量刑是存在问题的的。这实际上等于对酒后驾驶行为没有作出相应的评价,这样的处罚明显偏轻且很不合理。

对于目前正在热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虽然由原来行政管理手段或者民事手段调整的酒驾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加大对酒驾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在量刑上处罚仍然相对较,可以考虑“处三年以上有期徙刑,并处罚金”。黎景全和孙伟铭的醉酒驾驶案件,最后判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判处死缓。但新设的危险驾驶罪,如果判拘役,反而将罪犯判轻了,并不能实现其立法本意。同时,为了确保司法实践中不出差错,构成其他罪的,应当数罪并罚。

(二)加大执法力度

交警部门必须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对醉酒驾车的行为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原则,严禁酒后驾车。目前,我国关于醉酒驾车的处罚规定较为仔细的有《道路交通安全法》、《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对于酒精含量高于20mg/100ml的驾驶员必须依法处理。

(三)通过思想教育,提高驾驶员的自律性

1.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做好驾校培训工作。我国目前的驾校理论考试则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须严把理论关,培养驾驶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律性,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2.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手段。第一,充分利用电视台、交通广播、报纸等社会媒体资源扩大交通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并对交通肇事案件的典型个案进行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第二,可以针对驾驶员举办《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的知识竞赛,定期举办道路交通安全的系列讲座,让驾驶员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自觉远离醉酒驾车行为。第三,在源头场所加强宣传,如酒店、餐厅、酒吧等张贴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提高驾驶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杜绝醉酒驾车。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醉酒驾车的危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如2009年8月起,公安机关在全国开展了酒后驾车专项整治行动,对酒后驾车人员一律采取拘留措施;2009年9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醉酒驾车犯罪的有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统一对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裁判标准,2010年8月,全国人大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从执法上、司法上、立法上规范醉酒驾驶问题,打击驾驶员的侥幸心理,提高醉酒驾驶违法犯罪的实际操作性。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严惩醉酒驾车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杜绝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道路交通必将呈现安全、文明、健康的驾驶环境!

注释:

张毅.汽车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北京:半月谈出版社.2010.55-57.

程志凯.论酒后驾车在道路交通中的危害及法理对策.辽宁警专学报.2001(2).32-34.佚名.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有必要统一.http://.

参考文献:

[1]马松建.论生理性醉酒人的刑事责任.当代法学.2006(5).

[2]王敏.论醉酒与刑事责任.现化法学.2000(2).

[3]梁志勇.醉酒状态下的几个刑法学问题.法学专论.2001(12).

[4]单晓华.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法学专论.2005(8).

[5]赵卫兴,高岩,陈鹰.我国酒后驾驶现状及其影响分析.道路交通.2007(4).

[6]袁祥,王逸吟.醉酒驾车犯罪的刑法治理.光明日报.2009(5).

第四篇:付吉中,酒后驾车与醉酒驾车的标准及相应的处罚

一、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三、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记6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记12分。

第五篇:饮酒、醉酒驾车的认定标准及处罚规定

国内第一个针对车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的强制性检验标准,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于2004年5月3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发布实施,判定车辆驾

驶人员酒后驾车有了全国统一标准。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标准详细规定 了车辆驾驶人员饮酒或醉酒驾车时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阈值和检 验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机动车驾驶员和非机动车驾驶员,酒精含量为 驾驶人员血液或呼气中的酒精浓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为饮酒驾车;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 为为醉酒驾车。标准对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的方法 作了明确规定。对涉嫌酒后驾车的人员拒绝配合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 血液酒精含量检验的,以呼出酒精含量探测器被动探测到的呼气酒精 定性结果,作为醉酒驾车的依据。全国将按照统一的执法标准依法处 罚酒后或醉酒驾车行为。

酒后驾车已成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原因,国家对酒后驾驶 车辆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 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 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 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 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 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对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严格限制酒后驾车行 为,规范执法和预防交通事故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上一篇:关于月考的作文题目下一篇:高中地理活动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