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2024-05-07

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精选6篇)

篇1: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文章标题:乡镇2006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为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实现全镇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郑州市经济工作会议及新郑市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

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立镇、工业强镇”为主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建设,促进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http:///

二、发展目标

根据2005年我区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10988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60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点

2006年,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形成人人想项目,合力抓项目的浓厚氛围。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对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1、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主要是镇科伟业沥青生产项目。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

2、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欧普陶瓷二期工程、福华钢铁轧机线、顺康兴中药生产线、民兴钢制品厂的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竣工投产。

3、是要抓好新建项目。对于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投资建设的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河南科海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陶瓷辅料生产项目等正在洽谈中的项目,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洽谈力度,争取2006年开始建设。

4、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我镇工业经济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

1、大力推介,进一步提升新村对外影响力。要借助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园区布局、产业特色的推介。要围绕重点板块、重点产业,继续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招商推介活动。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新村、熟悉新村、落户新村。

2、创新招商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招商新优势。一是全员招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镇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二是企业招商。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全面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服权并购,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三是以商招商。善待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他们增资新上项目,加速自身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拓宽引资渠道,广交新朋友,引来新项目。四是出门招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乡情招商、亲情招商。

3、进一步推进“二次招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经济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要加大对已落户我区的企业服务工作,鼓励已经投产的外来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的“二次招商”力度。加强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强化对空置厂房的信息发布,使现有的土地或建成的厂房能实现“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特色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工业集群区。

1、确定重点,打造板块经济。以羚锐制药、卓峰制药、灵佑制药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要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工程新药等,积极引导医药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要利用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医药包装行业、陶瓷生产行业试点发展循环经济。

2、统筹规划,突出园区特色。按照“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高品位、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满足未来十年发展需要做好园区规划,使产

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功能。利用重点镇倾斜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展镇区交通路网,推广管道燃气,提高供电、排水等各类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重点做好北城大道、北环路及沿线的规划建设工作。

(四)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发

展环境

目前,我们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与其它兄弟地区相比,这些政策还不够优惠,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镇工业结构调整。要强化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程序、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新村、和谐新村。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投资者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以批评教育为主,持宽容态度,不一罚了之。加大对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于投资者投诉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追究责任。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在新村安心、顺心、放心。

《乡镇2006工业经济发展意见》来源于,欢迎阅读乡镇2006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篇2: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为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实现全镇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郑州市经济工作会议及新郑市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

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立镇、工业强镇”为主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建设,促进全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http:///

二、发展目标

根据2005年我区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10988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60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点

2006年,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形成人人想项目,合力抓项目的浓厚氛围。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对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1、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主要是镇科伟业沥青生产项目。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

2、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欧普陶瓷二期工程、福华钢铁轧机线、顺康兴中药生产线、民兴钢制品厂的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竣工投产。

3、是要抓好新建项目。对于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投资建设的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河南科海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陶瓷辅料生产项目等正在洽谈中的项目,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洽谈力度,争取2006年开始建设。

4、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我镇工业经济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

1、大力推介,进一步提升新村对外影响力。要借助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园区布局、产业特色的推介。要围绕重点板块、重点产业,继续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招商推介活动。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新村、熟悉新村、落户新村。

2、创新招商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招商新优势。一是全员招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镇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二是企业招商。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全面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服权并购,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三是以商招商。善待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他们增资新上项目,加速自身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拓宽引资渠道,广交新朋友,引来新项目。四是出门招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乡情招商、亲情招商。

3、进一步推进“二次招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经济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要加大对已落户我区的企业服务工作,鼓励已经投产的外来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的“二次招商”力度。加强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强化对空置厂房的信息发布,使现有的土地或建成的厂房能实现“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特色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工业集群区。

1、确定重点,打造板块经济。以羚锐制药、卓峰制药、灵佑制药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要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工程新药等,积极引导医药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要利用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医药包装行业、陶瓷生产行业试点发展循环经济。

2、统筹规划,突出园区特色。按照“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高品位、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满足未来十年发展需要做好园区规划,使产

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功能。利用重点镇倾斜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展镇区交通路网,推广管道燃气,提高供电、排水等各类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重点做好北城大道、北环路及沿线的规划建设工作。

(四)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发

展环境

目前,我们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与其它兄弟地区相比,这些政策还不够优惠,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镇工业结构调整。要强化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程序、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新村、和谐新村。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投资者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以批评教育为主,持宽容态度,不一罚了之。加大对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于投资者投诉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追究责任。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在新村安心、顺心、放心。

篇3: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 我省建材工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 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省建材工业保持高速增长, 2010年, 我省建材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847亿元, 工业增加值997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长2.06倍和1.72倍, 稳居全国建材大省之列。建筑陶瓷、玻璃深加工产品及加工机械产量全国第一, 卫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混凝土桩、建筑涂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水泥、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 我省既是国内建材行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最多的省份之一, 也是拥有百强建材企业最多的省份。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 我省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近6000万吨, 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肇庆、惠州等8市的落后水泥产能已全部退出, 基本实现了国家规定在32个市县限制淘汰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陶瓷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也在加快退出或升级改造。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高档陶瓷抛光砖、新型墙体材料等先进产能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72%, 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在巩固和提高“佛山建筑陶瓷”、“潮州卫生陶瓷”、“云浮石材”、“南海大沥铝型材”、“开平水口水暖卫浴”、“顺德建筑涂料”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十一五”期间又培育和涌现出“英德水泥”、“高要建筑五金”、“深圳、东莞玻璃深加工”等国内有名的建材专业镇 (区) 。

(三) 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 水泥行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成效显著, 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陶瓷行业通过推广节能窑炉、余热利用等技术, 单位产品能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玻璃行业积极采用余热发电和余热制冷技术进行余热回收利用, 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新型墙体材料替代粘土实心烧结砖, 有效地节约能源。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生产水泥协同处理生活污泥、陶瓷抛光废渣循环利用等技术项目取得成功, 全行业每年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3500万吨, 约占全国建材工业利废量6%, 占全省利废量80%以上。

(四)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水泥产业加快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逐渐形成了粤北、粤东、粤西三大生产基地, 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已占全省92%;建筑陶瓷行业发挥总部基地的优势, 将成套技术、生产基地辐射全国。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向具有丰富陶瓷资源的地区转移, 形成了清远、恩平等新兴陶瓷生产基地, 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以陶瓷为主导专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 各种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 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省主要建材产品分布情况见附件1。

但我省建材工业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规模扩张和投资的拉动, 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建材工业总体能耗高, 排放量大, 如水泥落后产能规模大退出难, 先进产能发展缓慢。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新增产能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滞后。三是生产集中度偏低。企业平均规模小, 生产集中度低, 企业在规模、资本、经营能力等方面与国内先进企业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民经济将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的实施, 建材工业面临着发展机遇。同时, 资源、能源匮乏及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提高, 建材工业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 社会发展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等一揽子工程的实施, 将为建材工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泛珠三角的联合开发, 有利于我省建材向全国进一步辐射。我省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珠三角经济圈建设及一体化规划的实施, 为建材工业带来巨大潜在需求。

(二) 经济转型推动建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为建材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腾出空间;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传统建材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 从而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建筑业的发展, 将推动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快速发展, 催生新的建材产业;建材工业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危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方面的不可或缺作用,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试点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经济全球化为建材工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经济全球化深入演变, 跨境贸易和投资增长并逐步渗透到基础原材料工业领域, 为我省建材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稳定出口、开拓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以及利用国际技术、人才资源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 现代工业和新型工业发展对建材工业提出新挑战。

随着“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的日益加重, 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将严重制约着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的建材工业, 迫切要求建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 传统建筑产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对建材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立足省内需求, 严格控制总量扩张。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以结构调整为核心,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力度, 加快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做好与建筑业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合作, 拓宽新的发展领域, 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 从能源资源消耗型向低碳节约型转变, 从单一材料制造向完善产业链转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产业。

(二)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 省内水泥和平板玻璃的落后产能全部淘汰, 全省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和发展新材料、新兴产业和深加工制品、高档特种建材产品, 培育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

注:集中度均指产量占比。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 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条件, 合理规划我省建材产业布局, 促进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1. 水泥行业。

重点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 优化结构。以粤北 (清远、韶关) 、粤西 (肇庆山区、云浮、阳江) 、粤东 (惠州山区、梅州、河源) 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为发展重点, 在临近省属城市的地区, 可适当建设以工业废弃物作原燃材料或以消纳城市污泥、垃圾为目的大型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2015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11000万吨。

珠三角地区 (广州、佛山、江门、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 水泥熟料产能目标700万吨/年。原则上不新建同质化的水泥熟料项目, 在混合材资源丰富且交通方便的区域, 按照市场需求适度布局100万吨/年以上大型粉磨站;鼓励企业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

粤北地区 (清远、韶关等市) 水泥熟料产能目标3600万吨/年。加快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有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努力打造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新型干法商品熟料和水泥生产基地, 原则上不再新建水泥粉磨站。

粤西地区 (湛江、茂名、阳江、肇庆、云浮等市) 水泥熟料产能目标3900万吨/年。进一步加强矿山资源地质勘探工作, 集中力量发掘西江沿岸大型石灰石矿床, 建设成为广东最大的熟料和水泥制造基地。

粤东地区 (惠州、河源、梅州、汕头、汕尾、潮州、揭阳等市) 水泥熟料产能目标2800万吨/年。进一步加强资源地质勘探工作, 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以梅州、河源和惠州山区为主, 潮州、揭阳、汕头、汕尾等市适度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

2. 玻璃行业。

严格控制新增同质化平板玻璃产能。重点扶持江门、中山、河源等地平板玻璃产业发展。整合现有资源, 扶持大型浮法玻璃企业通过兼并、改造、整合等措施提高行业集中度。

重点支持玻璃深加工企业在珠三角沿江和沿高速公路形成产业集群。扶持以沿海为主要基地的硅质原料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确保硅质原料稳定供给。

3. 陶瓷行业。

发挥现有规模和技术优势, 通过整合, 形成以佛山为研发、物流中心和总部基地, 潮州、清远、江门、肇庆等地配套发展的生产格局。在市场引导下, 将部分产能设在省外靠近资源和市场的地方, 扩大我省陶瓷的影响。

佛山市:建设为我省先进陶瓷基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努力打造型成为陶瓷研发、检测、营销、结算、展示、信息、文化中心;适度发展高端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陶瓷化工色釉料等;不再新建、扩建一般性建筑卫生陶瓷和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线;大力开发技术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技术装备, 提高整线整厂成套供应能力。

清远市:发挥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 以源潭陶瓷工业城和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 打造成系统配套、产业链完善、生态完好的国内一流陶瓷产业集群和我省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江门市:以恩平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城为基础, 承接陶瓷产业转移, 建设新型陶瓷产品研发中心和新型陶瓷产品检测中心, 配套发展陶瓷化工、包装、机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打造国内著名新型陶瓷基地。

潮州市:发挥省市共建陶瓷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卫生陶瓷模具研发中心等有利条件, 建立卫生陶瓷为主的生产集散基地, 配套发展色釉料, 形成与其他产区互补的发展格局。

肇庆、韶关、云浮等地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相对集中发展, 培育我省陶瓷新兴生产基地。鼓励新丰华夏生态建筑陶瓷工业园走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社区化的路线, 探索建筑陶瓷行业升级新模式。

4. 石材行业。

云浮市作为我省石材产业重地, 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石材板材、石材工艺等;依托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建设石材机械加工区, 发展石材机械、辅助材料、石材生产消耗品、配套服务业等;加快石材检测中心建设, 为石材产业在检验检测、科研技术、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技术标准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在龙头企业带动下, 发展深加工产品, 打造珠江三角洲石材生产和贸易中心。佛山市重点扶持人造石和石材机械龙头企业发展, 引导人造石和石材机械的设计、研发和市场开发。

5. 新型建材行业。

积极扶持墙体材料企业转型, 重点在防火、隔音、隔热、轻质、防潮等方面有新突破。在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投资建设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基地, 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从城市走向乡镇。珠三角地区继续大力发展多功能、绿色、安全、环保的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和高档产品, 建设若干个技术水平高、具有规模效益的新型建筑材料企业。

6. 卫浴行业。

充分发挥我省是卫浴行业发源地的优势以及市场、技术、信息的前沿优势, 重点发展功能化、智能化、艺术化、节能环保的卫浴产品, 打造卫浴强省。佛山市利用技术、管理、品牌优势, 打造卫浴研发、信息、技术、展示和商贸中心。中山市集聚发展淋浴房、浴缸、浴柜、浴镜和配套产品, 打造中国淋浴房产业制造基地。江门市依托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水暖卫浴, 打造中国水暖卫浴生产基地。潮州市依托陶瓷产业, 实行卫陶一体化发展, 打造中国重要生产和出口。

7.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利用好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 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非金属深加工产品。重点扶持玻璃砂、高岭土等非金属矿资源丰富的粤西地区开发高纯、超细、改性的非金属矿原料及制品, 把粤西建设成我省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基地。

(二) 发展重点。

1. 水泥行业。

重点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无害化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垃圾, 发展环保水泥生产。鼓励水泥产业链的延伸, 重点发展高标号混凝土、高性能专用混凝土, 推广干混砂浆、预拌砂浆以及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水泥深加工产品。

鼓励企业利用低品位原料和燃料进行水泥生产;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新建水泥项目必须是日产熟料4000吨以上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必须同步配置余热利用装置) , 新建粉磨站规模必须达到100万吨/年以上 (单线粉磨系统规模不少于60万吨/年) 。禁止建设日产熟料2500吨以下规模的水泥生产线 (特种水泥除外) 和新建、扩建任何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在珠三角地区水泥行业逐步推广新型干法窑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打造1~2个全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示范基地。

2. 玻璃行业。

鼓励发展超薄、超厚、超白及其他着色平板玻璃, 用于电子、仪表、光学等特种平板玻璃和TCO导电玻璃;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生产用于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

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制品, 包括高代屏显基板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及镀膜玻璃、防火基板玻璃、高强基板玻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玻璃制品、低辐射玻璃及多功能复合镀膜节能玻璃与制品、飞机与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纳米及微晶基板玻璃等高性能新型玻璃产品;。

新建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均应同时配置窑尾余热发电系统, 现有的浮法熔窑炉应进行余热发电或余热回收利用改造;所有玻璃熔窑窑尾废气采取脱硫措施和除尘设施, 鼓励增加脱硝装置。

3. 陶瓷行业。

重点发展薄型建筑陶瓷砖 (板) 、轻型节水卫生结具等产品, 开发创意设计新品种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抗菌、自洁等多功能型产品及整体卫浴、整体厨房等建筑部品化产品。鼓励发展仿古砖、复合材料陶瓷砖、轻质装饰板材、红外陶瓷、电热建筑陶瓷、防静电陶瓷、多功能节水型卫生陶瓷、以低质原料废渣作为坯体的陶瓷产品, 以及陶瓷用耐高温喷墨打印墨水。积极发展节水型洁具、倡导小体量产品。大力发展五金配件、机械装备等配套产品。

4. 墙体材料行业。

重点发展砌块、建筑板材和多功能复合一体化产品, 轻质化空心化产品, 利废、节能、环保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其创新技术。大力发展利用废陶瓷淤泥、建筑垃圾和疏竣河道淤泥等工业、建筑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废渣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轻质陶粒自保温、蒸压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的砌块与墙板和烧结空心制品等轻质、高强、隔热、利废、防火、防水的绿色节能墙体材料;发展具有太阳能发电供热、集能、储能效果的建筑节能墙体和屋面材料;鼓励发展蜂窝纸墙板与增强纤维硅酸钙板复合材料、酚醛泡沫塑料与增强纤维硅酸钙板复合材料、混凝土有机发泡剂与轻质陶粒混合生产的轻质自保温陶粒砌块和墙板多功能复合新型墙体材料;鼓励发展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薄板、混凝土空心条板等各种轻质建筑板材。

禁止新上以农田为资源的墙体材料生产项目, 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烧结砖。

5. 石材行业。

重点发展部品化、深加工产品,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利用石材边角料、碎石粉等生产的人造石产品;鼓励发展花岗石、大理石薄板、大板和复合板;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石雕制品、异型材、仿古仿欧式建筑的石制品。大力发展超薄板材、复合石材、矿石碎料与板材边角料综合利用的生产和深加工技术与装备。鼓励发展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机械设备、金刚石工具、辅助材料、防护与保养材料。

6. 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

鼓励发展玻璃纤维生物及医用过滤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及其制品, 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 高附加值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

7. 化学建材行业。

提高化学建材产品加工设备和模具制造水平, 提高国产化学建材主机设备机电仪一体化水平、制造精度、可靠性与工效比, 注意配套辅机的研究开发, 提高生产线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化学建材。重点发展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鼓励发展装饰性好、耐污染、耐老化的外墙涂料;鼓励发展轻质、美观、多彩、高强度、高水密性的新型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塑料管材管件重点发展UPVC给水管、PE城市供水管、PE城市燃气管、大口径城市排水玻璃钢夹砂管、PE-X建筑冷热水供应管、铝塑复合管和挤出成型的钢骨架钢塑复合管, 以及大口径塑料供水管、排水管配套专用管件, 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专用速接管件, 聚乙烯管电熔管件系列。

(三) 主要任务。

1. 发展新材料, 培育新的增长点。

抓住机遇发展新兴建材产业, 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建材应用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与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基础建设等领域配套的建材新材料。鼓励发展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轻质高强高韧建筑材料、自动预警建筑材料、相变调温材料等产品。完善新型建筑材料的工业体系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电子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链。

2. 开发先进适用新技术,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深加工技术, 研发并示范应用一批高效、低成本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固体废弃物、低品质原料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大力开发新型智能化与功能化建筑材料、材料功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开发有机与无机复合、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等制造技术、装备和应用技术;突破新型建筑材料装饰和改性技术与设备、建筑材料深加工技术与装备、提高建筑材料耐久性技术、节能建筑材料开发与制造技术、新型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开发与制造技术以及信息化应用技术。推广应用热工设备节能技术、新型燃烧技术、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高效节能粉体制备新技术与新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鼓励信息技术在我省建材行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

3.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提升节能减排效能。

构建产业内部、相关产业之间的循环型产业链。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实现建材生产余热、废渣、废水全部循环利用。扩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范围, 鼓励开展工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低品位天然矿物原料、尾矿等的综合利用。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降低产业能耗、物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处理系统, 对垃圾和污泥进行收集、分类、密封运输, 实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结合我省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战略, 加大污泥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以工业废弃物为原燃材料或以消纳城市污泥、垃圾为目的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 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新环境难题。

4.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专业生产基地的产业区域集群优势, 打造国际产业中心。努力巩固我省作为全球陶瓷制造中心的地位, 进一步提高建筑卫生陶瓷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形成以佛山、潮州等地为核心, 聚集若干大企业 (集团) , 打造高端建筑卫生陶瓷研发设计中心。加强统筹协调, 做好有关规划的衔接, 做好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协作,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各产业集群向国际化接轨, 把各产业集群培育成国际采购中心和知名建材品牌集散地, 将广东打造成世界建材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采购中心。

5. 培育做强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

鼓励陶瓷、玻璃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 适度进行境外投资, 逐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 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以技术和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并购, 加快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扶持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努力打造大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行政引导和政策执行力度。

及时制定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行业发展的指导。完善建材工业淘汰落后协调工作机制, 严格执行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准入条件,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质量监管, 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建设工程应用建筑材料准入标准, 加大节能减排、环保监督、安全生产的检查力度, 促进建材产业科学发展。

(二)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 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行业产学研联盟建设, 提高研发投入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定期推荐新型建材创新成果的应用, 积极引导市场新需求, 挖掘行业发展新空间。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和产业技术联盟, 研究解决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 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材企业与高等学校深度合作, 共建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依靠经营管理创新, 提升行业、企业的运营水平,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提升我省建材工业整体协同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 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

强化企业品牌意识,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重点扶持一批在品牌创建、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侵犯知名品牌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工商登记、商标注册、域名注册、市场监管等环节提供支持和服务, 为知名品牌的创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 完善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推进出台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替代能源使用, 进一步发挥建材产业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符合扶持条件的重点企业, 对其开展项目投资、重组兼并等予以优先支持。

(五) 加快行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产业节能减排和高耗能行业强制性的能耗限额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体系, 以及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管理体系。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供销一体化联盟、清洁生产创新联盟等产业合作联盟, 实现联合采购/营销, 优势互补, 共同开拓市场;发挥集群和协同效应, 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 实现整体经营、上下游联动发展, 使建材产品更贴近销售和服务市场, 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和控制力。

(六) 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 建立科学高效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行业整体创造力与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开展劳动技能竞赛, 加强行业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依托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从业人员学历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 依托省内重点高等学校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增强行业创新能力。

(七)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职能, 促进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面向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推广、行业标准、成果交易的服务。政府通过委托服务, 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在行业规划、法律法规制定、中小企业服务、行业预警、反倾销与应诉、贸易仲裁、项目评估、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原材料工业处) ]

附件:1.广东省主要建材产品区域分布情况

2. 鼓励发展的技术和装备目录

篇4: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取得积极成效

《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把握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及时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煤炭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行业管理机构得到加强

国务院充实完善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职能,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煤炭行业管理机制更趋协调。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和39%。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建立健全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管理职能逐步理顺,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部分省区市还充实了地、县级煤炭管理机构。

(二)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大

划定和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加强了矿区管理。煤炭行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完善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管理制度,规范了煤炭规划与矿业权设置程序。中央和地方启动了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了矿产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制定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规范煤炭建设项目管理,促进煤炭、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在山西等8省区开展了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产煤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还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遏制了部分地区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

(三)煤炭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编制和实施了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有序建设现代化煤矿,大中型煤矿产量比重提升,一批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快速形成。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和商品煤销量都突破了23亿吨。内蒙古、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煤炭供应格局发生新变化,产需衔接更加协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各地方、各部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了煤矿企业,明确到了班队,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2006年共安排煤矿安全改造项目536个,总投资135亿元,原中央财政82个国有重点煤矿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9亿元,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瓦斯治理7项措施和煤层气抽采利用政策,国家支持了10个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和8个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瓦斯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了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制度,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逐步改善。2006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92人,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27.4%。

(五)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为煤炭行业的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加大。

(六)体制机制建设步伐加快

矿产资源的市场化、煤炭成本的完全化等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不断推进,北京、辽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市采取多项措施,接管企业承担的学校、医院、公安等职能,煤炭企业负担逐步减轻。各省区政府相继制定了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各类煤矿积极参加。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部分煤矿已开始试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煤炭企业接续发展和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矿区环境和矿工生活得到改善。《煤炭法》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两年来的实践,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按煤炭工业发展规律办事。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煤炭工业与其他行业、煤炭工业与区域经济、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第二,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组建大集团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社会职能为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必须坚持科教兴煤。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四,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的格局,积极发展与煤炭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推进小型煤矿联合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第五,必须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第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一是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科技水平提高;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整体素质的增强。

在煤炭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单位重视不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有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少数地方落实不力,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较计划进度仍有差距,亟待加快推进。四是部门协作的潜力仍没得到充分挖掘。五是煤炭企业税费制度尚待完善,分离企业办社会难度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做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和环境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继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上下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格局。

(二)求真务实,创新思路

只有把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实际能力,才能解决好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中的实际问题,也才能通过科技进步、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要联系实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明确落实《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新途径、新举措。

(三)突出重点、强化安全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有利于发展,发展必须安全。要继续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方位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大煤矿安全投入,重点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促进煤炭产业和安全生产的协调发展。

(四)抓住契机,整体推进

当前,节能减排是全国工作重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2%上升到50%,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43%上升到70%,矿井水利用率由44%上升到70%。这些都是硬指标,必须完成。各地要按照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明确责任,把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产业稳定发展。

(五)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明确责任义务,改进方式方法,整合各方力量,提高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效性。《若干意见》分解的40项任务中,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抓紧贯彻,务必早见实效;尚未完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进度,争取按时保质完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尽快使《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篇5: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一、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县各镇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乡村工业园区,有效地促进了乡镇工业的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已成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中较具潜力的增长点,为推动全区乡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导和带

动作用。

乡村工业园区改变了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落后状态,初步实现了人口集聚、设施共享、集约化经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办成本,成为乡镇企业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它对于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兴办个私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水平,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乡村工业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快园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选择,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县乡村工业园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园区规划起点低,布局欠合理,规模比较小,建设进程不够快;有的对入园企业不加选择,技术含量不高,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带动作用;有的园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运作机制不活,园区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同程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乡村工业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乡村工业园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工业园建设

乡村工业园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采取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等开发形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加快培育一批高

水准的乡村工业园,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搞好乡村工业园的规划

乡村工业园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衔接,立足长远,兼顾当前,由县统一组织论证,乡镇负责实施,允许突破乡镇行政区划。园区选址,要突出中心镇、产业密集带、特色产业区为重点的区域地理优势。

园区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组团式发展,分步到位,并为中、长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坚持实事求是,注重与当地的特色经济、块状经济相结合,兼顾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形成乡村企业园区化发

展的新格局。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房屋,要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法实行严格控制。引导园区外的乡镇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入园发展。乡镇工业园区规划,要注重厂房建筑、公共设施、整体环境的布局,讲究形象,提高效能,增强投资吸引力。要注重环境保护、安全消防设施的同步规划。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对

原有的规划要依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使之更加

符合实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工业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经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滚动发展。根据园区投资环境和发展规划,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入园企业要降低门槛,能外则外,宜私则私,积极吸引外商和社会法人开办独资企业,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的私营业主进园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1、各乡镇园区都要建立园区管理组织,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园区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创建多元资本结构的投资公司,履行法人职能,形成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

2、建立园区物业管理制度。以园区为单位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实行全过程物业管理,坚持优质、低价服务,降低运行成本,节约

企业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对进园的工业项目要进行规划、论证和筛选,做好项目环境评价。坚持环保、安全及消防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即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措施、劳动安全、消防及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注重进园

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更多地选择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

4、督促园区内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统计、会计、安全环保管理、设备管理、科技管理、劳动合同规范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

四、实施优惠政策,扶持乡镇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一)优先保证乡镇工业园区用地

1、经批准建立的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同时,加快予以办理用地手续。进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用地计划不足时,可向国土管理部门申请追加用地计划。所在乡镇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可通过国土管

理部门有偿调剂。

2、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近期可以复垦成耕地的老村庄、原企业用地和通过土地整理净增耕地作为置换和折抵指标,优

先安排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预留区。

3、实行土地占补挂钩政策。入园的私营个体企业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允许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调整出来的老村庄、企业用地复垦成耕地,按“等质、等量”原则异地换成建设用地,对园区外已办建设用地手续,尚未使用的土地,允许置换成园区建设用地。新占用地

按存量建设用地办理。

4、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园区内己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流转,新办企业和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园区依法取得的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采取先建造标准厂房,后以出租、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给企业生产

经营使用。

5、对征(使)用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所在乡镇政府可采取“一次算清,逐年支付”的办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折股

投入,参加园区开发。

6、为促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批租土地的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费的园级净收益部分,提取后留归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7、园区新办企业实行土地批租的,在先征为国有土地、支付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可先开工建设,余款按双方约定分期支

付,全部付清后办理土地权属证书。

(二)积极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为入园企业特别是发展潜力大、资金回笼快的各类中小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探索以乡村工业园资产为担保的融资渠道,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努力解决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积极向上争取,为符合政策和上市资格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服务和指

导。

(三)园区内各类企业享有税收、办证、人才等相关优惠政策,推行办事公示制,统一收费标准,增加透明度,简化手续,提高效

率。

篇6:乡镇服务城镇经济实施意见

关于服务振兴城镇经济的实施意见(试行)

各党支部、村委会、辖区各站所:

##市十届四次全委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奋力振兴工业、商贸、城镇经济,全面建设富裕、秀美、文明##,闯出一条欠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委的要求和有关精神,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我乡实际,就如何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成立服务振兴城镇经济工作领导组 组 长:##(乡党委书记、乡长)

常务副组长:##(乡人大主席)

副 组 长:##(乡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员)##(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乡政府副乡长)##(乡政府副乡长)

##(乡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成 员: ##(乡政府办主任)##(乡企业办主任)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做到土地流转“不流失”,禁止土地流转“非农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年,我乡将依托####公司、##、##、##等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在##、##、##、##、##、##、##等村发展农作物良种繁育、食用菌、干果经济林、设施蔬菜等产业,利用2-3年时间整合##、##、##、##等村土地资源,重点发展苗木基地,全面完成土地流转面积4000亩,要求全乡于10月底前完成任务。到“十二五”末,土地流转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二)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积极扶持服务乡域范围内的####食品有限公司、##面业公司、##鹿酒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企业申请上级项目立项,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发展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还可以吸纳周边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再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完成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向村镇延伸

1、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要以规划的全市15个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分阶段因地制宜地建设服务功能齐全,能容纳5000—6000人居住的农村新型社区,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吸纳附近村民入住,通过拆迁并建,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同步实施村

全面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创业和就业本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要积极鼓励农民进城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300人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各部门工作机制

城镇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由乡经管站牵头负责;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由乡企业办和农技站牵头负责;小城镇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作由乡村镇规划站牵头负责,以上部门和其他各部门都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倒排工作时间表,认真抓好落实。

(二)要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奋力振兴##城镇经济

上一篇:党代会表态发言下一篇:成立少年军校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