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本迁移点加强语言实践

2023-02-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立足文本,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凭借语言文字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已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迁移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转换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学习感受语言,从而内化习得语言,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目标。

1巧抓蕴意深刻的词句 ,加强语言实践

重要词句在文章中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抓住文本的迁移点, 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并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

1.1 扩展词语巧迁移

学生语言的发展,与词汇量的丰富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一成不变机械地要求学生只掌握课文中的词句,而没有抓住可迁移点,进行语言的拓展实践,不仅会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扩展性的语言训练。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中,理解“姹紫嫣红”这一关键词时,我先引导学生依据每个字的意思揣测出整个词语的含义,再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欣赏图片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后, 我顺势引导:“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多、花美的词语吗?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马上说出了“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争奇斗艳”等词语,我将学生说出来的词语一一写在班级的“课前积累”栏中,并适时进行引导:“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如果能在写作的时候用上丰富的词语,就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这样,通过对词语的扩展,实现了文本的迁移,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拓展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丰富了词汇量。

1.2 填补留白巧迁移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课文或在描写时刻意将事情写得比较简略,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或在人物的对话中安排省略,在心理活动处留白,让读者去思考、揣摩。作为课堂主导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些蕴意深刻的句子,利用这些“留白”,巧妙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在“留白”处加以补充,进行说写训练。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十分感人,透过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深厚情感。文中有许多情节的省略,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在教学“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一句时 , 我引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想象老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想象他是如何深情呼唤这些海鸥的? 他还会喃喃自语些什么? 当学生深情地呼唤出“老沙”“独脚”,想象老人可能说出的话时,相信他们已经聆听到了老人内心里对海鸥的无限牵挂。这样的引导,实现了对文本的迁移,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2巧抓别有韵味的语段 ,加强语言实践

语言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与阅读教学就像两条互相缠绕的绳索,互相交融、和谐共生。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典型之处,抓住有利的迁移点引导学生模仿,让阅读过程成为语言实践的载体,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中华少 年》一文 , 第一段的 每个句式 表达相似 , 都是“从…… (形容词 )的…… (名词 )走来 ,我是…… (形容词 )的……(名词 )”,并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中华少年联想成某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在学习、品味的这一段落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奥秘,再提出口语训练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将中华少年想象成什么?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有了课文的示范,再加上句式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极高。有的说:“从一望无垠的草原走来,我是一匹奔腾不息的骏马。”有的说:“从黄土飞扬的戈壁走来,我是一棵刚劲笔直的白杨。”……在仿写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将中华少年化身成某一种具有向上精神的事物,表达既清楚又准确。又如《草虫的村落》一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着力介绍了草虫音乐家们演奏的场面,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一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将这个场景介绍具体的,如介绍了谁,它在哪里干什么,它的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等等,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倾听,把自己看到的草虫世界描写下来。这样,通过对文本中别有韵味的语段的模仿,实现了对文本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巧抓精心典型的布局 ,加强语言实践

文章有法却无定法,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我们的教材中,涵括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并学会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首尾呼应、先概括后具体、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学会浪里淘金, 将文章典型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感知、去揣摩、去创新,并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运用。例如《索溪峪的“野”》一课,作者的谋篇布局就非常具有典型性,他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在概括出文章的写作特点之后,我让学生回忆他们所去过的某一处景点,并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这处景物的特点,然后引导他们运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详细介绍这处景物。学生有了文本作为依托,习作就变得简单起来,出现了不少佳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精心典型的布局进行文本的迁移, 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地实现读写结合。

当然,加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迁移点,坚持有序地进行训练,将课内与课外充分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巧妙地抓住文本的迁移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

关键词:文本迁移点,语言实践,积累,补白,模仿,读写结合

上一篇:浅谈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下一篇:关于仪表自动化应用发展趋势分析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