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美术教学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农村美术教学

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学校:淤上乡中心小学 作者:吴俊青

【论文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实践和反思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自由的欣赏形式、缤纷的实践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积极的创新。 我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小班化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关键词 】

小班化

活动空间

师生互动

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

欣赏

实践

【 正文 】

“时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也对二十一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的提出,使我们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教育方向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艺术教育已不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和画画,而应在参与艺术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接受艺术技巧的教育转向接受艺术能力的教育,以达到全面发展、完善人格、涵养品德、培养创造,使教学工作更能适应社会迅速的变化,并在这个变化中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农村面对人口日益老年化、学校班级人数锐减的现状,如何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小班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班级人数少,活动多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农村美术课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而冷落甚至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完全处于“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做不好,更别提有什么创意了。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创设学生灵活的学习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应该说灵活学习活动空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为主导的参与教学和师生间的互动。

1、学生参与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发挥更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数明显减少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多,师生交流机会增多,教师更频繁、具体的点拨每个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特别是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具体点拨尤为重要,学生也会信心大增,并且学生会感觉老师不偏心,是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以前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个别辅导,而对成绩差的则很少点拨,如今基本听不到学生这么说了。这种师生间地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知识的传授为本。

2、合作学习

农村的学生因为各方面条件不足更注重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因为每位学生的特长平衡他们之间的不足之处。农村学生并没有像城里的学生那么全面,但他们有其中一项还不错的技能,但是美术作业是个比较检验综合能力的,而且农村学生对于材料不足,见识不足也有很大问题。所以我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组,让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达到均衡,让小组成员人人都能运用到美术工具,小组之间又有竞争。

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教师引导

团坐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分为,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的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因为在需要成人指导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摸索、彷徨和不安之中。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的影响,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有些老师过于侧重学生自我个性的绽放,采取放任式领导方式,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一个活动下来收效往往甚微。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因为人数少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前准备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 平来选择。向日葵的教学为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直接对他们说,否则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心里明白就行。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练习,当然这样教师会比较辛苦课前要准备得比较充分。比如我在上《向日葵》这一课时,首先我们看到凡高向日葵的原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学会欣赏这幅作品。他画的向日葵不只是色彩,而更加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充满激情的色彩和粗犷豪放。的线条。凡高热烈而狂躁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那强烈地色彩的发源地代表着磅礴的志气,为了追求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来描绘向日葵。蓝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和天空,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了解这幅作品的内涵。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物体的造型比例基本画准确,色彩的大致色调画出来。中间层次的要求物体的造型比例准确,背景色主体色及色彩的冷暖区分好,并且画出要求色彩相对丰富冷暖对比强烈。高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色彩要丰富、冷暖恰当,而且让他们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到老师的示范,又能直接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致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有利于分层评价,鼓励达标

画画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没有画不出画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承认的作品。在作画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在作业展评时,把它作为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标准和依据,把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比较。还有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跟前面的作品进行比较,只要有一点提高和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望。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我们能看清每位学生所处的位置,根据不同的层次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同学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小班化利于以自由的欣赏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到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浏览网页。参观画廊,参观博物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遥不可及、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同学们可自由地点击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接触身边的大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美丽之处。

(五)小班化可以用缤纷的实践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1、走进大自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特点,选择学生常见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如观看水稻、油菜、小麦、竹子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及特点;如观察小桥流水、林荫小道、曲径小路、农耕细作场景。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区域,在教师视野之内,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这种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接触原野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及的资源开设了编扎(草编、竹编、藤编)、纸工(刻红钱、窗花)、雕塑(蔬菜雕刻、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课外空间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外找寻自己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同学家里可以上网,他们就把网络作为了自己学习艺术的自由空间,在网上找出的大堆相关艺术资料,带回课堂。不仅让自己在课外丰富了艺术体验,也让其他学生、老师有了一个补充艺术感知的机会。再如,我家乡是龙灯之乡,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团坐形式、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更注重了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自主实践更好的实施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思维、多角度、多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何让小班化教育教学达到实效,这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我还认为小班化教育教学不仅在知识方面、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它的优质性,在教师自身素质上更要体现优质。我们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前方的路尽管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 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育》,毛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二篇: 浅谈农村小学复式教学

石瓮镇东干沟小学:汤书云

复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我们山区农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是多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教师进行教学。与单式班教学教学所不同,完成的教学任务是翻倍的,相对的是时间减少了一半。在这样的课堂中,要想学生能掌握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必须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复式教学的特点,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到复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谈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复式班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便于学科的渗透和教材整合,有肋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复式班是指二级合班或多级合班,可以是高低年级合班(如

一、三年级)。语文可以和语文搭配,语文也可以和数学、美术、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搭配。根据《课标》的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承担多年级学科的教学任务。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这样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把语文和其它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年级、教材、学科的界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还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五育协同、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语文教学内容多,需要直接教学时间较长。数学、美术等便于用较短的时间讲清教材内容,自动作业的时间较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教师要让学生放手去做、放口去说、动脑去想。运用讨论式、探究式进行教学,消除年级间相互干扰等不利因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参加讨论、交流,在学习和活动中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二、合理进行“动"“静”搭配,安排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能力。

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直接教学,“静”指自动作业,二级复式“动”“静”。时间基本上各占二分之一,多级复式中“静”的时间较长,与单式教学相比,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正确处理好“动”“静”关系。

1、“静”中预习、“动”中检查。

讲授新课预习是很关键的,直接教学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纲,在“静”中先初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义;再细读课文,边默读边勾划,思考提纲中的问题。一些疑难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轻声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待老师直接教学时提出。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认真指导检查。检查预习情况,一般在“动”中进行,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与补充说明,指导解疑。这样使“动”“静”结合,便于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2“动”中精讲,“静”中实践。 “动”中精讲是在“静”中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师生共议、问难解疑”的方法,教师根据预习提纲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静”中实践,是教师将“动"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书面作业认真练习。

分析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指导学生在“静”中学习用“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丰富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的描绘出来”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短文。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先在“动"中教给学生分段方法,

掌握基本的分段规律,然后让学生在“静”中默读课文,按照在“动”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这样“动”“静"相互配合,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合我校实际,目前复式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以及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1.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相关资源的缺乏。

目前,我所属的县各学校基本都是下载国家网台的资源。根据下载的内容来看,小学资源全是单班教学模式下的资源。而就我校所在的小镇而言,绝大部分完小都实行的是复式教学,教师如果放单班的资源进行教学,就要让另一个班的学生在教室中自习,这样,势必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轮流播放资源,一是资源切换影响学生学习,二是浪费教学时间,这样,教学实施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上种种,使教师往往难以全面掌控过程,好资源不能取得好效果。其次,远教资源中,给校本教研提供的资源不多,未能对师资缺乏的山区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2.农村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

复式教学和单式教学相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在我校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大多为民办的老年教师,他们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底蕴,发展学科的教育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学校就显得没有活力,学生的艺术细胞难得激发。所以我建议加强对复式教学教师的培训,以及某些中等师范学校可以考虑增设关于复式教学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胜任复式教学的工作另外还可以采用巡回教学和下乡送教的方式来培训教师,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缺少艺体教师的地方,可以采取教师巡回上课的方法。

上述认识我是针对复式教学的特点而言的。当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我们复式班的教师,在学习新《课改》的基础上,掌握复式教学的特点,探索复式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会逐步实现。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起步作文教学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一关键阶段,为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乃至一生的写作都奠下了基础。如教师不谨慎对待,会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而在农村,起步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事情。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性格也比较内向,不爱开口说话,更不愿意借助习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个别学生虽然活跃,但提及作文,却往往面露难色,感觉无话可说。因而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常常空洞无趣,缺乏真情实感和想象力。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写作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农村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写作欲望,进行美育渗透

作文是块难啃的骨头,难在哪?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内在的写作欲望,没有乐于表达的冲动和激情。布鲁姆有句名言:“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而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勉强作文,写出的作文也是流水账,缺乏新意,了无生趣。所以,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合为时而作”,作文应是对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就如无泉之水,失去了源头动力。大自然是美丽的发源地,只要孩子仔细观察,其笔下的文字自会有一番动人之处。四季轮回,风雨变幻到处都体现着自然带给我们的新奇与感动。只有发自内心地发现美,学生才能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悟的美和乐趣诉诸笔下,作文才能具有美,充满乐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自然。农村本身就是个广阔的天地,教师没有必要非要带领孩子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去欣赏路途遥远的外面的世界。而是应学会就地取材,通过游戏、参观游览、走农田、问农时、干农活等活动,不断渗透美的教育,挖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美丽”的题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体验,有了素材,写作时才能变得积极主动,促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作文起步教学,是个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贯穿一至三年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说是写的基础,在小学低段,说话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首先还要重视朗读训练。读是说的基础,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起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积累词汇,对作文入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朗读应纳入语文作业之中,有布置有检查。特别是早读课,一定要让学生大声朗读。而且朗读要严格按照“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进行训练。

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说话、写话的最早起步,是作文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话时,不应只是让学生造一个句子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应该通过比较句子、复述、质疑、讨论等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训练。如有的学生滥用“好”字,造句说“老师多么好!”评价同学朗读说“某某同学读得好”,学完了课文谈感想说“某某同学很好”。这些都是由于儿童语言积累少,理解不深入,无法把内心所想表达的更具体。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肯定孩子说得对,然后再积极引导:“老师(读书的同学)怎么好?好在哪里?”学生顺着教师的点拨往往能把自己说的话改具体,如“老师多么关心我们”,“A同学读书声音大,有语气”,“B学习很认真”等。

儿童大脑思维缺乏逻辑顺序,因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因此,讲读课中,要充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句式如:先……再……最后……、开始……后来……终于……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懂得说话写字要按一定顺序,方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另外,农村学生多为外地学生,普通话间杂方言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在进行说话练习时,要尤其注意让学生说普通话,请要求说准确规范,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能使用正确的书面语言。

三、说真话,诉真情

教育家于漪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就是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 要能写出真情实感,首先必须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其次,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小学阶段的作文大多要求写人记事,但很多学生苦恼身边的都是常事,无特别可言。但是平凡的生活却往往是最动人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于细微。”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四、积累内化,活学活用

对于小学生,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农村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读”的少,“见”得不广,对于“读”和“见”,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常学常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语言,常常有词不达意,语言平淡,不流畅等现象,这就要注意平时的语言积累。

首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积累,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写作的素材。通过平常的点滴积累,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每天所有的活动和喜怒哀乐忠实地记录下,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俗话说的好:“笔不用就生锈了”。长期不动笔的人,话说不清楚, 文章就写不顺达;而常读书,常写文章,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写日记同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所写的文字,不断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克服弊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此外,课外阅读也能扩充学生视野,为写作做好铺垫!苏轼曾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农村的孩子由于资金的短缺是很难读到课外书的,所以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对学生来说充满着吸引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及时进行思维充电,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五、重视作文评价

农村的孩子学习基础比较差,如果教师以很高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常常使用“不”等否定字眼,无疑会挫败孩子的写作欲望。所以,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学会用放大镜找出学生每次作文中的优点、进步之处,多多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继续写好作文的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教师应带动学生鼓励和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让他们有种成功的喜悦感,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动力。对于作文中的不足,教师应委婉地提出来,并针对不足给予建议,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改正不足,写好作文。比如可以这样评价:“这次作文你写得很好,如果及时把不会写的字查查字典就更好了,还能得一颗星呢!”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习作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一点点进步,引导他们大胆写,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总结: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学生也拥有着巨大的潜能,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上好起步作文,为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开个好头!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它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在农村中学每到周五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谈论:唉,放周末不如不放,回去又要写作文,或者: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再看看语文老师们每次改作文:这些作文非常差,真想两下子给撕了。要是碰到月考,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长此以往,岂能不令我们认真反省。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农村虽然在发展但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背人家的作文。 在农村中学教师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然而部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实事求是,写作理论较差。在上写作课时,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讲一大堆的写作技巧、手法,使得学生无法对这此高标准的东西有兴趣。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因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1、坚持“只写了解的东西”的原则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道听途说的材料一进入文章就会出现破绽。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二)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有老师这样强调作文“六不准”: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如果是写天气,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等。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风吹过,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则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儿,行人身穿大棉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绝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令人生厌,无病呻吟让人恶心,只有真情实感让人开怀,掩卷深思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没有了灵性。

(三)教法应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比如沈复的《童趣》一文就极富想象力,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学习之后,请大家续写于勒的命运。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5、厚积薄发,提高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带回家阅读。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辽宁青年》、《意林》等广泛阅读。 其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总之,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引导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写作文能有新意,有特色。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作者:周秀根 文章来源:九华初中 点击数:

28 更新时间:2009-11-20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针对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辅导及教给数学学困生学法指导及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方面阐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

关键词:心理障碍;个别辅导;情感倾斜;学法指导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数学的技能,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从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做好个别辅导,实行情感倾斜、做好学法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的转化数学学困生,谈了一点认识,以供同仁斧正。

1.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一般来说数学学困生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害怕学习数学,都认为数学太难学,抽象、枯燥、无味,对自己学好数学没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消除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前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心不在的学习是徒劳的,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基础差,以前的数学学习出现了漏洞,没有及时的给予补救,以致于出现学习上的障碍。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以致于造成学习无动力,成绩无明显进步,而兴趣则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①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教育,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怎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怎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的运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②巧设情境,诱发求知欲,一个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这些所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A、可行性: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要符合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数学学困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B、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数学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讲列函数解析式时,可引入一个实例如卖豆腐,一斤豆腐a元钱,用x表示豆腐的数量,用y表示豆腐的总价钱。当a为常量时,那么x与y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式?当x为常量时,y与a存在什么关系?当y为常量时,x与a存在什么关系?以上问题来源于生活且富有趣味性,难易符合数学学困生实际,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函数关系式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的理解。③创设幽默情境,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够使枯燥的气氛活跃起来,能有效的改善数学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的使用幽默语言、幽默动作、幽默问题,可以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课堂上以

教师为主体改变成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感觉走,因此要使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致关重要。

3.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实施尝试教育。

虽然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我班有一个名叫于发松的同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我在讲以四边形为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他在上完课后也给老师写到:计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甚至是任意的不规则多边形不也可用分割法来计算吗?他敢于猜想、发现就是他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数学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用心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引起注意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的语言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终生难忘。

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得差,不要过多的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古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例如: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李岚清同志说过:“教师不能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够用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搞一刀切,对于较难的题目,在理解上要求降低难度,只要能正确运用即可。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在教学时只要求数学学困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内容的证明不作要求。

在作业要求和考试评定上也分层次进行。开始时,对于他们应降低作业难度,对他们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础题目即可,中档题目不作要求。若当他们成绩有所起色后,对他们的要求又提高一点,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及考试评定多进行面批,有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和肯定,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这样让他们更进一步得到成功的喜悦。

4.实行情感和辅导上的倾斜。

一些数学学困生是由于智力和思维能力偏低,接受能力差,记不住,对学到的知识课后容易健忘,所以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应多进行课后辅导,把重点、易忘的知识多给他们及时回顾和理解补救辅导。①在辅导时,要重点突出,不宜面面俱到,因为数学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即使集中了,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抓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瞬间,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在这闪烁的瞬间理解最主要的知识即可,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时,只要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即可;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即主要会用求根公式和会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牢牢掌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式的方向即可;为了使他们掌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公式、方法、公理、定理,对某些知识要敢于忍痛割爱。②在辅导时宜以新代旧,不宜全面复旧。如:辅导他们复习分数的性质时,我们不宜全面系统的复习分数,而可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结合讲些分数的性质即可。如:复习小学的应用题时,可在初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中复习。③辅导不能满足于结果,而也要穷追思路,因为数学学困生解题结果即使正确,但解题思路却不一定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老师必须根据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如:3+a和3哪个大?有些同学说:“3+a不一定大于3,因为当a=1时,3+a>3;当a=0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还有的说:“当a=2时,3+a>3,当a=-2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不足之处就是把a看作特殊数字,那就不全面了。有的说:“当a是正数时,3+a>3,当a 是负数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也不太全面,所以我们在辅导时,应根据他们各有的想法,再给他们指出其中的不足纠偏求全,以便让他们心悦诚服。④辅导要做到牵而勿引,启而不发,辅导后进生必须千方百计扣响学生心灵的琴旋,因此辅导要坚持启发,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的思维,做到正确答案水到渠成。

实行一帮一活动,学生互助辅导学习。由于多数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若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就不会自觉学习,况且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本身的群体作用,将一个数学学困生和一个优等生搭配,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凝难,可得到及时的解决,并在优等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并从优等生中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5.做好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的钥匙交给他们。

古语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可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形成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原则是在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由于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的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好学习方法指导。

1、教给预习方法,逐步培养自觉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刚学习几何时,不知怎样学好几何,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根据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数学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第一:闯三关、即画图关、识图关、几何语言关。第二:三官动:多动手、勤动脑、善观察。

2、教给听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宋代教育家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必须指导学生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展开想象,大胆设凝、猜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既要观察教师的面目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这是因为数学有诸多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老师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和记忆。手到:一是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规范,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内容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关内容的页码记下重点、难点。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也应一一记下,尤其是学生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但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提高能力的先决条件。③教给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例题与习题教学无不牵涉到解题方法与技巧,于是在进行例题与习题讲解教学时,不但要重视理解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意总结归纳进行循思设疑,引导探索,获得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④教给数学方法,培养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般有:比较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归纳概括复习法。①比较复习法,如通分、约分有什么异同;分式与分数的法则有何区别与联系等;②联想法,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联想它可以解决初中方面的哪些知识,并用网络或树图进行列出、理解;③归纳概括法,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形成竞争、自主、合作的班级学风,为数学学困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数学学困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为数学学困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不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反复性都很强的工作,我们只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困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学,凡是学困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尽量给他们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也同其他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拥有老师的阳光沐浴,相信他们最终会不再成为数学学困生。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莘县俎店乡中心小学 韩月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原来高不可攀的信息技术课程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农村小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作为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该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孩子们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使孩子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下面,我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激趣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鼠标的操作,学生刚接触电脑,不能熟练使用鼠标。按照课本要求玩纸牌游戏,大多数学生不会玩纸牌游戏,我让学生们玩《明天打字员》程序中的打蚊子游戏。老师帮助学生启动程序,学生们看到鼠标指针变成了“苍蝇拍”,屏幕上来一只只“蚊子”。我给学生们制定任务:看谁打的蚊子个数多。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使用鼠标。用这种方法,很快的能教会学生使用鼠标。

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拯救苹果”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多角度培养创新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过程中,插入图片后故意将图片工具关闭。使图片不能设置,学生在操作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装做不会操作。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在以前老师讲过,如果格式工具栏没有了怎么办,就在菜单栏、常用工具栏任意位置右击,在出现的菜单中将所需要的工具单击选中就可以。同学们操作,果然找到了图片工具栏。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效果更好。

——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FrontPage的超级时,老师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页页欣赏,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网站里的网页与主页链接起来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画图”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学科整合,多方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板报设计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农村当地情况帮助父母查找一些关于西瓜管理的知识;结合科学、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潜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使课堂充满活力,用我们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孩子们,同孩子们一起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我们要在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里,让孩子们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起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的学习、生活世界。

上一篇:全市人才服务中心下一篇:七上学生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