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2022-12-13

第一篇: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太聪明人往往是最失败的

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哲学家死之前终于明白,聪明的狐狸为什么常常落不到好下场了,因为他们经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往往忘记了高贵的头颅也是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动,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适当的“傻”如同恰到好处的“自卑”,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漂流到一个荒岛,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许多人回答:一棵柠檬树,一只鸭子,一个傻瓜。为什么不带聪明人而带傻瓜?因为聪明人会砍掉柠檬树,吃掉鸭子,甚至最后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执着地拼命努力,最后能种瓜得瓜。傻瓜是一种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要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刚愎自用,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的周瑜何等聪明,但结局却是悲剧。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事实却真的如此。 有人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差生。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时至今日,这些聪明人又在哪里?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聪明人机会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够,最后一个个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他们很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聪明本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坏事,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因为智慧而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活得并不成功。这是对聪明的一种嘲弄。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部电影表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着”。

我们常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功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专心,结果他成功了。

话说回来,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聪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聪明,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包袱。

第二篇: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广告位

在品牌、产品繁多冗杂的市场,想要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离不开各式广告宣传,砸重金用于广告营销的不在少数,但许多品牌企业忽视了门前最宝贵的广告位——门头。

好好利用门头的“揽客”作用,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进店率;反之,门头可能产生“拦客”的负面作用。以下几种情况是较为常见的对门头的错误利用。 “孤芳自赏”型店铺名称

单靠产品硬碰硬的时代已经过去,品牌内涵、情感等软实力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所以,一些店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起一些看似高雅的店名,如使用复杂字体或小语种词汇。

看到这样难以理解的“高雅”店名,消费者真的会被吸引进店吗?然而现实也许并非如此,消费者难以理解店名,就难以对所营产品产生共鸣,自然也就不会进店选购。

“摸不着头脑”类营业范围

门头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企业一字万金的金字招牌。打出去的每一拳踢出去的每一脚都是在向消费者投递信息,背后都透露着品牌创始人对消费需求的洞察,和对目标客群消费心理决策流程的深刻把握。 看到这样的门头您知道店内主营产品是什么吗?

所传递的信息不明确,导致消费者对于店铺经营范围没有成型的概念。这是流失顾客的另一大原因。 “找不到重点型”牌匾内容

门头内容的两大禁忌:一简洁看不懂,二冗杂没重点。门头是消费者对店铺的第一印象,也是决定是否进店的关键因素,所以一些店主尽可能多的将信息通过门头展现给消费者,但物极必反,内容过多,反而找不到重点。

“自以为”式经营方法

最后一点建议,在经营方面也要注意,从顾客角度出发,多想想我能为顾客做到哪些服务,顾客因为什么会选择再次光临?千万别陷入自嗨的状态,我认为顾客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在没有任何调查研究下,这种自以为是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店铺业绩。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让一夜成名成为可能,也蹿起了各类网红店,这是线上营销特有的优势,快速、广泛;但还有一大批热衷于实体店消费的人群,在线下营销中,门头绝对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果您需要快速吸引顾客的门头设计,请联系我们。

第三篇: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5月28日下午,下城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国琴,区妇联主席魏爱琴、区委办副主任沈立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到长寿桥小学进行“六一”慰问。

在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之后,这一行“领导”就和董校长走出了多功能厅,我看着手中早已写好问题的采访本,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到底去不去采访区教育局局长黄伟伯伯?去采访吧,怕等下老师批评我擅自离队,不去采访吧,这是一个绝佳的采访机会,作为小记者的我有怎么能错过呢?就这么思索了五分钟,我一咬牙,跑出了多功能厅。

幸好,黄伯伯还没走,他正和董校长说着话。我赶紧跑过去,但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的谈话,只好棍子似的杵在一边。烈日炎炎,我早已满头大汗。终于,董校长和黄局长的谈话结束了,但他们好像没注意到我,径直走向了准备送他走的车。我急得大喊:“黄伯伯,请留步!我想采访一下您!”这招果然奏效,黄伯伯笑眯眯地转过头:“哟,还有小记者要采访我呢!”

我赶紧向他提问:“请问黄伯伯,经过您今天的参观,您觉得我们长寿桥小学有哪些优

点?”“我觉得呢,长寿桥小学的校园非常整洁、干净、绿化也很好,还有刚刚的才艺表演,我可以看出,长寿桥小学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热爱学校的。”

“黄伯伯,我知道您是区教育局的局长,今年的小升初政策改革了,您觉得这个新政策有哪些优点?”“对,今年是小升初政策改革实行的第一年,这个政策呢,主要是比较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不过,话说回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嗯。”我点点头,在采访本上记录着,“谢谢黄伯伯!”

对呀,黄伯伯的这句话说的很对,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再纠结什么公办名办,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你总会是佼佼者!

第四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1.以„情‟为纽带,让课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了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中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像力,增强自信和勇气。我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 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在小珊迪临死前,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我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在我的资助下,小利比读了许多书,成为了有作为的人。”;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利比在我的教育下,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儿,长大后成为了福利院院长。”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

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

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第五篇:——快乐和幸福是最重要的能力

有个美国心理治疗师洛里?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好父母成祸害》,我看过之后深有同感。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人人都知道,坏父母是祸害,他们的冷漠、暴力或者强烈的控制欲,会给孩子带来深深伤害,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但最新研究却发现,注重给孩子营造“完美童年”的那些“完美父母”,也会使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陷入迷茫和抑郁。

做父母可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成了影响孩子人生的“祸害”。是的,教育孩子需要智慧,不管什么教育理念都不应走极端,一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就可能趋同——同样成为“祸害”。

现在,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迷信“民主自由”,并且将“快乐和幸福”设定为孩子人生的唯一绝对追求。他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竭尽全力扮演“完美父母”,经营“完美婚姻”,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不让孩子受一点点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委屈,为孩子屏蔽一切可能的挫折和伤害。

拥有这种“完美童年”的孩子,长大之后是否一定会快乐和幸福呢?洛里?戈特利布的文章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因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人生绝不可能只有真善美,而没有假恶丑,绝不可能只有快乐和幸福,而没有挫折和痛苦。在“完美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由于父母刻意的、过度的保护,而缺乏对人生全面、正确认识,缺乏应对挫折和痛苦的能力,成年之后面对真实的、多面的世界时,反而更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冷漠、暴力、控制的父母当然不是好父母;而致力于给孩子营造一个无菌的、完美的童话世界的“完美父母”,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好父母。

引导孩子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完美真相,鼓励孩子去亲历人生的各种况味,包括挫折和痛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做这样的父母,当然需要更高的智慧。

是的,快乐和幸福,不是父母能够直接赐给孩子的礼物,而是孩子从不完美的人生中获

取的一种能力。

8.关于“单亲家庭”和“离婚”的对话——不隐瞒不欺骗,直面孩子的担忧

虽然我跟北北的爸爸一直没有大吵大闹,看起来风平浪静的,但孩子的聪明总是超出我们大人的预料。有一次,去坐地铁的路上,北北指着我的影子说“有人会询问你的婚姻状况的”,我心里咯噔一下,猜测北北小小的心灵中,也许已经感知到父母关系的微妙。

2006年冬天,在石景山永乐东区逼仄的小屋里,我和不到9岁的北北进行了两次对话,一次是关于“单亲家庭”的,一次是关于“离婚”的。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里做着晚饭,北北走过来,似乎不经意地说:“妈妈,我们班有好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家庭”,我心里打了个哆嗦,意识到北北可能是想要试探我。

“你知道什么是单亲家庭吗?”我抬起头,微笑地看着他的小脸问。

“就是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的家庭吧。”

“嗯,更准确点说,就是小孩跟妈妈或者爸爸生活在一起,而妈妈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

“妈妈你跟我说的不是一样吗?”

“不太一样。总之,单亲家庭的小孩,也一样有爸爸妈妈,只不过,爸爸和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了而已。”

“哦——”

“那北北觉得你们班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跟你们是不是没什么不同呀?”

“没看出来。”

“就是呀,大家都一样有爸爸妈妈爱,没什么不同。来,帮妈妈拿筷子,开饭啦!”

关于“单亲家庭”的对话,就这样浅尝辄止了。但我有了思想准备,我知道,某一天我要面对北北更为直接的询问的。

果然,这一天没过多久就来了。

一天晚上,北北做完作业之后,洗漱完毕,自己钻到了被子里。我到床边坐下,隔着被子拍了他几下,他闭着眼笑眯眯地,准备睡了。我出了卧室,到洗手间接着洗衣服。洗了一会儿,我以为北北已经睡着了,却忽然听到他在床上喊我。

“妈妈,我问你个问题。”

“什么问题呀,宝贝?妈妈以为你已经睡了呢。”

“妈妈,你说离婚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种类呢?”

这一次,北北单刀直入了,而且提问得还挺专业的,竟然要我分类说明。其实,孩子用清澈甜美的童音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心里酸酸的、软软的。

我格外温柔、耐心地回答:“宝贝稍等,妈妈把衣服拧干晾上,就过去跟你好好说,好吗?”

“好的,妈妈,我等着你。”

我三把两把拧好衣服、晾上。这个过程里,我已经让自己平静下来,理顺了情绪和思路。

我走到床边,打算坐下,北北却掀开被子说:“妈妈你也躺下。”我便和衣在床边躺下。

“离婚呀,是发生在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情,简单说呢,就是爸爸妈妈不想在一起生活了,决定分开,然后各自重新寻找各自的另一半。”

“那孩孩呢?孩孩怎么办呀?”

“孩子由妈妈带着,或者由爸爸带着,跟妈妈或爸爸在一起生活。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会跟着妈妈,因为妈妈照顾孩子细心、周到。爸爸呢,会给孩子钱,供孩子生活、上学。”

“那,所有的离婚都一样吗?”

“不一样呀,你不是要妈妈分类说明吗?妈妈就给你说说一些不同的情况。”

“那好吧。”

“有的爸爸妈妈呢,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

“就像你们学校里的同学,有的同学玩不到一起,就会吵嘴、打架一样呀。”

“可我们是小孩,爸爸妈妈都是大人呀。”

“是呀,大人也有大人的烦恼呢,而且呀,有的大人只是年龄长大了,其实头脑还没有真正长大,还没有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处理矛盾,所以就容易吵嘴、打架。”

上一篇:呼叫中心坐席管理系统下一篇:护理部的科护士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