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最重要的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安全是最重要的范文

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5月28日下午,下城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国琴,区妇联主席魏爱琴、区委办副主任沈立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到长寿桥小学进行“六一”慰问。

在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之后,这一行“领导”就和董校长走出了多功能厅,我看着手中早已写好问题的采访本,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到底去不去采访区教育局局长黄伟伯伯?去采访吧,怕等下老师批评我擅自离队,不去采访吧,这是一个绝佳的采访机会,作为小记者的我有怎么能错过呢?就这么思索了五分钟,我一咬牙,跑出了多功能厅。

幸好,黄伯伯还没走,他正和董校长说着话。我赶紧跑过去,但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的谈话,只好棍子似的杵在一边。烈日炎炎,我早已满头大汗。终于,董校长和黄局长的谈话结束了,但他们好像没注意到我,径直走向了准备送他走的车。我急得大喊:“黄伯伯,请留步!我想采访一下您!”这招果然奏效,黄伯伯笑眯眯地转过头:“哟,还有小记者要采访我呢!”

我赶紧向他提问:“请问黄伯伯,经过您今天的参观,您觉得我们长寿桥小学有哪些优

点?”“我觉得呢,长寿桥小学的校园非常整洁、干净、绿化也很好,还有刚刚的才艺表演,我可以看出,长寿桥小学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热爱学校的。”

“黄伯伯,我知道您是区教育局的局长,今年的小升初政策改革了,您觉得这个新政策有哪些优点?”“对,今年是小升初政策改革实行的第一年,这个政策呢,主要是比较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不过,话说回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嗯。”我点点头,在采访本上记录着,“谢谢黄伯伯!”

对呀,黄伯伯的这句话说的很对,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再纠结什么公办名办,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你总会是佼佼者!

第二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1.以„情‟为纽带,让课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了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中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像力,增强自信和勇气。我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 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在小珊迪临死前,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我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在我的资助下,小利比读了许多书,成为了有作为的人。”;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利比在我的教育下,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儿,长大后成为了福利院院长。”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

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

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第三篇: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感

教育文摘读后感

教育不是学习

——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感

汉河小学祁丽娜

文章中的王老师没有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就不顾学生的健康来加班加点占用

孩子休息时间;没有为了赶教学进度,就替代学生搜集资料或者放弃观看《感动

中国》专题片。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诉说着教育,诉说着对学生来说,到底什么

才是最重要的。

想起了南师大朱曦教授的话:我们的学生通过12年学习只学会了一次性消

费产品-为了最后的考试!的确很多学生高考完就把书撕掉了。对于他们来说书

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成为了升入大学的工具,更成为了束缚他们的枷锁,所

以他们更加的恨那些教科书。如果我们的教育全都是这样,该有多可怕?!教育

不是学习,当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结于学习时,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分数的奴隶,

就会成为那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人。这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啊。而学习成绩应该是、

也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一些家长、学校领导以及老师都是只管成绩,不

管其他,这样的教育还能称之为教育吗?与其说育人成才,不如说是毁人无数。

说起教育,也不得不提起身兼教育重任的班主任。班主任,真的是良心活。

做得好了,影响孩子一生,做的不好也是一生。但前者是成就了一个孩子,后者

是毁掉了一个孩子,所以班主任是佛亦是魔。但我更喜欢做前者,虽是一名普通

老师但还是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的,至少他可以影响一个孩子从而改变其命运,最

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从单个家庭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切了。所以,班主任责

任重大,意义深远啊!不要为了所谓的成绩、荣誉或者功利,而放弃了一个个美

丽的花朵!

第四篇: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质

■彭世学

2008-10-16 06:18:39 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 我要纠错 】

【 字号:大 中 小 】 【 我要打印 】 【 Email推荐:

提交】

每个人都有事业心,但不一定都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即每时每刻都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高度负责。这样往往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上级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上级强调了就抓一下,不强调就忽视,甚至违背法规制度搞变通、讲条件,不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上级赋予的工作任务。实践也反复证明,工作落实不到位或者不能深入持久的坚持下去,甚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相反,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低也会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质。

强调责任心,就要有一抓到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履行职责、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就要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这是一 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往往是艰辛的、繁重的,甚至不如人意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勇气和力量,有一种为实现崇高理想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如果对工作倾注了真情、付出了全部心血,真正变负担为热爱,就能从艰苦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从繁重的工作中品尝到意外的惊喜。 加强责任心,就要注重细节,做到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细节决定成败、影响大局。每当我们干完一项工作成功之后,仔细回想,哪一次不是从细微处开始干起的?每当出现过错或者失误时,哪一次又不是因忽视了细节造成的?只有树立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精益求精的思想,用科学缜密的方法,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个细小环节上的工作,确保在任何环节不出现空当和差错,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干部,就在于手中握有权力。而权力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工作开展的质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落到实处,更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继续地稳步推进。因此,领导干部责任重大。

领导干部肩担责任,就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党的事业需要,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为何“责任心”对于领导干部如此重要?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责任心”是进取意识的具体体现。作为领导干部,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是应有的意识。

如果从思想上就放松懈怠,麻木不仁,怎么还有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当下,一些干部庸、懒、散作风十分明显,就是思想上懈怠的表现。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征程中,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去面对,需要被克服,发展道路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一种开拓进取的意识,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而“责任心”,就是进取意识的具体体现。

其次,“责任心”是正确“权力观”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性质。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应该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权力观”的问题。如果把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看得比一切都重,自然会兢兢业业干工作,心无旁骛。如果成天只想着个人利益,遇事推诿,敷衍塞责,就证明心中没有党,心里没有人民,在工作上当然就没有“责任心”,也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说到底,“责任心”是领导干部拥有正确“权力观”的内在要求。

再次,“责任心”是考验领导干部党性的有力试金石。和平建设时期,流血牺牲的机会并不多。为人民服务主要是体现在平时的具体工作之中。这一方面领导干部同样适用。能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做到勤政、勤勉,是考验领导干部党性的有力试金石。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这一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为人民服务,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更要靠真抓实干来体现。现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道理谈得头头是道,话语也常常感人至深,但是真正面对具体工作,就表现出不认真、不负责,心口不一。这样的行为,当然不是党性纯正的表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引以为戒。

最后,“责任心”是人民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热切期待。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是,人民对于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就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能否继续地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继续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而这其中“责任心”尤为重要。只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人,才能配得上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称号。“责任心”就是人民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热切期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牢记使命,不

负人民重托,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为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而贡献自身的力量。

创新与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编辑本段创新意识的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韩忠学近年来,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迅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日益艰巨复杂的改革攻坚任务,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不断增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创新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 史。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当 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扑面而来,创新将更为广 泛、更为深刻、更为快速,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世纪之交, 许多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创新机制,为未来发展积蓄 力量。可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 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们党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 环境中,领导人民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 务伟大而艰巨。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领导 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高 度重视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增 强全党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 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跨入二十一世纪。

创新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凡在人类思想史上被称为某种理论的学说,一般来说,都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赋予自身 以创新的品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唯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 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把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 是实践的理论,因而就是发展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因为实践 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指导实践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就必 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地创 新发展。列宁没有被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某些设想所束 缚,得出了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的一环即在某一

国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结论;毛泽东又突破俄国革命的 方式,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道路。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中国共 产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并具有创新传统的伟大政党。在中 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两大飞 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党领导 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切,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 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特别 是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分不开的。也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在总体上具有如此鲜明的创新 品格,这二十多年来我们才能走出新道路,干出新事业,创出 新局面。无论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 想的提出,无一不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

创新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

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也可说是思想 观念的创新;一是实践创新,也就是工作的创新。二者紧密联 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 实践创新,都需要遵循正确的创新途径。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最本质的东西。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 新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全新事业,我们只有始终自觉地 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 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 发展。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创新与高 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密切相联。江泽民同志指出: “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 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没有强烈的进取心、 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 新实践。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不能把创新仅仅看作一个工 作方法、工作水平的问题,而必须看到这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和 能力。

善于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和胜利之本。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几乎每一 项政策,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因此,必须 充分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 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学风。学习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如果我们不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不认真学 习其他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在指导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有自身素质提 高了,才有创新的愿望和追求,才有创新的智慧和本领,创新 才能达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境界。而要加强学习,就必须端正学 风。如果学风不正,唯书、唯上而不唯实,就会导致教条主义, 窒息理论的生命力。因此,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我们增 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此外,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 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有时还要冒各种风险。因 此,从社会环境、客观条件来讲,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能够 激励创新的制度和办法。不仅要鼓励、督促创新和探索,而且 要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持理解和宽容态度,允许探

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暖一寒谓之时,一张一弛谓之行,一舍一得谓之利。大千天籁,和弦谐音。一个“和”字,一个“谐”字,体现着事物发展之道,人类生存之本。

“和谐”,一个寄托着人们企盼的美妙字眼,一个承载着人们梦想的温馨境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空氵蒙细雨里,鱼儿跃出水面,自由酣游于春日; 柔润微风中,燕子斜刺飞来,恬然嬉戏于晴空。“和”在微风,“谐”在细雨。倘若狂风怒吼,暴雨倾盆,鱼儿安在哉?燕子安在哉?

和谐氛围令人愉悦,和谐环境令人酣畅,和谐社会令人神往。

和谐是一种境界,和谐也应当是一种思维。

思维是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性思维,主张斗争哲学,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又称“压倒式”思维;另一类是和谐性思维,主张和睦友善,共存双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各得其所,共生共荣,也称“共生式”思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种思维都具有合理性。民族矛盾,阶级对立,战乱灾荒,内忧外患,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矛盾性思维就派上了用场。于今经济全球化是大势,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谁也离不开谁,冲突要化解,纷争要和解,矛盾要破解,机遇要均等,合作要双赢,成果要分享,和谐性思维理应成为时代的鲜明基调。

和谐思维需要一颗善良之心。是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敌,是以邻为伴还是以邻为壑,这是决定选择和谐思维还是压倒思维的前提。真善如水,水能包容;真善如山,山能承载。用好心办事,以君子之心度人,把人多往好处想,能助人时就助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心里就多一层阳光,脸上就多一股春风,眼里就多一汪喜气,判别是非就会多一些公允,处理问题就会多一些宽容。猜忌少了,朋友就多了;名利淡了,襟怀就宽了;嫉妒消了,心情就好了。和谐思维既能优化自己心境,又能优化生存环境,真个是“和为贵”、“谐成趣”也。

和谐思维需要一颗平常之心。“平”是平和之念,“常”是寻常之态。气定神闲,心平气和。往远处看,找平处坐。居险要位,怀寻常心。启功云:“立身若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做平常人,脸上不戴面具,脊梁不缺骨头,能够本真本色,和谐思维就不难。否则,胸中有块垒,杯酒难浇;胸中有沟壑,春风不度;胸中有城府,心扉莫开,其“和”也难,其“谐”也难。须知,和谐思维的花朵,离不开人文关怀的土壤,更离不开真情实感的滋润啊!

和谐思维需要一颗透明之心。“透”为不掩,“明”为不晦。透明之心就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阳光灿烂。话说到当面,事办到明处,才能取信于人,赢得公平。和谐思维是一种公平思维、诚信思维,也应该是一种透明思维。马克思说过成年人最可贵的是保持童心。因为世界对童心才是

敞开的。暗室里多亏心,阳光下无霉物。君子之交,日月之明,“和谐”才能构成。有人曾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回答道:“在幼儿园。”童心透亮,童言无忌,这是最可贵的品格。敢于说破“皇帝的新衣”的,是孩子,不是大人。透明之心者,赤子之心也。抱有赤子之心,可以省却多少虚伪、多少作秀和多少无聊!

西哲有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一株小草都应该有开花的机会,每一涓细流都应该有入海的河床。有一块公平的天空,才会有和谐的氛围。然而,公平的天空更需要和谐的思维。和谐思维不是一味去当“和事佬”,天天去“和稀泥”,而是首先学会不讲贵贱尊重人,设身处地理解人,怜悯情怀关心人。和谐思维是道德思维也是途径思维。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要不这样,要不那样,一棵树上吊死人,就把许多道路堵塞了。相克相生,互依互存,既能这样,又能那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把许多死结解开了。倘若疑心重重,机心四伏,处处设防,人人自危,营造的是人际关系的铁幕,和谐单位、和谐社会,又缘何谈起!

道因时立,理自天开。好善最乐,和神当春。和谐是暖融融的春意,是绿莹莹的涟漪。毕达哥拉斯慨叹:“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当斯时也,抬头看看白云悠悠的蓝天,低头看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期待和谐思维的花朵绽放得更灿烂一些。⑥1

新一届自治区党委履职于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今后五年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描绘了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宏伟蓝图。这是一副交织着光荣与责任、凝聚着信任与希望的历史重担。从现在起,这副重担落在了我们这一班人肩上 。这是新任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的一番话。(2011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又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实践活动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这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所以说,工作靠抓,事业靠干。但是,抓,不是胡抓、乱抓;干,不是空干、蛮干。抓要真抓,干要实干,也就是真心真意地抓,实实在在地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搞虚情假意,不走形式

过场,不尚空谈,专务实效。

然而现实中,在一些地方或单位,有的干部成天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好像是干事了,实则虚张声势,什么也没干。主要表现是,有的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实际情况不甚了了;有的喊空口号、提空要求多,指导工作主观性、随意性大;还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决定落实决定,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劳民伤财,结果既贻误了党的事业,又拉大了与群众的距离。

正因如此,听到张春贤书记说道: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真是顺耳、顺心,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毫无疑义,在一事当前,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反对不反对”已成了我们执政定律的今天,“图虚名,务虚功,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党的事业不需要,人民群众更是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所以,张春贤书记所强调的“四不”政绩观,自然引起人们的共鸣。

由此,也让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笔者看来,张春贤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字字千金,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深沉的热爱,厚重的责任,崇高的追求。

特别是他所强调的“四不”政绩观,体现的不仅是对“权力”的高度清醒把握,更是对“责任”的进一步正确定位。有了这样的“四不”政绩观,就能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做好表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凝聚人心,进一步营造想干事、敢干事、多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放在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上,把贯彻自治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着眼点放在加快发展上,把加快发展的切入点放在继续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上,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进一步改善民生上,

努力在开拓创新、干事创业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如此说来,张春贤书记的“四不”政绩观,不仅是说给新疆广大干部听的,也值得我们所有的干部领悟、三思。

第五篇:一家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家?

家,是人生的安乐窝;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

身累了,有家可回;

心累了,有家人可诉,

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

什么是家人?

家人,是风雨同舟的守护;

家人,是风霜雨雪的陪伴。

富也好,穷也罢,

风光也好,落魄也罢,

只有家人永远不离不弃。

家,不在乎大小。

大有大的舒适,小有小的贴心,

一家人和和美美就好。

家人,不在乎多少。

多有多的热闹,少有少的温暖,

有事没事常回去看看就好。

一家人,

天天吃山珍海味重要吗?

一家人,

年年都穿金戴银重要吗?

若没有了和气,

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

若没有了疼爱,

穿金戴银,也心如死灰。

一家人,什么最重要?

要我说啊,

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睦睦,

就比啥都重要!

你说是吗?

一家人,什么才重要?

是健康!

不管日子穷富,

身体好,比啥都强;

不管生活好坏,

有健康,比啥都贵。

一家人在一起,

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健康,是家庭幸福最大的基础!

日有笑靥,夜有香梦,

人有真情,家有温馨。

家和万事兴,

只有家庭的和睦,

才能万事兴隆,事事顺顺。

上一篇:爱心卖报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奥斯卡获奖名单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