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

2022-08-13

第一篇: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

关于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调查

马跃(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财政在解决 “三农”问题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农村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有哪些新的特点?干部群众有什么反映?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4月份以来,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了解了一些情况,现综合如下: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新特点

一是资金总量在明显加大。淮北市财政支农方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市、县、区、乡镇财政。近年来,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从2005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从2614亿元增长到3917亿元,省财政从158亿元增长365亿元,市财政(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从1亿元增长到

1、5亿元。

二是项目多,涉及单位多,资金分散。资金是随着项目运行的,近年来,支农项目呈不断增加态势。2006年,党国英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列出一个清单,共95项,涉及中央一级28个单位,加上我们搜集的部分,不完全统计为130多个项目,涉及30多个单位。以前的涉农单位只有六七家,现在是30多家。所有项目都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但资金控制权、分配权和使用权还是在部门手中。通过项目的方式,资金从上级部门流动到下级对口部门。

三是运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项目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根据最终产品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样几类:

(1)直接面向农民的补贴和补助。直接发放到户的涉农补贴或补助将近20项。2005年起,市财政局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省财政厅的具体部署,把财政补贴农民的所有资金集中整合,按照“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和公开补贴项目、补贴数额及政策依据”的总体要求,在金融单位为每个农户建立了个人账户,制作分户存折,对补贴资金集中统一打卡发放。

(2)工程建设类项目,如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桥涵维修加固、中小学危房改造、敬老院基本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基层文化站建设、乡镇医院基本建设等。农民见到和使用的是这些支农资金的实物形态。这类项目,施工要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包,由国有或私有企业承包。投资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求公开招标和投标。对这类项目,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发包、协调、监督和验收。因为主管部门权力过大,濉溪县从2007年开始,继续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工程验收,由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招标,形成多头制约的格局。

(3)无偿获取或者差价可以购买的物品,如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在这类资金运行过程中,农民得到的是良种、农业机械这些可移动的实物,提供这些实物的公司获得可观的收益,实现公司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4)文化、技术和信息,如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或者学到文化、信息和实用技术,政府把资金拨付给培训、下乡、测土、放映、入户的单位,实现单位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5)领袖、龙头和组织,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农业产业化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补助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政府为他们培养的村民领袖,看到政府培植的带领他们致富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财政资金最终流向培训机构、

下乡干部、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

二、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反映和问题

干部群众的反映,既有好的反映,也有问题方面的反映,有喜有忧,总的说来,好的反映占主导地位。大家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使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收入持续上升,各项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广大农民正享受着财政阳光的普照。财政支农资金的大量投入,从各个方面都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少被调查对象认为,支农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投入、程序、监管和其他方面。一是投入问题。近年来,中央和省支农资金递增幅度很大。淮北市财政投入(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2005年为1亿元,2006年为1.6亿元,2007年为1.5亿元。与06年相比,07年的投入有所下降。各小组报告中,普遍感到投入压力很大,尤其感到地方政府投资不足。

在五保户供养方面,2008年,按照省里的要求,不准采取实物折款的方法,必须用现金的形式足额发放。这样一来,即使按照分散供养的标准,每人每年要增加450元,全市要增加400多万。2010年,实现30%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目标,要筹集上千万元资金,对市、县、区和乡镇来说,投入压力是非常大的。

二是程序问题。一卡通发放过程中,存在项目零碎、程序复杂、运行缓慢的问题,该合并的没有合并,该分开的没有分开。民政部门反映,救灾款、优抚款等都不能按时发放,甚至两三个月不能打到农户卡上,影响了救助对象的生活。另外,群众对发放款项不太明白,项目太多,群众手中卡也多,不知道领的什么钱。在一个乡镇,有重名现象,没有打到补助对象头上,而是打到其他人头上,然后由民政工作人员上门讨要,往往发生纠纷。在一户之中,打到儿子头上,儿子不能及时把这些钱交给老人。因为对象户直接到信用社领钱,民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这些对象的自然减员情况。五保户死亡,村民委员会不能按时上报。五保户供养与村干部工资合并为“村级补助”,放在一起打到卡上,没有明确分别是多少,村干部认为,五保户供养占用村干部工资,一个村发过五保户的钱后,就没有村干部工资了,这是一个问题,建议从上面把这两项钱明确分开。因为表格复杂,造成市、县、区低保办公室工作量大。全市城市和农村低保合计7万人左右,每人材料一式三份,城市低保每季度审查一次,农村低保每年审查一次,所需人手多,表格多,纸张多,导致人手和办公经费都很紧张。

三是监管问题。由于调查本身的限制,我们没有发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没有发现截留、挪用、贪污财政支农资金的现象,也不可能获取这些方面的事例和数据支持,但在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和小组报告中,在个别访谈中,除了资金投入问题外,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是资金监管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55%的村干部认为,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流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口袋或者流入负责生产和流通的企业口袋。有的村干部在问卷调查表上写道:“农民实际得到的很少,人均耕地

1、3亩,粮食补贴加综合补贴只有30多元。”

工程建设类项目招标中的问题令人担忧。有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都不敢做招标投标了,招标工程比不经过招标的工程价格还高。竞标人不是竞争,而是合谋,携起手来共同把价格抬高,一家中标,所有竞标人共同分肥。另外,在招标过程中,看起来大家都有资质,实际上有的资质证书是借人家的,中标后,这个人根本没有本事做,就转手倒卖工程。在发包过程中,我们根本审查不出来。”

有些支农项目对农民来说,所看到的不过是标语、口号和牌子,这些牌子挂在农民家门口,在地里,在大路上。有人反映:“有些钱跑部门手里去了,这些单位得到这些钱之后并没有投放到农村去。我们做项目区工程过程中,十几个单位在里面砸上自己的基地牌子,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往里面投什么钱,但变成了他们共同所有的基地,上面的检查组来到后,都

分别来到这个地方检查。现在的检查组也都是不负责任的。除了这些标语、口号和牌子之外,有些项目实施单位是否还有更多的投入,实在令人怀疑。”调查得知,2007我市有两家企业拿到省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其中濉溪县瑞红烟花爆竹有限公司2万元,市金信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1万元。县瑞红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把项目资金主要用在两方面,一是为配送中心制作了长10米、宽3米的印有中国供销合作社字样及社标图形的霓虹灯和广告门头,安装了防护大铁门,使用项目资金

1、3万元;二是为30个农村乡镇经营网点定制统一标志的经营店牌,制作悬挂上墙的警示标志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共使用资金7000元。市金信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用于制作含有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的门头2900元,为26家农资加盟店统一制作门头标识、统一制作店内规章制度

1、04万元。

有政府工作人员说:“许多人通过与政府打交道发财了,比如某个集团的老总,就是通过套取政府补贴而发财的。我最近下乡,参观了一个龙头企业,还是那几间破房子,没有任何发展,听说那个人每年都要套取不少政府补贴。有人专吃这块资金,当然需要买通政府官员。”四是其他问题。因为物价上涨,农村沼气补助标准显得太低,农民做一个沼气池,上面补助300元现金和500元实物。做成一个沼气池,不包括上级补助的实物,需要2000元。这样,农民要拿出1700元,都嫌太贵,加上没有粪源,都不太想做。

淮北市节水灌溉做了好几个点,都不成功,不仅利用率不高,而且保存率都很低。做好之后,一般不超过两年,老百姓就把地里的那些设施拆除了,把水泥管子拉到自己家里。一方面,老百姓需求不同,你的地里是芝麻,不需要水,我地里是玉米,需要水,这里涉及到谁来管理,水费如何计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管子放在地里,拖拉机作业时误事,稍微不注意,就把这些管子破坏了,当然大部分情况下,老百姓是有意破坏的。现在是一家一户体制,不是生产队体制,水利工程很难维护,使用起来也很麻烦。

农村饮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中央要求用四五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解决自来水问题,上面给了大量资金,施工时候没有什么难度。问题是老百姓,他们认为祖宗多少代人都是这样吃水的,近几十年来都是使用压水井的方式,也没有因为水的问题造成地方病,所以对饮水改造不是非常积极,当然也不反对。第二,现在都是无塔供水,质量要求比较高,容易毁坏,每个村庄做好工程后,涉及维修和管理费用,一个村庄至少要两名管理人员,这些人的报酬怎么办?水的费用,就是电的费用如何分摊?如果每立方米水高于两元钱,农民是否继续使用自来水?第三,许多农民准备两套方案:一套自来水,留人饮用;另一套压水井,留着洗衣服或者浇菜园,这样自来水的用量就很少。用量越少,使用成本越高;使用成本越高,价格越贵,用量就越小。根本问题在于,不是农民要求做什么,而是干部决定给农民做什么。做与不做,是干部决定的。一个村庄决定做什么公共工程,农民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所以就造成一种现象,有些农民对这些设施不怎么爱护,反正是上面硬给的。

有些反映已经超出我们的调查范围,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宏观层面。比如,有机关干部说:“每年一到两次的农产品展销会,在上海,北京或者合肥,每次都要花费几十万元,毫无意义。每次都得去,分管副省长带队出去,其他地方都去了,你这个地方不去,就是不给省领导面子,就是不懂事。所有费用都要市里出,安排给你一个展位,需要你花钱装修布置,并且只能就地请那些装修公司做,时间紧,任务重,会议结束后,这些东西只能仍掉,拉回来费用太高,也没有地方放。参加会议的几乎没有农民,都是领导干部,以及几个龙头企业的老板。这是领导干部的聚会和庆典,不是农民的聚会。农民的聚会是各种庙会,在那里,每年都成交不少东西。为什么不取消这种陋习,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希望小学或者发给那些困难农民?”

比如,有机关干部说:“农村工作不是不能做好,关键是安排谁去做,怎么做。目前这批乡镇干部想的是自己富起来,不是农民富起来。他们工作的动机,就是捞钱,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是升官。凡是与此有关的事情,他们热心;凡是与此无关的事情,他们就不热心。

研究财政支农资金,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关键是解决体制问题,解决对下负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外国的东西再好,拿到中国以后,都会变形,都会扭曲,像合作社这样好的经验,来到以后,都变味了,变成一级欺骗一级,小政府欺骗大政府的手段。”

比如,有挂职村书记说:“我去的那个村是那个乡最落后的村,群众对干部意见很大,乡领导平时不大敢去。乡干部一年到头只抓计划生育,对于农民发家致富的问题不太关心。因为计划生育与干部的乌纱帽关联在一起,而农民的穷与富与干部们的关系不大。就是说,对于乡镇领导来说,你穷也好,富也好,与我没有关系,而你生多少孩子与我有关系,因此,我们就要管你生育的问题,甚至不惜采取一切过激的手段,让他们交纳计划生育罚款,一人几千块,一下子就把农民弄得很穷。”

我们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核心是农民增收。在我市农村工作中,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上,而是放在计划生育上。因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是与乡镇干部的乌纱帽挂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难以真正落实在农村工作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的安排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是困绕农村工作的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规划问题。除上述问题外,我们认为,最严重的还是规划问题。淮北市一直缺少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有些涉农项目所提供的物品,像住房,有二十年以上的寿命;有些项目属于长期项目,要延续三十年或者五十年的时间,但是,都没有中长期规划作为支撑。这个问题比跑冒滴漏要严重得多。没有中长期规划,投入就没有方向,资金整合就没有目标,就容易使有些投资偏离甚至背离发展目标,造成更大规模的损失。如果几十年后,我市农村没有那么多村庄和人口,没有那么多学校和医院,没有那么多生产路,那么许多投资包括村庄建设,恐怕都属于严重的浪费。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特别是农民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地方文件中,我们看到“十一五”发展规划,包括五年内的农业发展规划,但没有看到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看到对小康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大体描述,但有关业务部门没有制定农民小康标准和农业现代化的定量体系,缺少大致准确的预测,缺乏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农业发展规划,缺乏整体的策划、决策、推进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重点、项目安排、建设时序、资金平衡缺乏综合分析和判断。

规划是第一位的工作。规划制约项目,项目制约资金。应当先有长期规划,后有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应当先有整体规划,后有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而不是相反。特别是中长期项目应当建立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编制短期规划。在农业规划的基础上,建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库。

最近,重庆市编制出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战略,计划在12年内将10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核心措施是政府在县城以上的城市以每平方米350元的价格提供人均25平方米的成本房来换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建设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创造前提条件。这个发展战略包括1个总规划和7个子规划,并且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样一来,重庆市必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小康,离现在只有12年;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40多年。我们认为,应组织专门班子,集中精力做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第二篇:淮北市马家湾农业科技园简介

淮北市马家湾农业科技园位于濉溪县百善镇丁楼村,园区为百善煤矿塌陷区复垦土地,占地面积1380亩,其中水面600亩,土地780亩。2009年7月淮北市马家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取得土地经营权。马湾农业科技科技园是濉溪县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将丁楼村生态农业园建成以水产、禽类养殖,苗木花卉果树种植,高科技农业生产为主,融农业生产、田园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科技观光园。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理念,2009年计划投入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规划,办公用房建设,苗木花卉及鱼苗禽类引种,大约用三年时间完成农业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使丁楼村生态农业园初具规模,总投资计划安排资金5000万元

在县、镇、村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目前园区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开展,园区已放养各种鱼类40万尾;完成养鸭场一期工程建设,引进康贝尔鸭2万只,从西安杨凌高科技农业园引进价值10万元的柱状苹果2000株,园区规划已请安徽农学院制作,目前已出台初稿,正在组织规划评审工作。目前园区各项投资合计已达到110.5万元,带动丁楼村近50余人就业。园区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今冬明春的苗圃建设工作及百果园建设工作,园区计划从各地引进苗木及果树5万余株,总投资150万元左右。

第三篇:淮北矿业集团简介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集团概况;

集团前身为淮北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5月,1998年3月改制为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年8月,由原直属煤炭部转为安徽省直属企业。现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合理、投资主体多元、经营机制灵活、内部运作规范、管理手段科学的母子公司管理格局。控股子公司雷鸣科化为全国民爆行业上市第一股,2004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截止到2007年底,集团公司拥有资产253亿元,从业人员9.4万人,其中,煤炭生产人员6万人;生产矿井16对,在建和筹建矿井5对,核定年生产能力2789万吨;选煤厂9座,年入洗能力1800万吨,年产冶炼精煤600多万吨,是华东最大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

矿区简介;

淮北矿区总面积约9600平方公里,是伟大祖国版图的千分之一,是国家重点开发的13大煤炭基地之一。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现已探明煤炭储量85亿吨。有气煤、肥煤、焦煤、1/3焦煤、贫煤、瘦煤、无烟煤、天然焦等八大主要煤种,是华东地区唯一煤种齐全的矿区。其中占储量85.7%的焦煤、肥煤和瘦煤,为国家稀缺煤种,非常适宜精深加工,综合高效利用。同时,还拥有3000多亿立方米煤层气,

4.8亿吨优质高岭土、1.5亿吨天然焦等宝贵的矿产资源。

淮北矿区煤炭产品优良,属低硫、低灰、特低磷,高发热量、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的“绿色煤炭”。主要品牌有临涣精煤、芦岭精煤、淮北瘦精煤、淮北优混煤和朱仙庄优动煤等产品。煤炭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华南地区,同时还出口韩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非煤产业全面发展,生机盎然。已拥有建筑、建材、电力、机制、医药、轻工、仓储、商贸、旅游等20个系列、近500个品种,经济效益显著,并创出质量免检产品“相山牌”水泥、“淮河”炸药、“万样”服装、“丰收”牌植物生产剂,防癌抗癌新药“金蟾牌”华蟾素注射液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享誉全国,畅销中外。权属企业;

煤业公司、临涣煤电公司、海孜煤电公司、工程建设公司、双龙矿业公司、雷鸣科化公司、新业实业公司、绿原实业公司、农林工贸公司、淮北工业建筑设计院、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淮北中利发电有限公司、淮北中润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临涣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淮海实业公司等十五个子公司。

其中,淮海实业公司又下属多种经营公司、机电装备公司、相山水泥公司、勘探工程公司、金蟾药业公司、林星板业公司、相王商贸旅游公司等数十个子公司。

管理团队;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国建。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夏传云。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袁兆杰。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淮海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长荣。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张宇。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多种经营总公司总经理:鲍子田。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森。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葛春贵。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孙方。

第四篇:安徽淮北:拉长产业链条 助推城市转型

明年4月,“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安徽省淮北市就要迎来建市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淮北累计生产原煤7亿多吨,成为全国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有着“华东动力之乡”之称。辉煌的背后也有隐患。目前淮北煤炭资源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闭坑。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矿井将陷入枯竭之境,资源瓶颈日渐显现。

“加快转型已成为淮北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告诉记者,淮北市确立了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助推城市整体转型的发展思路。全市正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电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安徽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和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走出一条“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科学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

转型发展,淮北还是从最为熟悉的煤炭上寻找突破口。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煤炭“就地转化”成为淮北的首选。

在淮北临涣工业园区内的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的苯加氢精制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项目明年完成后,将以现有生产中的副产品粗苯和甲醇驰放气为原料,采用加氢萃取工艺生产高纯苯、甲苯和二甲苯。”公司总经理周祖节介绍,“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们朝煤炭精深加工方向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苯加氢精制项目属于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是淮北突破原有单一的原煤生产产业结构的点睛之笔。以临涣煤焦化电项目和南平精细化工园为重点,淮北市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煤化工基地。按照经济的产业开发路线,这里将发展以甲醇、煤焦油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业,力争到2013年形成全市年产440万吨焦炭、100万吨甲醇的生产规模,年产30万吨焦油、8万吨粗苯精制加工能力。

延伸产业链,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据介绍,按现在的市场价格,1000万吨煤可卖30亿元;而经过精深加工,1000万吨煤产生的各种收入至少可达70亿元。在发展新型煤化工的过程中,淮北从一开始就坚持走一条“资源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循环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在淮北市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考察团到厂区参观时,提出想看看炼焦炉升腾的火焰和刚出炉溅着火花的焦炭,以感受“火热”的现场气氛。但是,他们转遍整个厂区,看到的只是纵横交错的管道、整齐排列的炉体,略感失望之余,不由得对这套“闭路循环、吃干榨净”的工艺竖起了大拇指。“水、电、热等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循环利用。比如,焦化厂产生的余热可以输送到电厂进行再利用,电厂的排水先供焦化厂炼焦,然后再供选煤厂洗煤;大型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与选煤厂、焦化厂相配套,电厂所需燃料可以直接从选煤厂通过皮带机走廊输送到电厂,电厂则为下游的电石、甲醇、烧碱等高耗能产品生产提供电力。”周祖节介绍,仅循环利用蒸汽一项,按每小时供气140吨计算,工业园每年可减少热能投入2亿多元。

在临涣工业园区里,从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焦化、煤泥矸石发电、盐化工,到粉煤灰、电石灰综合利用,资源被不断转化增值。煤泥、煤矸石、炉渣、粉煤灰这些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没有污染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当然,比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环境效益。”周祖节说。

淮北市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认定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并强化相关科技攻关,注重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除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外,目前还有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投资建设的年产200万吨煤泥矸石电厂、煤矸石砖厂、安徽省第一个瓦斯电厂等

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相继启动和运行。

打造产业基地构筑贸易平台

在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的同时,淮北还精心打造煤矿机械制造业,进一步拓展了 “煤”字文章的外延。

淮北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经济运行处主任刘敏杰用“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来概括淮北煤机制造业的前景。“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周边有兖州、徐州、淮北、淮南4个大煤田、10个大矿区以及数百座大型煤矿,方圆200公里内云集了山东枣庄、江苏徐州、安徽淮北、皖北煤电和河南神火等20多家矿业集团。据估算,淮北当地及周边每年矿机交易额可达500亿元以上。”刘敏杰说。

近年来,淮北煤机产业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山河智能、安徽机电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逐渐做大做强。目前,淮北已建成安徽省惟一的煤机产业园区杜集开发区。煤机制造业逐步发展成为淮北市支柱产业之一,并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

在加快培育煤机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同时,以建设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为起点,淮北先人一步积极搭建煤炭机械交易平台构筑贸易平台。

在淮北市杜集区的东湖大道旁,矗立着一栋栋蓝瓦红墙的建筑,那便是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据介绍,作为目前国内最大也是惟一的矿业设备专业市场,博览城总占地面积730亩,计划分5期建成,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我们的商户来自全国各地,一期市场已经进驻了200多家商户,实际入驻率达86%,二期市场招商工作也已经圆满完成。”博览城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陈金标告诉记者,“8万多平方米的三期市场、9000平方米现代化会展中心将在明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的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科技、信息为配套,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淮北的矿机产业集群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强。2006年以来,淮北市连续举办了四届煤机洽谈会,均取得良好成效。在今年10月举行的2009年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上,来自21个省区市和海内外的710家企业云集淮北,参会人员达3000多人。经过煤机展览展示和投资贸易洽谈,共达成贸易合同和意向57个,贸易成交额17.32亿元,比上届增长12.5%;共促成45个投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53.27亿元,比上届增长44.4%。

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工业

12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相山区的淮北市凤凰山食品工业开发区,到处都可见紧张施工的场面。我们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口中听到不少熟悉的企业:江苏雨润、湖南正虹、天津宝迪、山东鲁王„„据介绍,淮北已经先后引进了十几家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梯次跟进的食品加工业项目建设格局。

近两年,淮北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转型过程中,依托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崛起,提出了打造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高地的发展战略。

淮北地处黄淮海大粮仓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该市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和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高蛋白大豆等均列入全国和安徽省优势农产品重点产区。

“许多企业入驻食品园区,看中的是淮北及周边良好的农业基础。”凤凰山食品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工委副书记孔庆明告诉记者,“比如我们这里生产的弱筋小麦,很适合做饼干专用粉。香港锦泰投资贸易公司看中这里的原料优势,投资兴建了思朗食品(淮北)有限公司,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产饼干和其他食品4.5万吨。”

淮北市农业委员会黄振武说,“引进重点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突出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推动了淮北农业由传统种养植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目前,淮北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食品企业50家,比2002年增加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比2002年增加6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了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如今的淮北,在濉溪中南部地区建有140万亩优质麦、100万亩高蛋白大豆、60万亩优质饲用玉米、15万亩优质棉基地,在市郊三区及工矿区建有30万亩优质果蔬基地。

据统计,2009年以来,淮北市食品工业提供财政税收超过6亿元,食品企业就业人员近2万人。2009年上半年,淮北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47.8%,成为该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到2012年,全市食品工业产值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将达到25%。预计今年食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将达到12.5%,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产业。”淮北市转型办主任刘杰说。

第五篇:缅甸橡胶产业状况

缅甸橡胶出口中国月超7千吨

缅甸《商务周刊》报道,2013年1月份,缅甸经边境口岸共向中国出口了价值2085.4万美元的橡胶7440吨。其中,1月份的最后一周分别经木姐、清水河与雷杰口岸向中国出口的橡胶就达2610吨,价值742.3万美元。

缅甸橡胶继续扩大出口未来仍需提升橡胶产量及质量

在全球橡胶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3年内,缅甸的橡胶价格增长了4倍,吸引了大量生产者和销售商的投资。迅速的增长趋势使缅甸在全球橡胶领域的位置不断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如果缅甸要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还须提高橡胶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缅甸橡胶种植生产协会副主席U Myo Thant指出,自2004年起,缅甸天然橡胶的价格从30缅元/磅,增长到现在的1100缅元/磅。

由于最近几年石油价格的暴涨,全球对合成橡胶的需求被天然产品所代替。U Myo Thant说:“正因为如此,缅甸橡胶的种植者正在寻找一种新的秧苗来代替巴西的秧苗,以便产出更多的橡胶。最近几年,缅甸已经从印尼和马来西亚引进了一些优良的橡胶秧苗,这些橡胶的产量是原来的三倍。”

U Myo Thant还介绍,引进的这些橡胶更加适合缅甸的气候,每英亩可以生产1000~1400磅(约为455~636kg)的橡胶胶乳。当这些新引进的橡胶成熟后,必将会带来出口的迅速增长。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在3月31日刚刚结束的2006~2007财年,缅甸302,000公顷(746,370英亩)的橡胶产量为62,000公吨。虽然缅甸的橡胶种植面积比2005~2006财年的226,170公顷(558,900公吨)增长了将近1/3,但是产量较去年的6万公吨,只有微幅增长。

缅甸农业灌溉部今年将继续扩大橡胶种植面积,预期扩大10万公顷。预计未

来,缅甸将把橡胶的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两倍;产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四倍。缅甸多年生农作物公司的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2031财年,缅甸的目标是把橡胶的种植面积扩大到607,500公顷(150万英亩),产量增加到227,000公吨。

在1990年之前,橡胶主要种植在缅甸南部地区,直到最近才发展到北部较为凉爽地区。

由于私人企业致力于扩大种植面积,因此,缅甸政府免费向这些企业提供未开发的土地来建立种植园。此外,政府还向种植者承诺保证引进优质种苗,给种植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缅甸生产的橡胶主要出口到中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此外,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也从缅甸进口橡胶,并且这些国家的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缅甸橡胶种植生产协会副主席U Myo Thant表示,俄罗斯曾在缅甸购买橡胶,但是根据现在的出口水平,缅甸当地供应商尚不能满足每票货至少15,000公吨的需求。

缅甸橡胶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活跃了该领域的商业活动。许多当地的种植者发现,他们无需与外国买主进行直接交易,而是通过本国的一些商人,才可以把橡胶卖到较高的价钱。拥有2000英亩橡胶树的Bama橡胶总贸易公司董事UTony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一些仰光的商人就开始对该公司的橡胶产生兴趣。他说:“来自本国的商人降低了我们的成本,所以我们愿意把橡胶卖给他们。现在,我们生产的橡胶每磅能卖到1100缅元。”该公司在孟邦的Thanbyuzayat地区拥有2000英亩的橡胶树。

缅甸橡胶种植生产协会主席U Aung Myint Htoo,在孟帮拥有1200英亩橡胶种植园。他指出,缅甸橡胶业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生产的橡胶的质量。他说:“根据烟胶片体系,未加工的橡胶可以分为5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最好的,第五等级是最差的。第一等级烟胶片的每公吨出口价略高于2000美元,第五等级烟胶片的每公吨出口价则在1750到1800美元之间。现在,缅甸产的大部分是第五等级烟胶片,因为他们主要依靠于在1990年之前种植的橡胶。”

然而,1988年后相关政策规定的放松减少了政府的干预,给缅甸橡胶业带来了新鲜空气。U Aung Myint Htoo说:“1995年之后,采用先进橡胶种苗(如:PB-235和RRIM-911)的‘特殊橡胶种植区’出现在缅甸,这些先进的种苗每英亩可以生产1000磅以上的橡胶。这些新的橡胶种植区生产出高质量橡胶的同时,也给种植者带来了好的收益。”这些高质量种苗在种植6~7年后,将会收回成本。届时,缅甸的橡胶质量将会随着这些新橡胶树的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但是U Aung Myint Htoo表示,投资者必须准备好一系列的投资准备及长期,在最初的七年,每英亩橡胶种植园每年需要投资50万~70万缅元。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者需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要求的步骤进行生产种植。他说:“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每英亩橡胶树的费用大约是投资商所获收益的30%。”

来源:《国际商报》

上一篇:环保教育主题班会课下一篇:环保征文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