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

2022-12-17

第一篇: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家庭永远的痛。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很多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万事大吉。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套用公式定理,更不可能复制粘贴。所以有很多家长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头头是道,也有很多家长万般无奈。

机缘巧合,我在政务处、教务处都工作过,多次见过科室领导接待过问题学生家长,从这些家长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是隔代养,有的是空巢半空巢儿童,有的是家庭离异或父母不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很少有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诉求,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因此自由放纵甚至逆反叛逆成为问题学生。

隔代养指的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这其中的弊端很明显:大多老人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能真打真骂真管,他们害怕女婿、儿媳妇生气。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由放纵,唯我独尊,不懂得理解和宽容。

空巢儿童指的是父母打工或者做买卖,孩子平时自己或者是跟哥哥姐姐在一起;半空巢儿童指的是孩子父母忙与生意或者工作,一大早出门半夜才回家,虽然也住在家里,但却很少和孩子碰面,更别说谈心了。这样的父母只管给钱,孩子没人管教,面对孤寂的家庭和花花世界的诱惑还有大把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往往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甚至结交不良社会青年走上邪路。

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天天吵架,没工夫管孩子。有的甚至离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庭爱的缺失往往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厌恶、逆反心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的甚至在家庭外寻找关爱,走上早恋道路。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因为孩子出了问题被请到学校,一进办公室大嗓门就说开了:告诉你别给老师惹事、别给老师惹事,你就是不听!我是管不了你了,我看来,你也不是学习的料,还半年就毕业了,给我老实儿的待着,高中我早给你找好了,等你毕业就去上„„暂不说高中能不能要这样的学生,就凭家长这几句话,完全可以看出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就在父亲身上。是这位父亲简单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我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老子有人!这位父亲也不想想,这样的孩子上了高中就能好好学习了?走上社会就能好好工作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老师一个周的教育抵不过家长一句话。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你给他谈谈话,他就好几天,但是一到周一又“涛声依旧”了。后来去家访,才明白缘故,孩子家长和亲戚合开了个板厂,主要负责跑外,经常一周回家一次。他告诉我,一回来就给孩子钱领孩子出去玩、上饭店什么的,孩子一说得学习他就告诉孩子:学那个没用,我小学没毕业不也挣大钱吗!你就学会写字、算数,好好长个,回来接我班就行!孩子本来自制力就差,哪听得了这个,自然玩的不亦乐乎!就是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有一个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双亲就没有心平气和的说过一句话,吃过一顿饭,只要一见面,要么装作不认识,要么非打即骂。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年级那次爸爸打我妈妈„„站在门口瑟瑟发抖的我早就吓得泣不成声了,父亲那一巴掌,仿佛打在我脸上„„我想,我已经无法拥有一份完整的爱了,我的家庭就像个摇摇欲坠的花骨朵,已经无法开放了。”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宽容和感恩;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冷酷和叛逆。试想,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怎么去爱自己的父亲,怎么能安新学习,又怎么能学会爱和宽容?

诗人、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在《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就主张: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其实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对孩子的帮助在以下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性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一个效果。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但必定有规律可循,张文质先生《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给了孩子充足的金钱,却买不来关爱,那还不如深入内心的一次交流;你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却换不来理解,那还不如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教育学家都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简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也就是说父母有什么样的品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就学会什么样的品质;孩子所做出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都是从父母身上照搬来的,所以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不应该首先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番,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沟通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母只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

和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吃一顿饭,你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和他一起游戏,一起聊一个话题,以了解他的喜好;也可以周末带上孩子,到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做客,以让他感受亲情学会孝敬长辈;还可以节假日带孩子一起旅游,以开阔孩子眼界,增强亲子关系„„

不要等孩子成了“差生”、“问题学生”再去找老师要求特殊照顾,你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教育他成人成才,即便你什么教育方法都不懂,你至少要做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第二篇:高一阶段什么最重要

高一阶段什么最重要?给高一新生的几点建议!

高一很重要!

高一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衔接初中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们常说,高一扎根,高二开花,高三结果,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

1、要强化阶段目标意识 高一既是高中的开始,同时也是实现总目标的起跑线。不要错误地认为高三还远在天边,来日方长,何必那么紧张。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高一的每一步都是很重要的。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高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要牢固扎根,为未来的高考全面夯实基础。

2、要强化基础意识

高中三年,最重要的基础就在高一。如何理解基础?基础就是基石,基础就是基本功,基础就是原材料,没有基础就没有一切,能力考查实际上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要误认为高一的基础可以在高

二、高三补回来,每个年级都有自身的学习任务和侧重点,所以必须牢牢打好基础。

3、要强化习惯意识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确保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高中阶段必须从高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二是课中积极参与互动、认真思考、动手做笔记的习惯;三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比较科学的程序是先复习后做练习;四是及时纠错的习惯,有错必纠,而且要及时、认真对待;五是考前主动复习的习惯。

4、要强化细节意识

细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但也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因素,因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细节包括规范答题,准确表达,书写清晰,卷面整洁等。细节必须在高一抓起,千万不要将高一可以做好的事情推到高三才来勉强应付,每届都有不少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因为平时不重视细节(尤其是书写)而后悔莫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转载

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一定要踏踏实实学好每门课哦!

第三篇: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爱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身最为榜样的对象。那在现在的社会,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最为重要的品德屎森么呢?无锡家教网认为是爱心、耐心和恒心。其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爱心。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1、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尊老爱幼,用心去影响孩子,包括尊敬乡邻,爱护一草一木,珍惜光阴等,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无锡初中家教辅导还要家长们,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父母为什么这样做,结合生活中孩子破坏玩具,撕毁图书等坏行为,进行教育,使爱具体化。

2、转移坏习惯,引导正确的方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冷静的对待孩子的缺点,要宽容的给孩子尝试性错误的机会,善意的批评要讲方式,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会有新的体会,才能有目的的、恰当的进行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议。

3、欣赏孩子的变化,促使自爱、自立、自强心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父母尽可能避免正面批评现状,而是赞扬幼时“现状”。不仅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而且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很优秀,无锡初二家教辅导希望孩子们感到自己在变化中长大,从而产生自爱、自立,努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自强。

4、巧设意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充当发现者和讲解员,及时进行爱的传递,让爱从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如看到母鸡保护小鸡时,可介绍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奋不顾身;讲故事、阅读书籍也是培养爱心的方式之一。

高中家教http://shanghai.xueda.com/

第四篇:2018考研冲刺阶段,最重要的是心态!

http:///kaoyan/ 考研冲刺阶段,最重要的是心态!

距离研究生初试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文都网校小编觉得许多小伙伴无论是心态上,还是身体上,经过长时间的备考,已经很疲惫。但是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批非常具有警醒力的考生,他们有的凌晨五点就在图书馆排队,有的在楼道里披着被子背书,有的晚上在路灯下学习。考生们不愿意放过备考的一分一秒,尤其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这真的是太珍贵了。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些同学出现了“不良反应”。长时间的备考,让他们身心疲惫,在最后的阶段,甚至想要放弃这几个月的努力。有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认为自己复习不全面,不能考出好成绩。

实际上,很多时候,时间都是在指间溜走的。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调整好心态,进行最后的一战。在与考研的这场战争中,你弱它就强,不能让它“吓唬”住你。其实,考研并不可怕!

在冲刺阶段,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全身心备考,文都小编有几个方法,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一方面,增加自己的计划性。不仅仅是要把未来半个月的计划做好,还要把计划具体到每天,甚至是每个上午、下午。这样就会对自己的复习进度有明确的把握,还会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进行弥补。心态稳定下来,对于知识点的复习就会更有把握。

另一方面,周围小伙伴给予的压力也是让许多小伙伴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所以你要建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复习的内容是全面的。不偏听其他同学的声音,要知道其他小伙伴的复习情况是不一的。不能因为某位同学复习得多,而让自己产生焦虑感。同样,也不要因为某位同学复习得少,而产生兴奋感。

http:///kaoyan/ 最后的阶段,拼的就是谁能稳定心态。心态好,便能赢!

第五篇: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成长

很少写文字,一是这三年(5岁---8岁)来一直致力于学习研究育儿并付诸于实践,没时间写;二是教育理念是不断“浪淘沙”过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摸索着前进的,不成理论不成体系;12月15日那天(女儿8岁的生日),仔细地回顾了8年来走过的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0-5岁,不管不闻不问,即使生病住院了,我也是“工作第一”的态度,从来都没请过假陪孩子;第二段是5-8岁,生活的重心完全倾向于孩子的教育,当然是工作之外的时间完全和孩子在一起,目睹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感慨多收获多惊喜多,一个很立体的体系经过不断的调整赫然浮现于大脑中: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立体(我把它比作是三维坐标,X,Y,Z坐标)的,如果学校教育是XY,那家庭教育就是Z;如果课内知识是XY,那课外知识就是Z;如果知识和能力是XY,那人际交往就是Z;

如果你跟在孩子的身后,给她前进的自由和动力,她就会带你跑得更远;如果你飞在孩子的前方,给她一个大致的方向,她会顺着你的指引走向更加辉煌的道路;如果你陪着孩子慢慢地欣赏,她便学会了感恩和选择。

知识和见识需要广度,思维和理论的深度,个性和见解需要高度。

如果在这个立体的图形中再装入乐观、独立、合作、坚强等因素,那么这样的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吗,会走歧途吗?我想不会的。

专家说孩子需要陪伴,需要给予爱,需要严格,需要。。。,我认为都对。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对症下药”才是一个家长真正的智慧。“家长要有一桶水,孩子也许只需要一滴水”,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去学那一桶水。接下来说说女儿的成长:

5.9岁时上一年级,一直坚持走路上下学,从一年级开始参加学校的舞蹈班,在外学钢琴。每年一次大旅游(10-30天不等),每周周日(孩子自己计划,自己做主当家)属于自由活动,公园、科技馆、做蛋糕,陶瓷,黏土,购物等。学期内一切按计划实施,暑假寒假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多的是走向社会,让孩子体验。成绩基本属于中上游,从不布置额外的作业。

读过的书: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两本读了无数遍,认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故事,伊索寓言(这4本是我的一个最好的朋友大学老师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她特别珍惜),史记故事,资治通鉴故事(这2本是我挑的书籍,有3个原因:1是给孩子大脑建立一个历史观,2是为孩子将来学文言文打好基础,3是从中学到很多的做人智慧),爱迪生,歌德,我是郎朗(这3本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伟人的力量,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要随便亲我7本(7本绘本是有关性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儿童哲学书3本(3本哲学书,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些都是家里的藏书,还有去新华书店读过的,属于自由阅读。----这就是我在群里提出的给孩子建立起的历史观、文学观、哲学观。

课内的补充:

语文:每天在家朗读学过的课文5分钟; 从二年级开始每天早上读5则论语(老师要求的,但是做到的家长只有几个);

数学:每天午休起床后,完成20道口算题;

英语:二年级开始每天剪英语卡片2个并涂色,三年级开始每天早读5分钟,每天晚上读一篇60词左右的小短文(班里大部分孩子都报班,英语水平高得呀,这是我想的一个办法;现在单词量大概300,得到的好处就是现在每天的英语短文有80%的单词的都知道)。

每周能保证看2天新闻联播。

学校的作业完成的情况下,上面这些任务都能保质量完成。

每天9点准时睡觉,早上6.40准时起床,午休30分钟。

写到这里,我想借用我的同事给我的一个教育不等式:1+1>100,家长用心并坚持,孩子每天积累,比什么都重要。

下面具体说下宝儿的成长经历:

自从宝儿上三年级以来,自我感觉轻松了很多,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挖空心思给她做好吃的。当然空余的时间在思考三年级这个分水岭之后的教育。。。我的上班时间和宝儿的上学时间一致,中午放学我路过学校接上孩子一起回家,下午放学时她自己来单位写作业,然后我们一起回家。

追溯到幼儿园,宝儿上了中班和大班,大班的第二学期,有缘结识了许多网络上的朋友,在群里她们教给我很多很多的育儿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钻研,比起专家说的育儿年龄,我是晚了好几年,因为大班第一学期之前的所有时间,孩子就是散养,我看电视、打毛衣,她自己玩。

大班的第二学期,首先我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为了提醒自己坚持,打印出来贴到床头,计划表的大概内容是:晚上从7点开始,半小时的钢琴,半小时的跳舞,8点左右听MP3故事,8.20亲子阅读,都是一些绘本,孩子只是看图,除了特别简单的字外,好多字都不认识,怎么办?听着朋友们的孩子认识1000字,会口算什么的,我很着急,于是拿这个问题在群里寻求答案,群里的朋友说,“不要着急,慢慢来”,似乎是一个定心丸,天天坚持着计划,坚持到5月份,周末带孩子转街,孩子竟然认识了好多字,晚上就给庆贺了,让她做个手工感谢我,孩子很认真的,当时就给我做了个桃心。当时那个感动啊!其实真正的走进孩子,是从那个桃心开始的。等到这个计划成了习惯后,晚上的时间还是有些宽裕,于是去图书馆买了一些左脑右脑的书籍,天天花费10分钟,到现在为止,数学一直

很不错,不是成绩的优异,而是孩子做题时的思考。悟出的道理:家长付出一分,孩子会回报你十分。

家人都反对宝儿早上学,说了种种的不利,刚开始我也是坚持让晚些上学。但是幼儿园班里的几个孩子年龄够了要上一年级,宝儿是要坚持上学。暑假的一件事也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感觉到孩子的无限潜力。那年暑假,我们去南方游玩,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游玩,孩子表现出来的礼仪和分享意识让大人都刮目相看(公立幼儿园教给孩子的东西是深远的),有次,在转街时,她专注于一个工艺品,我们走散了,我们大人腿都吓软了,她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没有乱跑,而是非常镇定地求助于保安叔叔(她的有篇作文中写到了这件事),南京有个好朋友---大学老师,在她家住了2天,孩子的表现让她很震惊,她说:“宝儿很机灵,完全能上一年级。”在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后,和周围上一年级的朋友交流过后,他们的孩子也不过如此的想法占据了我的大脑,于是在旅游回来后,找人拖关系费了好大劲才上了一年级,我以为我的心满意足换来的是孩子的一切顺利。。。可是,新学校的新鲜还没过,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孩子跑她也跟着跑,别人干嘛她就干嘛,回家来和孩子聊起这个,她说:“我看他们在跑啊”,我问:“别人跑是干什么呢?”她说不知道,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孩子年龄的差距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曾经朋友们告诫过我的话又浮上耳际,能力不足,孩子处处就表现得没主见,不自信。但一件事也让我们三人开心了好一阵子,就是10月份的少先队员,一个班选了15个,宝儿被选,这次印证的是“不上学前班和上学前班孩子上课的不同”,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一般会有一种自豪感,什么都会,养成的习惯就是“我懂,我可以不听”,而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她必须全力以赴地听课,这次的少先队员几乎都是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老师第一次在家长会表扬了这些孩子,预言“如果家校合力,这些孩子将在三年级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习惯,而且这些孩子后劲十足。” 考试的成绩双百,英语91,孩子的自信心很强,而我从众多的书中看到了孩子的成绩只代表短期内的一个成果,而长期的表现就是习惯,于是重新做了一份计划表:早晨10分钟的语文、英语阅读,中午的口算和亲子阅读(15分钟),晚上的亲子阅读和听话说中国(30分钟)。

如果说一年级期中考试前是我的迷茫期(料想到的事不发生,发生的事料想不到),那其中考试后就成了困惑期(许多的事不知道怎么处理),期中考试后,我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主、独立(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她的周末她做主);这个阶段我是一边学习一边学以致用,读了好几本家庭教育的书,有孙云晓、卢勤、刘成莲等专家的作品,还有郑委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这些书和讲座有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爱。要想孩子自主地学习,必须让孩子自己内心深处热爱学习,达到乐学。于是在每天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陪着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手工,一起想象。走路时看见个东西总是比较谁说的“像什么”多。这个阶段选择的书籍是绘本和浅显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每次意犹未尽地时候,我们开始休息了,所以这也保持了对读书的兴趣。由于北方的冬天很冷,穿得多孩子就不愿意走路,几次都要爸爸用车接送,几次都被我坚定地否定了。我养育的一个身心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同时也告诉孩子锻炼身体的好处和环保方面的知识。我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教育着孩子,没想到随着孩子们在不断地熟悉,有了朋友的说法,这又是

个瓶颈,宝儿属于单薄娇小的,深得老师喜欢,但是面对那些独生子女们,她交不到朋友,也是因为年龄小,缺乏一些经历,每天放学孩子的笑容少了,偶尔有朋友打招呼,就跟过年似的高兴,我困惑了,该怎么办?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改变就得从自己改变,但是孩子这时候需要大人的帮扶。借过生日之时,叫了2个同学来家里,叫了些外卖,专门让他们做水果拼盘,让他们创意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然后吃完,后来又设计了好几个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后来这两个孩子的妈妈都说,他们的孩子愿意给我家当娃。经过这次的生日会,孩子多了2个朋友,笑容又挂到了小脸上。

成长就是让人这么地费解,一年级的暑假,利用爸爸出差我们全家去了大连。旅游,就要有目的的旅游,出发前,我心中有个大致的框架。地理,历史是必须贯穿进去的,礼仪和主见是要渗透的。下了飞机,第一件事是买了一张地图,我们借故说很累,眼睛很困,要休息一会儿,交给她一个重大的任务:做计划,包括每天的行程和坐车的路线。那个计划说出来后,明显很多重复,但是我没说,等我们后来几次到同一个地点时,她自己意识到了,这样的经历难道能用言语教育出来吗?给孩子机会,放手孩子就会有主意。

升入二年级,基本有了教育的思路,除了感觉到时间飞逝,还感觉到教育的紧迫性,培养习惯,各方面的习惯,生活,思考,学习,在这些过程中,还包括孩子的说话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想想头有些大,但是孩子的成长没有彩排,必须得拿出勇气和智慧,坚持。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上完全放手了。如果说一年级的时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学到知识是多么快乐”,那么二年级说的最多的就是“什么事你自己做主,我相信你能最到最好,我不要求你的完美,我只要看到你的进步”,也许是基于此,学习放松了下来,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了89分,低于平均分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那天我上班忙,是她同学的家长送到我单位的,她蹦蹦跳跳地进到我办公室说了分数,起初我以为这次考试都很低,一问才知道平均分93分,我什么话都没说,开完家长会,和她聊起了家长会内容,顺便说了下她在班里的大概排名,她说:“你不是说要看到我的进步嘛,下次我考好了,进步很大呀”,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在学习上放手有些早,孩子还不具备自控能力),我有些哭笑不得,就说了句“我相信你”。当他的同学当着我的面问起宝儿的分数时,我不在乎的表情让他们很吃惊,小伙伴们说”要是我考那么低,我爸妈非打我一小时不可".其实我那都是装出来的,孩子成绩低,说明这个阶段没学好,肯定是有原因的。

接下来的日子,上学放学的时候,会不经意低问下“上课听懂了吗?如果不懂,一定要去问老师哦”的话,无言的批评比有声的批评效果好,正是因为我对成绩的淡然,她在内心深处引起了重视,毕竟才是6岁多的孩子呀!期末考试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两次考试成绩的比较,让宝儿在学习上养成了独立思考并自己努力的好习惯,这个学期,跳绳,钢琴,学校兴趣班一个都没落下,而且每天的作业保证7点完成。

奔波于单位和家之间,在忙也坚持着早上10分钟,中午的口算和阅读,晚上的阅读和听MP3。

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我再次地惊叹时间的飞快,哪怕时间多一天,让我能多思考一会,但是时间还是有条不紊地走着,到了二年级第二学期,春暖花开的日子真好,每个周末,都约孩子的朋友出去玩,这个学期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给孩子大脑里积累素材(准备了一个小本,只写题目),一是在计划里多了一项,辩论,就身边或是学校的事进行辩论,常常我们都是辩得不可开交,最后两人中和一下观点,最后都是以“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大多数人的看法分辨那个观点更有说服力”结束,

正当大家都讨论在奥数上花费时间时候,女儿在阅读,当大家拼命报班学习英语时,女儿还是在阅读,我始终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我始终在等待着老师曾经家长会上的话。

三年级了,我知道她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很多的素材,需要写到纸上的时候,我佯装什么都不知道,每次作文都是一节课完成,大作文本的一页半,有时超过2页,写的都是经历过的事情,至于一些词语,虽然不曾听他说起过,我知道那都是来自于平时的阅读。会阅读的孩子会思考,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是数学的基础。大语文的观点我很赞同,生活处处皆语文。现在我轻松了,作业从不管,遇到需要查资料的,自己上网查阅。群里大家在讨论年龄和能力的问题时,我果断地说了一句:年龄和能力有关,但不是关键因素。我想说:年龄和能力关键因素在于家长的理念。现在宝儿和同班的同学看不出差距,班里有活动积极参加,和同学交往得心应手,还会分辨同学的品质,择友而交。

听着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现在学习精力特别集中,一节课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的劲头十足,歌唱大赛被选,手抄报被选。。。”,那天,我给老师很真诚地说了声“谢谢”。家校合力,孩子才能表现的更好。

上一篇:合作学习初中英语教学下一篇:基层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