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

2022-09-15

第一篇: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

关于开展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

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争创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提高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促进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建设,根据2012年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安排,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在全省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通过“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将“规范”二字贯穿全年工作各个方面,从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流程、载体和制度等入手,确立各项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带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各项工作上台阶、出成效,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能,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配套完善、简便适用的要求,以系统性、适用性和可考核性为原则,建立覆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一)政务公开标准化。

1.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基础标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系统总结全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信息统计、投诉举报、监督考评、责任追究等工作程序,细化执行标准,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标准。梳理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分级编制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建立内容全面、分类合理、层级清晰、易于检索的目录体系。

3.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标准。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编码、统一目录”的“三统一”模式,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调整优化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促进网站间的联接与融合。

4.建立行政职权行使规范标准。结合行政职权清理结果的审核和确认,统一行政职权名称,绘制基本流程图,制定职权行使标准,推进网上办理,促进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动态公开。

5.建立财政预决算公开标准。完善全省财政预决算公开项目、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公开时限、公开载体等方面的标准和制度,规范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完善出国(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经费支出信息公开。

6.建立政务公开示范点建设标准。制定全省政务公开(办事公开)示范点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示范点评估活动,建立动态管理细化量化指标。

(二)政务服务标准化。

7.建立服务中心形象标识标准。统一全省服务中心名称、场所标识,制定大厅基本功能布局、标牌、服务设施摆放标准。通过服务标准化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将服务中心文化与运行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传达给社会各界,使其对服务中心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提升服务中心的整体形象。

8.建立政务服务项目标准。分级统一省、市、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下同)的名称、办理主体、办理依据、基本流程、收费依据及标准等基础信息,制定申报材料和示范文本标准。

9.建立服务中心运行模式标准。分级相对统一进驻部门,绘制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等流程图,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和并联审批、窗口前后协同,推进省、市、县(市、区)服务中心之间上下联动。

10.建立窗口办事规范标准。确定每个项目的标准办理环节、步骤,科学设定整体办理时限和各环节办理时限。制定审批行为(受理、不予受理、补正补齐、许可、不予许可、送达等)各种决定书(告知单)的内容、格式以及送达方式标准。

11.建立窗口日常管理标准。梳理工作职责,建立工作纪律及日常巡查、抽查、通报等大厅管理的内容、流程标准。

12.建立“亲切服务”标准。推行公开承诺,根据每一项行政审批的特点提出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获得公众认可后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因地制宜建立人性化配套设施标准,探索情景化服务标准,制定接待、咨询、引导等亲切服务规范标准和评估奖惩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文明、规范、便捷、高效的“亲切服务”。

13.建立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全省政务服务考核标准,统一考核评价指标的内容和统计口径,建立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导入第三方满意度测评体系,构建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模型,对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改进不足,提升服务质量。

14.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化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行政审批协同办公系统、招商服务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等电子政务建设和使用标准,规范接口。在省“网上行政服务工程”试点市、县和国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层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技术标准,逐步实现省、市、县服务中心体系化和三级联动。

三、工作步骤

(一)部署发动阶段(2012年3-4月)。

省政务公开办(省服务中心)制发活动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分级召开“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动员会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部署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组织开展标准化业务培训,宣传贯彻标准,树立服务标准化理念。

(二)调研设计阶段(2012年5月)。

根据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内容,分项开展调研,摸清现状特别是主要业务流程和关键点,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对照服务标准化建设目标,进行标准化需求分析,设计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表,列出标准制定目录。

(三)制定标准阶段(2012年6-10月)。

根据标准制定目录,明确每项工作的推进方法、时间进度和责任分工。清理14项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和监督程序、岗位职责等,对不符合当前实际操作的文件进行修改,废除重复或不适宜文件,把符合实际并运行成熟的制度以标准的形式固定。对收集的标准、制度和规章等归类编号,本着“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编写制定服务标准体系,经审核通过后发布。

(四)实施评估验收阶段。

按照“制定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用标准规范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组织标准体系实施效果评价,及时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部分进行整改。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不断修订、完善,将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和理念及时转化为标准,保证标准的符合性、有效性和先进性。省政务公开办(省服务中心)会同省质监局适时组织阶段性评估、分项验收和总体验收。

四、推进方法和职责分工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建设内容,本着“全省统筹、分级实施、同步开展、分项推进、牵头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1.省政务公开办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会同省编办、省法制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经济信息中心等部门组织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省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标准、示范点建设标准、行政职权行使规范标准。省服务中心编制省级政务服务项目目录,组织制定全省服务中心运行模式标准、窗口办事规范标准、形象标识标准、“亲切服务”标准、日常管理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

2.省直有关部门负责本单位、本行业、本系统“标准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推进、指导和监督工作。省财政厅组织制定全省财政预决算公开标准和规则,省经济信息中心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技术标准,省质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制定政务服务相关规范和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

3.市、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选取部分市、县牵头,在省政务公开办(省服务中心)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实施。宣城市、安庆市牵头制定市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标准和市级行政职权行使规范标准。蚌埠市、六安市编制市级政务服务项目目录、基本流程和运行模式标准,滁州市、芜湖市制定市级窗口办事规范、日常管理、亲切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标准。怀远县、宁国市、天长市和桐城市作为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单位,牵头制定县级及乡镇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务服务项目目录、基本流程、运行模式和质量评价等)。四个试点县(市)所在市的政务公开办和服务中心,要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市、县相关人员力量,采取集中办公方式,协助牵头县(市)完成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制定工作。各牵头市、县拟定的标准经省政务公开办组织专家评审后,在全省推广使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标准化建设年”活动作为重点工作,加强研究,统一部署。各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领导机构要组织协调和督促解决“标准化建设年”活动的重大问题。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进各项工作量化落实,确保活动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地、各部门要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2.加强宣传培训。将标准化建设工作和活动开展情况作为今年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集中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推进氛围。在政府信息公开网和门户网站开辟“标准化建设年”活动专栏,及时宣传活动进展情况和先进经验。加强政务服务26项地方标准的宣传和培训。省政务公开办组织1-2次专题培训或现场会,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培训和交流力度,提高标准化建设能力。

3.强化监督考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考核督导作用,促进活动扎实开展。省政务公开办会同省监察厅等省直相关部门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考评的重要内容。

安徽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第二篇:加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

内容摘要:我国电子政务标准至今仍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阐述了标准化对电子政务的意义和必要性,介绍了相关国际经验,提出了优化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基本路径,即通过设立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系统化标准体系设置及相关支持来实现。

关键词: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

一、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社会政府运行的平台,是新时期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政府机构通过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子政务有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性竞争力;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电子政务还可以提高公共行政绩效;降低公共行政成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决策质量;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至今,其成效有目共睹。据2005年统计,我国已经有96%的部委单位拥有网站,81.3%的地方政府拥有网站,其中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拥有率为90.3%,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拥有率为94.9%,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也拥有门户网站。时至今日,我国公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已经更为普遍了。但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历年编写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的诸多不足。

政出多门,数据不一致,内容不共享。国际上公认政务信息应该占整个人类信息的80%以上。但是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了我国在采集和存储政务信息时产生了大量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如:工商、海关、税务的法人数据库没有一致性的维护机制;由于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政务信息队伍、熟悉的机制和数据库,政府部门之间都千方百计保留自己形成的成果而取消他人的相同成果;同时,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为他人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信息共享。

管理过细,手续太繁琐,协调太复杂。我国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管理过细,各种报表和办事程序繁琐,评审、评比、考察与其成效比相对过多,决策的科学咨询不够、等待决策时间偏长、决策过程又时常偏短等等一系列问题。现实政务流程和政务信息的不合理给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实施带来了困难。由于我国政府的某些具体职能划分不清晰甚至重复,存在政

务流程不明确不唯一的情况;一件政务服务经常需要经过不同部门的很多职能机构,存在政务流程跨部门和过长的情况。

网站繁多,虚设难行政。目前,中央、省、市、县,甚至还有乡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网页。这些页面内容更新缓慢,有的网站中的多数信息陈旧不堪,甚至几年未有过更新;内容四处摘录、门类众多,却缺乏有实质内容和服务价值的有效信息,该公开的政务没有公开;不少网站连论坛、邮箱等都没开通,完全谈不上有交互性、服务性,网上办公形同虚设。相对而言,英国近期提出要关闭90个政府网站。

另外就是“信息孤岛”现象。由于目前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也未统一,近些年来部分政府机关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或网站,但多数建成的系统并没有真正用来处理政务,系统或网站处于“死库”、“死网”状态,数据更新缓慢。许多部门单位间的软硬件系统缺乏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如硬件系统缺乏接口,或者接口制式不一,软件系统各自为政,重复设计,互不通用,信息资源建设各搞一套,结构格式混乱,无法共享。这样一哄而起的电子政务建设,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拉大了数字鸿沟,妨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和共建,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有专家认为,如果让这种各自为战、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连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诸如由于信息公开意识不足,导致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不足;信息共享的意识并未形成,依然惯常于各自为政,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注重与其他单位(尤其是横向)的互通等等。

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标准化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电子政务标准,使得各级政府、机构在建设本级、本部门的电子政务过程中无章可循,只能在遵循一些规定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按照本级别、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诸如资金等)来设计电子政务的模式。也正是由于标准的不足或缺失,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随意性增加,出现电子政务水平不高,相关设备、资金浪费的情况,“信息孤岛”现象也难以避免。

所以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 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内含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体系。各类应用系统彼此作用, 相互链接,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数据、信息流处理体系。由于各类应用系统在应用范围、构建方式、系统结构、数据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平稳、高效的运行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 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能够成就多大规模, 关键是看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

在设计我国电子政务标准方面,有很多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这里仅举英国为例。

为实现英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英国在线”战略,英国政府制定了“电子政府互操作框架”(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简称E-GIF):

(1)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项工作,是确立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即以基于XML的数据集成和互联网技术为中心,通过行政政策的形式予以发布和强制执行,从而保证整个互操作框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

(2)通过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从系统互连、数据集成、内容管理元数据和电子服务的访问四个方面对实现电子政务互操作性所需要的技术标准进行归类、统一和管理,从而在技术标准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性;

(3)通过建立以XML Schema为核心的电子服务开发框架,利用政府分类列表和政府数据标准目录,利用各种技术标准,统一确定建设中的具体技术规范,真正落实互操作中的XML数据集成标准;

(4)通过变化管理来保证整个技术标准体系和相应的原则、政策不断更新,保持与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的同步;

(5)通过以电子特使办公室和互操作工作组为核心的具体组织来执行整个互操作框架中所需的标准规范建设等工作;

(6)通过网站等一系列实施支持手段,保证整个框架制定过程中能够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实现公开发布,并能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从而向前发展;

(7)为了保证该战略和相应标准的落实和实施,建立了包括电子政府建设所涉及的关键利益干系人、委员会、管理机构在内的组织机构,明确他们的角色及责任,以保证工作的展开和各方利益得到体现;

(8)互操作框架在整个英国的顺利实施不但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同时还要与相关的部门、组织和人员保持联系和沟通。

可以看出,英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标准建设或者个别标准的落实实施,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四、优化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关键

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也是电子政务标准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可以作为优化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基本路径的重要参考。当然,各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各国的实际国情和建设理念的不同有较大关系。所以在我国借鉴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差异等因素。

(一)贯穿始终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目标

电子政务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工程,它改变着政府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因此,需

要设计一个总体的建设目标,即预期建设怎样的电子政务,确定其导向是什么。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条块分割较为严重,电子政务往往成为各部门各自负责的建设模式,以至于产生种种弊病。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为各部门电子政务的发展、运行提供一种标准、底线,或是发展的方向;同时,各部门对建设怎样的电子政务产生共识,是部门间实现相互理解、信息互通的基本前提。总体目标的确立,为电子政务标准的设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二)合理的基本原则

在总体目标之下,需要有相应合理的基本原则与之相配合,构成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部分。尤其在制定电子政务标准过程中,应当着重基本原则的贯彻。

美国电子政务始终执行三条原则是:(1)以公民为中心;(2)面向结果;(3)基于市场,积极地推进创新。

英国设定的基本原则为:(1)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服务;(2)向以网络为基础的服务转变;

(3)降低服务成本;(4)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政府服务为公众创造更多价值;(5)使更多的政府后台职能自动化和一体化。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遵循“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但还需要有能够贯穿电子政务建设整体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客户导向等等。这些基本原则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使制定电子政务标准的过程更加有章可循,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能兼顾到电子政务的总体发展规划。

(三)完善的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标准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标准设置的合理且完善,会为电子政务的良好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行政区域广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不平衡性,所以在设计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客观因素。

电子政务标准应当分层次来设计。一方面根据急用先行原则设置一些迫在眉睫、急需的标准;另一方面应当规划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分阶段目标、路径,根据阶段性目标来逐步设计电子政务标准。比如就我国地区间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特点,优先制定网络覆盖方面的标准;就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网络编写语言、数据库使用等标准,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互通。然后,对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类型、种类进行阶段划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相关标准的制定层层推进。而不是一劳永逸式的把相关标准一次性设立,因为一时间设置过多标准,很难做到每个标准都细致且合实际,各部门在执行标准中也可能因为标准过多而无从下手,并且标准是否合理有待实践的检验。即标准的设立是要通过专家、政府、顾客等多方不断修改、反馈才能最终确立,社会广泛的参与在电子政务标准设立过程中必不可少。

电子政务标准包括的内容极其广泛,从技术标准到管理标准,再到评价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是彼此联系的标准体系,而不是若干孤立的标准列举。不同的标准属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又与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相联系,设置哪个层次的标准、哪些标准,需要与相应的发展阶段相切合。

(四)相应的辅助设置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部门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后盾,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与电子政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子政务必然会受到当前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使得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无法在短期内得以实现,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拓展会为电子政务的完善提供无限的可能。强有力的领导部门和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标准体系的确立提供了稳定性方面的支持。同时,他们的存在一方面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动力和依据,另一方面也对其提供了压力和制约,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不注重整体效应、规划。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社会多种力量的介入,诸如政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者等,他们为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保证电子政务标准的可执行性和持续性。

五、结论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任重而道远。其中,优化电子政务标准更是重中之重。在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在合理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同时,应当把我国现实的国情,优势、劣势等纳入考量范围。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的优化,应该建立在一系列完整的体系构想之上,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探讨、实践,以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从政府信息上网到政府服务上网

钟国文、陈艳红: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

白燕琼、贺晓利:论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

贺炜、邢春晓,杨吉江: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分析

蒋汝忠:美国电子政务建设战略分析

姚国章、林萍:英国电子政务发展案例

第三篇:校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校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学校加强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根据省纪委等六部门《关于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县教育局校务公开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机构

建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务公开工作审议小组、校务公开工作监督评议小组。

(一)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等校务成员组成,全面负责学校校务公开工作。

(二)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校务公开工作办事机构,由分管领导任主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成员由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总务处主任、办公室副主任等人组成,负责校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校务公开工作审议小组:由支部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德育处主任、教工代表等人组成,负责对职能部门提出的公开内容的审议等工作。

(四)校务公开工作监督评议小组:由工会主席任组长,成员由教工代表组成,负责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开展民主评议等工作。

二、校务公开的内容 凡是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密切相关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除党和国家规定的保密事项以外,原则上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主要内容有:

(一)向社会公开(对外公开)的事项

1.收费公开。包括收费项目、标准、范围、批准文号,代收代办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及使用情况,教材的选订,期末课本费、簿籍费的结算,社会实践活动“一事一收”情况,社会捐赠的款物等。各项收费要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2.招生事务公开。包括招生计划、片区划分及依据,招生条件,招收情况等。 3.学生管理制度、办法公开。包括评优评先选干奖惩情况,学生转学、休学等。

(二)向教职工公开(对内公开)的事项

1.财务管理公开。包括财务预决算、财政拨款、正常收费、社会捐赠等;财务支使用情况;专项资金补助,教学、科研经费、奖学奖教基金使用和管理等情况。 2.工程建设项目公开。学校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标法》实行招投标。对工程项目(含修缮)的审批过程,资金来源,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工程总造价,以及工程竣工后的验收结果和决算等实行公开。

3.大宗物资采购公开。大宗办公用品、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等实行招投标或议标,并公开整个采购过程的资料。

4.教职工奖惩公开。包括各级各类先进评选奖励的对象条件、名额、程序,确定上报人选和评选结果;教职工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和结果;对违法违纪教职工的处理等。

5.干部人事工作公开。包括机构改革方案;教师、干部、职工的聘任、延迟、返聘,晋级晋职,工作调动;职称评审办法,职数,职称评委组成人选,申报者有关情况,确定推荐人选等。

6.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包括教职工工资调整、绩效奖金、福利分配方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情况;计划生育管理情况等。

7.领导干部重要事项公开。包括领导干部的工资、奖金和其它收入,住房,外出考察费用和公务接待费,每年述职报告和教代会民主评议的情况;年度和法人经济责任财务审计情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等。

三、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

(一)校务公开栏(设校务公开与“价格服务进校园”两个公开栏)。

(二)校讯通、校园网、电子显示屏。

(三)党政工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校情发布会、家校通等。

(四)其它有效形式。

四、校务公开的程序

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认真落实好责任制度、审议制度、评议制度、反馈制度、备案制度等五项公开制度。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各部门将需要公开的内容在每月初(紧急事项随时发生随时报送)交送给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公开的内容逐项填写在《校务公开审议表》上,并提出公开形式和时限,然后送校务公开工作审议小组审议,经审议小组组长签署意见,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组长签字同意后,再由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有关载体予以公开。

(二)公示期间如有群众提出疑议,校务公开工作监督评议小组要及时搜集群众意见、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确实有问题的,要及时抓好整改,如属误解的,也要耐心作好解释工作。

(三)每个季校务公开工作监督评议小组要召开一次评议会,对公开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公开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进行监督评议,并把群众意见、建议记录在《校务公开评议表》“群众意见、建议”栏目上,经监督评议小组组长签署后,将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把整改措施和结果记录在《校务公开监督评议表》“整改措施和结果”栏目上。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要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反馈整改措施和处理情况,并把反馈情况记录在《校务公开整改反馈表》上。

(四)公示一段时间后,原件由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回,整理归档。

第四篇: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效推进全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提高政务服务管理和运行质量,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根据XX省《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系列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核心,以“‘五零五心’优服务”党建服务品牌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着力点,围绕“标准化+”,探索建设智慧型、标准化的政务服务运行管理模式,促进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优化我县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具有XX特色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和推进体系,充分发挥以牵头部门主导、责任部门主抓、第三方单位主推的作用,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

2.坚持改革创新,引领转型。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核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标准化对政务服务新平台、新技术、新模式的催化效应,提升我县改革发展的竞争力,加快我县服务型政府建设。

3.坚持优化载体,彰显特色。以“群众‘回家’办事”为战略部署,结合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积极构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载体,打造便捷、智慧、舒适、精致的“有韵味,有温度”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工作目标

1.全面提升大厅现场管理水平。通过对服务大厅设施、标志、环境、氛围建设,在推进管理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上取得明显成效,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政务大厅工作再上新台阶。

2.全面提升窗口政务服务水平。建立并完善适合窗口的服务标准体系,完善政务服务工作各个环节标准,实现业务全覆盖、项目全覆盖、职能全覆盖、窗口全覆盖,实现“事事有标准可依、岗岗有标准规范、人人按标准履职”。

3.全面提升政务服务队伍素质。对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从服务内容、过程到质量、管理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建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探索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评价、改进工作以及政务服务标准实施效果的定期评估工作,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巩固与提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规范、服务质量、服务效能,创品牌、树形象。

二、实施范围

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主要实施范围,各分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参照执行。

三、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建立标准体系

以XX省《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系列标准为依据,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具有XX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体系应包含服务制度、服务模式、服务管理、服务基础、运行模式、办件流程、窗口服务、管理考核、组织管理、设备管理、场地设施等方面。(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各窗口)

(二)实施标准化建设

1.标准化+现场管理

(1)优化设置服务标识。在服务大厅醒目位置摆放功能区分布图,明确各服务区标牌,各服务窗口正上方采用电子屏等方式标示对应窗口编号、当前办理顺序等。标识、标牌等到位、清晰、美观。(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综合科)

(2)合理设置功能区域。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服务大厅应分设导询服务、自助查询办理、窗口受办服务、投诉代办等办事功能区和休息等待区,以及洗手间、母婴室等便民功能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最多跑一次”投诉代办窗口、咨询窗口等(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综合科、各窗口)

(3)合理配置设施设备。根据政务办事和服务实际需求,服务大厅公共区域、窗口办公区和会议室配备相关办公设备、桌椅、宣传设备、绿植、饮水机、伞架、便民服务用品、应急物品等,为保障大厅正常、有序、规范运行,配备照明、卫生洁具、消防器具等。各区域内设施设备等物品摆放统一、整洁、有序,并明确专人负责维护管理。(牵头科室:综合科,责任科室(窗口):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

2.标准化+服务质量

(1)持续深化“一窗受理”改革。根据企业群众办件频率、办事习惯,不断优化窗口设置,按主题板块有序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

逐步扩大综合受理事项覆盖率。明确各主题板块“一窗受理”事项清单,完善“一窗受理”平台建设及配套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2)建立标准化办事指南管理机制。建立事项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落实办事指南“同源发布”,结合“八统一”标准,以权力事项库内事项信息为依据,规范统一线上、线下办事指南,落实限时办理制度、“无证明县”建设、“一证通办”、“一件事”办理等工作要求。(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政务服务管理科、改革协调科、各窗口)

(3)建立各项配套服务制度。全面建立并落实一窗受理制度、上门服务制度、延时服务制度、预约服务制度、容错免责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AB岗位制度、窗口办件好差评制度、分中心管理制度、代办帮办制度、部门领导坐班制度等服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3.标准化+人效管理

结合“一窗受理”改革,推进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模式变革,探索综合窗口工作人员统一委托县政务办管理。重新构建以员工需求为牵引,将短期绩效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定窗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建立“即时评价、过程考核、评定、长期培育”的窗口管理模式,建立员工工作绩效与收入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确保综合窗口编外人员流动率低于20%,充分调动窗口人员的工作激情,激发发展潜能。(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综合科、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4.标准化+智慧政务

深化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大力开展智慧政务大厅建设,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多渠道获取政务服务方式。依托“XX”、“一窗受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查询、咨询、预约、办事、评价等服务功能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优化政务服务大厅排号叫号系统设备,实现精准引导、有序引导、智能引导。建立健全

24小时市民服务之窗、机器人服务岗、可视化数字化监控系统。建立部门日常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等系统平台,实现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牵头科室:政务服务管理科,责任科室(窗口):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科、各窗口)

5.标准化+基层延伸

(1)深入推进“就近办”模式。加快推进“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网格员服务”模式,2019年底前确保50%以上民生事项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可办。全面实现综合性自助终端镇(街道)全覆盖,确保“一证通办”事项可在自助终端办理。进一步扩大社保、公积金等事项的银行、邮政等网点的代办事项范围和覆盖面,确保2019年底前实现镇(街道)100%全覆盖。(牵头科室:政务服务管理科,责任科室(窗口):改革协调科、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各代办网点,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2)深入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建设。大力推进民生事项向基层延伸,实现民生事项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可办比例超过50%以上。贯彻落实市县“全市通办”,实现市县通办办事事项比例达到50%以上。(牵头科室:政务服务管理科,责任科室(窗口):改革协调科、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三)成果巩固推广

开展标准化建设专项督查,编制标准化服务手册,完成建设成果报告,塑造服务形象,制作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资料,形成XX县政务服务品牌。加大外部媒体宣传和内部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政务服务品牌影响力。(牵头科室:政务服务中心,责任科室(窗口):综合科、各窗口)

四、工作步骤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从2019年6月启动,经过宣传发动、培训学习、建立体系、标准培训、标准实施、评价改进、迎接评估七个阶段,于2020年9月完成。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9年6月—2019年7月)

1.开展专业调查研究。积极收集本行业标准化资料,全面了解国内本行业标准化发展的现况,借鉴先进方法经验,找准差距,弥补不足。

2.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我县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

3.完善制度规范。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新任务、新要求,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二)培训学习阶段(2019年7月—2019年8月)

标准化知识培训,对政务办及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对标准化工作业务骨干进行相关标准化业务知识培训。

(三)建立体系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0月)

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明细表,收集制定相关标准,制度标准化具体实施计划。

(四)标准实施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5月)

1.开展人员培训。召开标准化建设动员会,并分类、分批、分步对政务服务标准体系进行培训,拟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考核方式等内容。

2.落实政务服务标准。在标准化建设实施范围内纳入标准体系的所有标准,应通过建立标准实施的流程等方式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标准实施记录。

(五)评价完善阶段(2020年5月—2020年6月)

成立标准化建设评估小组,编写评估计划,开展自我评估、公众评价,明确缺陷,积极整改。对运行的标准体系、标准进行完善,并持续改进。

(六)总结宣传阶段(2020年7月—2020年9月)

对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将标准工作实施的过程资料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将经验做法形成品牌建设标准,制作标准化建设宣传手册、视频等。加大内外宣传推广力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

XX样本”。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务办常务副主任为副组长,政务办各分管领导、“一窗受理”各主题板块牵头部门及各分中心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统一领导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务办,由政务办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各进驻窗口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推进工作任务,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效果显著。各部门、各科室、各窗口要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和鼓励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窗口单位和个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广泛动员,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真正把思想和力量凝聚到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来。

(三)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根据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人,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搭建平台,培养队伍。要大力开展服务标准化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搭建平台组织政务服务人员参加专业、系统的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经验,同时要把专家请进来有针对性地授课,分层次培养。

附件:1.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1:

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

副组长:XX(县政务办)

成员:XX(县政务办)XX(县政务办)

XX(县政务办)

XX(县发改局)

XX(县公安局)XX(县民政局)

XX(县人力社保局)

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XX(县市场监管局)XX(县医疗保障局)

XX(县税务局)

XX(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务办,XX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XX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任务分解表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事项

完成时限

牵头科室

责任科室

(窗口)

1

建立标准体系

1.建立健全具有XX特色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

2019年10月

政务服务中心

各窗口

2

标准化+现场管理

1.优化设置服务标识。在服务大厅醒目位置摆放功能区分布图,各服务区设置标牌,各服务窗口正上方采用电子屏等方式标示对应窗口编号、当前办理顺序等。标识、标牌等到位、清晰、美观。

2019年12月

政务服务中心

综合科

2.合理设置功能区域。服务大厅分设导询服务、自助查询办理、窗口受办服务、投诉代办等办事功能区和休息等待区,以及洗手间、母婴室等便民功能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最多跑一次”投诉代办窗口、咨询窗口等功能区。

2019年6月

政务服务中心

综合科、各窗口

3.合理配置设施设备。根据政务办事和服务实际需求,服务大厅公共区域、窗口办公区和会议室配备相关办公设备、桌椅、宣传设备、绿植、饮水机、伞架、便民服务用品、应急物品等,为保障大厅正常、有序、规范运行,配备照明、卫生洁具、消防器具等。各区域内设施设备等物品摆放统一、整洁、有序,并明确专人负责维护管理。

2020年2月

综合科

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事项

完成时限

牵头科室

责任科室

(窗口)

3

标准化+服务质量

1.持续深化“一窗受理”改革。按主题板块有序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

逐步扩大大综合受理事项覆盖率。明确各主题板块“一窗受理”事项清单,完善“一窗受理”平台建设及配套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2019年12月

政务服务中心

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2.建立标准化办事指南管理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落实办事指南“同源发布”,结合“八统一”标准,以权力事项库内事项信息为依据,规范统一线上、线下办事指南,落实限时办理制度、“无证明县”建设、“一证通办”、“一件事”办理等工作要求。

2019年12月

政务服务中心

政务服务管理科、改革协调科、各窗口

3.建立各项配套服务制度。全面建立并落实一窗受理制度、上门服务制度、延时服务制度、预约服务制度、容错免责制度、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AB岗位制度、窗口办件好差评制度、分中心管理制度、代办帮办制度、部门领导坐班制度等服务制度和管理制度。

2019年7月

政务服务中心

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4

标准化+人效管理

探索综合窗口工作人员统一委托县政务办管理。制定窗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建立“即时评价、过程考核、评定、长期培育”的窗口管理模式,建立员工工作绩效与收入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确保综合窗口编外人员流动率低于20%。

2020年3月

政务服务中心

综合科、政务服务管理科、各窗口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事项

完成时限

牵头科室

责任科室

(窗口)

5

标准化+智慧政务

依托“XX”、“一窗受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查询、咨询、预约、办事、评价等服务功能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优化政务服务大厅排号叫号系统设备,实现精准引导、有序引导、智能引导。建立健全24小时市民服务之窗、机器人服务岗、可视化数字化监控系统。建立部门日常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等系统平台,实现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

2020年3月

政务服务管理科

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科、各窗口

6

标准化+基层延伸

深入推进“就近办”模式。加快推进“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网格员服务”模式,2019年底前确保50%以上民生事项在乡镇、街道便民中心可办。全面实现综合性自助终端镇(街道)全覆盖,确保“一证通办”事项可在自助终端办理。进一步扩大社保、公积金等事项的银行、邮政等网点的代办事项范围和覆盖面,确保2019年底前实现镇(街道)100%全覆盖。

2019年12月

政务服务管理科

改革协调科、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各代办网点,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深入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建设。大力推进民生事项向基层延伸,实现民生事项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可办比例超过50%以上。贯彻落实市县“全市通办”,实现市县通办办事事项比例达到50%以上。

2019年12月

政务服务管理科

改革协调科、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事项

完成时限

牵头科室

责任科室

(窗口)

7

成果巩固推广

制标准化服务手册,完成建设成果报告,塑造服务形象,制作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资料,形成XX县政务服务品牌。加大外部媒体宣传和内部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政务服务品牌影响力。

2020年9月

政务服务中心

政务督查科、综合科、各窗口

第五篇:建设高标准共用平台 推动节约型电子政务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电子政务也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型政府和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为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改革创新的源动力。但是,电子政务相对庞大的建设成本一直是各级政府决策者头疼的大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成本大,是由行政管理体系复杂和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庞大所决定的。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包括管理设施和技术设施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设施包括组织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内容,技术设施包括网络与环境基础设施、基础硬件、基础软件以及信息数据资源、信息应用系统等内容,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才有可能完成,因此,推动节约型电子政务,一直是所有政府信息化决策者和建设者的理想目标。

青岛市采用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创新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首创建设的高标准共用平台,满足了全市大部分党政机关单位的电子政务需求,节省了电子政务系统50%~80%的建设投资,在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上实现了新跨越。

青岛市自2002年开始就规划和确立了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青岛市以集约化模式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信息服务,形成了独特的“861”技术体系,即8个平台(网络平台、安全平台、基础办公平台、公共门户平台、流程管理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多媒体协作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6个中心(应用服务中心、应用服务注册中心、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认证授权中心)和1套目录体系,奠定了持续发展的政务信息化基础。

在青岛市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和研究发现,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50%~80%的底层软硬件基础平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基础平台之上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因此电子政务基础技术设施共享是可行的。

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集约化水平,减少不同部门间信息化设施重复投资,大幅度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青岛市于2008年决定在原有“861”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扩充完善,建设全市机关电子政务共用平台,全面推行集约化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青岛市目前已经高标准完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共用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成全市机关共享机房

按照“集中统

一、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充分共享”的原则完成了电子政务共享机房建设,能够满足未来20年发展建设的需要,该机房包括屏蔽机房、核心机房和扩展机房三大部分,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提供了机柜、专用精密空调、UPS不间断电源、KVM远程管理、综合布线、视频与环境监控、专用气体消防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机房建设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建设规模和应用技术水平在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市人事局、市外办、市统计局、市计生委、市质监局、市水利局、市药监局、市外经贸局、市水文局等单位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已迁入共享机房。

(二)升级改造政务网络平台和安全支撑平台

为满足电子政务应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对网络性能的需求,全面升级改造政务网络平台和安全支撑平台。实现了政务网络系统骨干万兆、楼层千兆、桌面百兆的建设目标,并部署了PKI用户认证体系、链路负载均衡、UTM防火墙、IPS入侵防御系统、行为审计、安全管理平台、带宽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与审计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和终端准入等较完善的网络管理和安全设施,为全市政务应用提供一个宽带高速可靠安全的网络传输支撑平台。

(三)升级应用支撑软件平台

根据PSSP(Platform-Sharing Services Provider)平台共享服务要求,完成了刀片服务器和集中存储系统建设,形成了80多台刀片服务器和60TB集中存储能力,采用统一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开发运行环境和统一管控系统,构建了完整的基础软件平台,并对基础办公、流程管理、表单管理、通用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多媒体协作等通用应用平台进行了全面优化,为更广泛地推行集约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建设统一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技术平台

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集中进行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技术平台建设,完成了大厅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优化以及大厅收费系统、视频监控系统、LED显示系统、相关电子设施、办公设备等项目的建设实施,为入驻大厅的50多个行政部门单位,提供了全流程网上审批、全过程电子监察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政务审批服务“一站式”。

(五)完善平急结合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全面完成平急结合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部署工作,完成12区市分中心建设,并协助各区(市)启用系统,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各项工作部署;将音视频服务扩展到社区,协助区市开展“民情在线”、“社区服务”等各具特色的音视频应用服务。

青岛市电子政务集中投资、集约发展,综合效益显著,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利用共用平台集中建设了全市50多个部门的网上审批系统,如果采用分散建设模式,按每个部门投资100万元计算,已节省投资5000万元。

另外,据统计,利用共用平台支持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又减少了全市各类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按照IT系统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如果各部门共享市级平台,就可以节省80%的财政投资,未来5年节省投资可达4亿元左右。

(2)管理效益突出。通过建设共用平台,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集中由电子政务办公室管理和运行,所有部门不仅能获得24小时×365天的可靠运行保障,避免了部门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带来的系统管理运行安全风险,而且每年还能节省上千万元的管理运行成本。

(3)社会效益明显。由于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运行于统一共用平台,实现技术系统高度集中统一,消除了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障碍,从根本上消除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风险,能顺利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服务,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目标创造了条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极大地优化了全市政务环境。

目前,青岛市已经规定,除特殊需要外,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都要以电子政务共用平台为基础进行开发建设,各部门一般也不再建设机房,如有特殊需要确需单独配备服务器等设备,可在统一的共享机房集中托管。

事实表明,建设电子政务共用平台后,青岛市大规模的IT资源共享已经变为现实,为探索实现节约型电子政务提供了成功经验。

上一篇:中学安全消防责任书下一篇:自我行业定位如何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