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研究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技术后建筑领域出现的又一次的革命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BIM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而工程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因此,同时掌握BIM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人才被视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BIM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完全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BIM技术人才需求。因此,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培养BIM技术人才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建筑行业BIM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重担,跟上BIM在行业发展的步伐。而当前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缺乏,给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能力的衡量和评价增加了难度。因此,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模型是解决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难以判断自身BIM教育能力水平的方法。本文在阐述BIM与工程管理专业的联系、绩效评价与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平衡计分卡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构建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明确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的战略目标,以平衡计分卡“顾客、内部流程与控制、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维度把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文献归纳与专家访谈,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四个维度建立了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形成最终的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赋权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采用OWA算子赋权法确定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以及采用物元可拓法建立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是以A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案例,运用本文的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物元可拓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BIM教育绩效的建议。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本文构建的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模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前自身BIM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知道从哪方面提高BIM教育能力,达到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所追求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BIM教育;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OWA算子赋权;物元可拓分析

学科专业:工程(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绩效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平衡计分卡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BIM教育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BIM的定义

2.1.2 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义

2.1.3 BIM与工程管理专业的联系

2.2 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2.2.1 绩效、教育绩效与绩效评价概念

2.2.2 绩效评价的流程与方法

2.2.3 高校教育引入绩效评价的意义

2.3 平衡计分卡理论

2.3.1 平衡计分卡发展历程

2.3.2 平衡计分卡概念

2.3.3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中的必要性

2.3.4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

2.3.5 平衡计分卡用于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中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1.1 明确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的战略与使命

3.1.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战略目标分解

3.1.3 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1.4 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权重的确定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2.2 评价标准的确定

3.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OWA算子赋权

3.3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3.2 物元可拓法基本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评价对象的确定

4.2 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绩效评价

4.2.1 物元可拓评价分析

4.2.2 物元可拓结果分析

4.2.3 提升BIM教育绩效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制图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博物馆信息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