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表教案稿

2022-06-30

教案的特征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学习、思考和模仿。教案撰写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则关系到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管理工作表教案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管理工作表教案稿

党员通表大会主持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欢迎大家参加XX系第(

) 批入党发展对象通表大会。

支部共有党员()名,正式党员()名,预备党员 ()名。到会党员共( )名,符合召开通表大会的要求,其中还包括党支部书记XXX老师,组织委员XXX老师,党员教师XXX老师。

今天的大会包括两项议程:第一,预备党员申请转正,第二,入党积极分子申请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现在进行大会第一项议程,先请×××同志宣读转正申请书,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及有关情况…….现在有请群众发表意见…..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有请×××同志进行个人陈述。有请培养人×××发表培养意见(如不在,由×××代读,注:两个培养人发表)……有请群众发表意见….. 现在请与会正式党员对×××同志能否按期转为正式党员进行表决,同意×××同志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请举手。一致同意×××同志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下面是预备党员,同意×××同志成为预备党员的请举手,….一致通过。(请与会正式党员对×××等同志能否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以及×××等同志能否成为预备党员进行不记名投票表决…..)

让我们对以上顺利通表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现在请×××(老师)讲话……谢谢×××讲话。现在我宣布本次大会圆满结束。

第二篇:特 岗 教 师 代 表 发 言 稿

长丰县造甲乡中心学校李洋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迎接新学期的开始和即将到来的第27个教师节,我感到非常的激动,首先向我的同行说声节日快乐!并代表我们特岗教师向一直支持和关心我们的校领导和老教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学刚毕业的我,怀着美好的梦想背井离乡,来到长丰县造甲乡。我选择了教育,选择了造甲,选择了造甲中心小学。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的选择,我今天才能有幸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

我是一名造甲中心小学的特岗教师,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栽培和热情帮助下,让我曾经的稚嫩已逐渐变得成熟,曾经的忐忑已逐渐变得稳健,无论哪一种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都是在造甲教育的园地里完成的。为此,我想由衷地说一声:感谢教育。一年来,我担任三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过去的一年里,在教学中取得了些许成绩,同时,在生活和管理中也学到了不少。俗话说“事业无止境”,只有自加压力,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年轻的我没有满足的理由!记得刚进入造甲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一个好的老师将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当时我非常的不理解这句话,直到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真正理解和认同了它。当教师确实是一个良心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做错了还有改正的机会;一个物体损坏了,还可以再补救,但是对于学

生来说,如果耽误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将影响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正确指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我也经常会想:如果我毕业后不是当老师,我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我有很多同学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真的愿意站一辈子讲台吗?每天守着学生多枯燥啊。确实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放弃了很多个人的空间,很多时候,当别人坐在餐厅享受餐宴的时候,我却是赶去教室教授学生;当别人在开心感受周末快乐幸福的时候,我可能还在忙着备课、批改作业;当别人过着幸福家庭生活的时候,我还一个人忙着去纠正那些调皮学生的小毛病。也有人问我,“你们几点下班”,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具体的下班时间,就算我们下班回到家,心里仍然在惦记着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但是,老师毕竟也是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怀,也会有累的时候,特别当遇到了无理取闹的家长,学生反复犯错,不能明白自己一片苦心的时候,所有的委屈交加在一起,也曾沮丧过。每当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也曾孤独过,但是细细琢磨之后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老师,包括我们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也要感谢教导我们的老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坚持下去,凭自己的良心去工作,就凭着这份责任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我们的。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

份尊重。正是我与学生的朝夕相伴,同为“兄妹”之情,使我的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知识决定命运,教师成就未来,教师是一个用心去工作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帮我们完成,因为他们以后会走向社会,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家、政治家等等。这些人才都是我们老师教导出来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包含着我们的默默付出,我们用爱与责任成就着未来。每当想起这些,我就非常的自豪。

一年的光阴,从我的生命里匆匆流逝;但却在我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使我渐渐悟到了教师真正的职责所在;感受到了学校对于一名青年教师的信任与呵护;体会到艰辛永远与快乐同在。

各位同仁,我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辛勤耕耘,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愿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最后: 祝各位领导、老师们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节日快乐!谢谢!

第三篇:员工拾金不昧 失主送锦旗表谢意通讯稿

公司员工拾金不昧 失主送锦旗表谢意 ****月*****日,两名游客手持锦旗来到沙湖旅游分公司办公室,将一面锦旗送到办公室主任手中,并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经了解,*****月******日,两名******游客在景区游玩,丢失卡包一个,内装医保卡、贵宾卡、银行卡、会员卡等物品却浑然不知,所幸被*******公司员工*****************捡到,*********将卡包上交到******办公室,******办公室通过游客包内贵宾卡上的信息联系到游客本人,并将卡包归还给了********游客。就有了上面一幕:游客专程到景区感谢公司员工的拾金不昧行为,并送来一面写有“拾金不昧,无私奉献”的锦旗,这不仅是对公司员工拾金不昧美德行为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服务工作的激励。

第四篇:陈情表 教案2

14 陈情表

李密

[教学目的]

一、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

二、加深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三、积累文言词语。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夙遭闵凶

祚薄

期功强近之亲

终鲜兄弟

茕茕孑立

床蓐

供养

陨首

逋慢

日笃

矜育

拔擢

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四十有四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二、朗读课文。

三、思考课后练习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二、解题及有关情况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李密,三国时曾仕蜀汉。西晋时,武帝(司马炎)为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其中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召,但如果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必会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说服晋武帝,李密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召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父早亡,母改嫁,自己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苦衷。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后很受感动,不但停召李密,还赏他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正音与朗读。

1检查预习题一,正音。

夙遭闵凶(sù mǐn) 祚薄(zuò) 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g) 终鲜兄弟(xiǎn)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床蓐(rù) 供养(gōng) 猥(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 日笃(dǔ) 矜育(jīn) 拔擢(zhuó) 优渥(wò) 日薄西山(bó) 更相为命(gēng)

四十有四(yòu)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shēng)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名朗读。

四、分析与理解课文。 1第1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的。

提示:自己幼年丧父,失母,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成人;成年后家门衰微,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奉养。 2第2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应召与奉亲处境两难。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三、练习四。 2背诵第

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与理解课文。 1第3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本文是从什么角度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的。 提示:“圣朝以孝治天下”——治国纲领,自己不能奉诏合理;祖母危在旦夕,不能离开自己,自己不能奉诏合情。不奉诏不是“矜名节”“有所希冀”。 2第4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三、进一步理解本文诉情与陈理交融为一体的特色。

陈情于事、感情真挚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为何会有如此“悲恻动人”的效果? 1内容上:

李密深知,要使晋武帝相信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所以文章紧紧围绕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句话来写。首段从幼年坎坷遭遇写起,把对方带入悲怆酸楚的气氛中,以激起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第2段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表现感恩戴德的敬意,以及“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种诚惶诚恐、圣恩难报之情,显然会极大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和权力欲。先写恩,再写自己的难处,比直陈委曲更能打动“圣心”;“供养无主”和“刘病日笃”与上一段呼应,使悲恻之意、至孝之情与“实为狼狈”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收到悲恻动人的效果。第

3、4段强调祖母“九十有六”,已是“日薄西山”,将不久于人世,令人为之动容。 2语言上:

(1)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排比、对偶句式形成整齐而和谐的节奏,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使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完成课后练习六。

五、作业。

1背诵第

3、4段。

2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自己对“孝”这个问题的看法。(500字左右) 参考:

(1)课后的“相关链接”。 (2)补充材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世之孝也。(《孝经·士章第五》)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参考资料

一、《陈情表》赏析之一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象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二、《陈情表》赏析之二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三、课文诵读指导 1.第一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层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正是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的。

2.第二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①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②“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③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逼,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恻,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惟”“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微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二、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三、学习本课,应注意其语言艺术。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第五篇:荐季直表教案

地址:教 你 写 锺 繇 讲 义作者:冯祥熙

一、范本:《荐季直表》。

二、毛笔:初学时选用短锋兼毫,上手后改用短锋羊毫。

三、墨:初学时可用一般墨汁,上手后最好使用玄宗墨,此墨漆黑色正且胶性小,但要在砚台中加适量清水用松烟墨棒研磨至散化后书写,墨吃八分,效果极佳。

四、纸:初写不宜用生宣,可使用皮宣,若选用藤宣(四川产黄藤皮所制)效果最佳。

五、临摹目的:体现高古、憨厚及灵动的传神感。

六 、对临字体次序:先大楷、再中楷、后小楷。

七、课时、88课时。

八、概述:(1课时)

《荐季直表》为锺繇书,作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此帖流传颇为曲折,唐宋以前未闻,元至元九年(1277年)为陆行直所得,明代归沈周、华夏,后为大吏勒取献于严嵩,严嵩败后没入内廷,后复转流入民间,由王世贞、梁清标、于年等人递藏。清代入内府,清末归孔广陶、裴景福,最后据传被窃取后埋于地下被毁。此表有宋刻本在日本。明代曾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并列入篇首。又王状弘藏有柯罗版单片,1984年刊于《书法》杂志。据考,其墨迹纸本12.6*40.4厘米,共19行,墨色陈厚如漆。目前市面上版本较杂,其中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因为此书是我国楷书的早期代表作,故历来影响巨大。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载陆行直跋称其“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上有河东薛绍彭印章,真无上太古法书,为天下第一。”又同卷载郑元佑跋云:“漢季楷发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故岂能外此哉。”王澍《竹云题跋》卷一则云:“太傅《贺捷表》幽深变化,奇绝一世。此表应在《贺捷表》后,益更精微,亦更淡古,盖其晚年融释脱落,渣滓尽去,清虚真味,有如此也。” 锺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少时才思通敏,后举孝廉,任尚书郎、阳陵令,后以疾病为由离职。接着又被三府征辟,为廷尉正、黄门侍郎。郭汜等叛乱时,漢献帝受困,锺繇与尚书郎韩斌同谋帮助天子逃离长安。后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

仆射,并录为功封东武亭侯。曹魏建国初期,为大理,迁相国。曹丕称帝,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又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魏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魏太和四年(230年)卒。明帝素服临吊,谥号成侯。唐张怀瓘《书断》云:“(元常)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世锺繇真书不存,宋以来法帖中所刻《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及《墓田帖》等,史传均为后人临摹。此帖为锺繇向曹丕推荐季直的表章,原文中有“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一语因摹刻不清,历代译文多有将“侯”字误认为“焦”字,以为所推荐者是“焦季直”,明代文徵明等人对此误已加以辨明。季直之名实未见于史记,仅见于此表。表文中记载了季直在官渡之战中立功受封,罢官后生活清贫等情况,是对相关史料的有益补充。

原文: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饷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毫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聖德录其旧勳,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状,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言,臣繇皇(惶)恐!皇(惶)恐!顿首!顿首!谨言。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锺繇表。 译文:臣锺繇言,臣自从遇到先帝,有幸成为心腹之臣。建安初年,王国的大军在关东与刘备、袁绍交战。那时正遇荒年,粮价昂贵,各郡县残败毁坏,三军的粮饷匮乏,几乎朝不保夕。先帝应用他神奇的谋略和计策,任用了合适的人才,使得深山辟地的百姓也纷纷运输粮食,运粮的队伍在路上络绎不绝,让顽敌闻风丧胆,而我军士气大振,最终在不足一月的时间内肃清了敌人。当时这一切是因为采用了原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略。季直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运粮任务,丝毫没有延误。因此先帝犒赏他,封为关内侯,并将山阳郡那样的大郡委任于他并做太守。现在季直已罢官,寄居在许都,因为他素来是廉洁的官吏,故罢官后衣食不保。臣不计愚钝,希望看在他过去的功劳份上,怜悯他的年老和贫困,再指点一个州让他去任职,使他继续报效国家。季直精力还算旺盛,必定能够日夜奉公,抚育子民。臣蒙受国家之恩典,所以行事不敢随人苟且,敷衍职务,明明看到了这些事而不敢直说。这样冒犯您的尊严,臣子我实在惊慌恐惧,叩头再拜!谨此表白如上。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锺繇表。

九、临写方法

(一)、橫画(3课时)

1、长橫画

范字:直 、老、素、安、奇、事。

藏锋入笔、收笔,大都中间较细,收笔要舒畅自然,忌写成“柴担”。

2、短橫画

范字:臣、王、不、

三、皇。

凌空逆势入笔,然后藏锋收笔。这种短橫大都收笔时蕴含隶意及行书笔意,临写时要注意整字笔势的变化。

3、橫画收笔

范字:困、我、年、爰、山、復。

逆进行笔,收笔时顺锋向上提笔。

( 二)、竖画(2课时)

1、竖画收笔

(一)

范字:神、许、军、干、下、同、州。

竖画多为主笔,书写时收笔较重,不能太直,要蓄张力,笔画圆实,忌直线下泄。

2、竖画收笔

(二)

范字:俾、年、郡、劇、师。

笔画粗短或纤细,并向右下方顺势收笔。

(三)、撇画(3课时)

1、左撇收笔

(一) 范字:旧、及、犯、使、侯。

笔速较慢且稳健有力,一般呈刀叶状。

2、左撇收笔

(二)

范字:録、力、先、榖、献、人、廉、不、充、欲。

入笔后徐徐增加笔的压力,并有转锋上挑动作,隶意较浓。特别是“献”字左撇直立,很有气势。

(四)、捺画(3课时)

1、右捺收笔

(一)

范字:聚、食、路、破、之、罷。

起笔轻而收笔缓慢,并向右下方舒展时笔画较长而远离中宫。

2、右捺收笔

(二)

范字:豪、東、徒、榖、略、家。

根据结体需求、以点代捺。一般左撇短而右捺(点)长,起到中宫紧收的作用。锺字时而放大、时而紧收,这是其特点之一。

(五)、戈画(2课时)

范字:贼、武、蟻、成、残、我。

戈画要舒展挺拔,富有张力,注意起笔与行笔的角度变化。“残”字戈法为隶书笔意。

(六)、乙脚(1课时)

范字:恩、先、绝、、犯、氣、尅。 乙脚事实上是竖弯钩的一种,书写时不应瘦弱无力,无论是“先”字的“浮鹅钩”还是“恩”字的斜钩,都要写的扁平,最终使整字稳定。

(七)、折画(3课时)

1、折画

(一)

范字:國、内、關、能、见、雷。

转折处在橫画终了向左下行笔时加大笔锋的压力,要慢转而没有棱角。这种写法与唐楷皆然不同,因此不能与方笔转折相提并论。

2、折画

(二)

范字:圗、直、自、初、陽。

同第一类折笔相比,转折的角度更圆,有篆书味道,起笔很轻,然后逐渐加重,几乎看不出转折的笔法。“圗”字较明显。特别是“陽”字下边的“勿”有行草的味道,这也体现了当时由隶到楷的变化过程。

(八)、点法(4课时)

1、点法

(一)

范字:效、下、夜、不、髪、言。

“效”字的点法为隶,终了时顿锋向上提笔。“髪”字最后一点偏右,落纸千钧,恰到好处。

2、点法

(二)

范字:亭、穷、首、尚、自、壮。

“穷”、“首”、“尚”三字是左右或上下两点的配合,秀逸而不轻佻。特别是“亭”字的上部两横化为两点,下部竖钩变为一点,显得整个字稳重而灵动,这是锺字以点代画的经典之所在。无论怎样理解点画,锺体的点画皆含行草之意,这是其一大特点,要细加研究。

3、点法(三)

范字:

期 、受、爰、縣、爲、勳、

这种点法是两个点以上互相呼应的连点写法,书写时要细细推敲,把握点的节奏感,克服“点多则散,点少则滞”的弊病。“期”子左下两点有飞动感,“勳”字四点稳定结实。

(九)、连笔字(2课时)

范字: 録、豆、望、以、衣、强。

这种字大都带有行意,无意间也透出章草之韵味。行笔时要慢,这样才能显得自然有力。特别是“録”字左偏旁的连续笔画是从竖到两横,竖画的弯曲和两横写法耐人寻味。

(十)、笔画省略的字(2课时)

范字:雷、事、郡、復、嚴、宸。

笔画的省略,增强了行草笔意,其主要目的是增大腹地空间,使中心部分更宽敞,整字看起来更灵动,要经过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初学的小学生而言要避免日常错字的出现。

(十一)竖长结构的字(1课时) 范字:见、月、事、廓、豆、遭。 在橫画较多时,橫细竖粗,并有等距感,但必须要笔画长短、疏密得当。

(十二)、橫宽结构的字(2课时) 范字:心、不、人、以 、任、必。

这种字沉着稳定,是锺体书法的特征,练习时点画必须准确对位,不然会出现结体松散的感觉。

(十三)、重心在中点的字(2课时)

范字:策、山、军、東 、米 、帝 、豪 、家。

贯穿一个字中点的竖画,是稳定全字的重要笔画,通常竖画较短而点在正中,这样易形成字形稳健洒脱、神态矫健的效果。

(十四)、下部偏右的字(2课时)

范字:當、年、赏、聖 、亭 、帝。

字的上部尽量趋向左方,而下部向右偏移以取得均衡,造型十分生动,这种“错位感”也是锺体的一大特色。 (十五)、左右偏旁分离的字(2课时)

范字:陽、作、德、使、任、强。

有意加大左右偏旁的距离,增强了一些字的稳定感,这种结构方法多数为左偏旁笔画较少的字。

(十六)、左右偏旁交错的字(2课时)

范字:效、故、欲、旅、敵、毁。

与左右偏旁分离的字不同,左撇右捺很突出,应注意处理好笔画的留白处。这是汉字书写中最为常见的交错方法。

(十七)、右侧长宽的字(2课时)

范字:今、聚、罷、食、矝、尅。

左侧笔画紧凑,右侧尽量寛广延伸,目的是避免字形结构的分割不齐,往往右边一捺成为主笔。“尅”字右侧宽大而不失其重心。 (十八)、底部齐整的字(2课时)

范字:榖、保、繇、勳、縣、期。

底边处于水平位置,保持稳定,而左右偏旁亦大亦小,变化无穷。

(十九)、 左侧宽大的字(2课时)

范字:顿、委、受、許、能。

左侧宽大的字与右侧宽大的字一样各有千秋,都是横画起主导作用。

(二十)、梯形的字(2课时)

范字:先、愚、氣、獻、报、旧。

下部宽大扩展,上部窄一些的字非常稳定。 (二十一)、倒梯形的字(2课时) 范字:劇、守、季、實 、言、得。

和梯形字相反,上宽下窄,但要写出字的稳定感。 (二十二)、左小右大的字(3课时) 范字:腹、蟻、破、时、髪。

左偏旁小一些位置偏上。右偏旁则大一些,互相映照,带来变化。 (二十三)、笔画疏松的字(3课时) 范字:穷、國、間、句、爵。

宽松状态下的字很难写,关键是要笔画相趋依从,疏松自然。 (二十四)、笔画粗憨的字(3课时) 范字:圗、臣、尚、司、困、俾。

粗憨的笔画多数在竖画中反映明显,书写时要粗憨结实,不能臃肿无力。

(二十五)、笔画等距的字(2课时) 范字:廉、贵、其、时、建、谨。

横画的间距相等,多出现在以平势和俯视的字上,这种字写不好易板滞,必须处理好相同横画间的笔势变化。“谨”字上下平齐,横画略带隶意,从而显得更加古拙。

(二十六)、大楷通临(10课时) (二十七)、 中楷通临(5课时)

(二十八)、小楷通临(10课时)

(二十九)、对《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還示表》、《墓田丙舍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的概述(8课时)

(三十)、分类总结点评(5课时) 由于锺体书法结体及笔画变化空间大,有别于法度严谨的唐楷,很难定格讲述,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加强上述《宣示表》等诸帖的综合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临帖不但要形同神似,更核心的是要加大临写过程中技术含量的自有沉淀。我曾在《论书法功》一书第六章中提出,由于大部分拓本历代久远,字迹模糊变形,初学者亦选用今人临摹的清晰范本,上手后再对临原帖,这种方法很重要。

上一篇:锅炉管理制度内容下一篇:高考志愿填报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