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政治问答题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答政治问答题

政治经济学 简答论述

3.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3)价值量的决定还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增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反之,情况就相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4.如何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形成的原因。由于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或局部性质,是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或局部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当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出去时,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就不能转化为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怎样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

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五种职能的这一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6.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等;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 用的表现形式。

7.试析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做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绝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殖。

(2)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虽然在现场进行直接操作的劳动者会减少,但在现场以外的劳动者增加了;体力劳动减少了,脑力劳动增加了。现在的“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劳动者,又包括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剩余价值是由他们共同创造的。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正确认识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这就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与对立,似乎工人得到的是他的全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所以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1.资本的类型 ,资本积累的含义和原因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2.资本积累的外在因素是市场竞争。它迫使资本扩大自身的规模以便提高竞争力。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化为内在的资本积累动力。

3.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16.股票价格的含义,公式和决定因素

股票价格的含义和公式:

股票价格是股票在市场上的买卖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决定因素:

(1)股票价格不是它的票面金额,不是它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股票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取股息的权力,所以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它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2)在市场上,股票价格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如股票的供求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经济周期变动、物价变动、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政治因素、投机因素、心理因素等。

18.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和利息。

(4)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股份资本和股息

(6)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9.垄断的含义,垄断资本形成的原因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类型

垄断: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垄断资本形成的原因:企业组织形式调整及与之伴生的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很小,竞争激烈,彼此间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随着电力及其应用引发的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这使得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

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涨。

(2)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3)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类型:

(1)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2)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

(3)垄断组织与垄断组织间的竞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和国家调控

形成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私人垄断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时,资产阶级国家便不得不出面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节。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调控:

(1)国家借助于国有经济,以巨大的资本供应者和大量商品的供应者及采购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中,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资产阶级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

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相辅相承:一方面,国家掌握的国有资本越多,即直接调节能力越强,其作为上层建筑直接或间接干预经济的力量就越大;另一方面,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干预、调节经济的力量越大,就越能够集中和增大国有垄断资本。

21.资本输出的含义和原因:

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垄断资本集团或政府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资本输出的原因

(1)由于国内已经建立了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从而使垄断资本积累的大量货币资本开始“过剩”

(2)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加速输出资本,以保证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来源。

(3)随着生产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扩大和深化,在国际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也发生和发展起来。

2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基本框架和任务

含义: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

基本框架: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只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

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6)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任务: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4.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手段是什么?

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来进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1)经济调控手段。即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

(2)法律调控手段。法律手段的主要职能是采取法律形式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3)计划调控手段。计划调控应实行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

(4)行政调控手段。宏观调控需采用一定的、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通过政府行政部门和经济管理机构进行。

我国已建立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我国通过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性计划和市场

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扩大,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宏观调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

(2)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等。宏观调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适当的调节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使社会总体经济协调有序运行,并对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促使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实现的过程。

怎样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1)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宏观调控目标是和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篇: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招生办答考生问答

问:你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高校?

答:我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烟台大学申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依托烟台大学优秀教学资源,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现在校生10600余人。

问:你院是一所文科院校吗?

答: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以全日制普通本科为主,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学院设有文法系、外语系、经济系、管理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招收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朝鲜语、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2个本科专业,汉语、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13个专科专业。

问:你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怎样?

答:我院依托的烟台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我院的85%教师来自烟台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文经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院视教学质量为学院的生命线,是学院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学院学习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先进经验,精心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精选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任课教师,特聘大师级教师、著名企业家、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组成了一支责任心强的教学督导队伍,加强教学监控与检查;建立了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文经学院把质量意识和过程管理的思想放在首位,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学生的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

问:你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

答:学院坚持 “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理念,实行全面学分制,注重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职业课程嵌入、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校内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问:你校在哪一档招生批次招生?

答: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在山东省按照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规定的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普通本科专业在山东省按照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规定的本科第二批次录取。其余外省份按照各省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批次录取。专科专业按照山东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专科第二批次录取。

问:怎样填报志愿?

答:报考我院的考生应在2011年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的网站上填报志愿。 问:你校的收费标准是多少?

答:我院为教育部规定的按教育成本收费的独立学院,收费标准由省有关部门统一核定,普通本科培养费10000元/年,艺术设计专业12000元/年;专科培养费8000元/年,住宿费按山东省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标准执行(1000-1200/学年)。

问:你校颁发何种性质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答:学历证书颁发形式:学生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由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本、专科毕业文凭,享受国家普通高等毕业生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问:你校的学生能否继续攻读研究生?及优秀学生成绩如何?

答:凡我院的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0

7、0

8、0

9、

10、11年共有540余名同学考取了国内各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其中2011年考取120余名研究生。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经过八年的发展,学院各项成绩斐然。学院派出的学生团队自2006年以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每年都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若干;自200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山东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获奖率在80%以上;2010年参加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一项。2009年来,约有40名同学考取各类公务员。

问:你校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情况怎样?

答:我院充分发挥烟台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以及与烟台大学资源共享的优势,每学期开设众多学科的课程,供在校学生任意选修,为广大学子的个性发展与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问:你校的奖、助学金如何设置?对高分学生是否有奖励?

答:奖学金:我院在校生享受国家奖学金8000 /学年、省政府奖学金6000 /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 /学年,学院设立三好学生标兵奖、三好学生奖、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此外学院还设有各种单项奖,包括外语优秀奖科学技术创新奖、人文艺术奖、体育拼搏奖等。奖学金覆盖面达在校生30%.

助学金:在校生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不同,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别困难三档,分别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2000、3000及4000元。受助比例占在校生总数的12.5%。

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可申请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对新生的奖励政策包括:

1、凡高考成绩为所在省、市、自治区前100名的文理考生,且第一志愿被我院录取者,获四年全额奖学金(奖金额为四年学费总合);

2、凡高考成绩为所在省、市、自治区重点线以上的文理考生, 且第一志愿被我院录取者,获新生奖学金25000元(名额不限);

3、如同时符合

1、2条件者,只能享受最高的一项奖励.

第三篇:2012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简答部分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①它是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各种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1)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黑格尔在哲学上的最杰出成就,他以精神辩证运动的形式,阐述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他首次提出的辩证法三大规律,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

(2)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恢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权威,使费尔巴哈哲学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黑格尔虽然在历史上是系统地阐述辩证法的第一人,但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使他不能真正懂得和正确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因而没有积极地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从而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产物,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的反映和表现。

(2)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符合腐朽、反动的剥削阶级和统治集团的利益,因而它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鼓吹唯心主义,歪曲世界的本来面貌,以欺骗人民群众而达到其维护过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的。

(3)认识根源。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曲折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

①在认识过程中,如果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②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离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导致唯心主义。③在认识过程中,如果把感性认识阶段或理性认识阶段绝对化,就会陷入经验论和唯理论,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哲学家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根本方向和路线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民在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大事,都是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从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始终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己任,它反映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公然申明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地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可靠基础,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生动体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而革命性又推进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同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物质观点划清了界限。它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标志客观实在,既不同于物理学中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形体,也不同于化学中的元素。“客观实在性”反映了一切实体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使它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物质定义肯定了物质具有第一性,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这就坚持了物质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它就是物质,这使它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3)物质定义确认物质具有可感知性,是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和反映的。这使它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4)物质定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r界限。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来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本身的涵义是指: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运动就是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与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认为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认为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观点。 8.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①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①劳动促进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②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③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不断发展。

(2)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和规定。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具有别的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作出反应;人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愈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9.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10.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把握联系的普启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11.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量变的准备必然导致质变的到来,使事物的发展必然以新质态代替旧质态;②旧事物内部包含着消极、落后的因素,而新事物不仅消除了旧事物的消极、落后的因素,而且还生长着积极、先进的因素。所以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它必然要代替旧事物.

(3)新事物由于开始总是比较弱小的,,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旧事物虽然是趋于灭亡的事物,但它还暂时地强大,所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过程.由于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最终要代替旧事物。 12.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实际意义? (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这种质量统一的哲学范畴就是度。度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①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事物的度。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事物只有在它的度所规定的数量界限范围内,事物的质态才是稳定的;超出了这个数量界限,事物的质态就失去了存在的稳定性。③度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节点,这种关节点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中的上限和下限这两个量。事物的量变超越了这两个关节点,就会引起质变。

(2)质和量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事物的存在都有一个度。要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必须掌握事物的度,这就是“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讲的都是掌握适度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事物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并超出度的界限,而要看实践的需要。

1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14.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③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15.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旨,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16.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①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的行动取得成功,避免失败。 17.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②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实际工作,特别是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①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②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区分不同的偶然性,利用有利的偶然性促进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危害。 18.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1)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首先表现为量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高度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 数量的增减与构成事物的成分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还表现为质变形式的多样性,高度概括起来,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还表现为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虽然事物整体的根本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发生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在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新质要素的量的扩张。

19.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现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②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有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现象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0.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可能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1.为什么说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认识活动的指向物,是与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认识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

(2)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3)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为: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是人脑通过反映活动来实现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产生了关于对象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加工整理成为理性认识。③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是由认识主体所创造的感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识形式所构成的。④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反映是通过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24,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2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1)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答是客观的,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真理客观性根源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3)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由于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就称它为绝对真理。 26.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

(2)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作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以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3)二者的认识路线不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4)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分歧在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27、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变革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就是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进行的,是社会的集体的活动。

(3)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28.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它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 29.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有了完备的形态,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30.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31.什么是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1)生产力的物质性是指生产力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生产力的物质性是由以下两种情况所决定的:

①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都是物质性的要素,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

②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现代人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生产活动的结果,并成为现代人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基础。

(2)生产力的社会性是指生产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而不是自然力量。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是人的能力,即人改造、控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它与自然力具有根本的区别。

②生产力不只是单个人的力量,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力量,所以它不是个人的生产力而是社会的生产力。

32.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亦称生产方式,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1)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物质生活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3)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人类的物质生产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必然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制度发生改变。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 33.简述社会的基本结构。

(1)所谓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大体可区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三个基本领域,相应地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三种基本关系,规范化、制度化后形成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等三层基本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重要工具与方法。

(2)所谓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3)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亦称社会的政治制度。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4)所谓社会的意识结构就是指由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 34.国家有哪些重要职能? (1)从国家职能的范围来说,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从国家职能的性质来说,国家具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2)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国家的政治职能,主要是用于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国家的经济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组织和管理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等。

(3)国家的对外职能首先的和主要的是政治职能,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体。国家的对外职能包括:①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民族、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②剥削阶级的国家在企图实现对外扩张的目的时,则实行对外侵略;无产阶级国家则是坚持国际主义原则,保卫世界和平,支持各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 (4)国家职能的发展趋势。国家的产生,主要是阶级斗争的需要,因而最突出的是政治职能,同时也具有社会职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职能日益提升起来。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将会上升为国家的主要职能。 35.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36.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随着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新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产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更替决定上层建筑的更替。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迟早也要随之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后,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方式来进行的。

②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③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一种社会形态新建立起来的时候,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二者之间虽也有矛盾,但可以在该社会形态内部通过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加以解决。当一种社会形态已发展到没落时期,经济基础已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客观上要求变革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阻碍这种变革,这种矛盾就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发动的社会革命,彻底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就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基本适合,从而又开始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新的矛盾运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不断地得到变革,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按照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维护适应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3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38.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也创造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部分地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思想材料,因而也间接地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都是社会革命力量的主体,因而都是革命的主力军。

39.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还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②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还是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40.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3)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4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际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含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薪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 4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目的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5.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中共中央在18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3年9月,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总路线被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这是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 4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1)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农民的“两种积极性”,充分重视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及时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的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2)根据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地将农民由小私有制引导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 (3)在政策上,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并贯彻执行了实行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保证了整个运动的顺利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47.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1)它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48.简述我国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953年,中共中央宣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总路线的两翼。至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历史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9.简述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1)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3.简述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1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4.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等等。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55.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各国的发展,都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优秀文明成果。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他人的成果,才能不断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 (2)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文明成果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3)从中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差距来看,我们更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在经济、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又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以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大胆地加以吸收和借鉴。以这些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落后,赶上先进,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在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时,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其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内容,剔除含有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和丑恶颓废的东西,坚决反对全盘西化。 5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是什么? (1)我国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地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2)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①所谓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②所谓多层次,即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③所谓宽领域,即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等领域。 5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同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是一种进步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因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特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力量,并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坚待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使它成为实现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和宏观控制的主要物质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的保证。

(4)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全体社会成员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5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主要是: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营管理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等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因而它除了只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9.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有什么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3)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象征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标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这种经济手段。

(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确认了社会主义同样可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60.如何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与共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这是我们最终走向共富的手段。

(2)先富与共富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先富、然后先富帮后富,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61.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涵。

(1)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二是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各种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统筹区域发展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统筹全国性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地方政府统筹局部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

(2)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各地区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统筹考虑;二是对各地区人民生活要进行统筹考虑。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依托市场机制,运用能够掌握的各种资源,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帮助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62.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基层民主制度。 63.我国应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把立法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

(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的要求。 65.如何理解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这是因为: (1)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的事业。

(2)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4)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6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①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第二,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6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①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③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④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6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7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人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3)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人。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71.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是发达国家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7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年6月, 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这一外交原则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现在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73.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7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坚持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但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应有主次之分。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在这个前提下才允许部分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说,两种制度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等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区的私人投资等,均予以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不派军队到台湾。

(4)宪法和法律保证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长期不变。 7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又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76.试述“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主要体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

(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

(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 77.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为: (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 (3)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

(4)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给予法律保护。

(5)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78.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所以,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2)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直接创造的作用,而且他们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参加。

(3)知识分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既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总结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法制观念,都离不开知识分子。 7

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①由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决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指民族不分大小和发展状况的差别,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都是一律平等的,它是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坚持民族团结的目的,是为了民族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 8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根本任务是什么?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联盟组成。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另一个是在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衡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为实现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基础。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中的两个基本劳动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农联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以及个体劳动者,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组成部分。

③继续发展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即继续发展和扩大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继续发展和扩大祖国大陆外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巩固发展、坚强有力,后一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发展,蓬勃兴旺。

④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使爱国统一战线成为团结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⑤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议事,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81.怎样理解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当前,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确保人民民主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后盾。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3)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82.简述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83.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

84.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内在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一,有法可依是前提。就是要建立统

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第二,有法必依是核心。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第三,执法必严是关键。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 第四,违法必究是保障。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给予惩处。

第四篇:创业如何选择自己的项目创业25答

来源: 作者:袁岳

创业如何选择自己的项目?创业可以模仿人么?我要创业,如何准备?先工作一段创业是不是更好?如何为自己的创业想法找钱?创业如何减少风险?创业初期要不要用家人与好朋友?……对于想要创业的朋友而言,总会遇到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问题,听听“创业导师”袁岳给大家的建议。

1、创业如何选择自己的项目?

你走去江湖、市场、社会上,你可能看到有人做某种生意比较挣钱,或者某种似乎不错的生意还没有人做,或者在其他地方有人做的生意这里还没有人做,那么你就可以尝试。总体而论,要扩大自己的社会见识,看到某个虽然小但是可能给你机会的生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意不是从大的地方开始的,而是从小的地方开始的。

2、创业可以模仿人么?

当然可以,其实我们今天中国人的很多项目就是模仿美国人的。我们一个公司里面可能出现很多个模仿本公司出去创业的人。但是要注意及时模仿也要多少有点与模仿对象的市场差异性,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品牌逐渐形成一定的市场特色。

3、我要创业,如何准备?

如果把创业分成很多个模块,那么我要说它至少包括了团队领导、陌生人沟通与人脉建立、组织架构建立与管理、体能准备、营销基础能力与动员能力。这些模块如果分散开来,都可以从做志愿者、当学生干部或者社团负责人、尝试建设小社团与管理公益项目、参加积极分子招募、参加早操与运动队等很多看起来无关但实际能积累创业模块能力的事情开始。关于创业大赛参加一次足矣,可以让自己对于计划书的写作有点概念,注意创业大赛本身不提供关于创业能力的模块训练。

4、现在的创业者与60后70后比机会多少?

我要说机会不是多少问题,而是差异问题,那个时候很多人最早的创业是摆摊,但现在可能是开网店;那个时候可能会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开创先例,而现在则可能在细分领域创新;过去线下机会占的比重较大,今天线上机会也许比过去更多。

5、如果我的家人与对象反对我创业怎么办?

创业是我们人生中往往史无前例的行动,也往往是他们人生史上史无前例的行动,是很大不确定性的选择,他们有反对是正常的。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不能不创业,面对反对意见:一

是多做创业准备,能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二是在自己准备行动的同时多与他们沟通,婆婆妈妈地沟通;三是从小事情做起证明你是可以做点别人不能做的事情的。

6、先工作一段创业是不是更好?

工作一段时间对于创业可能利弊参半,因为有些工作岗位可能让你对于生意与社会更熟悉,也有些岗位可能过于细碎因此让你对于创业更摸不到头脑;有些工作机会让你可以看到可以模仿这个生意就地创业,而有些身体让你对于创业的感觉更加疏远。

7、女性创业有啥优势?

女性在今天创业的优势很多:一是在服务业创业兴起的时候,女性细致耐心的优势就能与服务业有更好的结合;二是在创业中,女性的耐心柔性沟通的特点,更适合在80后90后中建设创业团队;三是更多男性愿意与女性合组创业团队。

8、创业如何减少风险?

首先你要敢于面对风险研究风险,你对眼前的目标市场、竞争对手、供应链情况、资本兴趣等等了解越多你的风险越可控;其次你要多做准备,你要在社交、见识、行动经验、团队交往等方面比普通的乖宝宝、好学生、书呆子要好很多;再次多花点时间与行业圈子里的人打交道,有良师益友是你管理风险的重要机制。

9、如何为自己的创业想法找钱?

首先如果可能自己挣出点启动的起码的小钱,从小做起;其次问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借钱,是的,有风险,但你会很慎重,如果你能这样投入,你更可能打动其他投资者;再次把自己的创业步骤分成几个阶段,不要试图一次找很多钱。现在的天使投资已经开始有圈子了,争取去多接触接触那些圈子。通常你接触了这些圈子,回头你去争取政府性质的投资资助就比较容易,政府的钱是专业性程度比较低的钱,比较容易找,但不建议你老找。

10、怎么让天使投资选择你?

天使投资者大部分是一些不很专业的投资者,他们有自己特别的爱好,有的人往往喜欢非常热衷于自己认定的领域的创业者,有些有海外背景的投资者喜欢投那些模式特别前沿的项目,而如果是本地老板出身的人则希望你的做法有点传统但能产生现金流,找天使需要在地面上多活动,因为他们的口味很杂,10个天使投资者也许有20种爱好。

11、投资者有好坏的分别么?

也许没有,那真的很不一样。有的投资者花很少的钱要占你很大的股,而且要紧紧地管着你;有的投资者投的钱比较多,占的股比较小,但不想多掺和你的事情,你希望他帮忙的事

情除了钱他没兴趣;也有的投资者,资源多钱也不少,但是对你的发展节奏与效果有要求。看谁是你的那碟菜了。

12、我要创业,我一定要写商业计划书么?

写商业计划书又不是要杀你,那么害怕做啥?其实写商业计划书也是对你自己的思路与做法的梳理,所以我是建议大家应该写的。商业计划书无非就是要描述你的市场空间、你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啥路径与策略、有怎么样的资源与团队条件去操作、需要寻找怎么样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用于做啥。有些东西你可能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不错,有些投资人很喜欢帮你写商业计划书呢。

13、创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团队?

如果你到创业的当口再找人就有点匆忙了,所以平时就应该在自己做准备的时候就选择那些可能的合作伙伴,比如你去做一个学生社团就会发现很多人三分钟热度,但你做了几个项目,发现就是有那么一两个朋友与你长期搭配很好,也许就是很好的伙伴。而在创业以后,最初的创业团队也许不需要全是顶尖人才,一些普通的人才只要能很好地执行你的想法就不错了。好的中等人才能够造就很好的团队成效。

14、创业企业如何招人?

多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生中找人;可以在一些普通学校甚至打工仔中找人,可以与这样的学校建立对口关系;有从普通人中培养人才的想法,长期养成;招中等人才,他们更可能有团队合作性。

15、创业初期要不要用家人与好朋友?

我觉得可以有限地用,但最好不用,因为等距离的员工关系更能保证创业发展稳健与长久,中国年轻人不太喜欢在亲友关系掌控公司的环境里面工作。万一用了一些这样的朋友,应该在开始就设计出退出机制。

16、如何提升创业团队的管理能力?

创业团队成员都只有朴素的管理想法,所以领头人要多总结多梳理管理规则,可能的话让创业团队成员参与一点系统的管理训练,内部成员要多做点管理经验沟通与分享。对于基层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创始人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相关的管理知识,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团队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17、我的创业主意怕说出来就被人模仿了,怎么办?

那我建议你不要去用这样的主意创业,因为创业迟早要见人,那么脆弱的主意是很难存活的。

18、如何在创业中做好自己的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要做好商标与专利的注册工作;二是在劳资合同中对于同业竞争与保密义务作出规定;三是学习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做的好的创业企业的经验。

19、创业企业进入成长瓶颈期怎么办?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企业发展往往有自己的周期性,无论技术还是产品还是营销方式都需要更新,因此一个创业企业除了要争取超越5年生存期,还要争取在3-4年的时候研究超越周期的创新机制。要把自己挣的钱投入在创新中,也要注意人才更新与自己人的知识更新。

20、技术型创业者如何弥补自己在市场与服务思维上的不足?

有意识地去找市场与服务合作伙伴,适当地运用股权激励;如果在个性上容不下他人,技术创业者可以将自己界定为一个技术性发明的人才,而主要考虑把自己的技术销售给其他对口的中间客户。

21、做传统的要不要转到那些比较前沿的领域?

做传统的可能有现实的现金收入,做前沿技术的必须依赖投资的支持,客观地说做传统的更能存活,做前沿的更有爆发的机会尽管大部分存活下来都难。所以转不转是由创业者的资源与思维决定的,如果你问这个问题似乎就不像真的有转的现实方向的。我们飞马旅现在强调的O2O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与前沿的组合。

22、做事业单位或者政府客户有很多潜规则,怎么操作最好?

很多国际公司寻找代理公司去开拓市场,自己不亲自去穿越潜规则;本地公司很多人在实践潜规则。我个人是选择只做没潜规则的生意的,但这是相对小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些可参照的变通模式:比如用合理的利益交换,以前就有跨国公司送客户高管上EMBA,客户照顾他们生意;也有企业利用国际旅行扩大客户人员见识,交换客户不简单要求现金贿赂;利用客户希望不断创新以创造自己业绩的需要,建设自己高端的客户圈,提供更多的知识、模式的学习服务。

23、创业后觉得还不如那些没创业的,怎么办?

是的,创业是90%的人要活下去都难,9%的人挣的钱也许和就业的差不多,1%的人活得经济上比较体面。但是有些人没尝试下不甘心。好了,现在你尝试过了,你可以考虑下是不是索性去做个就业者,反正创业过的人就业时候能力也不会弱;或者你觉得就业那样的岗位还不是自己要的,那么你就要撑下去。

24、如何了解政府的创业鼓励政策?

各个地方政府的科技部门、商务部门、经济信息部门有相对集中的创业鼓励信息,可以透过他们的官方网站去了解。有些地方比如长沙还有创业办。上海就有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有些地方有专门的创业园区,如果你在某个大学有些大学有专门的创业办提供指导信息,这些都可以作为获得信息的渠道。

25、创业是不是上市才算成功?

不是的。中国目前包括个体户与网店在内,大约有1.1亿个创业主体,1.5亿创业者,但是真正拿到风投的企业也就1万家,上市的不到4千家。大部分创业企业就是一个普通的小生意,甚至一辈子就是个小生意,做到关门也是个小生意,因此小生意才是创业常态,能做到小生意不死就是2-5%的概率内的事情。当然很多很棒的大企业比如华为人家也坚持不上市,也很成功,因为那样企业更多由企业自主机制决定,不需要承受那么多公众监督。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没有任何经验,老想一步就拿到大钱,将来一定可以上市,这本身是受了很大一部分媒体舆论与创业大赛的误导呢。

第五篇:面试技巧:如何答好演讲类题目

在事业单位面试中,虽然演讲类题目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对于考生而言,演讲类题目却是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题型。很多考生不仅在心态上畏惧作答演讲类题目,在实际考试中作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演讲类题目,共同探讨一些如何将演讲类题目答好。

首先,明确演讲题考查要求。在事业单位面试中,对于考生作答演讲类题目的要求并不像《超级演说家》等演讲类节目中的要求一致。因为从实际操作来看,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演讲更多地像是即兴演讲,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就某一主题或题目进行演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官对于我们演讲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需要各位考生降低对于演讲类题目的心理预期,不要将自己朝着参加演讲比赛的方向进行训练和努力。

其次,积累素材并学会使用。演讲类题目无论是何种考察形式,我们在作答是都必须要有一定素材积累,从而使得自己的演讲有内容、有内涵、有高度,而不是简简单单说几句话。所以建议考生在练习阶段要学会积累有用的素材并在自己的演讲中尝试使用这些素材。当然,也需要叮嘱广大考生,一味的积累素材对于演讲类题目的作答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很多考生选择的是单纯的堆砌各种例子,却没有对于例子进行评价,缺少了例子与演讲主题之间的联系,大量的素材积累反倒起到了反作用。

最后,不断训练并突破自我。演讲类题目在作答时许多考生只是没有情感的说了一段话而不是在演讲,考官也很难通过考生的演讲感受到考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相应的分数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建议考生加强演讲题目的训练,并且在训练时明确目标。第一步是保证答题流畅性的前提下建立演讲的感觉,保证自己的演讲是一种情感上的传递而不是冷冰冰的像机器人一样在答题;第二步是不断丰富演讲内容,让自己的演讲类题目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够引起考官的共鸣。

中公教育

相信如果各位考生能够做到上述的几点并不断强化练习,那么肯定会在作答演讲类题目时获得考官的认可以及让自己满意的分数。

中公教育

上一篇: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下一篇:如何签订装修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