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必修一教案

2022-07-03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科版必修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沪科版必修一教案

1.1 《飞机的投弹与平抛运动》 教案3 (沪科版必修2)

1.1 《飞机的投弹与平抛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 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 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 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 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枪水平地射出一颗子弹,子弹将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平抛物体的运动

1、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分解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1)、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 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1-3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a: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坐标为

xv0t12 ygt2

b: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平抛运动的速度

a:水平分速度vxb:竖直分速度vyv0

gt

vxvyvyvx

22 c:t秒末的合速度vt d:vt的方向tan

(四)例题分析

1、 例题

2 一架老式飞机在高出地面0.81km的高度,以2.5×10km/h的速度水平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上,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2、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3、 【学生看书】——思考:

(1)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投下的炸弹,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2)炸弹的运动可分解为怎样的分运动?

(3)炸弹落地前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与飞机投弹时离目标的水平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4:解答—— 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并与课本比较。

由y12gt求出炸弹的飞行时间 22y gt

在这段时间内,炸弹通过的水平距离为

2y g代入已知数值得 x0.89 km xv0tv0 即飞机应在离轰炸目标水平距离是0.89 km的地方投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B】

o *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o2 方向成60角。( g取10 m/s)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 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vxv0xvt0(2)

3、平抛运动的规律 (1) vygt12yat222vvvxy

六、课外作业:

第二篇:优课:《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1)[大全]

4.1《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共点力的概念。

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 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 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学科探究中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

弹簧秤、橡皮筋、细绳、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提问引入]大家回忆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物体发生形变。

[提问]如果将一桶水,从地面放到桌面上,有几种方式呢?

[讲解]力气大的同学,一只手就能把它提上桌面,力气小的同学可能要两个或三个人一起把它提上来。

[提问]如果要使一辆推车在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几种方法呢?

[讲解]可以用马来拉;可以让一个人在前面拉;或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 [提问]上面的例子说明同一个问题,一个力与多个力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合力。 [提问]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讲解]已知几个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力的合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这个问题。

[强调]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一个分力都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合力是一个设想的,但有实际意义的力,在力的合成中的合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

二、力的合成方法

[演示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装置如图)

(1)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的某一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2) 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节点达到某一位置O。

(3) 用粉笔记下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4) 用粉笔和三角板在黑板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做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5) 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6) 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讲解]一个弹簧的拉力,于两个弹簧的拉力有共同的作用效果,就是把结点拉到0点上。用F表示一个弹簧的拉力,用F1和F2分别表示两个弹簧拉力。可知,F1和F2就叫做F的分力。 [提问]由上图大家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讲解]可以发现,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练习]“思考与讨论”

[提问]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又怎么处理呢?

[讲解]如果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用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三、共点力

[学生活动]大家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共点力?

(2)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讲解]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板书:

一、什么是分力和合力

二、力的合成方法:

1、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共点力

1、定义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适用于共点力

第三篇:物理必修Ⅰ沪科版2.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案4

第二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2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点导学] 1.物体只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我们所研究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实际运动的一种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忽略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主要因素(重力)。生活中的很多落体问题,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对生活中的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是有实际意义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仅受重力作用;初速度v0=____,加速度a=____,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

,通常用符号_____表示。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g的大小随地点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地球表面上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数值为________,南、北两极处重力加速度_______,数值为_______;g的大小还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越大,g值______。但这些差异并不是太大,在通常计算中,地面附近的g取9.8m/s,在粗略的计算中,g还可以取10m/s。

4.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0=0、a=g时的一个特例,因此其运动规律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来推导。

速度公式:vt=gt

位移公式:h=gt/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t=2gh

在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题时,通常选取

方向为正方向。 5.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和用频闪摄影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原理和过程与前面对小车运动的研究相同,在对纸带或照片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时,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

(1)图象法求重力加速度

以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对实验得到如图2-4-1所示的纸带进行研究。

22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推论: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1=(x1+x2)/2T, v2=(x2+x3)/2T„„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由加速度的定义:a=Δv/Δt计算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或选好计时起点作v-t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逐差法求重力加速度

图2-4-1中x

1、x

2、x

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Δx表示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即Δx1= x2-x1, Δx2= x3-x2, „„T是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且T=0.02n(n为两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数)。

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计数点0时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由位移公式得: x1= v0T+aT2/2,x2= v1T+aT2/2,又因为v1=v0+aT,所以Δx= x2-x1= aT2。因为时间T是个恒量,物体的加速度a也是个恒量,因此,Δx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根据x4-x1= (x4-x3)+ (x3-x2)+ (x2-x1)=3aT,可得:

a1=(x4-x1)/3T,同理可得:a2=(x5-x2)/3T ;a3=(x6-x3)/3T。

加速度的平均值为:

222

2a=(a1+a2+a3)/3=[(x4-x1)/3T2+(x5-x2)/3T2+(x6-x3)/3T2]/3 =[( x4+x5+x6)- ( x1+x2+x3)] /9T 这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叫做“逐差法”。

如果不用此法,而用相邻的各x值之差计算加速度再求平均值可得:

2a=[(x2-x1)/T2+(x3-x2)/T2+(x4-x3)/T2+(x5-x4)/T2+(x6-x5)/T2]/5=(x6-x1)/5T2

比较可知,逐差法将x1到x6各实验数据都利用了,而后一种方法只用上了x1和x6两个实验数据,所以失去了多个数据正负偶然误差互相抵消的作用,算出的a值误差较大,因此实验中要采用逐差法。

[范例精析]

例1:甲球的重力是乙球的5倍,甲、乙分别从高H、2H处同时自由落下(H足够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 B.下落1m时,甲、乙的速度相同 C.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大小是乙的5倍 D.在自由下落的全过程,两球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解析:甲、乙两球同时作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直线运动,所以下落过程的任一时刻两者加速度相同、速度相同,但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末速度的一半,与下落高度有关。所以正确选项为B。

拓展: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其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g的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当问题指明(或有明显暗示)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不计时,物体运动就不再是自由落体运动。

例2:水滴由屋檐自由下落,当它通过屋檐下高为1.4m的窗户时,用时0.2s,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求窗台下沿距屋檐的高度。

解析:雨滴自由下落,由题意画出雨滴下落运动的示意图如图2-4-2所示,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图中的几何关系求解。

如图2-4-2所示h1=gt/2„„①

22h2=gt2/2„„② t2=t1+0.2s„„③ h2=h1+L„„④

由①②③④解得:g(t1+0.2)/2=gt1/2+L代入数据得t1=0.6s 所以, h2=g(t1+0.2)=10×0.8/2=3.2m

拓展:由该问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平均速度来解题比较方便、简捷。请思考:本题有无其它解题方法,如有,请验证答案。

2

222

例3:升降机以速度v=4.9m/s匀速竖直上升,升降机内的天花板上有一个螺丝帽突然松脱,脱离天花板。已知升降机天花板到其地板的高度为h=14.7m。求螺丝帽落到升降机地板所需时间。

解析:解法一:以地面为参照物求解

(1)上升过程:螺丝帽脱离升降机后以v=4.9m/s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 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1=-v/(-g)=4.9/9.8=0.5s

上升到最高点的位移:h1=(0-v)/(-2g)=(0-4.9)/(-2×9.8)=1.225m 螺丝帽的运动过程如图2-4-3所示,由图中位移约束关系得:

22h1+h=h2+v(t1+t2) 即v2/2g+h=gt22/2+v(t1+t2)

v2/2g+h=gt22/2+v(v/g+t2) 代入数据化简得:t22+t2-2.75=0 解得:t2=1.23 s 因此,螺丝帽落到升降机地板所需时间t=t1+t2 =1.73s 解法二:以升降机为参照物求解

我们以升降机为参考系,即在升降机内观察螺丝帽的运动,因为升降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相对于升降机而言,螺丝帽的下落加速度仍然是重力加速度。显然,螺丝帽相对于升降机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相对位移大小即升降机天花板到其地板的高度。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得

h=gt2/2 t=1.73s 拓展:参考系选择不同,不仅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求解时所用的物理规律也可能不同。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往往可以使问题的求解过程得到简化。

[能力训练] 1.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5,20,15

22.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前ns内通过的位移与前(n+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_____________。n/(n+1)

3.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距离是7m,则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g取10m/s)。16 4.一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当其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由它下落的位移x=__________H/4 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6.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C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

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 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

7.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8.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相等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D) A.1/2 B.1/3 C.1/4 D.(

+1):1

22

29.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2-4-4中的( B )

10.一个物体从20m高的地方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 (取g=10m/s)20m/s,2s 11.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它上升到217m高处时,一重物由气球里掉落,则重物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7.0s,66m/s 12.如图2-4-5所示,把一直杆AB自然下垂地悬挂在天花板上,放开后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直杆通过A点下方3.2m处一点C历时0.5s,求直杆的长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 2.75m 2

22

13.某同学利用打点时器测量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得到如图2-4-6所示的一条纸带,测得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在纸带上已标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0.02s;请根据纸带记录的数据,计算该学校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少?

第四篇:沪科版《做功的快慢》教案

2006年春季片区教研活动 八年级物理公开教学

课题:第九章 机械与人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课时:1课时

时间:20

12、

5、3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难点:

1、 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

由abc图可知在6min的时间里, 甲搬12块砖, 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功多则做功快。

由abcd图可知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 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 功率的公式:P=W/t

a

b

c

d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167页作业

1、2。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

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做功的快慢教案沪科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性能,从而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2、引导学生写出电功率的定义表达式P=W/t,认识其单位及其含义。

3、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功率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推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式P=UI,从而认识其单位“瓦”的另一种由来及其含义。

二、课程资源

1、学生已具备的电功的基本概念,电功的单位及消耗电功的计算基本掌握。

2、学生已了解在生活中同一种用电器却分了许多不同的型号,如:灯泡有15W、25W、60W等,且不同型号的亮度一般不同的现象。

3、学生收集或是抄写一些家用电器的铭牌内容,并自备一只标识清晰白炽灯泡,供课堂内相互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开关、电源各一只、小灯泡2只(不同规格)。

5、教师自制教具

两个不同的直流电动机固定在示教板上,分别提升等重的物体做功,工作电压可由使用干电池的个数来改变。(可以完成单独、串联、改变电压等工作方式)

三、教学环节

(一)

(一)复习巩固:

出示一只灯泡,师问:要想知道它在某一电路中消耗了多少电能、做了多少功,你有什么办法?

生1:接入电能表测

生2:根据W=UIt ,分别测灯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即可算出。

(既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两种不同的测电功的方法,同时也为新课的展开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二)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1、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观察自备白炽灯泡,相互交流信息。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灯泡规格:220V15W、220V 25 W、220V 60W、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了更省电,一般选用上述中的哪一个? 生:220V15W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获得较高的亮度,一般选用上述中的哪一个?生:220V 100W 师问:在刚才的选择中,你根据的是哪一项数据? 生:后面的“××W” 师:“××W”就是电功率,它是描述用电器性能一项重要数据,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

2、电功率物理意义:

演示:电动机通电提升重物作功,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同样的电压下、通电时间相同时,重物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上一篇:会计做账详细流程下一篇:户籍制度改革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