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

2024-05-01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精选6篇)

篇1: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

《酶》教学设计

设计者:01 授课内容:酶及其有关实验探究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

一、设计理念

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基本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情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酶》这一节,既有丰富的生物学史实资料,还有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又不乏热点新闻、医疗健康这样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实例。在学教过程中,加入这些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更乐于探究新知识,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对生物学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贯穿有关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能够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在学习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方面,可以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想和发现。倡导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二、学习任务分析

《酶》这一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后,对细胞代谢的进一具体步探究。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酶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此外,本堂课对实验探究的学习较多,因此,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课堂上加强实验技能的说明和实验操作的讲解。教材多结合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实验探究在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他们接触生物学时间不长,还不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也是较为薄弱的。然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图片、视频和一些类比,将较为抽象的酶的概念形象化,并鼓励他们小组学习交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酶的概念、作用和本质,掌握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酶的各种特性,描述酶的发现过程,学习探究更多关于酶的实验。2.能力目标:掌握实验探究的具体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酶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意识到,生物学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提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难点: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六、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PPT,视频

八、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大家平时都会自己洗衣服么?我们来看几张图片。提问:洗衣服的同学都知道这是什么吧?

过渡:我们都知道,洗衣粉和牙膏加酶,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加清洁的作用。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这个“酶”,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进入课题: 教师活动: 介绍酶的发现:早在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了这些小笼。过了一段时间,将小笼取出。提问:他发现了什么? 提问:肉块去了哪儿?

设计意图:引出发现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分泌许多种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教师活动:

情境:每年过年过节,家里的大人都会喝上几杯,当然你们还不能喝酒哦。那这个酒是从哪里来的呢?

设计意图:引出酒精发酵的内容和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三个人的观点。

提问:那酶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人想过它的本质?

设计意图:引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教师活动:

提问:因为有酶,葡萄变成了美酒。那酶到底参与了化学反应没有呢? 设计意图:导出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这个观点。教师活动:

对书本上的酶催化活性实验进行一个疏导。让学生们观看一个视频。

设计意图:引出,没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

提问:大家猜测一下,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有怎么样的影响? 通过一个坐标轴的曲线让学生理解。设计意图:酶有一个最适温度。

教师活动: 课后作业

篇2: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

§1.3蛋白质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蛋白质的问题,对蛋白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结构和脱水缩合过程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用塑料珠和细铁丝制作成串珠,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提问:1.当你购买某些食品时,包装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鸡蛋、肉、大豆。教师补充:对,当然还有许多了,比如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蛋类中的卵清蛋白,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肌肉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疗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我们的头发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2.利用教材,总结氨基酸结构模型

前面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联系者。那么蛋白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学习活动一: 比一比 结合教材中所给的4 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找出4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它们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通过问题诱思,让学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设计意图:通过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印象较深刻。

(2)学习活动二: 装一装 教师介绍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在认真听讲后,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甘氨酸的模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组装模型,在“做中学”,较好地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组装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说明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过程及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学生活动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 动画,结合教材脱水缩合过程,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 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生活动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种颜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种50 粒),几根细铁丝。探究问题: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将学生分组,说明活动程序:①每小组随意穿几条串珠②各组将串珠随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将各组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结构)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篇3: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

一、胰岛素与肾小管

必修3第39页,图2-18中指出“胰岛素可作用于肾小管,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这一作用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中均没有提及。如果胰岛素确实能使肾小管重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意味着重新回到血液的葡萄糖更多,从而使得血糖浓度变得更高。这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作用存在矛盾。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认为胰岛素不存在促进肾小管对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的作用。原尿滤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目前已知发生在肾小管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中,是一种Na+浓度依赖的主动运输,由Na+依赖的葡萄糖载体蛋白(Sodium-dependent glucose co-transporter,SGLTs)参与完成(图1)。肾小管分布有两种类型的SGLTs,即SGLT1和SGLT2[1]。SGLT2主要位于近曲小管的S1段,是一种低亲和力高容量的载体蛋白,原尿中90%的葡萄糖由SGLT2重吸收;SGLT1位于近曲小管的S3段,是一种高亲和力低容量的载体蛋白,原尿中剩余的10%的葡萄糖由SGLT1重吸收[1]。在近曲小管中分布有另一类与葡萄糖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是易化葡萄糖载体蛋白GLUTs(facilitated glucose transporter)。该类载体可将葡萄糖顺着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在近曲小管的S1段和S3段中分别分布有GLUT1和GLUT2,能将SLUT2和SLUT1从肾小管腔面侧主动运输进入上皮细胞的葡萄糖从基底膜侧再运出[1]。

在人体细胞所有参与主动或被动运输的葡萄糖载体蛋白中,只有GLUT4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胰岛素依赖型的,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骨骼肌和心肌[2]。但GLUT4在肾小管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中却没有表达,目前发现仅在肾脏中肾小球和肾微血管的平滑肌细胞中有表达[3]。在正常情况下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个胰岛素非依赖性过程[1]。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胰岛素不存在促进肾小管对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的作用。

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

必修3第53页,“体液免疫”中提到“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笔者认为此处在体液免疫中提到“白细胞介素-2”有失妥当。参与体液免疫的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是Th2,Th2能合成IL-4,而不能合成IL-2;Th1参与细胞免疫,能合成IL-2,而不能合成IL-4[4]。IL-2最初被发现能促进体外培养的T细胞增殖而被命名为T细胞生长因子,后来研究发现IL-2有多种功能,包括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产生和增殖,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分化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T细胞的增殖[5]。IL-4最初被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是诱导由B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合成IgE的关键细胞因子[4]。此处“白细胞介素-2”应改为“白细胞介素-4”更确切。

三、激动素与细胞分裂素

选修3第24页第二行提到“适量的激动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比可以诱导芽的分化”。此处显然表述有误。激动素的化学名称是6-呋喃氨基嘌呤,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素[6],也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一种细胞分裂素。诱导芽的分化需要调节的是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很显然,应将此处的“激动素”改为“生长素”,以免造成学生理解上的疑惑。

参考文献

[1] Mather A,Pollock C.Glucose handling by the kidney.Kidney International, 2011.

[2] Larry RE.Textbook of Veterinary Physiological Chemistry,Updated Second Edition.US:Academic Press,2010.

[3] Brosius FC 3rd,Briggs JP,Marcus RG,et al.1992.Insulin-responsive glucose transporter expression in renal microvessels and glomeruli.Kidney International, 42(5).

[4] 何维,曹雪涛,熊思东,等.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Gaffen S L,Liu K D.Overview of interleukin-2 function,produ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Cytokine,2004(3).

[6] 潘锐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4:浙科版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展示茂密的森林植物,森林植物制造有机物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说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区别并且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85页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教师活动】

请同学思考该概念所包含的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糖等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我们在该模块第二章第二节学到过,请同学回答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活动】

内膜、外膜、基粒、基质;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 【教师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叶绿体的亚显微模式图,并标示各部分结构。从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学生活动】

对各结构进行简单思考并猜测。【教师活动】

类囊体和基质都是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是其反应场所。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类囊体是反应场所呢?它里面有什么物质对光合作用起重要作用呢?是因为基粒类囊体上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那么叶绿体中含有多少种色素呢?首先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有些植物叶片在不同时期颜色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90页小资料回答问题。【学生活动】

绿色是叶绿素的效果,叶绿素呈绿色。秋天,光照量减弱,制造的叶绿素也减少了,遮盖不住黄色色素的颜色。【教师活动】

绿色色素叫叶绿素,它是叶绿体的主要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它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除叶绿素外,叶绿体中还含有黄色色素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篇5: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

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有了给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人教高一生物下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知识点总结

篇6:研究性学习基础(浙科版)

第二节结题报告的撰写过程教学设计

永嘉中学赵子郡

一、教学设计目的与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其中,基于课题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三大科目中区别于以往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门主要的学科,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意义。

其中研究性学习中的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是收尾阶段。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认真分析总结,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否得到有说服力的展示。许多研究课题,由于结题报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而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去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最后的“点睛之笔”。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研究的案例为主,通过学生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结题报告的格式,包括一些撰写过程中的注意点。其中主要准备几种不同形式的研究课题,包括科学研究类课题和调查研究类课题,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课题中全面的了解各种研究课题对应结题报告的区别,并了解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二、学情分析

对于第一次接触结题报告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陌生感和畏惧感。在研究活动中,是需要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而对于结题报告的完成就需要学生能自己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研究的见解;同时能结合实际内容和理论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等等。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只学习了如何多方面的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结题报告形式并不是很了解。这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和总结知道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同时还要了解不同形式的结题报告有不同的格式,还是要面临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完成的更出色。

三、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这门课程多样性的体现。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结题报告的理论知识设计三维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按材料类型或时间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明确研究课题整个过程的思路。

2.了解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掌握撰写结题报告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掌握结题报告的格式规范要求。

4.在撰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发展合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案例、进行讨论与交流;经历完成结题报告的全过程,掌握完成结题报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践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2.经历与人分工合作的活动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体会人的社会性

3.通过对课堂报告的准备和现场报告的展示,与同伴和大家合作交流研究信息、分享创意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与答辩中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在结题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感受案例中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

1.三组研究小组预先准备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展示,当然事先给过这三个小组一定的理论指导,不过主要是在制作幻灯片上。

2.课件:上课资源和学生展示的相关资源(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认真分析总结,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许多研究课题,由于结题报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

所以,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结题报告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先让几个研究性小组的成员上来谈谈他们的研究性课题的结题报告是如何结题的。

(一)第一个小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课题“黑板擦中的科学”,组长金宁宁

1.首先介绍活动成员组成和课题小组分工和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报告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师生每年因上课吸入的粉笔灰约200克每人,患呼吸道、肺部疾病、癌症的约20%每年。由此可见,粉笔灰对师生的健康危害是多么大。同时飞扬的粉笔灰对师生的个人卫生污染非常大,如飞扬的粉笔灰使师生的衣领、袖口、头发、身上都理不开它那烦人的阴影!

而且,粉笔灰的大量污染,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造成绿化的枯萎、死亡,其后果亦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为了我们敬爱的老师的健康,为了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控制粉笔灰的污染,美化我们的环境。

另外,传统黑板擦又具有如下弊端:

(1)无法控制粉笔灰的污染;

(2)无法使黑板擦拭干净;

(3)无法清除黑板擦毛层上的粉笔灰。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基础图书、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

(2)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永嘉中学(和其他学校)老师

(3)实地采访法:调查对象为永嘉中学(和其他学校)老师

(4)实验探究法,数据分析法

3.具体介绍研究每种方法下面的研究成果

如:实验探究法:实验结果表明防尘黑板擦的平均吸尘效果为78%。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计算的防尘黑板擦的吸尘效果要比现实中的要差。比如写字时粉笔会粘在手上一部分,还会掉到粉笔灰槽以外的地方,没收集到等。因此可以认为这个防尘黑板擦的吸尘效果还是不错的,擦拭的效果和普通黑板擦的擦拭效果一样。只是如果横向擦拭时,由于擦条太硬了,和黑板摩擦会发出噪音;擦拭时也会发出象蜜蜂一样的声音;还有收集三只粉笔的粉尘就要倒掉收集室里的粉笔灰,不然收集室里的粉笔灰太满会影响吸尘效果。建议使用更柔软的擦条,粉尘收集室要更大一些。

4.小结和感谢语。

【师生互动探讨】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分为和项目设计两大类的。其中我们班级绝大多数都是课题研究类的。其中课题研究又可以分为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类。金宁宁小组的研究课题我们从她的报告可以知道是:是一个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结合的课题。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每种不同的研究课题对应的结题报告都会有不同的差异。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科学研究类的结题报告,在制作PPT的时候要注意讲请实验的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设计以及实验结果,而书面结题报告中,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实验报告要总结实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第二组调查研究“有关瓯北镇河道污染情况的调查及解决方案的探究”,课题组长:李丰泽

1.小组成员及任务分工和研究背景(展示了很多以前美丽的瓯北风景图片)

永嘉县瓯北镇是中国的“泵阀之都”,阀门企业众多,然而给瓯北镇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其中,河道污染尤其突出。在瓯北2小对面的河道中看到,黑黑的河水像墨水一样,一陈风吹来,臭气熏天。来到河边,只见一股污浊的水缓缓在流淌,散发出浓浓的恶臭味。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不时阻挡着河水拐弯曲行。以前水里有很多的鱼,现在,看见这水都让人恶心。以前清澈的河水对现在来说只能成为回忆了。

2.研究性学习小组行动

包括每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男、女生组的工作分配,非常井井有条。

3.问卷调查发放以及回收处理数据

圆形图当中: 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感到满意;7.9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认为还可以; 92.1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表示不满意。

4.治理方案的综合得出,概括如下:

(1)治表,即疏通河道,清除淤泥,基本上除去污染物;

(2)沿岸建立石质堤坝,有利于防止原来泥土脱落,方便制污;

(3)治本,既建立管道工程,将各家各户各工厂的污水分类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综合治理后排入瓯江;

(4)加环保教育,培养良好公民;

(5)加强执法力度,对那些不法工厂进行严格处理。

5.一段富有激情的总结和感谢语

可你是否去过瓯江的北岸?曾经的这里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样的美景,或许在古人的诗句中方可回味。你可曾去过瓯江的北岸?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感到惊讶么?浑浊的污水从工厂里倾泻而出,似邪恶的巫婆,顷刻间——娇艳的莲花变成黑呀呀的水藻,嬉戏的鱼儿不知何去何从,黑色的污水无情地占领曾是潺潺流水的河道。在一位青春、貌美、朝气蓬勃的少女的洁白的脸上,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伤痕。你还记得朱自清先生所作的《白水漈》么?“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有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

我们就这样泄气了?不,不对!我们爱这一片土地——瓯北!

【师生互动探讨】

1.在这个课题里面,用到很多的数据,当然要求这些原始的数据一定要实事求是。同时,在处理这些数据时,尽可能利用图表来分析数据,借助图表可以更加明确简洁形象表示出结果,使人一目了然。

而用文字结论来总结数据时,切记不要在结题报告中出现也许、可能、大概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

2.结题报告在进行陈述时,能带感情陈述就可以带入你们的感情来进行陈述。刚才课题的小组组长的陈述感染了我们,就因为他是带着他饱含亲身体验的感情来向大家展示的。

(三)调查课题研究“红十三军在永嘉的发展史”,课题小组组长:刘慧婵

1.课题组成员和课题研究的关键词和背景

在风景秀丽的永嘉楠溪江畔,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五尺村,76年前,这里曾经诞生过一支英勇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编制序列里,有红十三军的番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红军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地调查法

(5)小组讨论法

3.附件形式展示各种材料和调查结果

包括: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金贯真烈士资料、新闻和图片资料和组员感想等等。

4.感谢语

【师生互动探讨】

1.结题报告的ppt用了很多的附件,那么,附件是我们结题报告当中不可缺少。在附件中,你可以附上你们研究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等,问卷,还有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通过附件的形式,可以给别人读者呈现更加详尽的课题资料。

2.除了附件以外,我们一起来总结一般的书面结题报告需要有哪些必要的格式:摘要、关键词、研究背景、正文、后记、参考文献。

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

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关键词是文章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或者你认为你认为最最重要的词语

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⑵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

后记是对指导老师的感谢话语,或者小组内成员对这个课题研究中的课题反思(即你做了你的研究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

参考文献列于研究报告的末尾,应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献资料来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献资料的积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样资料时,参考文献目录无疑是查找的索引。参考文献一般引用正规期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物,未经出版的资料、网上资料和报纸不宜引用。

总之,结题报告也不是越长越好的,我们要求的是质量。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一篇研究性的结题报告(不包括附件)以2000—3000字为宜。

六、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课题研究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研究性学习课堂理论教学在方向上指导学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能够使得研究性学习落到了实处。所以,平时的研究性学习理论课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不至于象无头苍蝇瞎摸索。开展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感受研究的严谨性,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日常学科教学犹如两根铁轨平行而不交叉,自行其是。我们能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还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做到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这个度当然很难把握。因此,这对于我或者任何老师来讲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宝剑主编,《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石磊,“让研究性学习走出误区”,《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上一篇:游竹山公园作文800字下一篇:五歌?刈获,五歌?刈获陆龟蒙,五歌?刈获的意思,五歌?刈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