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

2022-09-15

第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1学年班主任工作小结

高一这一学年,结束地比想象的快一些。政训,运动会,周考,月考,期中考试,家长会,军训,歌咏比赛,艺术节,期末大考。。。每一周平均在学校工作的时间为70小时,而正常工作时间为40个小时,除了回家睡觉,几乎把自己浸在了学校里。一年里,有过抱怨,有过沮丧,有过傍徨,有过失望,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退缩,没有妥协。对于孩子们,更多的是感动,也许我明年就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了,但我想每当他们回忆起自己的高一时,总会有那么一段激情洋溢的青春画面是属于我,属于我们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记得初见我时,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好奇:这个小个子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家长的眼中充满了不解和怀疑:一个黄毛丫头居然是班主任?她行不行?我想很多人心中都犯着嘀咕,甚至是领导也会为我忐忑不安,毕竟才工作一年,还略显稚气,经验不足,底气自然不够。要如何服众?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的时候,我穿了一件灰色的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本要装扮地成熟一些,可还是让他们看出了我是个85后。政训的第二个晚自修,我们开始自我介绍和选临时班委,一位女孩子主动站了出来。起初她只是很平静地介绍自己,可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了起来,眼泪也扑哧扑哧地落下来。由于在初中时,老师只看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常常忽视了成绩中等,却一心关心集体的孩子。这对她的打击很大,她问我:

“老师,在高中,是不是也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能当班委?”

“当然不是,老师看重的是态度,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我很严肃地回答她。 “那老师,我可以当临时班委吗?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很乐意帮大家做事情。”

“当然可以!谢谢你的勇敢和坦诚!老师相信你会做的很好的。”我的心底如涌入一池清泉。 由于这个女孩子的真诚,班里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起来,大家也似乎不那么端着了。我要感谢这个女孩,她叫杨悦怡,一年来一直担任我班的团支书工作,正如她所承诺的那样,她一直勤勤恳恳,为班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晚将自我介绍推向高潮的是一个我们班个子最矮的女孩子,朱书玉。人如其名,她就像一本有趣且富含宝藏的书籍,一年里,她曾蝉联3次年级第一的宝座,她曾经在早晨6点一刻就在班里复习,带动了宿舍一批人成为“学习积极分子”,即使那只是短暂的两个星期,她也曾在复习阶段,情绪起伏较大,上课睡觉和老师顶嘴,不过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她在自我介绍时,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考砸了,比我差的很多人都考上了青中,朱中,我很懊恼,直到现在我还没缓过来。。。),我想我就没有机会把我的故事告诉大家,很多孩子的心理防线也不会在那一晚瞬间坍塌,而他们更不会觉得同命相邻,而惺惺相惜了。心与心的距离也许只要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就可以拉近,人与人的隔阂或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单词就能融化。

“众志成城,不负年华”

开学后的一多月,学校就组织了运动会。今年的入场式要求每个班级有3分钟的特色表演,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孩子们选了一段舞蹈,本以为他们会拒绝,可他们很欣喜地答应了。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我特别邀请了舞蹈老师来进行指导,他们牺牲了一节体活课的时间来练习基本的动作。让我安慰的是平日里连一分钟都要挤出来在体活课上打球的男生们对于要花整节课的时间练习,丝毫没有怨言。多谢赵洁老师的支持,借给我们舞蹈房练习,几节课下来,他们跳地已经有模有样了。在比赛前晚的晚修结束时,全班自动留下来彩排最后一次, 在拥挤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跳的非常投入,他们脸上那种幸福和认真的表情将我的心又一次融化了。路过别的班的同学心里应该很羡慕我们吧!到了第二天比赛,由于音响问题,我

们的舞蹈出现了有点小差错,孩子们很沮丧,但我的心里早已认定他们就是冠军。因为我知道对于我们学校的同学们,愿意挤出了体活课班会课和课间休息的时间排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晚些时候,一个男孩子跟我说:“老师,当评委报出高一(3)班是第一名的时候,我们还有些不能相信呢!”虽然只是一段三分钟的舞蹈,但这三分钟却把班里的孩子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这一学期,举办了艺术节的合唱比赛。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我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因为我坚持“集体的快乐远比集体的成绩要重要的多。”(虽然有些老师会不认同)就冲着他们的执着和认真,就靠着班级大半年培养出的默契,我们又一次获得了第一名。说句风凉话吧,我看重的并不是这一次次的第一,(我们在很多比赛里也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而是每一次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团结在一起,共患难共荣辱的精气神,这比任何第一都珍贵。我始终坚持我的原则,也希望他们坚持我们的班训“用心的生活,生活才会认用心的对待你。”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也许下个学期就会分班,这些孩子即将结交新的班友,但我相信高一的这一年绝对会是他们最难忘记的一年。我曾看到我们班级一个孩子的QQ留言: 上高中其实是件很好的事 你会遇到华思慜张静杰汪鸣韬俞诗颉顾恒康殷韡韫张于戴玲艳朱计萍这样的同学 还有沈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 费费这样的英语老师 欣爷这样的数学老师 都加油!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后不后悔调上了高中,工作量加倍,难度加大,还要遭受不少冷嘲热讽,虽然曾经有过动摇,不过这一年我都挺过来了,我想给我最大力量的还是3班的孩子们。什么酸甜苦辣的早就不能描述这一年的情感,因为情感本就是强大复杂却无以言表的。这一年,对人对事,我尽心尽力,我无愧于心。

第二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没有一个人的青春会永垂不朽。

——致青春

每个人的青春里总会有那么一段似懂非懂的时光,那时年少的我们可能冲动过,但这种感觉确实真实的,只是我们的诠释方法有所错误罢了!

在这段时光里,可能每个人都曾感伤过,都曾犹豫过,都曾纠结过,可最后结局都是不完美,刻骨铭心的。可能有些人的选择方式不同,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选择放手,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选择追求,不论过程如何,结局如何,只因这是唯一一段似懂非懂的时光,于是一厢情愿地给了它最美的回忆。也许正如这句话所说: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却可以藏在心里一辈子。如此淡然,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谁的青春里会没有冲动?会没有痛苦?会没有犹豫?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诠释它。或许有些人的做法太过于偏激,有些人的做法太过于无谓,但爱是一种需要不断被人证明的虚伪,就像烟花需要被点燃才能看到辉煌一样,烟花不会让人懂得,它化作的尘埃是怎样的温暖,它宁可留下一地冰冷的幻想,一地的破碎,如果你哀伤,你可以为它悼念,却无法改变它的坚持。

有人说,一次的擦肩而过是等待了五百年才换来的。只是青春里的相遇,更像是邂逅了一场盛景后,摆出的美丽苍凉的手势。

青春的懵懂,青春的泪水,终将会逝去吗?不,青春,我赌你一次永恒。

初二:再会不再见

第三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影评

每个人自己不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轨迹可以与别人有交集,但是不能捆绑。我们总是在做决定之前彷徨,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建筑可允许的误差到底有多少,我们还距离我们的梦有多远。

每个人的青春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每个人的未来道路是不同的,老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大学读了四年理工,然后最后还是靠着一个小的不成样的“公司”生存,我们可以看到张开的迂腐,自尊,但是他的形象带着理工学院不应该存在的文学光芒,他毕业的时候念着苏轼的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带着些许壮志难酬的清醒。他爱过,妒忌过,但他甘愿做配角,就像那一捧满天星,唯一一个最后在阮莞的墓碑前放下的那束花,最后,还在爱着对方的人。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从大学跨入校门的一刻起,张开的心,已经注定是阮莞的了,他送花,只是告诉她有人爱着她,他知道距离,但仍然无悔的去爱,他不像陈孝正那样有明确的规划,那样做事的决心与无情,他有的,只是他永不变的才华和爱。阮莞可以归为女神,然而张开这样一个looser在追逐。同样的赵世勇只在乎自己,完全的一个小市民性格,他的爱的确打动了阮莞,最后一次与前男友相见,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而不是为了放不下的那个他。但是真的为了一场演唱会

为爱牺牲,不会不朽,只会浪费。真正的爱一个人,就不会让对方去受伤。真正青春不朽的,只有张开,一个纠结在爱和生活中的人。

陈孝正更是一个纠结的个体,他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甚至不如朱小北,他不敢展现自己的贫穷,不敢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受苦,这使他不敢去爱。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规划,不容许一点误差,这是不可能的,理想化实验是达不到的。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但是要容忍误差,这里的误差,即是我们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想像一下,一个自命清高,不沾烟酒的人,居然会为了绿卡去结婚,当两个人分开时,他们两个早已经成为了彼此最后爱过的一个人。喜欢,不代表爱,而爱,也不能保证两个人会在一起,在一起的人,未必是自己爱的人。人们费尽心机去寻找一个自己爱,同时又爱自己的人,可是爱,紧紧可以针对少数人,如果真的去爱,你的心,永远都属于一个人。电影里的这个人物,你能感觉到他有一种悲悯心在其中。每一个决定的背后,同样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所承受的,并不比郑微少。

林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为了爱,忍住伤痛,忍住泪水,放弃爱,整个青春留给他的,是赤裸裸的现实和怨恨,幻想和爱早就被现实的残酷幻灭,仅仅留下一缕青烟。

这个结局,不是追求现世安稳,留下一个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伤春悲秋。而是一切从新来过,但始于现在,伤痕累累却无比真实的我们。 一部以爱情开头的电影,结尾却与爱情无关了。爱或者不爱,早已不是那么重要。正如陈孝正所说的那样,在逝去的青春之后,就是我们的新生。

我们早就没有后悔的权利了,因为青春和爱。

第四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认为,大学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步,个性张扬的我们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去思考,自由去追求我们心中所向往的东西。在以前,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迷失,太多的希冀感,太多的新鲜感,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希望能够在大学中找到答案。每当绝望失落的时候,每当身心疲惫的时候,每当勇气丧失的时候,大学美好生活的抽象影像就在前面诱惑着我们,使得我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鼓起勇气爬起来。然而,在跌倒的一刹那需要勇气,在爬起的过程中体味艰辛,在重新站稳后享受喜悦,继续为了生活中的那点精彩而奋斗不息。

昨天,在2008年3月31日晚上,我看了同学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莫让青春断了翅膀》,深有感触,并使我从新审视我的生活现状。文章中表明了对现在大学生的忧虑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每况愈下的状况,道德标准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未来,路在何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越来越低,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作为2010年毕业的我们不得不慎重去考虑这个问题,不得不去做自我检讨,担心害怕和坐以待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不能够一味地等着毕业的到来而接受终极的审判。前方的路很艰辛,但是前途却不见得那么光明,我们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只凭学历的人才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工作经验的多少越来越占据主要的位置。每当想起未来尚未预知情况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莫名的恐惧。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也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怠慢,当真正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明白生活。想要一时半会就取得突破,脱颖而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成长和生命一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错误中学习,在跌倒后爬起,在失败中总结。

在过去一年,也就2007年里,由于对未来就业和前途的担忧,我每一天都压力下生活。为了未来的美好,就必须放弃现在很多安逸稳定的生活,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迫不得已。一年时间真的很短,但是却可以使人学到很多以前都没学到的东西,思想上的觉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我相信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话,就一定能够做好。保持对自己足够的信心和鼓起最大的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生是为我们每一个人准备的。

未来的路在何方,未来的路就在我们脚下。未来还有一段艰辛的,坎坷的,漫长的路要走,与其让命运来操控我们,不如我们主动地去把握生命,策划一个值得拥有的人生。今天,从2008年4月3号凌晨一点这一刻开始,我要过一个快乐,幸福,健康,值得回味的人生。

第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

她以为那是她一生中最亮的月光,然而月亮太亮,终究冰凉。

我笑着,哭着,张扬着,放肆着,绝望着,陪着微微(女主)渡过了那段青春。 彷佛这也会是自己的青春, 虽然没有这样的张扬,这样的快乐,和这样的疼痛。 我不知道我的青春会也何种姿态收尾,但愿不要像微微一样。

她是幸福的,却又是不幸的。她轰轰烈烈地爱过了,却不料自己的青春却败给了他人的事业。她最爱的因为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她出国了,待其功成生就归来,却重新追求他。她拒绝了。我说这是应该的,好马不迟回头草,何况指不定以后他还会再因为事业抛弃妻子。他那一厘米的误差却深深把微微隔离在了他的世界之外。林静,她从小仰慕的人,却由于郑母和林父的恋情曝光,他无法面对即将来到身边的郑微,不辞而别,远赴美国,后来他回来了,他小心地保护着她,小心地呵护着,他给了微微最起码的安全感,他许了微微一生的岁月。最终林静和微微在一起了,即便微微最爱的人不是他。

青春时,我们不是凡人。

但我们都终将是凡人。

因为青春会消逝,支撑我们的爱和勇气,力量和坚持,都会消逝。 这些青春里的无所不能,都会消逝。

十八岁,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

二十二岁,她站在山顶上喊:“美国,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恨你,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二十六岁,微醺,她看着他,“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相信你,不可能……”

微微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蜕变成一个看透爱情,看懂爱情永远抵不过面包的真理的女人。人或许就是这样,在前途与爱情发生冲突时,总是会选择前者的。我不知道我是否那番疼痛,或许痛过了,这青春才算有了终点。这样的爱情故事~懵懂年少,大学时代单纯炽烈的爱情,后来的峰回路转~这样的故事是要给有故事的人看的,经历过才会懂,才会落泪吧。而对于一些没有故事的人来说,这只是“别人的故事”虽然是“别人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能感受,或许是因为电视、小说看多了的原因吧。这或许就是我未来的青春。

青春,终将逝去。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美好的故事,终究会被尘埃掩埋。我们谁都没有岁月来得无情,我们谁都没有时光来得强大,我们终归还是凡人。三年初中算是以我感觉较完美的姿态收尾,接下来的三年,我想,我会好好地去过,毕竟青春是,我们所向披靡。

青春就像一场大雨,感冒了也想回去再淋一场,只可惜,回不去。

上一篇: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下一篇: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