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科教学模式

2022-08-13

第一篇:高中物理科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

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

摘要:依据有关教育理论,开展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主要讨论了文理物理教学内容、物理习题分层设置的问题,并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兴趣、个性、物理文化素质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分层实验研究

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无论以综合课程、科学课程,还是原来的分科课程的形式存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按学生的学历,能力层次进行教学。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这个“层”也将是动态的。为此,我们抓住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倡基础教育研究的契机,于1999年11月申请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资助课题

一、研究主要内容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分层次教学

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是以绍兴市马山中学实施文、理分层教学为标志。 课题组对绍兴市马山中学的学生曾作过几次有关物理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班级统一授课制下,有的学生认为最难学,最害怕的学科就是物理,最没有兴趣的学科也是物理;但有些学生感到物理知识过少而吃不饱,这种现象同样也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调查表明:现行物理课程的统一设置和统一要求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这是物理教学实际的需要。

(二)习题分层设置的教学

诸暨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到,目前的习题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首先,习题教学过分强调解题数量及高频的重复,试图把学生变成“可以向他的头脑中填塞知识,并且在他身上训练出准确无误地起作用的技巧的学习者。”忽视解题活动中心工作是对学生心智参与力度的引导激励。误认为物理教学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在大量习题训练后形成的。第二,习题教学组织过程中,不管学生间有多大的认识和心理差异,大家都有做同样的质和量的习题,结果优秀生“吃好了”,中下生“吃不了”。第

三、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以面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个性差异为研究前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物理教学重要环节——习题分层教学入手,是配合整个课题展开工作的保证。

二、理论依据 第

一、对学生的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认识结构不一致时,原有的认识结构会失去平衡,形成认识冲突,在冲突的解决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在进行物理内容与物理习题分层设置时,首先致力于摸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了解学生目前的认识和心理发展水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不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

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必须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体系中,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既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课题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分成文、理两个层次。在文理两个层次内又确定不同层次,对每一实验班的学生的作业再进行A、B层次有布置。这正是我们课题的关键。

三、分层教学原则及课题设计

(一)分层教学原则

1 分层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有关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物理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对应于每一节后的习题,按难度、编选出定位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近区”上,使物理练习发挥它独特的教学功能。科学性原则还要求分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同步练习题,根据知识递进序列,有梯度的合理设置习题。

2、针对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中,充分把握分层的“度”,即充分了解文、理层次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物理知识与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的程度,使分层的教学内容,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展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时,确立分层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整体科学素质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分层当作是区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标准。通过分层,在调动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

(二)课题设计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

毕业后不参加高考、参加文科高考及“3+1”中不考物理或与物理知识联系较少的高考的学生,作为文科班学生的对象,余下的学生作为理科班学生的对象。根据文科类和理科类的学生,学习物理程度差异,抽象思维发展和形象思维发展之间的差异。分别重新制订文科类和理科类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物理知识分成文科类和理科类两个层次,对文科类物理知识分成a、b、c、d四个不同要求的教学层次,其中a是识记层次;b领会层次;c是运用层次;d是分析和综合层次。对理科类物理知识也分成A、B、C三个不同教学层次。其中A层次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和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B层次要求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C层次要求是指:对中学物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像B层次那样的要求进行掌握,只是要求学生更为熟练而已。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好高中物理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具体设想。

2、习题教学分层设计

我们对每一节物理课的同步练习按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活动水平分成A、B两个层次,这是课题设计的关键。通过设置A、B层次,实际上,把课题的理论研究层次,落实到操作层次,即正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A层次的习题设置,重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掌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B层次设置,重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规律的较高层次的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做,以明确定位的习题层次。

四、课题的操作实践

1、实验班级的选择

选九九级为实验对象,任选两个班为A、B实验班和一个班为对照班C。实验开始,对三个班级进行物理基础知识及思维发展情况的测验。依据测验结果,把测验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A实验班,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了B实验班,测验成绩既有好的学生又有差的学生组成C对照班。高一期中考后、高二和高三初我们又进行了略微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2、实验条件的控制

为了尽可能消除外界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把好课时关,做到A、B、C三个班的周课时,年课时相同;其次把好课外作业量和时间关,做到课后作业量、作业时间基本一样。第三做到A、B两个实验班由同一个任课教师任教,C班由另一个任课教师任教。第四做到严格按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要求进行教学。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控制

2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先认真学习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要求,根据这个内容和要求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事先的安排落实好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消除同一任课教师对实验的影响。

4、分层同步练习的分层教学

分层同步练习是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布置而提出的。在布置同步练习时,要求A层次题目每同学都要完成,以巩固新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B层次题,要求B组同学全做,A组同学按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做(学生的A、B分组是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调查摸底情况确定,实验班中B组占32%),在试图保证学习质量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课题的主要成果

1、拓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广阔时空 文理内容分层与习题分层教学,通过把教学内容分层以及相应的习题设置,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做富有弹性的作业,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兴趣,增加了物理学习的活动中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与参与的力度。同时,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教学的情境中尝试与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励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调动自主参与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2、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马山中学,通过一个阶段的课题实施以后,对学生进行有关兴趣方面调查,发现A、B班学生感兴趣的人数在增加,而C班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A、B班学生废票人数在减小,而C班学生废票人数略增,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逐渐明显。这些都说明分层次教学在增加学生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

3、分层教学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体获得最优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的最优发展得益于学生个体的觉悟,弘扬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立,就是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让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提高。分层教学的各个层次都有确立主题与目标,这些主题与目标,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展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主题中现实自己学习的目标,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丰富多样的分层主题,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增添非凡的活力,发挥更大的学习潜力,为最优化发展教学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4、分层教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辟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分层教学,为寻求既能有效减速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落实能力培养且要提高教学质量的现代教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出题、分层要求等,使“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减轻了学生重复机械带来的题海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课题的启示 本课题开始研究时,虽然已有一些地方与学校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但他们大多都在高一与高二分段,还是高二与高三分段的问题。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则重于对课程的重新构建,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科学课程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两者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一种极大冲击。但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的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展开的,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个性。把学生分层与教学内容分层、习题分层综合性研究,这本课题的特色。在实验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实验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3 性。

第二篇:高中物理情境教学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

将会告其侵权

高中物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对一些概念和规律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难背,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 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由于物理的很多理论比较晦涩难懂,一些模型和物理过程比较抽象复杂,老师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解释和语言表达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因此,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物理情境,由于多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融合了声、光、色、形,融合了静态的、动态的,融合了黑白的、彩色的,能够给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让学生通过形象立体的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以及一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多媒体技术能够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过程通过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能够使得微观的过程宏观化,瞬间的过程持久化,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微观、瞬间的物理变化,帮助学生破除认识障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突破课本的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一些无法通过实验演示的物理变化过程,如a粒子散射实验、波的干涉、静电平衡等等,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和再现这些物理实验,声行并茂、图文兼备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官感受,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物理现象的本质,

二、 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分析

物理学科是一门动手实践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和摸索,通过深入的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和直观性,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书本上的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现象、动手实践、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合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实验中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与学生做一个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准备木板和小球,木板倾斜一定的角度,将小球从木板的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然后去观察小球最后能走多远,然后再让小球从一个倾斜的木板自由落下在滚落到另一个倾斜的木板上,观察小球滚到另外一块木板上到达的高度。最后可以总结出当忽略摩擦力的情况下,无论第二块斜板倾斜角度如何,第二块斜板斜面伸展多远,当小球从第一块木板自由落下在滚落到第二块木板的时候,小球总会到达与落下相同的高度。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物理态度。

三、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老师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让晦涩复杂的物理现象能够与普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减少对物理的抵触感和抗拒感,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就能了解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原理。而高中学生也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了,可能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平时常见的一些生活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知识,当老师将生活经验引入物理课堂时,会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和促进作用。

比如,在用叉子捉鱼的时候,为什么朝着有鱼的地方插去往往叉不到呢,而有经验的人会将叉子叉的深一点就能叉到了,还有平时的筷子放入装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折了,这些都包含了物理中光的折线作用。平时在公交车上紧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这是惯性作用;当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会有光,这是静电效应;水、水蒸气、冰、雾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转变也涉及升华、凝华、蒸发等物理现象;还有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日常生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能够让学生知道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离我们的生活不遥远而且还特别密切,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及物理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物理态度。老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丰富的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及美好的品质。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比如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和分数等级,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存在着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标准,方法以及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使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种教育评价观念缺乏目的性和个性,使学生的“棱角”在教师权威的抹拭下逐渐消失,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不断进步。”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结合我多年时间经验,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环境人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心理学表明,课堂环境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紧张的课堂气氛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性评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使之蕴涵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安排上,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智能表现的非常突出,而有些同学的潜能则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开发,发展性学业评价充分注意到课堂中学生个体化的智能特点。只有为学生创设提供多元化发展 1 的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特长,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多元智能,特别是潜在的智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二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因素,而探究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某类学习任务适宜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情况,因此,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它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比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设计科学学习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平时教学中,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末,家长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上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并给予学生科学学习的有力帮助和支持。 2.评价方式多元化

2 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3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最终手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中,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除了考试以外,还借助其他评价方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转变,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第四篇:如何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尽管新课程已实施数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承,忽视教学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1. 创设探究情境,开发创新潜能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需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精心选择探究课题。其次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案既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推进教学,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促进思维的提升。

以《力的合成》一课为例——

教师: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棉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

学生:是一根线易断。实验演示: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了。

教师: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呢?

又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

教师:在同一高度释放一硬币如纸团,哪个先着地呢?

学生:是硬币。

实验演示:在同一高度释放一个硬币和纸团,同时落在讲台上。

教师:不是重的东西下落快吗?怎么同时落地了呢?

这些例子可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成探究教学。通过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 重视开放式教学形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用能力,因此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尤为重要。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开放式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交互式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为背景设计的“师生互动”,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新教材中的课题研究为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课程研究要以课内课外结合形式进行,做探索性实验、翻阅资料、小组讨论、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社会调查等等。在研究课程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实践证明,经过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师授课效果也有质的飞跃 ,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3. 注重“乐趣”教学

高中物理教材包含有:实验、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及自然界的奇观妙景、介绍科学家的贡献和生平事迹、介绍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要将课上得枯燥、乏味,即使是习题讲解,幽默风趣也很重要。例如教师在磁感应强为B的匀强磁均中画了一根长为L的棒,使之以速度V匀速地垂直切割磁感线,问学生棒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ε为多少?学生脱口而出:ε=BLV。教师可说为零,学生愕然(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补充说:“这是一根木棒啊!”学生大笑。教师又问:“为什么木棒切割磁感线没有电动势,而金属棒垂直切割就有电动势?”学生思考后说:“因为金属棒内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接着教师顺势导入磁流体发电机相关知识点。这样幽默一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参与互动,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 重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实现物理过程的模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认识一些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如α粒子的散射、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等。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很短,物理过程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中,或需慢镜头观察的演示实验,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如分子的运动、容器壁受到的气体压力等这些现象在宏观情况下不易观察,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说明。当物理实验过程比较抽象、语言不宜表达的现象,如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波的衍射等物理过程,较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某些演示实验器材很小,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放大分析。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在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很难观察清楚,采用实验投影放大后观察或做成课件来进行练习读数教学,效果就相当理想了。

来源:东莞按摩网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课堂虽小,但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艺术却是浩瀚无边的,上述几点不过是一个涉足教学多年而不懈探索的人,在岸边海滩上拾到的几个小彩贝而已。

上一篇:高中生物面试说课稿下一篇:工作证明模板通用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