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解读懂诗歌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图解解读懂诗歌范文

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郭春燕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

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 (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10: (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课堂练习:

1、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 问题: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领会《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的深层意思。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

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2015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备考策略

王义翔

考场反馈

学生答题存在三大问题:

1、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

2、知道写什么,但说不出用的是什么技巧,好在哪?

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 针对这三个问题,在复习备考时,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写什么(读懂诗歌),怎么写(识别考点),怎么答(总结方法)。

(一)怎样读懂诗歌

鉴赏诗歌必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意象。 初读:大体明白诗歌表层意思; 标题:掌握诗歌主旨的快捷入口;

注释:关注隐含信息,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作者:知人论世,掌握时代背景;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

(二)怎样识别考点

(出示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目,让学生辨别属于哪个考点?)这样可看出,不管用哪种方式提问,鉴赏诗歌题无非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2】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上海卷】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广东卷】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四川卷】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辽宁卷】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2009新课标】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011新课标】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3新课标2】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技巧总结

1、仔细辨别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学会识别题目属于哪一个考点,根据平时总结答题思路作答。

2、关注“得分点”,运用专业术语。

通过对新课卷诗词鉴赏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题目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得分点”。答题时要找准角度,内容力求丰富,避免低分点遗漏;同时,恰当运用专业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在这方面,高考试题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例如: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及情景关系等;

3、答案忌无分析,必须结合文本

组织答案忌笼统、空泛,一定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常用的思路是: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文本要求:组织答案最好涉及文中的关键词。对问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有效提炼、复制、重组,这样答案就标准了,决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来答,除非题干有要求。

4、规范标点符号,科学运用双引号。

答案应该科学地运用引号,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句等必须运用引号突出。

5、合理安排答题区域,不让答题区域空白。答题区域不能留空白,高考阅卷是在电脑上进行,即使你的答案内容很完美,如果谋篇布局没有处理好,答题卡上空白太多,会间接影响你的得分。

6、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的思路来作答。

最后,写完答案后,至少要回读一遍。一是看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述是否清楚,表述是否完备;二是看看有没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三是看语言表达有没有错漏。

第二篇:你不懂诗歌

你不懂一个只听洞箫或二胡独奏人的孤寂。你不懂一个站在山巅上独自流泪人的孤寂。

你不懂能够一整天聆听佛教音乐人的孤寂。

你不懂闻见一阵花香就摔门而出人的孤寂。

你不懂对着夕阳就能跪倒在地上人的孤寂。

你不懂看见一只飞鸟就潸然泪下人的孤寂。

你不懂看见一组图片就背包远行人的孤寂。

你不懂看见一片落叶就心如绞痛人的孤寂。

你不懂在那微风细雨下独自吹箫人的孤寂。

你不懂大雨磅礴还彳亍在街道上人的孤寂。

你不懂一个喜欢黑夜胜过白天的人的孤寂。

你不懂跟亲朋好友醉酒后更孤单人的孤寂。

你不懂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时的孤寂。

你不懂这些孤寂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的孤寂。

你不懂任何词语形容起来都显得空洞苍白的孤寂。

那种无言,那种沉默,那种孤单,那都是我的孤寂。

第三篇:读懂诗歌正文

高三一轮复习:《读懂诗歌始鉴赏》导学提纲

第二课时:读懂诗歌正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词类话用,体会诗人锻字炼句形成的意境。

2、注意诗歌中的文言句式,领会诗人的意图。

一、导(真题体验)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二、鉴赏特殊的诗歌语言

进行诗歌鉴赏,在读懂了诗歌的题目及作者之后,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思、议、展

1、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阔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使。。。变老

肥:使。。。变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暗: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黑暗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

小结: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所以我们应该把古诗当成文言文来读,以便正确理解诗意。

2、补充以下省略的词语: (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迟日(

)江山丽,春风(

)花草香

(照)(吹得)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红豆)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

)渭城

(于)

山河破碎(

)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像) 草枯(

)鹰眼疾,雪尽(

)马蹄轻

(所以)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师往何处去)

(采药在何处)

(前山或后山) 小结: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3、还原以下倒装语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璧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璧。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笑。

小结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④定语变化。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B、定语后置。 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⑤状语后置。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古人写诗倒装的缘由

①为符合声律的要求 (押韵和平仄),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②为了突出和强调,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③为追求“新意”,化平淡为神奇。

三、检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请准确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这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第四篇:你读不懂诗歌

你读不懂她本是乌黑中渐渐冒出来的银丝,你读不懂她泪水躺过的皱纹,你更不懂夜半辗转反侧只为你忧愁你本是一股清泉,那般纯洁;你可否记得,你三年级了还喜欢钻到她的怀抱,喜欢坐在她的膝盖上;你还记得吗?那时候的你是多么乖巧懂事,弟弟受欺负,你是第一个站出来,挺直腰板,帮弟弟出气;那时候的你,做了错事,低着头,甘愿受训;那时候的你,总是想着帮她做饭,做得比她还美味;你总是学习和家务兼顾着,因为你懂得

你懂得每一分每一毛都是她用双手擦干一把又一把汗水得来的,你知道她那粗短长满茧的双手是为了你们,你知道她渐渐模糊的视线是为你们熬夜的,松弛的脸皮、重重的眼袋,是岁月和辛勤的副作用

渐渐地,她的发间夹杂着银丝,她的眼角含混着泪水 她的千叮万嘱,她的肺腑之言 你听不进了 你的成绩渐渐下降 你老师的电话越来越多 你的行为、你的衣着愈加难以入目 你,少回家了 你,总爱四处走 不跟她说你要去哪里 不告诉她你遇到了什么 你总以为你懂得很多 你以为这个社会是复杂但你在它的圈子里可以游刃有余 你说,你好烦 你说,我自己会处理 你说,我会为自己负责

你说的,但是你能真正走好你自己脚下的路吗?你能真正为自己负责吗?你不知道自己是她怀胎十月经受分娩之巨痛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吗?你不知道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大的吗?你不知道你的生活归根到底是她提供的吗?你知道,你了解

你知道她那有着强烈自尊的心在哭泣吗?那白发,那泪水,你懂吗?

第五篇:读不懂爱情诗歌

读不懂,我很迷茫。仿佛在睡梦中一个人,深眠,

盈缺的月,在念,残酷的世界。

等待,竟然,又是那么美好,

风月情浓,梦中没有醒来,

陷入了更深的梦里。

谁只想瞬间不要永远?

读不懂,心好慌张。

视而不见别样的美,好憔悴,

浅春的诗,微凉,任清风徜徉,

回眸,红尘,铭记你的音容。

轻踏岁月的棱角,痴心朦胧,

时光残缺了曾经,蝶恋花兮,花何兮?

只身素白衣,不如归去?

读不懂,冰封心肠。

孤灯的寒夜,墨香驻心,润我芳心,

淋一场烟雨,感动一段往夕,

将所有心绪归零,弹落灵魂的尘埃。

不求惊天动地,只盼阳光一缕。

不怕孤独,纵然烟火燃尽,

守住一片城池,渉水而来,

沧海的岸,彼岸花亦开。

读不懂,夕阳已下。

风中伫立的我,太过要强,顾盼无果,

一声轻唤,烦恼摊开一纸宁静,

回忆的翅膀己折断,等待只改朱颜。

相思昐,潮湿的心,散落。

不想再迷茫,不要再流浪,

独守潺潺的矜持,葬了一切,淡了一切!

洗净我心,读不懂,不想再懂!

上一篇:小官大贪观后感范文下一篇:县妇联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