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医疗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信贷需求的影响

摘要: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金融发展困境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我国也不断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且针对当前农村金融面临的痛点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推进中小银行、信用社改革,降低金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限于农村地区本身的特性,农村金融面临的覆盖面低、融资成本高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低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信贷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未扭转。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以及使用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的农户占比日益增加,数字金融逐渐开始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主体,并为上述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解决带来了突破口。数字金融作为普惠金融深化的手段,凭借其数字特征,可以冲破传统金融服务面对的覆盖范围限制,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触及到无法获得传统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群体,降低农户的搜寻和转化成本。同时数字金融还可以通过连接移动端构建用户信用体系,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深度。因此,定量研究数字金融对于我国农村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探究可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因素,也可以从新的角度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对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数字金融对于农户两类正规信贷需求即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以及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归纳整理出影响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因素,并对农户正规金融需求进行有效识别,之后进一步根据贷款用途将用于农业、工商业生产的贷款意愿归为生产性正规信贷意愿,将用于住房、汽车、子女教育、医疗以及信用卡用途的贷款归为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其次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特征以及对控制变量等因素的要求,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数据进行处理,最终使用2013年与2015年的11996个样本数据构造平衡面板数据,并建立适当的面板probit和引入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的IV-probit模型。最后进行分样本探讨数字金融对于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最后从变量替换角度进行结论的稳健性检验,并同时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库与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对回归结果进行了辅助验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农户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的稳定与可靠性,进一步对两类正规信贷需求异质性影响深入探讨发现:(1)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并没有因为数字金融的发展而转移到诸如民间借贷等非正规信贷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户生产性非正规信贷需求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贫困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受到的数字金融的抑制作用比非贫困农户更加明显,其背后可能反映出数字金融带来的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3)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户的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受到数字金融的促进作用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更为显著,其背后反映出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农户对数字金融的认知程度更高。(4)流动性约束程度较低的农户的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受到数字金融的提升作用比面临更高流动性约束的农户更显著,但是数字金融对流动性约束较高的农户的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背后反映出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信贷约束但是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户在享受了数字金融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自身的正规信贷结构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发生转变,该发现可以为将来农村金融改革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数字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农村金融。

关键词:数字金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面板probit模型

学科专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

第四节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农村金融需求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数字金融对农村影响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数字金融减缓贫困

二、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三章 数据及变量设定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农户金融需求的识别

第三节 数据处理

第四节 变量说明

第五节 描述性统计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基准模型

二、模型内生性

第二节 实证结果

一、生产性正规信贷

二、消费性信贷需求

第三节 异质性分析

一、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异质性分析

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异质性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审美心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