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复习笔记

2022-09-01

第一篇:小学教育学复习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范畴:个人与社会(终点范畴);思想与行为(起点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心范畴)

内化与外化(结果范畴); 教育与管理(中介范畴) 学科特征: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意义: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 ,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

地位:1,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2,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个体性功能:个体生存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个体享用功能

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1,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

2,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政治行为,再生产社会的政治关系。

3,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功能:1,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3,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文化功能:文化传播,选择,创造功能。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根本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确立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根本任务:用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原因: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目的:在一元的根本目的的指导下具多元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检验依据。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党的奋斗目标;受教育者精神世界;

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是基础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实现:坚持理论教育;突出主旋律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意识 )

这章多看书,结合课本。此处不多说。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环境是人格的支柱

二、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三、类型:从影响范围看: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从性质上看: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从状态上看: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

从内容上看: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功能:强化功能;导向功能;感染功能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观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普遍性、特殊性、长期性;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和权威性。) 学校环境影响(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导向性)

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计划性,权威性,持久性,全面性)

社区环境影响(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度,社区风气,道德规范,人际交往) 同辈群体的影响(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 良性环境的作用:感染,促进,约束。 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

优化原则(整体性,互利性,自主性)。方法:环境选择实验法,环境选择隔离法。 方面(措施):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环境。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系统,是心理,思想,行为其要素和功能相互联结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心理是思想品德基础,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思想是核心,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行为是外显因素。)

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辨证统一。

外部制约与内部转化,详见ppt。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一为内在诸要素的发展矛盾;二为社会要求与原由思想品德的矛盾)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概念注意:

1、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

2、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3、是教育双方互动的双主过程

PS: 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一个属教育活动,一个是属人的发展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要素(自觉的教育要素),不是全部的要素(还有自发的环境要素等)。同时二者关系密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方案的制订(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方案的实施(传导观念,实施影响,促成转化);评估(信息反馈,评估控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基矛: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Ps:具体规律:

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自我教育规律,反复递进规律,主体差异规律。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

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职能:教育职能;管理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的特殊性: 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能动的人

工作过程的特殊性----难以计量的精神生产活动

工作手段的特殊性----劳动工具以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 工作成果的特殊性----劳动成果取得具长期性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素质:

政治素质----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政策水平 思想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

道德素质----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知识素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所需的知识;相关知识。

能力素质----调查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决策计划能力;宣传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激励能力;运用新科技能力。 生理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特征: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能动,自主,创造性),时代性,复杂性。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历史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立体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是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实现其思想转化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对群众有极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

青年的生理特点:

1、身体形态迅速发展。

2、身体机能趋向成熟

青年的心理特征:1,个性发展

2、智力发展

3、情感发展

4、性心理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联系: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变化不居相互转化。

区别: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平等;理解;尊重;共享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为现实依据。因此具有丰富多样性,动态发展性。 确定思政治教内容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目的原则;重点要素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具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世界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政治观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人生态度教育。

道德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美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法制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纪律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与心理健康;现实状况;解决方法。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是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辨证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主要依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原则体系就是由这些联系或关系决定的。) 原则确立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上位规律,决定了从属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性质与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系统的关系(反映的是中位规律,是确立关联层次原则的依据)

3、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下位规律,是确立运行原则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疏与导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原则:方向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根本原则。如何贯彻:统一认识,讲求科学,一贯到底)

求实原则: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如何贯彻:

1、尊重事实

2、讲究方法

3、勇于创新) 民主原则:提倡原因:(

1、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2、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规律决定的:

3、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4、时代特点的要求;

5、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坚持民主原则的要求:

1、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2、要敢于和善于发扬民主

3、要科学地实行集中 渗透原则:实施意义:产生教育合力,易于接受,适应思想政治社会化要求;更好发挥效能。

如何实施:强化渗透意识;协调关系,组成合理的系统教育结构;寓教于无形,循循善诱,倚重人格塑造,循序渐进,促进教育对象思想的良性循环。

层次原则:实施的意义:符合教育对象多层划特征;克服教育中的一刀切;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如何贯彻层次原则:

1、调查研究,科学分层,2整体筹划,统筹安排。

3、创造良好条件和适宜氛围,依据层次特点正确选用教育内容与方法,满足教育者个性发展需求。 激励原则:实施原因:

1、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决定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符合

人的行为规律。

如何坚持激励原则: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正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

2、激励手段的运用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主体原则:实施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特质的要求 如何实施(实施要求):

1、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2、力促自我教育

3、将自我教育与集体成员间的互帮互较结合起来。

示范原则:如何实施:

1、教育者以身作责,为人师表。

2、身体力行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思政教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

意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纽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特点:以马列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吸纳其他学科成果。讲求应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

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

实践锻炼法(劳动教育,社会考察,社会服务活动),实施要求:

1、完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2、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

3、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

自我教育方法:方式----自我修养;反思;自我改造;自我管理。(包括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

典型教育法: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

要求----典型的真实性、层次性、代表性、时代性。学习典型要有创新性;关心爱护典型。 比较教育法:比较鉴别法;回忆对比法;类比法。 感染教育法:形象感染;艺术感染;群体感染。

咨询辅导法:具体方法----疏导咨询法;交友谈心法;自我调控法。

要求:人员要专业;诚信;工作要循序渐进;活动应普及;多途径 预防教育法:重要性----增强先导性;提高主动性;强化有效性。

具体方法----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明示与暗示;启示与警示。、 思政教育方法的要求: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含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主要艺术----疏通引导缓解冲突的艺术;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选择时机的艺术;选择突破口的艺术;把握适度的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运用制度的艺术;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涵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

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的活动形式。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客观性和主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承载性和传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渗透到人们的具体工作中,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积极性的目的。

其特征:普遍性、强制性、阶级性、组织性、规范性(制度化)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管理为载体:

1,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2,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根据。 3,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出了客观要求。 作用:1,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

2,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效果提高

3,有利于人们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管理载体的运用要求:1,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2,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3,健全制度(一岗两责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管理目标和内容)。 4,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要求和内容制度化。 5,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载体:

含义: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文化产品的教育因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文化建设中,让各种文化活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特征:形式多样;对人影响全面;影响方式具渗透性。

作用:1,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实现教育目的。 2,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利于全民一致的价值观的形成

运用要求:保证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加强群体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活动载体:

涵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有意义的活动中,使人们在活动中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特征: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功能:内容的潜移默化功能;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功能;促进教育客体主体化功能。

要求:活动应有目的有指导;因地制宜;具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能有效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传媒载体:

涵义:以大众传播工具为载体向广大群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门在接受社会信息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特征:覆盖面广;传递快、时效性高;增殖性、促进力强。 类别;印刷类载体;广播载体;电视载体;网络载体等。

功能:1,能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树立共同理想,2,能满足人们社会化需求,促进人们与时俱进,3,能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强化教育效果。

运用要求: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注意不同传媒的优势互补,发挥综合效应。

3,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消解其负面影响

网络载体特征:信息海量化专门化;信息传播和更新快捷;传播手段多媒体化;传播方式互动平等。劣势:真实性、权威性差,网络安全无保障;虚拟性下的网络道德问题严重。

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与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指挥、调控和评价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效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特征:方向性,民主性,开放性。 手段: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思政管理内容:目标管理(科学、渐进、有效);计划管理(系统、联系、预见、可调);规范管理(制度、法规);信息管理(科学、真实);队伍管理(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性、动态性)。 过程:决策形成过程,决策执行过程,总结反馈过程。 决策执行过程:决策执行的保障:人、财、物

决策执行的机制:责任制度;考评制度

总结反馈过程: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

第二篇: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1.“沃斯克-戴开放型与传统型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测定量表”对学习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变量(场所、小组领导人和组内人数) 2.发展性教学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维果茨基)。

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根据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干预、控制的程度差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自由游戏、任务定向的活动区游戏和全班集体游戏) 4.根据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操作学习可分为(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导性操作学习、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和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5.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有两个主要观点,即(强调知觉痕迹,强调记忆痕迹)。

6.亲子互动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和健全的教育) 7.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以下几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8.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认为,学习过程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加工、预期、执行控制) 9.根据概念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的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0.在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的评价叫(形成性评价) 11.构成师幼互动的内隐心理要素有(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 12.分析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体现为(明确问题的能力) 1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量法) 14.美国学者普林格尔认为,儿童的基本感情需要是(对爱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对责任感的需要) 15.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模式上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维度,其中一个是情绪维度,具体表现为(温暖、接纳-敌意、拒绝) 17.在3-6或7岁的幼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的游戏类型是(象征性游戏) 19.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是属于(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20.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智力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原型模拟、分阶段练习) 21.构成师幼互动的外显行为因素有(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师幼互动行为的类型)

2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幼儿特定的反应。这是根据哪种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幼儿园教

育活动的设计思路?(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23.鲍姆林特在研究中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性和父母的教养)

24.幼儿学习按学习内容可分为(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5.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方面有(教师-学生关系、教育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的指导、幼儿园的材料与设备、幼儿园的自然环境)

26.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和社会合作) 27.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叫心智技能)

28.每一个概念都可以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分析?(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和概念定义)

29.以下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人所特有的) 30.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31.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把学习分为以下三大领域(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技能学习)

32.教师在幼儿发现学习中的指导可分为(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指导和幼儿的自我指导)

33.儿童游戏动机系统由以下几种动机构成(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和亲合性动机)

34.一般我们把在教育活动开始前进行,以摸清幼儿的底细,更好地安排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叫(诊断性评价) 35.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3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新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7.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技能形成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动作的定向、动作的模仿、动作的整合和动作的熟练) 38.技能学习具有以下特点(这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的过程,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39.游戏的情感特性有(.内在动机、内部控制能力、假装)。 4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性质不同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

41.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这就是(学习准备)。 42.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缺失需求和成长需求两大

类)。

43.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法律和秩序取向、社会契约的取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 44.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叫动作) 45.早期最全面的游戏理论是(剩余精力说)。

46.在学习理论产生时期形成的学习理论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7.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与领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48.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关系提出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9.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教育活动划分为(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三类)。 50.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即(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不合理地扩大了概念)。

51.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是以(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

学》作为标志)。

52.布卢姆把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3.游戏的认知特性有(自我导向、心理主动性、灵活性)。 54.皮亚杰智慧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9.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将教育活动情境分成(认知型、行为型和能力型)。

10.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关键属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2.第一个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剩余能量与游戏关系的学者是(席勒)。

13.课程决策论的教育活动设计步骤为(目标的筛选确定、确定活动主题、选择与分析教材、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制定完成课题的进度表、空间和环境的安排、教学策略、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15.提出假设阶段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该阶段的创造性体现为(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1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为(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

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17.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操作学习可分为(探究性操作学习、形成性操作学习、强化性操作学习、模仿性操作学习和创造性操作学习)。

18.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实践性)。

19.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模式上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维度,即(情绪维度和控制维度)。

2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解释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主要有(联结理论与假设理论)。

2.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3.米德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人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

的生成与变迁,这种理论称为(符号互动论)。

4.加涅提出的学习记忆模型由哪三个系统构成?(加工、预期与执行控制) 5.心理学上是用哪个术语来说明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的?(发展敏感期) 6.幼儿创造性测量的一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在系统观指导下,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的学者是(罗米索斯基)。

9.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是(1913年~1914年)。 10.下列选项中描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正确的是(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11.根据冯忠良教授的观点,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依次经历哪四个阶段?( 动作的定向、动作的模仿、动作的整合与动作的熟练) 12.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以下哪两方面而实现的?(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13.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主要有六种,是(观察学习法、强化评价法、体验思考法、语言传递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

14.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是(桑代克提出“联结说”) 1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16.布鲁纳是下列哪种学习形式的积极提倡者?(发现学习)

17.对应于教育目标的活动指导模式的类型包括(信息加工、社会交往、个人发展与行为训练)。

对应于知识类型的指导模式包括(呈现模式、行为模式、探究模式)

18.根据生活准备还是欲望满足维度,可以把游戏动机理论分为(生活预备说、生长说与“新瓶装旧酒”说)。 19.普林格尔在其《儿童的需要》一书中指出儿童有哪四种基本感情需要?( 对爱与安全感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与认可的需要及对责任感的需要) 20.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的是(.以儿童教育儿童)。

1.布卢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下列哪种说法,是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4.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认知与情感) 5.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可把游戏分为哪两大类?(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

6.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

7.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8.一个概念可以从哪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与概念定义)

9.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特征说与原型说)

10.柯尔伯格提出了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其中3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

11.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12.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13.幼儿创造性测量的一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

14.从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方法包括(向幼儿传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方法与提问的方法)

17.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互动性、效用性、特殊性与安全性)

18.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

20.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的亲子互动类型的是(拒绝型、支配型、过度保护型、服从型)

2.下列选项中属于奥苏伯尔三类意义学习的是(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4.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化)。 8.关于操作和学习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操作中有学习、学习中有操作、操作和学习是二种相对独立的活动)。

9.在长期幼教实践基础上,我国习惯于把幼儿园的游戏分为二类,它们是(.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膝跳反射)。

11.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教师的示范)。 12.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是(联结理论)。

17.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连续体中,下列选项排列顺序正确的是(指导性学习、归纳性讲解、训练和练习和自由探索式发现)。

18.个人成绩与同一团体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成绩适当等级的评价属于(相对评价)。

19.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分为外显行为要素和内隐心理要素。下列选项中属于外显行为要素的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

20.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教养的四种类型是通过二个维度二二组合而获得的。其中纵容的教养类型的组合是(温暖、接纳和放纵、不要求)。

1.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

2.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卢梭) 3.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5.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提及的是(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8.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提及的强化类型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9.在学习理论中提出“中介变量”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托尔曼)

12.下列选项中,对游戏的基本特征描述错误的是(.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13.下列选项中,在冯忠良先生提出的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中的是(动作定向训练、动作模仿训练、动作整合训练、动作技巧训练)

14.下列选项中,关于技能与知识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技能和知识有区别、知识是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发展有助于知

识的掌握)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幼儿错误概念原因的是(感知错误)

19.下列选项中,属于创造性判别标准的是(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17.柯尔伯格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理论的是(道德两难故事)

18.在下列选项中,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是(依恋、移情、羞耻感与罪恶感)

11.冯忠良先生认为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而整合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而实现的)

12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自我中心、只能片面地看实物、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能做出延迟模仿)

19.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的学习“环状结构理论”认为,学习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和反馈环节) 18.幼儿用新的方式进行某项游戏是属于(类创造) 18.根据对幼儿影响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分为(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和隐性的教育活动情境)。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例证法、变式法)

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知识经验、讲解与示范、练

习)

二、名词解释

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3.学习(广义的理解):学习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就是伏努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仙湖影响。是以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6、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会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教师主要对幼儿实施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样就能指导幼儿认识自我

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16、教学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19、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

20、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地很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2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2、假装:游戏中想象和现实是并存的。是儿童游戏最为显著的特点。

23、剩余精力说:动物和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的能量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能量必须寻找方法或途径去消耗它,而游戏是释放剩余能量的最佳方式之一。

24、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伴有在内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25、生活预备说: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26、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

27、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型。

28、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29.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统一团体的平均成绩获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30.广义的学习定义: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里变化过程。

31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

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32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与之相对,其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3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34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35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学习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性质和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36试误说:桑代克让饿猫在迷笼中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37效果律: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的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38操作条件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39顿误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某种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知觉,观察和理解其内在联系或一定的关系,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总结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41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表征,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42替代强化: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的行为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榜样行为的表现,就是说,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受到替代强化的影响。

43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44幼儿学习:是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45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

方式。

46迁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

48技能:(狭义)指技能的初级阶段获初级水平。(广义)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49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50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51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52技能学习:通过练习去逐步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5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题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

54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55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56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一种可逆的动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

5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

的单位。

58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 59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60守恒法:是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

61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62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不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63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4幼儿社会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65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66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67角色扮演:个体通过社会角色,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定向。 68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9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70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71主观评定性:是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72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方法。

73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应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7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

形式的教育过程。

75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 76游戏活动:包括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

77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是发现学习。

78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79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80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81立体式:是指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子内容,子内容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2网络式:是指将深化式、放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3关系中的学习:在生活中

84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

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85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86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7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88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谦儿童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时,引导儿童理解知识的简单练习和规律性,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是最基础的,是在感性的实物活动过程中认识某种现象的各种联系,它不同于学校儿童的知识体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试述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得已有水平。

2、 学习对个体发展得促进作用

什么是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良性的家庭互动具有的特征。

1、稳定性

2、凝聚性

3、适应性 4支持性

5、滋润性

亲子互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结构: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

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爱的基础”犹如亲子互动的地基。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子女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又成功地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没有这种体验的孩子,今后就不可能接受“健全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首先从父母的爱心开始,桌布过渡到父母的“教育心”,并在以后的“教育心”中包含父母的“爱心”,使二者关系平稳、包容地向前发展。 试论不良亲子互动关系的类型及其心理辅导。

1、拒绝型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要求多余子女接触,,多听孩子倾诉,少拒绝,多理解;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地加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要求父母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问题。

2、支持性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要求父母不要动辄使用命令行为,而采用温和方法引导孩子;要求父母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要求不要以大人的

尺度衡量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

3、过度保护性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孩子要有让孩子吃苦、长见识的心理准备;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成都、兴趣、能力大小做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和市的发展目标;要求父母把尊重孩子和宠爱孩子区分开来,让子女有余其他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

4、服从型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父母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要求父母一定要分清是非善恶,不能迁就孩子的不当要求和不良行为;要求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

5、矛盾型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父怒在对子女教育态度、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自相矛盾;要求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要注意自己情绪的安定性,最好在新平气和市教育孩子解决问题;要求父母在夫妻生活上有个和谐的气氛。 试论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

1、父母的心理健康

2、教养类型

3、亲子关系

4、家庭结构

5、家庭气氛

6、家庭生活情境

幼儿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心理误区,应如何克服?

1、私有性心理

2、情绪性心理

3、主观性心理

4、虚荣性误区 5补偿性心理 6侥幸性心理 独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学原则有哪些?

1、“以儿童教育儿童”

2、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3、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2、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

3、个体的心灵与自我三互动的产物。

4、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简析师幼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

1、外显行为因素:包括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性质、主题与结果以及类型等。

2、内隐的心理要素:包括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等。

简述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2、教育任务的全面性欲细致性

3、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4、教育方法的主体性与示范性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与滞后性

幼儿教师为什么经常处于应激之中?(简析当代教师的职业压力)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谈谈有效互动型的心理特征。

1、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2、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

3、教师的职业态度

4、教师的教学风格

5、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较幼儿园教育过程的三种评价方式。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终结性评价

试述皮特斯根据知识分类思想所提出的教育指导模式。

1、呈现模式:主要涉及呈现信息和操练技能等知识的教育活动指导。分为认知、联系或整合、自动化三个阶段。

2、行为模式:强调模仿学习和遵循示范。

3、探究模式:强调创设让儿童自由探索和实验的学习环境。 如何在幼儿的发现学习中实施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在一端是系统的教师指导。

2、在中间是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制度。

3、在另一端则是幼儿的自我指导。

你认为威格拉塞关于个性化教学的五种类型中哪一种最适合于幼儿园的个性化教学?P377

1、限定选择支的方法

2、发展初始能力的方法

3、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

4、适合于初始能力的方占和不同学习模式的方法

5、承认多种成就的方法

简述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互动性原则

2、效用性原则

3、特异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简述创设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

1、教育活动的时间

2、教育活动的时间

3、教育活动的内容

4、教育活动的材料

5、教育活动形式与气氛

如何创设幼儿园的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

1、认知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2、行为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3、能力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简述游戏的心理结构

1、游戏的认知结构——心理主动性维度。

2、游戏的情感特性——活动强度维度。 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具备的特征。

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不以解决幼儿园全部幼儿的发展问题为目的,他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部分的幼儿。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及必须具备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正面价值。

3、幼儿园骄傲与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必须以幼儿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中的相关论观点为基础。

4、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应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完成必须经系统的方法。 游戏所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成分是什么?(心理特征)

1、 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2、 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

3、 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什么是意向性活动?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 特征:

1、活动冬季的内源性

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3、活动过程的松散性

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5、活动规则的变通性

6、活动主题的积极性 游戏有哪些表现形式?

1、认知行为

2、交往行为

3、宣泄行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是指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主要有

1、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社会学基础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认知风格上。

2、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与幼儿创造性发展、学校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发展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1、 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

2、 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3、 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 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测量? 1幼儿创造性测量服务于创造性学习的指导 2幼儿创造性测量服务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戴维斯学习系统设计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在形成教育活动设计决定前应具体明确教育活动系统的目标和资源。

2、教育活动的系统设计过程应保证逐渐修正完善

3、教育活动设计过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活动。 简述对应于知识类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模式

1、递进式

2、放射式

3、立体式

4、网络式 简述教师应激的个体人格因素。

1、神经质和高应激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内向性和应急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

2、被称之为完美主义的因素也会给教师带来教师带来较高的应激,并且认知风格和对具体教师环境中的应激源过于敏

感也有联系。

3、敌意也会使个体遭受到更多的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很明显的在教学环境中经常出现的挫折和冲突特别能够激活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将敌意表现出来。 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特点。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其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和同伴。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生活化。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技术多样化。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 简述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1、自然:自然环境、科学现象、数量、形态。

2、社会: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规范、民族文化。

3、语言:语言、儿童文学作品。

4、健康:健康生活指导、体育活动指导。

5、艺术

论述独生子女不良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心理特点:

1、独立性较差,总想依赖他人;

2、自我中心,

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较差;

3、办事缺乏狠心,坚持性不强;

4、撒娇人性,固执;

5、自私、嫉妒性强,有较强的独占欲;

6、胆怯,不善交往;

7、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爱撒娇。 原因:

1、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

2、家长过度溺爱。

3、家庭教育不一致。

简述华莱士提出的创造性过程的“四阶段论”。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试述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1、 综合渗透性原则

2、 生活随时性原则

3、 实践参与性原则

4、 适宜发展性原则

简述幼儿道德情感发展(情感的形式发展)的三阶段及相应的年龄。

1、 原伦理转台带的情感时期(0岁-1.5或2岁)

2、 迁到的情感阶段(1.5或2岁-3岁或4岁)

3、 道德情感的他律性阶段(4岁-

6、7岁) 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1、 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

2、 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3、 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4、 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对概念进行分类并作简单的分析。

1、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 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3、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1、 概念学习的操作化

2、 概念学习的个性化

3、 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

1、 儿童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

2、 迷信会赋予错误的概念

3、 受经验局限

4、 学法时便能力,容易受骗

5、 错误的推理产生错误的概念

6、 活跃的想像

7、 语言理解错误

消除错误概念的方法:

1、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2、多提供具体本质特征的变式。 试举例说明概念与语言的关系。

1、概念与语言都是社会产物,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2、语言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儿童概念内容的日益丰富,深刻和系统化,抽象概括水平越来越高。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 内部语言阶段

试述运动教育与传统动作技能教学的比较。P213表格 技能学习的特点

1、 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话”双向构建的过程

2、 合乎法则的联系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内化

2、过渡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

1、 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

2、 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

3、 游戏所用的时间,遂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4、 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5、 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

6、 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

幼儿学习的种类有哪些?

内容分: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方式分: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言语学习、操作学习、关系中学习

幼儿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 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4、 幼儿学习思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简述操作学习的特点、类型及其指导。

特点:在学习方式上,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

类型:(学习目的)

1、探究性操作学习

2、形成性操作学习

3、强化性操作学习

4、模仿性操作学习

5、创造性操作学习 (互动关系)

1、示范性操作学习

2、指导性操作学习

3、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

4、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指导:

1、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

2、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

3、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4、操作材料的量与质的统一 试论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

1、 外部动机起主导作用,内部动机逐渐发展

2、 动机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

1、 奖励和恰如其分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2、 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 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4、 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诱发幼儿学习的需要 影响迁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相似性

2、 原有的认知结构

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对象: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性质: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性性的综合科学。

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2、幼儿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

简述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 教育性原则

简述布鲁纳提出的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

1、新知识的习得

2、旧知识的转换 3试述课程决策论的教育活动设计。 1目标的筛选与确定 2确定活动主题

3、选择与分析教材

4、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5、制定完成可以的进度表

6、空间和环境的安排

7、教学策略

、知识的评价

8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试举例分析罗杰斯对学习本质的解释p97

简述奥苏伯尔所提出的构成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p86 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对游戏进行分类,并加以具体的说明。P186

第三篇: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旧三中心)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他的这种主张被称为儿童中心主义。他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新三中心)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一)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3)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智育: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要求:

(1)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

(3)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具有健康的身体。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学会生活自理;(2)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3)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是: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机制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是: 我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洛克:“白板说”

美国华生:环境决定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因此,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常只注意一些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2.注意: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注意力容易分散 3.记忆: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4.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5.情感

6.自我意识: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儿童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

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等学科,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1)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第二节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广泛的文化素养

1、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2、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三)教育专业素养 1.敬业

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前提,也是使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 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教育的功能从其作用对象上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在教育作用的性质上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亦称为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教育功能从呈现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2)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首先,是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其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再进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 (2)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人格尊严;能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得到尊重与信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对峙

(2)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的分歧

三、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二)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和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

二、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和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二)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三)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合目的性 2.合科学性 3.合发展性

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没有课程计划就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学大纲也就使课程计划落空。

(一)教学大纲的概念: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四、教科书

(一)教科书的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二)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

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二)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三)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七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一)个别教学制

优点:因材施教

缺点:速度慢、效率低,只能适应学生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况,带有“师徒相授”的性质。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等。

优点:便于因材施教;组内同质性高,便于灵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缺点: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提高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学习的集体性使得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等。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备课的要求

第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第二,写好三种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5)有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热烈的教学气氛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二)测验法

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1、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2、测验的种类 (1)论文式测验。(2)客观性测验。(3)问题情境测验。(4)标准化测验。

(三)调查法

(四)自我评价法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二、小学德育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二)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第二节

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小学德育

1.小学德育的定义

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小学德育的特点

(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第三节

小学德育过程

一、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情,即道德情感,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

多开端性的主要原因:首先,知、情、意、行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为每一具体过程的多种开端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受教育者在思想水平的形成过程中,其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所谓品德结构就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

(三)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生品德的成长。这些因素应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作用以及学生实践形式等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中的作用

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3.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

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一)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二)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三)锻炼法: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四)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当学生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时,他就会按照这种方式继续行动。在感情上,他会更信赖老师,也会更加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一)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观察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

(2)谈话法。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4)调查访问: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别教育

(五)班会活动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操行评定一般采用评语方式。

(八)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三、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一)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一)科技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文学艺术活动

(四)体育活动

(五)社会活动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一)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

制订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二)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

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

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第四篇: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好教师的品质美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之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导。

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收集了九万名学 生关于他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收集了九万名学 生关于他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一)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

2 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第五篇:《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绪论第一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第三节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 第二节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第三节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外在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五章 第三节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七章 第一节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二节

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第八章 第三节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第四节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第七节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第十二章第一节

三、良好测验的标准

第二节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第十三章第一节

四、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前瞻

第三节

一、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第十四章第一节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上一篇:小学教育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小学开展公开课简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