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第一二章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绪论及第一二章范文

大众传播学绪论、第一、二章提要

大众传播学绪论、第

一、二章提要

传播学概论

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

1、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施拉姆)

2、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即、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3、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拉斯维尔的这一5W研究体系被推翻了,人们发现,传播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包含原有拉斯维尔的5W的内容,也包含了传播的控制,传播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等问题,近年来又涉及到全球化等议题。可以说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4、传播学的研究流派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将传播定位为一种行为,从广义看,它是运用经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学派。具体地说,经验学派是运用实证方法,即运用可以量化、可以观察、可以测定的材料来对有关现象或传播行为进行考察,总结和发现其中规律的研究流派。该流派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批判学派:是近代欧洲兴起的一个研究流派。该流派注重将实证方法与思辨性方法相结合,研究领域集中在: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代表性的流派有:

法兰克福学派 英国文化研究派 政治经济学派 多伦多学派等。

5、传播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多是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借鉴来的,大体分为实证方法和批判方法,而以实证方法为主。

传播学的传统方法有: 内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 实地调查法拉斯韦尔 控制实验法。霍夫兰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比较

(1)从研究风格看: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狭窄(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第一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传播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是人类世界存在的物质基础,正如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所说,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2、一般语义学的语言特征:

(1)语言是静态的,真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事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事实是具体的

3、语言的四个表达层次:指示性表达,评价性表达,惯例性表达,发展性表达

4、语言的叙述方式:报告、推论、判断

5、语言的功能:传播消息,表达情感、指导行动

6、语言的句型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7、信号与符号

信号是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其特点是将复杂现象用简单的方法表示,使要理解的内容较为简单、更为易懂。内容与信号一一对应,并随时变化,变化的范围也较窄。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表示某种意思。符号不仅仅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的存在与否,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索绪尔的符号观与皮尔斯的符号观有很大的不同。

8、索绪尔的符号观

(1)符号系统的“能指”与“所指”及其定义。

(2)他认为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符号,二元对立的副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3)符号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9、皮尔斯的将符号观

(1)符号是对象的“再现”理论。

(2)他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指征符号三种类型。

10、符号的意指形式:声音形式,形象形式,文字形式

符号的外延意义:指符号透过概念与客体的代表性关系。较具客观性。

符号的内涵意义: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常受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11、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1)可以看作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2)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如果离开了此时此地的特定条件,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符号则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久远的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3)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则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4)符号具有信号无法具备的抽象能力。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示的各种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遮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

符号和信号的共同性:指说性

12、意义理论与社会互动

(1)杜威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参照面,意义的经验取向,意义的语言使用取向 (2)、意义的象征性理论:认为符号象征着客观事物的形状,符号意义的研究都在阐释符号如何在人们的心目中用以描述事物。三个要素:符号、指示物、人的思维或参照

(2)、意义的经验学派理论:认为意义最重要层面是在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3)、语言的使用过程理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其意义是什么的回答。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13、教材中9要求,与大纲8要素比传播的过程几因素构成(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14、传播的情境:物理环境的、社会关系的、心理因素的、时间因素的

第四节 传播的主要模式

15、亚里斯多德模式: 亚里斯多德模式:亚里斯多德是最早对传播过程进行模式化描述的,他把传播归纳为五个要素:说话者,说的话,听众,效果,场景。亚里士多德的模式最适合用来描述公众传播的特征。但是亚里斯多德这一模式只是对传播过程中的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而对传播过程中的动态因素没有作出描述。

内容:说话者、说的话、听众、效果、场景。

特点:是对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16、拉斯韦尔5W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五W(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模式显示了早期线性传播模式的典型特性,即把传播主要看做是一种劝服性过程。但是拉斯韦尔忽略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要素。还忽略了传播动机的分析。

内容whosay whatwhich channelwhomwith what effect 特点: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反馈要素,以及对传播动机的分析。

17、申农一韦弗模式:

申农一韦弗模式 香农和韦弗提出“传播数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从信息源开始到目的地结束的一个简单过程。突出了传播的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即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问题;二是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是符号的语言层面;三是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即受传者的反应层面。不足的地方:用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类比人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十分机械的,忽略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在强调传播的各项功能时忽略了人的功能性因素。

内容:见书P74。 特点:“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18、奥斯古德模式:内容及特点。见书P75。 奥斯古德提出了自己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理论 他较为适合对人的自身传播过程的描述

19、德福勒模式:特点。P75比申农一韦弗模式进步,注意到反馈的存在, 20、施拉姆循环性模式:内容及特点。P76。

特点: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21、丹斯“螺旋形”模式: 丹斯的螺旋形模式及其发展:丹斯在其传播模式中着重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传播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

内容:P77。

特点: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22、 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纽科姆的ABX模式:纽科姆1953年提出了三角形平衡模式。把趋向意见一致视为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内容:p78。

特点: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23、“风筝”互向模式:

内容:p79.特点: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24、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内容:p80. 特点: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第二章 传播的主要类型

1、传播的四分法: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实质是人的思维过程,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3、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

特点:A、传播的直接性,B、获得的反馈机会多、C、规模小、D、范围容易控制。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4、组织传播+小群体传播=群体内传播。

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5、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常常是面对面的单向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6、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 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2)、受众多而无组织性;(3)反馈不易获得;(4)、速度快、时效性强(5)传播者有组织机构,规模大。

7、大众传播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8、大众传播技巧:

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篇:第一二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 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2、管理学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学科。

3、一般说来领导者都是管理者,但管理者却不一定都是领导者。

4、人、财、物是管理对象的物质要素,是从静态角度来观察管理对象;产、供、销是管理对象这一物质要素的运动过程,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管理对象。

5、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管理对象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有些管理学家把时间和信息也列为管理对象。

二、名词解释

1、 管理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其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三、简答

1、简述什么是现代管理。

答:1)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其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2、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强调管理是科学是因为管理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程序,它是用抽象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去研究管理,把管理看成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

把管理看成一门艺术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研究管理,把管理看成是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领域;

管理是科学,强调的是其原则性,强调管理学是向管理者提供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概念、理论、原则、方法;

管理是艺术,研究的是其灵活性,强调对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管理中从来没有一套通用的模式,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是一门艺术性非常强的学科,一个管理者应当像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心血同自己的事业融合在一起。

3、简述管理的“两难处境” 。

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管理工作中所固有的“两难处境”。管理者常常面临以下这样一些局面:

1)要把组织内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使之在组织内做合乎目标的运动。但个人利益与组织的整体利益经常是矛盾的;

2)管理者必须履行特定的职责与任务,因此需要对雇员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又需要全体从业人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既要执行纪律与程序,又要照顾每个人各自的特殊需要,这些需要常常与纪律和程序发生矛盾;

4)管理者都知道,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制约,他们不得不保持现状,因为一个人并没有回天之力,同时,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又不得不去改变现状中的某些内容。

综上所述,管理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是一项不需要支付货币的投资,并且,通过管理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一、填空

1、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标志——马萨诸塞车祸事件。

2、“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的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3、“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4、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纽约的西部铁路上,两列火车迎头相撞,造成近20人死亡。

马萨诸塞车祸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却反映了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日益复杂化,资本家越来越难以独立完成管理自己企业的任务,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两权分离。

5、梅奥认为,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在非正式组织中,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标准。

6、社会系统学派的观点起源于巴纳德的思想。

7、组织存在应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8、西蒙认为,根据决策性质可将决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9、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而环境的复杂性又给有效的管理带来困难,例外情况越来越多,难以找出一种适合于所有情况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宜的管理方式。

10、综观管理演变的过程,我们发现,管理理论与方式的发展总是同当时当地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即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二、名词解释

1、例外事件原则——泰勒认为,经过科学测定,一切工作都应形成标准化,没有纳入标准的事件称为例外事件。

2、管理的十四原则(每条都可做名解)

1)劳动分工: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劳动分工不仅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适用于管理工作。

2)权利和责任:权利和责任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凡行使权力的地方,就有责任,二者必须相等。而管理人员的权力又可划分为职权和个人权力。前者是由职位决定的,而后者是管理者个人智慧、知识、经验、品德及指挥才能的综合,好的领导者应以后者补充前者。

3)纪律:纪律是对组织协定的尊重及服从,即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纪律对企业的发展是必须的。法约尔认为,纪律是领导人造就的,而制定和维持纪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1)各级好的领导;2)尽可能明确而又公平的协定;3)合理执行惩罚。

4)统一指挥: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只应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双重或多头领导必然会影响权力、纪律、秩序和稳定。

5)统一领导:为实现同一目标,一个组织只能由一个领导人使用一个计划指导工作,健全的组织机构都应是这样。不要将其与统一指挥混同。统一指挥取决于人员如何发挥作用,统一指挥须在统一领导下才能存在,但并不来源于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的目标包含员工的个人目标。作为领导,必须监督员工同时又要以身作则,使二者保持一致。

7)合理的报酬:报酬是服务的价格,是企业所掌握的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因此,报酬的多少和支付的方式要公平合理,尽可能使企业和员工都满意。他还认为,任何优良的工作制度都无法取代优良的管理。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凡降低下层在决策中的作用为集权,反之是分权。权力集散的程度应视企业的规模、条件、工作性质、领导和下属人员的能力而定。

9)跳板原则:企业管理中的等级制度它表明了权利路线和信息沟通渠道。

10)秩序:各有其位,各就其位。此原则既适用于物质资料,也适用于人力资源,如设备、工具要排列有序,人员要有自己确定的位置且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11)公平:公平由公正与善意产生。作为领导,在对待下属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正和平等的愿望,要努力使公平感深入人心。

12)保持人员稳定:一个人要做到有效、熟练地从事某项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经理人员任职期的稳定。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也是企业管理不善,生产经验不景气的原因和结果。

13)首创精神:发明、建议与执行的主动性就是首创精神。而领导及全体人员的首创精神对企业而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因此,管理部门应允许所有的企业人员以某种方式显示其首创精神。高明的领导可以牺牲自己的虚荣心以激发下级的创造力。

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领导人员要鼓励职工紧密团结和发扬集体精神。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意见沟通,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激发人员的热情,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奖励每个人的功绩,树立、保持和巩固企业人员间的和谐关系。

3、天桥——为争取时间,提高效率,法约尔提出了用“天桥”沟通联系的概念。即允许同级间的人员取得直接联系,然后将所采取的行动报告给各自的上级。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了各级管理人员敢于负责的勇气。

4、运筹学——是一种定量的科学方法,要求统筹兼顾,合理使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最优解决方案来为决策服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系统工程——主要以人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拟,以便最有效的实现预期目标。

6、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程度。

7、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8、权变即指“通权达变”,意为不循常规而采取适合不同需要的灵活方法。

三、选择

1、法约尔一般管理的内容

(一)企业的基础职能(企业的六大类工作) 1)技术性工作 2)商业性工作 3)财务性工作

4)会计性工作 5)安全性工作 6)管理性工作

2、法约尔把管理的过程划分为五个要素,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它们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过程。

3、管理科学理论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时人们不仅关注生产效率,更加关注效果。因此决策成了企业的核心职能。

4、运筹学分分支主要有:

1)规划论 2)网络分析技术 3)库存论 4)排队论 5)对策论

5、系统工程的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层次关联 3)协调性原则 4)科学的管理 5)优化目标

四、简答题

1、综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之前。此阶段虽还没有“管理”这一名词,但已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实践。

第二阶段:古典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至1930年之间。此阶段的特点是以“事”以“物”为中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其代表人物有泰勒和法约尔等。

第三阶段:中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30-1945年之间。此阶段的特点是把管理的重点从以“事”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将西方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之后。此阶段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众多的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都从各自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2、简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意义

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企业管理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大分工,其意义如下:

首先,管理不再仅仅是一种活动,而成了一门职业,使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了承认。专业管理人员较资本家而言,由于他们来自大众,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管理企业。

第二,两权分离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三,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后来管理理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为管理学的创立提供了前提。

3、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工作定额:通过对时间与动作的研究,制定了科学的操作方法,并据此定出合理、有效的日工作量标准。

2)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

3)标准化: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并把工作环境加以标准化,从而形成一整套标准化制度。

4)差别计件工资制:制定不同工资率。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6)职能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的分工和专业化

7)例外事件原则:没有纳入标准的事件称为例外事件。

4、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一)科学管理的二重性:阶级性、科学性

(二)贡献:科学管理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以科学调查研究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理论,开辟了不依赖传统的经验和直观的判断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纪元。

(三)弊病:

首先,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是“经济人”,工人工作只是为了挣取工资。

再有,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性的因素,忽视了人群社会因素。他的科学管理加快了脑力及体力劳动的分离,加剧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同时,使分工越来越细,管理越来越专横,工人感到工作乏味,渐渐成为机械的附属品。

还有,由于泰勒的经历所限,科学管理只解决了个别的、具体的作业效率问题,并未涉及企业全局的经营管理问题。

5、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评价

(一)贡献: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相比,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性。

(二)弊病:主要不足在于他的管理原则过于僵硬,甚至有时使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遵守。

6、简述霍桑实验。

(一)霍桑实验是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改善工作的物质环境,来发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二)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1)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小组试验 3)大规模访问交谈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三)结论(简答:亦是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7、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缺陷

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过多强调感情作用。

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外部监督、工作条件、作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

8、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的关系

(一)系统工程主要以人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拟,以便最有效的实现预期目标。运筹学是一种定量的科学方法,要求统筹兼顾,合理使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最优解决方案来为决策服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系统工程是有效地实现各类人工系统的战略部署,运筹学则是为保证这种战略部署得以实现的战术考虑。

(三)二者的相互区别是:运筹学是绝对定量的学科,而系统工程则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一章 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组织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管理的媒介是

(

)

A.人与物

B.信息

C.机构

D.目的

2.在组织的内部要素中,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的要素是

(

)

A.人与物

B.信息

C.机构

D.目的 3.管理的主体是

(

)

A.管理者

B.组织

C.人

D.管理机构

4.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个责任是

(

)

A.管理管理者

B.管理一个组织

C.管理工作和工人

D.从事管理活动 5.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

(

)

A. 人员配备

B.组织

C.计划

D.指导与控制 6.管理的核心是

(

)

A。建立组织机构

B.协调人力物力

C.协调入际关系

D.尽力减少支出 7.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

(

)

A.精确性

B.沿续性

C.随意性

D.实践性 8. 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管理二重性观点

C. 系统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9.反映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

)

A.社会属性

B.艺术性

C.自然属性

D.科学性 10.管理学原理区别于专门管理学的特点在于

(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一般性

D.实践性 11.管理学属于边缘性学科,这说明管理学的特点是

(

)

A.一般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历史性 12.管理是一种

(

)

A.经济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文化现象

D.科学现象 13.一般说来,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

A.可以控制的

B.无法控制的

C. 部分可控的

D.无法判断 14.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15.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16.管理学应属于(

)。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17.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

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18.管理的核心是(

)。

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 组织

D.控制

19.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二是(

)。

A.有管理者

B.组织成一定机构

C.有各种资源

D.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20.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是(

)。

A.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C. 计划、组织、协调、人员配备、控制

D.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的客体是

(

) A.人

B.信息

C.机构

D.目的

E.物

2.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责任是

(

)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实现管理目的

D.管理工作和工人

E.管理计划过程 3.一个组织通常划分为如下层次

(

)

A.主管层、执行层和作业层

B.经营决策层、执行管理层和监督作业层

C.经营管理层、外部管理层和核心管理层

D.经营决策层、监督作业层和执行管理层

E.上层、中层和基层

4.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

)

A. 管理理论

B.一致目标

C.管理实践

D.集体活动

E.管理原理 5.虽然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各有差异,但其内部都含有以下基本要素

(

)

A.人与物

B.信息

C.管理

D.机构

E.目的

6.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

)

A.具有内部基本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

B.主体是管理者

C.具有任务、职能和层次

D.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E.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7.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

(

)

A.科学性和艺术性

B.必要性和目的性

C. 部分可控性和部分不可控性

D.技术性和阶级性

E.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8.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管理与下列因素相联系

(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 社会化大生产

D.社会制度

E.科学技术

9.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

)

A.一般性

B.专业性

C.多样性

D.历史性

E.实践性 10.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三个

(

) A.唯物辩证法

B.系统方法

C.科学管理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E.管理过程方法 11.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有

(

) A.系统方法

B.比较法

C.案例分析法

D.综合法

E.分析法 12.管理学研究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包括

(

)

A.组织中人、财、物的配置问题

B.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与创造性问题

C.环境适应问题

D.产权关系问题

E.寻求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 13.管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包括

(

) A.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问题

B.合理配置人财物问题

C.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

D.使规章制度与上层建筑保持一致问题 E.环境适应问题

14.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

A.目标

B.信息

C. 机构

D.人

E.物 15.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

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 控制 16.管理学的特点有(

)。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 多样性

E. 实践性 17.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18.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 有各种资源 19.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 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0.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

)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21.管理的艺术性强调(

)。

A.管理的普遍性

B.管理的实践性

C.运用管理原理的随机制宜性

D,管理的多变性

E. 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素质 22.一般可以将一个组织划分为(

)几个层次。

A.战略规划层

B.上层

C.中层

D.执行层

E. 基层 23.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

)。

A.唯物辩证法

B.系统方法

C. 因果法

D.直观法

E.理论联系实际

三、判断改错题

1.管理是一项任务,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

) 2.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拥有的权力范围最大,担任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是中层主管人员。

(

) 3.管理是一门艺术,指主管人员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需发挥创造性,采取适宜措施,高效地实现目标。

(

) 4.管理的任务是创造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 5.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

) 6.管理学的实践性决定了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

) 7.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管理学内生产力方面的内容。

(

) 8.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

(

) 9.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与完善生产关系。

(

)

四、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2.组织内部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德鲁克是如何分析管理者的责任的?

4.管理的任务与职能是什么?

5.管理的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6.为什么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7.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8.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9.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有哪些?

六、论述题 1.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两重性的观点,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2.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第二章

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

(

) A.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 C.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

D.梅奥的霍桑实验结论

2.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时间是

(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到19世纪末

C.6000年以前

D.本世纪30年代

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始于

(

)

A.本世纪60年代

B.本世纪3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4.马基雅维利论述有关管理的原则的著作是

(

)

A.《君主论》

B.《国富论》

C.汉姆拉比法典

D.《计件工资制》

5.在管理理论萌阶段,论述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问题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马基雅维利

C.塞缪尔·纽曼

D.亨利·普尔

6.点燃美国“管理运动”火花的是

(

)

A.泰罗

B. 斯隆

C.亨利·唐纳

D.亨利·普尔

7.小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采用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后成为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

(

)

A.事业部制

B.工厂制

C.泰罗制

D.包销制

8.美国出现的管理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科学管理

B.管理科学

C.霍桑实验

D.行为科学

9.泰罗由于对管理理论的卓绝贡献而被后人称为

(

)

A.过程理论鼻祖

B.组织理论之父

C.科学管理之父

D.行为科学创始人

10.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

)

A.作业标准化

B.计件工资制

C.职能工长制

D.提高劳动生产率

11.上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是泰罗提倡的

(

)

A.工作定额原理

B.例外原则

C.心理革命

D.职能工长制

12.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

(

)

A.《科学管理原理》

B.《国富论》

C.《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D.《君主论》 13.马克斯·韦伯认为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的权力是

(

)

A.理性——合法权力

B.超凡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继承的权力

14.把古典管理学派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POSDCRB”七职能论的管理学家是

(

) A.厄威克

B.梅奥

C.韦伯

D.古利克

15.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

(

)

A.现代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霍桑试验结论 16.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

(

)

A. 数学分析技术

B.计算技术

C.网络分析技术

D.运筹学 17.现代管理科学主要是服务于

(

)

A.控制

B.预测

C.决策

D.技术 18.法约尔提出的原则有(

)。

A.5项

B.6项

C.10项

D.14项 19.组织理论之父是(

)。

A.法约尔

B.韦伯

C.泰罗

D.梅奥

20.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

)。

A.经济人

B.自我实现人

C. 复杂人

D.社会人

21.科学管理之父是(

)。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韦伯

22.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 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23.管理运动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 美国

D.欧洲

2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职能或要素是(

)。

A.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D.计划、组织、决策、指挥、控制

25.(

)提出了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

A.铁锹实验

B.金属切制实验

C.霍桑试验

D.搬运生铁试验

26.

“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由(

)提出的。

A.泰罗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切斯特·巴纳德

27.圣经上记载的“挑选有才能的人担任千夫长、百夫长„„”,体现了管理的(

)原则。

A.用人

B.例外

C. 间接控制

D.分级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学形成之后,管理理论可以划分如下三个阶段

(

)

A. 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

B.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C.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

D.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E.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泰罗在管理方面的文献有

(

)

A.《国富论》

B.《科学管理原理》

C.《车间管理》

D.《计件工资制》

E.《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3.创立和发展古典管理理论的人物有

(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E.厄威克

4.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从哪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过程理论。

A.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B.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C.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D.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E.管理要素 5.梅奥等人对霍试验的材料总结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它们是

(

)

A.职工是“社会人”

B.职工是“经济人”

C.企业中有“非正式组织”

D.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满足度

E.存在着霍桑效应 6.古典管理理论是指

(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管理过程理论

D.决策论

E.行政组织理论

7.管理科学理论中常用的分析模型有

(

)

A.盈亏平衡点模型

B.库存模型

C.决策模型

D.对策论和动态规划

E.马尔柯夫过程

8.狭义的行为科学理论包括的内容有(

)。

A.个体行为理论

E.社会行为理论

C.团体行为理论

D.职能行为理论

E. 组织行为理论 9.“管理科学理论”的内容包括有(

)。

A.运筹学

B.系统分析

C. 激励过程理论

D.激励强化理论

E. 决策科学化

10.在“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状况为(

)。

A.已经区分了管理职能和企业职能

B.意识到管理将发展成一门科学

C.已经建立起管理理论

D.预见到管理的地位会不断提高

E. 管理学已经形成 1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A. 泰罗

B.韦伯

C.德鲁克

D.马斯洛

E.法约尔 12.法约尔认为企业的职能包括管理以及(

)。

A.技术

B.商业

C. 财务

D.核算

E. 安全 13.法约尔认为管理这一职能活动由(

)职能组成的。

A.计划

B.组织

C. 指挥

D.协调

E.控制 14.马基雅维利提出的管理原则是(

)。

A.分级管理

B.领导方法

C.群众认可

D.内聚力

E.生存意志 15.(

)属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的内容。

A.操作标准化

B.配备合适人员

C.职能工长制

D.计件奖励工资制

E. 设备排列

三、判断改错题

1.管理实践中产生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反过来验证管理实践。(

) 2.我国古典书籍《周礼》、《孙子兵法》等书中对于管理中的日常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等有许多精辟见解。

(

) 3.在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发展时期,促使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论述,并建立起管理理论。

(

) 4.约翰·穆勒把自力更生和敏捷列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备的品德。

(

)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心理革命”是单指雇主—方的。

(

) 6.泰罗指出在管理的全过程中都可实行例外原则。

(

) 7.1961年法约尔发表了管理过程理论的代表作《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

(

) 8.法约尔的统一领导原则是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

) 9.韦伯认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对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

(

) 10.著名的“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及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 11.企业中的主管人员要同时具备经济技能和管理技能。

(

) 12.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主要是从厄威克的管理职能和古利克的管理原则两方面进行的。

(

)

四、名词解释

1.管理例外原则

2.霍桑试验

3.组织行为学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2.管理学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3.简述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

4.霍桑试验的结论主要有哪些?

5.行为科学的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6.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7.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8.简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9.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述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

概述

一、单项选择

1.B

2.D

3.A

4.B

5.C

6.C

7.D

8.B

9.C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B

17.C

18.B

19.D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BE

4.BD

5.ABDE

6.BCDE 7.BE

8.BD

9.ACDE

10.ABD 11.BCDE

12.AD

13.AC

14.ABCDE

15.ABCDE

16.ABCE

17.ABCDE

18.AC

19.BD

20.ABC

21.BC

22.BCE

23.ABE

三、判断改错题

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拥有的权力范围最大、担任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是上层主管人员。 3. √

4.×。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5.×。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6.×。管理学的历史性决定了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总结、扬弃和发展。7.×。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管理学内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8.√

9.√

四、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五、简答题

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管理是一种文化或社会现象。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多人集体活动;二是共同一致目标。这就使组织成为管理的载体。(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他的责任是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工人。(3)管理具有特定任务,职能和层次。即通过上、中、基层三个层次,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共同工作的人以尽量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组织内部有五个基本要素。①人,即管理的主体和客体;②物,即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③信息,即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④机构,反映了管理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⑤目的,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3.要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4. 要点: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5.要点:三个层次: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管人员;基层主管人员。

6.管理的本质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这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者的三个责任中,有二个责任,即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工作与工人的责任,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职能中的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以及指导与领导职能更加充分表现了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7.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科学方法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判定其本质,并通过不断观察其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而管理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使其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管还不够精确,但确是一门科学。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这强调了管理的实践性。与其他技艺一样,管理工作要利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最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为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有效的主管人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8.要点:一方面,管理是由许多人写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二重性。

9.要点: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特点:1)一般性;2)多样性;3)历史性;4)实践性。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1)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2)系统方法。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丰富和完善。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体方法很多,如运用分析法研究管理思想史,用综合法研究管理历史事件;运用比较法研究中外管理差异;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管理经验与教训。

六、论述题

1.所谓管理的两重性,是指它既有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是:(1)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在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以充分发挥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管理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我国曾长期受“左”的思潮影响,在管理上重社会属性,强调生产关系,轻自然属性,忽视生产力,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学习管理二重性原理,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思想体系。掌握二重性,利于正确评价和运用国外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3)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管理成果时,要分清哪些内容与社会制度有关,哪些是纯粹的技术、方法问题,不能笼统地下结论。(4)要联系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任何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条件相适应。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制宜,才能取得效果。

2.(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2)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3)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 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4)联系实际说明。

第二章

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A

5.A

6.C 7.A

8.A 9.C 10.D 11.B 12.C

13.A 14.D 15.D 16.D 17.C 18.D 19.B

20.A

21.A

22.B

23.C

24.C

25.C

26.B

27.B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BCD

3.ABCDE

4.ACDE

5.ACDE

6.ACE 7.ABCDE

8.ACE

9.ABE

10.ABD

11.ABE

12.ABCDE

13.ABCDE

14.BCDE

15.ABCD

三、判断改错题

1.X。管理实践中产生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反过来影响管理实践。

2.X。我国古典书籍《墨子》、《孙子兵法》等书中对于管理中的日常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等有许多精辟见解。

3.X。在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发展时期,促使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论述,但未建立起管理理论。

4.X。艾尔弗雷德·巴歇尔把自力更生和敏捷列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备的品德。

5.X。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心理革命”是雇主和工人双方。

6.X。泰罗指出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7.X。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管理过程理论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8.X。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是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9.X。韦伯认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对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

10.√

11.X。企业中的主管人员要同时具备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

12.X。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主要是从古利克的管理职能和厄威克的管理原则两方面进行的。

四、名词解释(答案略)

五、简答题

1.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人们运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在此之前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在此之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3.管理过程理论有四个方面。(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4)管理要素,即对管理职能的划分。

4.霍桑实验的结论有四点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受社会和心理影响;(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小团体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即对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最初阶段是如此。

5.行为科学包括三个层次,即:(1)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包括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和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2)有关团体行为理论;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相互关系三个方面;(3)有关组织行为理论,包括有关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

6.管理科学理论主要内容是:(1)运筹学,它是管理科学的基础:(2)系统分析,它是运用科学和数学方法对系统中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3)决策科学化。现代管理科学主要是服务于决策,该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策科学化的过程。

7.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

(2)为了提高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8.简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9.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本世纪20年代前后,一方面是工人日益觉醒,工会组织日益发展,工人组织起来对雇主进行反抗和斗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周期性危机的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利润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管理学者进行“霍桑试验”并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适应了管理发展的需要。

六、论述题

2.试述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核算、安全和管理。管理只是基本活动之一,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而且随着其地位的上升,其管理能力越重要。

(2)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普遍的,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使之能起到技术教育那样的作用。

(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要公平;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但要懂得得如何加以运用。

(4)管理要素。管理者的职能又是由五个管理要素(或职能)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贡献在于,对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地、独创地研究,特别是对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发展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系统的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的形成。泰罗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要点(共八点)。

(3)结合实践论述其意义。

第三篇:版式设计教案第一二章

《版式设计》课程教案

课程编号: 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 学分:

第一章 版式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对版式设计的概念、历史发展、原则以及功能的了解,学习版式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版式设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版式设计做好铺垫。 【教学课时】4 【教学重点、难点】

版式的概念、版式设计的原则 【教学内容】

1-1版式设计的概念

版式编排设计是按照一定视觉表达内容的需要和审美的规律,结合各种平面设计的具体特点,运用各种视觉要素和构成要素,将各种文字图形及其他视觉形象加以组合编排进行表现的一种视觉传达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版式编排设计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设计艺术,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表达语言。

版式设计也叫编排设计,它不光是研究平面设计的方法,也是培养设计师基本审美和画面调度能力的重要手段 1-2版式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1.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版式编排方式

对于版式设计而言,有两个因素对其发展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是绘制各种图形和文字的技术手段,二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 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阶段,无论是岩洞石壁上的绘画涂鸦,还是在泥板或兽骨上刻写各种象形文字,都有了最早的编排意识。由于当时各种书写材料得之不易,所以当时的画面都尽可能放满图形文字,挤得很满。

早期两河流域文化,在文字的发展方面有着特定的贡献。当地的人们在泥板上书写一种象形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泥板上书写者运用一些线条将文字分隔,使画面出现一种节奏上的变化。这也许是世界上对一个平面上各种要素进行分隔处理的最早尝试。

古埃及人运用当地的草纸和石碑作工具,书写了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文图并茂,运用了许多象形文字和插图。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而言,它们具有相当高的设计水平。如,许多《死亡之书》插图文字的组合编排错落有致,在对称中呈现出一种变化。各种图形插入文字之间,色调上变化十分细致有序,和文字形成了对比。埃及的古代文献中还运用了许多直线来分隔文字,和东方的运用木板印刷的书籍编排十分相似,但古埃及的文献还没有固定统一的尺寸,大小不一,埃及人还没有掌握版式中经常运用的统一而有变化的编排方法。

在古代文献中,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文(或称金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字。文字中既

有象形的成分,也有会意、仿音等造字要素。尽管在文字的组合方面没有特定的框架,但还是运用了文字和笔画之间的疏密进行组合处理。甲骨文和青铜文的文字组织构成了以后中国文字设计的基础。笔划的一些处理原则对于书籍的设计乃至绘画的一些基本组织编排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国与东方古代印刷品的版式编排设计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人以自己的创造发明,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对整个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就发展起来,随之印刷术也逐步地发明和完善,从而使当时中国的平面印刷和版式设计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早期的中国印刷术为石版拓印。这种从东汉就开始流行的的方法,在一些特别的领域至今仍被应用着。

在插图方面,从早期的《金刚经》、《四美图》到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各种宗教、文学插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于装帧版式设计,中国人运用自己的纸张印刷和装订技术,在唐宋时期已形成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方法和风格。中国人在书籍版式的设计和印刷方面形成的体系是相当成熟的。

3.西方中世纪印刷品版式编排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西方中世纪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种手工书写和绘制的宗教书籍上。当时由于纸张的制造技术还未从中国传播到欧洲,人们主要运用十分珍贵的羊皮纸进行书写。一本200页的书籍要一个书写者花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所以书籍在那时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只有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用。

在设计及版式上,手工绘制的书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许多书籍运用了金银等贵重的材料。如在染成深紫红色的羊皮纸上运用金色或银色描绘各种花卉,或在人物背景上用金色和红色绘出各种图案或风景。许多图案装饰华美,刻画细腻。文字运用了各种装饰字体。画面上十分注重文字和图形的色调对比。特别是图案运用了植物的曲线组合,形成了一种色调匀称的肌理。插图和文字之间不象中国的书籍版式那样有着分明的界限,常常交叉在一起,但在色调上层次分明。

在1400年以后,欧洲各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造纸业,纸张被普遍地采用。同时欧洲人也运用木刻的方法,印制多种印刷品。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版式的设计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一方面出现了比手写字体更为规范、更为精细的字体,另一方面,出现了更为简洁、明快,具有大面积空白的编排样式。尽管大多数版面只是运用了单栏的文字编排样式。

丢勒设计的介绍非洲动物的书籍版式,插图精美,编排上文字和图形的关系通过方形框线划分,疏密得当,文字形成了紧密的灰色色块,与插图图像旁的空白构成对比。丢勒设计的字体,运用几何学的方法对字体进行分析与修改。

托利设计的印刷品版式中的首写字母,运用了各种满底的花卉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18世纪,由于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各种曲线装饰和花体字成为基本的设计要素,非对称的华丽的版面布局成为一种时尚。英国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清晰,利用金属腐蚀方式制版的插图和精细而布局宽松的文字字体,使英国的版式在感觉上与现代非常接近。

1798年英国比维克等设计的书籍作品中的一页,是用金属腐蚀版印刷的。从画面来看,金属腐蚀版印刷品在质量上大大地优于木版印刷。在编排上,通栏排列的文字和精细的插图,和现代书籍设计在外观上已十分接近。

4.各种思潮对版式编排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流派。新艺术起源于法国,但在欧洲其它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的新艺术被称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则以“维也纳分离派”著称。新艺术运动主张“新”,提倡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在风格上强调装饰性、象征性,以广告和印刷品为主在平面版式设计的完美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卡设计的画面。作品以背景繁复的图案纹样与前景平面化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这一点和中国民间的年画很相似。整个画面编排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比亚兹莱的插图作品。平面化的空间处理与装饰性的形象是其作品的基本特征。 后期的新艺术平面设计在形象和构图版式编排的处理上趋向于简练和几何化。维也纳分离派的历次展览会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的演化过程。这反映出设计家们在解决现代工业技术和设计之间存在矛盾的努力。这个时期的一些设计家的作品色调一改过去挂毯般富丽堂皇,变得十分简洁单纯,作品上往往只使用几种色彩。人们还常常运用各种线条将字体进行装饰处理,并使用了一些十分简洁的字体。

在印刷品版式设计方面,版心越来越小,装饰图案减少,版面的色调变得清淡典雅起来。 装饰艺术在设计思想和风格上在许多方面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其中有许多设计家结合当时各国的本地文化与新近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在

二、三十年代,新艺术与装饰艺术运动在许多国家,包括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都有发展,一般都被冠以“新风格”或“现代风格”的名称。当时中国许多书籍及内部插图的版式设计,都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设计者运用大面积的色块对比,简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 。

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运动、达达主义 „„

他们反对现行的艺术、反对理性,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

早期现代主义对平面版式设计发展的主义贡献有:

一、创造了以无装饰线脚的国际字体为主体的新字体体系并将其广泛运用;

二、对抽象图形,特别是硬边几何图形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三、把摄影作为平面设计插图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行了开拓性的研讨;

四、将数学和几何学应用于平面的分割,为骨骼法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功能决定形式"的著名主张,以及将技术、市场等要素作为设计基础的思想。 斯坦伯格设计的作品。摄影人物与旋转的文字、建筑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构图,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

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计家则在其它方面作出杰出的表现。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 1895-1946)对版式版面运用线条进行分割,插图和文字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填入分割后的空间,开创了运用骨骼进行编排设计的先河。

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茨瓦德的设计作品,为企业宣书籍中的一页。文字的各种组合、复叠组成了直向的动势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欧洲中立国瑞士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发展有了特定的机遇。大批设计家从各国逃亡到这里,将最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带到了这个国家,使它在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

楚奇乔尔德1938年创作的页面《专业摄影师展览》。文字的编排组合,及其与摄影形象的对比,构成了色调上极为精细的变化。

瑞士的设计家们对骨骼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被称为“瑞士骨骼”的版式编排方法。这种方法以后在很多国家被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杂志设计和报纸设计上。这是瑞士设计家对世界设计发展的贡献。

彼尔1931年设计的页面。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字体来表现具体的绘画性内容,在画面视觉要素的组合上,各种对比被处理得极为精妙。

在5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席卷全球以后,人们逐步地发现了现代主义的弱点:设计风格单一,缺少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自60年代起,在当时社会的各种方式开始探讨新的设计语言和方法。80年代后,各种各样的设计风格在全世界涌现出来。理论家们以各种名称来概述这种现象,"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就是用得最多的两个词。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家企图打破现代主义的枷锁和规范,从历史传统、本地文化或现代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从现代社会思想及文化的发展中寻找灵感,从而走出一条"新路"来。 手绘风格和艺术

在现代主义长久地将摄影和其它"机械"手段作为图形的主要表现语言之后,人们有着重新运用"手绘"这一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近的表达方法的强烈渴望。

萨托的设计作品。运用中国书法的笔法韵味画出的线条,与具有光效应艺术效果的两个方形构成对比,创造出一种新旧结合、中西合璧的风格。 地方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国家随着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在设计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迅速。各种在本土传统文化基础上上发展起来的设计风格走向世界,并获得了世界的瞩目。 在亚洲,日本的平面设计较早地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学习了中世纪木版画、木版印刷等技巧,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与现代设计的发展相结合。日本设计在版式编排上大量使用了传统的装饰符号,常常对画面进行大胆的分割与平面化处理,注重画面各部分的肌理变化和互相对比。

中国的平面版式编排设计自解放后曾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吸收了古代民间年画等方面的技巧,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

1958年中国设计家创作。作品利用了版画的技巧,将画面的层次简约化,突出了主要形象。画面色调强烈,显示出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版式编排有了很大的冲击。电脑可以使设计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设计方案进行大量的修改,设计师第一次可以如此迅速地在瞬间将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和完善。电脑也让设计师有了更多的设计表现和制作手段。

1986年美国女设计家格雷曼运用电脑为《设计》杂志设计了内页,题目是《这能意味着什么?》,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显示了电脑技术在图形处理上许多特点,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图形版式编排形式的出现--图形多样化的组合、多层次的复叠。 人们已经发现或创造了许多只有在电脑上才可能绘出的设计风格,它们现在正成为世界性的风格,流行于设计的各个领域。电脑使设计的各种视觉要素的组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形的边缘变得捉摸不定,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也显得难以确定,空间变得充满深度感,画面的肌理织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坚实。电脑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将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立各种骨骼和自由快捷地将图形文字填入其间。 

版式的设计,电脑将设计带入了新的纪元,全球的设计师们面临的是一个光辉灿烂,但需要努力探索的世界。

拉波拉托里温设计的封面。图象经过电脑处理,显得更有视觉冲击力。 1-3版式设计的原则

版面的构成形式是根据文字、图形、空间、比例等因素和特定的需要按照美感原则进行组织,构成和排版,使版面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适合视觉习惯。

版面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令内容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促使信息和观念得到快速、准确、清晰的传播。

(一)主题鲜明突出

(1)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使放大的主体形象成为视觉中心,以此来表达主题思想。 (2)将文案中多种信息做整体编排设计,有助于主体形象的建立。

(3)在主体形象四周增加空白量,使被强调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形式美感与内容的统一

版式设计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版式设计的前提,二者脱离的作品只会空洞和刻板。

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 让内容决定形式 把握整体、表现内容 达到内容与形式统一

各种元素的统一,从版面的具体编排而言: 方便阅读的需要 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过多变化,加重负担 独具调和,体现持序

版面的形式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明快统一,井然有序的对称形式感 (2)富于变化、生动均衡形式感 (3)重复统一的节奏形式感 (4)轻松优雅的韵律形式感 (5)简洁对比的空间形式感 (6)生动富有创意的变异形式感 (7)并列清晰的网格形式感 (8)整体协调的统一形式感

以后无论我们去实现以上哪种形式感,我们都必须明确:需将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我们可以首先领会设计对象的主题思想,并且找到一个符合两者的表现形式,作品才会体现它独特的价值。

(三)强化整体布局

简单的说也就是强调整体性

获得版面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整体的结构组织和方向视觉秩序。

如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斜向结构、曲线结构等。

(2)加强文案的集合性。将文案中多种信息组合成块状,使版面具有条理性。

(3)加强展开页的整体性。无论是产品目录的展开页版,还是跨页版,均为同视线下展示。因此,只有加强整体性才会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四)个性化的视觉设计

个性化的设计实际上就是需要在设计中融入独创性思维。鲜明的个性是排版设计的创意灵魂。

过于单一化与概念化的版面会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习惯性的存在定式

创意在版式编排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个性化的设计是版面设计的目标之一

突出版面风格品位,吸引受众 打破传统和习惯性条规发掘新意 具备独创,突出个性理念赢得亲眯

(五)信息传达与功能目的

21世纪,我们正步入图文信息时代,传播媒体都建立在大众基础上,版面编排结合了艺术手段与当代审美,以次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和进行大众传播任务。

目的:

为了更好的将信息传播给客户。 功能:

以合理的方法承载内容,体现内容的主题思想,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章 版式设计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对版式设计中构成元素、视觉流程、版面排列的认识、能够熟练地将版式设计原理运用到实际版式设计当中。 【教学课时】2 【教学重点、难点】

视觉流程、版式设计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

2-1版面的视觉构成要素

1.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基本形、形的变化) 点,在页面中的运用 点、线、面相互转换

焦点,画龙点睛;平衡、点缀、活跃气氛 线,在书籍页面中的运用 文字构成线;文字构成面 有色彩明度和肌理变化

分割空间、分割画面、介定形象 相互转换、产生节奏

线,组合具象抽象;装饰页面 线,生长延伸;无形骨骼辅助线 影响风格;直线韵味;曲线韵味 延伸动势;稳定画面 面,在书籍页面中的运用

色彩面;肌理面;形状面;边缘面,产生极多变化 页面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形的变化)

光边稳定内聚;毛边视觉扩张;柔边混合暧昧 开放形放射力;闭合形稳定;与背景形成对比 2.编排设计的构成要素

空间、动势、群组 空间不同吸引不同

感性分割;自由构筑;实空间、虚空间;张力、动势

动势、流动;动势、张力;动势、重力;动势、复合;动势、对比;动势、焦点 组合、强弱;组合、形态;组合、肌理;组合、均衡 层次;织体;视觉流程

织体、密度;织体、色调;织体、肌理 2-2版式的视觉流程

视觉流程是视线随着各种视觉元素在空间沿着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

在于引导读者视线,随着设计元素进入一个组织有续,主次分明,条理脉络清晰,传达迅速、流畅的阅读过程

版式的视觉流程是一种“空间的运动”,是视线随各元素在空间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

视觉流程可以从理性与感性、方向关系的流程与散点流程来分析;方向关系流程较散点流程更具理性色彩,强调逻辑,注重版面的清晰脉络。

动势视觉流程

动势、流动;动势、张力;动势、重力 动势、复合;动势、对比;动势、焦点 单向视觉流程

单向视觉流程使版面的流动线更为简明、直接,表现速度感,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其表现为三种方向关系:

1. 竖向视觉流程——坚定、直观的感觉。

招贴。“T”形的竖向视觉流程,引导人们的眼球自然而然的注意到主题上。 视觉随竖向的中轴线由上至下运动。

2. 横向视觉流程——给人稳定、恬静的感觉。 3.斜向视觉流程——以不稳定的动态引起注意。 斜线的构图形式,使主体形象有冲出版面的感觉。 曲线视觉流程

各视觉要素随弧线或回旋线而运动变化就是曲线视觉流程。

曲线视觉流程相对于单向视觉流程而言,更具有韵味、节奏和曲线美。 曲线流程的形式有两种: 1. 弧线形“C”

具有饱满、扩张和一定的方向感。 2. 回旋形“S”

回旋形两个相反的弧线产生矛盾回旋,

在平面中增加深度和动感。其特点是:满而不堵,舒畅贯通。 卡片在运动秩序中产生出韵律、 节奏,构成富于变化的回旋状。 重心视觉流程

所谓重心,就是视觉心理的重心。重心视觉流程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1、以强烈的形象或文字占据版面的大部或绝大部分,甚至充斥整个版面。

2、向心、离心的视觉运动,也属于重心视觉流程的范畴。 占据版面优势,将图片充斥整版。 以空胜满的手法强调版面的重心。 反复视觉流程

指相同或相似的视觉要素作规律、秩序、节奏的逐次运动。反复视觉流程的特点是富于韵律和秩序美。

法国高尔皮耶尔酒业集团广告。印有不同品牌的瓶塞有规律的反复排列,以此显示该酒业的实力和与众不同。

招贴。反其道而行的手法,使反复在运用中更上一层楼。 导向视觉流程

通过诱导元素(文字、手势、形象及视线导向),主动引导读者视线向一定方向顺序运动,

由主及次,把各构成要素依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特点: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以图形本身的形状作为引导。 散点视觉流程

指版面中图与图、图与文字间成自由分散状态的编排。

其特点:感性、自由随机性、偶合性,强调空间和动感,追求新奇、刺激。

面对自由散点的版面,它有自己的阅读过程:视线随版面图像、文字作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动。这种过程不如直线、弧线等流程快捷,却生动有趣。引导版面的重点以散点构成的形式自由摆放,传达一种轻快、随意、活泼的气氛。 最佳视域

将重要信息或视觉流程的停留点安排在注目价值高的位置,这就是优选最佳视域。 其特点:体现个人风格与编排技巧。

不同的视域,其注意力价值不同,在心理上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上部:给人以轻快、飘浮、积极、高昂的感觉;

下部:给人以压抑、沉重、消沉、限制、低矮、 稳定的印象; 左侧:感觉轻便、自由、舒展、活动; 右侧:感觉紧促、局限、庄重。 2-3版面的排列

一、单纯与秩序

单纯化的含义有两点: 1. 基本形的简练

2. 编排结构的简明、单纯

秩序指版面个视觉元素有组织有规律的形式表现。

编排越单纯,版面的整体性就越强,视觉冲击力就越大;反之,越复杂的流程秩序,其整体形式及视觉冲击力越弱。

二、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将相同或相异的视觉元素做强弱对照编排所运用的形式手法。

对比关系包括:主次、大小、粗细、长短、疏密、多寡、动静、黑白、刚柔、虚实等。 调和是在类似或不同类的视觉元素之间寻找相互协调的因素,也是在对比的同时产生调和。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梨的影像与手写体文字成动静、虚实的对比。有动即用静来对比、调和,有虚则以室来补充。

手写体标题字的随意,反衬内文的严谨,对比的同时形成调和的美。

三、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对统一体,表现为既对称由均衡,实质上是求取视觉心理上的静止和稳定感。

对称均衡

指版面中心两边或四周的形态具有相同的公约量而形成的静止状态,也称绝对对称均衡;另外,上下左右基本相等而略有变化,则称为相对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表现。以绝对对称的手法构图,处于版面正中的中轴线严格平分左右,严禁庄重。

非对称均衡

指版面中等量不等形,求取心理上“量”的均衡状态。非对称均衡更灵活生动,富于变化,具有现代感的特征。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均匀的重复,是在不断重复中产生频率节奏的变化。 节奏的重复使单纯的更单纯,统一的更统一。

构成节奏有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 设计中的节奏,实质上就是空间形象引导人们的视线在时间上有秩序的运动。 视线在一组具有韵律的构成上所作的时间运动,会感到节奏和韵律的享受。 常见的几种常见的韵律形式:

1、连续韵律

2、渐变韵律

3、起伏韵律

4、交错韵律

版式中的韵律,是指版面上无论图形、文字或色彩(视觉元素),在组织上合乎某种规律时所给予视觉和心理上的节奏感觉。韵律是通过节奏的变化而产生,但变化过多失去秩序便会破坏韵律的美。

图形渐变所产生的空间节奏变化。

唱片封套。为了表现音乐节奏而刻意将文字、线和图像作反复重叠,使其产生杂音和节奏。

五、虚实与留白

版面中的虚实关系为以虚衬实,实由虚托。其中的“虚”,可为空白,也可是细小的文字、图形或色彩。

留白即版面未配置任何图文的空间。 以对页形式展开的中国传统线描,属左空右满、左虚右实的结构。左页图文整体、凝练,大量留白给人以遐想,有意到笔不到和诗情画意的效果。

大量留白烘托了女性的优雅和神秘。

招贴。运用线描的形式,大量留白而由相互联系,以虚衬实,整体感强。 版面的空白率高,传达一种休闲、恬静的生活品位。 2-4版式设计的基本类型

版式的基本类型主要有骨型、满版型、分割型、中轴型、曲线型、倾斜型、对称型、焦点型(重心型)、三角型、并置型、自由型和四角型等十二种。

一、骨格型

是一种规范的、理性的分割方法常见的骨骼有竖向通栏、双栏、三栏、四栏和横向的通栏、双栏、三栏和四栏等。 特点:和谐、理性的美 。

骨格的发现与运用

运用几何与数学的方法对画面进行分析,运用骨格进行分割,然后对图形文字进行组合编排,从古到今都有许多设计家进行探索。

西方古代设计家对黄金分割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书籍开本和版心的分割上。早期

现代主义的设计家们则将骨格运用到招贴广告和书籍设计上。

柯布西运用人的比例,分析黄金分割长方形的组合关系

运用骨格进行各种平面设计、特别是书籍装帧、杂志、型录、报纸排版等,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士现代主义设计家们研究发展而成。经过几十年在各国,尤其是拉丁语系国家,骨格法被广泛运用并完善。但要指出,骨格编排设计方法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一方面中国文字与拉丁文字很大区别,另一方面宣传研究的不够。所以我们学习它时要注意中国实际,同时鼓励创新。

设计骨格

骨格设计的第一步是根据内容和设计风格的要求设计选择。 1.确定设计的基本风格 编排设计有许多风格,这些风格在设计效果上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 古典型的编排样式

单纯、双栏、居中的标题,插在文字中的插图。是其样式。 现代型的编排样式。

宽大的通栏和宽松的行距、“出血”的插图、有间隔、而醒目的标题、各种强有力的装饰线。

技术型的编排样式。

规范化的骨格和较大面积的空白、常常在文字栏中加装饰线。 强势型的编排样式。

粗大的标题字、在标题下常常用粗线进行装饰。正文字体教粗重,大面积的插图或装饰色块。

自然型的编排样式。

典雅、轻松、具有较大的空白空间,标题字体与正文字体较为秀丽,插图常常用圆形或椭圆形编排。

青年型的编排样式。

强调各种对比和设计上的变化,大面积的黑白灰对比,大小不一上下浮动的标题字编排、各种插图风格和各种非常规则的正文编排。

2.确定版面率

版面率是指文字内容在版面中所占的比率。

在过去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原因,纸很贵,一般的书籍报纸的版面率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豪华版的书籍杂志渐渐增多,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气势,版面文字减少,版面率降了下来。因而一定角度,版面率反映着设计对象价格上的定位。

显示设计中,要求设计着认真的对设计对象的内容、成本、开本、设计风格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最后确定版面率。

3.确定通栏的数量

版面上的通栏在我们这里称为“竖栏”,其功能主要为放置文字内容。它是版面上骨格的主体,也是骨骼各部分展开的基础。

竖栏的大小及变化,在拉丁语系的文字编排方面有具体规定。 4.确定横栏的基本位置和大小、数量

横栏的基本位置规定了编排关系中横向方向的主要关系。 横栏的主要功能也是确定正文文字基本位置。作为画面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正文文字在视觉上也应该成为贯穿整个版面的主体。

横栏各分栏的上下尺寸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特别是放置标题文字的分栏,在尺度上可以灵活一些。

5.确定骨格边框和版面上下左右边缘的尺度关系 6.确定标题的大小变化

从版面编排设计的角度看,一般印刷品主要有三种标题:第

一、主标题(产品宣传样本的正标题、书籍的书名等等);第

二、副标题,(指附加在主标题下的文字);第

三、小标题或分标题,(项目标题或书籍章节标题)

填入文字、图形

将各种文字、图形填入画面,开始具体设计工作。 1.确定整个设计的各部分组织关系。

首先是各部分要占据的空间,其次是正文与插图的空间位置。 2.确定各类文字的字体及装饰方法 3.确定插图的大小位置,插图的风格

插图在设计中起着帮助读者读解内容、装饰画面的作用。 功能不同可分为装饰型插图、图解型插图。 4.确定各种页码位置、大小和装饰方法。 页码尽管在页面上的位置不大,但作用不小。页码可以使设计作品在形象上前后保持呼应,可以通过色彩和形状的变化,将设计的各个部分在视觉上分隔开来。

5.确定整个设计的色调、装饰风格、这是设计中关键的课题 6.确定主页面和其它各部分的设计 调整

为了突出画面整体效果,强调骨格画面图文之间的内容和视觉上的主次关系,最后的工作是调整各部分之间的组合穿插关系。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二、满版型

以图像充满整版。主要以图像为诉求点,也可将部分文字压置于图像之上。视觉传达效果直观而强烈。满版型特点:舒展、大方。

三、分割型

把整个页面分成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分别安排图片和文案。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有图片的部分感性而具活力,文案部分则理性而平静

上下分割:

上下部配置的图片可以是一幅或多幅。可以调整图片和文案所占的面积,来调节对比的强弱。例如:如果图片所占比例过大,文案使用的字体过于纤细,字距、行距、段落的安排又很疏落,则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显得生硬。倘若通过文字或图片将分割线虚化处理,就会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

左右分割

当左右两部分形成强弱对比时,会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不过,如果把分割线虚化处理,或用文字进行左右重复或穿插,则左右图文将变得和谐。

四、中轴型

将图片或文字作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排列,文案以上下、左右配置。水平排列给人稳定、平静、含蓄的感觉;垂直排列给人以舒畅的感觉。

五、曲线型

图片、文字在版面上作曲线的分割或编排构成,产生韵律与节奏。

六、倾斜型

版面上主题形象或多幅图片、文字作倾斜编排,形成不稳定感或强烈的动感,引人注目。

七、对称型

对称的页面给人稳定、严谨、庄重、理性的感受。对称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一般

采用相对对称的手法,以避免过于严谨。总的说来,左右对称的版式比较常见。

八、焦点型/重心型

焦点型的版式通过对视线的诱导,使页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焦点型分三种情况,即中心、向心和离心。

(1)中心

直接以独立、分明的形象(图片或文字)置于版面的视觉中心。 (2)向心

视觉元素引导视线向版面中心聚拢,形成一个向心的版式。向心版式是集中的、稳定的,是一种传统的手法。

(3)离心

视觉元素引导视线向外辐射,形成一个离心的版式。离心版式是外向的、活泼的,更具现代感,运用时应注意避免凌乱。

九、三角型

各视觉元素呈三角形排列。 正三角形(金字塔型)最具稳定性,倒三角形则产生动感。侧三角形构成一种均衡版式,既安定又有动感。

十、并置型

将相同或不同是图片作大小相同而位置不同的重复排列。

并置构成的版面有比较、说解的意味,给予原本复杂喧闹的版面以秩序、安静、调和与节奏感。

十一、自由型

自由型结构是无规律、随意的编排构成。

特点:活泼、轻快 十

二、四角型

指在版面四角以及连接四角的对角线结构上编排的图形。 特点:严谨、规范

第四篇:实习报告一(第一二章)

姓名:韩璐

学号:2013014805 班级:社工132 身高体重录入问卷

变量视图:

数据视图:

第一章 spss统计分析软件概述

练习题

1. spss的中文全名和英文全名是什么?

答: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2. spss有哪两个主要窗口?他们的作用和特点各是什么?

答:spss数据编辑器窗口与spss结果查看窗口

Spss数据编辑器窗口:作用:定义spss数据结构、录入编辑和管理待分析的数据。

特点:SPSS运行过程中自动打开;SPSS中各统计分析功能都是针对该窗口中的数据进行的;窗口中的数据文件以.sav存于磁盘上;两个视图:数据视图和变量视图。

Spss结果查看窗口:作用:显示管理spss统计分析结果、报表及图形。 特点:在进行第一次分析时自动打开,也可手工打开;输出窗口可以关闭,窗口内容以.spv存于磁盘上;两个视图:目录视图和内容视图。 3. 什么是spss的数据集?什么是spss的活动数据集?

答:数据集:spss各数据编辑器窗口分别显示不同的数据集合。

活动数据集:按打开的先后顺序,各数据集依次自动命名为:数据集0、数据集

1、数据集2等等,其中只有一个数据集为当前数据集,称为活动数据集,用户只能对某一时刻活动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4. spss有哪三种主要使用方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SPSS的运行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完全窗口菜单运行方式、程序运行方式、混合运行方式。

完全窗口菜单运行方式的特点:所有分析操作过程都是通过菜单和按钮及对话框方式进行的.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运行方式,适用于一般分析和SPSS的初学者。

程序运行方式的特点:手工编写SPSS命令程序;一次性提交计算机运行;适用于大规模的分析工作和熟练的SPSS程序员。

混合运行方式的特点:在使用菜单的同时编辑SPSS程序,是完全窗口菜单方式和程序运行方式的综合。

5. .sav,.spv,.sps分别是spss哪类文件的扩展名?

答: .sav是 spss中数据文件的扩展名 .spv是 spss 中输出文件的扩展名 .sps是 spss 中语法文件的扩展名

6. spss的数据加工和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哪些菜单中?统计绘图和分析功能主要集中在哪些菜单中?

答:SPSS 数据的加工和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 Data(数据操作和管理)和

Transform (数据基本操作)菜单中,统计绘图和分析功能主要集中在

Graphs(制作统计 图形)和 Analyze(统计分析)菜单中。 7. 请查阅相关资料,解释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中各具体抽样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场合。

答:非概率抽样:

特点:简单易行、成本低、省时间,在统计上也比概率抽样简单。但由于无法排除抽样者的主观性,无法控制和客观地测量样本代表性,因此样本不具有推论总体的性质。

适合场合:非概率抽样适合探索性研究和预备性研究,以及总体边界不清难于实施概率抽样的研究。调查的结果用于发现问题,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提供准备。

概率抽样:

特点:抽样时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每个单位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可以计算,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单位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技术含量和成本都比较高。

适合场合:如果调查目的在于掌握和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得到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就使用概率抽样。

8. 说明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的一般基本步骤。

答: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数据分析目标,正确收集数据,加工和 整理数据,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探索分析,读懂统计分析结果。

第二章 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

练习题

1、spss中有哪两种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各自的数据组织特点和应用场合是什么?

答:SPSS 有原始数据组织方式和计数数据组织方式; 原始数据的组织方式:场合为待分析的数据是一些原始的调查问卷数据或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指标。特点是数据编辑窗口中的一列为一个变量一行为一个个案,每个变量有一个名字,是访问和分析SPSS每个变量的唯一标识。

计数数据的组织方式:场合为采集数据不是原始数据,而是经过分组汇总后的数据时。特点是数据编辑窗口一行变量为一个分组,一列变量为一个变量。

2、什么是spss的个案?什么是spss的变量?

答:数据编辑窗口中的一行称为一个个案;一列称为一个变量。

3、在定义spss数据结构时,默认的变量名和变量类型是什么?如果希望增强spss统计分析结果的易读性,需要对数据结构的哪些方面进行必要说明? 答:定义spss数据结构时,默认的变量名和变量类型分别是var0001和数 值型,还可以对变量名标签和变量值标签进行必要的说明。

4、请问:在spss中应如何组织该数据?

5、什么是spss的用户缺失值?为什么要对用户缺失值进行定义?如何在spss中指定用户缺失值?

答:spss数据中的缺失数据或不完整数据。

在利用spss进行分析时,如果不进行特意说明,把缺失值当做正常且合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会使分析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统计计算精度大幅下降,某些模型无法处理缺失数据而限制该模型的应用等。所以如果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分析时通常不能直接采纳要进行说明。

步骤:首先在空缺数据处填入某个特定的标记数据;然后再指明这个特定的标记数据以及那些明显的失真数据等为用户缺失值。

6、从计量尺度角度看,变量包括哪三种主要类型?请各举出一个相应的实际数据。如何在spss中指定变量的计量尺度?

答:依据变量的计量尺度将变量分为:数值型变量,定序性变量,定类型变量。

数值型变量如身高,体重等连续数值型变量,也包括人数,商品件数等离散型数值变量。定序性变量如满意度,职称,年龄段。定类型变量如民族,姓名。定序性变量具有内在固定大小或高低顺序,一般可以用数值或字符表示。定类型变量是指没有内在固定大小或高低顺序,一般以数值或字符表示。

7、转换成spss数据文件:

转换成spss数据文件指定变量名标签和变量值标签:

、无数据

9、

10、

第五篇:药理学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2、药物: 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3、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研究在药物的影响下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的科学 。

4、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研究药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处理(如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的科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

1、药物作用(微观):指药物进入或接触机体组织细胞引起的微观生理生化功能改变及形态学改变(初始反应)。

(1)广义: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2)狭义:指药物进入或接触机体组织初始反应后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改变及形态学改变,只能改变原有的生理生化功能,同时形态学改变。

2、药理效应(宏观):药物作用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1、调节功能(兴奋和抑制)

1)兴奋作用:(excitation或亢进augmentation):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提高的,称兴奋。苏醒、亢进、抽搐、痉挛、 惊厥、反跳、衰竭

2)抑制作用

抑制(inhibition或麻痹paralusis):凡能使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减弱的,称抑制。

2、抗病原体

3、补充不足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定义:机体组织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其差异性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理效应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即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一组织某一器官发生效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很少或不发生效用)

2、产生的原因

(1)药物与各组织器官的亲和力(2)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3)细胞结构的差异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是指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防治疾病的药物作用。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那些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引起患者其他病痛或危害的反应。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是由药物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决定而且必定存在的两重性作用。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特点: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预知。

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蓄积过量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CVS、CNS、R

慢性毒性肝、肾、骨髓、内分泌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特殊毒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长期用药时突然停药出现的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现象。

3、变态反应(allergix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均可发生,但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与剂量均无关。

4)特异质反应

五、量效关系

量效曲线:以药理效应的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绘图

1.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

1.量效关系:是指药理效应与其剂量或血药浓度呈一定关系。

2.量反应:是指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2、几个概念

量效曲线:用效应强弱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双值曲线。可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呈典型对称曲线,即为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 性或阳性表示 。

最小有效浓度:刚引起效应的阈浓度

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量(效能)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量

致死量:刚引起致死的量

3、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 )

1)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

2)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或实验标本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3)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4)安全范围: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4、效能与效价

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的水平.

效价:产生一定效应所需剂量的大小.

安全范围: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安全性评价指标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2.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

95%有效量5%致死量

效价高的药物,用量小,而效能大的药物疗效较好,各有特点。一般来讲药物的效能更为重要。

六、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机体细胞结合的部位称为药物作用的靶点(target),药物可以结合的靶点几乎涉及生命代谢活动过程所有环节,可作用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载体、免疫系统、基因等。

所谓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产生什么效应和如何产生这些效应。要从细胞功能方面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化反应如NaHCO3用于治疗胃溃疡,是从简单理化作用而产生药理效应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

3、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如利尿药

4、对酶的影响如新斯的明

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如钙拮抗剂

新斯的明 :

具有抗胆碱酯酶作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较毒扁豆碱弱;因尚能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细胞的胆碱能受体,故对骨骼肌作用较强;缩瞳作用较弱。多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腹部手术后的肠麻痹。

1、受体(receptorR):受体是特异性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受体可由一个或数个亚单位(subunit)组成,形成分子上的特殊立体构型,称为结合位点或受点

2、配体(ligandL):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配体。

5、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并激动受体.

6、拮抗药(antagonist):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7、部分激动药(partialagonist):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弱

8、竞争性拮抗药(双向可逆)

9、非竞争性拮抗药(为难逆性)

10、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

(1)特异性;(2)饱和性;(3)可逆性

• 受体概念和特性

• 蛋白质:胞膜、胞浆、细胞核

• 极高的识别能力

• 配体:a)内源性,激素、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

b)外源性

• 高度选择性

• 饱和性

• 可逆性:可解离,可置换

二)受体类型

1、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R)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如:α、β、DAR等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如上皮生长因子的受体。

4、细胞内受体如甲状腺受体存在于细胞核内

三)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1、G-蛋白(由三个不同的亚单位α、β、γ组成三聚体)

2、环磷腺苷(cAMP)cAMP是ATP经AC作用的产物

3、环磷鸟苷(cGMP)cGMP是经GTP经GC作用的产物,也受PDE灭活,cGMP是激活蛋白

酶而引起各种效应。

4、肌醇磷脂

5、钙离子

• 四)受体的调节

1、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药效递减的现象。

上一篇:写流星雨的作文范文下一篇:畜牧业工作要点范文